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艾轩先生文集》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433
颗粒名称: 艾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分类号: I222.7
页数: 14
页码: 47-60
摘要: 本文记述艾轩先生文集卷之二分为奏状札子、表状。
关键词: 艾轩先生文集 莆田 林光朝

内容

奏状札子
  丁亥登对札子①
  臣闻六籍②之言可通于万世,百王之事如出于一辙。今载之六籍,散之传记,是皆百王之迹,故号为儒生者,窃窥其大略,而可以献之旒扆③之前也。陛下以天纵之圣而有此日新之德,群臣望下风者常若不及,况田野空乏之人,未尝历他事,而欲守区区纸上之语,是宜陛下之所厌闻也。然臣之所知者,不过纸上语耳;臣所谓百王之事如出一辙者,盖谓唐虞三代之事,何其缓而不迫也。舜不穷其民,譬之善驭者不穷其马。马之力常若有余,即驰骋先后,唯吾意之所存耳。舜尝以命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禹之治水,至于十有三年之久。夫排淮决泗,此岂一手一足之所能哉。汤以七十里而有天下,其德为甚大,而其检身也常若不及。文王之化行乎江汉之域,而且谓其望道而未之见也。数圣人之行事虽若不同,而其所为同者,一归于宽通简易之道耳。国家维持天下之具,跨汉越唐,其视百王如④一日。肆陛下临御以来,求治为甚切,景德、嘉祐二百年忠厚之俗,此不待更张而天下自定也。然而凡欲进说者,往往引汉宣帝以为喻。宣帝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之道杂用之。
  此宣帝之所由失。唐虞三代之天下,是合天下之耳以为听,合天下之目以为视,合天下之耳目以为视听,而直道行焉。宣帝以吾之耳目可以尽天下之视听,监别为太精,堤防为太甚,号令为太烦,刑辟为太峻,臣虽愚瞽,实不欲举此数端于圣明之代也。臣愿陛下开张道德之化,崇尚宽简之风,使天下之人一归于景德、嘉祐忠厚之俗,远近流闻知上所好,则百王之辙迹为不远也。取进止①。
  缴奏沈瀛除知梧州词头②
  三月二十一日,三省同奉圣旨,沈瀛差知梧州,替张积躬。臣窃见沈瀛昨为枢密院③编修官,懦而无立,惟知干进④,为王质⑤所摇动,王质唱之,沈瀛从而和之,此亦公论之所不容。前日沈瀛无故复来,见者切齿⑥,谓如此等人幸而得祠禄⑦,闭门自讼,岂应更求进?今若与之州郡,何以示劝惩?沈瀛得郡,则王质之轻儇狡险,且将攀缘而至矣。臣恐公论自此不立,为害甚大,欲乞睿断将沈瀛差知梧州指挥,特赐寝罢①,以为浮躁不知耻者之戒。所有录黄②,臣未敢书行。
  缴奏谢廓然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词头③
  臣昨蒙陛下记录孤远,召臣于岭外,遭遇临雍④,夤缘⑤纵橐,臣之侥冒,亦已太过。当此晚节,非有好名干进之疑,事或可言,虽死何憾。臣窃闻王安石欲以李定⑥为监察御史里行⑦,宋敏求⑧知制诰⑨,不敢具草①。今月二十六日,送到录黄一道:“谢廓然可赐出身②,除殿中侍御史。”此在公论有所未安,臣职当书行,若畏祸忍耻,不得已书之,他日陛下必然有所悔,则臣为欺君者。臣之残年尚在人数中,岂应负此名?此臣所以不避诛斥而略陈大概。臣备数词掖③,凡再行谢廓然词,未尝不备述上意,以谢廓然为能吏。陛下④赐以太常之第,命以御史之官,是科目⑤太泛,名器太轻,非所以开张正途、诱来谠论也。前日尝欲以李太正为六察官⑥,未几复寝,岂谓科目出于至公,不以轻予人也。谢廓然之所长者,可以治财赋、理狱讼,至于耳目之司、纪纲之地,则有所不可。六部、寺监,所系者一职,惟御史府所系者国体,天下以为可畏者,谏官、御史也。非御史可畏,畏公议也。安得如范纯仁⑦、吕大防⑧者,除书之下,公议自定。苟或人人皆可为御史,则公议不立;公议不立,则天下亦何所畏哉!是国体轻重在于此,不可不早定也。中书号令所自出,令出惟行弗惟反,今此一件,臣若书行,不知中书所当缴者为何事。然天子择言事之官,而臣以本职有所可否,则为犯雷霆之威,无复生全,臣已阖门待罪。所有录黄,臣未敢书行。
  己丑拟上殿札子
