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妈祖文化传播中的人际渠道类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播学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47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妈祖文化传播中的人际渠道类型
分类号: B933
页数: 9
页码: 129-137
摘要: 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福建省重要的特色文化。本节记述了妈祖文化传播中的人际渠道类型的情况,包括政府官员身体力行、海员渔民朝拜祈求、艺人文人诉之作品、商人移民异地传播几部分内容。
关键词: 渠道类型 妈祖文化 人际渠道

内容

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福建省重要的特色文化。妈祖信俗在2009年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的成功极大增强了妈祖文化的影响力。如今,妈祖文化已经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对其传承与保护日益成为被关注的话题。妈祖文化渊源之久,传播之广,人际传播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妈祖热爱人民、扶危济困、情操高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妈祖死后,人们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把她塑造成慈悲博爱、护国庇民的女神,目的是教化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
  政府官员、海员渔民、艺人文人、商人移民等人群以特定的形式传播妈祖文化,人际渠道传播在妈祖文化传承和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官员身体力行
  历代皇帝对妈祖进行过赐封,而且逐渐升级。宋、元、明、清四个朝代14个皇帝先后对妈祖褒扬诰封36次,从“夫人”“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宋朝“国家抉祀百神”,对于民间祠庙的赐额封号,先,赐庙额,后封神号,妈祖第一次得到朝廷确认始自宋和五年(1123年)赐庙额,真正被封为“夫人”则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开始。元朝对妈祖的褒封有5次。元仁宗褒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广济明著天妃的诏书是“受人利物,仁克著于重溟,有移祸为福之方..”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到了清代,朝廷宣扬妈祖神威的声势和规模大大超过宋、元、明三个朝代。宋、元、明历代官吏,凡是进行与航海有关的国事都要祭祀妈祖,以祈求平安。明代郑和七次率领船队下西洋,前后达30年之久。这期间,郑和等人先后8次到湄洲祖庙奉祀妈祖,将出使西洋的成就归功于妈祖神灵的护佑。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妈祖被列入清朝地方的最高祭奠,地方官员必须亲自主持春秋二祭,行三跪九叩礼,国家祀典也将其列入其中,妈祖一时成了万民敬仰的“海上女神”。
  从历代来看,上至皇帝,下到普通官员,对妈祖的重视,对妈祖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身先为范的作用。暨南大学历史系王元林博士,对明清时期海南岛的妈祖信仰现象进行系统梳理时发现,在两代新建和重修妈祖庙宇的活动中,有确切姓名记载的近70人,其中政府官员有58人,他们大多数是当地的县令、知县,商人参与建庙的也近10人,他们大都是外来经商者。如定安县中街东向的天后庙,便是明万历年间由广府南顺新三邑(广东南海、顺德和新会三县)商民创建;万州朝阳街的妈祖庙,一由五邑(鹤山、台山、恩平、开平和新会)客商所建,另一由潮州客商倡建。由此可见,政府官员成为妈祖信仰在海南岛上发展的主体。
