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妈祖文化传播的要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播学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45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妈祖文化传播的要素
分类号: B933
页数: 22
页码: 15-36
摘要: 本章记述了妈祖文化传播的要素,包括妈祖文化传播的主体、妈祖文化传播的内容、妈祖文化传播的渠道、妈祖文化传播的受众几部分内容。
关键词: 妈祖 文化传播 研究 要素

内容

第一节 妈祖文化传播的主体
  妈祖文化传播主体基本就是妈祖文化的创作主体。妈祖文化的传播主体,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繁荣,出现了不同的发展变化阶段,从不自觉阶段、自觉阶段上升到职业化道路。本章着重对妈祖文化传播主体的流变进行述评,理清妈祖文化传播的脉络。
  一、妈祖文化的不自觉传播主体
  1,封建官方统治者
  当某一社会文化形成一定影响力之后,统治者必定会进行控制和干预。而当妈祖信众日益庞大时,统治者顺理成章地便会对其大加褒奖,不断给予封谥,以利用这种民间信仰来凝聚民心。如此,封建官方统治者便不自觉地推动了妈祖文化的传播。
  宋徽宗年间,赐顺济庙额,这是封建官方对妈祖的首次褒奖。宋绍兴二十六年封妈祖为“以郊典封灵惠夫人”,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又“赐爵以妃”。“元代政权出于保护航运的经济需要,第一次将妈祖封为‘天妃’。”
  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封妈祖为“孝顺纯正孚济感应圣妃”: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七年(1409年)封妈祖为“护国庇民灵应弘仁普济天妃”。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封妈祖为“天上圣母”,列入春秋祀典。清廷还赐给莆田湄洲屿、台湾的台南以及厦门等地的妈祖庙“神昭海表”和“锡福安澜”的匾额,并追封其父为“积庆公”、其母为“积庆夫人”。从此,人们对妈祖的崇拜和祭祀更加隆重。①清乾隆帝曾亲自赋诗多首感怀妈祖。2005年由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所出版的《历代妈祖诗咏》中收录了乾隆的代表诗作共六首。其中气势最为恢宏的一篇名为《平定台湾联句》。封建最高统治者对妈祖信仰的承认与嘉封,使妈祖文化传播得到了官方财力、物力上的支持。
  2.神权思想下的士大夫阶层
  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阶层都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他们陆续发表一些关于妈祖信仰的文章,借以向最高统治者展露才华。最早的一篇妈祖文献资料《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出自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进士廖鹏飞的笔下。还有,每当朝廷赐封和民间兴建或重修庙宇之时,兴化军官员、地方上有名望的人物,如黄公度、陈宓、刘克庄等都为女神庙撰文、题诗,加以宣传;地方学者李俊甫著《莆阳比事》和仙游县官黄岩孙编《仙溪志》,这两部著作对林氏女也做了肯定的简介。南宋著名词人刘克庄,热心为仙游枫亭天妃庙撰写碑记。这些在客观上对传播妈祖信仰起了推动作用。当然也有士大夫超越理论宣传的层面,直接传播妈祖信仰的。南宋宰相陈俊卿就在家乡建起规模宏大的白湖庙,后来成为地方官员春秋两祭之所。一些知识分子在交流中,也往往把妈祖信仰传播给他们。②
  士大夫阶层参与妈祖文化的传播,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妈祖文化的内涵和层次。到了元代,士大夫阶层特别强化了“奉儒守业”这一点,将儒家忠、孝的传统文化元素赋予妈祖文化传播之中,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3.航海通商者
  唐宋时期,我国对外贸易颇为发达,海上交通频繁。通商船只经常遇到惊涛骇浪、飓风暴雨而不时发生海难。人们深感福祸难料,安危难测。所以,航海通商者就多在船上设置妈祖神龛用于供奉,形成独特的“流动的庙宇”。据琉球国的《历代宝案》记载:“道光五年四月初九日为装运粮米事恭奉宪令于上年四月十五日在本县出口,五月初一日到台湾府装载炼蜜..计开:被风中国难商随带物件——一、所奉天上圣母神像全座。”①据郑和《天妃之神灵应记》碑云:“而我云帆之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保佑之德。”②
  妈祖信仰给航海者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梯航所过,弓影蛇形,皆有一天妃载其目中”。他们通过海上贸易将妈祖文化对外传播,成为妈祖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4.海外华侨信众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信仰。自宋朝以来,华人足迹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将妈祖信仰传播到各地。《东西洋考》卷九记载:“国朝永乐间,内官郑和有西洋之役,各上灵迹,命修祠宇,乙丑,加封弘仁普济护国庇民明著天妃。自是遣官致祭,岁以为常。册使奉命到外,亦明湮惟谨。”早期的一些华侨之所以出国,一部分原因是无法忍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与剥削,不得不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而背井离乡,到海外去寻求新的出路。还有一部分华侨是为了经商或是出海作业。恶劣的航海条件下,出于对生命的珍视,于是在出海前都要将妈祖作为保护神供奉起来祈求平安。华侨虔诚地信奉妈祖,不只是一种民间神祇崇拜,妈祖文化在海外华人社会圈中,形成了一种文化认同和寻根怀祖的具体象征,这种情怀加强了华夏儿女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同时,妈祖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人文魅力。妈祖具有孝顺与仁爱、乐于助人、救苦救难等良好品德。海外华侨信众用妈祖去教育后代,可以更好地将妈祖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去传承。