  臣闻天子耕籍田①,而亲为是耒耜三推②之事,而天下不以为怪,以民食为甚重,虽天子之贵,亦欲知夫稼穑所从来也。至于大搜大阅,教之以击刺先后之法,岂不以人命为至重?然其他则百官有司之事,非天子所当身尝足历也。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汤有是勇智,而其用之也为甚大。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文王、武王赫然一怒,而其用也为甚大。有天下者,当求其远者、大者,则无过举之患。文帝在汉,汲汲然以养民为意,其通和戎狄,未尝不欲守高皇之约,然谓其无寝食之顷不在李牧③,则文帝所以自处者,固已卓然矣。史臣谓其遂躬戎服,御鞍马,此亦不得已而后起耳。文帝从事于鞍马之末,在当时已夸张其事,谓文帝从何遽有是举也。文帝之于鞍马,惟见之于一时,不闻帝之用武,欲习其事,弋绨①革舄②,罢露台百金之费③,皆一二书之,是文帝之御鞍马,适所当然者耳。侧闻太祖皇帝有献手挝④者,太祖谓:“无以异于常挝而献之,何也?”曰:“陛下试引其端。盖有韬刃在其中,可以为缓急之用。”太祖掷之于地,曰:“我何用此为?当彼时,此物果足恃乎!”太祖之于天下,可谓得其远者大者,此远近震迭而莫测其所以然也。臣窃听陛下有意于用武者,于驰骋之数、弓矢之技,且至亲历而习知之,岂欲以是鼓舞群动,而使人知陛下意之所向,何但文帝御鞍马于一日之间也?臣妄意以为,帝王之道,垂之六籍,所谓御戎之要,陛下盖亦熟究之矣。项羽⑤谓:“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拔山扛鼎之人,且不肯为一夫之敌,陛下以宽仁之度、道德之威,而每每以是说为不可已,此亦臣求其说而未喻也。开元之初,讲武于骊山,军容之盛,近代所未见。陛下试思开元之时,礼明乐备,边隙不开,岂缘一讲武而可以至此乎?草泽之臣,一日言天下事,当有次第,岂容辄及此,然而得一见天子,亦人臣希阔⑥之事,此而不言,过此即无时矣。
  谨昧死上陈,惟陛下赦其狂愚,而取其惓惓之意焉。取进止。
  表状
  礼部代宰臣已下谢冬衣表
  十年汉陛,此为观礼之时;七月豳风,盖取授衣之候。服焉而拜,惧若弗胜。中谢。恭惟皇帝陛下懋集德共,允怀俭宝,弗替文王之卑服,敢安舜帝之袗衣①。其视群公,乃如一体。谓昨者已陈于土鼓,而有司宜及于功裘②。在成周③盛时,惟止于诸大夫而上;若建隆定制,且逮乎百执事④之间。有雨露之沾濡,何草木之区别。臣等敢不究蚕缫⑤之所本,识机杼⑥之由来。尽乃自公,敢废素丝⑦之守;忧其不称,庶逃赤芾⑧之嫌。
  德寿宫①贺雪表
  熙然比屋②,尽出尧仁。瞻彼同云③,更符周雅。固亦欣欣而有庆,曾何荡荡以能名。中贺。恭惟光尧寿圣宪天体道太上皇帝陛下,叙在九畴,功成三纪。有重华④而协于帝,宜大德而得其名。尝事亲于法宫⑤之中,物无疵疠⑥;乃问道于空同⑦之上,民自吉康。然岁有上熟下熟之不齐,而地以近郊远郊之相去。雰霏⑧所集,鼓舞则同。是为贞观之风⑨,常若放勋⑩之日。臣等敢不铺张景象,模写太初⑪。将卜丰年,于民情而可见;莫裨元化⑫,在帝力⑬以何知。
  谢雪宴表
  验丰年于积雪,预述休祥;拜广燕①于中台,备陈礼乐。奚取燮调②之效,莫知慈惠③之酬。中谢。恭惟皇帝陛下礼必从宜,事惟饰喜。
  于鼓瑟吹笙之日,乃轻徭薄赋之年。有穆舜邻,聿颁镐饮④。瞩斯疆而翼翼,于彼同云;从尔醉之厌厌⑤,莫如湛露⑥。第知侈上之赐,其敢贪天之功。臣等敢不斟酌旧章,导迎和气。有梁苑⑦逡巡之作,何补盛时;得周人霡霂⑧之谣,乃胜礼饮。
  皇太子尹京谢赐历日表
  国章⑨布始,事莫重于人时;岁琯求中,法盖先于天邑⑩。仰承颁朔①,且喜同文②。中谢。恭惟皇帝陛下行夏之时③,循尧之道。验有年于长历④,归闰月于孟陬⑤。独乘四气⑥之端,上接百王之绪。裁为时令,在太初⑦三统⑧之间;施及侯封,自京兆万年而下。顾兹考定,孰不顺成。臣日至寝门⑨,时稽象魏⑩。问安视膳,亦惟子职⑪之修;东作西成,尚或男邦⑫之唱。
  广西宪到任谢表