  今天,在妈祖文化传承方面,政府依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张克辉曾多次访问妈祖故乡湄洲岛,一直以来,他积极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以妈祖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并编写《情系湄洲岛》。2006年南京下关区政协第九届四次会议上,民革下关区总支和部分政协委员联名提出举办妈祖文化节的提案,从此催生了南京妈祖文化民俗节。2009年7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北京会见了台湾妈祖联谊会代表团。贾庆林高度评价了台湾妈祖联谊会对弘扬中华妈祖文化,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指出妈祖文化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财富,两岸同胞共同继承和弘扬妈祖文化,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政府的积极推动是妈祖文化广泛传播的重要因素。在社会不断进步、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妈祖文化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适应现代化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妈祖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1994年1月,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国文物古迹游”,湄洲妈祖庙被列为10条旅游专线之首。鉴于湄洲岛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来岛游客日益增多,莆田市人民政府决定举办首届妈祖文化旅游节。1994年5月7日,由福建省旅游局、莆田市人民政府和妈祖文化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妈祖文化旅游节在湄洲岛隆重举行。来自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香港、澳门等1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来宾和妈祖信众近万人参加了节庆开幕式。开幕式上进行了精彩纷呈的民俗表演,荟萃了天津踩高跷、莆田南少林武术、涵江威风锣鼓、泉州拍胸舞、仙游大鼓吹、湄洲岛千年祈福大典等妈祖文化和庙会精华。可以说,妈祖文化旅游节的兴起使妈祖文化的传播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鉴于妈祖文化旅游节特色突出、影响广泛,福建省委、省政府要求定期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充分利用妈祖文化资源,从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构建福建旅游和对外开放通道,弘扬妈祖文化。
  政府身体力行,宣传妈祖文化的重要性,带动妈祖文化的传播,激起人民对妈祖文化的学习和继承,是妈祖文化的重要传播者。
  二、海员渔民朝拜祈求
  海神妈祖为众人所信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航海事业在宋代以后的各个王朝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宋朝至元代是中国航海事业空前发展时期。对于偏安杭州(临安)的南宋朝廷,海上贸易更成为其主要的经济命脉。元朝定都北京后,粮食依赖于南方。从元世祖至元年间(1260—1294年)开始就采用海运的途径,每年达数十万石之多。明代初期虽然实行海禁,但海上的漕运并未停止过。以郑和和王景弘7次下西洋为代表频繁的外交活动开拓了中国航海事业的新领域。到了清代,为收复台湾、澎湖进行了大规模的横渡海峡的征战。由此可见,航海事业在历代王朝中确有突出的地位。
  古代海上航行,均用帆船,海上风云不测,常常颠覆,故为安澜利济,无不祈求妈祖护佑。郁永河著《海上纪略》谓:“海神惟妈祖最灵..及海船危难,有祷必应,多有目睹神兵维持,或亲至救援,灵异之绩,不可枚举。”又有列举其灵迹云:“洋中风雨晦螟,夜墨如黑,每于樯端现神灯示佑。又有船中出烛火如灯光,升樯,如灭者,舟师谓是妈祖火,去必遭覆败,无不奇验。船中例设妈祖棍,凡值大鱼、水怪近船,则以妈祖棍连击船舷,即遁去。”于是,海上行船者对妈祖自然是感恩戴德,每次要出海前,必定要到妈祖庙烧香祈福,祈求海上行船平安,可以说妈祖是航海者的精神支柱。从朝廷到百姓,特别是渔民们对妈祖的信仰信赖就顺理成章了。而民间航海业的发展,更使得妈祖文化得以代代相传,永续不断。
  郑和对妈祖非常崇敬,妈祖文化传播和郑和是密不可分的。郑和不仅在海船上供奉天妃神,而且在长乐不止一处出资修建妈祖庙,“设祭开洋”。妈祖信仰也因为郑和的大力推动在民间得以发扬光大。现在,妈祖是台湾民众最为认同的信仰,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海洋文化。郑和也因为推广妈祖而备受推崇。除了台湾,东南亚、美国、法国、印度等地区和国家有华侨的地方,都有郑和的塑像和妈祖的塑像。郑和已经与妈祖在精神上合为一体。长乐的“显应宫”更为明显,在形象上把郑和与妈祖合为一体了。郑和是中国历史“海军的始祖”,中外尊称他是“海军将军”。妈祖有救难救世的伟大精神,中国沿海各省民间尊称她为“海神”“海上守护神”。“海将”与“海神”为中华海洋文化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篇章。