  5.普通妈祖民间信众
  每年百万海内外信徒竞相赴湄洲岛妈祖祖庙朝拜,其中台湾民众为最。每逢妈祖诞辰、升天等重大纪念日,进香谒祖朝拜的队伍络绎不绝。“生而神灵,能言人休咎”的海上女神妈祖,以其救灾降福的形象征服了沿海民众。民间信众历代传颂着她的事迹,崇拜她,信仰她。祈求神灵保佑他们安居乐业,避开灾难,多福多寿。
  而如今,民众早已不满足于仅仅祈求妈祖保佑航海平安。同时还赋予了妈祖更多的神职功能,如:保佑学业和事业的顺利、财运的亨通、婚姻的美满等。妈祖被民众赋予了“五路财神”“月下老人”“文昌神”“北斗星”等诸多综合的神职功能。正所谓:“祭神如神在”,民众虔诚的祈祷,坚信妈祖会满足其祈求愿望的。一代代的善男信女们传颂着妈祖灵验的故事,人们也不必去推断那些鲜活的故事是否理性,毕竟妈祖信仰已经变成了沿海信众的精神寄托。
  二、妈祖文化的自觉传播主体
  1.“闻道在先”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工作者重视宣扬妈祖文化,主要也是为了教育下一代好好学习妈祖的美好品德,并将其发扬光大。随着妈祖文化的广泛传播,各地教育工作者们纷纷将其融入教学之中。如台湾地区就把妈祖文化渗入到学童教育之中。他们的小学课本(康轩版)中,编有《迎妈祖》的课文,介绍妈祖文化相关的信息,还免费赠送故事CD。
  福建地区的许多高校和中小学,将妈祖文化作为选修课。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小学曾向全校学生开设妈祖知识教育课,讲授妈祖文化的渊源、地位、作用等。国内一些高校还将普及妈祖文化活动,作为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一个环节。2009年北京科技大学就曾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十人来到福建莆田市,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有关妈祖文化及其申遗的调研和宣传活动,并在回校后进行实践成果巡回展,通过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妈祖文化的了解。教育工作者对妈祖文化的传播,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顺应党和民众的意愿。
  2.“耳目喉舌”的媒体人
  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媒体人通过多元化大众传媒渠道,对外宣传妈祖文化。譬如妈祖故乡的党报《湄洲日报》,突出妈祖文化特色。开辟“妈祖”专版,紧紧围绕莆田党委和政府每年举办的湄洲妈祖文化研讨会、海峡论坛、妈祖旅游节、摄影节、妈祖文化活动周、妈祖文化国际沙雕节、妈祖诞辰纪念等大型活动的进行策划报道。
  此外,媒体人还利用网络传播渠道,开辟妈祖主题网站,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宣传妈祖了妈祖生平降妖救难、祈雨除患、治病救人、除恶扬善、造福百姓的高尚精神和品德,以及报道一些相关妈祖文化最新动态信息,这大大地促进妈祖文化的传播。
  三、妈祖文化的职业传播主体
  1.妈祖文化产业的经营者
  “1986年1月1日,湄洲岛妈祖庙举行开光仪式,首届事会宣告成立,时任莆田市政协主席的林文豪先生被推举为董事长,董事会的成立也说明了妈祖祖庙开始了有组织的管理。”①
  2006年9月,香港信和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志祥出资近1000万港币,计划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的湄洲岛与秀屿港之间,建造妈祖城。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总体功能集休闲娱乐、购物、餐饮、文教、渔港、会展、金融、行政等于一身。2008年7月30日,妈祖城建设正式开工。2011年8月,莆田市“海西文化创意产业城”也投入计划建设之中,将依托莆田妈祖文化优势,大力发展妈祖文化产业。海西文化创意产业城是集创作、展示、交易、办公、居住为一体,复合影视文化、创意设计、创意培训、品牌传播、互动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文化创意产业区,预计投资223亿元人民币。②
  2.妈祖文化的研究者
  妈祖文化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今,逐步得到学界的重视,深入促进了妈祖文化的传播与拓展。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和容肇祖在《民俗》杂志41、42期合刊上各发表一篇同题《天后》的文章,开启了妈祖文化的研究序幕。60年代,台湾学者陆续发表妈祖相关研究论文,妈祖文化研究逐渐回暖。
  80年代,福建学者带动了妈祖文化研究热潮。“1985年,肖一平在全国民俗年会上提出‘妈祖学’一说,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朱顺天教授甚至把妈祖研究课题带到了国际学术讲坛。1986年5月,在朱顺天、肖一平等的倡议下,由原莆田县政协牵头,在莆田东岩山召开‘纪念妈祖诞辰1026年学术研讨会’,这是有组织地开展妈祖信仰研究的开始。”①
  2005年,中华妈祖文化研究协会编著了《妈祖研究资料》,整理了海内外妈祖文化研究的各项成果。2007年2月,中华妈祖文化研究院在莆田市东岩山正式成立。2011年第三届海峡论坛,来自海峡两岸学者提交了近60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集结成册。这些妈祖文化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多从跨学科的角度对妈祖文化进行挖掘,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妈祖文化的传播主体,经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透过传播主体的流变历程,不难看到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妈祖文化,已然根植人心,也承载了本土信众和游子们的恋乡情结。在传媒业发达的今天,妈祖文化传播者如何完善自身的传播技巧,高效利用大众媒介推动妈祖文化的发展,仍有待学界持之以恒地探讨。
  第二节 妈祖文化传播的内容
  妈祖文化传播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对妈祖生平的回望及对天妃的敬仰、生命意识及对民众的关爱、道德意识及对善德的讴歌、自然意识及对自然的征服。下面以诗歌和楹联为视角,探究妈祖文化传播的内容。
  一、生平回望及对天妃的敬仰
