总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梅妃》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17
颗粒名称: 总论
分类号: K825.6
页数: 13
页码: 1-13
摘要: 本文概括了江梅妃从闽北的梅妃到洛阳的梅妃、从梅妃到江梅妃、从洛阳的梅妃到莆田的江梅妃等。
关键词: 江梅妃 人物 研究

内容

程毅中与程杰等人认为,《梅妃传》有唐时的旧写本,分见《江梅妃研究·序》与《古体小说钞》宋元卷《梅妃传》题记。笔者因此推测,唐本《梅妃传》中的梅妃,此后部分摘录于《妆楼记》“梅妃”条中。
  陶珽重辑百二十卷本《说郛》卷七十七·下有张泌《妆楼记》,载:“除夕,梅妃与宫人戏鎔黄金散,泻入水中,视巧拙,以卜来年否泰,梅妃一泻得金凤一只,手、尾、足、翅,无不悉备。”《说郛》所辑《妆楼记》七十余条琐事,可稽者止于中唐,可知至迟在中唐时已有梅妃的传说。最早掇录《妆楼记》四条琐事的《云仙散录》一书,可考者均为宋以前故实、传说。该书一说是后唐时冯贽所作,一说为两宋之际王銍所伪;不管何说,起码可证实《妆楼记》成书于北宋中期之前。南京师大文学院的程杰教授考证出《妆楼记》的作者张泌是《花间集》所载的张泌,由唐入蜀,在唐都长安、蜀都成都两地居住过,可证梅妃之事至迟在晚唐已见于著述。《妆楼记》中所载的除夕“梅妃”条,与《开元天宝遗事》内各节戏条构成一年间完整的宫内节戏习俗。不过,《妆楼记》“梅妃”条的梅妃故事,未收入宋本《梅妃传》中。
  一、从闽北的梅妃到洛阳的梅妃
  关于梅妃的记载,此后又载于北宋后期的文人诗、赋中。
  宣和元年(1119),李纲的《用韵赋梅花三首·再赋一首》,已有句:“十年不踏江南村”,“我行闽岭喜人眼”,“粉质不浴骊汤温”,“吹残楼角真可惜”。
  李纲(1083—1140),闽北邵武人,政和二年(1112)进士,因得罪权贵而由监察御史改任起居郎,宣和元年(1119)谪监闽北的沙县税务时吟咏此诗。该诗喻闽北的梅花有如洗浴骊山温泉的美女。
  再隔二年,即宣和三年(1121),李纲转宣教郎,泛大江到海陵(今江苏泰州)看望病危的父亲①,作《梅花赋》。他感慨唐时宋广平的《梅花赋》已阙,而梅花不但占百花之先、且标格最清高,所以写作《梅花赋》。该赋喻梅花如王莽时隐居会稽做吴市门卒的九江人梅福(梅仙);又喻梅花“丰肌莹白,娇额涂黄,俯清溪而弄影,耿寒月而飘香,娇困无力嫣然欲狂,又如梅妃临镜严妆”。
  从李纲宣和元年多首咏梅诗与宣和三年《梅花赋》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梅花赋》是对前两年他在闽北时所写多首咏梅诗的概括与艺术描述。
  诗曰:“先得阳和一点春”,②“独得一点阳和温”,③“披芳独占岁寒地”。④《梅花赋》序就说:梅花独占百卉之先。
  诗曰:“标格依然压众芳”;⑤“冷艳幽姿难与并”,“却嫌标格太清真”;①“清格自羞桃李园”;②“天香国艳世无匹”。③《梅花赋》序就说:梅花标格清高,非余花所及。
  诗曰:“却笑汉宫争宠女,竞将娇额学新妆”;④“冰肌自饮晨露白,粉质不浴骊汤温⑤”。《梅花赋》就说:“丰肌莹白,娇额涂黄”。
  诗曰:“瑶妃谪坠溪村寂,雪片飘残月径香⑥”;“数枝玉雪小溪滨”;⑦“横斜影落石溪浅”,“冰姿最宜夜月白”;⑧“溪边寒影自的的,月里皓色还温温”。⑨《梅花赋》就说:“俯清溪而弄影,耿寒月而飘香”。