  臣某言:昨准诰命①,除臣直显谟阁②,权发遣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填周自强召赴行在③阙。臣已于本月二十五日到任,交割职事讫者。胶庠④贰职⑤,莫裨长育之方;岭海一封,敢负平反之寄。驻风烟于汉节⑥,见父老于秦城。误窃宠荣,倍增震惧。中谢。伏念臣起家单远,为学阔疏。有十上举子之劳,而两从公车⑦之召。摧颓晚节,尘污华途。由承明著作之庭,掌胄子诗书之教。增员史馆,固非叙事之长;进读储闱⑧,莫尽承华⑨之要。盖谓技穷而欲去,乃复用过其所能。延阁⑩增华,外台⑪改观。属陛辞于咫尺,有天语之丁宁⑫。以是忧深,莫知才短。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威惟禁暴,德本好生,其在恻怛之怀,不远要荒之服①。况交址日南之遗壤,乃桂林象郡之故封。楚越同声,蛮猺杂处。恐或惊扰而生事,是以选择而使臣。臣敢不顾念鲜民,助成中典?每视鼠牙雀角之细,尝在蜂窠蚁穴之间。处此西偏,是为伏波②之故道;明于南国,有如召伯之甘棠③。唯尚论于古人,庶少酬于今日。
  西④易广东宪到任谢表
  臣某言:近准诰命,除臣依前直显谟阁,权发遣广东路提点刑狱公事,填郑丙⑤阙。臣已于三月初三日到任,交割职事讫者。衔命观风⑥,当郡县因循之后;蒙恩易地,属诏条宣布之初。祗荷曲成,第令交战。中谢。伏念臣受才最短,赋分①甚奇。壮而欲行,则陆沉于场屋②;老之将至,乃尘污于班行③。进叨冠带圜桥之荣,退冒礼乐皇华之宠。畀之延阁,付以祥刑④。甫乘传⑤而一行,旋感恩而两易。邻方告籴⑥,人未食新⑦。田野无所盖藏⑧,盗贼为之出没。谓天之覆下,何远近之或殊;而臣之事君,惟东西之所命。尚虞虚薄,曷副使令。
  兹盖伏遇皇帝陛下德本好生,治斯从欲。网疏旧俗,要从宽大之文;器使群才,用广哀矜⑨之意。臣敢不自竭驽钝,仰体丁宁。民物凋罢,得以闻于九重⑩之上;朝廷钦恤,庶几行乎百粤之间。
  辞免中书舍人表状
  臣伏准省札:备奉今月十九日圣旨,除臣试中书舍人,日下供职者。窃以朝廷莫重于论思献纳之臣,典章莫难于润色讨论之事。动关治具①,精柬时髦②。必求体要③之全,乃备赞书④之选。伏念臣初缘孤学,久污华途。叨贰儒宫,每愧阳城直谅之性;忝游储禁,莫陪绮季⑤高邈之风。得为乘传而行,敢望予环之召。悉由独断,奚藉先容。属际大昕之朝,偶先群老之席。命析九经⑥之意义,荣增三品之服章。欲穷木舌⑦驾说⑧而茫然,曾谓玉音⑨褒逾⑩而及此。宠颁纶旨,冒处禁垣。载怀非据之惭,益动既衰之戒。文章盖主乎气,而臣涉桑榆之景,则正气已索;训辞欲近乎雅,而臣抱山林之学,则大雅或亏。仰祈容照之私,亟使含萌之达,收还成涣⑪,改畀异能。庶无速于烦言,获少安于愚分。所有恩命,臣未敢祗受。

附注

①又见《历代名臣奏议》卷四九。登对,谓上朝对答皇帝询问。宋孔平仲《孔氏谈苑·活尧舜》云:“熙宁中,张唐民登对。” ②六籍,即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始见于《庄子·天运篇》。 ③旒扆,旒为帝王的冕旒,扆为帝王座位后的屏风,故借称帝王。唐姚崇《于知微碑》云:“朝庭称叹,声闻旒扆。” ④底本、四库本“如”,《历代名臣奏议》本作“乃如”。 ①取进止,古代奏疏末所用的套语,犹言听候旨意,以决行止。 ②又见《莆阳文献》卷一三。缴奏,谓给事中行使职权,驳正制敕之违失而封还章奏。沈瀛,字子寿,号竹斋,宋吴兴归安(今浙江湖州)人,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历官江州守、江东安抚司参议。著有《竹斋词》一卷。 ③枢密院,或称为“枢府”“枢庭”,古代官署,掌管国家机要政务。创始于唐中叶,掌出纳帝命。宋代与中书省并称为“两府”,掌兵权。明初废。 ④干进,谋官,求进仕。屈原《离骚》云:“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⑤王质(1135—1189),字景文,号雪山,宋郓州(今属山东)人,后徙兴国。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授太学正。孝宗时,屡易宰相,质上疏极论,忌者言其年少好异论,被罢职。后为枢密院编修官。虞允文当国,荐质可为右正言,时中贵用事,惮质,阴沮之,遂奉祠以终。他博通经史,善为文。卒年五十五,著有《雪山集》《绍陶录》《诗总闻》等。 ⑥切齿,咬紧牙齿,牙齿相摩擦。形容十分痛恨。 ⑦祠禄,宋制: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谓之“祠禄”。