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轩先生文集卷之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艾轩先生文集》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441
颗粒名称: 艾轩先生文集卷之十
分类号: I269.6
页数: 47
页码: 201-247
摘要: 本文记述宋代林光朝所著的《艾轩先生文集卷之十》附录分为遗事、神道碑、祠堂记、兴化军城山三先生祠堂记、修复艾轩先生祠田记等。
关键词: 艾轩先生文集 莆田 林光朝

内容

遗事
  淳熙四年五月二十五日甲子,谢廓然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廓然之命自中出,中书舍人林谦之疑之,不肯书黄。二十七日丙寅,谦之改权工部侍郎,谦之力求去。六月三日辛未,除集英殿修撰,知婺州。谦之老儒,素有士望,及在后省,久未有建明,吕伯恭私惜之,谓所知曰:“未知此老若何收杀。”及是缴廓然除命,士论始服之。
  东井书堂,郡东南二十里,工部侍郎艾轩先生林光朝讲学之所,中书舍人张孝祥①书额。有拜经堂。师儒坊,城南三里,在永丰塘之北。绍兴三年,以林光朝立。艾轩祠堂,太守林元仲立。少师魏国公记正献陈公《荐充学官馆职札子》云:“林光朝,明经博古,通练世务。行为一郡所推,文为多士所服。居乡教授,从游者常数百人。郡守监司,顷以孝廉举于朝,属多事未行。”吕太史答潘叔度书云:“艾轩怕事,自来如此,然资质终是长者。”又云:“沈子寿缴章,乃谦之第一,义折其萌芽,亦不为无益也。”又云:“林谦之以缴新端除目,迁工侍,次第须决去就,此举过江后未有也。平昔保任此老,果不负所期。”
  横渠云:“置心平易,始知诗。”然横渠解诗,多不平易。程子说胡安定①解九四作太子事云:“若一爻作一事,只做得三百八十四事。此真看《易》之法。然《易传》中亦有偏解作事者。”林艾轩尝云:“伊川解经,有说得未的当处。此文义间事,安能一一皆是?若大头项,则伊川底却是。”此善观伊川者。陆子静②看得二程低,此恐子静看其说未透耳。譬如一块精金③,却道不是金,非金之不好,盖是不识金也。
  《诗》之意不一,求其切于大体者,惟“思无邪”足以当之,非是谓作者皆无邪心也。为此说者,乃主张《小序》之过。《诗》三百篇,大抵好事足以观,恶事足以戒,如《春秋》中好事至少,恶事至多。此等《诗》,郑渔仲十得其七八,如《将仲子》诗只是淫奔,艾轩亦见得。
  这道理易晦而难明。熹少年过莆田,见林谦之、方次云说一种道理,说得精神极好,听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忘寝与食者数,时好之,念念而不忘。及至后来再过,则二公已死,更无一人能继其学者也,无一个会说了。
  忠定赵公记《先公行实》云:“汝愚登第时,先公无喜色。后与兴化人林光朝相继入馆,公闻之喜甚。”朱文公作《笃行赵君彦远墓碣》云:“汝愚从属籍,魁多士,国朝故事所未有。人为公喜,而公处之如平时。及汝愚入馆,适与莆田林光朝谦之同舍,然后喜可知也。”
  《二刘先生行实》云:乾道辛卯五月,太史刘公卒。艾轩谒告,携家出精舍①哭之。周益公②方以少蓬③领三馆之士,乃相语曰:“师友道丧久矣。新太史哭其友故太史,古道一振,风俗之机,吾侪吊可废乎?且复之之丧,仁父伯恭子直,尝向艾轩举行斯礼矣。”遂缟衣哭于艾轩之前。张袁州④以书抵艾轩曰:“宾之正人,闻其死,重为国家惜之,况相视犹父子,哀哉奈何!”答书有云:“宾之爱君,均于爱亲,忧国过于忧身。古有遗直,今难其人。”袁州摘以示其徒陈从事符,曰:“斯人也,何可复得?得斯言也,可以不朽矣。”
  真西山《跋东莱南轩与刘著作帖》云:“是时中外多君子,二先生帖所谓圣锡者,端明汪公⑤;谦之者,艾轩林公;元晦者,新安朱公。而周洪道之特立,丘宗卿①之尽言,赵子直之好学,亦见帖中,皆当时名流也。主德盛明,贤才林立,犹阳春正中,风日怡畅,奇葩异植纷敷天壤间,此其所以为淳熙欤!”
  东莱帖云:“艾轩与张钦夫所居连墙,日夕讲论,殊以自幸。”南轩帖云:“伯恭邻墙,无日不相见,谦之所居,亦隔一桥耳。”又云:“此间谦之时得往来,盖相去数步。”
  余尝评艾轩文,高处迫《檀弓》《榖梁》,平处犹与韩并驱。他人极力摹拟,不见其峻洁而古奥者,惟见其寂寥而稀短者。纵使迫真或可乱真,犹虎贲之似蔡邕也,优孟之似孙叔也。有若之似夫子也,形也。至于网山论著,句句字字足以明周公之志,得少林之髓矣。其律诗高妙者绝类唐人,疑老师当避其锋,他文称是。初,网山既得师传,嗣讲席,户外之屦,几半艾轩。于是网山之徒,又推乐轩②为高弟。一日侍网山,谒老艾,艾受其拜,接之如孙。《刘后村乐轩集序》。
  在昔隆、乾间,士之师道立。浙东莱吕氏,建晦庵朱氏,湘南轩张氏,江象山陆氏,莆艾轩林氏,皆以道师授,并世而立名者也。艾轩于时犹为先辈,号南夫子,独不喜著书,门人又益微。黄怀安刍最高第,最早夭。二刘著作正字虽暂显,亦早卒。世其学者,网山一人。再世之传,则乐轩,又皆以布衣死。艾轩在网山,以艾轩名;网山在乐轩,以网山名。近二十年,乡井闻见日陋,张、吕诸儒,以其书在,可磔裂欺世,故人能言之。言象山者,疑信已半。至若艾轩姓氏,则问之晚少年,漫不省。乐轩虽得寿,后网山死四十年,衰白穷槁,人以为常人矣。《林希逸乐轩诗筌序》。
  神道碑
  少傅观文殿大学士致仕益国公食邑一万五千六百户食实封五千八百户周必大撰并书
  子贡问:“乡人皆好之,何如?”孔子答以“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孟子告齐宣王以“诸大夫曰贤为未可,必国人皆曰贤,然后察而用之”。是二者,古今观人之要术,于吾艾轩犹信。初,予与著作佐郎刘夙宾之为同年进士,后识故相陈正献公,皆莆人也。宾之博洽刚介,正献道德隆重,其不轻许可则均。每论其乡之人物,宾之曰:“艾轩,吾师也。”正献曰:“艾轩,吾友也。”后予官太学,会诸生,则亦人人推林艾轩。盖其博学笃志,手不释卷,出入起居,必中规矩,事亲孝,御下仁,行己恭,执事敬,勇于义,审于思,善并美具,宜为当世所宗。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常曰:“道之全体,存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文辞古雅,不事雕锼,如清庙①朱弦,可一倡而三叹也。五十方奏名②,则有名焉。于时朋游若门弟子,官达已多,交贺于朝,区区一第,何足为公重,欲其因仕行道耳。夫未仕而乡人之善者,以为师友通国之人皆谓之贤,既仕,则又为之喜,由是天子察而用焉。兹岂声音笑貌所能致哉,诚之不可掩也如此。艾轩,公自号也。隆兴元年,调袁州司户参军,未上,召对,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乾道五年七月,遂入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六年,佐著作兼司勋司封郎官。七年,迁著作郎兼郎礼部。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九年,请外,以直显谟阁提点广西刑狱。淳熙改元,易使东路。二年,茶寇自荆湖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公自将郡兵,檄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各以其军分控要害。会有诏,徙公转运副使。公谓贼势方张,留屯①不去,督二将遮击,俘获相继。贼惊惧,宵遁。上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加直宝文阁。明年,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四年二月乙亥,驾幸国子监,命讲《中庸》,上大称善,面赐金紫②。己丑,除中书舍人,为诰有古风。坐缴奏新御史,除目,改权工部侍郎;请外,以朝散郎充集英殿修撰知婺州。引疾,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五年五月六日,卒。此其出处大略也。公讳光朝,字谦之,世为兴化军莆田人。曾祖南一,祖繁,父勉,累赠奉议郎。母恭人曾氏。享年六十有五。是岁十月二十日,葬本县麦堆原之北。娶徐氏,封恭人。六子,今存者宜季、能季。宜季,迪功郎,福州府福清县主簿。一女适太学内舍生南若砺。犹子成季,力学而贤,为公作家传。正献公又作祠堂记。凡公行谊③阀阅④已详,而其子复以先志来求铭隧道之碑。予念昔在两省,公适登第,典贰秘书。公来著庭,佐春官。公为郎,掌史事。公为僚,晚忝宫端⑤,同事寿康皇帝。前后五联官曹,大而性命道德之理,无不讲;内而闺门寝食之私,无不及。读书未达,赖公析疑;属文未工,咨公指瑕。平居相爱,殆同天伦。公之本末,皆亲见熟察,非但传闻而已。是宜为铭。其辞曰:
  尚贤好修,志谁不勤。汲古纂言,业谁不精。孰如林公,好学而醇。所持者正,所勉者诚。身犹布衣,人曰公卿。年未强仕⑥,人曰老成。时雨⑦之教,其化也深。水上之风,涣然有文。瞻彼莆中,冠盖如云。祭公于社,过者必钦。
  平园晚作,益自磨砺。然散语终是洗涤词科气习不尽,惟艾轩志铭,极简严有古意。今祠堂本乃复斋陈公所书,而平园真迹藏外孙方之泰岩仲家。岩仲他日有佳石,当并平园小楷刻之祠中。后村刘克庄跋。
  祠堂记
  淳熙壬寅夏四月,永嘉林侯元仲来守此邦,政尚严明,以厚风俗,敦教化为本。阅数月,阖郡之士咸造于庭,曰:“莆虽小垒,儒风特盛。自绍兴以来,四五十年,士知洛学,而以行义修饬兴于乡里者,艾轩林先生实作成之也。先生学通六经,旁贯百氏,蚤游上庠,已而思亲还里,开门教授,四方之士,抠衣从学者,岁率数百人,其取巍科①、登显仕②甚众。先生之教人,以身为律,以道德为权舆③,不专习词章为进取计也。其出入起居,语言问对,无非率礼蹈义,士者化之。间有经行井邑,而衣冠肃然,有不可犯之色。人虽不识,望之知其为艾轩弟子也。莆之士风一变,岂无所自?先生殁已六年,人思其矩范,愿得立为祠宫,春秋荐以苾芬④,以慰邦人之慕,而垂后来之劝。敢以为请。”太守喜曰;“言会予心,其可后乎?古所谓乡先生殁而可祭于社者,非斯人其谁?”乃择城南隙地,为屋十有六楹,丹雘⑤一新,像貌焕然,崇德象贤,闻者兴起。越明年二月丁酉,太守率诸生有事于祠下,一郡之人莫不奔走瞻敬,因谋刻岁月谒记于予。予与艾轩游四十年,所谓三益①之友,其可辞?先生讳光朝,字谦之,艾轩盖其自号也。少有声场屋,年五十始擢太常第。天子闻其名,召试馆职,入著庭,为吏部员外郎、国子司业。两学士人服其素行,矜式惟谨。出使广东,以儒生平剧贼,朝廷嘉其能,增秩召还,为国子祭酒。车驾幸学,命讲《中庸》,玉音嘉奖,赐以金章。不旬日,除中书舍人。以缴驳不当为御史者,迁工部侍郎。请外,以集英殿修撰知婺州。待次逾年,得疾,一日不起,天下之贤士大夫莫不伤之,惜其才有余而用不究也,况邦人群弟子乎!昔杨垕归犍为,以黄老②教人门人,犹为之立庙。严君平在蜀,以忠孝训俗,而郡守亦为之立祠。今艾轩之学行文章,为吾里宗师,可无祠乎?然则守侯之政亦可谓知所先后矣。月丙午,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申国公食邑八千九百户食实封三千八百户陈俊卿记,朝奉郎充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军州事充福建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赐紫金鱼袋赵汝愚书,宣教郎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朱熹题额。
