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艾轩先生文集》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437
颗粒名称: 艾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分类号: I269.6
页数: 26
页码: 130-155
摘要: 本文记述宋代林光朝所著艾轩先生文集卷之六分为启、书简。
关键词: 艾轩先生文集 莆田 林光朝

内容


  除馆职谢虞丞相启①
  昨蒙恩授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某涉世甚疏,每愧公交车之召;奏篇何取,遽叨册府②之游。敢窃荣名,自多惭色。惟是四象③八卦之出,在于参天两地之初。取经纬以为文,合偏傍而成字。大者六籍,纷然百家,得非齐鲁之所传,乃若江河之无极。翻经十二,岂徒诵说之云乎;奏牍三千,其亦滑稽之雄者。孰能削去其不合,自可讲求其未闻。考群玉之所居,置千金于其上。卜筮全书,则校之太史;韬钤众说,则质之步兵④。惟经传前后之不同,以篆籀古今之相杂。至于数家之学,共此一札之讹。有加讨论,如再开辟。发群书于刘向,所谓多闻;访奇字于扬雄,其如已老。世有此说,古难其人。某久矣羁单,幼而疵贱,非敢友天下之善士,不过诵纸上之空言。筋力已衰,日月云迈。以七制续书为不妄,以九赞象易为当然。抗颜何多,相与呻吟于裘氏之地;过情所得,且将俎豆于贤人之间。属王公论荐之初,以乡曲①题评之素。自令汗下,况或弓招。惟延英广内,髦隽之同游;而石室金匮,文献之具在。所幸备数于校雠之末,岂容滥吹于笔削之间。若陈子昂之在书林,将变更乎徐、庾②;刘知几③之当史笔,第叹息于荀、袁④。即此名家,谓之能事。岂为文字之妙选,乃及⑤场屋之陈人。有是空疏,若何报塞。兹盖伏遇某官,道惟尽变,物皆曲成。当长淮倥偬不暇给之时,在全蜀绸缪孰敢侮之地。惟德盛仁熟,泛然而若辞;则智名勇功,恶乎而可见。兹纂四朝之大典,盖有千岁之宏模。稍增载笔之员,即课成书之日,谓商周而下,虽百世之可知;然游夏之徒,于一辞而莫措。若为误宠,奚取空餐。某敢不商略前闻,温寻故习。欲知古人独到之地,其在平生未见之书。尚能续旧简之刓,何伤迟暮;有可为直笔之助,庶答生成。谨启①。
  除广西宪谢梁丞相启②
  胶庠贰职,莫助于成材;岭海一封,更劳于推毂③。曾是血气既衰之日,乃为朝廷可用之人。有此叨逾,逮今震恐。伏念某受材最短,见事每迟。自尘污于华途,已侵寻④于暮齿。储闱进读,有如绮季⑤之逢时;大学备员,安得阳城之遗爱。技亦止此,人其讥之。抚病骨以自怜,控危衷而有请。岂为望外,乃在遣中。顾兹萧条场屋之余,亦出礼乐皇华之选。此盖伏遇某官,中惟独立,大实兼容,于是四夷闻其风,而以一相处乎内。对平津①贤良之策,乃在盛年;进宣公②仁义之谈,适当暇日。遂令蕞质,亦展微劳。某敢不矜恤鲜民,涤除滞讼。究北流商盐之弊,塞南州买马之萌。奏牍三千,或有裨于末议;行年六十,当无负于新书。敬敷恻怛之怀,庶答生成之赐。
  贺龚参政实之启③
  显奉制函,宠陪国论。方两地飞腾之日,以十年供奉之班。势在庙朝,喜连海峤④。恭惟某官,中而不倚,大则有容。惟进退若是绰绰然,故言行胡不慥慥尔。下坡无愧,欲观南海之楼船;次对有加,盖示江西之襟带⑤。亟从厘席,进领容台⑥。未逾旬浃之间,已躐事枢之上。然居任重责大之地,而有私忧过计之人。莫盛此时,乃为吾里。曾谓衣冠之可述,实掩古今之所闻。近若邻墙,同焉列戟。家家稷契,其是之谓乎;区区汉唐,固无足道者。若山东之名阀可数,即代北之骄气何如。故天下之所以想闻,正人于是乎登用。企踵以俟,执简而书。吾亦忌此盛名,人将课其后效。岂黄霸不及治郡之日,而谢安①何如高卧之时。以故长怀,无嫌后贺。某窃闻盛事,尤激懦衷②。且合天下国家之谋,而为邦人父兄之喜。究观大臣出处之际,要当一世利害之冲。惟无私则众所归,苟不伐则事必济。天其有待,我不敢知。二十四考之中书,岂为幸会;一百五日之寒食,更在燮调。
  书简
  与叶丞相子昂③
  麻制④一出,洒然相贺。世之所谓大臣者,若未易名状,然约之先秦古书,殆不过三数语耳。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如有容。丞相每用此道,略不费排布。人之有善,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以一相处乎内,而帖然无他者,所恃惟此耳。唐以来宰相,谓之礼绝百僚,无长幼皆拜伏于其前,相君平立小垂手而已。又送客未尝辄下阶,富郑公①在相位,虽卑官及布衣,皆与之抗礼,送之及门,视其上马乃还。其中休休焉,故见之于外也,常若不足,以此知吐哺握发②不为过当事,此亦丞相所喜道者。闻登庸③以来,所执也愈下,若过为忧畏者,恐或者反以为疑,故不待再三而后及此耳。偶觉辞费,悚灼之甚。
  与陈丞相应求④
  建安报政,当不在数月之后,锋车行且至矣。宝学慈祥之目,不约同辞。如闻比日所见,似于挝扑稍留意,岂为治建安轻剽之俗,要须如是。然此正不足以化强梗,万一如所闻,幸一出旧辙,当使去建安之日,而强梗者犹有所顾忌耳。昨过枫亭,见林聘君,亦欲要之一出。昔之人未尝以不仕为高,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聘君处衡茅⑤七十年,件件如其意,盖为君君臣臣素定于天下,故栖迟之人可以取饱满如此。年事筋力尚无他,何为坚卧不起,而使明时有遗才之叹?郡守向于真州同研席⑥,为四十年故人,见此盛事,如其再升,第见委官敦趣①,亦幡然②一来耳。富郑公以天下人物为意,最后于青州得一布衣,激叹之甚,如未尝得士者。参政搜取遗佚,其尤者,海内以为当然,喜可知也。阔疏之典,欢声填巷,恐亦欲闻之。忽闻师德以痼疾竟不起,殊令惊涕,人事不可料乃尔耳。丞相冤惜痛割,有所不堪忍,奈何奈何!此为佳公子,人品甚高,生长富贵中,而每每欲见古人归宿之处。顷尝到东阁,其所发问,皆非举子习尚。曾遣人来借书,未尝及非圣之书。简尺往来,意诣而辞不费,可见其为吉人君子,浑然美质,不待雕镌也。丞相乐易③,每在顺境中行,不知有此痛切事。似闻连月不见客,恐亦未应得如此。以夫子之盛德,一无所可憾,伯鱼④亦先夫子而卒,不闻夫子过当兴哀也。慨予为伯兄长子远来相依,巡历到南海,即得与之相聚十日,忽为厉毒所侵,不可救。异县悲伤,触事生感,师德凶问忽历耳,唯有痛涕。未缘到坐隅⑤,尚乞豁情散哀,稍加飡饭,此为深祷。
