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艾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艾轩先生文集》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435
颗粒名称:
艾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分类号:
I269.6
页数:
24
页码:
93-116
摘要:
本文记述宋代林光朝所写艾轩先生文集卷之四中的策问一十八首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艾轩先生文集
莆田
林光朝
内容
策问
策问一十八首
问:先秦古书,多出于七十子①。凌夷②断缺之后,其积之也如泥沙,而其暗然如墙壁,浩然如烟海,太史公、歆、向父子,扬雄、班固、贾逵、许叔重③之徒,从而斟酌去取之。今之所谓先秦古书,其句读脉络,偶或易晓,岂为兰台、东观削去其所不合者,而约之于一时述作之间乎?世之人谓孟子长于《诗》《书》,孟子诵《诗》至《云汉》,读《书》至《武成》,盖有不由绳墨见闻而得之,此孟子所以为知言之要也。汉儒之于章句,或泥而不通,则必至于更定古语,以此为释然无所疑也。近世公论,多出于韩愈氏,而柳宗元④在当时亦为不妄许人者。退之尝读《仪礼》,读《荀子》《墨子》《鹖冠子》,且为之折衷,其指画当否何如也。子厚尝辨《列子》《文中子》《鬼谷子》《亢仓子》《晏子春秋》。又有《非国语》,多至六十余条,以《国语》为宏深杰异,而所可疑者止于是。然于《鹖冠子》,则以为鄙贱不足道。退之似不然也,退之于四稽五至之说,盖嗜之为不已也。又所谓一壶千金,三读而悲之,其于同异何取也。今学者于韩、柳盖有所欣慕焉,当合是数书而较其所评核,是谓友当世为未足,而尚论古之人也。
问:仲尼繙经①十二,藏之于周。司马迁网罗百代,作成一家之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吾夫子之好古,其亦终身焉耳。子长未死,未尝一日忘此作也。然六经所传,其或讹缺;《史记》才出,便非全书。以是知简编裒缀,出于历年之多,而文字散逸,是惟一日之顷。此兰台、东观所以牢守而固藏之,如是其汲汲也。今天下于投戈息马之日,更新册府,图史之集,比隆近代。其于论次编牍,删修章句,盖亦重于其所择者。秘书之有监,有贰,有丞郎、正字之别。麒麟②、天禄③,实在未央④,刘向、扬雄校雠于其中,至其后则有校书之目。魏晋以还,更革不同,而近代为备。监、贰、丞郎、正字,所以分综群书,是必互有所述,可以专门名家,若刘向、扬雄者。如北堂钞,如辨讹,如考正周隋二代之事,如损益开元以后秘阁①所用之仪,又如奇篇秘籍有可以传后者。又如作为《感遇》诗三十八章,可以一变江左之余习者。比者英髦辈出,若滋兰植蕙,则发之为书,当远迈前作。诸君幸取近代所尝见之书,可以比方刘向、扬雄者,使后之人视今之盛,犹今之视古也。
问:苍颉②作字,得之于鸟迹,所以发鬼神之秘,探天地之蕴也。自苍颉而下,字体数变,其所可识者,大小篆及隶书一二家耳。其后有稿书③、楷书、垂露④、飞白⑤,又其最后,有八分书。古今事物,智者作之,巧者述之,历时甚久,智巧日滋。及乎天下之人无所用其智巧,而后为全且备也。周人以六书⑥教国子。六书者,造字之本也。秦之有八体,汉之有六体,秦汉以来,体制虽变,而造字之本未尝或变也。班固所载周人六书之义,许氏用之而为《说文解字》,此非出于臆度,盖得之于贾逵、卫宏、扬雄、司马相如之徒。然而六书曰指事,曰象形,曰谐声,曰会意,曰假借,若以类求之,可易晓也;其为转注,则其为说似有所未安。许叔重所作,凡十有三万三千余字,推其条例,不知何者可以为转注也。秦之八体,有大篆⑦而阙古文奇字;汉之六体,有古文奇字而复阙大篆古文。上世所传奇字,古文之别体也。大篆出于《史籀》,战国以来俱用之,许氏微得其旧体,然不知秦汉所以损益,未尝兼存之,何也?学者有意于六经,则训诂之学不可尽废。欲无惑于训诂,其于古人造字之本,与夫前代所以损益之,乌可不旁通之乎?
问:道之污隆,存乎其人;文章之高下,存乎其时。唐虞三代至周而治极矣,故其文为独盛也。战国之诡激,魏晋之浮夸,南北五季之颓败凋弱,其间号为继周者,易秦而汉,易隋而唐。汉至武宣之世,始议文章;唐自元和以后,渐复古雅。虽贾谊①、陈子昂②之徒一时特起,初若有意于发挥古文,润色当代,而其风流酝藉,亦无传焉者,以其独立而未盛故也。班固赋《西都》,具述公卿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刘向、董仲舒、萧望之③之徒,皆以文章称之。至其叙武帝以来,则又列仲舒于儒雅,而以司马相如为文章。其言孝宣之世,萧望之则儒术也,王褒①、刘向则文章也。文章、儒雅,若同然而实异者。数子之文,犹有可稽,析而论之,锱铢轻重如是其审也。河东柳子厚论当世之士,谓今之为文,希屈、宋②者可得数人,希王褒、刘向之徒者可得十人,至陆机③、潘岳④之比,累累相望。唐自元和之后,作者可数。屈、马希世之文也,学而似之者谁欤?汉晋一代之文,无出数子,何其得之多欤?一时人物宗元有所避而不言,至于后人品藻则无害也。国家开造之初,文章未备,作者往往仍其故习,及欧阳子⑤以古学为倡,而文章始一变矣。熙宁、元丰之后,学者皆祖于王氏,又其后苏氏出焉。今之学者,不出于二家,其是非得失,互有所分也。君子之于文也,无所苟而已矣。必如画师之于形,瞽工之于声,耳目有所不
接,则妍媸清浊不能辨也。试求汉唐文人之体制,而质以今日之所尚,亦足以知诸君为文之大略。
问:陈诗以观民风,纳贾以知好恶,此先王厚风俗之意也。文体之变,其风俗之所系邪?是故读虞夏之书,则有浑浑之气。商书灏灏,周书噩噩,内外相形,虚实相应,不可以伪为也。战国尚纵横,其文也巧而善辨;西汉尚经术,其文也质而有理;晋尚清谈,唐尚辞章,而文亦随之,学者之所知也。三代以还,淳浇朴散,其间有可人意者,数代而止耳。齐、梁、魏、隋五代之间,事以俗变,气卑弱而不伸,文浮张而少实,君子无取焉。信哉!文章之系于风俗也。主上以光明缉熙之学,将与天下共之,析科目,崇学校,所以涵养作成者至矣。
