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妈祖文化传播中的大众媒介类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播学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48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妈祖文化传播中的大众媒介类型
分类号: B933
页数: 11
页码: 169-17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民俗妈祖文化传播中的大众媒介类型,包括报刊、电视、网络几部分内容。
关键词: 文化传播 妈祖文化 大众媒介

内容

邵培仁教授指出,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②依据邵,培仁对媒介的定义,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把报道与传承妈祖文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划分为报刊(报纸和期刊)、广播电视和网络三大类。这些媒介是如何传播妈祖文化的,在不同的时期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一、报刊
  包括报纸和期刊。报纸以新闻的形式向受众告知新近发生的事实,期刊用研究成果告诉人们事件的意义,它们都是大众传播传承妈祖文化的重要渠道。
  如前所述,1987年是妈祖文化大规模借助大众媒介进行传播的关键的一年,因此,笔者以1987年为界点,将报刊传承妈祖文化的时期分为1987年之前、1987年及1987年至今三个不同的阶段。
  (一)1987年之前
  1987年之前,部分报纸开始展开妈祖文化的报道,这些报纸大部分集中在台湾地区和妈祖故里.莆田。
  台湾地区的很多报纸对与妈祖相关的事件都较为关注,其中报道力度最大当属由王效兰创办的《民生报》。《民生报》是一份在台湾发行的中文报纸,于1978年2月18日创刊,内容主要是以民生、体育、影剧消息为主,属联合报系旗下,俗称“吃喝玩乐报”。①1982年,《民生报》分别于妈祖诞辰前后即5月13日、16日、18日、20日、21日、22日、25日、28日和6月4日9天在其副刊上陆续发表了9篇《大甲妈祖回娘家》系列报道,对历时八天七夜的大甲妈祖与北港朝天宫“合火”参拜的进香、祭祖大典等仪式进行了详尽的报道。
  莆田报纸对妈祖新闻的关注是在1983年建市后,主要有《莆田乡讯》、《兴化政协报》两家。《莆田乡讯》是1957年根据福建省侨务部门要求做好华侨的“三讯”(口讯、家讯、乡讯)工作的指示精神创办的,“文革”期间停刊,1983年复刊。复刊当年,《莆田乡讯》只有两篇报道涉及妈祖,内容是旅游(《三万多游客瞻仰湄洲妈祖》,5月15日)和考古(《妈祖庙陶钵在台出土》,10月1日)。之后,其报道数量逐年攀升。1985年,围绕妈祖诞辰1025周年,《莆田乡讯》在当年的5月8号刊上除了预告性新闻之外,还做了《关于海神妈祖》《妈祖的姓名与封号》《妈祖出游》《湄屿潮音》《天后宫在世界各地》等报道,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妈祖生平、仪式等相关事宜。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田乡讯》在对妈祖诞辰1026周年做了常规报道之余,还秉承“《莆田乡讯》就是海内外莆田乡亲(包括非莆田籍的各界朋友)了解莆田的一个窗口..是政府投递的一种家书情怀,一张当地的名片”①的报道定位,直接在新闻标题中将妈祖与海峡两岸统一联系起来(《海峡两岸盼统一和平女神架金桥——莆田举行学术讨论会等活动纪念妈祖诞辰一千零二十六周年》,6月15日),为第二年“妈祖千年祭”的报道定下了基调。《兴化政协报》在1987年之前的报道尽管只有3篇,且都集中在1986年,但其中的《高龄九十三离乡七十载:印尼老华侨林先生谒拜妈祖》和《试谈妈祖与“三胞”工作》都跳出了其他报纸报道妈祖时以消息为单一体裁、生平祭典为主要内容的窠臼,分别用特写和述评两种不同的新闻体裁直接点明妈祖在联系全世界华人方面所起的文化纽带作用。
  除了莆田和台湾地区的报纸外,其他报纸也有零星报道,如《福州晚报》②。《人民日报》在1961年8月13日的报道中也有涉及妈祖,内容是广州番禺涌口大队的未婚女子在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过“娘妈诞”(《娘妈诞》,作者林遐)。但刊登的版面是第七版文艺副刊版,读者将其等同散文看待,产生的影响不大。
  纵观这个时期报纸的报道,不管是台湾地区的还是大陆的报纸,在报道内容上,大都是进香等妈祖祭祀仪式、生平和收妖等与妈祖相关的传说,时间多集中于每年的妈祖诞生日农历三月二十三和羽化升天日九月初九前后,报道形式也是以单一的短消息为主。