  南宋莆田籍诗人、词人、诗论家刘克庄创作多首诗赞美妈祖的神通广大,其中《白湖庙二十韵》中第一句“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常被世人传颂。
  《自湖庙二十韵》:“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巨浸虽稽天,旗盖俨中流。
  驾风樯浪舶,翻筋斗千秋。既而大神通,血食羊万头。封爵遂綦贵,青圭蔽珠旒。轮奂拟宫省,盥荐皆公侯。始盛自全闽,俄遍于齐州。静如海不波,幽与神为谋。营卒尝密祷,山椒立献囚。岂必如麻姑,撒米人间游。亦窃笑阿环,种桃儿童价。独于民锡福,能使岁有秋。每至割获时,稚耄争劝酬。坎坎击社鼓,呜呜缠蛮讴。常恨孔子没,豳风不见收。君谟与渔仲,亦未尝旁搜。束皙何人哉,愚欲补前修。缅怀荔台叟,纪述惜未周。他山岂无石,可以砻且锼。吾老毛颖秃,安能斡万年。”
  作者在诗中赞美妈祖的神通广大,“营卒尝密祷,山椒立献囚”是回顾妈祖曾帮助剿敌立功的故事。作者刘克庄是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晚年闲居家中,创作的这首诗亦是感慨于在妈祖信众遍布全国的大形势下,而妈祖的事迹却没有得到其故乡文人学者的足够重视,“束皙何人哉,愚欲补前修。缅怀荔台叟,纪述惜未周。”对妈祖的记述仍不够周详。作者慨叹自己已然年老笔拙,“他山岂无石,可以砻且锼。吾老毛颖秃,安能斡万年”,没有能力去改变大势。
  林国平教授在写《〈历代妈祖诗咏辑注〉评介》时特别在结尾处补了两首未收录进《历代妈祖诗咏辑注》中的明朝诗词也属于此类诗作。一首是杨士奇《东里续集》卷四十四《灵慈宫碑》有《迎享送神之辞》,曰:“洁芬馨兮芳筵奠,蘋蘩兮清醑。吹参差兮鼓瑟,纷望拜兮堂下。神来降兮云中,导霓旌兮鸾盖。从海若兮河伯,错玉节兮瑶佩。神戾止兮憺安,悦下人兮恂忱。风泠泠兮帟幕,恍若睹兮居歆。神昭昭兮在上,人总总兮在下。纷有祈兮不齐,神均锡兮灵佑。车道陆兮履坦,舟循川兮安流。风与雨兮时若,物阜成兮神之庥。岁祈报兮有祀,神倏往兮忽旋。上卫国兮下民生,神惠同淮流兮千万亿年。”
  第二首是钱谷的《吴都文粹续集》补遗卷下《重建天妃宫碑》有《迎享送神之辞》,曰:“弥为洲南海陬,精灵淑生川后兮。川后生赫明灵,帝爰命尸沧溟兮。沧溟大森秘怪,既咸若不害兮。川后来纷云旗从,群龙耀金支兮。川后升海若驯,庙食懿千春兮。海安流漕政修,实畿甸更千秋兮。后灵妥恒福我,新宫成璨灵琐兮。后驭旋云满川,依皇元千万年兮。”①
  安徽省宿松县东南约60公里的小孤山天妃宫②里有一副天下最长的妈祖庙楹联,此联字数长达256个字,也归为此类型。上联是:“湄山瑞气孕仙姑,生而异,异拥天香,幼而慧,慧精文义,素而静,静诵诸经,更有轶事堪奇,窥井得符,迭显神通手段,踏机救父,航海寻兄,掷草幻成大杉,种菜鞠为佳卉,击浪驱晏公之虐,法雨消旱魃之灾,焚一撮发,鬼收蒿里,剪九节蒲,吏活琴堂,历廿九岁!积功积德,忽嫉俗,急归真,趁重阳托登岛屿飞升,丝竹管弦,隐隐听传空传盛。”下联为:“林氏幽光发圣母,诞于宋,宋当艺祖,宅于港,港号贤良,道于师,师名玄老,本是观音再降,腾云化羽,仍存慈济心肠,起碇行舟,立竿安艇,凭木欲绥沧溟,湿衣助克澎湖,鼓涛阻流冠之逭,涌泉解征人之渴,扬几幅旆,怒息波臣,增六尺涨,乱平台匪,绵四五朝,护国护民,或现身,或示梦,宜先世共荷彤墀封建,金泥玉简,绳绳颁自日边来。”
  二、生命意识及对民众的关爱
  生命是人存在的本体,生命是人最宝贵的客观存在,人的个体生命的有限与永恒的宇宙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于是对生命短暂的叹息与讴歌便形之于诗咏。史前文化时期人类尚处于蒙昧状态之中,他们无法真正的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他们把自然神化,创造出许多自然神,如月有月神、日有日神、天有天神、海有龙王、雨有雨师、风有风伯,所有的自然物都被原始人神化了。自然在原始人眼中深不可测、神力无际。殷商时期人类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古文明时期,人们开始通过巫祝与自然神沟通。在他们的眼中自然的天灾如地震、海啸等都是对人类昏君的惩罚,自然可以示警,上天“唯德是辅”。
  元李士瞻曾作《坏舵歌》,当时他出督福建海潜,这首诗大致是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所作的。诗人细腻而详尽地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海上风暴,以及在海难来临之时众人祈祷妈祖庇护的场面:“南溟之鱼头尾黑,身长竟船头似铁。浮游偃蹇气欲吞,斜日昏冥映旗鬣。煦沫成烟浪花起,逐我船头趁船尾。恐是昔年未死之■龙,一经谴斥偕厉鬼。舟中健儿眼尽白,弯弓拟之三复止。明日疾飚驱长云,巨颿高张万马奔。舟卒思家穷力使,瞬息千里若不闻。捩舵逆指冲怒涛,欻如生马当春骄。又如惊□直上干云霄,万里一息非为遥。须臾有声如裂帛,三百余人同失色。铁梨之木世莫比,今作舵根为水齧。是木之产非雷同,来自桂林日本东。当时不惜千金置,便欲云仍传勿替。箕裘相绍近百年,甑已堕矣奚容言。眼前生死尚未保,惟有号泣呼苍天。苍天高高若不闻,稽颡齐念天妃神。我知天命固有定,以诚感神岂无因。少时风驯浪亦止,以舵易舵得不死。我今幸尔同更生,开辟以来无此比。女娲氏,天妃神,补天护国相等伦。世代虽异功则均,我皇开国同乾坤。一年四百万斛运,麾叱雷电役五丁。片艘粒米皆风汛,财成本是神之功,直与天地传无穷。愧无如椽五色笔,磨崖刻颂惊愚蒙。”
  台南银同会馆妈祖殿的妈祖楹联也属于此类:“银海不扬波,万众稳渡星槎远迩。同民皆乐业,举世遍歌母德渊源。”天津天后宫有一副楹联,为盛宣怀撰,联旁有小字记其奉命视察黄河水灾,舟行遇大风,祷神护救,忽有翠鸟群绕帆桅,风浪随息,得庆生还云云。盛宣怀,江苏武进人,字杏荪,号愚斋,以秀才从李鸿章兴办实业,官至邮传部尚书,为清末改良派实业家。该楹联也是赞美
  了妈祖对海上民众的庇佑。其内容为:“击楫溯黄流,但求利济澄清,不惜艰危凭造化。翔舷来翠羽,幸赖神灵呵护,敢云忠信涉波涛。”湄洲祖庙的一副楹联:“螺港钟灵,奇女子救父寻兄,惟孝悌亦惟忠信。鯑江著迹,真圣人扶危拯险,大慈悲即大英雄。”
  三、道德意识及对善德的讴歌
  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妈祖(名林默)一生中就是这样积善成德的,她济世救人、扶危助困,对生命的关爱不仅体现在对海难的救助,而且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治病救人。林默娘专心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颇得百姓称颂。她性情和顺,乐于助人,能管天文、测天气,指导渔民出航。只要能为乡亲们排忧解难的,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如何避凶趋吉。所以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妈祖的传奇故事,早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及民族精神的寄托被传承了下来,她“平安、慈悲、护民、奉献”的精神被后世历代传颂。
