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妈祖文化传播的内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播学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45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妈祖文化传播的内容
分类号: B933
页数: 11
页码: 20-30
摘要: 本节记述了妈祖文化传播的内容,包括生平回望及对天妃的敬仰、生命意识及对民众的关爱、道德意识及对善德的讴歌、自然意识及对自然的征服几部分内容。
关键词: 文化传播 妈祖文化 内容

内容

妈祖文化传播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对妈祖生平的回望及对天妃的敬仰、生命意识及对民众的关爱、道德意识及对善德的讴歌、自然意识及对自然的征服。下面以诗歌和楹联为视角,探究妈祖文化传播的内容。
  一、生平回望及对天妃的敬仰
  南宋莆田籍诗人、词人、诗论家刘克庄创作多首诗赞美妈祖的神通广大,其中《白湖庙二十韵》中第一句“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常被世人传颂。
  《自湖庙二十韵》:“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巨浸虽稽天,旗盖俨中流。
  驾风樯浪舶,翻筋斗千秋。既而大神通,血食羊万头。封爵遂綦贵,青圭蔽珠旒。轮奂拟宫省,盥荐皆公侯。始盛自全闽,俄遍于齐州。静如海不波,幽与神为谋。营卒尝密祷,山椒立献囚。岂必如麻姑,撒米人间游。亦窃笑阿环,种桃儿童价。独于民锡福,能使岁有秋。每至割获时,稚耄争劝酬。坎坎击社鼓,呜呜缠蛮讴。常恨孔子没,豳风不见收。君谟与渔仲,亦未尝旁搜。束皙何人哉,愚欲补前修。缅怀荔台叟,纪述惜未周。他山岂无石,可以砻且锼。吾老毛颖秃,安能斡万年。”
  作者在诗中赞美妈祖的神通广大,“营卒尝密祷,山椒立献囚”是回顾妈祖曾帮助剿敌立功的故事。作者刘克庄是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晚年闲居家中,创作的这首诗亦是感慨于在妈祖信众遍布全国的大形势下,而妈祖的事迹却没有得到其故乡文人学者的足够重视,“束皙何人哉,愚欲补前修。缅怀荔台叟,纪述惜未周。”对妈祖的记述仍不够周详。作者慨叹自己已然年老笔拙,“他山岂无石,可以砻且锼。吾老毛颖秃,安能斡万年”,没有能力去改变大势。
  林国平教授在写《〈历代妈祖诗咏辑注〉评介》时特别在结尾处补了两首未收录进《历代妈祖诗咏辑注》中的明朝诗词也属于此类诗作。一首是杨士奇《东里续集》卷四十四《灵慈宫碑》有《迎享送神之辞》,曰:“洁芬馨兮芳筵奠,蘋蘩兮清醑。吹参差兮鼓瑟,纷望拜兮堂下。神来降兮云中,导霓旌兮鸾盖。从海若兮河伯,错玉节兮瑶佩。神戾止兮憺安,悦下人兮恂忱。风泠泠兮帟幕,恍若睹兮居歆。神昭昭兮在上,人总总兮在下。纷有祈兮不齐,神均锡兮灵佑。车道陆兮履坦,舟循川兮安流。风与雨兮时若,物阜成兮神之庥。岁祈报兮有祀,神倏往兮忽旋。上卫国兮下民生,神惠同淮流兮千万亿年。”
  第二首是钱谷的《吴都文粹续集》补遗卷下《重建天妃宫碑》有《迎享送神之辞》,曰:“弥为洲南海陬,精灵淑生川后兮。川后生赫明灵,帝爰命尸沧溟兮。沧溟大森秘怪,既咸若不害兮。川后来纷云旗从,群龙耀金支兮。川后升海若驯,庙食懿千春兮。海安流漕政修,实畿甸更千秋兮。后灵妥恒福我,新宫成璨灵琐兮。后驭旋云满川,依皇元千万年兮。”①