  在期刊上,这个时期还未出现研究妈祖学术的专业性期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要么发表在报纸上,如前所述的《郑和修建湄洲天妃宫》就发表在《福州晚报》上,要么发表在各地区的史志之类的刊物上。这个时期的妈祖学术研究者,多集中于台湾地区和福建省,因此,他们的成果也是发表在如《高雄文献》《台湾风物》《福建地方志通讯》《同安文史资料》等刊物上。
  (二)1987年
  对社会生活的描述是媒介内容的通常主题。1987年,不管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妈祖,还是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妈祖,都是不平凡的一年。随着“妈祖千年祭”盛大活动的举办,各家报纸对妈祖的报道量骤增,《莆田乡讯》高达33篇。从三月至六月连续四个月,《莆田乡讯》分别刊登了《莆田各地天后宫分布情况表(一~四)》四篇报道,紧接着又陆续有《天后宫在台湾》《天后宫在香港》《天后宫在新加坡》等关于天后宫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的报道;之后又在八、九月份做了《一个中国城,两个妈祖庙——访美散记》和《全世界与妈祖有血缘关系的地名》的新闻。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在探讨媒体具有为公众构建事务的潜在功能,即议程设置功能。斯蒂芬·李特约翰认为,议程设置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建立起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总体性事务;第二个层面则决定了这些事务中的哪些方面是重要的。①《莆田乡讯》将与妈祖相关的事项作为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来报道,无疑将妈祖设置成了广大受众的重要议程。与此同时,《莆田乡讯》在报道中重点突出“一个中国城”“与妈祖有血缘关系”等要素,实际上是在隐晦地告诉受众尤其是妈祖信众,因妈祖而产生的同根同源才是这些事务中最重要的,此暗示与举办“妈祖千年祭”盛大活动的初衷暗合。
  如果说《莆田乡讯》在报道妈祖是全世界华人的联系纽带主题只是采用了“用事实说话”的新闻手段的话,那么《兴化政协报》则是明了地传达了这种声音,在《弘扬妈祖文化两岸共架桥梁:纪念妈祖逝世一千周年述评》中用感人的场景描写直接表述了政府的立场。
  然而,《莆田乡讯》《兴化政协报》等报纸毕竟只是莆田地区的媒体,发行量有限,影响力也不大,要真正弘扬妈祖文化,全面发挥妈祖作为全球华人联系桥梁的作用,还是要靠影响巨大的世界级媒介。在这方面,《人民日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0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海神妈祖在海内外》的消息,为“妈祖千年祭”造势;1月7日,纪念妈祖千年祭活动仪式举行之后,记者张安南又撰写了《海峡两岸同胞携手捐资莆田湄洲岛将建妈祖石雕像》的消息和《妈祖足迹遍天下——访湄洲祖庙董事会董事长林文豪》的通讯。美联社记者凯瑟琳·尼尔也赶来采访。同时,《光明日报》、《华声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本省、本市新闻单位都及时报道。许多从台湾和海外赶来的信众现场观后,无不心服口服,从此引发台胞纷纷涌到湄洲朝圣热潮。②
  伴随着湄洲朝圣热潮的,还有该时期妈祖学术研究热,出现了研究妈祖的专门性书刊。福建人民出版社将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汇集出版成《妈祖研究资料汇编》《海神天后东渡台湾》,时任湄洲妈祖祖庙董事长的林文豪主编了《湄洲妈祖》,《新界民报》出版了《庆祝己巳年天后宝诞会景巡游特刊》,这些书刊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研究成果,也将妈祖文化中深层次的含义传承给广大受众。更难能可贵的是,《新界民报》的《庆祝己巳年天后宝诞会景巡游特刊》还留下了当时巡游的珍贵画面。
  尽管这个时期的报刊报道都达到了历史新高,但报刊上出现的内容,虽然脱离了早期的进香收妖的报道,但仍然集中在宫庙分布、同根同源等领域,对妈祖精神的核心——大爱精神则很少触及。报纸上的报道体裁,也仍是以短消息为主,虽然出现了《人民日报》访林文豪的通讯,但数量还是非常有限,与之相关的能还原现场场景的图片也较少,与妈祖相关的个人、群体甚至是组织,都只是被动地接受媒体的采访。妈祖文化要大规模地利用大众传媒进行传承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1987年至今
