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氏家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家家训》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234
颗粒名称: 任氏家训
分类号: B823.1
页数: 6
页码: 213-218
摘要: 本文收录了任氏家训格言,详尽的解读了任氏家训、庭诰、家诫、家范、家法的含义。
关键词: 任氏 家训 家庭道德

内容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任氏曰: “《孝经》云:三牲之养,尤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人道,无以慰我。”因叹曰: “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录自闽侯县白沙镇白沙村《任氏族谱》)
  一、敦崇孝。孝子悌弟,人道大节。有事亲敬长、行谊纯笃者,合族举扬,以待特旌。即有一节可录,亦于谱内记其事实,以示后人。
  二、表扬贞节。义夫节妇,世不常有,当垂名青史,以为人所敬慕。如有节操不渝者,合族亦当呈举,并书诸谱内,与孝悌并称不朽。
  三、旌赏贤能。序事辨贤,宗庙不可缺之典。如有优于干理、习于礼文,足称任使,有光俎豆者,另宜优待,以为尊贤使能之劝。
  四、推让斯文。族有安贫甘苦、笃志力学,他日扬名显亲,为吾族增光,亦宜礼待,或给以公帑。至于凌辱而使斯文阻气者,众共扶植焉。
  五、保扶良善。凡族中有生平向守清白,毫无过犯,忽无辜遭横祸,合族当挺然保救,勿致受枉,以为良善劝。
  六、教训子孙。子弟不教,父兄之过。有家贫不能延师者,宗祠议给馆费,使贫家子弟亦能通达文理、谦恭逊让,方成一个巨族之名。
  七、早完粮税。凡人家虑纳钱粮,必须及时随限上纳,庶官府不致有催科之烦,更省家门搅忧之费。
  八、赒济贫乏。凡族中有年老无依,平日又无过犯,而困迫于饥寒者,存日,祠长当量给公帑;死则俭而殓之,毋致遗笑他姓。
  九、矜恤孤愚。凡孤而无父,愚而无知,天地间最可矜恤者,家长代其抚养。如有财产,一切为之登记,不得荡费,俟其长成交还管理。或有外侮,另加体念。
  十、尊重谱牒。凡掌谱者,必须择一贤能之人,或五年小修,或十年大修。无事则珍藏之,有事则面众稽查。查毕,仍贮旧掌。历年虽久,毋致遗失。忌轻改作,即修谱时亦须谨慎,误者易之,疑者仍之,
  以昭尊重之道。
  十一、修理宗祠。凡祠庙者,名曰神栖。宜及时修理,不致东倒西歪,而先灵有所栖托。有不肖子孙,来祠堆积亲物,众家长议罚。
  十二、尊崇家长。凡德行优隆者,方为家长。立大经、议大法、持大体,为责不轻。而族之子孙,俱宜敬礼。族内倘有事宜,悉听命于家长。如有自恃横行,众家长议罚。如违,送官究治。
  十三、及时登记。男子生,必告于掌谱者,书其名于父下,书其年月日时于草簿。卒者亦当告,书其年月,并书其葬所。以待后之续修者,庶有所考证。
  十四、播种以时。凡子孙毋论贫富,不避寒暑风雨,要及时耕种、生聚畜养,方能安享一岁。若是荒惰,必然受了许多冻馁。大舜耕历山,伊尹居莘野,古之圣贤,俱是由困而亨,何况于常人?嗣后子孙如有不务职业,荡游过日者,众家长鸣鼓共罚。
  十五、呈禁盗贼。凡盗贼为地方大害,重者送官究治。若窃取田野之物及鸡犬之类,祠长原情议罚。违者,谱削其名,以警后。
  十六、革除诈伪。凡诈伪多端、世俗浇恶,如使假银、伪造契券、欺骗财物、捏名递投,如是等类,必重责罚。不服,送官究治。
  十七、禁戒嫖赌。凡良家子弟,每每破散于嫖财者,多矣。族有宿歇娼妇、惯串赌博及引诱子侄辈者,宗祠议罚。有子弟犯者,责在父兄。
  十八、劝解争讼。凡事以和为贵。今人多因口角言语小事,不顾身家,动辍造端兴讼,以至经官,费钱受辱,悔之莫及。今后如有事端,当与公处,以息其讼。如有恃顽横行诬告者,家长呈送县治。
  十九、酌定婚姻。凡嫁娶不必扳援富贵人家,须任良缘,或以故家、或以旧族。如有不问名姓,结婚下流者,即削谱除名,不许入祠。
  二十、籙庇风水。凡住宅、坟墓、巨木,乃风水所关;今日之柴薪,即他年之乔木;宜严禁样,以为长久之计。犯者,毋论他姓、本族,照约施行。