  与王舍人宣子⑥
  某老矣,窃一第,言之惭人。不远二千里,遣书为问,交旧系念如此,甚深感慨不可言。某初以覃恩①可一例得官,尝走书寄三馆②故人,云五十之年,如何更对人称得门生,何似讨取见成敕黄③来,僻处袖手,自称曰老夫。今于此语,可不笑置之。然从来懒见人,懒作书,合此二懒,便应出人前不得。甚欲乞一番岳祠,为岁月读书计,因作书如对面语,故偶及之。某一生来收拾书卷,每自吴中来,必至空囊尽买书。今旋觉目力日益短,得所寄《汉书》善本,并其它数种书,虽暗中可以摸索,忠信之实,何可弥忘也。二十年声名远出,而不改其度,此为甚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玺书褒异,远近翕然,以见召节之次第也。舍人不患无其时,而患所以自处以何者为定策。区区所望,唯是耳。
  某觉得早衰,无他想,惟贪把书卷不减少年时,终日在案头翻故书,以此为实历日子。然实历殊不易得,往往为俗事所分。读书如饮啖,一日不得食,便如此空尔,三朝五日或不近书卷,亏耗自不少,每以此自警。前时所寄数种书甚善,一生停蓄来,唯此为最。每一开书卷,便觉眼明,此为一如意事也。某亦欲集聚偶然所见处,谓之《六经章句》,得十年定坐,以毕此心。然日过一日,扰扰不暂息,十年之期,无乃太自宽耳。
  与朱编修元晦④
  前此数得来书,每祝耕老有五夫便人去,令来取书,因循如许,言之愧甚。去年过黄亭,只相隔得三二日,所欲道者亦何数,唯耿耿。比承除书之下,此在公论以为太迟,不知贤者出处自有时,直道之信,善类增气。见教恭而安数语,乃是从根株上说过来。别后对此如一对面语,但所谓与虞仲达及此一节,更记忆不上。是日说数件话,当不止此耳。林用中①闻以馆舍处之,得质正所闻而求所未闻,甚善。复之②到官已三月,偶痰,唾中有血杂出,令人忧悬也。
  与薛守
  某生长于莆,今且老矣,见向来二三君子,皆以为易治。数年来,事绪繁省,当非昔时,然风俗如故也。史君以家世根株之学,遇事无留滞,施之偏壤,当亦不费爬梳否?前番与潘太史君相约,以为吾人乃数年相知,他时来乡井,偶相值,却有去城市七八十里一处所,名麦斜,可以读书。终岁足迹,自不当到州郡,亦要先说破,恐他时却相讶。
  与黄少卿仲秉③
  先儒谓三百篇之诗,有出于妇人、女子、小夫、贱隶之口。古今人情,实不相远,岂有闾巷之人,卒然能为是语者?此盖当世文人述而为诗,所述者多出于妇人、女子、小夫、贱隶一时情状,以当是时有采诗之官,可以转而上闻尔。故诸国有风,为采诗者所得。若近世有《道州民》《杜陵叟》《远别离》《长相思》《贫女词》《征妇怨》《古薄命妾》,皆欲流入乐府,使妇人、女子、小夫、贱隶悲愁恨叹之声,或偶然寓之一听耳。
  与查少卿元章①
  《离骚》去《风》《雅》为甚近,一篇三致意,此正为古诗体,非如太史公所谓也。又反复《周颂》,不见踪由,却悟《离骚》为太苦,尝意取《周颂》沉之汨罗,即千古滞累,可以凌苍霞、出紫氛,如其意谓所在耳。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与翟宪
  前日以所闻,不敢不布之几格②,辱以雅故,无纤毫见疑,此一件岂可以世俗论也。某小年时,闻参政公在会稽,偶有一失,不忌他人言之。源流深远,乃见之此耶。幸甚幸甚。
  与范帅至能①
  某昨遣承局行,计程当已过苍梧,忽观敕目,窃审紫微舍人②有节制全蜀之命,已专走贺牍。此行甚宠,料不容固辞。恐前旍③已出湘潭,遂令去人径,自郴江下长沙,领近诲,乃知尚在桂林,欣慰之甚。某岁中两至南海,觉得筋力殊不堪,若更宿留,恐厉毒之气乘衰惫而来,却如何禁当得。反复思之,势当乞祠禄,为度岭计。每见舍人处仓猝有甚深定力,万里之行,想规画已就,亦须牵船上峡否?若有一线道可去,自不必起此想。某两度帆海,作怔忪④者数年,虽证候多端,不可晓然,缘想在是耳。来书苦多病,闻之悬切,第以国事,不应逡巡。越城旧隐,在江东为第一,然天下闲人,自应少看了锦官⑤古迹,却归来袖手亦未晚。退之一生辛苦,故有“寻思百计不如闲”之语。舍人于应酬纷拿中乃如无事,书卷且不废,恐石湖一境不为徒然耳。
  某自到湘南,首尾恰两年,凡再易地,今复在收召之数,侥窃误恩,何以论报。去年五月末,出凌江督捕,以暑暍⑥多生疾。三十年来,案头黐坐,无一长进,从来不知兵,今乃以破贼闻,不能无惭色也。舍人节制全蜀,事权不分,为上之所倚重者如是。忠武侯当倥偬①之日,应接不少停,而天下视之,常若庐中坚卜,无意于事功者。石湖依然,幸不必多念之。巫峡一带,烟云澒洞②,当不在人境中。小年时,诵楚人之赋,每有岁月徜徉之想,所以牂柯一念,见之梦寐。今老且衰,此念稍释,反复来教,唯耿耿③。舍人涉太行以北,又望交州为接畛,今乃卧护巴汉而经略中原,若不使一旅人。太史氏夸张所历,似亦大无谓也。
  与赵著作子直
  《诗本义》初得之才廿五岁,如洗涤肠胃。读之三岁,旋觉得有未稳处。大率是欧阳、二苏及刘贡父④谈经多如此,若补亡郑氏所序,此为无用之学。若铅山坐得,定当作数段去,大家评量看如何。古人著书,直是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岂如此苟作也?