  兴化军城山三先生祠堂记
  由熙宁桥南行可二十里,城山在焉。望之紫翠崒屼,欲与壶山差肩。其下平畴沃野,清泉茂树,环而家者千数。百年之旧族,当世之显人,不在东家,在西邻也。其父兄隆儒而严于教,其子弟力学而攻于文,立声名,取科级,榜不绝书。有贵为从橐③者,魁多士④者,人徒见其人物之极盛,而未知其为师友之余泽,此三先生祠之所由作也。初,艾轩来水南,学者空郡从之,而红泉东井之学闻天下。艾轩去,网山嗣讲业;网山卒,乐轩嗣焉。里中前一辈及老艾之门者众矣,然数十年间更相推让,卒以傍邑二士接艾单传,所谓公论在人心者耶!林侯肃翁,受学乐轩,下车首为学者言:“三先生之学,自南渡后,周程中歇,朱张未起,以经行倡东南,使诸生涵咏体践,知圣贤之心不在于训诂者,自艾轩始。疑洛学①不好文辞,汉儒未达性命,使诸生融液通贯,知性与天道不在文章之外者,自网山、乐轩始。盖网山论著酷似艾轩,虽精识不能辨。乐轩加雄放焉,其卫吾道,辟异端甚严。尝铭某人云:‘佛入中原祭礼荒,胡僧奏乐孤子忙。’里人化之。使网山、乐轩而用于世,所立岂在艾轩下哉?”听者悚然,如觌三先生之容。侯复叹曰:“吾昔讲肄于是,游息于是,岁月几何,泉石鱼鸟,历历可识,而先师已远,不可见矣。”则又忾然有祠三先生之意。山绝巅有精舍,新祠在其左,俯瞰国清塘,水光山色,横陈乎前,乃像衣冠,乃集衿佩,以淳祐四年甲辰,躬行裸荐之礼,序饮而退,命余记之。余惟在三之义,师居其一,故侯芭②白首《太玄》,后山③瓣香曾氏,所以敬接承、严付授也。昔网山之事艾轩也,死则要绖,忌则哭墓,乐轩之事网山也亦然。至侯,则慨林陈之后微绝,既祀乐于家庙,又白尚书并禁二墓樵采,俾乡校合祠焉。岁时若远游而归,必墓祭;出处,必命祝史以告。及牧斯土,复倡邦人严奉而烝尝④之。彼背师而从许行与讳称京房门人者,视侯宜少愧矣。余不识三先生,而于艾轩,累世通家也;于网山子绮伯,童子师也;于侯,友也。侯为余言:“近世诸儒流,略通体用,此皆莫敢望乐轩。”侯尝乘华玉堂开卷,迩英贵近矣,顾惓惓于畴昔,传道授业解惑之匹夫,往往见于羹墙①,所谓心悦而诚服之者与。艾轩林氏,名光朝,字谦之;网山,月鱼林氏,名亦之,字学可;横塘乐轩陈氏②,初名某,因读诗《采苹》有悟,改名藻,字符洁,艾轩固印证之矣。侯名希逸,与网山俱福清人。乐轩,由长乐侨福清云。噫!以水南文物之懿,守侯风化之善,前辈师友之贤,设遇名笔,必有以发扬蹈厉③之者。而余累然病眊,笔墨不灵,仅记岁月而已。主管建康府崇禧观刘克庄记。
  修复艾轩先生祠田记
  初,郡人祀艾轩先生于城南,田以赡之者,忠定赵公也;碑以实之者,正献陈公也。不幸先生二子继卒,犹子成季,字井伯,有贤名,忠定客也,又卒,家事益落,田为二姓所得。诸孙曰钧者,诉于计台方公大琮④,喟然太息曰:“鬻祀田⑤,非法也。没价还田,法也。吾使乡部宁厚毋薄。”檄郡丞以窠名钱酬元直之半,复其旧。会易帅他路,事格不行。田既去,祠益圮,钧复诉于郡杨公栋①,亦喟然太息曰:“古者祀乡国之先贤,以为先师。艾轩非先贤乎?式闾表墓,自昔有之。田非闾墓比乎?”乃新祠宇,复镌二姓曰:“先生在,不殖寸产;没,岂与乡人较数亩之田者?虽然,诿先生之廉让,利故家之清贫,取而有之,此名不可安也。方公去矣,窠名②钱不可觊,其以郡镪十有二万酬若等。”二姓退听,毁券归祊。公又曰:“是尝一鬻矣,安保其不再乎?”核其田,凡八亩三角三十一步,岁得谷十七斛有奇,钱千。图久远而可托者,莫如学,以田隶学。曰:“文都,先生孙也,宜主其祭。钧,井田孙也,有劳于田。”令学官以其岁入分给二子焉。昔孟子论善士,而有一乡一国与天下之辨。以陈良为楚产,以仲子为齐巨擘,至伯夷、伊尹③则不然。今夫前陈后方,莆人也,其于先生,犹曰吾东家丘云。尔忠定,番人也,杨公,蜀人也,地如此其远也,岁如此其久也,事先生如此其共也,岂私于东家者乎?若先生者,所谓天下之善士乎!杨公起伦魁,由枢掾尚书郎出牧,其来以风化为先务,旌贤崇德,搜遗缮废,于是二刘、二郑,城北四先生之祠皆新。朝廷嘉公治行,就擢刑狱使者。垂发,命克庄曰:“圮者葺,侵者归矣。子二大父实同閟宫,其书于石。”克庄不敢以衰病辞。某年月日,某官刘克庄记。
  谥议
  朝奉郎行太常博士兼史馆校勘牟子才①撰
  议曰:国家自过江来,丰芑菁莪之泽,浃于人也深,虽中更嫚秦挫揠,而封培之久,根苗未尽。逮至隆、乾之间,文章之士复振而起,如玉山汪公、遂初尤公②、梅溪王公③、于湖张公④、巽岩李公⑤、兼山黄公①、东莱吕公、诚斋杨公②、后溪刘公③,殆不可胜数。后来继踵学问如朱、张二子,词章如周、洪诸贤,并生错出,亦非一人。然尝论之,此八九公虽出处不同,用舍各异,然皆挺然自立,不肯少贬以求合,所以光明俊伟,著于时而垂于后者,非以其文也,以其节也。盖文不高则不传,文高矣而节不能与文俱高,则虽传而不久。故有文者必有节,有节者不必有文,君子惟其节之为贵也。故工部侍郎林公光朝于八九公者,皆其辈流也,其真所谓有是文有是节者乎?公学通六经,旁贯百氏,发而为文,森严奥美,精深简古,不事雕镌,下视骚词,为他人数百言不能道者,公直数语雍容有余,所谓清庙朱弦,一唱而三叹者也。平生未尝著书,惟于《易》《书》《诗》《礼》精通默识,间为章句,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存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四方之士,抠衣从学者,岁不下数百人。时论翕然有“南夫子”之号,而吾党之士识与不识,皆以艾轩尊之。朱文公谓公为后学之所观仰,叶水心①谓公为时人之所推尊著庭。刘宾之则曰:“艾轩,吾师也。”故相陈正献公则曰:“艾轩,吾友也。”其为人所尊敬如此。公为祭酒,车驾幸学,命讲《中庸》。公谓:“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一乃中庸。”孝宗嘉叹,以为此说深得圣人之旨,盖先儒所未及。天下之士,固莫不知有林公之文矣。及退而考其平生出处大节,则有卓然大可观者。龙大渊②、曾觌③以潜邸恩宠进,隆兴初,公与刘复之进对,颇及二人罪,由是补县。乾道七年三月,张说④再除佥书,公时在著庭,不肯出贺,遂出为广西提刑。淳熙四年,为中书舍人。五月,谢廓然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公疑之,不肯书黄,以为科目太泛,名器太轻,非所以开张正涂,诱来谠论。天子知公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而去。隆兴迄淳熙二十年间,公出使入朝,徇义忘私,几三仕而三已,前此所未有也。然则公之节为何如哉。公没才六年,莆之士思其矩范,愿为立祠。太守喜曰:“古所谓乡先生殁而可祭于社者,非斯人其谁?”乃遂祠之。岁慆月迈,子孙湮微,仅有赵忠定公所立祠堂之记犹存。忠定即公之门人也,其子必愿①帅福,遂从莆士之请,具申于朝,请所以易其名。朝廷从之。谨按:道德博闻曰文,能固所守曰节。公之学问,溢为词章,固已不可掩,而高风特操,表表在人,尤非时贤所敢望以及者。呜呼!以如是之节,有如是之文,此公所以特立于孝宗之朝而无愧于一时诸贤之盛欤!请谥公为“文节”。谨议。
  覆谥议
  朝请郎新除考功郎官兼玉牒所检讨官马天骥②议曰:文以气为主,气之不充,文奚取焉?自古以文名者多矣,至若实夷险,等得丧,劲节孤标,能自拔于风尘之表,如古柏寒松,凌霜雪而不改柯易叶者,能几人哉!如柳宗元、刘禹锡①辈,其属辞比事②,巧丽渊博,足以手揖古贤,气乔时辈,文则文哉,而蹈道不谨,昵近小人,自贻大节羞,此无他,气馁云耳。惟昌黎韩公以日光玉洁之文,泽于道德仁义,佛骨③一表,忠犯人主之怒,虽投之荒裔④而不顾。东坡苏公,文字言语,历劫赞扬有不能尽,实为我朝宗工巨擘,用之则金马玉堂⑤,不用则珠崖儋耳,一是一非,曾不足以挽其挺挺之守,此其刚大所充浩然天地间,岂区区掉鞅⑥于文章之囿者与?凛凛高风,孰仿佛之。渡江以来,而得莆之艾轩林公焉。公力学讲学,近沿濂洛⑦,上溯洙泗⑧,发为文辞,浑然简古,不事雕锼,高处迫《檀弓》《榖梁》,平处犹与韩并驱。开门延生徒,四方之士相从问文章为事者,肩摩而袂接。益国周公,以文名一代,平居相亲,犹有赖指瑕之益。朱文公于当世之学,间有异同,独于公尤加敬,谓公实为后学之所观仰,声名赫如也。龙大渊、曾觌①以潜邸恩宠,台谏②相继论,不行,有负时望,召为执政者,锐欲去之,觉不可摇,至以疾辞。时公自宜春户曹赐对,辄抗论二人之罪,甘补县于外。此亦雄伟不常矣。晚代言西掖有谢姓者,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自中出。公骇然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即以词头封还。天子度公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而去。彼脂韦依阿恋名位者观此,宁不羞悸流汗乎!噫!公之文如清庙朱弦,一倡而三叹;公之大节,如中流砥柱,屹狂澜而不移。是殆莆山川之英、间气之钟,而有此乾淳中之伟人乎!九原不作,乡之门人想其遗风,既辟堂以祠之,又合辞请谥于朝,所以仰景行而光潜德也。太常议以“文节”易名。畴曰不宜。谨议。
  答林谦之书
  朱元晦
  兹承祗召还朝,不获为问,以候行李。伏奉黄亭所赐教帖,恭审执御③,在行神相,起居万福,感慰之至。比日伏想,已遂对扬,从容启沃④,必有以发明道学之要,切中当世之病者,恨未得闻。至于不次之除,非常之数,则不足为执事道也。某愚不适时,自量甚审,所愿不过力田养亲,以求寡过而已。所谓趋赴事功,自当世贤人君子事,岂某所敢议哉。过蒙谆谆,荷爱之深,书尾丁宁,尤为切至。属数日前已申祠官之请,闻命不早,虽欲奉教,而不可得矣。抑某久欲有请于门下,而未敢以进,今辄因执事之问而一言之。盖某闻之,自昔圣贤教人之法,莫不使之以孝弟忠信,庄敬持养,为下学之本,而后博观众理,近思密察,因践履之实,以致其知。其发端启要,又皆坦易明白,初若无难改者,而及其至也,则有学者终身思勉,而不能至焉。盖非思虑揣度之难,而躬行默契之不易。故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夫圣门之学,所以从容积累,涵养成就,随其深浅,无非实学者其以此欤?今之学者则不然。盖未明一理,即已傲然自处,以上智生知之流,视圣贤平日指示学者入德之门至亲切处,例以为钝根小子之学,无足留意。其平居道说,无非子贡所谓不可得而闻者,往往务为险怪悬绝之言以相高,甚者至于周行却立,瞬目扬眉,内以自欺,外以惑众,此风盛行,日以益甚,使圣贤至诚善诱之教,反为荒幻险薄之资。仁义充塞,甚可惧也。某绵力薄材,学无所至,徒抱忧叹,末如之何。窃独以为非如执事之贤,素为后学所观仰者,不能有以正而救之,故敢以为请。执事诚有意焉,则某虽不敏,且将勉策驽钝,以佐下风之万一。不识执事亦许之否乎?谨此布闻,因谢先辱。余惟为道自重,以慰后学之望。
  祭文
  年月日,具官陈俊卿谨以酒肴之奠,告于亡友谦之侍郎艾轩林公之灵。惟公性迪中和,躬履仁义。学如伸舒,文如贾谊。为乡先生,名重海内。门人著录,何止千计。安贫守道,白首不二。年且半百,才得一第。人亦有言,晚成大器。粤从天禄,始佐太史。进司学政,望厌多士。出持使节,威肃群吏。上多儒生,文武兼备。破贼于南,厥功甚伟。召还成均①,阶升旧次。皇帝视学,以备讲对。发明九经,天颜悦喜。锡以身章②,迁之内史。一时宠涣,耸动中外。厌直承明,以郡自诡。旋即丛祠,归休梓里。进退出处,可以无愧。等类所期,未登大位。如何一朝,遽然而蜕。呜呼哀哉!始公之归,我方适至。四纪故人,心期默契。杖屦过从,优游卒岁。践言未久,而乃予弃。呜呼哀哉!寓形宇内,谁者不死。达人大观,又何足喟。惟公晚达,百未一试。失此老成,邦国殄瘁①。呜呼!屋有诗书,家无储峙②。文章传世,清白遗子。不朽者存,可无憾矣。酹此一觞,公其歆止③。尚飨!