风俗之变,尤所不敢忽也。敢问书契①以来,六经、诸子、百家传记之言纷纷藉藉,学者将何所依据耶?圣人之经,初无定制,其读书也不知有《易》,其读《易》也不知有《诗》,以至《春秋》也,《三礼》也,其文不相祖述而同出于圣人,当以何者为正耶?扬雄《太玄》、王通②《续经》,是有意乎六经而作也,君子不以为经,何耶?圣贤之文虽体制不同,大体与六经相为表里。刻玉剪彩,骈花俪叶,为耳目观听之具,此围棋击剑之技尔,何以文为?骚人之辞幽愁愤闷,非若六经之简且易也,识者谓其与日月争光,何耶?仲尼既殁,后世之所取信者,六经也。同之而未必是,异之而未必非。同异之间,其必有说也。若曰圣贤之学不在于无用之空言,则千百载之下无六经,无诸子,无百家传记,而能得古圣贤之用心者,又不知其何事也。幸详言之,以观诸君子之所学。
问:古者以弧矢①一事,而合之以声歌登降之节,于是乎贤不肖无所逃矣。朴日以消,伪日以滋,谓弧矢有所不足尚也,乃从而书其道艺,书其德行,当时安之,而无或异议者。道术破裂,邪说横起,坐徂丘,走稷下②,朝游燕壁,暮叩秦关,皆先王之时所谓惰游之士也。发策决科,其源稍出,所以抑夫惰游之习,而示天下以至公之门也。汉、晋、隋、唐,沿革不同而不能一日去之。六籍之有训诂③,而他说不能乱,及其久也,则离析训诂而投诸笺注。三百篇之《诗》,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词人之赋。是以谈经者或至于穿凿,能赋者或至于破碎,亦其势然耳。科目所以待天下,于斯二者,不可以偏废,然亦罕能兼通之。求相如以经义则疏矣,责仲舒以辞章则泥矣。并包六艺而以作赋,名家惟贾生、扬子云为如是耳。明天子铺张大猷,招徕多士,合是二者,将以网罗所长,尚虑有司之或失也。比因迩臣之请,欲使夫二者如衡石④低昂,则无彼重此轻之患矣。唐之明经者,以上中下为差,至进士所尚,特词藻耳。今合明经⑤、进士而为一科,欲以求夫全能者,自贞观以还,其亦有通经博古而兼得夫雕篆⑥之艺者凡有几?愿详闻之。
问:法制密于古,而古道未易复,此学者所以深求其说而不可得也。自六乡①之法坏,而贤能之书不复见;自五等②之议寝,而泽宫③之射不复闻。汉有贤良方正之科,而隋有进士之目,盖放诸古法而为是也。文帝于十五年乃得晁错,武帝于元光中乃得公孙弘④、董仲舒之徒。晁、董、公孙之对,其亦温温乎六籍之苗裔也。若始元、地节、初元、建始之际,或以旱干水溢,或以日月之眚,求民之瘼,访政之疵,故以是举也为近古,而郡国三辅有其人,且于于而至矣。进士始于隋大业中,而盛于贞观、永徽之时,较数岁为率,而处人臣之极者十之二,登显列者又十之六七。然在当时,不以通榜为嫌,不以奔竞为耻。陈子昂走京师,多至百轴,而迄无一人知之者。牛僧孺⑤一遇韩愈、皇甫湜⑥,而声名且十倍矣。崔郾持文律,而吴武陵欲置杜牧于五人之数。王起问所欲于李德裕①,而得夫卢肇②、姚鹄③者矣。武陵何为而昌言之,而李德裕且以为公道?数百年之前,乃有是而无复窃论之者,其视结绳之政为如何也?我国家荡涤区宇,雕饰人文,其于百代取士之法,是皆损益而并用之。在乾德有三科,在景德有六科,天圣以还又多至十科,此为天子自诏者,可谓极一时之选也。建隆之初,进士科目一仍旧贯,岁中猎取,以数十人为率。及至太平兴国二年,以进士第者至百余人。自此或间岁,或三岁,隶之以甲乙之科,而所得者为益广也。今天下梦想贤俊,三十年来,未闻以贤良方正褒然为举首者。进士一科,用之数百岁,检约之具,视前代为甚备,而道途之人犹以为增损不止是也。负薪之语,有可以补国论,况通习博识之人乎?循汉唐之法,而可以望古道,其说为何如?
问:当战国合离之势,坚甲利兵不如仁义之为足恃也;当诸将纷争剑击柱之患,三尺法④不如绵蕞⑤之事为可畏也。治天下之具,无用之用,其用为甚大。大哉!大学之为用,非通达世务、明道不计功之人,未可与起此议也。主上焦劳侧席,慨然以硕材为念。比者迩臣有以大学为请者,闻之朝野,议论一新。大学之作,非直欲笼络后进,为仕宦捷途夸艳一时因循故事而已。诚以数年之间,雕虫之技,穿凿之说,使人厌听而喜拒之,必有笃志如胡宪①者,重义如郭元振②者,不阿其守如何蕃者,于于然而作也。敢问有虞、夏后氏、商人、周人,或离为上下,为东西,或为国中之制,以别其四郊,辟雍起于汉,国子之学起于晋,四门③书馆之目起于唐,历代制作,何其不同也?自离经辨志,如是七年,谓之小成④,加之二年,强立而不反,则谓之大成⑤。或离析《三传》,而以《仪礼》为专经;或三分经传,而兼通老聃、孟子之书。其肄业作成,又何其不同也。祭酒、司业,以开奖诱掖为事,必以宗工宿德,学不畔于圣人者处之,然后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风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尚贤以崇德,简不肖以黜恶。凡此数条,大学之道也,其详可得而闻乎?并与诸君商榷之。
问:封建①井田,古良法也。古者封建,以十制一。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五十里之国者,听命于七十里;七十里之国者,听命于百里;百里之国者,又听命于天子。故天子得以运动天下于掌握间,三代之所以长且久也。古者井田,以十养一。王畿②之田百同,九百万夫之地也。三分损一,而为林麓③城郭之属,则为夫地者六百万。田有肥硗,又通之以再易为率,则为夫地者三百万。每一夫之地下农夫食五人,则王畿之内一千五百万人可以仰哺矣。推而九州④可知也。成周以九州之籍,不过千三百万四千有奇,是地十而民一,三代所以无沟壑之民也。世之论封建者,以《周官》之地求之《王制》,多寡不同,则归于周公之损益。然齐鲁以公侯之国,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此可疑也。论井田者,以小司徒之九夫,至四县之都,以较匠人之九夫,达百里之同。详略不同,则旁加其里。
古人必有一定之制,遽以纸上语而加损之,又可疑也。涂山之会⑤,执玉帛⑥者万国。商人承之,并为千七百七十三国。周人承之,离为一千八百国。一并一离,势必甚扰,而圣人为之,何耶?公邑必为井田,一同而沟洫浍有三;乡遂①必为沟洫,万夫而遂,沟洫②浍川有五。地广而通水利者少,地狭而通水利者多,何耶?公无附庸③,以五百里之地极矣,鲁以侯爵而加上公,乃有附庸之等,何耶?家百亩者,取十亩之征,十一之法也。而公田百亩,八家征之而有余,概谓之十一,何耶?后世废封建而郡县,有其利于国耶?坏井田而阡陌,或有便于民耶?数千年来,不复见绳绳井井之天下者,秦固失之,汉亦未为得。汉人去三代未远,改秦之辙则封建井田,何为而不复?