  欧阳氏《诗本义》,初欲作数段注脚去,偶闻旌车⑤入觐,便不复作此念。此一件唯林下可以过目,若公余尚可耳,今贺者填门,何暇及此事。某顷时作诗注脚,乃在上庠,与同舍往还,今思之三十五年,尚未成编,亦不知去家十年顿在甚处。前时欲追记仿佛,第以欧阳不当谓之本义,若论本义,何尝如此费辞。说且如《关雎》云:“视其居,则常有别。”此一段却是为先儒之说所乱,若在本义不应尔。又云“以其有不妬忌之行,而左右乐助其事”,又云“能如此,则宜有琴瑟钟鼓,以友乐之”,此皆支蔓语。如引太史公“周道缺而《关雎》作”,又不然。当时三家说《诗》,各有师承,今齐、韩之《诗》,字与义多不同,毛公①为赵人,未必不出于韩《诗》。太史公所引者,乃是一家之说,岂可便以此为定说?古文《尚书》与子长并出,今所引者非古文,如所谓“祖饥惟刑之谧”,此当有来处,非口口传授之失也,则《关雎》自不当据一家为说。又如《卷耳》云“因其勤劳,而宴犒之”,又《樛木》云“不嫉妒,则妾无怨旷”,又《兔罝》以言“周南之君,列其武夫以为守御”,此皆赘辞,断然非本义。如《汉广》《汝坟》,意义全失。《麟之趾》,只是周南之人目之所见,如公子者,乃人中麒麟,故以此引譬。此在六诗为比,比则有义,兴则无义可寻也。《麟之趾》乃以比公子,“于嗟麟兮”,此叹美之辞。二章三章,只是说麟。已说趾,又须说一件,乃为角。《大序》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所以一篇而三致意②焉。今乃云“以蹄角自卫,如我国君以仁德为国,犹须公族相辅卫尔”。如此说诗,谓之本义可乎?孟子谓“固哉,高叟之为诗”,如孟子见得本义甚晓然。文中子以为“诗者,民之情性”,孟子谓“《诗》亡然后《春秋》作”,人之情性不应亡,使孟子复出,必从斯言。某每有胸臆之说,文潜③多以为然,其次则吾兄。自从去家乡,他人之前更不应及此,一见弃去,勿以视人也。
  与范国录元卿④
  某老去无他念,惟读书。缘想过如廿年前时,不候杯饭足,不管他儿女之累,但见空屋数椽,去城稍远,便可读书,得一日无杂念,对书案,谓之实历日子。回视五十年,所得实历为几许?文字如河山无终穷,非悠悠者所可到。前时得官本《楚词》,爱之不去手。《离骚》加《盘诰》,此非他作所能乱也。所谓一篇而三致意,便是古诗体。一夕读《周颂》,不觉天明。笺注不晓古人作文字心曲,却把作文字说将去。取《周颂》一二篇,除了注脚,空江好夕,琅琅诵一遭,使灵均①听之,安得不解脱也!
  与樊宪茂实②
  某比缘聚徒,远出二十里,伏蒙颁示御书新刻,跪受震恐。仰惟名世巨公,遭逢圣奖,而有此昭回之赐,且使荜门圭窦③者,亦得以与沾丐④之余,岂为文雅治郡,欲令诸生一变齐鲁之习,故有是宠分邪!未即随例走黄堂⑤,率尔叙谢,不任凌悚。
  与宋提举去叶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谓彼处有黍离离然,彼处又有稷,其苗勃然矣。如某在斯,某在斯,某人在斯为甲也,某人在斯为乙也。如“冽彼下泉,浸彼苞萧”,所指为两处。若谓彼黍离离乃彼稷之苗,即“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说不行。苗之与穗,非目中同时所见者,不应说彼黍离离乃彼稷之苗,又彼黍离离乃彼稷之穗。以此知非一时目中所见,自晓然也。十五《国风》,如《周南》之国,《召南》之国,盖自周、召以南之国,如《江汉》《汝坟》。小国何数,其风土所有之诗,并见之《二南》。则诗之萌芽,楚人为得之,又一变而为《离骚》耳。如《氓》之一诗,盖出于诗人所伤,六礼不明,不待媒妁①而自相通,有如此已甚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也;顿丘,地名。二章“乘彼峗垣,以望复关”,前章谓淇谓顿丘,皆指所经历之地,即复关为处所无可疑。如“升彼虚矣,以望楚矣”。“乘彼峗垣,以望复关”,乃叙所以未乘峗垣之时,不见复关,即戚嗟出涕;今乘峗垣,已见复关矣,乃笑语自若也。又叙笑语之意,为“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第三章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此诗人叙述,无可疑者。
  与郑编修渔仲
  石室料理稍稍就绪,但公道难行,日有龃龉。三两年间,无远近笑骂,今年来何止笑骂。某每度与人不相关,自反已久,而怨者益众,从此至老死无憾也。六兄去吾圣人千余岁,得不传之学。夫子三四十年足迹半天下,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于讨论之后,仅无一人知制作大意。某前数年间②夹漈有说,便心开目明,第恨无成书可验耳。比日仲友兄弟相聚,亦许就兄处逐项借出。某愚且颛,年岁间须见次第,想兄不于某吝其传也。示喻石鼓刻已释然,前辈所作,大率无据。某闻邃师喜蓄图书,六兄为此物一行,而传闻者迁就其说。吾曹门户绝无人,六兄当为天下倡,毋重他人疑心焉。二侄谨畏可喜,惕前时习懒,今亦稍入绳墨,然所见俱不俗,要之当有所至。某近来选数人,逐番讲《礼》书,到《乐记》《中庸》,却自为开释。此数篇似董仲舒所作,与《大序》《系辞》相为表里耳。古文书亦易得,汲冢书①只少冯一本,倅厅②抄未足,并约月末间纳去。
  与丘左司文昭
  某违离之久,耿耿不去心。涉秋多暑,不审愒茇长道,台候何似。
  某不谓夹漈六兄仅至此,海内所同惜。执事绸缪骨肉之交,惟夹漈为当之。公侯胸中如空谷,何物着不去,然相看到头白者,今为几人,乃朋友一阙失,何可复得之!寝门之恸,今已数月,一历丘陇③,哭之如新丧,奈何奈何!古者置朋友于大伦五者之间,是其情好当如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今人岂复知有此?传闻昨者随柩来服以缌,此唯酌其情之所安者为之。末缘一吊,令人不满心。某每读书,见古人中有是事,且至涕下,固当以此授之后来者,使视公侯无愧色乃可尔。宿草④未除,当一见若斧者,并以观礼焉,言之于邑。
  与陈循州体仁⑤
  说《诗》两项,善哉善哉,此为第一义也。六籍⑥阙落,惟此为完书。缘三家以己见谈《诗》,有牵泥不通处,所以去人情为甚远。某尝向人说读《风》诗不解《芣苢》,读《雅》诗不解《鹤鸣》,此为无得于诗者。才见二诗,的然如是,则三百篇之义,不费辞说。反复来旨,有戚戚然于予心者,故因以及之。然吾人如此说《诗》,却恐门外草深三尺也。
  龟屿坟亭前时一寓目,知兄苦心毕力为此举,未定数椽之居,而新垄乃尔。贤者所为,众人固不识,深欲书此事,至竟以所取之名未甚稳。若名之可言,此但数百字,一日即办耳。兄之长才,治一郡有余力,不知者以兄为好生事,愿兄作郡使有实惠及人,若南来者称道不绝口,即三十年之末交同受此沾丐也。最不可饮酒聚食,客如衲僧①,行却携数卷之书以自随,此为却瘴第一法也,药方无出此。临发程,更须笺注一上乃可耳。
  与陈侍郎季若
  窃闻提宫以一疾遂不起,痛甚奈何!传说不真,未敢即遣疏,今已数月,犹以为不然,续得曲折于潮南傅史君,捉笔酸怆②,不知侍郎何以堪忍,痛甚奈何!二十年中,侍郎有此贤兄,每来书,其中多警语,必携出同看一过。道由合沙,尚幸一再见之,凶问历耳,唯有悲切。提宫曩昔本无宦情③,龙光④所及,为千载一日,此在侍郎差为满意事也。鸰原⑤已矣,伤涕何及。某年过五十,或可以斗粟⑥,平生寒苦相倚依,有如吾伯兄,且不得共此斗粟,乃知提宫生前得一命,在今日为无可憾者。椎牛①于墓下,不如斗粟可以相及,言之涕下。辱侍郎他时有见母之宠,因不觉及此。以其念吾伯兄,知侍郎所以爱兄者何有穷已也。遣疏稍濡滞②,得不以此为让,幸甚。