  1987年之后,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对妈祖都有了新的认识,妈祖也渐渐成为全国各地媒体的报道对象,各地对妈祖的报道与研究数量剧增,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报道主体有了巨大的变化。从报道单位的性质来看,之前的媒体大多是福建地方性的报纸,如今,中央级的报纸也渐渐地加入这个行列,报道妈祖的媒体从地方到中央一应俱全,地方的有福建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莆田的市委机关报《湄洲日报》《莆田晚报》《海峡都市报》《福建画报》等,中央的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等。中央级媒体粗线条勾勒妈祖精神,更大范围地传播妈祖文化;地方级媒体则在细节上展示妈祖的仁、义、和,更贴近妈祖的大爱精神,各级媒体各尽所能,共同传承妈祖文化。此外,从报道者来看,出现了专门报道妈祖文化的新闻记者。比如《湄洲日报》,采写与妈祖有关的记者都是陈建平。这些报纸和记者,紧紧围绕妈祖展开各种报道活动,譬如妈祖故乡的党报《湄洲日报》,突出妈祖文化特色,开辟妈祖专版,紧紧围绕莆田党委和政府每年举办的湄洲妈祖文化研讨会、海峡论坛、妈祖旅游节、摄影节、妈祖文化活动周、妈祖文化国际沙雕节、妈祖诞辰纪念等大型活动进行策划报道。①
  其次,报道内容更加丰富。进香收妖一度是媒体报道的主题。然而,随着时局的变迁特别是妈祖信俗的成功申遗,妈祖文化的内涵已更加丰富,像过去单纯靠烧香拜佛的狭隘迷信仪式,已不能吸引人们从精神上自觉自愿的信仰,更不可能在异国他乡发挥本民族的文化辐射功能。②因此,在传播内容上,不但报道必要的祭祀仪式,还注重其在两岸交流中的作用,很多媒体更是自觉地加入了与妈祖相关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及其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内容,大大地丰富了妈祖文化的内涵。
  再次,报道的时间更为灵活。随着妈祖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妈祖信俗的成功申遗和海峡论坛的顺利举行,媒体的报道时间由原来的集中在妈祖诞生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和羽化升天日九月初九日两个大节日前后变成既在重大事件中报道两岸直航、旅游文化节,在节日中报道元宵请“娘妈”、妈祖回娘家,也在日常生活中报道妈祖故里建设、湄洲岛旅游等新闻,形成了大节日隆重报道、小节日一般报道、日常生活常规报道的报道态势,更为灵活,报道量也更多。
  最后,报道体裁也往多元化方向发展。报道体裁有消息、通讯和新闻摄影等。消息要求迅速简明地叙述新近发生的事实,侧重报道事情的概貌而无须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通讯则要求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人物、事物或社会现象,侧重刻画人物性格、再现细节等场景,新闻摄影则大大缩短受众与新闻事件的距离,将新闻事件直接呈现在受众面前。因此,同一事件的报道中,消息只能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告诉受众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五要素,至于事件的来龙去脉、血与肉、枝蔓与细节,则需要通讯与新闻摄影来具体填充。1987年前,由于设备限制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妈祖新闻在报道体裁分布上,消息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通讯也是寥寥无几。如今,这种情况已大大改观,特别是重大事件,大部分的新闻报道都能做到图文并茂。
  历经数十载,报纸在报道妈祖文化新闻上尽管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他们的报道者在选择新闻时要考虑自身的媒介定位和组织目标。因此,采访报道的主动权、话语权始终掌握在报道者手中,妈祖文化虽然符合他们的选择标准,但具体到采访对象,他们仍然只能是被动地接受采访。
  这个时期的与妈祖文化相关的报刊,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中华妈祖》会刊和《妈祖之声》会报。《中华妈祖》2005年创刊,下设妈祖在线、妈祖论坛、妈祖情缘、妈祖圣迹和妈祖艺苑五个主题,发行范围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各地妈祖文化机构、妈祖文化专家学者、莆田商会、企业界精英、台商台胞等,还不断扩大发行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妈祖庙宇较多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2008年的数据,《中华妈祖》“至今创办16期总发行量近17万份”。①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原会长张克辉2008年参观妈祖文化研究院与《中华妈祖》杂志社编委们座谈时就指出,“《中华妈祖》和《妈祖之声》宣传品位高,所涉范围广,可读性强,编辑、印刷也好,质量很高”。②