  诗曰:“靓妆绰约归仙魂”,“玉彩更炫朝霞暾”;⑩“玉妃游戏隘崑閬,缟衣飞出瑶台门⑪”;“云山缥缈烟水村,嫣然顾我惊离魂”⑫;“豈惟捧心笑西子,只恐举步迷东昏”⑬。《梅花赋》从诗的比喻为玉妃、西施等衍喻为梅妃:“娇困无力嫣然欲狂,又如梅妃临镜严妆”。
  诗曰:“我家梁溪富泉石,雪里数株开北园”⑭。《梅花赋》就说:“爰有幽人卜居梁溪,⋯⋯植兹梅于其间”。
  开封人晁说之(1059—1129)的《枕上和圆机绝句梅花十有四首》之五咏道:“莫道梅花取次开,馨香须待百层台。不同碧玉小家女,宝策皇妃元姓梅”。晁说之,元丰五年(1082)进士,经历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高宗五朝,官至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他尊慕司马光而恶王安石,被打入党籍邪等。此后“摈斥卑窜20余年①。他指斥新党小人的蔡京、童贯辈。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评论“近世名士”,其中有晁说之、朱熹等人。
  说之这首诗,作于宣和四年(1122)春知成州(今甘肃成县)时。晁说之所咏梅妃由梅花起兴,喻其不是小家碧玉女,而是经过皇帝册封的梅妃。他的足迹未至闽地,诗中忆咏洛阳的梅花而说梅妃原姓梅。笔者认为,这是苏(轼)黄(庭坚)时起,普遍喻梅花为美人诗风的继续发展,即升格而喻为皇妃。
  综上所述,李纲笔下的梅妃,咏自闽北的梅花;而晁说之笔下的梅妃,咏自洛阳的梅花。可知南、北诗人的心是相通的,他们各由所咏的南地梅花、北地梅花起兴,升格而喻为梅妃。
  李纲笔下的梅妃,早于晁说之笔下的梅妃一年,影响也远超过晁说之的梅妃。一方面,是北宋后期江南的地位日趋重要,梅花“独向江南发”,成为高雅人格与高洁美人的象征。另一方面,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李纲的《梅花赋》比晁说之的《枕上和圆机绝句梅花十有四首》之五更出名,《四库全书总目·梁溪集》提要评价甚高:李纲的《梅花赋》,因唐代宋广平的《梅花赋》已佚,“拟而作之”;“置于唐人之中,可以乱真矣”。
  二、从梅妃到江梅妃
  南宋初,李纲任相仅70余日就被罢官、落职,他规划的抗金措施全废。绍兴三年(1133),李纲被贬提举西京崇福宫,不久由湖南回福州。五年,任江西安抚制置大使。七年被贬提举临安洞霄宫。八年正月,李纲返福州居住,直到十年元宵节病逝。可知,李纲在福州起码居住了五年。他的《梅花赋》,因而在福州及闽地逐渐流传。
  梅妃的名字渐为人知,但由于梅妃的履历不详,文人们就在唐本《梅妃传》与张泌“梅妃”、李纲“梅妃”、晁说之“梅妃”的基础上予以衍化。
  (一)江妃与江梅妃。
  江梅妃小时读二南诗,其父遂命名曰江采蘋。二南诗,如《诗经·召南》篇中,已有《采蘋》,义为:水滨采蘋,水中采藻,奉祭宗庙;赞美贵族女子将嫁时的告祭祖庙。《诗经·周南》记载,春秋战国时的正月二十一,郑交甫在江汉之湄的汉皋向江妃二女请珠佩,聘之橘柚,二女与之珠佩。才数十步,珠佩及二女均不见。以后衍为穿天节,男女水次偶合求子。后人泛尊江妃为江神。
  唐时,高供奉的《本草采萍时日歌》,述及各时所采之萍的不同药用。浙江人刘采春《啰唝曲》(望夫歌)七首之七有句:
  闷向江头采白蘋,尝随女伴祭江神。
  众中羞不分明语,暗掷金钗卜远人。
  大历贞元时诗人、隐居汉阳的于鹄《江南曲》也咏道:
  偶向江边采白蘋,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可知,唐时江浙一带祭赛江神的风俗是:女伴江边采白蘋,暗掷金器卜远人。即江边采蘋与祭祀江神相联系;江采蘋(江梅妃)的名字已寓于仪式中,呼之欲出。
  北宋大文人苏轼,元祐六年(1091)《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之五已把解佩江妃典故与梅花美人融合:“春入西湖到处花,裙腰芳草抱山斜。盈盈解佩临烟浦,脉脉当垆卖酒家。”政和二年(1112)进士李正民《和同院蜡梅三首》之一也把江妃的典故融人梅妃:“曾笑江妃粉面光,化工端为拂娇黄”。水仙,是传说中的水中神仙。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旁为林逋祠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书林逋诗后》等诗屡有咏及。杨万里(1127—1206)的《水仙花》四首,之一、之二将水仙花喻为从蕊珠宫谪下的江妃,欲在西湖嫁于水仙王。而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袁去华《蓦山溪·次陈帅用曹元宠梅花韵》,喻梅花为西方尊神的侍妾,居蕊珠宫。由于水仙王庙在林逋祠堂的旁边,从蕊珠宫谪下的江妃此后即被衍化为从蕊珠宫谪下的江梅妃。
  (二)梅花与江梅妃。
  梅花早就与后宫的典故联在一起。旧本《宋书》载:“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华,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妆,后人多效之”。唐末五代诗人罗邺,有《梅花》诗,隐以吴越甚多的梅花与京洛贵族的富贵花牡丹相抗衡。五代时,莆田县人徐昌图的《木兰花令》,始用此典:“汉宫花面学梅妆,谢女雪诗裁柳絮”。入宋,渐成咏梅的常典。北宋前期,咏江梅多称寿阳粉妆。北宋中期,“风山亭下赏江梅”成为杭州一景①。莆田人蔡襄(1012—1067)有词《好事近》,把京宫与江梅联系了起来。北宋后期,始尊梅花为花王而夺牡丹之席,如陆佃《依韵和查许国梅花六首》,其六有句:“论功纵在姚黄下,果子花中合是王”。宣和时莆田人黄彦辉的《古寺》诗,则出现“容易江梅老岁华”的形象。
  宋代,范成大(1126—1193)《梅谱》载:“江梅,遗核野生不经栽接者,又名直角梅,或谓之‘野梅’。凡山间水滨,荒寒清绝之趣,皆此本也。花稍小而疏瘦有韵,香最清,实小而硬”。北宋后期,江梅成为一个著名的梅花品种,如曾几《独步小园四首》有句:“江梅落尽红梅在,百叶湘梅剩欲开”。李清照(1084—1151?)在《满庭霜》词中把江梅评为梅中上品。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梅花由“花品”走向“人品”,始明确以士人形象喻品梅花,如刘一止《道中杂兴五首》,其二有句:“我尝品江梅,真是花御史”。
  北宋前期,殿中丞吴威有侍姬名红梅,因吴咏《折红梅》词而传播人口①。北宋后期汝阴人王铚撰《龙城录》,说赵师雄遣罗浮(属今广州),醉于大梅花树下,梦遇梅花仙女。
  南朝梁时陶弘景《真诰》、《运象》载:“九嶷山道女罗郁成仙,名萼绿华。”唐代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诗也有句:“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宋代范成大《梅谱》载:“绿萼梅,凡梅花跗蒂,皆绛紫色,惟此纯绿,枝梗亦青,特为清高,好事者比之九嶷仙人萼绿华。”