  与钟离守
  伯兄生长闾巷,本无可述,惟谨身节用,以全庶人之孝。其措心不欺,出语不杂,闾巷远近称为长者。同此宇宙五十余年,未尝有恶声一到耳。以故托友人龚实之,略书岁月,至于言行可以为一家教戒,则自书之。前时得南海所寄来,似于某稍假借,又未敢镌出。辱诲函稠沓③之问,惟知竦矍。
  蒙示下林处士《省札录》白本④,此为明时甚盛之举,非史君贪贤嗜德,即希代之宝⑤,何从发露⑥,然于今为三聘矣。古人贤者,未尝以不仕为高,夫子所谓“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夫子此语,实无渗漏,自古隐者知此说为未尽,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此道之所以不明也。萍斋于二千石为旧交,在某分亦不薄,州郡致羔雁⑦,敦迫⑧上道,某亦欲以一纸趣李拾遗行矣。
  与泉州李樗迂仲①之弟。
  承见寄《论语》一编,某三十年来为徒友所困,亦稍稍见得古人大体,乃知儒释之分若青天白昼。退之于释氏无所见,止是见得名教中要当如此耳。《论语》问答未尝放开,至如子思、孟子,便说出许多。夫子尝谓“吾无隐乎尔”,此必非同堂合席之语。夫子呼曾子而告之以“吾道一以贯之”,乃知他人未可与闻此耳。近时说《论语》,大率会儒释于一条,不知圣人一出语,无非日用饮食之事,门人弟子得之,知所谓有始有卒者在此耳。某尝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盖真实见得如此,是太虚中有此易简之理。《论语》问答乃因事逐旋说出,若见得太虚中真实有此理,即《论语》乃其注脚耳。今人读“亚饭②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③入于河,播鼗④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⑤入于海”,岂不甚晓?然不到错了本文本意,却不知“吾道一以贯之”,何尝是两样说话。若俱从太虚中抽出,不应有一段难说,一段易晓。如子路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子路发此问,要是群居中无人问到此。夫子所答六字,只可作六字看,添他一字脚不得。乃知圣人所答如此无渗漏,自是大人气象,如群儿听大父、王大父说话,必不支离及他语也。又如“愿闻子之志”,此为卒然之问,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此又见得大人无渗漏处。某已略窥高明之学,自是一家。然似欲通儒释为一条,某之所见偶不如是,又不敢不以告也。
  与杨次山龟山之孙。①
  某授徒三十年,不过为场屋举子之习,学问一事,虽稍涉其涯,而所以作语及所以传授于人,唯是一律,岂敢辄出场屋绳尺之外也。
  某年近二十,未知龟山所以遗后来者为何书。及随计走都下,此说一历耳,又二三年中乃得之。是时有周先生、尹先生,谆谆然八九十岁人,乃文靖公一辈流也。王信伯②得之于龟山,施廷先得之于信伯。廷先,吾友也。廷先每说,洞庭之野有一人吾所畏,当买舟同一见之。不及见此人,廷先死矣。伤哉廷先!每对人道说,必为之出涕。廷先③乃吾亡友方正字次云之友,某以次云六兄之故,遂定交。某幼岁闻李太白、石曼卿④之为人,即踊跃道其事。又初读《晋书》,见一样人物,如寒蝉孤洁,不入俗调,此心甚乐之。一日对次云说古人如此,终是不俗,六兄云:“此数人,孔子之门,恐一日著脚不定。”某乃悟夫子之门为人物准的,千岁人物要得入此窠样中,乃为无愧耳。惜哉!千岁而上,有多少豪杰,可以共学入道者,恨不令闻此语也①。陈寔②、管宁③、元德秀④姿禀如许,数百年中乃一见,又却不闻道,此为大可惜。龟山先生有一徒弟在永嘉,不知其存否。一在三衢,即徐成叟,某旧识之。前日过三衢,已八十余,从前不应举。不应举一件,自是难学。近日龟山遗书又益出,吾子求之有余师,乃至远远以书来此。数年来朋友凋落,而某为独存。某方深忧闻见有所未至,则无所参质,得吾友一纸书,此心耿耿,恨不得一相面以毕此说耳。承所问数条,岂敢有所爱,试道一二,吾友幸择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习如车轮运转时,此尚未见得如何,才顷刻推不去,便觉得前者为说之义。起居语默,运转不停,此为时习,才一失节则馁矣。乃知不馁即为说。“一以贯之”,此是夫子说向曾子,以曾子穷理至此,夫子故以是告之。曾子出,门人问之,是门人未知所谓,故曾子告之以“夫子之道,忠恕⑤而已矣”。忠恕云者,谓夫子之道乃如是忠恕,有足者皆可至也,非是以忠恕说一以贯之,忠恕违道不远,要当如是发语耳。致知格物,致知是初学第一件,不当求之太深。今以日用件件求之,求之不已,则察乎天地。古人之所言,皆求之日用。日用是根株,文字是注脚,须见得日用处,注脚自可晓。所问数条不出此,有所未尽,更劳嗣音。判院丈不敢上状,此为龟山先生文靖公之爱子。龟山之学,海内沾受,公之难老,后来所愿也。
  与陈伯寿
  久欲作伯寿书,为不忍发语,此心愧负,如或坠失。先大夫于宇宙中为第一流辈,以特立孤处,不容于谗惎者之列。及公论一开,死者不可作,言之涕下,奈何奈何!先大夫尝语人:“我与谦之未相面,已定交于文墨中。悠悠海内,知我者少,此念一历心,酸痛何已!”异时伯寿才数岁,不获以尺纸道悲甚之意,尝欲一出永嘉,以斗酒敬酹国子先生之坟。经历家艰,埋伏丘垄,过十年如转臂许,老矣无他念,不知更可哭之荒榛野草之旁否?得书,闻欲远远一来,甚善,不料得尊夫人能为此数月割遣①否?惠然②肯来,当不出仲月,及秋而还,亦不至多时客食耳。如或牵掣不果来,刘司户复之不出一二月到永嘉,便到先大夫墓下。以某故,于伯寿无隐情,此为屋下人,若朝夕从之游,颇好耳。
  与卢仲苍
  陈寺丞馆地,恐不可就,闻破头便作启事见之,此为大不著题。大凡举措,须当爱重,卖不得,货自在,岂可有此忙迫气象邪!此五十年布衣受用,不可不使仲苍知之。侍郎周丈不知曾见之否,此为海内第一流也,令人起敬。每见说归去,即闭门定坐,恐时官亦无缘相见。得司业③刘丈书,闻得早晚来青原见周丈,此为壁立者,他人无凑白④处,若携书见之,便不直一钱。刘丈文字,只要得不求者与之,求者定不与。某于刘丈事契⑤为不薄,每谙其为人,恐仲苍不知此,故悉言之。仕宦只是静退,不求知。不求知之中,又刻意读书,此即未可量。一分一寸,皆有定分,决非人力所可到。
  与林晋仲
  人生一世,稍稍如所欲,便可做得数件好事,不然读尽天下书,亦是生来分得此券,不谩过此一生也。前不到村,后不到店,乃是伥然而活者。某老矣,所志愿在读书,不当如此扰扰过却白日。偶闻有说海中一山名眉洲①,隔岸视之,约五七里许,一水可到。此洲乃合两山蜿蜒之状,有千家,无一人读书,亦有田数十顷,可耕可食,鱼米极易办。可以卜室读书,隔绝人世,无宾客书尺之扰。岛居之乐,惟某为知之。
  与郑耕老②