《宋史·职官志十》云:“宋制,设祠禄之官,以佚老优贤,先时员数绝少,熙宁以后乃增置焉。” ①寝罢,废除、停止。 ②录黄,宋代中书省枢密院承旨抄录颁送门下省的文件。 ③又见《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四四、《莆阳文献》卷一三。谢廓然(?—1182),字开之,宋临海(今属浙江)人,以父荫卜官,历任鄂州通判,知万、真二州、都官左右曹郎官。孝宗淳熙四年(1177)赐进士出身,除殿中侍御史。 七年,由刑部尚书除签书枢密院事。八年,权参知政事,除同知枢密院事。九年,致仕。 ④临雍,亲临辟雍。雍,指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历代皆有,亦常为祭祀之所。《后汉书·明帝纪》云:“永平二年三月,临辟雍,初行大射礼。” ⑤夤缘,攀缘上升。比喻攀附权贵以求进身。 ⑥李定(1027—1087),字资深,宋扬州(今属江苏)人。少受学于王安石。 登进士第,历任定远尉、秀州判官。对神宗问青苗,极言其便。熙宁八年(1075),出知明州。元丰初,权御史中丞,论苏轼熙宁以来诗文攻击时政,怨谤君父,逮轼赴御史台狱穷治,为当时著名文字狱。后历官户部侍郎,出知青州,谪居滁州。卒年六十一。 ⑦里行,官名,唐置,宋因之。有监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皆非正官,不定员额。《新唐书·百官志三》云:“开元七年⋯⋯置御史里行使、殿中里行使、监察里行使,以未为正官,无员数。” ⑧宋敏求(1019—1079),字次道,宋赵州平棘(今属河北)人。仁宗宝元二年(1039)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出签书集庆军判官。任编修官,预修《新唐书》。英宗治平中,以工部郎中修起居注,并编修《仁宗实录》,判太常寺。 神宗时,历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龙图阁直学士,修《两朝正史》。藏书三万卷,熟于朝廷典故,著书甚多。卒年六十一。著有《春明退朝录》《长安志》,辑《唐大诏令集》等。 ⑨知制诰,职官名。唐宋两朝专掌内命,典司诏诰的官吏。 ①具草,起稿。《梁书·江淹传》云:“是时军书表记,皆使淹具草。” ②出身,指入仕之途,即科举时代为考中录选者所规定的身份、资格。唐代举子中礼部试称及第,中吏部试称出身。宋代中殿试称及第出身,明清两代经科举考试选录的,称正途出身。 ③词掖,泛指词臣的官署,如翰林院之类。宋韩琦《辞免集贤第一表》云:“自羌庭之叛命,去词掖以临师,周旋兵间,竭尽死节。” ④底本、四库本“陛下”,《历代名臣奏议》作“今陛下”。 ⑤科目,隋唐时分科取士的名目。如秀才、明经、进士等;而明经又有五经、三经、二经等区分。后沿用为科举的通称。 ⑥六察官,监察御史的代称。唐置监察御史,分察六部、六事,号六察官。 宋也以监察御史分察六曹及百司之事。 ⑦范纯仁(1027—1101),字尧夫,范仲淹次子,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累官侍御史、同知谏院,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转运使。哲宗立,拜官给事中,元祐元年(1086)同知枢密院事,后拜相。哲宗亲政,累贬永州安置。徽宗登基后,官复观文殿大学士,后以目疾乞归。卒年七十五,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忠宣。著有《范忠宣公集》。 ⑧吕大防(1027—1097),字微仲,宋京兆府蓝田(今陕西蓝田)人。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任冯翊主簿、永寿县令。英宗即位,改太常博士、监察御史里行,因参与濮议被黜。哲宗时,召为翰林学士,发遣开封府。元祐元年(1086),升尚书左仆射兼门下省侍郎,封汲郡公。哲宗时,以元祐党争,知随州,贬秘书监。绍圣四年(1097),再贬舒州团练副使,循州安置,病卒,年七十一,追谥为正愍,追赠太师、宣国公。著有《文录》二十卷,《文录掇遗》一卷。 ①籍田,亦称“藉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相传天子籍田千亩,诸侯百亩。每逢春耕前,由天子、诸侯执未耜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称为“籍礼”,寓重视农耕之意。 ②三推,古代帝王亲耕之礼。天子于每年正月亲临藉田,扶未耜往还三度,以示劝农,称三推。《礼记·月令》云:“(孟春之月)乃择元辰,天子亲载未耜⋯⋯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 ③李牧(?—前229),嬴姓,李氏,名牧,赵国柏仁(今河北邢台)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战国末期,他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①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弋,通“黓”。《汉书·文帝纪赞》云:“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颜师古注:“弋,黑色也。绨,厚缯。”” ②革舄,革,生牛皮;舄,木底鞋。《汉书·东方朔传》云:“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颜师古注:“革,生皮也。不用柔韦,言俭率也。” ③罢露台百金之费,典出《史记·孝文本纪》:“(汉文帝)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④手挝,宋时一种可用以击人、防身的手杖。 ⑤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贵族出身。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巨鹿一战摧毁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封六国贵族为王。后与刘邦争帝,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后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在乌江边自刎。 ⑥希阔,稀疏、稀少。《汉书·外戚传下》云:“皇后自知罪恶深大,朝请希阔。” ①袗衣,绘绣有文采的华贵衣服,指天子所穿的盛服。《孟子·尽心下》云:“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 ②功裘,古代天子赐给卿大夫穿的一种皮袄。 ③成周,古地名,即西周的东都洛邑,故址据传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郊。借指周公辅成王的兴盛时代。 ④百执事,百官。《国语·吴语》云:“王总其百执事,以奉其社稷之祭。”韦昭注引贾逵曰:“百执事,百官。” ⑤蚕缫,亦作“蚕缲”,饲蚕缫丝。 ⑥机杼,织布机。唐李白《赠范金卿》之二云:“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 ⑦素丝,本色的丝,白丝,喻清廉之节。《后汉书·宋弘传》云:“其令将相大夫会葬,加赐钱十万,及其在殡,以全素丝羔羊之洁焉。”” ⑧赤芾,赤色蔽膝,为大夫以上所服。《诗·曹风·候人》云:“彼其之子,三百赤芾。”郑玄笺:“芾,冕服之桦也⋯⋯大夫以上,赤芾乘轩。” ①德寿宫,原为秦桧旧第,因有望气之人称“有王气”,秦桧亡故后收归官有,改筑新宫。1162年,高宗移居新宫,并改名“德寿宫”。之后,孝宗为表孝敬,将德寿宫一再扩建,时称“北内”或“北宫”。 ②比屋,屋舍相邻,常用以形容众多、普遍。 ③同云,指降雪之典。典出《诗·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雰雰。”朱熹集传:“同云,云一色也。将雪之候如此。” ④重华,帝舜的美称。舜,姚姓,妫氏,名重华,建立虞国,“五帝”之一。 ⑤法宫,宫室的正殿,古代帝王处理政事之处。 ⑥疵疠,疾病及灾疫。