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家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家家训》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182
颗粒名称: 赵氏家训
分类号: B823.1
页数: 5
页码: 029-033
摘要: 本文收录了赵氏家训格言,详尽的解读了赵氏家训、庭诰、家诫、家范、家法的含义。
关键词: 赵氏 家训 家庭道德

内容

闺门之内,以孝友为先务,平日教子孙读书为学,正为此事。前人遗训,子孙自有一书,并司马温公家范,可各录一本,时时一览,足以为法,不待吾一一言之。
  诸位中以最长一人主管家事,及收支租课等事务。愿令己次人主管者听,须众议所同乃可。子孙所为不肖,败坏家风,仰主家者集诸位子弟,堂前训饬,俾其改
  过。甚者影堂前庭训,再犯再庭训。应本家田产等,子子孙孙,并不许分割。自有正条,可以检照遵守。同族义居,唯是主家者持心公平,无一毫欺隐,乃可率下。不可以
  久远不慎,致坏家法。古今遗法,子弟固有成书,其详不可概举。唯是节俭一事,最为美行。司马温公训俭文,人写一本,以为永远之法。
  (录自南宋赵鼎《家训笔录》)
  赵氏宗训
  一、敦孝悌。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盖父母生我,有罔极之恩,兄长先我而生,有同气之谊。故善事父母兄长者,必内尽其诚,外将其敬。显而饮食奉养之间,微而意念思虑之际?一一深爱曲体,以求得其欢心,所谓敦也。今人有了妻子,便忘了父母。那个还思三年乳哺的深恩。有了朋友,便忘了兄弟。那个还思同气连枝的至谊。似此不孝不悌之人。今日得罪于父兄,异日有何颜为宗祖。与众共弃,不许入祠。
  二、笃宗族。吾人之身从父母而生,兄弟同出于父母。所以该孝该悌。要知父母出于祖宗,今之宗族虽有服无服不等,推原上去总是一个祖宗所生。人除父母、兄弟之外,最关切、最亲密者,第一莫过于宗族。今人家宗族竟有不相往来,或因财产致争,或因语言成衅,或恃贵
  而骄贫贱,或倚富而厌干求。庆吊休戚,漠不相干。恶习浇风,莫此为甚。自今而后,毋以小加大。毋以少凌长。毋以强欺弱。毋以富欺贫。凡冠婚、丧祭,要相帮助;贫穷困乏,要相周济;岁时伏躐,要相聚会。当有不遵者,家法、国法无轻宥焉。
  三、予职业。今生在世若不干一件正经事,便终日胡思乱想,渐至下流,所以一人必有一人的职业。士子以读书为业。农夫以耕田为业,工匠以手艺为业,商贾以买卖为业。既有职业,心思有所专致,手足有所寄顿,自然不敢为非矣。唯是游手游食的人,东飘西荡,一事无成。妄想最多,良心尽坏。到底不得好报。一遇事发。性命不保,究竟有何益处?此齐管仲所以分处四民,而邓高密所以令七子各占一艺也。凡我同族宜共勉之。
  四、务勤俭。人生欲勤,勤则不匮,日用欲俭,俭则不穷。每见膏粱纨袴之子徒,侈豪华习成懒惰,难免不节之嗟,坐受贫困之苦。帝亲耕、后亲桑,以天下为家者尚习于勤,况编户之氓乎。露台惜百金之费,燕私服浣濯之衣,富有四海者尚崇夫俭,况中人之产乎。必勤必俭,愿与族人守此二字。以为谋生之本。计自可家给而人足矣。
  五、崇德行。古有三立,德居其一,则立言立功总不若立德之为贵也。今人侈言文章事业,而返之身心之间果有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乎?德行莫重于孝子、悌弟、义夫、节妇,吾宗果有其人,合族宜加尊礼,其生也岁给米帛以优之,其殁也申请表扬以显之。如此则族人虽众,自然感发兴起,而古德可风也。
  六、摈匪类。凡为子孙者,纵不能象贤法祖,亦当绳趋尺步,不失旧家风度。乃有败坏门风,变良为贱,此等匪类玷辱祖宗,岂可认为族类,削谱除名固不必言。有若少年浮薄者,花街柳巷、喝雉呼庐,荡尽家财,几同乞丐。有犯此者,家法从事。如再不悛,送官究治。至于托身胥吏,原欲为出仕之阶,岂料多株连之累,愿安耕读,毋蹈险途。
  七、行庆吊。敦本睦族之道,必从庆吊之礼始。今日情文疏阔,将来不渐为陌路之人乎?吾宗自子褫公以下为十八大分,各分内服制虽尽,总属袒免之亲,不容岐视。嗣后凡遇庆吊大事,各分不论远近,务期亲到。寿以周甲,娶重元配,丧葬以五十始。每于前三日,各分内先传一信,临期或携榼,或歛分,额定每事纹银叁分,亲房及平日往来者不拘此例。盖联属情义,无事浮文,惟俭朴可以久行而不废。
  八、恤患难。《周礼》有赒当之文,《春秋》大恤邻之义,况一本
  之亲而忍视为涂人乎?若或遭水火、盗贼,疾病、死丧之厄,本分力有余者固宜先为拯救,力不能助亦当公告于祠,量动公物。甚至有孤弱而遭诬枉、善良而受欺凌,不妨义愤,从公代为昭雪,锄强扶弱,直道而行。万勿两端模棱,致是非不彰于草野也。