  闻令弟竟止此,为之伤涕累日。相去小远,未及拊棺一哭之,当候湘乡还时,并一往耳。此郎根质大好,去岁数月留此,群居者未尝见其解衣惰容。遣讣及门,各各伤惜之。近时人于父子兄弟之恩或甚薄,死者肉未及寒,乃投之烈焰中,初不以为意。古来极刑不得葬乃如此,习俗移人不自觉。知此一件,千万痛思之。墓田有近傍处,作一小坎,所费甚不多。如棺柩易朽,亦自见不得,只是聚薪一火时,无以为心目耳。俗人多以其无后,自不当作坟墓,殇子何尝不以墓祭之。盖古人送终之义,甚不草草也。
  与林子美①充。
  金山草堂,一件悬心,廿年无力及此,不谓晚岁见此称心事。然此意自某发之,摩挲好石,自不当后。从今到白头,稍稍能拄杖,即年岁常辍数月,相伴在金山,以来寄为终焉之想,以金山为汗漫②之游。他日儿童问我者,所谓蒲弄林六翁即我已。摩挲之意稍发露,兄以为何如?
  蒲弄之役,千端万的,而丘嫂者指此为东萧扶犁③之处,不知公去,乃不知吾人欲为扶犁儿,何可得也。世间惟有荣辱毁誉所不到处,为建德之国④。客来烧芋,客未去,当烹鱼酌酒。客未饱,又烧芋,且不怕他道是过当,费了官物也。相聚才三十左右,今五十矣,要他富贵是何时。惟一日享得一日,快活无事,为吾人实历处,此意皎皎也。遣来精甚之米,当以给祭者,不止于口腹耳。谷叔归,料须一出见之,不然当令贤郎一来此,岂可放慢至如许也。岁寒相聚,湘乡、揭阳已冥漠,眼前所有,唯此翁耳。
  与林元美⑤褒。
  忽闻朱简叔仅止是,为之痛怀。简叔为人,襟抱⑥无尘杂,世间百事,过而不留,安得如此等人!近来甚欲得与之款曲⑦说话,又见其多病,空华①过眼,不可把玩,令人痛心。吾弟一生敬慕之,何以措情,奈之何!昔人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知海内悠悠,所谓兄弟者,比天伦为最狭,或累数百千年不可求,或偶然一二数耳。若阙了,直是无寻访处也。某即欲还东井,雨中不欲出。次日闻莫给事旦夕过此,须少候之,人事烟绵②,无休歇时,可是闷人。小子辈欲整葺数椽之屋,云是过一春,遇水潦,即前段屋子亦自立不住。百刻中得过半,对书卷,有时杯饭且放过,如何得心情及此事?东井一出太多时,了此一件即过去。学可为道,意空山听雨,是人生如意事。听雨须是空山,破寺中可以烧生柴,近得一二种好芋,城中不是烧芋处。
  与东之
  司户③兄葬事在甚时?欲于墓傍穿一穴,此说极当。周人族坟墓,只是要人心稍安稳,此外不须问也。儒者亦须自见得如此。委巷④之人,不通今古,便事事听人说,何尝自有见处。何处日者不说一边话,何处士大夫不道他晓得风水,至竟无一著实处。吕伯恭办丧葬,一切如礼经,除朝夕奠之外,无一事不焚纸钱,盖其自信如此耳。平时交游,零落无几,人生不堪把玩,言之凄怆。宾之无疾而死,士大夫冤惜之。见⑤两段葬事,若掩土可以及此,亦稍稍满一念,第以许多时求去,去未得,才蹉过此一事。寒烟宿草,如何过日也。
  科场又参差,此不可晓。此一件,惟三折肱⑥者得之为甚审。若归咎平时所习,欲改弦易调,即去此愈远矣,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西轩及方正字,一生来不知有举子调度,亦只三十以前随例取科名。此等人物,数千百年偶一出,胸中所存,岂直为一第轻重耶!比已遣人去乞祠①,恐必可以出岭。往来山中,亲旧时相从,此等乐事,在人间为第一。但有杯饭,可以过残年,此外何求也。
  示成季
  百家诗抹一过,只有孟浩然诗踏著实地,谢玄晖②、陶元亮辈中人,名不虚得也。怪见杜子美每每起敬,子美岂下人者?如孟东野、刘宾客、韩、柳数家,又如韦苏州③、刘长卿④等辈,皆不在百家数中,却别有说。

附注

①又见《启隽类函》卷二六一。虞丞相,指虞允文。虞允文(1110一1174),字彬父,宋隆州仁寿(今四川眉山)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三十一年,以参谋军事犒师采石,指挥三军大破金帝完颜亮。次年,任川陕宣谕使,收复陕西数处州郡。乾道五年(1169)拜相。八年,再任四川宣抚使。卒年六十四,追赠太傅,谥忠肃。 ②册府,或作“策府”。古代帝王藏书之所。 ③易卦四象:实象、假象、义象、用象。 ④步兵,指阮籍。阮籍(210—263),字嗣宗,三国魏诗人,竹林七贤之一,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他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卒年五十四,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①乡曲,乡野偏僻的地方。《庄子·胠箧》云:“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 ②徐庚,指文学家徐陵、信。徐陵(507—583),字孝穆,南朝陈东海(今属山东)人。初仕梁为通直散骑常侍。梁武帝太清二年(549),使魏,值侯景之乱,七年不得归。后归陈,官至太子少傅。卒年七十七,著有《徐孝穆集》《玉台新咏》。信(513—581),字子山,北周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仕梁,累官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侯景陷建康,奉使聘西魏,被留不返。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入周,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文藻绮艳,与徐陵齐名,时称“徐庾体”。卒年六十九,著有《庾子山集》。其《哀江南赋》为思恋故土之传世名篇, ③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唐徐州彭城(今属江苏)人,高宗永隆元年(680)进士。武则天时,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迁秘书少监。玄宗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仍领史事,坐事,贬安州别驾。卒年六十一,谥文。前后修史近三十年,著有《史通》四十九篇,主张秉笔直书,以为史家须具才、学、识三长。 ④荀袁,指史学家荀悦、袁宏。荀悦(148—209),字仲豫,东汉史学家、政论家、思想家,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汉灵帝时期宦官专权,荀悦隐居不出。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累迁至秘书监、侍中。卒年六十二,著有《崇德》、《汉纪》三十篇、《申鉴》五篇。袁宏(约328—约376),字彦伯,小字虎,时称袁虎,东晋玄学家、文学家、史学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初为谢安参军,后任桓温记室,出为东阳太守。因不满当时已出的几种《后汉书》,继荀悦编《汉纪》后,他又编著了《后汉纪》,并著有《竹林名士传》三卷及《东征赋》《北征赋》《三国名臣颂》等。 ⑤底稿“乃及”,疑当作“及及”。及及,通“汲汲”,心情急切貌,引申为急切追求。《汉书·扬雄传》云:“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①“谨启””,底本无,据《启隽类函》补。 ②又见《启隽类函》卷二八,《粤西文载》卷五五。梁丞相,指梁克家。梁克家(1127—1187),字叔子,宋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自幼聪敏,勤奋自励。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状元,历任平江府签判、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淳熙八年(1181),召除醴泉观使。九年,拜右丞相,封仪国公。同年,修成《三山志》。十三年,进封郑国公。卒年六十一,追赠少师,谥文靖。著有《中兴会要》二百卷、《梁文靖集》。 ③推榖,指推车前进,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典出《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 ④侵寻,出自《史记·孝武本纪》,意为“指渐进,渐次发展”。 ⑤绮季,汉初隐士,“商山四皓”之一,后泛指隐士。秦末,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避乱隐居商山,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时称“商山四皓”。 ①平津,指西汉平津侯公孙弘。公孙弘(前200—前121),字季,西汉名臣,齐地菑川(今山东寿光)人。元光元年(前134),武帝诏举贤良,公孙弘以策问第一中选,后升左内史、御史大夫,后拜丞相,封平津侯,是西汉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 ②陆贽(754—805),字敬舆,唐代宰相,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吴郡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大历八年(773)进士,历官监察御史、翰林学士、兵部侍郎。贞元八年(792),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指陈弊政,废除苛税。贞元十年(794),遭构陷罢相。卒年五十二,追赠兵部尚书,宣,故称陆宣公。著有《陆宣公翰苑集》二十四卷、《陆氏集验方》五十卷。 ③又见《启隽类函》卷一六。 ④海峤,海边多山的地方。唐张九龄《送使广州》云:“家在湘源住,君今海峤行。””⑤襟带,衣襟与腰带。又指山川屏障环绕,如襟如带。比喻形势险要。 ⑥容台,行礼之台,礼部的别称。 ①谢安(320—385),字安石,东晋著名政治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诏命。后出仕,历任司马、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咸安二年(372),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并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淝水之战中,作为东晋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卒年六十六,追赠太傅、庐陵郡公,谥文靖。多才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优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 ②懦衷,无大志的胸怀。多用为自谦之词。 ③叶颙(1100—1167),字子昂,宋兴化军仙游县(今属福建)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授南海县主簿,知信州贵溪县。历任将作监簿,知处州,移知常州。乾道初,召对便殿,除端明殿学士,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除知枢密院事,未拜。进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以观文殿学士致仕,卒年六十八,赠少师,谥正筒。为人清介,处事毅然,自初仕至宰相,服食不改其旧。 ④麻制,唐宋委任宰执大臣的诏命。唐康骈《剧谈录·刘相国宅》云:“是时升道郑相国在内庭,夜草麻制。” ①富弼(1004—1083),字彦国,宋洛阳(今属河南)人。天圣八年(1030)以茂才异等科及第,历知县、通判、推官、知谏院等职。庆历三年(1043),任枢密副使,助范仲淹推行新政。旋被排挤居外。至和二年(1055),与文彦博同任宰相。在位七年,唯务守成,无所兴革。后以母丧去位。英宗时,召为枢密使,封郑国公,旋出判河阳。熙宁二年(1069),复为相,以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判亳州。后退居洛阳,上疏请废新法。卒年八十。 ②吐哺握发,吃饭时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洗头时多次把头发握在手中。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典出《史记·鲁周公世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③登庸,举用人才。《书经·尧典》云:“帝曰:‘畴咨若时登庸!’” ④陈丞相,指陈俊卿。前文已有注。 ⑤衡茅,简陋的茅屋。唐白居易《四月池水满》云:“吾亦忘青云,衡茅足容膝。” ⑥研席,砚台与座席。亦借指学习。 ①敦趣,敦促。 ②幡然,忽然改变的样子。 ③乐易,和乐平易、蔼然可亲。《荀子·荣辱》云:“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险。”④伯鱼,即孔鲤。孔鲤(前532—前483),字伯鱼,孔子之子,春秋时期曲阜(今属山东)人。出生时,适鲁昭公以鲤赐孔子,名与字皆缘于此。他比孔子早故,其妻后改嫁。因为是至圣之子,述圣之父,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侯”,孔氏子孙尊为“二世祖”。 ⑤坐隅,座位旁边。 ⑥王佐(1126—1191),字宣子,号敬斋,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十八年(1148)状元,授承事郎,签书平章军节判官,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淳熙中,为建康知府。后知潭州,讨平叛乱,拜显谟阁待制,历工部、户部尚书。卒年六十六,赠银青光禄大夫。 ①覃恩,广施恩泽。多用以称帝王对臣民的封赏、赦免等。 ②三馆,宋设广文、大学、律学三馆,以为教育士子的机构。见《宋史·选举志三》。 ③敕黄,敕书,用黄纸书写,故名。 ④又见《莆阳文献》卷八。 ①林用中,字择之,号东屏,一号草堂,学者称草堂先生,宋福州古田(今属福建)人。