  综上所述,由宋以来,梅花逐渐被崇为花王,江梅逐渐被誉为上品。梅花的比喻由红梅侍姬、梅花仙女、绿萼梅仙女(萼绿华)而衍化为江梅妃。
  (三)批判小说的发展。
  《旧唐书·杨贵妃传序》始把“邦家丧败”归罪于杨贵妃。北宋前期,史官乐史创作小说《杨太真外传》,“以窒祸源”、“惩祸阶”。中期,又有陈道光创作小说《蔡筝娘记》,调侃、訾诋了传说中成仙的杨贵妃。后期,继有无名氏的《玄宗遗录》、秦醇的《骊山记》一卷与《温泉记》一卷、岷山叟的《杨贵妃遗事》二卷,均是衍化或丑化杨贵妃的小说。南宋前期,赵鼎的小说《林灵素传》借道士林灵素之口,向徽宗指斥说“蔡京鬼之首”、“童贯国之贼”;为受迫害的元祐党人鸣不平。南宋初期,人们将时事写入小说,与宋高宗的嗜好有关,余嘉锡《宋江36人考实》载:宋高宗偏安江左,居尝以欣赏诸色伎艺自娱,尤喜小说。如睿思殿祗候李絪善小说①,小说人朱修、孙奇隶德寿宫②,绍兴元年时内侍纲善小说、上喜听之③。修改唐本《梅妃传》后宋本《梅妃传》的问世,既是批判杨贵妃的小说发展衍化的必然结果;也与《宋江36人故事》、《杨家将故事》的诞生相类似,即老百姓“恨金人之侵扰,痛国耻之不复”,而对宋徽宗、蔡京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批判。
  江梅妃的形象,实际上是众多上阳白发人悲哭控诉唐玄宗的艺术概括与典型塑造。中唐诗人白居易写作新乐府《上阳白发人》,有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长庆二年(821)拜相的元稹,也有诗《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代康軿《剧谈录》卷下“政平坊安国观画”条也载:唐玄宗玉真公主建安国观,女冠多上阳退宫嫔御。南宋初,《梅妃传》也直言:“今世图画美人把梅者号‘梅妃’,泛言唐明皇时人,而莫详所自也”。
  三、从洛阳的梅妃到莆田的江梅妃
  宋时,位于闽中的兴化军,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兴化军又称莆阳,莆田又称莆中,仙游又称仙溪。
  (一)对蔡京的反动。
  唐时,莆田的海岸线约沿着今城关广化寺前筱塘、黄石横塘和海拔3.6M的向海一线分布①。北宋时,兴化军仙游人蔡京、蔡卞兄弟屡请于朝,才诏募筑莆田木兰陂。元丰元年(1083)陂成,蔡京有功,兴化军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陆域扩大、建置稳定、农业丰收、文化发展、科举闻名;但蔡京却是北宋灭亡的六贼之首,因此,北宋后期以来,兴化人们耻言蔡京,至以北宋名臣、蔡京同族的蔡襄冒顶募修木兰陂之功。南宋初理学家、莆田人林光朝有诗《木兰即事》,吟颂蔡襄,批判蔡京与蔡卞。林光朝(1114—1178),号艾轩,时称南夫子。隆兴元年(1163)进士,自绍兴(1131—1162)以来五十年,士知洛学而以行义修饬兴于乡里者,艾轩实作成之也②。《宋史》列传一九二·儒林三也评曰: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因此,莆阳士风大变,以蔡京等兴化籍奸臣为耻;光朝还以中庸之旨影响了朱熹、孝宗等人。此后,兴化以忠信民风闻名③。宋本《梅妃传》就是在莆阳士风初变时创造出莆田乃至中国理学理想的女杰——江梅妃,体现了忠节观、贞节观,是对蔡京的反动。