  二十一、谨慎习业。人家习业,各有正路。敏者诵读诗书,钝者务为耕种。即至百工技艺,亦可营生。如或身充下役,好学梨园。族议进逐,削谱。
  二十二、敦崇品行。立品高者,可作贤良方正;植行卑者,亦不失为良家子弟。坐镇雅俗。砥砺廉隅,信足尚也。若荡检逾闲、习为浪子,合族共斥,矫正。
  (录自清任时寅修浙江东阳合澄《任氏宗谱》嘉庆二十四年木活字奉)
  一、孝悌为百行之先。人之有身,必由父母怀抱携持,辛苦万端,始得成立。为人子者,岂可顷刻忘之,不思罔报于万一?语云: “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 ”其理断不爽也。至于兄弟之生,情同手足,必体亲心以为心,怡怡一堂,亲自为之安乐。故不友者,即是不孝。且我生子,又是一班兄弟,当留好样与儿看。上安下顺,孝友成风,克尽孝悌者,方不愧为人矣。
  一、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子弟。如或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故为父兄者,先须纳躬轨物,可为子弟表率,并令子弟各营常业,毋交匪类,毋好佚游,毋事赌博,毋酗酒而贪花,毋恃财而逞气,毋奸狡以丧德,毋顽劣以贼身。须行端品正,庶可为淳良之胄。
  一、妇者,家之所由盛衰。妇人之职,在精五饭、幂酒浆、缝衣裳、勤纺织,而其分尤在孝翁姑、敬夫主、睦妯娌。尽是职分,斯称贤妇,而家道亦从此克昌矣。若暴戾成性,妒忌居心,必致孝养浇薄,骨肉乖离。是其夫之急宜教诫约束,切不可任其成性也。
  一、朋友,人生所不可少者,又不可滥交,以广通声气。昔贤云: “损友,敬而远;益友,敬而亲。”又语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交友不慎,流为邪僻,甚至因人牵累,自败声家。慎之慎之。
  一、同族之人,虽服制已尽,而尊卑名分、称呼、礼貌,原自不易。各宜恂恂谨饬,使称呼无或舛错,礼貌不至混淆。倘有卑幼者,侮慢尊长,鸣众罚之。而为尊长者,亦不得挟分凌卑,漫以无礼相加,犯者亦罚。
  一、耕读,为传家之宝。凡子弟聪明者,宜令从师课读,教以穷正学,以待超群拔萃,耀祖光宗。即姿禀平庸,亦必读书数载,粗知字义,兼学礼节,为终身受用。至于耕之一事,古人出而负耒,入而横经,耕读在所兼为。今固难以如古,然不读便耕,最为妙策。若两者皆置不为,势必崇好优游,习诸不肖。可不戒哉?
  一、发达之家,莫不由祖宗积德所致。故人生世上,钱财固要珍重,而亦不可失于刻薄,须多行方便,以为积德之基。若务积金以与子孙,窃思子孙未必能守;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为子孙长久计耳。古语云: “鄙啬之极,必生奢男。 ”祖宗济贫乏,一毛不拔;子孙供浪费,一掷千金。此循环之理,有目共见,胡不早为积德乎?《易》曰: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诚哉,是言也。
  一、勤俭,为治家之良法。勤则贫可致富,俭则富不遽贫。从来创业守成者,无不由乎此焉。昔贤云: “懒惰自甘,家道难成。 ”又云: “争奢斗靡难收煞,淡饭粗衣耐久长。”皆至论也。世有图安好逸者,不思家产废坠,欲安逸而不能;务奢尚侈者不思家赀空乏,欲奢侈而不得至,此始悔从前太过,则晚矣。
  一、同族之人,必须各务本业,耕读而外,或傭工而食力,或一艺以谋生,或贸易以营财,皆不失为良家子弟。倘不端品行、甘心下贱,至流为窃匪、为仆隶此族党之蟊贼、祖宗之罪人也。族共惩之、摈之,断不可优容以养之。
  一、家中延师课读,最要隆重。先儒云: “民生于三,事之如一。 ”此师之所以得与天地君亲之列也。凡延师必须诚意礼文交尽,始为延师之道。不然,东家坦率,师亦潦草,究竟银钱虽费,初无益于子弟。且师必要学问素优、品行端方之人,庶可为子弟观摩。切莫只图便宜,不顾好歹,致误大事。凡为父兄者,宜敬慎之。
  一、祖先坟域,各房有附葬者,须各安本分。毋得心怀觊觎,混行贪觅。语云: “龙穴非遥,只是藏诸方寸地。牛眠在迩,何须踏破陇头云。 ”世未有心地既坏,犹可得阴地者。果问心无歉,则福人自有福地,佇见子孙贤良,緜緜瓜瓞也。