始学于林光朝,立志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之学。闻朱熹授徒建安,遂弃举业往学。朱子称其通悟修谨,嗜学不倦,谓为畏友,与蔡元定齐名。乾道三年(1167)随朱熹西游潭州,沿途讲学。会张栻于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参与会讲《中庸》义理。同游南岳,有《南岳酬唱集》传世。庆元二年(1196)特奏名,终身不求仕进。开禧间(1205—1207)卒,著有《东屏集》《草堂集》。 ②刘朔(1127—1170),字复之,宋兴化军莆田县(今属福建)人。师事林光朝,与兄刘夙齐名,时称“二刘”。绍兴三十年(1160)试礼部第一,廷试甲科,授温州司户参军。孝宗初立,刘朔与林光朝同召对,直言敢谏。改宣议郎,知福清县。后累官秘书省正字,出为福建安抚司参议官,“行至信安传舍卒”,年四十四。著有《春秋比事》《唐书注》《续博古篇》《史记正误》《易占》《图书注》等。 ③黄钧,字仲秉,宋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乾道二年(1166)除正字,改著作郎,迁起居舍人;六年,以太常少卿兼国史院编修官;八年,以秘阁修撰出知泸州,入权兵部侍郎,兼实录院同修撰。 ①又见《莆阳文献》卷八。查籥,字元章,宋海陵(今江苏泰州)人,侨寓荆南。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历任主管户部架阁文字、秘书省正字。隆兴元年(1163),充江淮宣抚使司参议官。乾道元年(1165),升夔州路转运使司判官。三年,为四川总领。六年,以太府少卿兼国史院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七年,为建康总领。《宋史·胡宪传》云:“适秦桧讳言之后,宪与王十朋、冯方、查籥、李浩相继论事,太学士为《五贤诗》以歌之。” ②几格,亦称“几阁”。橱架。 ①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南宋名臣、文学家,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累官礼部员夕卜郎兼崇政殿说书。孝宗初,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出使金国,不辱使命,除中书舍人。淳熙五年(1178),拜参知政事,不久劾罢,奉祠。后退居故里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卒年六十八,赠少师,追封崇国公,谥文穆。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②紫微舍人,唐宋中书舍人的别称。范仲淹《祭谢舍人文》云:“谨致祭于故紫微舍人希深谢公之灵。” ③前旍,又作“前旌”,帝王官吏仪仗中前行的旗帜。借指前军、前线。 ④怔忪,惊恐不安。汉王符《潜夫论·救边》云:“旬时之间,虏复为害,军书交驰,羽檄狎至,乃复怔忪如前。” ⑤锦官,今四川省会成都的别名,又称为天府之国、芙蓉城,简称“蓉”。 ⑥暑暍,暑热,中暑。王充《论衡·言毒》云:“盛夏暴行,暑暍而死,热极为毒也。” ①毛公,大毛公毛亨或小毛公毛苌的代称,二人传承的《诗经》(毛诗)流传至今。 ②致意,表达思慕、问候、感谢等的情意。《汉书·朱博传》云:“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 ③文潜,指刘焞。前文已有注。 ④范端臣(1116—1178),字元卿,号蒙斋,学者称为蒙斋先生,宋兰溪(今属浙江)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淳熙四年(1177),以礼部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五年,擢起居舍人。官终中书舍人,卒年六十三。文辞典雅,尤工于诗,篆楷草隶,亦造其妙。著有《蒙斋集》《金华先民传》。 ①灵均,屈原之字。后引申为词章之士。 ②樊光远,字茂实,原籍开封府(今属河南),徙临安府钱塘县(一作秀州嘉兴县,均属浙江)。宋绍兴五年(1135)进士,初授秀州海盐县主簿。历任监察御史、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累迁吏部郎官。 ③荜门圭窦,喻指贫户居室。荜门,又作筚门,荆竹编成的门,又称柴门。 ④沾丐,使人受益。 ⑤黄堂,古代太守衙门中的正堂。借指太守本人。 ①媒妁,泛指媒人。媒,指男方的媒人;妁,指女方的媒人。 ②间,疑当作“闻”。 ①汲冢书,西晋武帝时,在汲郡(今河南汲县)的一座战国古墓中发现并出土的一批竹简古书,内有《纪年》《易经》《公孙段》《国语》等。原简早已不传。 ②倅厅,州郡副职官员的办公处所。 ③丘陇,亦作“丘垄””,指坟墓。 ④宿草,指墓上隔年的草。借指坟墓。《礼记·檀弓上》云:“曾子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唐孔颖达疏:“宿草,陈根也,草经一年陈根陈也。朋友相为哭一期,草根陈乃不哭也。” ⑤陈知柔(?—1184),字体仁,号休斋,一号弱翁,宋代理学家,泉州永春(今属福建)人。绍兴十二年(1142)进士,授台州判官。历知循州、贺州。与奸相秦桧之子熹系同榜进士,时人多以阿谀攀缘而通显贵,但他以不附秦桧解官,主管冲祐观。朱熹任同安主簿时,两度前去永春拜访,结为忘年知交,昼则携游名胜,夜则对榻论文唱酬。病卒时,朱熹亲写祭文,极表痛惜。著有《易本旨》《春秋义例》《易大传》《易图》《诗声谱》《论语后传》等。 ⑥六籍,即六经。 ①衲僧,和尚,僧人。唐黄滔《上李补阙》云:“谏草封山药,朝衣施衲僧。” ②酸怆,凄怆。 ③宦情,做官的志趣、意愿。 ④龙光,龙身上的光。喻指不同寻常的光辉,非凡的风采、才华。 ⑤鸰原,谓兄弟友爱。《诗·小雅·常棣》云:“脊令在原,兄弟急难。”郑玄笺:“水鸟,而今在原,失其常处,则飞则鸣,求其类,天性也。犹兄弟之于急难。”脊令,也写作“鹡鸰”。 ⑥斗粟,一斗之粟。指少量的粮食。唐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云:“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 ①椎牛,谓击杀牛。 ②濡滞,停留,迟延,迟滞。 ③稠沓,指多而重复。 ④白本,只有正文,没有注释的书。 ⑤希代之宝,即稀世之宝,世上极稀罕极难得的珍宝。 ⑥发露,显示、流露。汉王粲《神女赋》云:“称诗表志,安气和声。探怀授心,发露幽情。” ⑦羔雁,小羊和雁。古代用为卿、大夫的贽礼。或用作征召、婚聘、晋谒的礼物。 ⑧敦迫,催逼。晋葛洪《抱朴子·自叙》云:“义军大都督邀洪为将兵都尉,累见敦迫。” ①李樗,字迂仲,一字若林,自号迂斋,福州侯官(今属福建)人。与林之奇俱师事吕本中,后领乡贡。其学以穷经力行为主,及门之士,亦往往志尚修洁。黄榦尝称之曰:“吾乡儒学彬彬,其以文行为学者宗,则若林其杰然者也。”学者称“迂斋先生”,著有《毛诗解》。 ②亚饭,周制:天子和诸侯吃饭时要奏乐。