  五年夏五月甲午朔十月癸卯,门人彭嵩年等聚酒为酹,致告于工部侍郎艾轩先生之灵。呜呼!我辈不天④,斯文坠地。其将何辞,以侑斯觯。尚飨!
  维淳熙五年夏五月癸卯,门人林亦之以酒浆鸡豚之奠,敬告于工部侍郎故艾轩先生子林子之灵。呜呼!先生而止是耶。昔之人哭其师,如哭其父,谓其师之可以尽吾情如其父,则哭之如其父。呜呼!先生其吾父也。抚棺大呼,有所不可忍,伤哉痛哉,痛哉伤哉!轲之死千载而有伊水,伊水不可见,又寥寥乎有吾先生。一等谈论,往往自六经,绝笔此为独悟。是轲之后有伊水,六经之后而有吾艾轩先生也。呜呼!百年宇宙而有君子者,吾得而师事之。百年宇宙而亡君子者,我不得而师事之。吾之恨何如也。呜呼痛哉!三日之敛,门人之绖者出,亦之又帅红泉诸生且哭之。亦之来红泉,以其邻于东井也。先生尝至其庐,而诸生列拜于堂下,先生受其拜,且诲之如其诸孙行也。呜呼!吾道缺落,非先生而孰起之。先生且死,斯文斯道何所托,此亦之所以俯天痛哭泪且尽而眼眶裂也。呜呼痛哉!
  祠堂祝文
  年月日,具官林元仲谨以清酌庶羞①之奠,昭告于艾轩先生之祠。呜呼!世之生贤,岂伊其人。天实相之,与兴斯文。惟公之生,繄道主盟。行高而夷,论正而平。发为文章,云行雨施。权衡国史,金玉帝制。见墙奉扄,洙泗河汾。凡曰佳士,半出公门。伊昔大儒,有如胡公②。讲学于湖,翕然文风。一世师表,群材楷模。吁嗟我公,比德则俱。惟公门人,有衔不祛。谓公云亡,日月其逾。或诣予言,愿为公祠。鸡豚春秋,我公之思。予曰嘉哉,实获我心。访公平生,燕居城南。聚徒谈经,莫盛此时。今兹卜筑③,尚其近之。公灵在天,散于无形。凿井得泉,邦人之情。我闻昔贤,殁祭于社。振懦激廉,百世之下。矧公名德,在人则厚。岂不永传,迄于不朽。我拜公像,心焉孔悲。堂堂我公,恍然在兹。酒清殽芬,荔丹蕉黄。呜呼公乎,釂予一觞。尚飨!
  维淳熙十年春二月上丁越翌日戊戌,故工部侍郎艾轩先生祠堂告成,门弟子远近至者数百人。郡侯祭已,迪功郎致仕吴悦之,在诸生以齿,先敬酌酒,告于祠下。呜呼!大道根源,畀诸圣贤。千年百年,乃见一人。孟子无传,发于洛川。洛有程氏,莆生艾轩。于嗟先生,皜皜谁匹。六经脉络,神解心得。同堂相叹,胡不著书。交臂难言,纸上何如。四海学者,始知孔氏。不在训诂,不在文字。莆人四世,祖孙父子。殆数百人,皆门下士。不独致身,蝉联簪组①。一时楚楚,如齐如鲁。忽尔梁坏,哀沉痛深。有来贤侯,式慰我心。一国之师,天下所慕。洁彼明祠,血食兹土。七闽都督,义重交友。买田以祠,邈哉不朽。吉日维戊,侯来执斝。冠履杂沓,有泪如写。先生之道,自此长存。愿究遗言,勿绝此根。尚飨!
  维淳熙十年岁次癸卯四月乙未朔十六日庚戌,朝奉郎充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军州事充福建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赵汝愚,敢昭告于故艾轩先生之祠。粤刚柔之成质,纷盈缩之不同。嗟中行之良难,眇千万而一逢。惟公秉德,深厚粹冲②。嶷然山立,温乎春融。岂天赋之自尔,抑学力之由充。人徒见其文追盘诰,诗规风雅,毕多多之能事;又孰知夫近沿濂洛,上溯洙泗,实游泳乎道德之中。人或疑其闻善则誉,见恶不去,若伈伈以同俗;又孰知夫素位而行,执义不回,凛若有古诤臣之风。盖公之制行似黄宪,当官似阳城,而诲人则王通。夫岂一己之私论,诚参诸天下万世之公。念江湖之漂泊,幸册府之从容。我扶我植,在麻之蓬。发覆羃于酼鸡③,传羽翮于冥鸿。逮风洞之分骛,复南浦之回从。叹宦牒之悠悠,而行李之匆匆。曾日月之无几,莽今古以奚穷。自我承卜,适缠哀恫。慨一酹之未遑,攒百念而自攻。属纡闽部之绂,缅想若堂之封④。闻邦人之起慕,俨祠典之攸崇。恍音尘于畴昔,眷情义之初终。聊持不腆⑤之田,往助明清之供。愧文酸而意蹙,恨报啬而施丰。公其未亡,不予监衷。呜呼哀哉!
  城山三先生祠堂告艾轩文
  余谦一①
  我有师儒,号南夫子。非国非乡,实天下士。道在太虚,书留天地。考亭东莱,之所严事。
  艾轩文选后序
  天地开辟,人文之会,一见于周,再见于宋。周之季,圣人者出,吾道宗师诸贤,以次授受。其后散之四方,各以其道鸣,迨其久也,寝微①以绝。越千余年至宋,而周、程夫子者出始,得不传之绪,倡道濂、洛,而龟山道南一派,遂流入闽。罗仲素、李愿中而有考亭,由王信伯、施廷先而有艾轩,与象山、南轩、东莱并峙一时,聚徒讲业。时艾轩年尤高,号南夫子云。考亭之于张、吕,往来辨析,注释经传。象山则厌拘牵②文义,直以超悟为高。艾轩尝曰:“道之全体,存乎太虚,六经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故不著述,然至老劬书不倦。文公过莆,尝与讲论。及再至,叹曰:“昔见林谦之、方次云,说得道理极精细,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至忘寝食。”即是观之,艾轩深造独得,要未易窥,抑犹在朱、陆间乎。莆之人士知有濂、洛之学,艾轩启之,文公实成之也。陈复斋尝作仰止之堂,以祀文公,知军林元仲祀艾轩于城南,旧址湮没,旷然莫举。兹吾郡邑大夫慨然复古,表励风教,因神祠改立书院,以祀文公,名以仰止,仍其旧也,而并祀艾轩,以尝与文公讲道,且为莆道学之祖也。顾惟文公之书,家传人诵,艾轩以不著书,后世莫考,至并其姓氏而忘之。幸其遗文梓行于宋者,仅传录本,亟图再梓,而诎于力,乃属予择其尤关系者,先刻之,附以遗事,凡若干卷,非辄有去取也。若其文之高古,陈复斋、刘后村俱有定评,晚生何敢置喙③。后之欲知艾轩者,览是集,思过半矣。正德辛巳夏六月朔日,乡晚学山斋郑岳①谨书。
  跋艾轩集后①
  学果待文乎六经,《语》《孟》、曾、思至矣,濂、洛、关、建足矣。艾轩之文,可无梓乎!先生动必以礼,专心圣贤践履之学,其语道也,为当世大儒所称服,特以未尝著述,后世无闻焉。幸其遗文尚存,固所谓参乎六经,渊源伊洛者也。读者果能验其文于其心,得其人于其文,会所以动必以礼,专心践履于言外,是诚不可不梓,而亦非徒梓矣。若概诸世之所谓文者,以玩耳目,无梓可也。正德辛巳秋七月望日,后学觉轩雷应龙②识。
  补遗
  佚文
  俞澂除大理丞徐存除大理寺丞汪梦若除大理司直制①
  具官某等:廷慰②之属,所系为不轻,惟廉平近厚者,则其所予夺无或差爽。尔澂贯穿诸律,于狱之成则听之;尔存练习古义,于狱之疑则折之;尔梦若数随汉使,不避劳苦。人情法意,何曾相远,尔其念哉!尔惟胥训,告胥保惠,各以其职举,则无负朕同日命尔之意。可。
  知庐州王希吕除直宝文阁再任制①
  具官某:西顾淮堧②,莫尚总戎③之重;北遵边琐,盖取折冲之遐。乃锡赞书,是为申命。以尔受才明隽,积虑正平。百步生风,独养谏臣之气;一行系日,要从史氏之公。眷雄阃而重临,表长才之已试。并修耕筑,用僝事功。肆加因任之华,莫厚宠名之贲。尚迪明制,益振良图。可。
  陈杞除军器监主簿制④
  具官某:汉宣帝综核百度⑤,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莫不精且久。以尔在官廉谨,遇事辄解,遂命尔以勾稽⑥之职,除戎器以戒不虞。此为综核之一端,尔其毋忽。可。
  陛辞札子⑦
  臣闻近日有自岭外来者,谓南丹马路不可开,白皮盐场不可罢,缘此二事关涉蕃汉,即非州县泛泛议论,恐亦不可不早定也。陛下不以臣为驽劣,使之按刑岭右,是宜宣布陛下宽简好生之意。至如招诱买马,及盐场废置,各有主此者,然事关蕃汉,嫌隙一开,是二三有司者之责,故不得不为此过计①。夫寇贼奸宄,多出于夷人,舜尝以是命皋陶,皋陶一治刑狱之官,而舜辄以是命之。盖为冀州之外,即蛮夷种落,是夷人迫近中都,必有为此寇贼奸宄之事者,故舜以是责之治刑狱之官。上古夷狄,皆小小种落②,为甚易治。自秦人鞭笞六国,合为一家,匈奴于是时亦效中州,并吞他部,是以有控弦③三十万之众。上古夷狄,与秦汉以来不同,使唐虞三代遇秦汉之夷狄,不知御戎当出何策。汉之郡县,过交州数千里,唐之安南都护府,即汉之日南也。本朝以交州为荒梗④不毛之地,置之度外。今南方夷狄,正如唐虞之时,乃小小种落耳。宜州边南面为高峰寨,高峰去南丹州止一程⑤。罗殿多产马,每来邕州互市⑥,即为自杞蛮所梗。数年前,罗殿欲取道南丹,径来宜州卖马,南丹盖尝主此说,而其说亦甚可听。自后议者又复多端,谓南丹之外乃为永乐州,永乐从来不与南丹相下,往时南丹为永乐所攻,尚怨宜州不出救兵。若置场南丹,则南丹所以望我者,又非前比也。南丹一件,虽未得其要领,然无妨吾事。惟白皮盐场忽然罢去,一带亭户⑦往往失业,遂逃入交州,盖缘溪洞⑧不得白皮场盐,却转食交州盐。溪洞数十,为吾扦蔽⑨,惟知有内地盐,岂可令交州盐却流入溪洞?传闻交州界上前此有产盐地分,故易成争夺,后来不听交人于近地煮盐,是以白皮盐场自绍兴之初,官卖帐历,一一可验,不应令交州盐却过来溪洞。若此一事纵而不问,恐积月累岁,非必一典刑狱之官所能治也。臣愚谓南丹马路、白皮盐场是皆边面细事,不当处之太骤,欲望睿断行下本路,令逐旋措置。此为有司所当为之事,不宜上渎旒扆,缘是关涉蕃汉,有此堤防,故不避喋喋。
  轮对札子①