  《莆阳比事》卷七“田擢瑞蒲”条载:县旧以田多生蒲故曰莆田。萍,蒲之地。《本草纲目·十九·草》说:蘋,是生于浅水中的田字草。《辞海》载:蘋,即苹。可知,萍、苹就是蒲(莆)田草。林光朝未中进士之前,在莆田黄石、谷城山等地授课;陈乐轩读《诗·采蘋》有悟,改名藻,继光朝、纲山而在莆传授红泉东井之学,闻名天下①。木兰溪是兴化军的风水河,在上游称溪,到中下游河段又称江;如流到原天华口村地域时,该段称东华江②。江采蘋的命名,综合了以上的寓意。唐玄宗时,莆田的江氏无考。据清道光抄本江东《江氏族谱》“濙公”条载:宋将迁鼎,梦皇妃示之曰:“盍居海东,其宁乎?”于是卜居宁海之东。明永乐四年(1406)状元、莆田人林环题句:“宁海桥横江水聚,城山峰、济阳居,遂为肇迁始祖。”皇妃,即江梅妃。元元统二年(1334),莆田建成宁海桥。汀州济阳派的濙公随后迁居宁海桥之东,后衍于东华村(吴、江等姓)、垕江村(后即江东村,有吴、江等姓,浦口宫所在地);城山即谷城山,山上有梅花数千株,江氏视为风水山、风水树。
  北宋后期的两本小说,均塑造兴化人的善德。一是崔公度(?—1097)的《陈明远再生传》一卷,说皇祐四年(1052)时,兴化军人陈明远病死三日间进阴府,遵僧令而忏悔回生,信佛为善。二是无名氏的《玉华记》,说武则天时,冀州人方氏救疫有功升天为侍郎,与侍女宋道华相恋,皆谪坠人世。方氏托生于莆田,宋政和初62岁时才任歙州婺源宰。宋氏托身蜀中后,先返天;随后上帝梦召,方氏醒后致仕而升天。可惜的是,北宋后期兴化军出了蔡京这个大奸臣。为了扭转全国人民对兴化军人士的印象,兴化某些文人所写宋本《梅妃传》中的江梅妃这个正面典型,起先以手抄本流传于闽地,后又在《莆阳比事》中与“歧公归朝”合条。《歧公归朝、梅妃人侍》条的内容寓意,是表明兴化人江采蘋,早在唐玄宗时就有功于社稷;歧公陈洪进,又是北宋第一个纳土归宋的名臣,促进了祖国的统一,也有功于社稷;而不能单说北宋兴化人中有个大奸臣蔡京。《梅妃传》中的斗茶情节,也与兴化人蔡襄有关。名臣蔡襄感于茶的“烹试,曾未有闻”,而著《茶录》上进皇帝。从此,闽地的斗茶传入皇宫、风靡全国。宋徽宗著《大观茶论》,对斗茶加以总结与提高,称为“盛世之清尚”。由此来看,《梅妃传》中的涉茶情节,为的是彰扬兴化人蔡襄促进茶叶生产与流通的贡献。
  (二)对杨贵妃的反动。
  北宋时,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载:“蒲中逍遥楼楣上有唐人横书,类梵字,相传是《霓裳谱》,字训不通,莫知是非”。《霓裳谱》因杨贵妃而闻名天下,其祖父是蒲州(属今山西)人。宋时,莆田已称莆中。元至元三年鲁至道任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副使时经过海边,咏诗《逍遥楼》。据此,蒲中应在海边的莆中,《霓裳谱》怎会传到蒲中逍遥楼?莆田人感触颇深,为了洗刷掉杨贵妃带给荔枝的坏名声(莆田俗称荔城),遂改写宋本《梅妃传》。
  北宋时,苏轼的《水龙吟,又(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仍认为杨花和萍、蘋,虽为三物而实出一体。杨花(贵妃)入水化为浮萍,而大的萍即蘋,莆田人就在唐本《梅妃传》与张泌、李纲、晁说之所记梅妃的基础上写成江梅妃,该妃是对杨贵妃的反动,形象高于杨贵妃,是《诗·采蘋》篇中模范的贵族女子,因此,命名为江采蘋。但文人的印象中总是视杨花、浮萍、蘋三物为一体的;如《元诗选》一套九本,均把梅妃混为杨贵妃。