  安徽省宿松县东南约60公里的小孤山天妃宫②里有一副天下最长的妈祖庙楹联,此联字数长达256个字,也归为此类型。上联是:“湄山瑞气孕仙姑,生而异,异拥天香,幼而慧,慧精文义,素而静,静诵诸经,更有轶事堪奇,窥井得符,迭显神通手段,踏机救父,航海寻兄,掷草幻成大杉,种菜鞠为佳卉,击浪驱晏公之虐,法雨消旱魃之灾,焚一撮发,鬼收蒿里,剪九节蒲,吏活琴堂,历廿九岁!积功积德,忽嫉俗,急归真,趁重阳托登岛屿飞升,丝竹管弦,隐隐听传空传盛。”下联为:“林氏幽光发圣母,诞于宋,宋当艺祖,宅于港,港号贤良,道于师,师名玄老,本是观音再降,腾云化羽,仍存慈济心肠,起碇行舟,立竿安艇,凭木欲绥沧溟,湿衣助克澎湖,鼓涛阻流冠之逭,涌泉解征人之渴,扬几幅旆,怒息波臣,增六尺涨,乱平台匪,绵四五朝,护国护民,或现身,或示梦,宜先世共荷彤墀封建,金泥玉简,绳绳颁自日边来。”
  二、生命意识及对民众的关爱
  生命是人存在的本体,生命是人最宝贵的客观存在,人的个体生命的有限与永恒的宇宙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于是对生命短暂的叹息与讴歌便形之于诗咏。史前文化时期人类尚处于蒙昧状态之中,他们无法真正的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他们把自然神化,创造出许多自然神,如月有月神、日有日神、天有天神、海有龙王、雨有雨师、风有风伯,所有的自然物都被原始人神化了。自然在原始人眼中深不可测、神力无际。殷商时期人类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古文明时期,人们开始通过巫祝与自然神沟通。在他们的眼中自然的天灾如地震、海啸等都是对人类昏君的惩罚,自然可以示警,上天“唯德是辅”。
  元李士瞻曾作《坏舵歌》,当时他出督福建海潜,这首诗大致是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所作的。诗人细腻而详尽地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海上风暴,以及在海难来临之时众人祈祷妈祖庇护的场面:“南溟之鱼头尾黑,身长竟船头似铁。浮游偃蹇气欲吞,斜日昏冥映旗鬣。煦沫成烟浪花起,逐我船头趁船尾。恐是昔年未死之■龙,一经谴斥偕厉鬼。舟中健儿眼尽白,弯弓拟之三复止。明日疾飚驱长云,巨颿高张万马奔。舟卒思家穷力使,瞬息千里若不闻。捩舵逆指冲怒涛,欻如生马当春骄。又如惊□直上干云霄,万里一息非为遥。须臾有声如裂帛,三百余人同失色。铁梨之木世莫比,今作舵根为水齧。是木之产非雷同,来自桂林日本东。当时不惜千金置,便欲云仍传勿替。箕裘相绍近百年,甑已堕矣奚容言。眼前生死尚未保,惟有号泣呼苍天。苍天高高若不闻,稽颡齐念天妃神。我知天命固有定,以诚感神岂无因。少时风驯浪亦止,以舵易舵得不死。我今幸尔同更生,开辟以来无此比。女娲氏,天妃神,补天护国相等伦。世代虽异功则均,我皇开国同乾坤。一年四百万斛运,麾叱雷电役五丁。片艘粒米皆风汛,财成本是神之功,直与天地传无穷。愧无如椽五色笔,磨崖刻颂惊愚蒙。”
  台南银同会馆妈祖殿的妈祖楹联也属于此类:“银海不扬波,万众稳渡星槎远迩。同民皆乐业,举世遍歌母德渊源。”天津天后宫有一副楹联,为盛宣怀撰,联旁有小字记其奉命视察黄河水灾,舟行遇大风,祷神护救,忽有翠鸟群绕帆桅,风浪随息,得庆生还云云。盛宣怀,江苏武进人,字杏荪,号愚斋,以秀才从李鸿章兴办实业,官至邮传部尚书,为清末改良派实业家。该楹联也是赞美
  了妈祖对海上民众的庇佑。其内容为:“击楫溯黄流,但求利济澄清,不惜艰危凭造化。翔舷来翠羽,幸赖神灵呵护,敢云忠信涉波涛。”湄洲祖庙的一副楹联:“螺港钟灵,奇女子救父寻兄,惟孝悌亦惟忠信。鯑江著迹,真圣人扶危拯险,大慈悲即大英雄。”
  三、道德意识及对善德的讴歌