  康德所讲的“善良意志”已成为衡量道德意识的准则,这种“善良意志”即人类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道德意识是人们对真善美境界的一种认定,是人类对真善美本性的追求与回归。道德意识如今已成为人类探究的亘古不变的主题。林默娘虽生长在海边岛屿,但其父在五代时曾任闽都巡检,其母王氏“知书达理,温柔贤淑”。默娘生长在一个“奉儒守业”的家庭环境之中,受到“知书达理”的母亲的言传身教,使默娘自幼就养成了向善的道德意识。灵慧、仁爱、善良、慈悲的默娘在她的有生之年为海岛的人们排忧解难,与其说仁爱善良是默娘的天赋秉性,莫若说默娘有很强的道德意识,她在默默地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她将救人于危难视为自己应尽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她行善救人从不计较报酬;她拯救海难,常将生死置之度外。她对道德的自觉意识使她勇敢地承担起道德的义务。她以仁爱之心普救众生,人们便视她为神灵;她的善良之举恩泽百姓人们便称她为妈祖。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引同乡进士陆广霖语云:“台湾往来,神迹尤著。土人呼神为妈祖。倘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妈祖云者,闽人在母家之称也。”妈祖的道德意识还不仅于此,妈祖还具有强烈的爱憎意识和惩恶扬善的意识。妈祖神迹中有这样的传闻:妈祖对人民拥戴的清廉之官倍加呵护。明朝兴化有个名叫吕德的清官,曾身患沉疴,妈祖便显灵赐药,药到病除,平复如常。而对危害朝廷的权奸,妈祖亦除恶务尽。明朝嘉靖年间,莆籍忠臣林润,上奏朝廷弹劾权奸严嵩,便得妈祖托梦,相助除奸。可见天后妈祖已成为人们惩恶扬善的道德寄托。清光绪初莆田县知县鲍福康为平海天后宫所撰楹联:“一勺泉甘,实济云屯万旅。半袍浪湿,克清日孽全台。”其中,“半袍浪湿”为施琅当年进军台湾后奏折中语。
  今人著诗描述妈祖的德善,北京清华文书画院院士徐金元曾撰写小诗《妈祖颂》:“妈祖济世解疑难,护国佑民民喜欢。倡导和谐促统一,妈祖文化万代传。”中国曹雪芹研究会秘书长贾镛曾作诗《香心向妈祖》:“妈祖神佑护信民,相传年千庙五千。内心之神就是德,香火迄今印和谐。吾有造福民生宝,曰专利花卉饮料。祈尊恐遭花神护,神神人神协更调。”
  湄洲岛祖庙有几副楹联也恰能体现对妈祖德善的讴歌:“四海恩波颂莆海,五洲香火祖湄洲。后德神功,颂遍天涯,一航普济,地灵人杰,歌传水调,八音克谐”;“涉海凌波,朗朗天枢占北斗。阜财解愠,洋洋水乐谱南薰”。台南银同会馆妈祖殿的一副楹联:“银海不扬波,万众稳渡星槎远迩。同民皆乐业,举世遍歌母德渊源。”还有嘉义县新港奉天宫的楹联:“圣慈皎皎焕湄洲,风清月白。母德洋洋弥海甸,浪静波恬。”清朝琉球副使周煌为澎湖天后宫所撰写的楹联亦着力彰显了妈祖的善德:“神为德其盛乎,呼吸回天登彼岸。臣何力之有也,忠诚若水证平生。”
  四、自然意识及对自然的征服
  史前文化时期人类方处于蒙昧状态之中,他们无法真正的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他们把自然神化,创造出许多自然神,如月有月神、日有日神、天有天神、海有龙王,雨有雨师、风有风伯,所有的自然物都被原始人神化了。自然在原始人眼中深不可测、神力无际。至两汉时期便产生了“天人合一”的理念。魏晋时期人们的自然意识开始不断增强,人们开始走向自然、接近自然、了解自然,并用诗歌来讴歌自然,描写自然的山水诗产生了。盛唐时期便产生了描写自然风光的山水诗派。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是通过走近来逐渐了解、熟悉的。“土人呼神为妈祖。倘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随着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传渐神,在民众的“祝神”运动中她便成了一位无所不能、有求必应的神灵。人们出海打鱼,生产作业要祈祷妈祖来护佑,漂洋过海,经商出战要祈祷妈祖来护航。有了妈祖这尊心中的女神,人们的平安和幸福便有了依托。
  明嘉靖十一年进士钱薇垣所作《天妃歌》正是表现了这一主题:“峨峨庙貌天妃祠,问祠所祀人罕知。尝闻青帝司东土,降主东岳安东陲。东岳行祠乃其故,不识何代称天妃?上元纷然走士女,赛神灯火盈海湄。双旌吸虹霓车驰,恍惚灵变腾光辉。洪涛喷薄几千尺,来如安澜绝鲸鲵。于今祀事率卤莽,神祠弃作牧马陴。腥风忽然吹海立,千艘搏浪来骁夷。一时豕突幸摧殄,父老叹息皆神为。予从海上观秋涛,群黎建庙前致词。陡见长虹动天末,雄风怒浪翻朱旗。此方保障藉神力,举祀食报理所宜。愿得灵祇常护持,海波不动和风嘘。”
  道教的鼻祖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至高无上的道是法自然而生,道之性本自然,自然是宇宙的本源。人是自然之子,依自然而生,应该学会按照自己的生存环境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或生存类型。妈祖默娘生长在湄洲岛屿的渔村,在海边长大的默娘熟知水性,水上的驾船技巧也高人一筹,并且具有预测阴晴与祸福的天赋才能。她熟悉自己的生存环境,有很强的自然意识。不仅能认知自然、了解自然,更能熟悉自然、顺应自然,具有强烈的自然之子的自我意识。正因为如此小小年纪的默娘才成为湄洲岛屿小国的“小巫师”和“小神仙”。生而异俗,长而异人的默娘不仅能预测海上的阴阳之变,还能在海难来临之时大显身手,救人于危难。这种对自然的强烈的认知意识使默娘能够充分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进而去征服自然。①
  同主题的楹联也有不少,譬如日本长崎兴福妈祖堂(寺为长崎三唐寺之一,俗名南京寺)的一副楹联:“帆悬四海波涛静,泽被群生雨露新”;广东省海丰天后宫的楹联:“大德作舟航,直凌宇宙三千界。中流凭砥柱,不怕风波十二时”。
  清时盛宣怀所撰天津天后宫的楹联,联旁有小字记其奉命视察黄河水灾,舟行遇大风,祷神护救,忽有翠鸟群绕帆桅,风浪随息,得庆生还云云。内容如下:“击楫溯黄流,但求利济澄清,不惜艰危凭造化。翔舷来翠羽,幸赖神灵呵护,敢云忠信涉波涛。”
  除了以上几种类型之外,还存在特殊制式的楹联类型,同样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享受。譬如明朝探花戴大宾题湄洲祖庙寝殿楹联:“齐齐齐齐齐齐齐齐齐齐戒,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音。”该联运用转类手法。上联“齐”字通古“斋”字;下联“朝”字通“潮”字。可以读成:“齐齐斋,齐齐斋,齐斋,齐斋戒;朝朝潮,朝朝潮,朝潮,朝潮音。”也可以读为:“齐斋,齐斋,齐齐斋,齐齐斋戒;朝潮,朝潮,朝朝潮,朝朝潮音。”联意:信众纷纷斋戒,虔诚朝拜妈祖;海潮涨落有致,湄屿潮音成景。此奇联,堪为一绝。另有一部分短小的楹联,也别具一番特色。譬如“天监有赫;后德无疆”(安庆市福建会馆之天后宫),“仙霞缥缈;境似大罗”(山东烟台天后宫山门联),“金滩浪静;玉烛晖扬”(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天后宫),“中华海神;天后圣母”,“彤云涌曰;碧海连云”(深圳赤湾天后宫)等等。