  臣闻古之为关也,盖以御暴,惟讥异言,察异服,不使奇邪②之人变乱于国中,此为关之本意也。是故蛮夷猾夏,寇贼奸宄,舜尝以是命皋陶。岂唐虞所都与狄人相近?深恐群狄变乱中华,而为是寇贼奸亢之事,此不可不责之治狱者。天下衅端,常生于所忽。衅之未萌,以简书治之为有余;及其已甚,以甲兵取之为不足。唐虞盛时,所以治夷狄者如此,是治之于其早,未尝攻之于末流也。东南有海道,所以扦隔诸蕃,如三佛齐、大食、占城、阇婆等数国,每听其往来,相为互市。遂于岭南之广州、福建之泉州,各置市舶一司,诸蕃通货举积于此。荆、淮、湖外及四川之远,商贾络绎,非泉即广。百货所出,有无相易,比亦生人大利也。臣昨在岭外,见诸蕃之货,近年以来,多是蕃人以厚赀停塌,而责商贾以数倍之息。所以如是者,谓其自有货卖之处。近闻蕃客十十五五,尝在都下自卖蕃物,而以金银为回货,今又闻转而之他。中国禁令如此阔疏,非所以待夷狄也。夫金银可贵,吾之所宝,以涂金销金为服用,则坐罪为不轻,若之何弃其所可贵者于化外穷发③之乡?此物一去,即不复相流通,岂不重可惜也!然中国所得蕃物,往往可以充耳目之玩,若用之于救水早,行军旅,一皆为无用之物。至如金银可贵,自古而然,岂可使之日蠹月耗,而不加恤焉!臣之过计,又不特此一事。如前年于吉阳军买马,今年复于泉州买马及器仗,此衅渐生,乌可纵而不问?往时海外有一种落,俗呼为“毗舍耶”,忽然至泉州之平湖,此尚在一绝岛,续又至北镇,去州治无二十里之远。其视兵刃一无所畏,啖食生人,乃如刍豢①。每得尺铁,争先收拾,所过之处,刀斧钩凿为之一空。及散走岭外,杀人为粮,挟舟而行,出没水中,犹履平地,潮惠一带,莫不戒严。此曹禽兽也,初不知所托在何等处,尚能为吾民之害,况所谓熟蕃往来中都者乎!臣愿圣慈戒敕岭外及福建一路,所有蕃客,止令于广州、泉州相与贸易,不得辄出二州之界,庶几他处金银可贵之物,不至泄之界外,且无往日意外之患。不胜幸甚。
  论治道疏②
  臣闻天下有杂然功利之说,有仁义根株不可易之论。所谓功利之说,仅可以集事,而不暇为他计也。孟子生于战国纵横离合之际,不肯为一毫功利之说,而其所道者,是皆生民日用之事,此所谓仁义根株不可易者也。唐之刘晏,号为善治财赋者,晏之长技,世所未易晓。江淮百物,如渊薮之积,唐人每藉此以支西北。今以江淮所自出,且无转输飞挽③之劳,然尝患其不给,何耶?晏之治财赋,在当时无异说,及其最后,晏之故吏有愤切数语,然后知晏之本意,盖得夫孟子仁义根株之说。开元中,天下户口以千万计,至德以来,十耗其九,及晏充使,天下户才二百万。于是罢无名之敛,而又不加调,起广德二年,尽建中元年,增天下户三百余万。晏之本意,以为户口日羡,则人力所成就者众,田莱日辟,纴织日多,而货财日广也。晏之治财赋,其原出于此,是以敛不及民,而用度自足,非世之所谓功利偶然之说也。功利之说,施之于战国,孟子犹以为不可,况今天下兼爱南北,而江淮帖然①,其他方隅,曾无更递②之戍,此仁义根株之说不可不早定也。臣愿陛下通计天下户口,取其丰耗多宽之数,为州县殿最③,可乎?内而版曹④,外而部使者,必有能推明晏之本意者,此孟子之所谓王道,而晏尝用之矣,非臣之空言也。
  论人才疏⑤乾道中。
  臣闻之道途,窃谓陛下即位以来,每有人才不足之叹。昨者御便殿,对宰臣,论及用人之道,云章⑥奎画⑦,聚而成书。臣以正字名官,一代谟训⑧,所当紬绎,幸因赐对。得以吐狂愚之说,愿陛下少垂听焉。陛下有虞舜之孝,有夏禹之俭,有文王之勤劳,又其经营土宇,整顿人物,有唐太宗之明,天下以是数者归之陛下,盖以其实状也,非虚名也。陛下温颜听纳如此不惮烦,不应有人才不足之叹,此臣所未喻也。夫以天地所养,雨露所滋,杂然百物,古犹今也。百物之在天下,何尝不足,古今天下,岂有人才阙然不足之时耶?人君自处常若不足,则人才斯有余矣。若自以为有余,则安得不起人才不足之叹乎!高帝自以为有余,则四皓不肯出;光武自以为有余,则严子陵不肯仕。若一以谓天下之大,不得此数人者,是未足为轻重,然舜所得才五人耳,禹得一皋陶,文王得夫二老者,帝王之世,人才非不足,而其未易得也又如此。陛下尝有意于唐太宗之事,太宗所得者,房玄龄、杜如晦,一时人物,又皆因缘房、杜得以尽其所长,是贞观之时未尝以人才不足为患也。臣因论太宗之事,偶于此又得一说。天下人才,有遭逢成就,在乎上之人。今天下以郑国公魏徵①为纯臣,若无一事可议者。方其遨游于李密②、窦建德③二者之间,使如是终身无所遇合,则安得为全人?以是知豪杰之士,琢削镌磨,或有待乎上之人,陛下何遽以人才不足为患也!刍荛之言,多不切事情,惟陛下裁赦。冒犯天威,不任陨越④。
  乞考州牧侯伯入对之言奏⑤
  臣闻唐虞之世,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远近相参,有如一体。又且时巡于方岳⑥,诸侯各朝于方岳之下。是当时诸侯岁一见天子,曾以为职分之当然者。观其一时戒饬①之辞,有曰:“敷奏②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此为导之使言也。言不徒发,是必有可指之效,则赐之车服,所以宠异之也。车服有数,天子以是御群下,惟有功者得之,则人人有欢心。苟为无功偶然得此,则人皆有倖心,一或有倖心,则车服亦不足贵矣。故其晓然告之,使之敷奏以言,而又试其言之当否。皋陶尝提是说,以为不如是,则敷同日奏罔功,则是说为一日不可废于天下也。陛下修明庶政,蒐职实材,每于群牧、部使者、守臣,各令奏事,而后丁宁告戒,此于唐虞之事不约而合。然而自他处得郡,或丞郎补外,或执政、侍从均劳佚而去者,当有一二说历陈之于上前,虽陛下有所否,然不终计其效验如何耳。臣窃观神宗皇帝于百司所奏,无不遍览,又尝作功过簿,以稽其言之当否。臣愿陛下酌祖道以养天下,每于州牧、侯伯入对宸旒③,言有可听者,当计以岁月,考其言之当否,如功过簿,则田莱可辟,水利可修,流人可集,盗贼可去。其大者可以厚民俗、起士风,其次可以讲铁酒、酤利,原丰耗之所出,是天下万务皆可以周知而悉数之也。昔文帝见贾生于宣室④,偶于受厘⑤之际,所问者鬼神,而贾生之对不敢及他事。今州牧、侯伯一日见天子,得以极言郡国之事,此为导之使言,已如唐虞之时。苟无以考其言之当否,臣恐敷同日奏罔功也。臣前谓天下之大,非耳目所可及,在唐虞盛时,谓此说为不可废,是必为简易之法。陛下试一开宸虑,使天下复见唐虞之治。
  乞增添韶州屯驻军兵奏①
  臣窃见摧锋一军在广南东路,所至弹压,居民自定,然兵势合则壮,散则携,合则气张,散则衰且竭也。今摧锋一军有二千七百八十七人,分屯二十四处,韶州重兵八百四十七人,樵爨②、厮役③、负辎重、守寨栅者尝过三之一。昨来茶贼侵近本路界上,摧锋一军择其可战者,不过四五百人,其他分屯或百里,或三数百里,或远在千里之外,檄书调兵,非一月不可致也。贼入南雄,则必走循、梅。循、梅,贼故巢也。贼入韶之仁化,则其它州郡且将戒严矣。以摧锋四五百人分布南雄及韶之仁化,则守之为不足;若欲并在一处,即此贼轻狡,是必乘虚而来。二百里之中,首尾且不相及,一或蹉跌④,更无别项策应之人。当是时,若此不宿留于禾山之下,直来岭外,即胜负未可知也。偶迁延岁月,调兵俱集,统制⑤官路海尝语臣曰:“若以倍击之,何忧不胜?”臣以是韶州屯驻一军,更须增添数百人,然后可以制仓猝矣。太平、长乐二乡,见属郴州,此为李金出役之处,其地稍瘠,其人易动,岁一不熟,即有攘臂⑥轻生之念。汀、赣、循、梅四州抵界处,椎牛穴坯之人率聚于此,前岁自循、梅望云山,多至十百人,剽掠潮、惠问,此乌可纵而不问也。韶州重兵所制,仓猝使之,每每待一月之程,然后可以集事,则亦已无及矣。若此一处更增添数百人,即仓猝有警,不须调发,可以成禽也。然漕计已窘,实无以给此增添之数。臣欲望睿旨截自来年,取会本路出戍荆南三千人阙额衣粮,及升转官资,已拨在诸州,或前后事故之人,岁可省缗钱若干,以给此数百人,为是军久远之利也。臣于警急之间,见此利害甚为迫切,实非过计也。
  广南两路盐事利害状①
  臣窃闻广南路钞盐行之三十年,而利害常相反。今西路日不足,而东路岁有增羡。两路利源出于一本,岂西路官每每不办事,而东路多能吏耶?盖不求立法之意,而欲利害多寡出于一体,无时而可也。臣所领惟一路刑狱,至于盐课,似非臣所当议,然财屈人贫,用度不继,则有盗贼之虞,盗贼不能禁,所责在臣。此臣于受君命之日,便如是过计。臣生长闽峤,闽之父兄官于岭海者不为不多,耳目所接,乃如乡井。今广南盐事提举官初无东西路之别,即利害多寡,宜出一体,不应东路常有余,西路常不足。如梧、藤、柳、象去处,粒米狼戾②,岁上熟米斗三十钱,中熟、下熟以是为差,大率不过五六十钱,是西路终岁劳苦,米价常低小。东路盐船别无回货,其所得米如泥沙。广东贩盐上西江,多是小客,未及数岁,即为富商。西路农人日以贫,东路商人日以富,东路一箩盐至西路,或得米十四五石,其伤农也如是,而有司不以为意。今之领一郡,则不恤他郡,领一路,则不恤他路,领一州一路,度其事可用之一二年,即断然行之,于二一年之外,有所不暇恤。悠悠海内,相习成风,虽丁宁告戒无虚日,而此风未易言也。仰惟陛下相传一道,高视百王,必择部使者分布诸路,必于临遣之日,锡之话言,其于数千万里,何尝有此疆尔界限隔之殊。广南路钞盐,此特一细事尔。若精白③体国之人,与之谋利害,可以数语而定也。今东路卖官钞,官钞不足,而盐率有余,乃至给由子,候官钞到日比折,是东路盐流通每如是。西路所运乃石康盐,石康盐到他处,须官中自运。前此可以苟岁月,盖缘厚赋有所谓折苗钱,米一石,不过四五百钱,纳折苗钱,至十倍其数,是合纳一石,乃费十石,安得不困!僻远州县,虽县有愁叹,无从上闻。昨者漕臣①乞罢休折苗钱,取广州石康盐散卖本路,界内人食本土所有之盐。而东路盐船势须隔断,东盐不出,即西米常有余,是以漕计自足,民力自纡,此为西路之计,莫善于此。然东路钞盐别无发泄处,东路州县多是濒海,海上之人,岂可抑配,令卖钞盐,此东路官吏又不得不力争,欲其仍旧,何暇为西路计也!今西路已罢折苗钱,又听东路盐船依旧来西江,每钞面虽有定额,然岁额常不足,岁额不足,久之转甚。今柳州、象州去处俸给多阙,沿边一带,每费支吾,岁一不登,盗贼间作,则有足深忧者。臣窃听前后有言广南两路盐事不便者亦可数,陛下必洞见其利害。若广南盐事初无东西路之别,自合通融认岁额。今以西路为贸易之场,而息钱尽归东路,西路所入,惟钞面一件耳。东路岁额五十万,而西路四十万,所入多寡,有此相远,而所定岁额,其不相远如是。今若使两路同办岁额,除盐本钱照两路旧例合用之数,其余息钱,于米贱之时自可于所在招籴,以为水旱振恤之备。闽中仰食于二广,闽人足食,则其余米船或可以到浙东,此其为利自不少也。又广南西路从来不立义仓,若岁一不熟,沿边州县及羁縻②溪洞仰食于我,岂可无备!臣素不更事,以利害切心,乃有此喋喋。前后论此者,章疏具在,欲望陛下皆作圣意行下,令两路共认岁额,仍令两路帅臣监司条具经久可用之法,即骆越③之人,蒙被朝廷均一之泽,不胜幸甚。