  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妈祖(名林默)一生中就是这样积善成德的,她济世救人、扶危助困,对生命的关爱不仅体现在对海难的救助,而且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治病救人。林默娘专心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颇得百姓称颂。她性情和顺,乐于助人,能管天文、测天气,指导渔民出航。只要能为乡亲们排忧解难的,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如何避凶趋吉。所以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妈祖的传奇故事,早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及民族精神的寄托被传承了下来,她“平安、慈悲、护民、奉献”的精神被后世历代传颂。
  康德所讲的“善良意志”已成为衡量道德意识的准则,这种“善良意志”即人类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道德意识是人们对真善美境界的一种认定,是人类对真善美本性的追求与回归。道德意识如今已成为人类探究的亘古不变的主题。林默娘虽生长在海边岛屿,但其父在五代时曾任闽都巡检,其母王氏“知书达理,温柔贤淑”。默娘生长在一个“奉儒守业”的家庭环境之中,受到“知书达理”的母亲的言传身教,使默娘自幼就养成了向善的道德意识。灵慧、仁爱、善良、慈悲的默娘在她的有生之年为海岛的人们排忧解难,与其说仁爱善良是默娘的天赋秉性,莫若说默娘有很强的道德意识,她在默默地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她将救人于危难视为自己应尽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她行善救人从不计较报酬;她拯救海难,常将生死置之度外。她对道德的自觉意识使她勇敢地承担起道德的义务。她以仁爱之心普救众生,人们便视她为神灵;她的善良之举恩泽百姓人们便称她为妈祖。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引同乡进士陆广霖语云:“台湾往来,神迹尤著。土人呼神为妈祖。倘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妈祖云者,闽人在母家之称也。”妈祖的道德意识还不仅于此,妈祖还具有强烈的爱憎意识和惩恶扬善的意识。妈祖神迹中有这样的传闻:妈祖对人民拥戴的清廉之官倍加呵护。明朝兴化有个名叫吕德的清官,曾身患沉疴,妈祖便显灵赐药,药到病除,平复如常。而对危害朝廷的权奸,妈祖亦除恶务尽。明朝嘉靖年间,莆籍忠臣林润,上奏朝廷弹劾权奸严嵩,便得妈祖托梦,相助除奸。可见天后妈祖已成为人们惩恶扬善的道德寄托。清光绪初莆田县知县鲍福康为平海天后宫所撰楹联:“一勺泉甘,实济云屯万旅。半袍浪湿,克清日孽全台。”其中,“半袍浪湿”为施琅当年进军台湾后奏折中语。
  今人著诗描述妈祖的德善,北京清华文书画院院士徐金元曾撰写小诗《妈祖颂》:“妈祖济世解疑难,护国佑民民喜欢。倡导和谐促统一,妈祖文化万代传。”中国曹雪芹研究会秘书长贾镛曾作诗《香心向妈祖》:“妈祖神佑护信民,相传年千庙五千。内心之神就是德,香火迄今印和谐。吾有造福民生宝,曰专利花卉饮料。祈尊恐遭花神护,神神人神协更调。”
  湄洲岛祖庙有几副楹联也恰能体现对妈祖德善的讴歌:“四海恩波颂莆海,五洲香火祖湄洲。后德神功,颂遍天涯,一航普济,地灵人杰,歌传水调,八音克谐”;“涉海凌波,朗朗天枢占北斗。阜财解愠,洋洋水乐谱南薰”。台南银同会馆妈祖殿的一副楹联:“银海不扬波,万众稳渡星槎远迩。同民皆乐业,举世遍歌母德渊源。”还有嘉义县新港奉天宫的楹联:“圣慈皎皎焕湄洲,风清月白。母德洋洋弥海甸,浪静波恬。”清朝琉球副使周煌为澎湖天后宫所撰写的楹联亦着力彰显了妈祖的善德:“神为德其盛乎,呼吸回天登彼岸。臣何力之有也,忠诚若水证平生。”
  四、自然意识及对自然的征服