  此外,妈祖文化传播内容还反映出如下特点:
  1.反映妈祖信仰的传播区域
  妈祖信仰的传播区域主要是指在妈祖家乡莆田的传播以及在国内外其他地区的传播。如赵师侠《诉衷情》之一:“神功圣德妙难量。灵应著莆阳。湄洲自昔仙境,宛在水中央。”黄公度在绍兴二十年游湄洲祖庙做诗《题顺济庙》,诗中云:“枯木肇灵沧海东,参差宫殿崒晴空。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危樯一信风。”足见当时湄洲祖庙的气势之恢宏。从侧面反映了妈祖信仰在莆田地区的地位。
  妈祖信仰早已不仅仅局限在莆田地区,不单单是福建地方的信仰对象,其范围还遍及更广泛的国家和地区。刘福铸教授曾撰文《古代朝鲜使臣的妈祖诗咏》,专门整理出了十九首由明朝时期的朝鲜来华使臣所撰写的诗。其中李朝进士、官提学、右参赞金安国(1478—1543年)著《慕斋先生集》,集中有《海州晓发纪行》诗:“晓发海州卫,查河渡涉艰。牛庄尘暗雾,鹤野月临弯。水绕娘娘庙,天垂达达关。烟烽时屡警,胡虏尚犹顽。沙岭元非岭,盘山岂有山。高平聊憩息,望极荻蒿间。”原注云:“海州卫西,有木查河。天妃娘娘庙,在三叉河傍。北望长垣,际天为防。达达、牛庄、沙岭、盘山、高平,皆驿名。”按,海州卫及牛庄驿等驿站,均在今辽宁省海城城内。“娘娘庙”当指明代所建的牛庄城西关天妃庙。
  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于万历十二年至十五年(1584—1587年)任南京太常寺博士,掌管天妃宫。万历十四年(1586年),汤显祖作长诗《天妃宫玉皇阁夕眺》一首,形象地描绘了南京龙江天妃宫建筑群的气势和周围的景色。其诗云:“宝蓋珠幢青佩裙,拂云来谒斗中君。因攀帝阁临元气,却遇雷门动紫氛。诸天苍茫开南牖,下视尘衢思矫首。绣领平分草树前,清淮半出人家后。还缘梯路府东轩,睥睨飞翻仪凤门。表里都城如玉切,高低道院似云屯。参差向北随形势,雉堵狮峰雨迢处。可怜平圃不抽花,未话招山徒植桂。回风拂袖倚西极,树影潮音入暮听。山中气接江流白,江上山连浦口青。青山四面回云浮,二百年来深栝柏。能妻宝露足风朝,会徙队烟宜月夕。夕晖山色霭松门,仙家日气也黄昏。若待省年婚宫华,径须猿鹤怨王孙。”
  根据蒋维琰的研究,汤显祖在任太常博士期间,还为天妃宫办了一件好事,即增置了祭田,并作《续天妃田记》一文。文章开头先把天妃封号和天妃宫的来历做了简要说明:“高皇帝即位二年,敕太常司博士孙子初定仪,封号天妃。岁以正月十五日、三月廿三日乡祀。文皇帝即位,遣使者高品郑和等,遍海外国,欲有所闻。妃著神海上,天子亲记其事,而和等复以金银诸饰物为妃报焉。”汤显祖生活的年代,距郑和下西洋时虽已近二百年了,但他仍看到郑和等所奉献给天妃神像的凤冠和金银首饰相当鲜艳,而且宫中还收藏着许多未装戴上的金银饰物。汤显祖认为:“气物之内,惟虚生神”,“神无求于人,而善悲人”。把天妃神像打扮得像现实中的帝王后妃一样,是违背神意的。所以他决定把那些多余的金银首饰变换纹银,增置田(天妃宫原有田一百亩)二顷二十亩,以扩充天妃宫的慈善事业。
  宋刘克庄《即事十首》有“香火万家市..去赛海神祠”句。据程章灿《刘克庄年谱》考证,诗为嘉熙四年(1240年)作者任广东提举及转运使时所作,组诗皆“咏粤地风俗”。其《到任谒诸庙·谒圣妃庙》云:“某持节至广,广人事妃,无异于莆,盖妃之威灵远矣。”故其诗所咏为广州妈祖庙。年谱又考证,《三月二十一日泛舟十绝》诗为刘自广东罢归以后的淳祐四年(1244年)“甲辰三月里居时作”。“说与神通君看取,潮头不到艮山祠”句,吟咏的则是杭州艮山门外的顺济圣妃庙(艮山祠)。①
  在楹联方面亦有佐证,如云林北朝天宫的“圣迹溯湄洲,蹑电飞升,八百载神灵遍布。慈云庇台岛,安澜永庆,亿万家顶祝馨香”,山东蓬莱阁天后宫戏台的“乐奏钧天,潮汐声中喧岛屿。宫开碣石,笙歌队里彻蓬莱”以及湖南芷江天后宫的“宠锡天章,德泽宏敷闽海。重新庙貌,威灵远振潭阳”。
  2.体现妈祖的多元神职功能
  妈祖的神职功能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清朝时期,作为封建统治者的爱新觉罗·弘历也曾创造多首诗赞美妈祖。《历代妈祖诗咏辑注》中收录了三首题为《惠济祠》的诗作,此处的惠济祠指的是北京石景山南麓庞村之西的北惠济祠,也被称作“庞村大庙”,或“娘娘庙”。另一首题为《惠济祠叠癸西旧作韵》,创作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其另一首长诗《平定台湾联句》(并序)创作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背景是清政府平定了台湾天地会反清事件,对妈祖的功绩也有所提及。这是对妈祖剿寇退敌功能的阐释。宋宣和五年赐顺济庙楹联“顺风天意涉川利,济险神功护国灵”即是对这种功能的赞美。
  《莆中酌白湖灵惠妃三首》(调寄《诉衷情》),其一“神功圣德妙难量。灵应著莆阳。湄洲自昔仙境,宛在水中央。孚惠爱,备祈禳。降嘉祥。云车风马,肸蜁来歆,桂酒椒浆”;其二“茫茫云路浩无边。天与水相连。舳舻万里来往,有祷必安全。专掌握,雨旸权。属丰年。琼巵玉醴,飨此精诚,福庆绵绵”;其三“威灵千古护封圻。十万户归依。白湖宫殿云耸,香火尽虔祈。倾寿酒,诵声诗。谅遥知。民康物阜,雨润风滋,功与天齐”则分别表述了妈祖护佑众生、保民平安的功能。
  宋李丑父的《灵惠妃庙诗》:“食兹土兮以功,羌如山兮如河。嘉仕女兮敬恭,消疵疠兮淳和。”廖鹏飞《庙记》说:“岁水旱则祷之,疠疫则祷之,海寇盘亘则祷之。”宋丁伯桂《庙记》载白湖庙建成后,“时疫,神降,且曰:‘去潮丈许,脉有甘泉,我为郡民续命于天,饮斯泉者立痊。’掘泥坎,甘泉涌出,请者络绎,朝饮夕愈,甃为井,号圣泉”。后来《显圣录》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圣泉救疫”,时间为“乾道二年”(1166年)。这些都反映了妈祖的祛疫疗疾的功能。元朝户部尚书贡师泰的《兴化湄洲岛祠天妃还》“夜宿吴江上朝行莆海东。地偏元少雪,天阔自多风。不见波涛险,宁知造化功。百年神女庙,,长护海霞红”阐释的是妈祖保海上出行平安的神职功能。
  3.阐释妈祖信仰的相关民俗
  前文中曾提到刘克庄的《白湖庙二十韵》中有这么一句话:“每至割获时,稚耄争劝酬。坎坎击社鼓,呜呜缠蛮讴。常恨孔子没,豳风不见收。君谟与渔仲,亦未尝旁搜。束皙何人哉,愚欲补前修。缅怀荔台叟,纪述惜未周。”这是对妈祖祭祀活动的一种诗化的概括。
  天启六年(1626年)金尚宪作为朝鲜谢恩使出使北京,在沙门岛待风时,作诗多首,其中《祭天妃迎送曲》对当时天妃宫由道士住持的祭祀活动有所描写。《祭天妃迎送曲》全诗为:
  肃金气之澄清兮,瞻玉宇之峥嵘。扫阴翳以戒程兮,爰载余之青旌。指渤澥而飞艎兮,余将朝乎帝之乡。酌琼液以泛觞兮,怀椒糈以为粻。琉璃之界铺碧玉,白云幕兮明月烛。内怵惕以屏息兮,惧明神不鉴余寸臆。