《庄子·逍遥游》云:“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⑦空同,亦作“空桐”“空峒”,即崆峒山。在今甘肃省平凉市西,险峻雄伟,山上道观极盛。《庄子·在宥》云:“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 ⑧雰霏,雨雪盛貌。 ⑨贞观之风,指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唐太宗即位之后,以亡隋为鉴戒,偃武修文,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虚心纳谏,贞观年间,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⑩放勋,帝尧美称。尧,姓伊祁,号放勋,古唐国人,“五帝”之一。 ⑪太初,亦作“大初”。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元气。又指太古时期。道家指道的本源。 ⑫元化,指造化、天地。唐陈子昂《感遇》之六云:“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 ⑬帝力,君主的所为。《击壤歌》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①广燕,广宴,盛宴。燕,同宴。 ②燮调,协和,调理。宋王禹偁《和杨遂贺雨》云:“燮调赖时相,感应由圣君。”又指宰相的政务。 ③慈惠,犹仁爱。《左传·成公十二年》云:“于是乎有享宴之礼,享以训共俭,宴以示慈惠。共俭以行礼,而慈惠以布政。” ④镐饮,亦称“镐宴”。典出《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岂乐饮酒。”郑玄笺:“天下平安,万物得其性。武王何所处乎?处于镐京,乐八音之乐,与群臣饮酒而已。”后以“镐饮”谓天下太平,君臣同乐。 ⑤厌厌,安静的样子。《诗·小雅·湛露》云:“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⑥湛露,《诗·小雅》篇名。描写贵族举行宴会,尽情饮乐、互相赞扬的情景。后因喻君主之恩泽。唐陈子昂《为建安王献食表》云:“策勋饮至,频承湛露之恩。” ⑦梁苑,南朝宋谢惠连为《雪赋》,曲尽描绘梁苑大雪景色,传为妙文。 ⑧霡霂,小雨。《尔雅·释天》云:“小雨,谓之霡霂。””《诗经·小雅·信南山》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 ⑨国章,国之礼仪典章。 ⑩天邑,上天所建立的国家。比喻天子所在的京都。汉张衡《西京赋》云:“天启其心,人惎之谋,及帝图时,意亦有虑乎神祗,宜其可定以为天邑。” ①颁朔,古代帝王于每年季冬把来年的历日布告天下诸侯,谓之“颁朔”。语本《周礼·春官·大史》:“颁告朔于邦国。”郑玄注:“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藏之祖庙。” ②同文,使用的文字相同。《礼记·中庸》云:“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③行夏之时,遵循夏的历法。古历法有夏正、殷正、周正之分。夏正即今之阴历。殷正以阴历十二月为正月,较夏历差一月。周正以阴历十一月为正月,较夏正差二月。阴历合于农时,今亦谓之农历。 ④长历,依历法推算,递求千百年间的年月朔闰而制定的历法。如万年历。 晋杜预有《春秋长历》。 ⑤孟陬,正月。《楚辞·离骚》云:“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注:“孟,始也。贞,正也。于,于也。正月为陬。” ⑥四气,春、夏、秋、冬四时的气候。《礼记·乐记》云:“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 ⑦太初,指西汉《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其法规定一回归年为一年,一朔望月为一月,所以又称八十一分律历。