问:三代所以取民者有其度,所以养民者有其具,而其于轻重敛散也有其数。三代之陈迹尚或可寻,而秦汉以来偶失之。古者三年耕则有一年之积,以三十年通之,则有九年之积。国有九年之积,则旱干水溢之患非所患也。以《禹贡》考之,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秷,三百里纳秸,四百里粟,五百里米,是古人积粟,新陈相因,可以为九年之食者,其法在是也。鲁人一岁无麦苗,则将告籴于他邦矣,是鲁之为国,且无兼岁之储也。更战国强秦,而先王之法破荡无几。汉兴,至文帝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或未备。及至数十年之后,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是积粟之法,果为无得于古也。常平④之法,用之于宣帝,帝之用其说而敬其人,甚至爵之以通侯⑤。此其为法也,虽不见于三代之前,而先王之美意在是耳。周人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散利薄征,缓刑弛力,乃其最先者,故年饥用不足,其取民也不过什一,而又荒政行乎其间,此正后之人所以汲汲于平籴之意也。常平行之于汉,历晋宋而下用之。义仓一事,用之于开皇,其后戴胄①尝主是说,自王公达于庶人,以田莱多寡,敛之有差,是其为法也不徒尔。盖忧民也为甚深,而其用法也为甚备。仰惟主上以焦劳恻怛之意,而寓之于丁宁告戒之间,郡国之远,持节而发廪,且至无虚月也。先王之成法,百世用之,而至此为严且密。然一岁不登,民有饥色,则法之本意,容或有未尽者乎?试考之近代,贞观二年始听立义仓②,十有三年而常平之法出,开元之初其事又为甚详,荆、扬、襄、夔、绵、益、蜀、汉并以常平积粟,而源源不绝如是也。然二者久之则不能无弊,每于三岁,或以陈粟输之京辇③,似非义仓本意也。又于天宝以后,常平之法坏,因循不举者垂三十年,乃至阅竹木茶漆以益其所售之数,则常平之法徒法耳。唐人积粟之数,尚或可考,义仓为最,常平次之,以国朝熙宁之间较数岁以为常,则赢缩仿佛可知也。今天下视前代之法,其增损有几?苟为未尽,则救弊之方,其说焉出?
问:班固尝言,九土④之风俗,以其民之刚柔缓急,系水土之风气,谓之风;以其好恶取舍,随君上之情欲,谓之俗。是故风止于一方一国,而俗常成于天下。尧舜之民,比屋可封;桀纣之民,比屋可诛。若非有水土风气之异,曹奢魏褊,桑间濮上⑤之淫荡不节,又若有不可易之俗,何也?秦民借锄取帚⑥,天下之俗一败无遗,然豳都丰镐,先王之遗风至汉犹在,而故老所言黄帝、尧舜之处,其风教固殊焉。岂其有圣人之泽,则百世之下,虽横民暴政,不得而遽变之也!河内,商之旧都,既变唐叔之风,而其俗侵夺薄恩,则有纣之遗化,何也?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夏人之忠,固不胜申、韩①刻害之余烈,而黄、韩继为太守,则教化盛行,民以笃厚。卫康叔之德,乃不若所谓黄、韩者,何也?鲁人之俗好礼义,以为周公、孔子之泽,以其訾毁巧诋之失,亦岂无出于周公、孔子者耶?齐人之俗好经术,以为太公之遗风,而其多诈不情,又岂无出于太公者耶?不然,所谓风俗之本,其说果安在?
问:黄帝以无为而百胜,尧舜不战而屈人兵,三王之治天下也,有甲兵之备而无战斗之患,此春秋战国以来,所为戎首②之谈者,往往以是为借口也。兵法论次,凡十有三篇,文约而用周,绪远而意诣,正如老氏所可诵者,特五千言耳。然而宽衣博带③以儒名者,其于兵家一卷之书,有昧昧然终其身而不知之也。虽有所不必知,至于仁义节制,施之一国而达之天下者,恶得为无益于知乎?周人寓兵于农,而有六乡六遂,与夫诸侯井牧之法,沟洫田莱或不同,而寰内④较之列国,又或异其于寓兵多寡,何如也?齐之内政,裂其国而为三军,约以司马穰苴⑤之法,是其长短各有所合,而管子谓“吾如是,可以速得意于天下”,又何也?后周、隋、唐以来,府兵①一事为甚密,未几一变而为彍骑②,下至五代又一变而为黥面、涅手之制,府兵之法坏,且将数百年而不可复。法之多变,其利害相去又如何也?且夫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今日所以谨边钥③,饬军政,有得夫五帝三王以天下为度而不如是汲汲焉者。帷幄之筹,樽俎之画,非所敢知,所可知者,惟竿牍已陈之迹耳。试道其所以然者,勿谓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问:由汉以来,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削其不合者,定之为三十五家。今三十五家所可枚数者,凡有几也?世俗以握机之法传之黄帝,即所谓丘井之象、四面八乡是也。诸葛武侯取之于沙上八阵,乃其事耳。近世以其一为《营法》,而五者为方圆曲直锐之形,是又孔明旧法也。兵之变化也乌可已,而乃出于一本,则坂泉之师④、涿鹿之战⑤,虽相去数千百年之远,而犹对面语也。国家于多事之日,将以汲汲夫腹心干城者,隶之以博士,课之以兵法,又从而反复评核,以极其所未至者,岂谓诗书礼乐在元帅为不可后,雅歌投壶⑥于军旅为不可阙?吕蒙①所学者有如是,则固当刮眼视之耳。观之兵法,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以虚实之义,引而伸之,为千章万句,不出于致人而不致于人也。孙武②欲以正合,以奇胜,而吴起③所用之法,多非孙武所谓以正合也。求之三者,其于轻重低昂之际为如何?子房④得圮上一卷之书,谓读之乃《太公兵法》也。《六韬》自为一书,而《三略》似非出于太公者。周之司马,则太公之遗也。或谓穰苴为司马之官,于是称司马穰苴。至威王追论古司马法,又述穰苴所学,遂为书数十篇。今所传者,惟古司马法,又非穰苴所述,不知为何书也。诸家兵法,惟伍法为最善,《尉缭子》有束伍之令,其于他书,是果出一辙乎?李卫公①平突厥以奇兵,而欲以正兵伐高丽。且又谓孔明七擒七纵乃为正兵,非奇也。七擒七纵而不谓之奇兵,则是未易晓也。如是数者,必得夫马援、荀彧②而与之议,则庶乎无惑矣。
问:岐伯③问答,而千万人用之;黄石公④一卷之书,而百战胜负不出于此,岂为古今一辙,人事不相远耶?第五琦⑤谒帝于泾原,因谓当今所急在兵,兵之强弱在赋,赋之所出,以江淮为薮泽⑥。其后拿兵数十年,而飞挽不少绌者,所恃江淮财力有以当之耳。吴蜀相为唇齿,而夷陵荆襄上流之势,虽分而实合也。两国并力,何时不出师,而未尝以用度不足为意。安史之乱,历数年乃定,而吐蕃、回纥,党项,云南且无虚岁,自至德以还,置朔方于度外者,殆三十年。许、蔡、定、襄,已非吾土,调兵日急,供费日多,常赋不足,而促限别配之名出矣。吴蜀在当时,未闻有以取于人而纷纭如是也。唐自九节度之兵攻安庆绪,未即灭而史思明有收合余烬之意。代宗自陕郛有所惩艾,故关中有朔方、泾原、陇右之师以扦西戎,河东有太原全旅以支北虏①。在当时朝夕之画,唯兵食一事为不少去也。第五琦尝以盐佐军兴,而人不益赋,及刘晏代之,法益密。晏之死,其法久不振,李巽②才及用事,便如晏最多之年,明年过之。第五琦为长于计,至于晏密矣,巽又密于晏,利无遗入,则民力单虚,又何当时称之为长才,无或异辞者?吴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蜀有诸葛孔明,是皆一方隽才也。曾不闻以笏画边计,而有当馈不足之意,又何也?自天宝以还,兵籍民版,较之吴、蜀全壤,增损为几何?今天下合吴、蜀唇齿之势,而泾、陇、伊、洛,吴、蜀不得而有,我且兼而有之。昨者淮泗之役,自交绥以至旋旆③,而敛不及民。以今准古,当取夫人事不相远者,所谓米粟非不多,兵革非不利也,其策又安出?
