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仪式传播与妈祖文化传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播学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47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仪式传播与妈祖文化传播
分类号: B933
页数: 4
页码: 102-105
摘要: 本节记述了仪式传播与妈祖文化传播关系,包括仪式传播观、行为方式及仪式特点几部分内容。
关键词: 文化传播 妈祖文化 仪式传播

内容

詹姆斯·凯瑞(JamesCarey)的仪式传播观,其核心概念有六个:文化、传播、仪式、技术、新闻和会话。要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清楚凯瑞的仪式传播观,首先就要厘清仪式和传播这两个概念。
  仪式是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方式与符号表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法国著名人类学者涂尔干指出:“仪式首先是社会群体定期重新巩固自身的手段。当人们感到他们团结了起来,他们就会集合在一起,并逐渐意识到了他们的道德统一体,这种团结部分是因为血缘纽带,但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结成了利益和传统的共同体。”的确,人们举行仪式,是为了将过去的信念保存下来,将群体的正常面貌保持下来。社会是离不开仪式的,因为“仪式可以维护物质和精神的秩序,施与人类的生命健康以及他们所敬重的所有品格”。①
  在人类学意义上,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仪式是指一定的文化传统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集中起来的安排或程序。”①彭兆荣先生将仪式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1)仪式具有表达性质却不只限于表达;(2)仪式具有形式特征却不仅仅为一种形式;(3)仪式的效率体现于仪式性场合但远不止于那个场合;(4)仪式具有操演性质但它并不只是一种操演;(5)仪式操演的角色是个性化的却完全超出了某一个个体;(6)仪式可以储存“社会记忆”却具有明显的话语色彩;(7)仪式具有凝聚功能但却真实地展现着社会变迁;(8)仪式具有非凡的叙事能力但带有策略上的主导作用。②他将这些特点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社会和文化系统赋予某一种仪式以特殊的规定性。换言之,许多仪式的功能是事先被规定的社会意义所预设的。其次,仪式的“权力”和“能量”除了借助社会和文化系统所赋予和规定的意义、价值外,形式本身也起到重要的作用。③所有仪式的参与者都在他们所致力于营造的特定形式所拥有的时间与空间中找寻心灵的安慰和精神的寄托。
  康纳顿·保罗说:“仪式不是日记,也不是备忘录。它的支配性话语并不仅仅是讲故事和加以回味,它是对崇拜对象的扮演。”④仪式的举行是一种实践,整个仪式过程是以“扮演”的形式将想象中的虚幻世界进行模拟,再通过一系列象征性行为将两个世界连接在了一起。“在仪式中,生存世界与想象世界借助单独一组象征符号形式得到融合,变成同一个世界。”⑤
  具体到妈祖信俗,以与祭黄帝、祭孔并称中国三大祭典的妈祖祭典仪式为例。祭祀祖先,慎终追远,历来是中国人数千年来的传统礼俗。在台湾2000多万人口中,近80%的人信仰妈祖。台湾的早期移民虽然漂洋过海却不忘祖先香火。台湾妈祖庙都是从大陆传播过去的,都是莆田妈祖的分身、分灵、分香,属于莆田祖妈的分支分系。莆田是妈祖诞生地,这里的妈祖庙才是正宗和本源。因而,台湾的妈祖宫庙自然要来大陆追根寻源,认祖归宗。来莆田参加并通过妈祖祭典仪式,就是要取得一种身份认同(即文化认同,CultureIdentity)。正如庄孔韶教授在《银翅》里所指出的,他们力求寻找一种坚实有力的社会关系与团体作依赖,寻找更大意义上的庇护所。
  妈祖崇拜最早存在于民众心里,是一种生存意识,一种生存需要。而今已延伸和发展为历史认同的需要、文化认同的需要、社会认同的需要。妈祖祭典仪式也就成为个人对于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的认同,对于共同祖先的认同,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个人社会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两岸认可的文化传统,它源远流长,而且表现出巨大的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成为沟通海峡两岸亲情的纽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妈祖祭典仪式也就具有了大家认同的一个符号、一个代码、一种象征,更重要的是,具有了“一个重要的话语权和阐释权”。①谁通过了这个仪式,谁就获得了认同,可资取证。就像通过成丁仪式一样,从此获得了加入成年人社会的资格和权利。仪式通过者在这里就找回了一种原籍证明的身份,得到一种正宗的名分。正像特纳所说的,他们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从一种身份转变为另一种身份。