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氏家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家家训》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230
颗粒名称: 夏氏家训
分类号: B823.1
页数: 8
页码: 192-199
摘要: 本文收录了夏氏家训格言,详尽的解读了夏氏家训、庭诰、家诫、家范、家法的含义。
关键词: 夏氏 家训 家庭道德

内容

夏氏家训一、修身篇孝亲事国君子之道,修身为上,文学次之,富贵为下。苟能修身,不愧于古之人,虽终身为布衣,其贵于宰相之远矣。
  孝者,百行之原,人伦之首也。
  事亲之道,力无不竭,心无不尽之谓也。
  孝始于事亲,忠始于报国,移孝以作忠,即显亲以全孝,此谓之大孝。
  人子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有疾则谨其医药。
  礼者履也,循礼则事无不行。义者宜也,守义则事无不得。
  礼者人道之大防,舍之无以为家,无以为生。君子改过而迁善,小人饰过而遂非,贤与不肖之辨,胥视乎此。
  行不知礼,则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人。
  礼之用和为贵。礼,人事之义则;和,从容不迫之意。故出于自然,乃可为贵。
  民生不可一日无谷帛,尤不可斯须无礼义。
  酒以合欢,喜饮者每不能自禁;酒以成礼,节饮者乃不至失仪。然饮酒过多,每因酒而伤身。醉后失言,酿成大祸,每因酒而误事。终日醺醺,不省正务,每因酒而败家。酒为色媒,醉后乱性,每因酒而丧德。纵不能止饮,亦须遵礼而节饮,方可享酒中之乐,不至受酒中之害。
  为学为人学者,所以学为人也。
  学问不贵空谈,而贵实行。
  朱子曰: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为学之道,务求在己而已。毁誉荣辱之来,不以动其心,而以为切磋砥砺之地。若闻誉而喜,闻毁而戚,则将惶惶于外,惟日之不则知效验。勤习不已,才自广而不觉矣。
  透利害生死关,方是学之得力处。若风吹草动,便生疑惑,学在何处用。
  学问二字,学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见榜样。问于地区,则知甘苦;问于旁观者,则知效验。勤习不已,才自广而不觉矣。
  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自责自修,学之至要。
  富贵骄人固不善,学问骄人,害亦不鲜。
  学者大患,在于好名。好名,则其意为私也。
  人之好强者,以其所知少也。所知多,则不自强矣。学然后知不足。
  一须勤读敬师,二须孝顺奉母,三须友于爱悌,四须和睦亲戚,五须爱惜光阴。
  莫贫于无学,莫孤于无友,莫苦于无识,莫贱于无守。
  教育子女??其道唯何,约言之有四戒四宜;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言。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为人之道,曰诚而已。不二所以为诚也。
  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其分界处,仅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
  人与禽兽之分,在耻之一关。人无耻,则天良尽泯,父兄无所用其教,师友无所有用其规。无向上志气,岂有向上事业,居官不耻为奸,哪得为忠;为子不耻为逆,哪得为孝;居乡不耻为恶,哪得为善。迨至失言、失色、失足,恬不知羞;悖伦、逆理、干纪,腼不为怪,此与禽兽何异,人能知耻,而复羞恶之心,乃起死回生之机也。人有七不可犯:一忤逆,二尖刻,三淫污,四欺诈,五贪鄙,六俏帮闲,七刚愎斗狠。
  制心以礼,制事以义,取财以廉,行己以耻。四者并重要知戒谨恐惧,是治心之本。敏行慎言,是治身之本。孝友勤俭,是治家之本。忠义恻但,是涉世之本。
  为人务仁厚而勿刻薄,务光明而勿阴险,务广大而勿偏仄,务坦直而勿邪曲。常以此洗沃其心,不为物欲所牵引,则行正矣。
  得意便趾高气扬,失意便垂头丧气,终难作大事,人生功业,有关器量,宠辱不惊,是大成人物。小得小失可置之度外。
  人可回天地之心,天地不能夺人之心。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逆顺,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为小人,可不念哉!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交友择友初入仕途,择友宜慎,友直、友谅、友多闻。误交小人,其害犹浅;误交伪君子,其祸为烈矣。