  妈祖之所以被尊称为女神,始于渔民。渔民们主要通过自身的服饰传承妈祖文化。妈祖服饰体现了妈祖文化的内涵。湄洲女特有的服饰统称为“妈祖服”,其独特的蓝衫、半截红裤、帆船发髻,展示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妈祖神像自明清以来,一直就有冕旒秉圭、常服、披发跣足仗剑三种不同的服饰。渔民们效仿这些服饰,将裤子制成双色。红色代表吉祥,黑色表示思念,蓝色则喻为大海。当丈夫出海时,妻子就那样穿着,表示对丈夫的忠贞、思念,若丈夫过世,半截红裤则成全黑。而发展到今天,虽然日常生活中这种装扮已经比较少见,但每逢妈祖节日时,岛上的妇女仍会以那一身特殊的打扮来朝拜妈祖,增添节日的喜庆,传达对妈祖的特殊感情。这些服饰就成为渔民们对妈祖文化传承的方式之一。
  民间侍奉妈祖的主要群体就是渔民和船工。他们除了用海产品以及其他用面粉制作的神兽作为贡品外,在许多宫廷中还珍藏为数众多的船模,这是航海者和船工奉献给妈祖的贡品。古代有一种航海习俗,新船下水出航时,必须同时制作一只模型供奉在妈祖庙内。向妈祖供奉船模有两种原因,一是在古代木船航行海上常常遇到风险,一旦发生险情,航海者往往祈求妈祖保护,化险为夷。二是古代船工在制造新船时,先制作一个模型,送到庙里让杯珓占卜。正是由于这种供奉习俗,在妈祖庙里留下大量的船模。山东长岛庙与妈祖庙的古船模多达350多只,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邓世昌供奉的“威远号”军舰模型。这些船模成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历史的重要资料。在保存下来的一批妈祖庙古建筑,例如福建泉州、山东、江西景德镇、广东澄海、贵州镇远和宁波庆安会馆等地的天后宫,从庙宇结构造型到各类雕刻构件,都是极为珍贵的古代建筑艺术精品。此外,各地妈祖庙还保存一些特殊的科技文物。如莆田涵江天后宫存有一幅明代星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利用星图定向航海的难得的实物资料。天津天后宫所存的灭火“水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机械消防器材之一。这些遗留至今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传播妈祖文化的重要
  载体。
  可见在人际传播妈祖文化的过程中,船员以及渔民在自身所处的领域,也通过各种形式的风俗习惯在侍奉妈祖的同时,对妈祖文化传承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三、艺人文人诉之作品
  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文学以语言为手段通过具有间接性的形象,多方面的灵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深化社会生活中文化现象的思想深刻性。妈祖文化的传播得到了许多文学作品的推广与促进。比较有名的作品如宋代刘克庄的《三月二十一日泛舟十绝》,元代马祖常的《送宋诚甫太监祠海上诸神》、虞集的《送宋诚甫太监礼天妃》、王沂的《咏天妃庙马援铜鼓》,明代钱薇垣的《天妃歌》等。“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十分重视妈祖的教化功能和这种民族认同的信仰作用,希望使之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动力。人们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把妈祖塑造成慈悲博爱、护国庇民的女神,其目的是教化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
  此外,历朝历代还创作了大量楹联,以颂扬妈祖的致仁致爱。福州马尾天后宫门上由沈葆桢题写的楹联:“视远为明,知普渡众生,全凭慧眼;恩溺由己,愿永清四海,上慰婆心。”泉州天后宫的楹联:“浯浦汇流,门迎德济,神名昭海甸,志称凡琉暹爪满诸国节遣使臣,频风诣兹祭告;湄洲降世,庙立温陵,灵誉播闽台,史载经宋元明清历朝号封天后,千秋享此馨香。”还有一些四字对,小巧活泼:安庆市福建会馆之天后宫的“天监有赫,后德无疆”,山东烟台天后宫的“仙霞缥缈,境似大罗”。这些文学作品通过运用人际传播中的语言符号,极大地促进了妈祖精神文化在海内外的传播,有效颂扬着妈祖的丰功伟绩。
  艺术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段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电影、曲艺等形态。妈祖文化的传播与诸多艺术形态密切相关。在宋元明清时期,许多具有地方色彩的艺术形式对妈祖文化的传播起着极大的作用,在妈祖的发源地莆田乃至福建全省,出现了许多以歌颂妈祖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戏剧、音乐。妈祖文化中的音乐主要表现形式有戏曲、庆典乐曲以及一系列以妈祖为主题的现代通俗歌曲。这些艺人中有很大部分是莆仙戏、莆仙十音的创作人群,例如莆仙戏《妈祖女神应笑慰》《妈祖出石门望大海》,莆仙十音《北台妆》《荔枝楼》《凤和子》等。此外,童声合唱《妈祖妈祖》,罗大佑制作的鹿港妈祖音乐专辑,彭丽媛演唱的《妈祖》等。随着封建朝廷对妈祖的册封与嘉奖,妈祖祭祀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祭祀活动中的乐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妈祖文化的传播。在今天,许多以妈祖为题材的歌曲、电影和电视剧的创作、拍摄和播放更加促进了妈祖文化的快速传播。把妈祖精神文化和艺术形态相融合,延伸了人类的知觉,能够有效提高传播效果。