  出不见兮入无听,夜将半兮风泠泠。忽降临兮娉娉婷婷,翼百神兮从万灵。纷紫氛之叆叇兮,璆鸣兮环佩。欲进而局兮不敢退,俨若亡而若在。倏云旗之载卷兮,闪神光之超电。巨鳅舞兮神鳌抃,河伯前驱,阳侯后殿。收烟雾兮伏波涛,飒凄凄兮回清飙。悄耳目之寥寥,天河斜兮织女高。神之反兮曷留,极云海兮思悠悠。
  神之德兮何酬,咏万祀兮歌千秋。
  4.强化海外赤子寻根的情怀
  对于广大信奉妈祖的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而言,能够亲自到福建湄洲岛妈祖庙进香祈福,乃是平生的夙愿。多年来,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文莱、泰国、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的海外赤子,纷纷组团来到湄洲岛祖庙谒祖朝圣。妈祖信仰宛若一条文化纽带,紧紧维系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亲缘与神缘,特别是台湾的同胞更是如此。
  改革开放之初,就有台胞冲破重重阻力,冒险到祖庙进香;台胞谢铭洋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孤身驾船到湄洲岛来朝拜妈祖,至今已先后300多次登上湄洲岛谒祖进香。
  今人郑海峰的《妈祖颂》曰:“湄洲天后有神宫,祀典闽台两岸同。慧眼预知晴雨候,慈心每治病愁容。闻声救险显奇迹,护国庇民树大功。几处阳春三月里,震天鼓乐香花江。”
  在第十二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的序曲即“映像·妈祖”海峡两岸大型诗歌音乐会中,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的海内外诗人、作家于2010年10月31日晚齐聚“妈祖故里”福建莆田湄洲岛,以诗歌颂扬妈祖,表达血浓于水的赤子情怀。如“你熄灭战火的蔓延,医治战争的创伤,当硝烟滚滚妻离子散民族分裂之时,是你,让同胞亲人重温亲情携手进香”。
  此外,余永健的《妈祖信仰列入世遗》:“一自天妃显海湄,风云变幻每先知。迷津时见慈航护,异域犹闻至爱遗。智慧化身垂懿范,和平使者称坤仪。成功入世誉寰宇,群族融然信有期。”郑明显的《谒妈祖金身》:“慈祥恩惠谒金身,和善安然保庶人。祭拜焚香行大礼,消灾祈福倍亲民。”
  此外,在楹联方面,虞愚教授为湄洲祖庙山新雕妈祖石像所撰书之联,落款为“寄题莆田湄屿奉妈祖石雕像,用志景仰。丁卯五月,北山虞愚”。其内容为:“呵护航行,羽化千年长在望。仰瞻石像,神通两岸合言欢。”反映了妈祖文化作为国内外信众共有的文化资源,可以有效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使大家建立互信和共识。
  第三节 妈祖文化传播的渠道
  妈祖文化传播渠道的建构可以分别从四个角度进行阐述,即文学渠道、艺术渠道、宗教渠道、哲学渠道以及科技渠道。
  “渠道又称信道,是信息传输的介质,是信号的运载工具,是信息发送者传递到接收者的路径,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①妈祖信仰从产生至今经历了千余年。它虽几经起落,但至今在全国各地,特别是福建沿海和台湾仍然十分风行。下面本文就将从妈祖精神文化的传播渠道入手,从一个侧面归纳出其传播脉络,希望能对进一步挖掘妈祖文化的深刻内涵起到参考和启示作用。
  一、文学渠道——颂扬妈祖,至仁至爱
  文学源自于人类心灵的需求,这种精神需求推动了文学的产生和传播。正如孔颖达在《毛诗正义·诗谱序疏》中说:“性情之生,斯乃自然而有,故婴儿孩子则怀嬉戏抃跃之心,玄鹤苍鸾亦合歌舞节奏之应。”对妈祖精神的推崇催生出大量文学作品。比较有名的作品有:宋代刘克庄的《三月二十一日泛舟十绝》;元代马祖常的《送宋诚甫太监祠海上诸神》、虞集的《送宋诚甫太监礼天妃》、王沂的《咏天妃庙马援铜鼓》;明代钱薇垣的《天妃歌》等。此外,历朝历代还创作了大量楹联,以颂扬妈祖的至仁至爱。楹联的一个好处是用词不多,信息适量且朗朗上口,和诗词等文学形式相比,楹联更方便于向大众传播信息。信息传播的适量性原则告诉我们:“只有在一定限度和尺度之内的信息量,才是最适合受众感知的信息接收量。”①
  福州马尾天后宫门上由沈葆桢题写的两副楹联,其一:
  视远为明,知普渡众生,全凭慧眼。
  恩溺由己,愿永清四海,上慰婆心。
  其二:
  地控制瓯吴,看大江东去滔滔,与诸君涤虑洗心,有如此水。神起家孝友,贯万古元精耿耿,望后世立身行道,无愧斯人。
  泉州天后宫的楹联:浯浦汇流,门迎德济,神名昭海甸,志称凡琉暹爪满诸国节遣使臣,频风诣兹祭告。湄洲降世,庙立温陵,灵誉播闽台,史载经宋元明清历朝号封天后,千秋享此馨香。
  还有一些四字对,小巧活泼:安庆市福建会馆之天后宫的“天监有赫;后德无疆”;山东烟台天后宫山的“仙霞缥缈;境似大罗”。这些文学作品通过运用人类特有的传播工具一语言符号,极大地促进了妈祖精神文化在海内外的传播,有效颂扬着妈祖的丰功伟绩。
  二、艺术渠道——形象包装,加速传播
  妈祖精神文化和诸多艺术形态相融合,延伸了人类的知觉,跨越了无形之中的“传播门槛”。普通大众要了解并传播妈祖文化,不再需要事先积累多少文字和文学功底,正如鲁迅所说的:“读者也应该有相当的程度。首先是识字,其次是有普遍的大体的知识,而思想和情感,也须达到相当的水平线。”①在早期的传播阶段,戏剧、音乐、曲艺等形式是推广妈祖文化的主要方式。人们通过这些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传播方式进行着情感的宣泄和交流。他们不仅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同时也加固了对是非善恶观念的基本立场。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妈祖旅游资源的开发,电影、舞蹈、建筑绘画、志书、祭具、妈祖健身操、绘画、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也竞相推出,这些艺术形式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为妈祖精神文化和传播受众之间搭建起了一种长期、稳定的审美关系。
  三、宗教渠道——似道似佛,恩泽后世
  宗教的产生从来都是和现实生活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妈祖信仰也概莫能外。由于航海业在历代王朝中都有突出的地位,而海神妈祖又是航海者的精神支柱,所以,从朝廷到百姓,特别是渔民们对妈祖的信仰就顺理成章、不足为怪了。史料记载,这位女神从宋代起就接受政府多达50多次的赐封(其中南宋14次、元代5次、明代2次、清朝15次,御祭14次)。北宋和五年(1123年)朝廷赐予“顺济”庙额,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淳熙年间(1174—1189年),又先后赐予“灵惠夫人”“惠灵妃”封号,从而开始确立妈祖海神的地位。此后,从13世纪到20世纪初,历朝对妈祖一再褒扬诰封,封号愈加显赫,神格也不断提高,光圈越来越璀璨了。从妃到天妃、灵妃直至天后、天上圣母。