  一、宜兄弟。《诗》曰: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又曰: “岂无他人,不与同父。 ”是兄弟共为父母所生,形虽分,礼则一也。人当幼时,父母左提右携,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依依孺慕,何等亲爱。乃及其长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争长竞短,顿至乖违。或因产业肥瘠而操同室之戈,或以钱谷言语而酿阋墙之祸,遂使骨肉参商,贻痛双亲,悖孰甚乎?昔法昭禅师偈云: “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盖兄弟如手足,手足护持,痛养自相关系矣;兄弟如藩篱,藩篱坚固宵小不敢窥伺矣。《颜氏家训》曰: “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音。 ”我族勉旃毋忽。
  一、睦族党。《周礼》六行,孝友之后,即重姻睦任恤。以族言之,派异之分,不无亲疏之别;星罗棋布,不无远近之殊,皆祖宗一脉所流衍也。其聚处一方者,固宜相亲相爱;即散居异地者,亦应有情有义。近见世人,广交异姓,极其绸缪,而于族人反视若秦越者,此无他,富贵贫贱之见存于中,而彼此猜忌也。殊不知贫贱宜安于命,富贵当知有时。假令我贫贱而他富贵,虽未必有益于我,亦是一族之光。我富贵而他贫贱,原未尝有玷于我,盍存怜恤之意。若以富贵骄贫贱,以贫贱妒富贵,其器量亦极小矣。至于五家为邻,五族为党,比屋连居,非亲即友,尤宜有无相通,患难相顾,吉凶相庆弔,兴仁兴让,无诈无虞。《诗》曰: “洽比其邻,昏姻孔云。 ”此之谓也。族党既睦,岂有鼠牙雀角之争、盗贼凶暴之扰哉?
  一、尚忍让。《书》曰: “有忍乃其有济。 ”《传》曰: “卑让,德之基也。 ”韩宗伯曰: “让本美德,忍征大受。 ” “忍让”二字,持家保身之要道,人不可不勉也。顾 “忍”有二端,曰容忍、曰含忍; “让”有二法,曰谦让,曰退让。人有横逆,犯而不校,容忍之谓也;敬而无失,恭而有礼,谦让之谓也;事无所争狠、无求胜,退让之谓也。人每以一言不能忍,遂至诟詈、斗殴;以一事不能让,遽尔结怨、构讼。小则败家,大则损躯,那时节悔不忍让,已无及矣。昔张公艺九世同居,只是一个 “忍”字。娄师唾面自干,只是一个 “让”字。故持家保身,必以忍让为第一法也。古人有言曰: “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之根基;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之张本。 ”吾族以此为益知粽,可也;以此为换骨丹,可也。
  一、止争讼。《诗》曰: “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言不和之事起于细微也。不和则必争,争则各不相下而讼兴焉。顾天下无不可与之人,亦无不可处之事,以敬信持已,以谦让待人,则人虽凶横,我可以和平化之。至于作事谋始,审其事否,思其前后,出以谨慎,行以真实。《记》曰: “礼至,则不争。”不争,则讼何由兴?即或事出意外,欺侮难堪,亦止凭公直者据理仲论,稍可转移,便须退步,所谓饶人是福也。倘因毫末之忿,听人刁唆,便出首官司,势必株连公廷,荒芜正业。況滑吏舞文、衙役作祟,纵蒙明察,已耗费多金矣。此讼不可长易之垂戒切也。甚或有因争而斗者,致伤人命,祸生眉捷,一千律法,小则杖责枷锁,大则绞斩军流,身家性命消归乌有,悔何及哉?我族人当思君子之无争,圣人使无讼也。
  (录自任功汉纂修湖南长沙、湘潭、宁乡《善、潭、宁三邑任氏原修族谱》清道光二十一年烧汤河杏子堂木活字本)

知识出处

百家家训

《百家家训》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集纳了全国203个姓氏的370则家训格言精品,该书详尽的解读了家训、庭诰、家诫、家范、家法的含义。读者从书中既能了解我国历代家训之概貌,又能体会到古人在处理家庭关系、教诲子女方面呕心沥血之深情厚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