  二、电视
  相对于报纸而言,电视上的内容要庞杂得多,因为报纸版面上的内容,除了新闻,就是广告,而在电视这个载体上播出的,除了广告新闻外,还有电视剧、电影、音乐等。因此,尽管电视发展的历史很短,但妈祖在电视这个大众传播平台上展示出来的,注定要比报纸上精彩。
  (一)新闻类节目
  同报纸一样,妈祖文化最初也是以新闻的形式出现在电视上的。电视上的妈祖新闻,除了反映事态的消息外,还有挖掘背景、突出风貌的专题报道。消息如2012年12月28日和29日分别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中央电视台第十三套播出的预告性新闻《开年大戏〈妈祖〉弘扬妈祖文化》等,专题类节目则如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纪录片《新搜神记—海神妈祖》上中下三集,片中对妈祖的生平、传说故事、妈祖精神等做了详细的解说。此外,在2012年6月份湄洲岛举办第四届海峡论坛·妈祖文化周开幕之际,以“寻访乡土古韵,领略传人风采,繁荣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的央视《乡土》栏目走进湄洲岛拍摄专题片,于8月份初在央视七套播出后获得好评,该期《走进湄洲岛》专题片荣获当月收视率第一。因此,这次(2012年11月初)原班人马再次走进湄洲岛,将对湄洲岛美丽的自然滨海风光、浓厚底蕴的妈祖文化、淳朴的乡土风情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拍摄,为海内外妈祖信众详细地介绍美丽的湄洲岛。①据介绍,该专题片约30分钟,分上下两集,于2013年年初在央视七套播出。这些专题纪录片将妈祖文化系统形象地呈现给电视观众。
  (二)直播类节目
  电视媒体还充分发挥其形象性的特征,对一系列与妈祖有关的庆典或以妈祖文化为背景的晚会等进行直播。2006年9月底,中央电视台携手台湾东森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媒体,直播台湾信众朝拜妈祖仪式,向海内外观众介绍妈祖文化的渊源以及福建、妈祖故乡莆田的发展和对台经济、文化交流情况。2009年9月20日,央视在湄洲岛天后广场举办“今宵月更圆—2009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演出现场以妈祖祖庙新殿建筑群为背景,用唯美的灯光效果将祖庙山和演出舞台融为一体。该节目于当年10月3日中秋节晚黄金时段在央视三套和央视音乐频道并机播出。2010年,由中央电视台和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晚会《相聚湄洲岛》4月26日在湄洲岛举行并于5月6日妈祖诞辰1050周年纪念日晚8时在央视一套播出,时长90分钟。演出以“相聚湄洲岛”为主题,分为和平颂、民族根、同胞爱、华夏情、走向复兴五个篇章,海峡两岸暨港澳同胞和全球华人华侨相聚湄洲岛,共庆妈祖诞辰1050周年,同贺妈祖信俗申遗成功。②这些节目大大地提升了妈祖文化的地位和知名度。
  (三)影视
  近年来,一系列围绕着妈祖文化创作的艺术影视作品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007年7月27日,电影《妈祖》上映。该电影以朴实的视角,诠释一代女神的诞生及其成长经历。同年上映的还有由央视国际电视总公司、福州威洋影视文化传播公司、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联合拍摄并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的6集越剧电视连续剧《妈祖》,著名戏曲作家郑怀兴选取了《妈祖的传说》其中的八则传说作为创作素材,进行了四年的艰苦创作,将妈祖的形象在人与神两界之间反复梳理,努力刻画着能够为广大受众所接受的生动感人的林默娘形象。2009年上映的22集电视连续剧《湄洲岛奇缘》是有关妈祖文化的电视剧,其中不少场景如朝拜妈祖、向妈祖祈福等都显示出了信众对妈祖文化的尊崇;还有通过描述海上和平女神妈祖护国佑民的传奇故事,以展现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为题材的28集大型历史传奇电视连续剧《妈祖》已在201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1050周年庆典上举行开拍仪式。①
  在这些影视作品中,阵容最大的是2013年的开年大戏《妈祖》。《妈祖》由著名演员刘涛、严宽、林心如等领衔主演,以林默娘从凡人到海神的变化为主线,以30多个妈祖民间传说展开剧情,着力讲述了妈祖济世救人、护国庇民的大爱功德,旨在传承妈祖精神,弘扬妈祖文化。由众明星化身为妈祖及相关人物,不仅能让民众深刻理解妈祖的生平及事迹,也让妈祖的形象更形象、丰满。