  交游之间,尤当审择。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择友不可不慎。崇朴实不尚浮华,乐鲠直不事佞謀,仰其德行,奉为楷模。
  合以义,不贪以利;契于心,非接于形。尝思直谅多闻,方为益友。
  孟子曰: “朋友有信。”合交与信并言,无上下,无贵贱,无死生。信而交,交而信,亦可以无悔矣。
  二、治家篇家教有方家风传世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家教以身教为重,凡为父兄者,先自立于无过之地,一言一动,皆为之表率,则子弟涵育熏陶,自无荡检逾闲之患。大凡子弟须从小时约束,饮食示之节制,衣服示之朴素,戒华美,教勤劳,自然可成一好人。
  非义之物,一介不取,一介不与,此是为人第一立脚处。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服神钦,到处为人敬重,尤宜慎之又慎。
  为善去恶便是趋吉避凶刻薄为杀身之本,忠厚为植德之基。
  有心之过大,无心之过小。
  过则人皆有,未足为患。患在文饰;倘不文饰,非过也。志士之过,布露不隐。
  爱子而不教,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为不教也。有善言而不能行,虽善无益也。
  治家之道,勿以微嫌而疏至亲。勿以小愆而成大怨。门无杂宾,架无杂书,心无杂想。家无杂费,杂之一字,大可戒避。
  处家可省则省,不当处最要省,当处又最不可省,勿轻易借贷。总要懂得此旨,方不是破家子,不是守财奴。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非份之财,即为祸端,积之愈多,为害愈大。毁家伤生,悔不当初。惟有洁身励行,远财与色,为修身齐家之大要。正礼节,安分以养身;励勤俭,省费以养财。
  平居寡欲养身,临大节当达生委命。治生量入节用,徇大义当芥视千金。
  兄友弟恭宗族和睦父母生我而有先后,故有兄弟,兄友弟恭,长幼有序,人之常道也。宗族之内,不论亲疏,凡吾同行,皆兄弟也。当推友恭之谊,而均手足视之。与吾父、吾祖同行者,皆父、祖之兄弟也。更当益广友恭之谊而及之。于此再扩而大之,将及于全族。人孰无族,族皆如是,则世教纯,而世风正矣。
  尚友爱以忠为本。以财则不忠,以名则亦不忠。交友不忠,不可谓友。不忠,则言必诬,行必伪。我欲欺人,而人不为我欺,适自欺也。圣贤言孝即言悌,言爱亲即言敬长。亲亲长长,原是相因之理。不论贫富贵贱,皆当恭敬尽礼,不可稍有疾言傲色。
  敬人而致人之敬,慢人则致人之慢;况兄弟乎,何为不取其敬,而抛其慢。
  以父母之心为心,无不和之兄弟。以爱子女之心爱兄弟,不患和敬之不至。
  孝悌为立身之大本,居家不孝,对国必不能忠其事。居家不和睦,处世必不能合群于社会。
  兄弟分形连气,出于一本。兄友弟恭,始能相亲相爱;惟有轻财重义,始能略理言情。最忌假伪,必须真诚。
  人生有同忧戚共患难者,莫如兄弟。兄弟相处,惟有忘怒忘怨,方可兄友弟恭。
  父母不幸,所遗幼年弟妹,为兄长及姊者,当抚之如子女,尽衣食教诲之事。幼年弟、妹之待兄嫂,亦应以父母之礼事之。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大悖人伦之旨矣。
  家庭相处,兄友弟恭,妯娌随之;则全家安和,父母愉快。或处异母之下,如兄弟相和,亦可矫异母偏爱之私。
  妻子好和,兄弟既翕,此是家庭和气,则福禄聿臻。夫妻反目,兄弟阋墙,此是家庭戾气,非但父母为忧,亦启灾祸之端。
  子夏曰: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兄弟手足相辅者也。若人人如手足之相辅,则国家治矣。
  为家以正伦理为本,以尊祖睦族为先,以勉学修身为教。守以节俭,行以慈让;足己而济人,可以寡过矣。
  以父祖爱子孙之心,以爱宗族。则我爱人,人亦爱我;而情谊未有不浃洽者。
  勤俭为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将无时当有时。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视财不可不轻,又不可不重;轻者义理所在,千金可挥。重者稼穑艰难,一毫宜惜。
  节俭二字,诚治家之宝也。但孝养父母,赈恤贫苦,则不可移节俭而吝啬也。
  勤之道有五:一曰身勤,二曰眼勤,三曰手勤,四曰口勤,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可通。
  为人立身:第一要勤苦节俭,自致饶裕。孝悌洁白,自致福祥。力学积久,自致通显。俱吾人本分内事,不从外面干求得来。若萌巧取躁进念头,便走上邪路,品行一败,不齿于人,虽悔何及。
  廉以律己,则德自尊;俭以守廉,则辱不至。
  少年宜使苦,苦则志定。行事不获,反求诸己。
  游惰之人,四民之蠹也。不耕而食,赌博淫荡,乃蠹之大者,奇邪之人,四民之贼。
  三、处世篇与人相处勿谓害小而为之,勿谓益小而不为。