  史前文化时期人类方处于蒙昧状态之中,他们无法真正的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他们把自然神化,创造出许多自然神,如月有月神、日有日神、天有天神、海有龙王,雨有雨师、风有风伯,所有的自然物都被原始人神化了。自然在原始人眼中深不可测、神力无际。至两汉时期便产生了“天人合一”的理念。魏晋时期人们的自然意识开始不断增强,人们开始走向自然、接近自然、了解自然,并用诗歌来讴歌自然,描写自然的山水诗产生了。盛唐时期便产生了描写自然风光的山水诗派。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是通过走近来逐渐了解、熟悉的。“土人呼神为妈祖。倘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随着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传渐神,在民众的“祝神”运动中她便成了一位无所不能、有求必应的神灵。人们出海打鱼,生产作业要祈祷妈祖来护佑,漂洋过海,经商出战要祈祷妈祖来护航。有了妈祖这尊心中的女神,人们的平安和幸福便有了依托。
  明嘉靖十一年进士钱薇垣所作《天妃歌》正是表现了这一主题:“峨峨庙貌天妃祠,问祠所祀人罕知。尝闻青帝司东土,降主东岳安东陲。东岳行祠乃其故,不识何代称天妃?上元纷然走士女,赛神灯火盈海湄。双旌吸虹霓车驰,恍惚灵变腾光辉。洪涛喷薄几千尺,来如安澜绝鲸鲵。于今祀事率卤莽,神祠弃作牧马陴。腥风忽然吹海立,千艘搏浪来骁夷。一时豕突幸摧殄,父老叹息皆神为。予从海上观秋涛,群黎建庙前致词。陡见长虹动天末,雄风怒浪翻朱旗。此方保障藉神力,举祀食报理所宜。愿得灵祇常护持,海波不动和风嘘。”
  道教的鼻祖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至高无上的道是法自然而生,道之性本自然,自然是宇宙的本源。人是自然之子,依自然而生,应该学会按照自己的生存环境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或生存类型。妈祖默娘生长在湄洲岛屿的渔村,在海边长大的默娘熟知水性,水上的驾船技巧也高人一筹,并且具有预测阴晴与祸福的天赋才能。她熟悉自己的生存环境,有很强的自然意识。不仅能认知自然、了解自然,更能熟悉自然、顺应自然,具有强烈的自然之子的自我意识。正因为如此小小年纪的默娘才成为湄洲岛屿小国的“小巫师”和“小神仙”。生而异俗,长而异人的默娘不仅能预测海上的阴阳之变,还能在海难来临之时大显身手,救人于危难。这种对自然的强烈的认知意识使默娘能够充分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进而去征服自然。①
  同主题的楹联也有不少,譬如日本长崎兴福妈祖堂(寺为长崎三唐寺之一,俗名南京寺)的一副楹联:“帆悬四海波涛静,泽被群生雨露新”;广东省海丰天后宫的楹联:“大德作舟航,直凌宇宙三千界。中流凭砥柱,不怕风波十二时”。
  清时盛宣怀所撰天津天后宫的楹联,联旁有小字记其奉命视察黄河水灾,舟行遇大风,祷神护救,忽有翠鸟群绕帆桅,风浪随息,得庆生还云云。内容如下:“击楫溯黄流,但求利济澄清,不惜艰危凭造化。翔舷来翠羽,幸赖神灵呵护,敢云忠信涉波涛。”
  除了以上几种类型之外,还存在特殊制式的楹联类型,同样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享受。譬如明朝探花戴大宾题湄洲祖庙寝殿楹联:“齐齐齐齐齐齐齐齐齐齐戒,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音。”该联运用转类手法。上联“齐”字通古“斋”字;下联“朝”字通“潮”字。可以读成:“齐齐斋,齐齐斋,齐斋,齐斋戒;朝朝潮,朝朝潮,朝潮,朝潮音。”也可以读为:“齐斋,齐斋,齐齐斋,齐齐斋戒;朝潮,朝潮,朝朝潮,朝朝潮音。”联意:信众纷纷斋戒,虔诚朝拜妈祖;海潮涨落有致,湄屿潮音成景。此奇联,堪为一绝。另有一部分短小的楹联,也别具一番特色。譬如“天监有赫;后德无疆”(安庆市福建会馆之天后宫),“仙霞缥缈;境似大罗”(山东烟台天后宫山门联),“金滩浪静;玉烛晖扬”(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天后宫),“中华海神;天后圣母”,“彤云涌曰;碧海连云”(深圳赤湾天后宫)等等。