  论修纂四朝国史次序奏④乾道中。
  臣以才识短暗,叨居史官,执笔之后,窃谓古之作史者,是皆据事实而书之,文献不足,虽孔子无如之何。吴兢①、令狐德棻②撰武德以来国史,韦述③因二家所作,参之以后事,列为纪传。当是时,图牒具在,不过特书屡书之。及开元而下,文字散逸,于休烈④请遍求实录及起居注,并他书若干篇,其后所得仅二一篇耳。如柳芳①所问高力士②内廷可书之事,今有《唐历》四十卷,以开元时事较之贞观,其用力何止十倍也!臣窃惟四朝国史,业钜事丛,自二章创议,欲以神宗皇帝、哲宗皇帝两朝正史,候将来徽宗皇帝《实录》已定,却别行撰述,即置国史院。续次臣僚又以靖康继宣和之后,首尾相关,当作一书,通前书为四朝国史,此实当代甚盛之典也。然笔削之重,逡巡十年,欲问成编,未见涯际。昨来得旨,又令重修徽宗皇帝《实录》,以前者讹舛,无所取信,耳目所接,尚可更定。今延阁③所藏,有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国史,实为一书。往年修太祖、太宗两朝正史,起景德四年,迄于大中祥符九年,是远至十年而后成书也。其后修真宗正史,自天圣五年至八年,是又历四年而后成书。是书相望何止二十年,而后合为一书也。今神宗、哲宗两朝实录纤悉具备,而纪、志、列传尚或断缺,崇宁、大观百度更张,独有汪藻④所录元符以来诏旨,而造膝之论,不在此书,此即唐人令狐氏所聚诏册,以备一时之阙耳。其他书又多疏略,自非徽宗实录裒缀已定之后,即纷然载笔者,何从措一辞也?以臣之愚见,四朝大典简编浩汗,欲乞圣慈许先次修神宗、哲宗两朝正史及徽宗实录,令同日进呈。徽宗实录已定之后,即通钦宗实录,续次修纂为四朝国史。正如景德、天圣作两项撰述,而后合为一书,则虽以日月计之可也。如臣之言仿佛为可采,即乞付国史院,同共参酌。越分而言,不任战栗之至。
  乞将车驾幸太学事刻之琬琰奏①淳熙四年二月十九日。
  车驾临幸太学,御敦化堂,赐诸生诏书,光朝已率诸生拜赐讫。窃惟三王四代,莫不视学为先务,下逮汉唐治定之时,悉皆举行故事。肆艺祖肇修人纪,首举太学,逾月又幸。圣谟宏远,谓非学校礼文之事,不足以一变强梗,而措世于平泰之域。二百年来,如出一辙。太上皇帝于投戈息马之日礼酌献②,光朝于是时幸而预诸生,得以身亲见之。明天子观会以行典礼,乘舆夙驾,莫不待望奖励多士,具于训词,此为当世甚盛之举,是宜刻之琬琰,以风动③。欲望朝廷特赐敷奏,俯从诸生之请,以彰熙代崇儒励俗之意。
  代上广西谭仓启④
  剖竹东宁,劳敢辞于州县;乘槎南海,庇幸托于云天。抃跃⑤无涯,依皈有自。恭以某官崧台孕秀,桂籍蜚声。学宗璧水⑥之盟,权重绣衣之寄。况法自更于煮海,而利或擅于熬波。二广不同,众论纷起,甲可乙否,言各有偏。两路一司,事归至当。惟多多而益办,见恢恢而有余。岂容五横之遥,久留旄节;倚听九重之命,即擢钧衡。某历次罔功,素餐自愧。书屡蒙于鹗荐①,力素乏于鹏搏。叨繇六院之班,获冒一麾之宠。顾兹融水,盖在边陲。有夷獠之杂居,爰多保障;非山川之冲要,绝罕舟车。器讼尤烦,礼文不足。自知谫薄,莫兴襦挎之谣;仰赖帡幪,行拜绨袍之赐。
  知敌论②
  以兵饵敌,此最策之下③者也,而郑、楚以此获胜,何哉?盖必先知夫敌人之情伪,而后可用者也。苟或敌人之情伪我有所不知,我之诡谋敌之谍者或得以知,则其谋不可用,而其兵不可胜也。北戎之贪,郑人知之,因其贪而饵之以兵,彼惟贪是视也,讵知吾有三覆④之谋耶?吴人之轻,楚人知之,因其轻而诱之以师,彼惟轻是视也,讵知吾有三覆之谋耶?故贪则饵之,轻则诱之,不贪不轻,而后两敌之势等,吾于此亦有术以待之,名曰审机。彼之大臣相疑也,吾则多出间谍以惑之;彼之将臣失权也,吾则虚示谗谤以扰之。帐下之情变,则敌酋可袭;水旱之祸亟,则边民可诱。未有可胜之机,则拱以待一旦之变;已有可胜之势,则阴以鼓三军之心。如是而久之以岁月,持之以谨重,勿以少挫而伤吾之气,勿以少胜而骄吾之气,勿以无功而堕吾之气,勿以老师而忧吾之气。气既充实,兵既持静,而后可以观敌人之变。若是而不全胜者,吾未之信也。
  陈鼎传①
  陈鼎,建州松溪县人。父戬,建炎末尝任给事中。鼎以父荫为右承务郎。戬与秦桧②有世契③,鼎任临安府排岸④,秩满,差摄进奏院。绍兴十年,金虏败盟,复夺我河南地。是年六月,鼎上万言书,言:“虏人于今日败盟⑤,乃朝廷福。使虏盟未败,即他日之祸有不可支吾者。愿乘此机,蚤为自治之策。”桧怒,言者因论鼎藉中丞廖刚为地求易差遣,得旨,降一官放罢,日下出国门。俄又送吏部,以鼎知饶州德兴县。十六年五月,德兴士民傅取新等诣阙,乞留鼎再任。至是桧进呈,上曰:“果有德政及民,则固可留。然其问不能无使之留者,须加核实。”中丞何若闻之,即奏鼎朋附廖刚⑥,其在德兴,不遵法令,用刑惨酷,鼎坐免归。鼎为邑有惠政,至今人思之。淳熙五年,蜀人李舜臣尝宰德兴,邑人为诗以美之,其章首云:“银峰县政百余年,陈郑才猷旧所传。”盖指鼎也。
  故闽县大夫苏君窆铭①
  二年春正月丁未,右承议郎、知闽县苏君卒。君于徽猷阁待制为诸孙,以余泽合补官,历漳州漳浦县慰②,南剑州沙县,及到螺江,有治状。君讳绩,为海内豪隽者。亡之矣,悲夫!客尝以语我:君来沙县,有黥涅者数十百,公然操戈鼓噪而出,陌上无留行。君乃徐起,束带盛服,徒而往,令三数辈前导之。众知为君来,却立不敢动。君曰:“长官独不可白,乃至弄兵俱死耶?即女一来,吾能更活女。”明日自外来,无遽色,悉令言状,得所为主名者,乃于庭下挝杀之,谓:“吾杀是,则尔曹更活也。”君之为健令,卒然临之,其心不杂,岂所谓“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吾他日过合沙,君尝要我为是更仆抵掌③之谈,我且敬听之,又尝以语人也。君之从父昆弟从我游道,庾、庚诸孤涕泣来请铭。于嗟乎君!何为志广而用且狭也。于嗟乎君!乃铭之。其辞曰:
  有猎其虚,有弇其麋。孰为〓攺④,椟而藏之。我其勿絷,一瞬千里。铭不可谇,视君未死。
  黄必达埋铭⑤
  黄氏子汝嘉读书城南,与其弟汝宅有所请于余曰:“汝嘉不幸,幼孤。是时汝嘉未齿,汝宅为乳下儿也。昨来道旁得寻丈之虚,可以葬,先生肯为之铭,则是若有所待也,此葬不为缓。”一闻是语,怆焉于余心,使列其所从来。营道公死于官所,有子才四岁,是为用时。用时二十九而卒,件件自琢削,解为场屋语。是用时不待父之教,汝嘉弟兄又不必用时教之,此其怆焉于余心者。用时娶方氏,讳必达,掩土二十日矣。坎之外有尺寸未补,得是铭即埋之。铭之曰:
  孟之陬,乃卒事。谓是铭也,其勿毁。
  祭刘左史少裴文①
  维乾道九年春正月既望,越五日甲申,礼部尚书、太子詹事兼兵部尚书胡沂,吏部侍郎、太子詹事李彦颖②,起居郎、太子谕德留正,国子司业、太子侍读林某,秘书少监、太子侍讲陈骙③,以清酌殽蔌之奠,敬致酹于故庶子、左史舍人刘公之灵。呜呼!朝回并辔,亦既累日。云断雨散,此生长毕。公如鸣凤,为时一出。其声远扬,可以裁律。身在霜台,名高石室。言动所记,螭头捉笔。来步铜扉,相闻最悉。貌若拘拘,气平而逸。有沃其华,宜落其实。何为可吊,三月枕疾。蔚然对我,眼光如漆。无遽出户,怅焉若失。殆欲挥斥④,孰为此质。古法所书,大夫曰卒。五十之年,来者何述。于嗟松州,独立无匹。春昼一号,满袢萧瑟。尚飨!
  祭林龙图夫人文①
  二年秋八月既望,越六日甲戌,族子具位某以千里一食,敬致祭于永嘉故龙图夫人母母。呜呼!有来凶问,不远柴荆②。引纸未竟,哀随涕零。惟是结交,有如弟兄。不曰吾母,胡然用情。人事聚散,盖亦何凭。床下一拜,乃异死生。何年登堂,有泪纵横。莫以束刍③,不闻哭声。尚享!
  祭方漳浦夫人文④
  五年夏四月甲辰,忝戚具位林某以杯酌殽蔌,敬致祭于故漳浦夫人亲家婆婆之灵。呜呼!三十年来,里有贤母。哭之当夕,涕零如雨。四月之吉,学衣登堂。不知夫人,如许枕疾。更历旬时,焦焦求活。惊忧入心,恍如吾母。夫人之贤,过人数等。所不没者,他山之石。我有君命,苍黄⑤即远。以此一酹,继是凄断。呜呼悲夫!尚享。
  祭曾夫人文⑥
  岁在庚午,祸延先君。惟我诸孤,逢此闵凶⑦。喘息不死,辛勤百出。既卜窀穸⑧,送往事居。亦曰庶几百年无恙,少报劬劳鞠育之恩。谁谓昊天,衅罚荐臻①,夺我所恃,荼毒穷极。光颜不孝,夙以食贫,粗勤菽水,恰颜承志,而无扬名显亲之望。惟季弟某,总角读书。母氏劳苦,出入顾护。期于有成,以副倚门②。四十余年,虚口蹉跎,不能三釜,以及其亲。某之不孝,亦何可言。乃涓兹辰,奄绖成服。攀号慕绝,五情③分割。痛极终天,何所迨及。呜呼哀哉!