  妈祖不同于源自任何宗教信仰的人物,妈祖形象滋生在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文化背景之下,其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亦佛亦道的烙印。南宋《灵惠妃庙记》里面曾写有这么一段文字:“妃林氏,生于莆之海上湄州,洲之土皆紫色,咸曰:‘必出异人’。”这句话本身就在暗示了这位女神属于道家范畴,因为道家一向崇尚紫色,《清净经》里有“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足见紫云是修行有成,是道气的一种显现,与道合真,自然生成。明清时由道家将妈祖编入《太上老君说天妃救难经》,称妈祖为斗中妙行玉女所化,受太上老君之命降生人间救民疾苦。明代由皇帝钦定妈祖为道教神,许多妈祖庙归入道观,由道士住持。而佛教也步其后尘,从元代莆田黄四如的《圣墩顺济神庙新建蕃里殿记》把妈祖奉为“普陀大士千亿化身”,再到明代的《观音大士说天妃娘娘经》、《天妃显圣录》中也记载着不少妈祖与佛教的渊源。无论有着怎样的宗教归属,妈祖在似道似佛的形象中,体现出“四海澄清非帝力,千年灵惠显神威”。这位来自现实社会的普通女子,被世人塑造成为一个人性化的女神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传播的一部分。
  四、哲学渠道——亲善友爱,公平正义
  妈祖文化所蕴含的哲学精神对民众有着强大的向心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信众去竞相追随。亲善友爱、公平正义,这些都是中国几千年来所传承下来的文化内核。生于海边,长于海边的林默娘具有高超的驾船技巧,且聪明灵惠、乐于助人。纵观其短暂的一生,都在行着善事,积着善德。儒家主张“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林默娘一心向善,关于她见义勇为,救助海难的助人故事不胜枚举:“铁马渡江”“神姑镇魔”“挂席泛槎”“化草救商”“断桥观风”“庇佑漕运”“旱情解救”“圣泉救疫”“祷雨济民”“灵符回生”等。这些故事的传播无不体现着人们趋善向善的人性本能。除了与人为善、真诚待人之外,惩恶扬善也是妈祖文化所宣扬的核心观念之一。宋朝时期的“紫金山助战”、明朝的“拥浪济师”、清朝时的“助风退寇”还有“祷神起椗”“涌泉济师”“荫护册使”等神
  迹轶事,无不彰显着这位妈祖娘娘,所秉承的疾恶如仇、公平正义的道德原则。妈祖文化哲学的思想其实是世人对事物认识的高度总结和概括,通过树立一个近乎完美的文化思想传播者的形象,在受众心中产生“”
  威信效应①。妈祖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人们美好而朴素的生活愿望,所推崇的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逐渐被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所接受。
  五、科技渠道——依托传媒,广泛拓展
  传播媒介是社会文化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手段和工具,而传媒的形成和发展,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每一次技术的创新,都有效地推动了文化思想的传播和延展。妈祖文化的传播同样历经着媒介的变迁,从传统的口头传播和文字传播,再到今天对于新媒体的利用。与妈祖文化相关的文学、艺术资料和文献被得以大批量复制,通过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符号形式,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前所未有的庞大之势展现在受众面前。正如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所讲:“大众媒介既是了不起的信息增殖者,也是信息的很长的输送管..传播机器能够收集大量信息,能很快增殖和被极其广泛地利用,以致使控制和扩散信息的能力出现了量变,聚集了人数的注意力。”①大众传媒降低了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所需要的门槛,让人们更加立体、便捷地认识到妈祖精神文化的内涵。
  妈祖文化的传播因媒介的更新而日趋繁盛。而网络时代的妈祖文化思想的传播又有了新的强大的动能,在虚拟的电子空间中,妈祖文化思想的传播和交流的空间更大了,各种网页、论坛纷纷开放,海西文化信息网、福建东南新闻网——妈祖之光、湄州妈祖祖庙官方网站、中华妈祖网、妈祖城网、福建省情资料库地方志之窗、泉州天后宫网站等等。网络作为新世纪最有发展潜力、最先进的世界性信息平台,使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无拘无束地据守着自己的一方话语空间,主动参与构建自己对于妈祖文化的理解,网民可以在这个交互平台上随意地浏览,并且在同别人的交流过程中,体现了文化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和双向性。
  妈祖精神文化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对信息多种精神传播渠道的构建进行归类和探析,有助于我们更加广泛、有效地传播其文化思想,让这位海上女神成为人们心灵上的依托,像一簇永不熄灭的道德之火,照亮人们的心路航程,让她所传递的朴素而温暖的哲学理念成为我们心灵永久的家园。
  第四节 妈祖文化传播的受众
  在前面谈妈祖文化传播主体时,我们说过可以把妈祖文化传播分为有意识传播阶段和无意识传播阶段,每个阶段所承担的传播主体和受众都有所不同。在无意识传播阶段,普通民众既是主要的传播者也是受众,他们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妈祖文化传承给了下一代。在有意识传播阶段,妈祖文化成了一个特殊的研究对象,此时的文化传播主体和受众变得更加多元化。福建许多高校和地方中学把妈祖文化作为选修教材和乡土教材,妈祖文化专职老师出现,还有许多有关妈祖的研究团体与协会成为了传播主体,更加广泛地拓展了受众的范围。
  从心理层面上看,受众在面对挫折或危机时,希望通过崇拜偶像,借以舒缓心中的压力。“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