  电视媒体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使观众能更形象、全面地理解妈祖文化。然而,同报刊一样,电视上的新闻,即便是电视剧、电影,都是在一定媒介组织目标下的产品,报道什么,或不报道什么,如何报道,传播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报道者或导演手中,采访对象所能发挥的能动性不大。这种情况的根本改观,还要依靠网络媒体。
  三、网络
  1995年5月,张树新创立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中国的普通百姓开始进入互联网络。短短十来年时间,互联网就因其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和多媒体性等特点而被称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作为全球华人联系桥梁的妈祖文化,在互联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也因时就势,抓住机遇,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传播。
  (一)门户网站
  门户网站有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新闻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等在现实中都拥有大型媒体,其新闻要么来源于主办媒体,要么转载自其他新闻媒体;而商业网站如搜狐、新浪、腾讯等,这些网站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允许其自采新闻,对新闻来源有严格的限定,其新闻主要依靠转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门户网站上的新闻实际上就是各大媒体的延续。而与媒体同时延续的不仅仅是新闻内容,还有新闻价值选择标准。因此,不管是新闻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延续新闻媒体的新闻价值选择标准,妈祖文化新闻都是报道内容之一,这些网站充分利用网络特性,发挥海量性、全球性等特征,以建子频道、专题集纳等形式对妈祖文化进行报道。
  在现有的网站下建立子频道是门户网站报道妈祖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2004年,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和新华网福建频道联手,共同创办了“新华网妈祖在线”网站(http://www.fj.xinhuanet.com/mazu/xh_lyhd.htm),下设妈祖文化、妈祖文化旅游节、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等栏目,发挥网站海量性和多媒体性的优势,以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等形式刊载妈祖文化方面的新闻。尽管该网站的内容只更新到2006年7月5日,但不可否认,它是网民了解妈祖的一个窗口。莆田第一门户网站的莆田新闻网不但直接以湄洲妈祖像为LOGO也独立开设妈祖频道(http://www.ptxw.com/mzpd/)。妈祖频道里不仅有妈,祖音乐、妈祖生平、妈祖信俗等内容,还别具一格地设有在线朝拜,同妈祖信众进行互动;与此同时,还有湄洲风采的图片集和视频资讯的视频集。网民只要通过浏览妈祖频道,就可尽知莆田妈祖事。
  遇到重大新闻,以专题新闻的形式将相关内容集中在特定主题之下也是门户网站报道妈祖文化常用的一种手段。妈祖诞辰、海峡论坛、妈祖文化节等都是门户网站设立专题的内容。2012年6月16—22日,依托福建“五缘”文化优势的第四届海峡论坛在福建召开,新华网福建频道就以专题新闻的形式进行报道,将相关新闻分别放于“新华聚焦”“两岸合作”“观点·解读”和“民间交流”等栏目中,还有数量庞大的精彩图片和视频报道。莆田新闻网、东南网分别专题报道了第十四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中国台湾网、人民网则分别对第四届和第六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进行了专题报道。用专题新闻的形式报道妈祖文化事件,能够让受众系统、动态地了解妈祖文化。
  除此之外,在日常新闻中报道妈祖文化,是大部分门户网站最常规的做法。中国新闻网和人民网尽管没有专门开设与妈祖相关的频道,但均在台湾、港澳、华人、侨界等频道中登载与妈祖文化有关的新闻。因网站上可不受版面等的限制,大部分新闻会辅以配图,尤其是中新网,图片更为丰富,有时一条新闻会同时辅以多张图片,让网民在了解妈祖文化动态的同时也大饱眼福。网易、新浪等商业网站也是将妈祖文化新闻置于文化或社会频道中进行报道。
