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之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家家训》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413
颗粒名称: 家训之最
页数: 1

内容

家训,又叫家规、家戒、家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南北朝以降,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大量的家训,如《朱熹家训》(朱熹)、《告兄弟子侄》(范仲淹)、《曾文正公家训》(曾国藩)、《林则徐家训》(林则徐)等,其中,堪称家训之最的主要有:
  最早的一部家训是周公的《诫伯禽书》。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最著名的家训名言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里的一句话: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最完整的家训是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其中不少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如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之类朴实的家庭伦理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最大公无私的家训是包拯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的家训: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的这则家训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寥寥 37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已过,仍足为世人风范。
  (录自《福建史志》总第 185期)

知识出处

百家家训

《百家家训》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集纳了全国203个姓氏的370则家训格言精品,该书详尽的解读了家训、庭诰、家诫、家范、家法的含义。读者从书中既能了解我国历代家训之概貌,又能体会到古人在处理家庭关系、教诲子女方面呕心沥血之深情厚谊。

阅读

相关人物

简言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