  此外,妈祖文化传播内容还反映出如下特点:
  1.反映妈祖信仰的传播区域
  妈祖信仰的传播区域主要是指在妈祖家乡莆田的传播以及在国内外其他地区的传播。如赵师侠《诉衷情》之一:“神功圣德妙难量。灵应著莆阳。湄洲自昔仙境,宛在水中央。”黄公度在绍兴二十年游湄洲祖庙做诗《题顺济庙》,诗中云:“枯木肇灵沧海东,参差宫殿崒晴空。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危樯一信风。”足见当时湄洲祖庙的气势之恢宏。从侧面反映了妈祖信仰在莆田地区的地位。
  妈祖信仰早已不仅仅局限在莆田地区,不单单是福建地方的信仰对象,其范围还遍及更广泛的国家和地区。刘福铸教授曾撰文《古代朝鲜使臣的妈祖诗咏》,专门整理出了十九首由明朝时期的朝鲜来华使臣所撰写的诗。其中李朝进士、官提学、右参赞金安国(1478—1543年)著《慕斋先生集》,集中有《海州晓发纪行》诗:“晓发海州卫,查河渡涉艰。牛庄尘暗雾,鹤野月临弯。水绕娘娘庙,天垂达达关。烟烽时屡警,胡虏尚犹顽。沙岭元非岭,盘山岂有山。高平聊憩息,望极荻蒿间。”原注云:“海州卫西,有木查河。天妃娘娘庙,在三叉河傍。北望长垣,际天为防。达达、牛庄、沙岭、盘山、高平,皆驿名。”按,海州卫及牛庄驿等驿站,均在今辽宁省海城城内。“娘娘庙”当指明代所建的牛庄城西关天妃庙。
  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于万历十二年至十五年(1584—1587年)任南京太常寺博士,掌管天妃宫。万历十四年(1586年),汤显祖作长诗《天妃宫玉皇阁夕眺》一首,形象地描绘了南京龙江天妃宫建筑群的气势和周围的景色。其诗云:“宝蓋珠幢青佩裙,拂云来谒斗中君。因攀帝阁临元气,却遇雷门动紫氛。诸天苍茫开南牖,下视尘衢思矫首。绣领平分草树前,清淮半出人家后。还缘梯路府东轩,睥睨飞翻仪凤门。表里都城如玉切,高低道院似云屯。参差向北随形势,雉堵狮峰雨迢处。可怜平圃不抽花,未话招山徒植桂。回风拂袖倚西极,树影潮音入暮听。山中气接江流白,江上山连浦口青。青山四面回云浮,二百年来深栝柏。能妻宝露足风朝,会徙队烟宜月夕。夕晖山色霭松门,仙家日气也黄昏。若待省年婚宫华,径须猿鹤怨王孙。”
  根据蒋维琰的研究,汤显祖在任太常博士期间,还为天妃宫办了一件好事,即增置了祭田,并作《续天妃田记》一文。文章开头先把天妃封号和天妃宫的来历做了简要说明:“高皇帝即位二年,敕太常司博士孙子初定仪,封号天妃。岁以正月十五日、三月廿三日乡祀。文皇帝即位,遣使者高品郑和等,遍海外国,欲有所闻。妃著神海上,天子亲记其事,而和等复以金银诸饰物为妃报焉。”汤显祖生活的年代,距郑和下西洋时虽已近二百年了,但他仍看到郑和等所奉献给天妃神像的凤冠和金银首饰相当鲜艳,而且宫中还收藏着许多未装戴上的金银饰物。汤显祖认为:“气物之内,惟虚生神”,“神无求于人,而善悲人”。把天妃神像打扮得像现实中的帝王后妃一样,是违背神意的。所以他决定把那些多余的金银首饰变换纹银,增置田(天妃宫原有田一百亩)二顷二十亩,以扩充天妃宫的慈善事业。
  宋刘克庄《即事十首》有“香火万家市..去赛海神祠”句。据程章灿《刘克庄年谱》考证,诗为嘉熙四年(1240年)作者任广东提举及转运使时所作,组诗皆“咏粤地风俗”。其《到任谒诸庙·谒圣妃庙》云:“某持节至广,广人事妃,无异于莆,盖妃之威灵远矣。”故其诗所咏为广州妈祖庙。年谱又考证,《三月二十一日泛舟十绝》诗为刘自广东罢归以后的淳祐四年(1244年)“甲辰三月里居时作”。“说与神通君看取,潮头不到艮山祠”句,吟咏的则是杭州艮山门外的顺济圣妃庙(艮山祠)。①