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第一次收入历法,对农业生产起重要指导作用。 ⑧三统,亦称“三正”。夏、商、周三代的正朔,即人统、地统、天统。《汉书·楚元王刘交传》云:“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 ⑨寝门,古礼天子五门,诸侯三门,大夫二门。最内之门曰寝门,即路门。 后泛指内室之门。《仪礼·士昏礼》云:“妇至,主人揖妇以入,及寝门。” ⑩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亦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之所。借指官室、朝廷。 ⑪子职,子女对父母所应尽的职责。《孟子·万章上》云:“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 ⑫男邦,古代王城外六百至七百里地区内的男爵小国。 ①诰命,古时朝廷颁赐爵位的诏令。如明制为一品至六品皆授以诰命,清制则为一品至五品授以诰命。 ②显谟阁,元符元年(1098)建,藏神宗御集。建中靖国元年(1101),改名为熙明阁,旋仍用原名。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等官。 ③行在,旧时帝王巡幸所居之地。《旧唐书·吕諲传》云:“肃宗即位于灵武,諲驰赴行在。” ④胶庠,周代学校名。周时胶为大学,庠为小学,后世通称学校为“胶庠”。 《礼记·王制》云:“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⑤贰职,副职。唐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云:“夫起居注者⋯⋯即今为载笔之别曹,立言之贰职。” ⑥汉节,汉天子所授予的符节。也指持节的使者。 ⑦公车,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或代指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史记·东方朔传》云:“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 ⑧储闱,太子所居之宫。南朝梁沈约《奏弹王源》云:“父璇,升采储闱,亦居清显。”又借指太子。 ⑨承华,太子宫门名。指太子官室或太子。《梁书·元帝纪》云:“嗣后升遐,龙輴未殡,承华掩曜,梓宫莫测。” ⑩延阁,古代帝王藏书之所。刘歆《七略》云:“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 ⑪外台,兰台。《三国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云:“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台、阁一也。” ⑫丁宁,亦作“叮咛”。嘱咐。《乐府诗集·古辞·焦仲卿妻》云:“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①要荒之服,即要服、荒服,均古“五服”之一。亦泛指边远地区。 ②伏波,即伏波将军马援。马援(前14—49),字文渊,东汉开国功臣,扶风茂陵(今陕西杨凌西北)人。王莽新朝末年,天下大乱,他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称为“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崇敬。后于讨伐五溪蛮时身染重病,不幸去世。因梁松诬陷,死后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直到汉章帝时才遣使追谥忠成。 ③甘棠,《诗经·召南》的一篇,是为怀念召伯的诗作。 ④底本“西”,似应作“两”,正文有“旋感恩而两易”之句。 ⑤郑丙(1121—1194),字少融,宋福州长乐(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任建州教授,转国子监主簿。