  宣和元年(1119),李纲在沙县等闽北有多首咏梅诗,其中所咏,此后成了宋本《梅妃传》的素材。如《用韵赋梅花三首》之一有句:“明妃失意去朔漠,阿娇无宠扃长门。芳容寂寂谁复顾,雅意耿耿今何言”。《再赋一首》有句:“吹残楼角真可惜,莫厌秉烛临芳樽”。莆田文人从两诗生发开来,此后酿出《梅妃传》里翠华西阁事件与《楼东赋》的故事。三对江汉二女的故事中有舜的二妃,此后的《梅妃传》中唐玄宗以之与梅妃、杨贵妃相比,作者直接在文中认为杨贵妃不配与之相比。
  最早记载宋本《梅妃传》的是叶廷圭的《海录碎事》,廷圭是闽北瓯宁(今福建建瓯)人,政和五年(1115)进士,绍兴十八年(1148)知闽南的泉州,十九年五月撰成该书,其中有《梅妃传》的六个条目。稍后,尤袤(1127—1194)的《遂初堂书目》杂传类也收载《梅妃传》,尤袤的四世祖由闽南的晋江迁居无锡,尤袤为绍兴十八年进士(1148),官至礼部尚书。稍后,兴化军贡生李俊甫历经十几年,著成《莆阳比事》七卷,呈给兴化知军、刘克庄的岳父林景良。嘉定七年(1214),林景良写跋后刻版。该书中的“梅妃入侍”条摘录了宋本《梅妃传》。南宋中期,还衍出诸杂砌《梅妃》,梅妃的形象通过剧坛而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江梅妃此后在文学史与地方风俗史上青名永存。
  由于历史资料的遗缺,笔者以上只能就现存资料进行总述。值得注意的是以下三点:
  正如程杰教授序中所述:“《梅妃传》有一唐写本,撰者不明,语辞凡俗”。则此唐大中年间(847—859)《梅妃传》中的梅妃,比前蜀(907—925)时张泌《妆楼记》中的梅妃,早出现60多年。程毅中编《古体小说钞》宋元卷,也在《梅妃传》题注中指出:“跋文谓得于‘朱遵度家’,则[叶少蕴与予]得自朱氏子孙,亦未可知。跋中又谓‘略加修润而曲循旧语,惧没其实也’,似收藏者又加修改,已暗示本非唐人之作”①。
  正如朱金明《刘克庄咏梅妃诗发微》一文所述:今本《开元天宝遗事》只146条,而南宋后期刘克庄《读〈开元天宝遗事〉》六言诗咏及梅妃,由此“推断王仁裕(880—956)曾在《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记有梅妃其人”。这“有赖于《开元天宝遗事》一书足本[159]条的新发现。”
  正如许培元《梅妃生里传犹在》一文所述:“历史上对是否有梅妃,众说纷纭。窃以为,这个争论没有意义。……梅妃是老百姓认可的人格高尚的伟大女性,如此足矣”。张乘健的论文早在1992年就提出:《梅妃传》的出现,是对《长恨歌》的反动,是宋明文化对唐文化的反动。自宋代以来,中国的才子佳人文学中的佳人基本上是梅妃型的了。
  遗憾的是,道光《江氏族谱》抄本中错漏较多,有待明清时《江氏族谱》原本的发见。

知识出处

江梅妃

《江梅妃》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江梅妃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有关梅妃的记载散见于史志、诗词歌赋、小说笔记与戏剧中,为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收集整理了六年,终成此书。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梅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