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两种传播观的概述及其比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播学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47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两种传播观的概述及其比较
分类号: B933
页数: 3
页码: 106-108
摘要: 传递观与仪式观作为传播的两种观念,彼此的意涵、起源均有不同,本节论述了两种传播观的理解及其比较。
关键词: 文化传播 妈祖文化 传播观

内容

詹姆斯·凯瑞是著名的新闻学教授,也是著名的媒体批评家、文化历史学者。他从文化的角度来解析传播与传播技术,打破了传统的经验主义学者的研究现状。同时他也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媒介研究理论复兴的一个主要推动者,被誉为美国文化研究“最杰出的代表”。他一生曾发表过70余篇论文,对新闻传播学研究及新闻学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他提出了与当时美国主流传播学的“传递观”完全不同的“仪式观”传播概念,开辟了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与仪式观相对应的是传递观,二者是一个对立统一体。本节重在解读什么是传播的仪式观和传播的传递观,二者有何区别。有比较方有鉴别,只有通过对两种传播观的比较,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仪式观的含义。
  凯瑞通过对传播的两种源头的考察,提出了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的命题。在《传播研究的文化取向》一文一开始凯瑞就明确地写道:“为便于把思想做一归类,我们在描述中可以把传播的定义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atransmission view of communication)和传播的仪式观(aritualview ofcommunication)。”①
  传递观源自地理和运输(transportation)的隐喻,指的是为了达到控制的目的,把信号或讯息从一端传送至另一端。仪式观则截然不同,它并非指讯息在空间的扩散,而是指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它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representation)。从仪式观的角度看,“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其作用“不是提供信息,而是一种确认;不是为了改变态度或思想,而是为了代表事物的基本秩序;不是为了履行功能,而是为了表明一个正在进行的、易逝的社会过程”。②
  传递观与仪式观作为传播的两种观念,彼此的意涵、起源均有不同。“在我们思想的最深处,对传播的基本理解仍定位于‘传递’这一观念:传播是一个讯息得以在空间上传递和发布的过程,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①不能不说,这的确是在最普遍意义上人们对于传播的理解。
  “我相信这些不同的传播观与不同的关于语言本质、思想及符号体系的观点也有一定的关联,传播的传递观使我们将侧重点放在把语言当作实际行动和推理的工具;把思想看作在本质上是概念的、个人的或反应的;把符号体系视为主要是用来分析的。而传播的仪式观把语言看作是戏剧性行为的工具;把思想看作在本质上是情景的、社会的;把符号体系视为主要是基于信用的。”②
  凯瑞在其对于电报的分析中,把电报作为一个文本和一种分析的工具用以阐述他的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并由此来阐发电报的文化意义。在凯瑞看来,电报是传播的一个分水岭,决定了美国传播发展的主要线索。电报第一次使传播从运输中分离出来,将传播从地理束缚中解放出来。③“电报终结了这种同一性,使符号能独立于地理而运动,独立于运输且比运输还要快捷。”④他写道:“电报不仅改变了传播和运输之间的关系,它同时改变了人们想到传播一词时的基本思维方式。它提供了一种思考传播的模式——我将这一模式称为传递模式——它替代了过去一词中所具有的宗教含义,虽然这一新技术同样是通过宗教语言得以传播的。电报无论在正规的理论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的行为意识中,都开启了思考传播的新途径。在这个意义上,电报不仅是一种新的商业工具,同时也是一个用于思考的东西,一种转变思想的工具。”⑤
  通过表5-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在隐喻、角色、意涵、传播成功的标准以及传播的功能等五个方面的重要区别。
  在对这两种不同的传播观进行比较说明之后,凯瑞做了这样的声明:“这两种对立的传播观并不需要彼此否定。仪式观并不排除信息传递或态度改变过程,它只是主张除非人们从本质上对传播与社会秩序采用仪式性的观点,否则他们就无法正确理解这些过程。”①不过,他又紧接着说:“但是,学术上的事往往起点决定终点,对传播的基本立足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随之而来的分析路径。”“因此,根据仪式模式重新打造传播研究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进一步把握传播这一‘奇妙’过程本质,而是为重构一种关于传播的模式并为传播再造一种模式提供一条途径,为重塑我们共同的文化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东西。”②
  可见,关于两种传播观,凯瑞更为看重的是传播的仪式观。“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③

附注

①[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②[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8页。 ①[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②[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③[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④[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⑤[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①[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②[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1页。 ③[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知识出处

传播学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传播学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包括妈祖文化传播的简史、妈祖文化传播的要素、妈祖文化传播的符号和意义,考察了实物传播、仪式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新媒体传播视野下的妈祖文化,分析了妈祖文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特点,包含了两份珍贵的港里村妈祖文化传播、湄洲岛妈祖文化传播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