问:袢暑④而阴生,冱寒⑤而阳复,此天地万物每见于消息往来之际也。黄初鼎盛,而闻代北穷眇,乃有拓氏者,郭钦、江统①始为典午②氏数千年之谋,而刘元海③飒焉已至矣。元海未出,倚啸洛下者,王夷甫④为早得之。东连齐地,西瞰龙山,燕赵之墟,韩魏之郊,是皆吾之故物,而晋人不得已,且至等弃之。夫河济,天下之要地,曹公之基扃在是也;陈留,用武之国,四通八达之途,而袁氏在所必争也。邺有三台之固,西接平阳,如喉衿相属,不可解去,此说不独石勒⑤为知之。殽函,四塞之阻,姚泓①已失之,而赫连勃勃②又偃然不可制矣。今天下要领,有如是四者。胶西之役,凶渠灭没,则北海、东莱旋见响应。吾宿兵于上蔡、临汝,而游兵于唐、邓,则开封无假息之日矣。
昔人欲以轻兵五千自斜谷走关中,是为幸偶一中者。吾已定鼎于郏、鄏,且将饮马于汧阳,则关中何恃而不恐也。河南全壤,在吾目中,则推锋越河,又不可后也。然闻之道途曰:敌欲挈白沟以南归之职方者,使者叩塞而封人辞焉。果不折一戟,不遗一镞而前所谓四者,不可以尽得之耶?是特未定也耶。石勒畏祖逖,乃至两通好,其或至于是耶?袁谭③欲并力于魏,而为是不得已之举耶?刘备恐曹公至汉中,而遽与吴平,无乃有所忌而然耶?至于两阶之舞,非所以来远人而远人格,事有所不知然而然耶?军戎万里,有数之如一二者,又不能无待于儒生也。
问:古之人不以巡狩④为惮烦,谓其徒御简少,而供顿之易足也。后世视巡狩一事为劳民殚财之举,是以有观风之使。汉以绣衣察郡国,至东都则以御史督军。唐之署诸使,大约皆汉制也。贞观初,遣使者十有三人,其后又为十道①使,又其后有按察、采访之目,又其后有度支、营田、劝农、黜陟、常平、转运之号。若盐铁则自第五琦始,若节度则自贺延嗣始,若宣谕太原,而刘总如兵之在其颈,则宣谕又托始乎此矣。今天子发德音,下明诏,以两淮靡定,形于宵旰,遂辍论思之彦,以纾忧顾之怀,此为盛德事也。然田莱尚荒,户口初复,城筑不可废,转输不可省,是必劳来还定之策,如昔人所谓五术八计、三科四赋、六德五要者乎?凡欲求民瘼②,要在持节一出,而不独汉以来为如是,在古人则有之。《鹿鸣》之雅,不过以十数,而《四牡》则劳使臣之来也,《皇皇者华》则君遣使臣也。宣王中兴,而又有鸣雁③哀矜之使,有《四牡》、《皇皇者华》之诗,而又有《采薇》、《出车》、《枤杜》之什,此内外之治,又安得有偏而不起之处也?今輶轩④一动,且送之以礼乐,而天语谆谆,以周爰咨诹为意,岂欲其田莱日辟,户口日滋,城筑不告劳,转输有以继乎?昔者叔孙穆子⑤聘于晋,尝谓晋之行人曰:“咨才为诹,咨事为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今之有是行也,则于穆子之言,又在次第先后而用之耳。此为当世之务,而吾徒必有通其说者,幸并言之。
问:武王其于下车也,而式商容⑥之闾;晋文公以区区伐国为意,而戒之无入僖负羁①之室。武王以公心待天下,而重耳为是剪剪不足道者,此王霸②之所以较然为易见耳。由北海、胶西,则为齐鲁之乡;由新蔡、临汝,则为陈郑之墟;由武当而溯伊洛,由秦陇而指关辅,是皆中州故壤,衣冠爵里之所自来也。昨者兵车之役,日辟国百里,未暇橐弓,而旌旗束帛且将旁午四出矣。岂为弦歌之俗乃杂于侏〓;冠带之民,乃沦于左衽。是必有孤愤长叹,逃名窜伏,不以嗟来一饱,而易吾之终身者,如李谧③、郑修④,未尝有一日自售之意,夸视诏书,谓何足以此劳国士也。张文诩⑤尝叹老且至矣,而修名不自立。其于间关百战之日,而不屑不洁者,又岂能无所闻于世乎?或者谓新都未焚,薛方①于是危行而言逊,逢萌②又所谓见几而作者,周党③且托疾不出户,王霸至于褫冠带、谢交官。及乎区宇再平,天子侧席,有以见求贤如不及之意,又何薛方、逢萌聘而不肯至,周党、王霸至而不能屈?异时故人如严子陵④者,且或如是,以今准古,鹤书⑤所出,是果有翻然而来者乎?是特未定乎?