  尽管门户网站以各种形式各有侧重点地报道了妈祖文化新闻,然而,如前所述,门户网站也是新闻媒体的延续,新闻网站也好,商业网站也好,决定其传播内容的,仍然是媒体。在此种情况下,出现在这些网站上的妈祖要么与两岸交流有关,要么与妈祖诞辰相涉,对于能展现妈祖文化核心内容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的妈祖身世与传说等则很少涉及,这对系统了解妈祖文化是远远不够的。专门的妈祖网站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种情况。
  (二)妈祖网站
  妈祖网站,顾名思义是指由各地妈祖宫庙、信众等创办的以宣传妈祖文化精神为核心的网站。此种网站有两大创办主体:妈祖文化组织机构和各地妈祖宫庙组织。
  天下妈祖网(http://www.mazuworld.com/)和中华妈祖网(http://www.chinamazu.cn/)是妈祖文化组织机构创办的妈祖网站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天下妈祖网由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与福建电子音像出版社联合主办,2008年9月18日开通。它以“用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用妈祖精神传播妈祖文化”为宗旨,运用现代传媒技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反映妈祖文化在全球传播的情况及其丰富的内涵,联系全球2亿多妈祖信众,共同致力于人类和谐家园的打造。①中华妈祖网则是由中华妈祖文化研究院、湄洲妈祖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台湾鹿港天候宫和厦门博鼎智文公司联合主办,是妈祖文化传播交流第一门户网站。各地妈祖宫庙组织创办的则有湄洲妈祖董事会开办的湄洲妈祖祖庙网(http://www.mz-mazu.org.cn/)、台湾大甲镇谰宫网(http://www.dajiamazu.org.tw/)和台湾鹿港天后宫网(http://www.lugangmazu.org/)。在这些网站上,既有普通门户网站上刊载的与妈祖文化相关的新闻资讯,也有妈祖研究、宫庙分灵、圣苑灵音、香客留言等妈祖文化交流、史料研究和在线祭拜等方面的介绍。妈祖网站的开办,既能及时迅速地传递妈祖文化新闻,满足普通受众的新闻需求,又能传播妈祖的大爱精神,传送各地宫庙的情况,满足妈祖信众的需要。

附注

②邵培仁:《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3~226页。 ①维基百科民生报词条,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0%91%E7%94%9F%E5%A0%B1,访问日期:2012年12月31日。 ①《手写体〈莆田乡讯〉:网络时代的集体家书兼答倪云同学问》,《莆田乡讯》2009年3月10日。 ②《郑和修建湄洲天妃宫》,《福州晚报》1985年4月29日。 ①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1页。 ②林元伯、陈宠章《林文豪先生的“妈祖缘”》,《湄洲日报》2011年11月3日。 ①吉峰:《妈祖文化传播主体流变述评》,《科技信息》2012年第14期。 ②蒋维锬:《妈祖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莆田通讯》2008年第2期。 ①朱秀兰、陈丹:《中华妈祖总发行量近17万份》,《洲日报》2008年3月20日。 ②《莆田加强促进两岸交流与合作》,http://www.taihainet.com/news/twnews/bilateral/2008-08-03/287596.html,访问日期:2008年8月3日, ①郑育俊、少庭等:《央视〈乡土〉再次走进湄洲岛》,《侨乡时报》2012年12月4日。 ②谢丹:《湄洲岛心连心演出6日晚8时中央一套播出》,《东南快报》2010年5月4日。 ①陈淑媛、徐丽娟:《大众传媒视角下的妈祖文化传播》,《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①陈建平:《天下妈祖网亮相》,《福建日报》2008年8月6日。

知识出处

传播学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传播学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包括妈祖文化传播的简史、妈祖文化传播的要素、妈祖文化传播的符号和意义,考察了实物传播、仪式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新媒体传播视野下的妈祖文化,分析了妈祖文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特点,包含了两份珍贵的港里村妈祖文化传播、湄洲岛妈祖文化传播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