  题诗,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广大信众的心声。林默娘,从一个普通的女孩子,通过助人和孝亲两件事,博得了后世的传颂和敬仰,并不断被神化。传统的妈祖功能是保佑信众航海平安,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引同乡进士陆广霖语云:“台湾往来,神迹尤著。土人呼神为妈祖。倘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妈祖云者,闽人在母家之称也。”而渐渐地,人们不满足于这样单一的功能,便赋予了妈祖娘娘更多的功能,如能够保佑学业和事业的顺利、财源滚滚、婚姻美满等。妈祖还被民众赋予了“五路财神”“月下老人”“文昌神”“北斗星”等诸多综合的神职功能。正所谓“祭神如神在”,民众虔诚的祈祷,坚信妈祖会满足其祈求愿望的。一代代的善男信女们传颂着妈祖灵验的故事,人们也不必去推断那些鲜活的故事是否理性,毕竟妈祖信仰已经变成了沿海信众的精神寄托。
  1987年妈祖千年祭时,数以千计的台胞涌上湄洲岛参拜妈祖,形成了挡不住的“海峡潮”。1988年10月1日,台湾北港朝天宫董事长郭庆文率朝天宫全体董会董事来湄洲岛祖庙进香。1989年5月6日,台湾宜兰县苏澳南天宫组织20条渔船200多台胞信众,从海上直航湄洲岛谒祖进香,开启两岸隔绝以后的第一次海上组团直航。1997年1月至5月,湄洲祖庙妈祖金身巡游台湾102天,受到宝岛上千万人次的顶礼膜拜,十里长街迎妈祖,火树银花不夜天。岛内舆论感叹:从来没有一个活动能吸引这么多人参加,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能把不同派别的政治人物聚在一起,只有妈祖做到了。①
  根据数据显示,仅2011年第一个季度,福建湄洲岛就接待了来自台湾的信众3.5万人次,加强了两岸民间的沟通,增进了两岸同胞的亲情。2011年12月12日,在福建莆田湄洲岛举行赠台翡翠妈祖分灵仪式。海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立中认为,妈祖精神在两岸代代传承,长相护佑,不仅寄托着两岸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也成为维系两岸同胞感情的重要精神纽带。妈祖护佑的内涵,一是平安,二是幸福。就两岸而言,平安就是两岸的和平,幸福就是共同的发展。两岸共同秉承妈祖精神、弘扬妈祖文化,不仅契合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美好现实,也启迪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他指出,此次盛典将翻开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崭新一页。②
  台湾和大陆同胞由于长期的隔绝,需要摒弃主观意识上的差异和成见去坦诚地交流。而妈祖文化作为两岸共有的文化资源,可以有效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使大家建立互信和共识。

附注

①田真:《论海峡岸的妈祖文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②朱金明:《谈妈祖信仰的初期传播》,朱天顺主编:《妈祖研究论文集》,鹭江出版社1989年版,第53页。 ①郑丽航等:《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史摘卷,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页。 ②吴姗姗:《论妈祖文化精神》,《东南学术》1999年第6期。 ①妈祖文化旅游研究课题组:《妈祖文化旅游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5页。 ②《“妈祖故乡”建海西文创产业城承接台湾产业转移》,http://www.chinanews.com/tw/2011/08-07/3239377.shtml,访问日期:2011年8月7日。 ①黄文格:《综述妈祖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趋势》,《大众文艺》2008年第10期。 ①林国平:《〈历代妈祖诗咏辑注〉评介》,《莆田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②其庙俗称小姑庙,在其县套口乡孤山村长江中的小孤山腰,原名启秀寺,始建子唐,本为禅宗名僧马祖道一道场。北宋时重建,改名“惠济寺”,始祀天后。其联作者黎月樵,字问夫,生卒年不详,安徽宿松县下仓埠(今长湖乡)人。清末民初塾师。 ①王连弟:《妈祖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取向与普世情怀》,《闽江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①刘福铸:《从宋代诗词看早期妈祖信仰》,《莆田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①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①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①《鲁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9页。 ①“威信效应”是指传播者个人或群体的权威性、可信性对受众的心理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参见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页。 ①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页。 ①陈建、李向娟:《湄洲妈祖祖庙:1600万台胞信众的心灵原乡》,http://www.chinanews.com/tw/2012/01-05/3581717.shtml,访问日期:2012年2月28日。 ②丽、郑立中:《妈祖精神启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光明前景》,http://www.china.com.cn/news/tw/2011-12/12/content_24131962.htm,访问日期:2012年2月28日。

知识出处

传播学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传播学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包括妈祖文化传播的简史、妈祖文化传播的要素、妈祖文化传播的符号和意义,考察了实物传播、仪式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新媒体传播视野下的妈祖文化,分析了妈祖文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特点,包含了两份珍贵的港里村妈祖文化传播、湄洲岛妈祖文化传播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