  代祭郑湘乡父文④
  呜呼!今海内以为有子如郑原者,若是而足矣。空山送死,吾伯氏不可见。前者吾母推柩未及揯,而衣冠毕来。昨者来,今不来,取觞大叫,何言而可道也,不孝苍天!
  祭墓文一⑤
  呜呼!岁律⑥云莫,逝者不返。霜露之感,有痛在心。某诸孤偶不即死,以克有成事。今日之迁,殡于墓左,将以十有一月而葬,求称其情文,如是而已耳。鸡豚之奠,呼号以告。
  祭墓文二⑦
  某等不孝,不能大有所成立。养生送死,百事惟谨。今兹宅兆,卜之终吉,掩棺负土,仅自别于委巷之孝而已。一朝千古,痛极于斯。
  祭墓文三①
  绍兴二十有九年十一月既望,越三日丁酉,某诸孤敢以鱼菽之奠②,昭告于考君承事、妣太孺人墓下。呜呼!十年无害,视此灵丘③。瞻望父母,曷其有极!尚享。
  代方正字祭妻刘孺人文④
  元年冬十月丙申,左从事郎、新改差泉州州学教授方翥以鱼菽一食之祭,告亡妻孺人刘氏。呜呼!汝以阿戍逆妇,未有来日,汝之魂梦,飞扬出屋,竟以是不得活。呜呼痛哉!吾遇物多褊急,汝之事我如事父。吾弥年⑤枕疾,手足无所用,每须一物不即来,便欲自龁,汝又何舍我而去耶!卜日而敛,汝子以觞酒哭汝,且想阿戍是日方寸自裂也,此又所不忍道。呜呼痛哉!
  代祭郑公台文⑥
  子欲一来,为是同堂合席,数日之间,乃有大谬不然者。相去旬时,便为隔世。一哭未终,忽成嗟涕。惟是难兄,亦有难弟。子之文笔,幡幡而起。近来场屋,有此姓字。不意瑶卮,一夕坠地。乃翁远游,何但千里。子为不待,其或倒置。空山读书,荒椽八九。何以哭君,寂寥卮酒。
  祭郑公是文①
  三年冬十一月乙亥,具位林某以卮酒一食,致酹于故秀异②郑氏溪东生之灵。于呼!吾欲哭尔,出门入门,若有绊吾足者,犀子行以哭。他日数纸,诸老束手。溪东谓尔,吾家湘乡。来朝日出,阿爷白头,随其子而哭,我不得一哭尔,肝肺如堕。虽然,犀之面犹吾面也。尚享!

附注

①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宋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寓居芜湖,因号于湖居士。绍兴二十四年(1154)状元,授承事郎,升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转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二十九年,以御史中丞汪澈劾,自乞宫观,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官。绍兴末,除知抚州、知平江府,迁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领建康府留守。历知静江、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卒年三十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居士长短句》。 ①胡瑗(993—1059),字翼之,世称安定先生,宋泰州如皋(今属江苏)人,一作海陵人。以经术教授吴中。景祐初,更定雅乐,以范仲淹荐,与阮逸同校钟律,分造钟磬。后教授湖州,弟子数百人,教学有法,规章制度悉备。庆历兴学,即取其法。皇祐中,迁国子监直讲,其徒益众,礼部取士,其弟子十居四五。嘉祐初,擢天章阁待制,仍治太学,以太常博士致仕。卒年六十七,著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皇祐新乐图记》等。 ②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乾道八年(1172)进士,调靖安主簿,历国子正。少闻靖康间事,感慨金军侵辱,即访勇士,商议恢复大略。曾轮对陈五事,为给事中王信所驳,遂还乡讲学。光宗时,知荆门军,创修军城,以固边防,甚有政绩。卒年五十五,谥文安,著有《象山先生全集》。与朱熹齐名,而见解多不合。明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学派。 ③精金,精炼的金属,亦指纯金。 ①精舍,最初指儒家讲学的学社,后指僧道居住或说法布道的处所。 ②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又字洪道,号省斋居士,晚号平园老叟,宋吉州庐陵(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授徽州户曹,累迁监察御史。孝宗即位,除起居郎,应诏上十事,皆切时弊。权给事中,缴驳不避权幸。后任枢密使,创诸军点试法。淳熙十四年(1187),拜右丞相,进左丞相。 光宗时,封益国公。遭弹劾,出判潭州。宁宗初,以少傅致仕。卒年七十九,谥文忠。著有《玉堂类稿》《玉堂杂记》《平园集》《省斋集》等八十一种,后人汇为《益国周文忠公全集》。 ③少蓬,秘书少监的别称。洪迈《容斋四笔·官称别名》云:“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秘书监为大蓬,少监为少蓬。” ④张袁州,即张栻,前文已有注。 ⑤汪应辰(1118—1176),初名洋,字圣锡,学者称玉山先生,宋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人。绍兴五年(1135)状元,除秘书省正字。因疏奏忤秦桧,出通判建州、袁州、静江府、广州,流落岭峤者十七年。桧死,始还朝。以敷文殿直学士充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甚有政声。入为吏部尚书,寻兼翰林学士并侍读。在朝多革弊事,得罪中贵,以端明殿学士出知平江府。复连贬官秩,遂辞官家居。卒年五十九,谥文定,著有《文定集》。 ①丘崇(1135—1208),字宗卿,宋江阴军(今属江苏)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调建康府观察推官,历知华亭县、吉州,召除户部郎中,迁枢密院检详文字。被劾不礼金使,奉祠。起知鄂州,移江西转运判官,提点浙东刑狱,知平江府。淳熙十三年(1186)移帅绍兴,十四年,改两浙转运副使。光宗即位,擢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嘉泰三年(1203)知庆元府。四年,改知建康府、江淮宣抚使,寻拜签书枢密院事兼督视江淮军马。开禧三年(1207),复知建康府。次年,拜同知枢密院事。卒年七十四,谥文定,著有《丘文定集》。 ②乐轩,即陈藻,前文已有注。 ①清庙,即太庙。古代帝王的宗庙。此处又指古帝王祭祀祖先的乐章。《礼记·乐记》云:“《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郑玄注:“清庙谓作乐歌,《清庙》也。” ②奏名,科举考试,礼部将拟录取的进士名册送呈皇帝审核,称“奏名”。 ①留屯,驻军屯田。《汉书·赵充国传》云:“步兵九校,吏士万人,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谷,威德并行。”②金紫,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因亦用以指代贵官。 ③行谊,事迹、行为。 ④阀阅,功绩和经历。 ⑤宫端,太子詹事的别称。《明史·陈文传》云:“及居宫端,行事鄙猥。” ⑥强仕,四十岁的代称。语本《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后汉书·胡广传》云:“甘奇显用,年乖强仕,终贾扬声,亦在弱冠。” ⑦时雨,应时的雨水。出自《尚书·洪范》:“曰肃,时雨若。” ①巍科,犹高第。古代称科举考试名次在前者。宋岳珂《桯史·刘蕴古》云:“其二弟在北皆登巍科。” ②显仕,高官显宦。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云:“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 ③权舆,起始。《诗·秦风·权舆》云:“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朱熹集传:“权舆,始也。” ④苾芬,芬芳。本指祭品的馨香。指代祭品。 ⑤丹雘,可供涂饰的红色颜料。《书·梓材》云:“若作梓材,既勤朴斫,惟其涂丹雘。”孔颖达疏:“雘是彩色之名,有青色者,有朱色者。” ①三益,谓直、谅、多闻。语出《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②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后世道家奉为始祖。又指黄老之术。 ③从橐,典出《汉书·赵充国传》:“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橐,契囊也。近臣负槖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后遂以“从橐”谓负橐簪笔,以备顾问,亦指文学侍从之臣。 ④多士,古指众多的贤士。也指百官。《诗·大雅·文王》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①洛学,指宋儒程颢、程颐的学说。因其是洛阳人,故名。 ②侯芭,又名侯辅,西汉巨鹿人,扬雄的弟子,学习《太玄》《法言》。 ③陈师道(1053—1101),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宋徐州彭城(今属江苏)人。少学文于曾巩,无意仕进。巩荐其修史,以布衣未用。元祐初,起为徐州教授,为太学博士,改颍州教授。绍圣初罢归,元符三年(1100),召为秘书省正字。为人高介有节,安贫乐道。论诗推服黄庭坚,多苦吟之作,为江西诗派代表诗人。卒年四十九,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等。 ④烝尝,本指秋冬二祭。后亦泛称祭祀。 ①羹墙,典出《后汉书·李固传》:“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于墙,食则睹尧于羹。”后以“羹墙”为追念前辈或仰慕圣贤的意思。 ②四库本脱“陈氏”二字。 ③发扬蹈厉,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手足发扬,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辅助武王伐纣时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奋发,意气昂扬。《礼记·乐记》云:“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 ④方大琮(1183—1247),字德润,号铁庵、壶山,宋兴化军莆田县(今属福建)人。开禧元年(1205)进士,授南剑州学教授。历任江西转运司参议官,将乐、永福知县,太府寺丞,秘书郎、著作郎,除右正言,迁起居舍人,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权直舍人院。后主管绍兴府千秋鸿禧观,寻起知建宁府。除秘阁修撰、福建路转运判官。淳祐元年(1241),改集英殿修撰知广州,广东经略。四年,加宝章阁待制。在广五年,百废俱举,以兼司俸禄赠学校,改创清海军门楼。卒年六十五,谥忠惠。著有《铁庵集》《奏议外制》《杂著》等。 ⑤祀田,以田租收入供祭祀用的田。 ①杨栋,字元极,号平舟,宋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一作青城(今属河南开封)人。绍定二年(1229)进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知兴化军、福建提点刑狱,除宗正少卿。迁太常少卿、起居郎,差知滁州。景定间,累拜参知政事。其学本于周、程,曾主上蔡书院。著有《崇道集》《平舟文集》。 ②窠名,款目、条项。《宋史·食货志上二》云:“漕计合收窠名,有丁盐、坊场课利钱⋯⋯岁入不过一万五千余缗。” ③伊尹,人名。名挚,商初的贤相。相传汤伐桀,灭夏,遂王天下。汤崩,其孙太甲无道,伊尹放诸桐宫,俟其悔过,再迎之复位。卒时,帝沃丁葬以天子之礼。 ①牟子才(?—1265),字存叟,宋隆州井研(今属四川)人。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调洪雅尉,监成都府榷茶司卖引所。宝祐元年(1253),以军器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崇政殿说书,累迁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度宗即位,进端明殿学士。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谥清忠。著有《存斋集》等。 ②尤袤(1127—1194),字延之,号遂初居士,宋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历泰兴令、秘书丞兼国史院编修、著作郎、给事中、礼部尚书。立朝敢言,守法不阿。工诗文,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取孙绰《遂初赋》意,作“遂初堂”于九龙山下,藏书三万余卷。卒年六十八,谥文简。著有《遂初小稿》《内外制》。 ③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状元,授秘书郎。曾数次建议整顿朝政,起用抗金将领。孝宗立,累官侍御史,力陈抗金恢复之计。历知饶、夔、湖、泉诸州,救灾除弊,有治绩,时人绘像祠之。卒年六十,谥忠文。著有《梅溪集》等。 ④于湖张公,即张孝祥。前文已有注。 ⑤巽岩李公,指李焘。前文已有注。 ①黄裳(1146—1194),字文叔,号兼山,宋隆庆普成(今四川梓)人。乾道五年(1169)进士,调巴州通江尉,迁国子博士。光宗即位,进秘书郎,为嘉王府翊善,绍熙二年(1191),迁起居舍人。