  另外,关于妈祖文化的文献资料,对妈祖文化的传承更是不可或缺的。目前,仅直接记载妈祖信仰的历史文献资料最保守的估计超过100万字。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很高。这些文献的编纂者,来自各方面的文人,就成为妈祖文化的又一重要传播者。他们著书、发表论文,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有的写诗题词歌颂妈祖精神,利用个人的影响传播妈祖文化,并将这种影响扩展到更多的个人之间。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容肇祖先后发表了多篇关于“天后”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反响。台湾学者李献璋自60年代起,经过20年的研究,终于写成了《妈祖信仰研究》一书,成为妈祖研究第一部学术性较高的专著。冰心老人生前为汕尾妈祖石像题写“天后圣母”等。①自80年代起,台湾、澳门、厦门等地掀起了妈祖研究热潮,举办多次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出版了《海内外学人论妈祖》《妈祖研究论文集》《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妈祖文献资料汇编》《妈祖信仰与祖庙》《湄洲妈祖》等近百余部学术专著。著书、传教、讲学、学术交流是文人间传播妈祖文化的主要方式,使人们真正认识妈祖文化的历史渊源。
  容交换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载体,即能够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渠道。人际传播的核心载体无疑是语言,语言又分为声音语言和书面语言。文学作品以书面语言的形式传播着妈祖文化,历经久远,对于妈祖文化的传播具有深刻的影响。
  四、商人移民异地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与福建商人和移民的活动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传妈祖在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升天为神。北宋天圣年间,在她的故乡莆田湄洲首先建祠敬奉妈祖。庆元二年(1196年),在当时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泉州建立天妃宫。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市舶司也建有顺济圣妃庙祀奉天妃。沿海各地的渔民和航海者把妈祖奉为海上保护之神,从北起丹东、营口、秦皇岛、天津、青岛、烟台到南京、上海、宁波,直至广州、北部湾都陆续建天妃宫。不仅沿海有,内地也有天妃宫,如南平、光泽、浦城、崇安、江西景德镇、贵州镇远等均有。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越南等地也亦如是。早在明中叶澎湖马公即建造妈祖宫,是台湾最古老的妈祖庙。
  福建商人的船所到之处,妈祖文化也就随之在当地播扬。北方沿海出现的一些妈祖庙,如辽宁营口妈祖庙、天津天后宫、山东烟台天后行宫等,其建筑材料都是福建闽南一带加工后再经海运到当地,以资营建。历代福建商人辗转江湖到内地行商的同时,也带动了妈祖信仰。因此,内陆地区妈祖的分布往往也意味着福建商人的足迹所至。据《高丽史》有关记载,从998年到1279年宋朝海商约有150次之多前往高丽贸易,每次人数都有数十上百之多。①元朝年间,政治中心北移,促进了南北经济往来,尤其是朝廷漕粮,海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古代,商人通过海上贸易,借助交通和漕运传播妈祖文化。然而,航海具有相当的危险性,生命和财产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上随时可能受到威胁。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们,一心希望能够得到神明的庇佑,逢凶化吉,避免海难的发生。因此,人们心中拯救海难,保佑航海平安的海神妈祖,自然而然成为商人们顶礼膜拜的保护神。他们走到哪里,妈祖就到哪里,妈祖文化就传播到哪里。