  积善足以成名,积恶足以灭身。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有利于己,无利于人,君子不为,而小人为之。无利于己,有害于人,小人不为而恶人为之,有害于己、有害于人。恶人不为,蠢人为之,既利于己,并利于人,君子为之也。
  以孝,教为子。以悌,教为弟。以慈俭,教治家。
  勤俭之为德,小可以自足,大可以济人济世。化风矫俗。
  奢者虽富不足,俭者贫能有余。
  人患子弟不聪明,吾患子弟不诚实。人患子弟不富贵,吾患子弟不俭约。盖诚实真聪明也,俭约久富贵也。
  人无信不立,无信不行。一言一行,无不脚踏实地,是之谓信。不信在言,必启侮慢,不信在行,定酿祸阶。欺心违误,则为妄人。人妄则亡实理,徒有人形不过行尸走肉而已。
  财,最惹风波。人之处世,不要见利忘义,更要见利思害。盖有利必有害,须慎思以防之。
  大抵处世接物,谦让是尚。忠、恕是根基。尽己之心为忠;推己之心以待人为恕。最怕知己而不知有人,此刻薄人病根。
  凡事权其轻重,审其当否?合乎人情,然后行之,斯谓之义。故义为行事之正途。舍正途而或诱于名,诱于利,致不当为而为,不当取而取,枉是为非,颠倒错谬。
  困苦之时,正是磨练造就阅历人情世故之际,一生本领,尽在此处得来。不可困而委顿,如无根小草,不耐风霜。看遍二十四史,古来有大功业者,孰非从艰难困苦中来。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以众人之心望人,则易从。此责己、责人、爱人之三术也。
  防小人之道,正己为先,己既正,则在我无取诬之由,在彼亦无乘间之处矣。
  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衅,不失一段。
  邻里相处乡里是同乡共井,比居相近,务须一心一德,好事大家共成之,不得故生异同;不好事大家共改之,不得私行诽谤。彼此交际,和气蔼然。
  既为乡里,最贵尚义行仁。毋以口角讥评,积为怨府;毋以儿童嬉戏,酿厥祸胎。
  毋以众多而凌辱庶姓,毋以富厚而欺逼孤贫。
  故旧穷亲,不可远弃。
  乡党中有事物争执,互起衅端,应仗义而出,任作调人。本公道之主张,保地方之安宁,使之情理得平,纠纷遽解。既为方便之门,亦为造福闾里之道。切勿阿强扼弱,附众抑寡,挟势循情,武断偏袒,利人之危,乘人之急,以图渔人之利。树敌危己,自食其祸。
  东邻西舍,一亲二友,应和谐相处。若妄自尊大,争长论短,斗是搬非,一言不合,便撕闹撕打,一事不明,便讲告讼,因此结怨成仇,每至有倾家破产者,不可不戒。
  乡党年高有德者,必恭敬之;困苦卑贱者,必周恤之。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邻里之益,自古重之。
  邻里聚居,出作入息,面相识而日相见,要必款洽殷勤,乃能厚一方之俗。财甲一方者,宜扶助一方之贫;力胜一方者,宜拯济一方之难;长幼有序,朋友推诚。庶可桑梓恭敬,礼让成风。
  为官自处莅官则洁己省事守法,守法而后可以言养人。直不近祸,廉不沽名。廪禄虽微,不可易黎氓之膏血;椱楚虽用,不可恣褊狭之胸襟。
  天下存亡,匹夫有责。人无论穷达,莫不有国。达而在位,应尽瘁国事。穷而在野,抉犁耕雨,亦尽力为国之责也。
  凡办公事,须视如己事。为国为民,亦宜处处视如一家一身之图,方能亲切。
  物必有则,父止于慈,子止于孝,政止于仁,官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胆欲大,心欲小;智欲圆,行欲方。
  传曰: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不尽孝于家,而能尽忠于国者,未之有也。
  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政、严绳。治事不外四端:曰经分、纶合、详思、守约。操此八术,则无所失矣。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处大事,决不疑,但当熟思是非,不必泥于往事之成败,以迁就一时之利害也。
  圣人之政,仁足以使民不忍欺;智足以使民不能欺;政足以使民不敢欺;然后天下无欺之者矣。
  居官人清,而不自以为清,始为真清。
  用人与教人正相反。用人当用其所长,教人当教其所短。
  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为国,恭以事长,信以接物,宽以待下,敬以处事,居官之七要也。
  居官之要:休错问一件事,休妄费一分财,休轻劳一夫力,休苟取一文钱。
  居官之本有三:薄俸,养廉之本也。远声色,勤之本也。去谗私,明之本也。
  (录自《中国夏氏通谱》)

知识出处

百家家训

《百家家训》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集纳了全国203个姓氏的370则家训格言精品,该书详尽的解读了家训、庭诰、家诫、家范、家法的含义。读者从书中既能了解我国历代家训之概貌,又能体会到古人在处理家庭关系、教诲子女方面呕心沥血之深情厚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