  在楹联方面亦有佐证,如云林北朝天宫的“圣迹溯湄洲,蹑电飞升,八百载神灵遍布。慈云庇台岛,安澜永庆,亿万家顶祝馨香”,山东蓬莱阁天后宫戏台的“乐奏钧天,潮汐声中喧岛屿。宫开碣石,笙歌队里彻蓬莱”以及湖南芷江天后宫的“宠锡天章,德泽宏敷闽海。重新庙貌,威灵远振潭阳”。
  2.体现妈祖的多元神职功能
  妈祖的神职功能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清朝时期,作为封建统治者的爱新觉罗·弘历也曾创造多首诗赞美妈祖。《历代妈祖诗咏辑注》中收录了三首题为《惠济祠》的诗作,此处的惠济祠指的是北京石景山南麓庞村之西的北惠济祠,也被称作“庞村大庙”,或“娘娘庙”。另一首题为《惠济祠叠癸西旧作韵》,创作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其另一首长诗《平定台湾联句》(并序)创作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背景是清政府平定了台湾天地会反清事件,对妈祖的功绩也有所提及。这是对妈祖剿寇退敌功能的阐释。宋宣和五年赐顺济庙楹联“顺风天意涉川利,济险神功护国灵”即是对这种功能的赞美。
  《莆中酌白湖灵惠妃三首》(调寄《诉衷情》),其一“神功圣德妙难量。灵应著莆阳。湄洲自昔仙境,宛在水中央。孚惠爱,备祈禳。降嘉祥。云车风马,肸蜁来歆,桂酒椒浆”;其二“茫茫云路浩无边。天与水相连。舳舻万里来往,有祷必安全。专掌握,雨旸权。属丰年。琼巵玉醴,飨此精诚,福庆绵绵”;其三“威灵千古护封圻。十万户归依。白湖宫殿云耸,香火尽虔祈。倾寿酒,诵声诗。谅遥知。民康物阜,雨润风滋,功与天齐”则分别表述了妈祖护佑众生、保民平安的功能。
  宋李丑父的《灵惠妃庙诗》:“食兹土兮以功,羌如山兮如河。嘉仕女兮敬恭,消疵疠兮淳和。”廖鹏飞《庙记》说:“岁水旱则祷之,疠疫则祷之,海寇盘亘则祷之。”宋丁伯桂《庙记》载白湖庙建成后,“时疫,神降,且曰:‘去潮丈许,脉有甘泉,我为郡民续命于天,饮斯泉者立痊。’掘泥坎,甘泉涌出,请者络绎,朝饮夕愈,甃为井,号圣泉”。后来《显圣录》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圣泉救疫”,时间为“乾道二年”(1166年)。这些都反映了妈祖的祛疫疗疾的功能。元朝户部尚书贡师泰的《兴化湄洲岛祠天妃还》“夜宿吴江上朝行莆海东。地偏元少雪,天阔自多风。不见波涛险,宁知造化功。百年神女庙,,长护海霞红”阐释的是妈祖保海上出行平安的神职功能。
  3.阐释妈祖信仰的相关民俗
  前文中曾提到刘克庄的《白湖庙二十韵》中有这么一句话:“每至割获时,稚耄争劝酬。坎坎击社鼓,呜呜缠蛮讴。常恨孔子没,豳风不见收。君谟与渔仲,亦未尝旁搜。束皙何人哉,愚欲补前修。缅怀荔台叟,纪述惜未周。”这是对妈祖祭祀活动的一种诗化的概括。
  天启六年(1626年)金尚宪作为朝鲜谢恩使出使北京,在沙门岛待风时,作诗多首,其中《祭天妃迎送曲》对当时天妃宫由道士住持的祭祀活动有所描写。《祭天妃迎送曲》全诗为:
  肃金气之澄清兮,瞻玉宇之峥嵘。扫阴翳以戒程兮,爰载余之青旌。指渤澥而飞艎兮,余将朝乎帝之乡。酌琼液以泛觞兮,怀椒糈以为粻。琉璃之界铺碧玉,白云幕兮明月烛。内怵惕以屏息兮,惧明神不鉴余寸臆。
  出不见兮入无听,夜将半兮风泠泠。忽降临兮娉娉婷婷,翼百神兮从万灵。纷紫氛之叆叇兮,璆鸣兮环佩。欲进而局兮不敢退,俨若亡而若在。倏云旗之载卷兮,闪神光之超电。巨鳅舞兮神鳌抃,河伯前驱,阳侯后殿。收烟雾兮伏波涛,飒凄凄兮回清飙。悄耳目之寥寥,天河斜兮织女高。神之反兮曷留,极云海兮思悠悠。
  神之德兮何酬,咏万祀兮歌千秋。
  4.强化海外赤子寻根的情怀