  妈祖文化的外传,跟人口的迁移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国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那时候就有华人在海外侨居。唐宋以后,由于政治、社会等原因,莆田兴化不断有人外迁,明清以来,从福建移居我国宝岛台湾、日本和东南亚的人数不胜数。到清代,不少人漂洋过海到海外谋求生路,他们相信在茫茫的大海中会得到妈祖的保护。因此,在出航前都要先祭祀妈祖。妈祖文化随着这些人口的外迁,也得到传播。同时,身在异国的华侨僧侣出于思乡之情,从故乡的妈祖庙中分灵妈祖神像,带到侨居国供奉。随着他们财富的增加,兴建庙宇。移民在离开家乡时,都会祈求妈祖庇佑一路平安,随身带着妈祖像、妈祖神符或其他妈祖信物。当达移居地时,人生地不熟,许多毫无预知的困难都可能遭遇。在这种情况下,移民们发挥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患难与共,共同信奉的妈祖成为精神纽带,维系着广大海外移民的感情。
  莆田崇尚开放,远在古代,莆田就大量接受了北方移民。同时,莆田人也勇于走南闯北,形成了对外开放和交流的良好传统。近现代,又有大量莆仙人漂流过海,到海外谋生、留学、考察,与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和世界各地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独具特色的“海上和平女神”湄洲妈祖及其信仰传播所形成的妈祖文化,更是成为扩大莆田对外交往的重要桥梁与纽带。
  五、林氏族人迁移传播
  妈祖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妈祖能够成为天下共钦仰的海上女神,这与林氏子孙迁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福建全省有“阙下林”“九牧林”“游洋林”等,素有“闽林遍天下”之称。根据统计资料,大陆林姓人口约为1416万,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国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广东省林氏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林氏约200万,韩国约100万,其他地区约500万,全球2000多万。①
  化传播和扩散重要的传播者,这点可以通过妈祖庙宇集聚地和建立者作为有力的证据。比如莆田市人仙游县金井村全村人口近4000人都是九牧林姓,他们所建的书庄宫供奉的就是祖姑妈祖。还有如泉州的天后宫、揭阳乔林天后宫、陆丰虎岛天后宫、澎湖天后宫、天津天后宫等基本上都是林氏族人在迁徙传播过程中所建。根据妈祖庙在内陆分布以及建立的情况看,把妈祖信仰传播到内陆的主要媒介之一是航运业的从业者,当然,这包括船主与船工。其次的一支传播力量就是林姓移民了。林氏族人主要通过兴建妈祖宫供奉妈祖,并且一直延续妈祖信仰的相关仪式。早期,很多林氏族人为了生计,漂洋过海,前往他国异乡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将“好运”“平安”“逢凶化吉”寄托于妈祖,待这些人士安定发展以后,他们深感受妈祖恩惠“显灵”而兴建妈祖庙。在今天,林氏族人延续了这个信仰,妈祖庙已经成为维系林氏人士的群体性和整体性的重要纽带。所以说,妈祖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林氏子孙有极大的关系,没有林氏子孙的迁徙传播,妈祖就没有可能成为伟大的神祇。
  此外,在众多的妈祖信徒中,有很大部分的人是普通的老百姓。这些平民百姓会通过对妈祖的朝拜传播妈祖精神。妈祖的朝拜礼仪也是妈祖文化的一部分。朝拜礼仪包括上香、跪拜、叩首、祷告、祈福等内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势,每一个表情都有严格的规范,正是这种信仰规范的世代相传,使得妈祖文化也得到广泛的传播。

附注

①叶林:《妈祖——渔民创造的女神》,《源流》2007年第6期。 ①全海宗著,金善姬译:《中韩关系史论集》,中国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6~272页。 ①石奕龙:《闽粤内陆的妈祖信仰与航运业及林姓的关系》,《莆田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知识出处

传播学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传播学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包括妈祖文化传播的简史、妈祖文化传播的要素、妈祖文化传播的符号和意义,考察了实物传播、仪式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新媒体传播视野下的妈祖文化,分析了妈祖文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特点,包含了两份珍贵的港里村妈祖文化传播、湄洲岛妈祖文化传播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