三年,试中书舍人,除给事中。宁宗即位,改礼部尚书兼侍读,卒年四十九。著有《兼山集》等。 ②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调零陵丞。孝宗初,知奉新县,以荐为国子监博士。历太常博士、广东提点刑狱,进太子侍读。淳熙十四年(1187),出知筠州。光宗立,召为秘书监,出为江东转运副使。宁宗嗣位,乞致仕。后屡召不起。性刚直,不附韩侂胄。立主恢复之计。工诗,自成诚斋体,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号称“南宋四大家”。卒年八十,著有《诚斋集》。 ③刘光祖(1142—1222),字德修,号后溪,一号山堂,宋简州阳安(今属四川)人。乾道五年(1169)进士,历校书郎、右正言、知果州。光宗时,任殿中侍御史,旋出为江西提刑,改夔州。宁宗即位,除侍御史,迁起居郎。以谏罢朱熹事,被劾去。庆元党禁间,撰《涪州学记》,被再劾夺职,谪居房州。党禁解,起知眉州,累迁知潼州府,升显谟阁直学士。卒年八十一,谥文节。著有《后溪集》。 ①叶适(1150—1223),字正则,世称水心先生,宋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淳熙五年(1178)进士,历太学正、博士。宁宗朝,累官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开禧北伐,因力主抗金,为韩侂胄所重。曾数次派兵袭击江北金军,又于江淮措置屯田,修筑堡坞,以为战守之计。及侂胄败诛,被夺职。奉祠十三年,杜门著述,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后世推为永嘉学派之巨擘。卒年七十四,谥忠定。著有《水心文集》等。 ②龙大渊(?—1168),与曾觌同为建王内知客。孝宗即位,自左武大夫除枢密副都承旨,知阁门事。未几,为宜州观察使,兼皇城司。累被宠遇,势焰甚炽。群臣有言其害政者,皆得罪去。后出为浙东总管,卒。 ③曾觌(1109—1180),字纯甫,号海野老农,宋开封(今属河南)人。以父任补官。绍兴三十年(1160),为建王内知客。孝宗受禅,以潜邸旧人权知阁门事。与龙大渊朋比为奸,恃宠干政,广收贿赂,权势颇盛。坐事,出为淮西副总管,徙浙东。乾道中,升承宣使、节度使,后除开府仪同三司。用事近二十年,权震中外。卒年七十二,著有《海野词》。 ④张说(?—1180),宋开封(今属河南)人。以父任为右职,娶高宗吴皇后妹,累迁知阁门事。孝宗隆兴初,兼枢密副都承旨。乾道初,擢都承旨,加明州观察使。七年,除签书枢密院事,朝论哗然不平,改安庆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次年,复召为签书枢密院事,凡谏阻者皆遭贬责,于是声势赫然,无敢撄者。淳熙二年(1175),孝宗察其欺罔数事,命侍御史范仲究之,遂罢为太尉,提举玉隆官。谏官汤邦彦又劾其奸赃,降明州观察使,责居抚州。后卒于湖州。 ①赵必愿,字立夫,赵汝愚之孙,宋余干(今属江西)人。以祖荫补承务郎。 开禧元年(1205),监平江府粮料院,调常熟丞。嘉定七年(1214)进士,知崇安县,剖判如流,吏不能困。历湖广总领所干办,知全、常、处、泉、台等州。端平元年(1234)知婺州。召为宗正少卿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以事罢。淳祐五年(1245),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居官四年卒,赠银青光禄大夫。 ②马天骥,字德夫,号方山,宋衢州(今属浙江)人。绍定二年(1229)进士,历任签书领南判官厅公事、考功郎官、秘书监、直秘阁、知吉州。迁宗正少卿,以秘阁修撰知绍兴府,主管浙东安抚司公事兼提举常平。宝祐四年(1256),迁礼部侍郎,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封信安郡侯。景定元年(1260),知衢州,起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又改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提举洞霄宫,后卒于家。 ①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初任幕府记室,后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诗文俱佳,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友善,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唱和,并称“刘白”。又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著有《刘梦得文集》。 ②属辞比事,原指连缀文辞,排比事实,记载历史。后泛称作文纪事。《礼记·经解》云:“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③佛骨,又称舍利。佛灭度后,火化所留下的遗骨、遗灰。或以佛身部位而称佛顶骨、指骨、佛牙。 ④荒裔,指边远地区。汉班固《封燕然山铭》云:“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 ⑤金马玉堂,旧指翰林院或翰林学士。金马,指汉代的金马门,是学士待诏的地方;玉堂,指玉堂殿,侍诏学士议事的地方。 ⑥掉鞅,本谓驾战车入敌营挑战时,下车整理马脖子上的皮带,以示御术高超,从容有余。喻从容显示才华。唐李商隐《为裴懿无私祭薛郎中文》云:“乡塾掉鞅,文林励戈。” ⑦濂洛,北宋理学的两个学派。“濂”指濂溪周敦颐;“洛”指洛阳程颢、程颐。 ⑧洙泗,洙水和泗水。古时二水自今山东省泗水县北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四水在南。 ①龙大渊、曾觌,均宋孝宗的宠臣,前文已有注。 ②台谏,官名。唐时,台官与谏官分立。唐、宋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与监察御史掌纠弹,通称为台官,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掌规谏,通称谏官,合称台谏。清代统归于都察院,职权不再分别,虽亦统称台谏,与宋之台谏性质有所不同。 ③执御,驾车。犹掌事。 ④启沃,谓竭诚开导、辅佐君王。语出《书·说命上》:“启乃心,沃朕心。”孔颖达疏:“当开汝心所有,以灌沃我心,欲令以彼所见,教己未知故也。” ①成均,古之大学。泛称官设的最高学府。 ②身章,本指表明贵贱身份的服饰。后泛指衣服的文饰。《左传·闵公二年》云:“衣,身之章也。” ①殄瘁,枯萎,凋谢。 ②储峙,又作“储偫”。储备,特指存储物资以备需用。 ③歆止,歆享。 ④不天,不为天所护佑。《左传·宣公十二年》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杜预注:“不天,不为天所佑。 ①庶羞,多种美味。《仪礼·公食大夫礼》云:“上大夫庶羞二十,加于下大夫,以雉、兔、鹑、鴽。”胡培翚正义引郝敬云:“肴美曰羞,品多曰庶。” ②胡公,指胡安国。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宋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历太学博士、提举湖南、成都学事,以不肯阿附,为蔡京、耿南仲所恶。高宗即位,为给事中、中书舍人,上《时政论》二十一篇,力陈恢复方略。旋以疾求去,不允,除侍读,专讲《春秋》。后因反对重用朱胜非去职,提举官观。卒年六十五,谥文定。著有《春秋传》《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 ③卜筑,择地建筑住宅,即定居之意。 ①簪组,冠簪和冠带。借指官宦。 ②粹冲,纯洁而淡泊。 ③酼鸡,即醯鸡。瓮中酒醋上滋生的小虫。 ④堂封,宰相的封邑。《新唐书·源乾曜传》云:“时议者言:‘国执政所以同休戚,不崇异无以责功。’帝乃诏中书门下共食实户三百,堂封自此始。” ⑤不腆,不丰厚,不富足。古作谦词。 ①余谦一,字子同,宋兴化军莆田县(今属福建)人。咸淳元年(1265)进士,授泉州石井书院山长。召为国子监书库官,除太学博士,改宗正寺簿,差知化州。入元不仕。《兴化府志》载:“谦一好为古学,辞语浑成而警切,名文章家。其言曰:‘七日之文易了而易腐,千古之文难工而难腐。’著述数十稿,兵后多散逸。”著有《文安家集》。 ①寖微,逐渐衰微。《汉书·董仲舒传》云:“故朕垂问乎天人之应,上嘉唐虞,下悼桀纣,寖微寖灭寖明寖昌之道,虚心以改。” ②拘牵,拘泥,牵挂,牵制。 ③置喙,指插嘴,参与议论。 ①郑岳(1468—1539),字汝华,明兴化府莆田县(今属福建)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户部主事,改刑部主事,进员外郎,迁湖广按察司佥事。正德初,擢广西按察司副使,寻改广东,迁江西按察使,除左布政使。宁王朱宸濠夺大量民田,民立寨自保,宸濠欲加兵,岳持不可。后为李梦阳所讦,夺官为民。世宗初,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不久,召为大理卿,陈刑狱失平八事。寻迁兵部右侍郎,转左侍郎,后乞休归。卒年七十二,著有《莆阳文献》《山斋净稿》等。 ①见四库本。 ②雷应龙(1484—1527),字孟升,别号觉轩,明蒙化府(今云南巍山)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初授莆田县(今属福建)令,廉洁有为,礼贤下士,执法严明,治理有方。升任浙江、广东道监察御史,北京都察院御史,立志改革,去除弊政,严惩贪官污吏。嘉靖五年(1526),任两淮御史,纠劾贪官和屯集食盐的贪商,史称“清积弊,豪强敛迹”的贤御史。卒年四十四。 ①见《永乐大典》卷一三四九八。俞澂,字子清,号且轩,宋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光宗朝官至大理少卿、宝谟阁待制致仕。徐存,字诚叟,号逸平,宋江山(今属浙江)人。宣和年间曾师事理学家杨时,为程颐再传弟子。南宋初,拒绝秦桧多次征召,隐居南塘,设书院讲学,门下子弟前后达千余人,为朱熹敬服。著有《六经讲义》《中庸论孟解》《潜心室铭》。 ②廷慰,疑当作“廷尉”。 ①见《永乐大典》卷一三四九九。王希吕,字仲行,宋宿州(今属安徽)人,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孝宗乾道五年(1169)进士,历任秘书省正字、右正言。以劾张说,责授宫观。淳熙四年(1177),知庐州,加江西转运副使。五年,任中书舍人兼修玉牒官,迁侍讲、给事中,累迁吏部尚书兼侍读。九年,出知绍兴府。十三年,知平江府。十四年,由知太平州放罢。后以疾卒于家。《宋史》载:“居官廉洁,至无屋可庐,由绍兴归,有终焉之意,然犹寓僧寺。上闻之,赐钱造第。” ②淮堧,淮水边上的空地。 ③总戎,统管军事,统率军队。亦作高级武职的别称。如唐人称节度使为总戎,清时称总兵为总戎。 ④见《永乐大典》卷一四六〇八。 ⑤百度,比喻各种法制。 ⑥勾稽,查考核算。 ⑦见《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四九。 ①过计,过多的考虑。 ②种落,种族部落。 ③控弦,拉弓、持弓。借指士兵。汉贾谊《新书·匈奴》云:“窃料匈奴控弦大率六万骑。” ④荒梗,荒凉闭塞。 ⑤一程,约计的道路里程,犹言一段路。 ⑥互市,指民族或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⑦亭户,古代盐户之一种。唐乾元元年(758),第五琦定盐法,将制盐民户编为特殊户籍,免其杂役,专制官盐。因煮盐地方称亭场,故名。 ⑧溪洞,亦作“溪峒”。古代指今部分苗族、侗族、壮族及其聚居地区。 ⑨扦蔽,犹屏藩。《韩非子·存韩》云:“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扦蔽,入则为席荐。” ①见《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四九。 ②奇邪,诡诈,邪伪不正。《周礼·天官·宫正》云:“去其淫怠与其奇邪之民。”郑玄注:“奇邪,谲觚非常。”③穷发,指极荒远之地。 ①刍豢,指牛羊猪狗等牲畜。泛指肉类食品。 ②见《历代名臣奏议》卷四九。 ③飞挽,同“飞刍挽粟”,亦作“飞刍”。迅速运送粮草。 ①帖然,顺从服气,俯首收敛。《魏书》云:“东南清晏,远近帖然。” ②更递,更迭。《易·系辞上》云:“是故刚柔相摩。”唐孔颖达疏:“阳刚而阴柔,故刚柔共相切摩,更递变化也。” ③殿最,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下等称为“殿”,上等称为“最”。 ④版曹,宋代户部左曹的别称。因职掌版籍,故称。亦借指户部。 ⑤见《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四四。 ⑥云章,指帝王的文章。宋欧阳修《仁宗御飞白记》云:“而云章烂然,辉映日月。” ⑦奎画,指帝王的墨迹。 ⑧谟训,谋略和训诲。《书·胤征》云:“圣有谟训,明徵定保。” ①魏徵徵(580—643),字玄成,唐朝政治家,巨鹿曲阳(今属河北)人。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称为“一代名相”。卒年六十四,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著有《隋书》《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②李密(582—619),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在瓦岗军原领袖翟让准备让位给他时,翟让的哥哥却从中阻拦。