“亚饭”是第二次吃饭时奏乐的乐师,“三饭”“四饭”依此类推。“干”及下文“缭”“缺”,均为乐师名。 ③鼓方叔,打鼓的乐师,名方叔。 ④播鼗,亦作“播鞉”,摇小鼓。鼗,长柄摇鼓,两旁系有小槌。《周礼·春官·瞽蒙》云:“瞽蒙掌播鼗、祝、敔、埙、箫管、弦歌。”《论语·微子》云:“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 ⑤少师阳,乐官之佐(副乐师),名阳。击磬襄,敲磬的乐师,名襄。孔子曾向他学琴。 ①又见《莆阳文献》卷八,乾隆《震泽县志》卷一二。 ②王苹(1082—1153),字信伯,宋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师事程颐。 高宗时,授右迪功郎,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兼史馆校勘,官至左奉郎,后讲学龙江书院。卒年七十二,著有《周易传》《论语集解》等。 ③四库本脱“死矣⋯⋯廷先”十八字。 ④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一字安仁,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南京宋城(今河南商丘)人。累举进士不第,以武臣叙迁得官。真宗时,历任右班殿直、太常寺太祝、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太子中允等。工诗,善书法,北宋文学家石介以石延年之诗、欧阳修之文、杜默之歌称为“三豪”。卒年四十八,著有《石曼卿诗集》。 ①四库本脱“也”字。 ②陈寔(104—187),字仲弓,东汉名士,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少为县吏,累迁太丘长,故后世称其为“陈太丘”。与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又与同邑钟皓、荀淑、韩韶等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合称为“颍川四长”。 ③管宁(158—241),字幼安,汉末隐士,北海(今属山东)人。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汉末天下大乱时,与邴原及王烈等人至辽东避乱。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引来大量同是逃避战乱的人,开始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之事。魏文帝黄初四年(223)返回中原,辽东太守公孙恭亲自送别。此后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他都没有应命。卒年八十四,著有《氏姓论》。 ④元德秀,前文已有注。 ⑤忠恕,竭尽心力并推己及人。《论语·里仁》云:“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①割遣,割舍。 ②惠然,顺心的样子。 ③司业,国子监一种官衔。 ④凑泊,附着。 ⑤事契,犹情谊。 ①眉洲,即湄洲。 ②郑耕老(1108—1172),字谷叔,宋兴化军莆田县(今属福建)人。少负才学,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补怀安县主簿,调温州司法参军,明州教授。孝宗朝,擢国子监主簿,添差福建安抚司机宜文字。秩满,归乡讲学。荣利淡如,无意宦进。南陂(木兰陂)有草堂,皆常所往。具舟楫、琴书,怡游溪上。卒年六十五,著有《诗训释》《易训释》《中庸训释》《洪范训释》《孟子训释》《中截流论》等。 ①林充,字子美,林国钧之子,宋兴化军莆田县(今属福建)人。乾道五年(1169)特奏名进士,任迪功郎、南安军司户参军。 ②汗漫,漫无标准,浮泛不着边际。 ③扶犁,指从事农业活动,以种田为业。 ④建德之国,《庄子》中虚构的无为而治的理想国。 ⑤林褒,字元美,林充之弟,宋兴化军莆田县(今属福建)人。隆兴元年(1163)特奏名进士,历任龙溪县丞、建宁司法参军。 ⑥襟抱,胸怀,抱负。 ⑦款曲,内情、详情。 ①空华,亦作“空花”。佛教语。隐现于病眼者视觉中的繁花状虚影。比喻纷繁的妄想和假象。 ②烟绵,连绵,延绵,连续不断。杜甫《乐游园歌》云:“烟绵碧草萋萋长。” ③司户,职官名。主掌地方上户口、钱粮、财物等。唐、宋在府称户曹参军,在州称司户参军,在县称司户。 ④委巷,曲折的小巷。泛指民间,亦引申为僻陋、鄙俗之意。《礼记·檀弓上》云:“小功不为位也者,是委巷之礼也。” ⑤见,四库本作“此””。 ⑥三折肱,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 ①乞祠,宋时,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请求赐予“奉祠”之职,以享受其俸禄。 ②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陈郡阳夏(今属河南)人。起家豫章王太尉行参军。以文才为随王萧子隆所赏爱。与沈约、王融等同为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八友”。萧鸾(明帝)辅政,以为骠骑咨议,领记室,掌中书诏诰,后出为宣城太守。齐明帝立,迁南东海太守。东昏侯失德,江祏欲立始安王萧遥光,谋于朓,不应。遂为江祏、遥光等诬陷,下狱死。善草隶,长五言诗,为永明体代表,世称“小谢”。著有《谢宣城集》。 ③韦应物(737—791),唐京兆万年(今属陕西)人。初以三卫郎事玄宗,后折节读书,肃宗时入太学。代宗永泰中,为洛阳丞,迁京兆府功曹。德宗建中二年(781),累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寻改江州刺史,迁左司郎中。贞元初,复出为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后罢居苏州永定寺,屏除人事。工诗,与顾况、刘长卿等相酬唱。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王孟韦柳”,或与陶渊明合称“陶韦”。著有文集。 ④刘长卿,字文房,唐代诗人,河间(今河北沧州)人,一说宣城(今属安徽)人。玄宗天宝(742—756)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工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著有文集。

知识出处

艾轩先生文集

《艾轩先生文集》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记述艾轩先生文集诗卷,分别介绍了诗类、七言律、七言绝句、奏状札子、表状、策问、记类、序类、杂著、书简、启、祭文、祝文、行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