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妈祖文化通过组织渠道传播的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播学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48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妈祖文化通过组织渠道传播的特点
分类号: B933
页数: 7
页码: 159-165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莆田市民俗妈祖文化通过组织渠道传播的特点的情况,包括组织传播的功能、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组织传播中的妈祖信众与身份认同几部分内容。
关键词: 文化传播 妈祖文化 传播特点

内容

组织要依靠传播协调各种关系。组织的正常运行,各部门各班组的协调,良好的公共关系,都要通过组织的多种渠道的传播来实现。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组织是传播的结果,传播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组织形成的过程是传播的过程,组织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传播的过程。
  一、组织传播的功能
  从组织内部、外部传播的区分,组织传播的功能包括两大方面:
  1.内部互动功能
  组织内部人们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离不开组织传播。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有效性,依赖组织传播获取和传递信息。
  2.外部互动功能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的有效性,依赖组织传播。有效的组织传播是组织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必要条件。
  对组织传播的功能,也可以着重从组织内部管理角度来分析,主要分析传播对组织管理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包括:
  (1)工作功能
  组织作为一个社会集合体,总是有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的。经济组织为社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事业组织为社会提供服务。任何组织总有工作系统。任何有关组织工作系统的信息是工作信息。妈祖文化的各种组织,包括各宫庙、文化中心的工作信息传播对组织工作系统的运行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2)维持功能
  维持是指保持组织内部的日常运行。组织是一个分工协作的系统。要使组织井然有序地运行,需要管理。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有关组织管理的信息构成组织的维持信息。维持信息的传播保证组织正常运行。因此,在妈祖文化团体的各个组织内部,同样需要一个核心维持组织的正常运转。
  (3)社会关系功能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社会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有关人们的情感、态度、需要、动机、自我意识、士气、人际关系等各种信息的传播对维持和发展组织内部人们的社会关系至关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组织内聚力的条件之一,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资源,对组织成员身心健康也具有重要意义,与组织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直接有关的信息叫做社会关系信息。①
  总之,组织是人们组成的,需要通过互动、传播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整个组织才能协调运转。
  二、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
  组织内传播也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媒体或形式进行的,各种媒体都有自己不同的功能特点。这些媒体主要包括:
  1.书面媒体
  指以文字形式书写的文件、报告、信件等等。书面媒体的好处是信息保真性强,可以防止因传递环节过多而发生变形和转义现象,也可以防止解释的随意性。因此,组织内的重要信息如规章制度、正式决议等等,通常都采用书面形式,但是,书面材料的形成需要花费时间,传递速度慢,如果事无巨细都要求采用书面媒体,势必带来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的危害。
  2.会议
  会议是复数的个人聚集同一场所进行议事的一种传播形式。组织中的会议,包括布置工作、收集反应、讨论协商等各种类型,一般都有明确的议题。会议是组织传播的常见形式,其优点是传播面积大、面对面的会场气氛能使与会者集中精力关注特定的问题。但是,会议要讲究质量和效果,过多过滥和议而不决的拖沓会风同样会影响组织的工作效率。
  3.电话
  现代组织的各部门、各岗位之间,一般都由电话系统相互连接(包括有线和移动电话)。电话是一种简单、灵活、快捷而且具有双向互动性的媒介,可以用于多种传播目的。但是,电话仅仅传递声音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电话传播的是口头信息,如果传播环节过多,容易造成信息的变形和失真。
  4.组织内公共媒体
  例如一些大企业的社内报、闭路电视系统等等。这些媒体以组织全员为对象,信息内容广泛,从组织目标、宗旨、规章制度的宣传到组织内外的动态新闻,从有关组织活动的论文、建议到个人的诗歌、散文创作,从组织成员的趣闻逸事到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几乎无所不包。组织内公共媒体除具有工作上的指导意义外,更重要的功能是在组织中创造出一种浓郁的人文氛围,活跃组织成员生活,增强成员对组织的感情和向心力。不过,创办这些媒体需要一定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所以一般中小型组织多采用简报或通讯刊物形式。
  5.计算机通信系统
  计算机通信系统不仅与外部连接,执行着涉外信息传播的功能,而且是组织内传播的综合性基础设施。它的系统信息处理量大、速度快、效率高,集多媒体功能于一身,能够处理文字、图形、音声、静止画面、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信息处理的准确性高,实时传播性强,双向互动渠道畅通,其发展使组织传播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组织传播中使用的媒体还有许多,例如电传、复印设备等等,但是,无论媒体传播多么发达,它们仍然取代不了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的作用。
  三、组织传播中的妈祖信众与身份认同
  “身份”的原有语义首先是指向内在的统一、协调及其持续。就人来说,强调的是人格、心理品质的确定性、统一性和稳定性。“身份就是一个个体所有的关于他这种人是其所是的意识。”①马克思有过一个说法:“..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②正是由于意识到同一性与差异性,人们才会有关于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也才会就自己的特性与他和一定社会群体的关系进行界定..社会心理学强调,人是在和他人的交往中成为个性的。在个性中积累的一切又成为交往的基础。人从中吸取生活兴趣、社会理想和价值定向和由其他人构成的环境,心理学研究称为“参照团体”。在复杂的经验中,属于两种或以上相反的“参照团体”或“参照环境”的人,会体验到严重的心理冲突。从而使身份所要求的内在自洽状态遭遇破坏并迫切要求重建。