问:舜至邓之墟,而有十万家;太王邑于岐山之下,而从之者如归市。帝王之兴,有以感人悟物者,其来填填,其至翩翩,初不待约束期会而然耳。无事之日,四民杂出,如凫雁之去来,不知法之为便,政之为谧,刑之为靖,禁令品式之为疏通不扰也。及夫更赤眉①之后,则有讴吟思汉者,又更范阳之变,则知唐之德在人心者,犹或未忘也。一睹司隶,喜见颜色,一见官军,欢呼不已,人固有是心,谁独无是心哉!无是心,则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且将何所托也。兵车之会,壶浆②毕来,今大道之行,与之更始,是宜携持负戴不绝于途也。宣王之事,写之声诗,《鸿雁》一诗,为流民而发也。刘琨③长于招怀④而短于抚御,一日之中,虽归者数千,而去者亦或相继;王浚⑤视他人之依我者而不善存抚,未几复去之。比者方面之臣以是为请,两淮、荆襄,其所以还定安集者,当如鸿雁之役。得刘琨、王浚而德意且不下布,况所谓悠悠者乎?不知汉晋以来,在两淮、荆襄以循良目者,其于招怀存抚之术可用于今日者,凡有几端也?
附注
①七十子,指孔门七十二贤。七十,是举其成数。 ②凌夷,衰微、衰败。《旧唐书·刘蕡传》云:“今威柄凌夷,藩臣跋扈。” ③许慎(约58—149),字叔重,东汉著名学者,汝南召陵(今属河南)人。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卒于家。唐人张彦远《法书要录》云:“慎少好古学,书正文字,尤善小篆,师模李斯,甚得奇妙。”著有《五经异义》《说文解字》。 ④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河东(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贞元九年(793)进士,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调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叔文友善。及叔文主政,擢礼部员外郎,参与革新政治。叔文败,宗元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815)徙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韩柳”,共倡古文运动,其文峭拔矫健。又工诗,风格清峭,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卒年四十七,著有《柳河东集》。 ①繙经,读经。清徐增《送中洲大师往庐山》云:“繙经悟空假,缮性了真妄。” ②麒麟,指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图霍光等十一功臣像于阁上,以表扬其功绩。《三辅黄图·阁》云:“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 ③天禄,指天禄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为汉宫御用藏书典籍和开展学术活动的地方,是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 ④未央,指未央宫。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故城西南隅。汉高帝七年(前200)建,常为朝见之处。新莽末毁。东汉末董卓复葺。唐未央宫在禁苑中,至唐末毁。 ①秘阁,古代宫中收藏珍贵图书之处。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在崇文院中堂建阁,称秘阁,收藏三馆书籍真本及宫廷古画墨迹等,有直秘阁、秘阁校理等官。元丰改制,并归秘书省。 ②苍颉,又作仓颉,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③底本、四库本均“稿书”,疑当作“草书”。 ④垂露,一种书法的形体。为汉代曹喜所创,取草木婀娜垂露之象,笔势自上而下,若垂而复缩,点缀如轻露,皆出新意。 ⑤飞白,亦称为“飞白体”“草篆”。一种书法字体。笔势飞举,笔画中有空白无墨之处,丝丝露白,有如枯笔写成的模样。相传为东汉蔡邕看见工匠在修饰鸿都门时,用刷粉的帚写字,而得到启发。 ⑥六书,为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⑦大篆,亦称为“籀文”。书体名。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创的汉字。 ①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年十八,即以文才出名。年二十余,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数上疏言时弊,为大臣周勃、灌婴等所毁,贬为长沙王太傅,迁梁怀王太傅。曾多次上书,主张重农抑商,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以怀才不遇,忧郁而死。所著政论《陈政事疏》《过秦论》等,为西汉鸿文。世称贾太傅,又称贾长沙,亦称贾生。著有《新书》《贾长沙集》。 ②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后苦节读书。光宅元年(684)举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随武攸宜击契丹,表掌书记,军中文翰皆委之。圣历元年(698)以父老解职归乡,旋居父丧。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将其下狱,冤死狱中。论诗标举“风骨”“兴寄”,反对柔靡之风,为唐诗革新先驱。著有文集。 ③萧望之(约前114—前47),字长倩,汉代政治家、经学家,东海兰陵(今属山东)人,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历任大鸿胪、太傅等官。汉宣帝时,曾被丙吉推荐给大将军霍光,但得不到重用。以儒家经典教授太子(即汉元帝),反对封冯奉世为侯,建议和亲乌孙,善待归附的匈奴呼韩邪单于。主治《齐诗》,兼学诸经,是汉代《鲁论语》的知名传人。汉元帝即位后,以前将军光禄勋,领尚书事辅佐朝政,甚受尊重。后遭宦官弘恭、石显等诬告下狱,愤而自杀。 ①王褒(前90—前51),字子渊,蜀资中(今四川资阳)人。西汉辞赋家,与扬雄并称“渊云”。甘露三年(前51),奉令往益州,不久病逝,时年四十。留下辞赋十六篇、《桐柏真人王君外传》一卷,明末辑有《王谏议集》十一篇。 ②宋玉,字子渊,战国末期楚国辞赋家,与屈原并称“屈宋”。著有《九辩》《登徒子好色赋》《商唐赋》等。 ③陆机(261—303),字士衡,西晋吴郡吴县(今属江苏)人。名将陆逊之孙。少领父兵为牙门将。吴亡,退居勤学,作《辩亡论》。晋武帝太康末,与弟陆云入洛,文才倾动一时。赵王司马伦辅政,引为相国参军,预诛贾谧。齐王司马囧收付廷尉,赖成都王司马颖救免,遂依之,为平原内史。从讨长沙王司马乂,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兵败被谗,为颖所杀。诗重藻绘俳偶,骈文亦佳。所作《文赋》,论述作文利弊。著有《陆士衡集》。 ④潘岳(247—300),字安仁,西晋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早辟司空太尉府。举秀才。出为河阳令,转怀县令。勤于政绩。负才不得志,作谣讽山涛、裴楷等为帝所亲遇者。杨骏辅政,引为太傅主簿。骏诛,除名。后累迁为给事黄门侍郎。性轻躁趋利,谄事贾谧,为“二十四友”之首。赵王司马伦执政,岳与伦亲信孙秀有宿怨,秀诬以谋反诛之。岳美姿仪,少时出门,常为妇人投果满车而归。善诗赋,诗与陆机并称。今存《潘黄门集》辑本。 ⑤欧阳子,即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著有《集古录》《欧阳文忠集》《六一词》等。 ①书契,文字。《易经·系辞下》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②王通(584—617)字仲淹,道号文中子,隋朝著名儒家、教育家、思想家,绛州龙门(今属山西)人。幼好学。仕隋,为蜀郡司户书佐。文帝仁寿间(601—604),至长安,上太平十二策。后知所谋不被用,乃归河汾间以教授为业,受业者以千数,时称“河汾门下”。尝仿《春秋》作《元经》(一作《六经》),又著《中说》(一称《文中子》)。 ①弧矢,弓箭。《易·系辞下》云:“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②稷下,地名。在今山东省临淄县北,为春秋时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齐国曾在此设稷下学宫,招揽文学游士数千人,成为战国时的学术中心。 ③训诂,指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训,指用较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义,如人言为信。诂,指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字的古义,或用普遍通行的话去解释方言的字义,如不聿为笔。 ④衡石,秤和秤锤。《荀子·君道》云:“不待衡石称县而平,不待斗斛敦概而啧。”比喻法度、准则。 ⑤明经,唐时以经义所取之士。《新唐书·选举志上》云:“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 ⑥雕篆,雕琢文字,写作。又指辞章。 ①六乡,周制:王城之外,百里以内,分为六乡,每乡设乡大夫管理政务。六乡为:比、闾、族、党、州、乡。 ②五等,指五等之爵:公、侯、伯、子、男。 ③泽宫,古代习射取士之所。典出《周礼·夏官·司弓矢》云:“泽,共射椹质之弓矢。”郑玄注引郑司农曰:“泽,泽宫也,所以习射选士之处也。” ④公孙弘(前200—前121),字季,一字次卿,西汉名臣,齐地菑川(今山东寿光)人。汉武帝时,征为博士。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丞相,封平津侯。先后任左内史(左冯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职。卒年八十,谥献侯,著有《公孙弘》十篇。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⑤牛僧孺(779—848)字思黯,唐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德宗贞元进士。宪宗元和三年(808),因对策条指失政,为李吉甫所斥,久不得叙用。至穆宗时,累官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敬宗时,官武昌军节度使。文宗太和四年(830)还朝,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与李宗闵相结,排斥李德裕等,史称“牛李党争”。后出为淮南、山南东道节度使。武宗即位,李德裕为相,僧孺被贬居散地。宣宗立,还为太子少师。卒年七十,谥文简,著有《玄怪录》。 ⑥皇甫湜(777—835),字持正,唐代散文家,睦州新安(今杭州淳安)人。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在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不第。广为交游,与白居易、李翱、刘敦质等人往来。宪宗元和元年(806)举进士,官至工部郎中。从韩愈学古文,与李翱、张籍齐名。其文奇僻险奥。著有《皇甫先生文集》。 ①李德裕(787—850),字文饶,唐赵郡(今属河北)人。幼有壮志,苦心力学,不喜科试。既冠,卓荦有大节。穆宗即位,召入翰林充学士,禁中书诏,大手笔多诏德裕草之。寻转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敬宗时,出为浙西观察使。文宗即位,加检校礼部尚书,召为兵部侍郎。武宗时,由淮南节度使入相,弭藩镇之祸,决策制胜,威权独重。德裕为“李党”首领,牛僧孺、李宗闵为首之“牛党”深衔之。宣宗立,为“牛党”所构,贬崖州司户。卒年七十四,追赠尚书左仆射、太子少保、卫国公。好著书为文,虽位极台辅,读书不辍。著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 ②卢肇,字子发,唐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一作望蔡人(今属江西)。武宗会昌三年(843)状元及第,初为鄂岳卢商从事,其后江陵节度裴休、太原节度卢简求奏为门吏。后除著作郎,充集贤院直学士。懿宗咸通中,历歙、宣、池、吉四州刺史,卒。初,李德裕谪袁州长史,殊遇肇。及德裕入相,肇绝无依附。著有《文标集》。 ③姚鹄,字居云,唐蜀中(今属四川)人。早年时期隐居蜀中,经常出入当时名士公卿之席幕。武宗会昌三年(843),经宰相李德裕推荐,进士及第。懿宗咸通十一年(870),累官至江南东道台州刺史。工诗善文,为诗清拔,著有文集。 ④三尺法,指法律。古代以三尺竹简书法律,故称。 ⑤绵蕞,亦作“绵蕝”,制订整顿朝仪典章。引申为经营创建。借指表率。 ①胡宪(1086—1162),字原仲,号籍溪,宋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1131—1162)中,以乡贡入太学,会伊、洛学有禁,独阴与刘勉之诵习其说,又学《易》于谯定。后归隐故山,力田卖药以奉亲,从游者日众。晚年召为秘书正字,上疏言金人必败盟,请起用宿将张浚、刘锜。疏入,即求去职。帝嘉其忠,改秩与祠。卒年七十七,谥简肃。 ②郭元振(656—713),名震,字元振,以字显,唐魏州贵乡(今属河北)人。高宗咸亨四年(673)进士。历通泉尉、主客郎中。武周大足元年(701),拜凉州都督,拓境一千五百里。中宗神龙(705—707)中,迁安西大都护。睿宗立,召为太仆卿,安西酋长有赘面哭送者。景云二年(711),进同中书门下三品。玄宗先天元年(712),出为朔方大总管,筑丰安、定远城。次年,以兵部尚书复拜相。会帝讲武骊山,坐军容不整,流新州。开元元年(713),起为饶州司马,道病卒,年五十八。著有文集。 ③四门,指四门学,古代学校名。北魏正始四年(507)创立四门小学,初设于京师四门,后与太学同在一处。唐代四门学为大学,隶国子监,传授儒家经典,性质与国子学、太学同,唯学生家庭出身品级较低。隋代及北宋亦设四门学,存在时间很短。元以后废。 ④小成,小有成就。《礼记·学记》云:“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⑤大成,伟大的成就。《礼记·学记》云:“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①封建,中国古时天子以爵土分封与人的制度。秦并六国后废其制。西欧以中世纪为封建时代。 ②王畿,天子都城附近的土地。《周礼·夏官·职方氏》云:“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 ③林麓,山林。 ④九州岛,我国古代分天下为九个行政区,称为九州岛。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岛、尔雅九州岛、周礼九州岛等分别。一般乃指周礼九州岛,为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⑤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涂山位于今安徽蚌埠怀远县,传说禹建都阳翟(河南禹县)后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领于涂山,史称涂山之会。 ⑥玉帛,玉器和丝织品,都是古代名贵的物品,可用为诸侯朝聘或嫁娶行聘、祭祀的物品。 ①乡遂,典出《周礼·夏官·大司马》。周制,王畿郊内置六乡,郊外置六遂。诸侯各国亦有乡遂,其数因国之大小而有不同。后亦泛指都城之外的地区,或指乡大夫。 ②沟洫,田间水道。借指农田水利。泛指田野。 ③附庸,附属于诸侯或大国的小国,借着听其指挥来得到庇护。《礼记·王制》云:“附于诸侯曰附庸。” ④常平,古代一种调节米价的方法。筑仓储谷,谷贱时增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汉宣帝时耿寿昌首创。 ⑤通侯,秦汉时代侯爵的最高一等,又称彻侯、列侯。 ①戴胄(?—633),字玄胤,唐初宰相,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早年在隋朝为官,曾效力于王世充,归唐后为秦王府士曹参军。唐太宗继位后,擢升为大理少卿。生性忠直,数次犯颜直谏,后改任尚书左丞。贞观三年(629),代理吏部尚书,主持选官。次年,成为宰相。七年,病逝,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忠。 ②义仓,旧时地方上储存粮食以备荒年同济公众的粮仓。 ③京辇,指国都。 ④九土,九州的土地。泛指国土。 ⑤桑间濮上,指男女幽会的地方。《汉书·地理志下》云:“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⑥借锄取帚,出自《汉书·贾谊传》:“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毋取箕帚,立而谇语。”形容风俗败坏,不仁爱。 ①申韩,申不害与韩非的合称。二者都是战国时代精通刑名法术的学者,同为法家代表人物,故后世以申韩代表法家及其学说。 ②戎首,发动战争的主谋、祸首。比喻首先挑起事端或带头做坏事的人。 ③宽衣博带,又作“褒衣博带”,着宽袍,系阔带,为古代儒生的装束。 ④寰内,古谓帝京周围千里之内。后引申指天下。《榖梁传·隐公元年》云:“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 ⑤司马穰苴,本姓田氏,春秋末期齐国(今属山东)人。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之军,因功被封为大司马,子孙后世称司马氏。后因齐景公听信谗言,田穰苴被罢黜,未几抑郁发病而死。由于年代久远,其事迹流传不多,其军事思想却影响巨大。唐肃宗时将田穰苴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追尊为横山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①府兵,古代一种兵制。始于西魏,北周、隋、唐沿用。北周府兵是兵民分籍,由军人自相督率,隶属军府管辖,唐代则改为军民合一,军纳入户籍,隶属州县。 ②彍骑,唐代宿卫兵名。玄宗时因宿卫京师的府兵大量逃亡,开元十一年(723)用宰相张说的建议,以招募方式选京兆、蒲、同、岐、华等州府兵和白丁,每年宿卫两个月,免除出征、镇守负担,称长从宿卫。开元十三年(725)改称彍骑。天宝后,仅存虚名。 ③边钥,比喻边境重镇。宋赵蕃《溧阳邂逅胡安丰赴官送以二诗》之一云:“暂为时清掌边钥,却来夜直上金銮。” ④坂泉之师,相传黄帝与炎帝战于坂泉之野。 ⑤涿鹿之战,见《史记·五帝本纪》:“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⑥雅歌投壶,指吟雅诗及作投壶游戏。 ①吕蒙(179—220),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三国吴名将。其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中国古代将领勤能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卒年四十二岁。 ②孙武(约前545—约前470),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属山东)人。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他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其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该书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该书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③吴起(前440—前381),卫国左氏(今属山东)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曾主持“吴起变法”。 后因变法得罪贵族,遭杀害。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被追尊为广宗伯,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④子房,即张良(约前250—前186),字子房,河南颍川城父(今河南宝丰)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卒后谥文成侯。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①李卫公,即李靖(571—649),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 历任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卒年七十九,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赐谥景武,陪葬昭陵。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玄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著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今多已失传。后人辑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②荀彧(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猜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谥敬侯,后追赠太尉。他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③岐伯,中国上古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精于医术脉理,名震一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 ④黄石公,秦汉时隐士,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纳入神谱。 ⑤第五琦,字禹珪,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理财家。曾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因主持金融币制改革而闻名。 ⑥薮泽,水流汇聚的地方。比喻人物会聚之处。 ①“北虏”,四库本作“北敌”。 ②李巽(747—809),字令叔,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少苦心为学,以明经举拔萃,长于吏事,书法亦妙。初授鄂县尉,由左司郎中出为常州刺史,召拜给事中,出为湖南观察使,锐于为理。后改江西观察使,加检校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唐顺宗即位(805),入为兵部侍郎,领度支盐铁使。迁兵部尚书,明年改吏部尚书。卒年六十三,赠尚书左仆射。 ③旋旆,回师。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云:“故且观兵旋旆,复整六师,长驱西征,致天下诛。” ④袢暑,犹溽暑,炎暑。 ⑤冱寒,闭寒。谓不得见日,极为寒冷。《左传·昭公四年》云:“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于是乎取之。”杜预注:“冱,闭也。”孔颖达疏:“牢阴闭寒,言其不得见日,寒甚之处。” ①西晋时期,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周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黄河流域,史称“五胡内迁”。晋武帝太康初年,侍御史郭钦请徙胡族于塞外,并以汉人实边以绝胡患。惠帝元康九年(299),江统作《徙戎论》,提出将氐、羌等族迁出关中的主张,但未被采用。 ②典午,“司马”的隐语,《三国志·蜀志·谯周传》云:“周语次,因书版示立曰:‘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者,谓司马也;月酉者,谓八月也。至八月而文王(司马昭)果崩。”《资治通鉴》卷一七一胡三省注曰:“典,司也;午,马也。”晋帝姓司马氏,后因以“典午”指晋朝。 ③刘渊(?—310),字元海,西晋时匈奴首领,新兴(今山西忻州北)人。永兴元年(304),趁朝廷内乱,在并州自立,建年号为元熙,称汉王,建立汉国(后改为赵,泛称前赵,亦作汉赵),永凤元年(308)称帝。在位六年,光文皇帝,庙号高祖。 ④王衍(256—311),字夷甫,西晋末年重臣,著名清谈家,琅琊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外表俊秀,风姿文雅,喜好老庄学说,颇有时名。步入仕途后,历任黄门侍郎、中领军、尚书令、尚书仆射等职。光熙元年(307),升任司空。次年,又任司徒。其后转任太尉兼尚书令,又兼领太傅军司。永嘉五年(311),东海王司马越去世,他奉其灵柩返回东海,途中为石勒所俘获。王衍在与石勒交谈时,仍推脱责任,并劝其称帝,石勒大怒,将其与西晋旧臣一同活埋,年五十六。善行书,《宣和书谱》有其作品《尊夫人帖》。 ⑤石勒(274—333),字世龙,小字匐勒,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人。