所有通过仪式者,都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身份认可的自豪感,找回了以往所缺失的东西,了却了一个心愿,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现在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传播。许多学者对传播的定义进行过深入探讨,但是要给传播下定义就如同给文化下定义一样困难。美国著名传播学学者彼得斯在《交流的无奈》一书中对传播(Communication)一同从思想史的角度做了详尽的考察:他认为,交流(Communication)是一个历史丰富的词语。传播(Communicare)的拉丁语意义是告知、分享、使之共同。彼得斯指出,Communication一词在英语里有三个意思:给予或告知,迁移或运输,交换。给予或告知,并非指对话或互动的意涵,而是参与,即通过某一种行动来表达社会团体身份;这种活动主要不是发送信息的活动,而是借助接受信息来发送信息。迁移或运输,其基本意义是把理念、思想或意义作为物质实体来迁移,这里同样没有双向交流之意。交换,是两次的迁移,它包含交换、情感共享的意思,是一种礼尚往来;另一个更加强烈的意思,是假定两个心灵的相会、心灵的共享,甚至是意识的融合——内心的接触。①
  凯瑞研究传播的逻辑起点是会话,因为语言的出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在这一点上凯瑞同意海德格尔“我们人类..始于一场会话”的判断:当两个生物个体用既,不流畅又不清晰的语言,当然可以设想期间夹杂着大量的肢体语言开始交换意见和想法的时候,人类诞生了。正因为有了人类的出现,才有了人类的传播行为;尽管会话的确切时间地点是不可考证的,但有理由认为这场会话的确曾经发生过;而这场会话可以看作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传播行为。既然人类始于会话,因此,凯瑞坚信,传播(人类意义上的)始于一场会话。文化的过程就是“人化”的过程,人类的历史可以被看作是一部文化的历史。在凯瑞看来,会话就是一场仪式,起着建构起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形成人类社会的作用,无论是两个人的会话还是许多人的会话,都是如此。由此可见,在凯瑞看来,文化、传播、技术、仪式、会话都是同根同源、不能分割的。正如凯瑞所言,“对从人类学角度看传播的人来说,传播是仪式和神话;对那些从文学批评和历史角度涉及传播的人来说,传播就是艺术和文学”。凯瑞把传播定义为:“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因此,“研究传播就是为了考察各种有意义的符号形态被创造、理解和使用这一实实在在的社会过程。”②
  从仪式的角度定义传播,传播一词与“分享”(sharing)、“参与”(participation)、“联合”(association)、团体“”(fellowship)及“拥有共同”(thepossessionofacommonfaith)这一类词有关。这一定义反映了“共性”(commonness)、“共有”(communion)、“共享”(community)与“沟通”(com-munication),在古代有着同一性和共同的词根。传播的“仪式观”并非是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③

附注

①[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07页。 ①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5页。 ②彭兆荣:《文学与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文化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页。 ③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④康纳顿·保罗著,纳日碧力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⑤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①陈宜安:《从妈祖祭典仪式看两岸文化关系》,《中国宗教》2003年第1期。 ①陈宜安:《从妈祖祭典仪式看两岸文化关系》,《中国宗教》2003年第1期。 ①[美]彼得斯,何道宽译:《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②[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8、12、18页。 ③[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知识出处

传播学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传播学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包括妈祖文化传播的简史、妈祖文化传播的要素、妈祖文化传播的符号和意义,考察了实物传播、仪式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新媒体传播视野下的妈祖文化,分析了妈祖文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特点,包含了两份珍贵的港里村妈祖文化传播、湄洲岛妈祖文化传播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