孝宗继位,诏求直言,他建议从谏、远、勤政、用人、裕民、练兵六事。隆兴元年(1163),任监察御史。 翌年提点荆湖北路刑狱,改提举湖南常平茶盐。淳熙十年(1183),进龙图阁学士,知建宁府,移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转通奉大夫,知泉州府。郑丙为官,以德服人,气节凛然,奸人不敢私行贿赂。官终端明殿学士。卒年七十四,谥简肃。 ⑥观风,观察风俗得失。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云:“观风久有作,陈诗愧未妍。” ①赋分,天赋、资质。宋岳飞《辞少保第四札》云:“臣赋分谫薄,窃恐别招谴责。” ②场屋,科举时代试士的场所。宋王禹称《谪居感事》云:“空拳入场屋,拭目看京师。” ③班行,朝班的行列,朝官的位次。宋黄庭坚《次韵宋楙宗僦居甘泉坊雪后书怀》云:“汉家太史宋公孙,漫逐班行谒帝阍。” ④祥刑,慎用刑罚。《书经·吕刑》云:“有邦有土,告尔祥刑。” ⑤乘传,乘坐传车驿马。《汉书·高帝纪下》云:“横惧,乘传诣雒阳,未至三十里,自杀。” ⑥告籴,请求买粮。《逸周书·籴匡》云:“于是救困大荒⋯⋯君亲巡方,卿参告籴。” ⑦食新,吃新收获的粮食等农产品。《礼记·少仪》云:“未尝,不食新。” ⑧盖藏,掩盖储存。《礼记·月令》云:“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命百官,谨盖藏。” ⑨哀矜,哀怜、体恤。《论语·子张》云:“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⑩九重,天之极高处。喻帝王居住的地方。唐白居易《长恨歌》云:“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①治具,治国必需的工具,指法令。唐韩愈《进学解》云:“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②时髦,一时的俊杰。《后汉书·孝顺帝纪》云:“孝顺初立,时髦允集。” ③体要,体制、纲要。荀悦《汉纪序》云:“于是乃作考旧,通连体要,以述汉纪。” ④赞书,助帝王起草诏书。《周礼·春官·御史》云:“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书,凡数从政者。”郑玄注:“王有命,当以书致之,则赞为辞,若今尚书作诏文。” ⑤绮季,汉初隐士,“商山四皓”之一。后泛指隐士。秦末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避秦乱,隐商山,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时称“商山四皓”。 ⑥九经,九种儒家经籍。所指不一,或为《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诗经》《书经》《易经》;或指《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孟子》《周礼》。 ⑦木舌,木制的舌状物,置于木铎内,摇动时因震动而可发出声音。比喻缄默不语。《后汉书·黄琼传》:“忠臣惧死而杜口,万夫怖祸而木舌。” ⑧驾说,传扬学说。扬雄《法言·学行》云:“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 ⑨玉音,尊称对方的言辞、训示或书信。曹植《七启》云:“将敬涤耳,以听玉音。” ⑩底本“逾”,当作“谕”。 ⑪成涣,已发出的诏令。涣,即涣汗,帝王的诏令。明张居正《进实录辞免加恩疏》云:“伏望皇上,鉴臣悃诚,素无矫饰,收回成涣,特赐允俞。”

知识出处

艾轩先生文集

《艾轩先生文集》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记述艾轩先生文集诗卷,分别介绍了诗类、七言律、七言绝句、奏状札子、表状、策问、记类、序类、杂著、书简、启、祭文、祝文、行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