  对于广大信奉妈祖的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而言,能够亲自到福建湄洲岛妈祖庙进香祈福,乃是平生的夙愿。多年来,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文莱、泰国、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的海外赤子,纷纷组团来到湄洲岛祖庙谒祖朝圣。妈祖信仰宛若一条文化纽带,紧紧维系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亲缘与神缘,特别是台湾的同胞更是如此。
  改革开放之初,就有台胞冲破重重阻力,冒险到祖庙进香;台胞谢铭洋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孤身驾船到湄洲岛来朝拜妈祖,至今已先后300多次登上湄洲岛谒祖进香。
  今人郑海峰的《妈祖颂》曰:“湄洲天后有神宫,祀典闽台两岸同。慧眼预知晴雨候,慈心每治病愁容。闻声救险显奇迹,护国庇民树大功。几处阳春三月里,震天鼓乐香花江。”
  在第十二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的序曲即“映像·妈祖”海峡两岸大型诗歌音乐会中,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的海内外诗人、作家于2010年10月31日晚齐聚“妈祖故里”福建莆田湄洲岛,以诗歌颂扬妈祖,表达血浓于水的赤子情怀。如“你熄灭战火的蔓延,医治战争的创伤,当硝烟滚滚妻离子散民族分裂之时,是你,让同胞亲人重温亲情携手进香”。
  此外,余永健的《妈祖信仰列入世遗》:“一自天妃显海湄,风云变幻每先知。迷津时见慈航护,异域犹闻至爱遗。智慧化身垂懿范,和平使者称坤仪。成功入世誉寰宇,群族融然信有期。”郑明显的《谒妈祖金身》:“慈祥恩惠谒金身,和善安然保庶人。祭拜焚香行大礼,消灾祈福倍亲民。”
  此外,在楹联方面,虞愚教授为湄洲祖庙山新雕妈祖石像所撰书之联,落款为“寄题莆田湄屿奉妈祖石雕像,用志景仰。丁卯五月,北山虞愚”。其内容为:“呵护航行,羽化千年长在望。仰瞻石像,神通两岸合言欢。”反映了妈祖文化作为国内外信众共有的文化资源,可以有效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使大家建立互信和共识。

附注

①林国平:《〈历代妈祖诗咏辑注〉评介》,《莆田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②其庙俗称小姑庙,在其县套口乡孤山村长江中的小孤山腰,原名启秀寺,始建子唐,本为禅宗名僧马祖道一道场。北宋时重建,改名“惠济寺”,始祀天后。其联作者黎月樵,字问夫,生卒年不详,安徽宿松县下仓埠(今长湖乡)人。清末民初塾师。 ①王连弟:《妈祖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取向与普世情怀》,《闽江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①刘福铸:《从宋代诗词看早期妈祖信仰》,《莆田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知识出处

传播学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传播学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包括妈祖文化传播的简史、妈祖文化传播的要素、妈祖文化传播的符号和意义,考察了实物传播、仪式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新媒体传播视野下的妈祖文化,分析了妈祖文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特点,包含了两份珍贵的港里村妈祖文化传播、湄洲岛妈祖文化传播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