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史称后赵明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个奴隶皇帝。石勒发轫于第一次反东海王起义时,追随牧帅汲桑投靠公师藩。石勒这个姓名也是汲桑替他取的,后投靠汉赵(前赵)刘渊。他在汉人张宾辅佐之下以襄国为根据地,先后灭了王浚、邵续与段匹磾等西晋在北方的势力,又吞并曹嶷。前赵平阳政变后正式与刘曜决裂,大兴二年(319)称赵王,都襄国。咸和四年(329)吞并关中,取上邦,灭前赵。北征代国,使后赵成为当时北方最强的国家。卒年六十岁,庙号高祖。 ①姚泓(388—417),字元子,羌族,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人,后秦文桓帝姚兴长子,十六国时期后秦最后一位皇帝。义熙十二年(416)即位,改元永和。十三年,东晋刘裕率军北伐后秦,姚泓投降,后秦灭亡。后被押解到东晋都城建康,在建康闹市中斩首,时年三十。 ②赫连勃勃(381—425),原名刘勃勃,或字敖云,匈奴铁弗部人,十六国时期夏国建立者。其父刘卫辰曾被前秦天王苻坚任为西单于,督摄河西诸部族。义熙三年(407),刘勃勃杀没弈干,并吞其部众,自立为天王、大单于,国号夏,年号龙升,定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北)。为政残暴嗜杀,狂妄自慢,关中人民受害极深。义熙九年(413),改姓赫连。十四年,乘东晋将领刘裕灭后秦急于南归之机,攻取长安,在灞上(今陕西蓝田县)称帝。不久回师,因统万宫殿完工而刻石于城南,歌功颂德。卒年四十五,谥武烈皇帝,庙号世祖。 ③袁谭(?—205),字显思,汝南(今属河南)人。东汉末大将军袁绍长子,曾任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击败田楷、孔融,完全占据青州。袁绍去世后,审配等伪立遗令,拥立袁尚为继承人,袁谭不能继位,心怀愤恨。后袁谭、袁尚二人的矛盾彻底爆发,袁谭联合曹操共同攻打袁尚。十年,曹操兴兵进攻南皮,袁谭奋力抵抗,终于在曹操急攻之下战败,为曹纯麾下虎豹骑所杀。 ④巡狩,旧称天子巡行诸国。《孟子·梁惠王下》云:“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①十道,唐贞观元年(627)所置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的合称。开元二年(714),置十道采访处置使,始为定制。 ②民瘼,人民的疾苦。《后汉书·循吏传》云:“广求民瘼,观纳风谣。” ③鸣雁,鸣啼的大雁。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九云:“鸣雁飞南征,鶗〓发哀音。” ④輶轩,古代天子之使臣所乘的轻便车子。 ⑤叔孙豹,名豹,谥号曰“穆”,故称叔孙穆子,春秋时鲁国大夫。 ⑥商容,殷纣王时期主掌礼乐的大臣,著名贤者,因为不满纣王的荒唐暴虐,多次进谏而被黜。周武王克殷之后,欲封其为三公,辞不受,武王遂表商容之闾,以示对忠臣贤者的尊敬。 ①僖负羁,又名釐负羁,春秋时期曹国大夫。晋文公重耳流亡过曹国时,曹共公无礼,他独具慧眼接待了晋文公。晋国伐曹之时,文公下令军队不得侵犯僖负羁及其家人,以报答过境时的款待。 ②王霸(?—59),字元伯,东汉将领,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襄城县)人。生性喜欢法律,初为监狱官。光武帝路过颍阳时,王霸归附光武帝,随光武帝打败王寻、王邑。历任功曹令史、偏将军、讨虏将军、上谷太守。建武十年(34),与吴汉等四位将军率领六万人,打败卢芳部将贾览及匈奴联军。十三年,改封向侯。当时,卢芳和匈奴、乌桓联合,王霸总计和匈奴、乌桓大小几十上百次交战,很熟悉边疆军事,多次上书说应与匈奴结亲讲和,又建议由温水运输,省去陆路运输辛劳,建议都得到实行。三十年,改封淮陵侯。后因病去世。 ③李谧,字永和,北魏隐士,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少好学,博通诸经,周览百氏。初师事小学博士孔璠。数年后,璠还就谧请业。同门生为之语曰:“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以公子征拜著作佐郎,辞以授弟郁,诏许之。州再举秀才,公府二辟,并不就。著有《明堂制度论》。 ④郑修,北魏隐士,北海(今属广西)人。少隐于岐南几谷中,依岩结宇,独处淡然,屏迹人事,不交世俗,耕食水饮,皮冠草服,雅好经史,专意玄门。前后州将,每征不至。 ⑤张文诩,隋代学者,河东(今属山西)人。父琚,开皇(581—604)中为洹水县令,以清正闻。有书数千卷,教训子侄,皆以明经自达。文诩博览群书,特精《三礼》,其《周易》《诗》《书》及《春秋三传》,并皆通习。 ①薛方,字子容,西汉末年隐士,齐国(今属山东)人。博通经史,拒绝了王莽的一再征请,居家讲经授文,保全清白声誉。 ②逄萌,字子康,一为子庆,汉代高士,北海都昌(今山东昌邑)人。家境贫困,曾任亭长。县尉路过驿亭,逄萌候迎拜谒,感慨不已,喟然叹曰:“大丈夫岂能为他人服役!””遂去长安就学,研读《春秋》。闻听王莽杀其子王宁,对友人说:“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于是悬冠于长安东郭城门,回归故里,携家渡海到辽东居住。光武帝即位(25)后,又从辽东来到崂山,隐居在不其山下,讲学授业,“养志修道,人皆化其德”。汉明帝曾屡次下诏征其出仕,他佯作疯狂拒之,后以寿终。明代文人周如锦有诗赞曰:“逄萌悯三纲,举世无枉足。辽东不可留,崂山栖黄鹄。” ③周党,字伯况,汉代高士,太原广武(今属山西)人。少孤,为宗人所养,而遇之不以理,及长,又不还其财。初,乡佐尝于众中辱党,周党久怀之。后读《春秋》,闻复仇之义,便辍讲而还,与乡佐相闻,期克斗日。乡佐服其义,舆归养之,数日方苏,既悟而去。自此敕身修志,州里称其高。及王莽窃位,托疾杜门。自后贼暴从横,残灭郡县,唯至广武,过城不入。建武中,征为议郎,以病去职。 ④严光(前39—41),又名遵,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市)人。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其后积极帮助刘秀起兵。事成后归隐著述,设馆授徒。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后卒于家,年八十一,葬于富春山。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之赞语,使他以高风亮节闻名天下。 ⑤鹤书,又称鹤头书。古时用于招贤纳士的诏书。 ①赤眉,西汉末年的流贼,以琅琊樊崇为首。为与王莽的军队区别,将眉涂成赤红色,故称为“赤眉”。 ②壶浆,用壶盛放饮料或酒。《孟子·梁惠王下》云:“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③刘琨(271—318),字越石,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晋朝政治家、军事家,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元康五年(295),出任司隶从事。后又被高密王司马泰辟为掾属,迁任著作郎、太学博士、尚书郎,累迁至并州刺史。永嘉之乱后,据守晋阳近十年,抵御前赵。他善文学,通音律,其诗多描写边塞生活,年轻时曾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卒年四十八,追赠侍中、太尉,谥愍。著有《刘琨集》九卷、《别集》十二卷。 ④招怀,招来、招抚。《史记·汲黯传》云:“是时,汉方征匈奴,招怀四夷。” ⑤王浚,又作王濬。王濬(206—286),字士治,小字阿童,西晋名将,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人。出身世代二千石的官吏之家,博学多闻,姿貌俊美,多谋善战。初任河东从事。泰始八年(272),任广汉太守时,纳主簿李毅之议,发兵讨灭枉杀益州刺史皇甫晏的牙门张弘等,迁益州刺史。后因治边有方,少数民族多来归附,拜右卫将军,任大司农。曾率军平吴,实现西晋统一大业,拜为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太康六年(285),为抚军大将军。卒年八十一,谥武侯。
知识出处
《艾轩先生文集》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记述艾轩先生文集诗卷,分别介绍了诗类、七言律、七言绝句、奏状札子、表状、策问、记类、序类、杂著、书简、启、祭文、祝文、行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