他不得已杀瓦岗军旧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被隋军屡败。后被越王杨侗招抚,又因与宇文化及的拼杀中损失惨重,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没过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 ③窦建德(573—621),祖籍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县)人。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世代务农,曾任里长,尚豪侠,为乡里敬重。大业七年(611),隋炀帝募兵征讨高句丽,在军中任二百人长。目睹兵民困苦,义愤不平,遂抗拒东征,并助同县人孙安祖率数百人入漳南东境高鸡泊,举兵抗隋。先后击败魏刀儿、宇文化及、孟海公等,建立夏国,称雄河北。武德四年(621),为救王世充,在虎牢关一役被李世民击败并被俘,同年被唐高祖处死于长安。 ④陨越,颠坠,丧失。《左传·僖公九年》云:“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杨伯峻注:“陨越,同义连绵词,犹颠坠也。” ⑤见《历代名臣奏议》卷二〇六。 ⑥方岳,四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 ①戒饬,告诫。唐韩愈《请上尊号表》云:“尧之在位,七十余载,戒饬咨嗟,以致平治。” ②敷奏,陈奏,向君上报告。 ③宸旒,帝王之冠。借指帝王。 ④宣室,古代宫殿名。指汉代未央宫中之宣室殿。《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裴骃集解引苏林曰:“未央前正室。” ⑤受厘,汉代祭天地时,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把剩余的肉送回皇上,以示受福,叫“受厘”。 ①见《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二四。 ②樵爨,指烧火做饭的人。 ③厮役,旧称干杂事劳役的奴隶。后泛指受人驱使的奴仆。《公羊传·宣公十二年》云:“厮役扈养死者数百人。”何休注:“芟草为防者曰厮,汲水浆者曰役。” ④蹉跌,失足跌倒,比喻失误。 ⑤统制,职官名。宋置,以总辖诸将。元明不置。清末称各镇镇统为“统制”。 ⑥攘臂,指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表示振奋。语出《老子》:“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①见《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一。 ②狼戾,谓散乱堆积。《孟子·滕文公上》云:“乐岁粒米狼戾。”赵岐注:“狼戾,犹狼藉也⋯⋯饶多狼藉,弃捐于地。” ③精白,纯白、洁白。 ①漕臣,管理漕运的官员。 ②羁縻,引申为牵制、维系。縻,系牛的绳索。《史记·律书》云:“故偃武休息,羁縻不备。” ③骆越,古族名,居于今云南、贵州、广西之间。 ④见《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七。 ①吴兢(670—749),唐朝史学家,汴州浚仪(今属河南)人。武则天时入史馆,编修国史。中宗时历右补阙、起居郎、水部郎中。玄宗时,官卫尉少卿,兼修文馆学士,累迁太子左庶子。初与刘知几等撰《武后实录》,所述张昌宗诱张说陷魏元忠事,直书不讳,后张说为相,屡请更改,均遭拒绝。尝私撰《唐书》《唐春秋》,未成,以书事不当贬荆州司马,仍修史不止。天宝初,入为恒王傅,犹求还史职。卒年八十,著有《贞观政要》《唐春秋》《唐书备阙记》《太宗勋史》《睿宗实录》等。 ②令狐德棻(583—666),唐朝史学家,宜州华原(今属陕西)人。出身敦煌郡豪门,博涉文史,少有文名。隋朝末年,授药城县令。唐高祖时,任大丞相府记室,后迁起居舍人、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太常卿、弘文馆、崇贤馆学士等职。太宗贞观中,请修梁、陈、周、齐、隋五史,自领周史,主编《周书》,封彭阳郡公。暮年著述尤勤,国家凡有修撰,无不参与。龙朔二年(662),以八十高龄加金紫光禄大夫。卒年八十四,谥宪。著有《凌烟阁功臣故事》《令狐家传》等。 ③韦述(?—757),唐朝史学家,京兆万年(今属陕西)人。开元五年(717)进士,历任栎阳尉、右补阙,迁起居舍人。十八年,兼知史官事,转屯田员外郎、吏部职方郎中。二十七年,转国子司业,充集贤学士。天宝初年,历太子左右庶子,加银青光禄大夫。九年,兼充礼仪使,迁工部侍郎,封方城县侯。在书府四十年,居史职二十年,嗜学著书,手不释卷,著有《唐职仪》《高宗实录》《御史台记》《两京新记》等。 ④于休烈(692—772),唐朝大臣,京兆高陵(今属河南)人。开元初进士,历迁秘书省正字、集贤殿学士、比部郎中,出为中部郡太守。肃宗时,擢太常少卿兼修国史。时史籍燔缺,他请州县有得者,许上送官,一书进官一资,一篇绢十匹,又自献《五代论》,帝嘉之。累进工部尚书,封东海郡公。性恭俭仁爱,乐贤下士,推毂甚众。虽历清要,不治产。年老,笃意经籍,嗜学不厌。卒年八十一,谥元。著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①柳芳,字仲敷,唐代杰出史学家,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初为永宁县尉,肃宗时迁转史官。一生勤于著述,所作颇多。尤其是编定的《国史》一百三十卷,所撰《唐历》,为《旧唐书》和《新唐书》的编撰提供了很多可资依据的史料,其功绩不可磨灭。 ②高力士(684—762),本名冯元一,唐代著名宦官,祖籍潘州(今广东高州)人。幼年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武则天的赏识。唐玄宗统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曾助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深得玄宗宠信,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一生忠心耿耿,与唐玄宗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宝应元年(762)三月,得知李隆基驾崩,吐血而死。追赠扬州大都督,陪葬于泰陵。 ③延阁,古代帝王藏书之所。《汉书·艺文志》云:“于是建藏书之策。”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刘歆《七略》曰:‘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④汪藻(1079—1154),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宋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崇宁二年(1103)进士,历任婺州观察推官、宣州教授、著作佐郎等。徽宗亲制“居臣庆会阁诗”,下令群臣献诗,他一人独领风骚,与胡伸俱有文名,时称“江左二宝”。钦宗即位,召为屯田员外郎,再迁太常少卿、起居舍人。高宗立,召试中书舍人,累拜翰林学士。绍兴元年(1131),除龙图阁直学士,历知湖、抚、徽、泉、宣等州。官至显谟阁大学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卒年七十六,赠端明殿学士。著有《浮溪集》等。 ①见《中兴礼书》卷一四一。琬琰,琬圭及琰圭,泛指美玉。《书经·顾命》云:“弘璧、琬琰在西序。” ②酌献,酌酒献客。又指设乐供神。 ③此句疑有阙文。 ④见《永乐大典》卷七五一八。 ⑤抃跃,手舞足蹈,表示欢欣鼓舞。 ⑥璧水,太学。泛指读书讲学之处。 ①鹗荐,汉代孔融在上疏皇帝时,推荐祢衡的才能有如善于捕鱼的鹗鸟,超出当朝百官之上。故后世以“鹗荐”表示保荐、推荐。 ②见《古文集成》卷四三。 ③“最策之下”,疑当作“最下之策”。 ④三覆,三处伏兵。《左传·隐公九年》云:“君为三覆以待之。””杜预注:“覆,伏兵也。” ①见《永乐大典》卷三一五一。 ②秦桧(1090—1155),字会之,宋江宁(今属江苏)人。政和五年(1115)进士,又中词学兼茂科。钦宗时,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东京陷落,随徽、钦二帝被俘至金,后为金主弟挞懒信用。建炎四年(1130),被金纵归,诈称杀死监守士兵,夺船而回。绍兴元年(1131)参知政事,寻拜相。次年被劾落职,八年再相。前后执政十九年,贬窜张浚、赵鼎,收韩世忠、岳飞、张俊三大将兵权,并杀岳飞。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一时忠臣良将诛锄略尽。与高宗共持议和,阻止恢复。向金纳币称臣,订立“绍兴和议”。历封秦、魏二国公,深得高宗宠信。卒赠申王,谥忠献。宁宗开禧二年(1206)追夺王爵,改谥谬丑。 ③世契,犹世交。宋范仲淹《依韵答韩侍御》云:“虽叨世契与邻藩,东道瞻风御史尊。” ④排岸司,宋官署名,属司农寺,掌有关各地至京师水运纲船运输事项。 ⑤败盟,毁约,违约。 ⑥廖刚(1071—1143),字用中,号高峰,宋南剑州顺昌(今属福建)人。少从陈瓘、杨时学。崇宁五年(1106)进士。宣和初为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正不阿,秉直敢言,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为右正言。绍兴元年(1131),召为吏部员外郎,历任起居舍人、给事中、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工部尚书。持身立朝,忧国爱民,对外力主抗敌御侮、对内全力慰抚百姓。终以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亳州明道宫致仕。卒年七十三,著有《高峰文集》。 ①见《永乐大典》卷二四〇四。 ②县慰,疑当作“县尉”。 ③抵掌,击掌,指人在谈话中的高兴神情。亦因指快谈。 ④〓攺,古代用以驱鬼避邪的佩饰。 ⑤见《永乐大典》卷七六。 ①见《永乐大典》卷一四〇四六。 ②李彦颖(1119—1199),字秀实,一作秀叔,宋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人。 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累迁临安府判官兼中书舍人。以吏部尚书接送金国贺正使,言裁减接送浮费及两淮兵备甚悉。淳熙元年(1174),为签书枢密院事。次年,参知政事,实摄相事。绍熙元年(1190)致仕。卒年八十一,赠少保,谥忠文。 ③陈骙,字叔进,宋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迁秘书监兼崇政殿说书。淳熙五年(1178),试中书舍人兼侍讲,同修国史。光宗即位,召试吏部侍郎。绍熙二年(1191),上疏三十条,皆切时弊。宁宗即位,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忤韩侂胄奉祠。庆元二年(1196)知婺州。告老,授观文殿学士、提举洞霄宫。卒谥文简。著有《南宋馆阁录》等。 ④挥斥,指奔放、纵放。语出《庄子·田子方》云:“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①见《永乐大典》卷一四〇五〇。 ②柴荆,以柴、荆筑成的门。借指村舍。 ③束刍,祭品。 ④见《永乐大典》卷一四〇五〇。 ⑤苍黄,本指青色和黄色。喻事情变化反复。《墨子·所染》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⑥见《永乐大典》卷一四〇五〇。 ⑦闵凶,忧患凶丧之事。常指亲人亡故等。《左传·宣公十二年》云:“寡君少遭闵凶,不能文。”杜预注:“闵,忧也。” ⑧窀穸,墓穴,借指埋葬、逝世。《后汉书·刘陶传》云:“死者悲于窀穸,生者戚于朝野。” ①荐臻,接连到来,一再遇到。《墨子·尚同中》云:“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 ②倚门,靠在门边。形容父母急切盼望子女回家。《战国策·齐策六》云:“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 ③五情,指喜、怒、哀、乐、怨五种情感。泛指人的情感。《文选·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云:“形影相吊,五情愧赧。” ④见《永乐大典》卷一四〇五〇。 ⑤见《永乐大典》卷一四〇五〇。 ⑥岁律,岁时、节令。晋陆机《为周夫人赠车骑》云:“昔者与君别,岁律薄将暮。” ⑦见《永乐大典》卷一四〇五〇。 ①见《永乐大典》卷一四〇五〇。 ②鱼菽之祭,以鱼和豆类作祭品。借指礼仪不周。《公羊传·哀公六年》云:“常之母有鱼菽之祭,愿诸大夫之化我也。” ③灵丘,祖墓的敬称。丘,丘墓。 ④见《永乐大典》卷一四〇五三。 ⑤弥年,经年、终年。《后汉书·李固传》云:“永和中,荆州盗贼起,弥年不定,乃以固为荆州刺史。” ⑥见《永乐大典》卷一四〇五五。 ①见《永乐大典》卷一四〇五五。 ②秀异,优异特出。又指优异特出的人才。唐孟郊《寄院中诸公》云:“戎府多秀异,谢公期相携。

知识出处

艾轩先生文集

《艾轩先生文集》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记述艾轩先生文集诗卷,分别介绍了诗类、七言律、七言绝句、奏状札子、表状、策问、记类、序类、杂著、书简、启、祭文、祝文、行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