  在组织当中的每个妈祖信众,他们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但这不影响作为有意识的人类思想自身身份归属的意思,因此身份总是和关于身份的意识及其表达联系在一起。而这一点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当代社会结构的急骤调整,信息传播增多和文化参照频繁,人类关系分化重组、再构造、再确认要求的极度强化,使得“我(们)是谁”的疑问,不仅是抽象的哲学问题,而且成为直接关系到社会文化的中心结构和边缘成分、主流和支流的重新定位,多数和少数、群体和个人权力再分配诉求的实际问题。
  特纳(JohnC.Turner)和塔吉费(HenriTajfel)已经发展出关于群体影响的一个模式,他们称之为社会认同模式(socialindentificationmodel)。这个模式指出,社会群体(socialgroup)的定义应该是拥有共同的成员。按照这种概念,群体的成员彼此之间不需要有直接的关系,这个群体也不必有一个结构。对群体成员身份的认同主要是一种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是人们在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时产生的。这个问题可以根据个人所属的或所确认的群体的立场来回答。因此,一个人从其赞赏和确认归属的群体中获得一种社会认同感。不仅如此,这种社会认同感似乎并不经常起作用而是不时地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出现,又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消失。一旦它出现,个人的言行会试图与他或她所属社会类别的规范一致,并配合相关的情境行动。①
  社会认同模式以某些显著的方式改变了我们对群体的看法。第一,群体成员重要的一种分类,是根据认知的反应(“我是谁”)而不是情感的(“我是否喜欢这些人”)。第二,它认为,这种人对社会类别的自我定位不仅是一种微弱的联系,而且是他们自己心中认为重要的一种群体成员的感觉。第三,它认为,这种对社会类别的认同过程可能产生重要的后果。个人将这种成员的类别看得很重,因为这与他们是谁的概念相联系。
  妈祖的各种仪式活动每年都在重复举行,为何人们总是乐此不疲,并有持续进行的信念?其实,即使是在高度重复的群体行动类型中,也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每一种情况都必须以个人行为重新开始。不管一次集体行动多么协调一致,它仍然是植根于个人的人为选择:是群体生活中的社会过程创立并维护规则,而不是规则创立和维护群体生活。
  人们需用文化来构筑界线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通过共享的文化象征符号,如语言、宗教、神话、信仰、价值体系等将人们整合在共同体当中,从而保持民族认同的凝聚性。在这方面电视媒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方面电视媒介构成亿万人共享的文化资源(如各种新闻、电视剧等),为所有人赋予了共同的历史,对调动大众参与国家生活日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电视使人们获得先前只有亲身到场的人才能获得的“准互动”体验,在增进象征意义上的国家的统一,将个人及其家庭与国家核心生活联系起来,赋予受众一个自我和国家的形象方面电视媒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在现代社会,大量仪式被电视创造和“发明”出来,创造仪式也是为了恢复和传承历史,尤其宗教仪式传播既能为那些具有不同政治和社会背景的人,在合法性和历史经验方面提供竞争的空间,同时也成为动员一切社会力量用以建构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的重要象征资源与文化资源。
  基于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的信念,妈祖信仰文化对各个组织中的信众产生了以下作用:
  (1)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妈祖精神已成为一种文化积淀植入妈祖信徒的深层心理中。在信仰妈祖时人们产生双重情感——敬仰和畏惧,敬重妈祖为善为良,畏惧自己的不良行为会遭到妈祖的惩罚而自生一种无形的、潜在心理压力和心理定式。这从某种程度上促使妈祖信徒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与社会群体行为规范趋同一致。
  (2)缓解、平稳人们的心理压力。社会是复杂的,人们生活在社会中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心理焦虑,甚至是难以预测的挫折。一般人表现出的负面反应是攻击、冷漠、幻想和退化等方式,其中幻想手段是以非现实的虚构方式来解决问题。信徒大多寄幻想于妈祖,希望通过香火的缭绕诉说心理的希望,求得妈祖的庇佑,从而在心理上获得一种依赖、补偿或平衡,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转变生活态度,追求更积极、更健康、更美好的东西。节庆、祭祀仪式等形式,一方面“娱神”,另一方面更是“娱人”,既调适人的生活现状和心理压力,又使得社会和谐有序。①
  (3)妈祖信仰文化对社会群体的效应。妈祖文化信仰从北宋起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先后36次渐次升格的封号还是不同显灵传说而产生的御祭仪式,无论是神佑北宋时期给事中路允迪顺利出使高丽,或是庇护元朝漕运的安全,无论是护佑明代的郑和七次下西洋还是清代显灵攻取澎湖、台湾,都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发展海上贸易,安定民心,抵御外侵的政治需要。
  (4)整合社会群体力量的中介。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发展条件和传播范围,对现代社会的信奉者而言,妈祖既是神祇,又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到湄洲祖庙朝拜、旅游考察的海外信徒络绎不绝,妈祖扶危救困、和平博爱的精神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弘扬,遍布于世界的外籍华人,其民族性并未因国籍的变化而消失,相反,在许多华人聚居地,天后宫是他们社群的组织核心,如新加坡的兴安会馆、南洋莆田会馆、新和平戏班以及美国唐人街等。可以说,妈祖信仰文化已构成了华人社区和华族网状组织的精神核心。

附注

①张国才:《组织传播理论与实务》,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①吴予敏:《多维视界:传播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页。 ①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①黄秀琳、林剑华:《妈祖信仰文化社会功能的人类学分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

知识出处

传播学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传播学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包括妈祖文化传播的简史、妈祖文化传播的要素、妈祖文化传播的符号和意义,考察了实物传播、仪式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新媒体传播视野下的妈祖文化,分析了妈祖文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特点,包含了两份珍贵的港里村妈祖文化传播、湄洲岛妈祖文化传播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