  九、守训言。既立祠规,复申宗训,无非欲本族子孙遵前人之遗法,启后代之贤声,不致贻笑于乡党也。但父兄之教不先,则子弟之率不谨。每逢朔望,宗祠既有成规,各分分长、各家家长亦宜将所申宗训各展一册,以训各分、各家之子弟,务令其朝夕奉行。善则加勉,恶则必惩,自然比户无非僻之不才,合族多醇良之善类。勖哉!训词万毋忽视。
  十、严劝惩。劝善惩恶之法不严,则为善者日趋于怠,而众不知振兴,为恶者习以为常,而众不知儆戒。此宗训之终,必以严劝惩为重也。善恶二簿,注记无虚。有屡行善事、宗族所共知者,先仿乡饮酒礼之义,以旌奖于祠。如乐善不倦,更上其事于郡县,以求旌奖,庶可使为善者劝矣。有屡行恶事、宗族所不齿者,先傚比觵挞罚之法,以督责于祠。如怙恶不悛,更上其事于郡县,以彰国法,庶可使为恶者惩矣。
  (录自清赵正恂等纂修江苏丹阳大港《赵氏族谱》康熙二十八年刻本)
  赵氏规训
  一、敦孝悌。立身之道,首重孝悌。司马温公曰: “凡居卑幼,事无大小,必禀命于尊长。”呜呼!二公之言,诚末世药石也。故境有常变,为子弟者,正当于难处之境,思所以悦亲、敬兄之道,则于大本为克立矣。
  二、崇忠厚。周之兴也,开祀八百,而推本忠厚。夏、殷则尚忠、尚质,其道岂有二焉?自末世风俗日偷,机变之巧无所不至,刻薄成家,理岂久享乎?况此习一熟,内欺父兄,外欺师友,自鸣得计,后虽救之不可及矣。有子弟之责者,宜以朴诚为主,无以巧诈相尚。有不率则训戒之、曲抑之,无令纵恣自逞,终致门祚衰薄。此心术之辨,习尚之原,不可不慎也。
  三、修品行。人无论贵贱,皆宜自重。择人而交,择地而游。败名丧节之事,须避之如蛇蝎。谚云: “一朝失足,万事瓦解。 ”倘品行不端,即名登天府,迹其所焉,徒足取笑士林,贻臭百世。惟能自重,纵
  困穷之极,亦不至令人轻贱。上可以封祖宗,下可以示子孙。所关匪小,愿与族众共警之。
  四、辨尊卑。正名定分,朝廷有爵秩,家庭有班行。人知爵秩之不可踰矣,抑知班行之不可乱乎?一族之中,贫富贵贱参差难齐,循而溯之,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古人统以宗法,百世不改,虽富贵,不敢以富贵加于父兄宗族。故称呼行坐间,原有定序。从或单寒无依,苟属祖父行者,自宜设法周济,何忍以奴隶役之。
  五、笃诵读。士列四民之首。所贵乎读书者,为其能明理识大义也。编氓之家,子弟稍亲笔砚,则气象顿异。出而负耒,入而横经,职业原无专属。闻之前辈云: “无处不可读书,无刻不可读书。 ”若有所拣择等待,无怪乎一族之中,以读书称者未多见也。有志竟成,事非甚难,慎勿诿于天姿、阻于境遇而使子孙不能光大门户也。
  六、力耕种。稼穑艰难,明王不忘。况衣食所需,来处不易。即境居饶裕,本务所在,亦不可悉付之僮仆。
  七、习礼教。礼不可以斯须去身,无礼则无以自立于人世。冠婚丧祭,先王制四礼,以范后人,尤为日用之最切者。人多弃而不举,亦谓礼节繁多,未免伤财废事耳。不知丰俭惟其所遇,师其意而用其精,至易至简。苟能请习详明,随在体行,则子弟面目了无俗气。不然,衣冠言动非鄙俚即轻浮,名虽为人,实无以异于禽兽矣。
  八、尚节俭。昔禹以明德之圣,开有忧四百年国祚。帝称其克俭于家,菲衣恶食,至今传为美谈,况士庶乎?顾当国家承平既久,风俗之华丽,人心之骄奢,诚有不忍言者。几见食必膏粱、衣必文绣,而能长使家资饶裕?盖天地之财有数,滥用则竭,人心之侈泰无穷,妄费则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九、睦宗族。凌夷之家,各厚其妻,各私其子,而门第渐薄。浑穆之家,父戒其子,兄勉其弟,而气运日昌。故治家之道,未有不以和睦为贵。但贤愚不齐,性情难均,倘因纤悉衅隙而是非太明,争辩不休,必有不能一朝居者。仁厚君子,尚思所以共挽之。
  十、慎嫁娶。古人之嫁娶,必量其才之高下,而以德配德。不观温公之言乎,其言曰: “凡议婚姻,必先察其婿与妇之性行及家法如何,婿苟贤矣,今虽贫贱,安知异时不富贵?苟为不肖,今虽富盛,安知异时不贫贱?苟慕一时之富贵而娶之,鲜有不傲其夫而轻其舅姑者。 ”
  十一、隆师友。古之学者必有师,而切磋尤恃乎友。子弟有志诵
  读,当慎择明师,负笈从游,资其指授,可广见闻;亲其模范,可端心术,自有日新月异之效。友为五伦之一,泛交徒觉有损,毕生知心得三四人,即非常幸事。所谓知心者,非声气相投之谓也。道德文章,互相刮劘,往来赠答,脱去俗见,斯为良朋。但明师益友,易疎难亲,为父兄者必以至诚相待,自奉清约,而于师友前不可稍存鄙吝。俾子侄得日近芳型,何患后嗣之无贤肖也。
  (录自清赵祥璧等纂修湖南邵陵桐江《赵氏族谱》乾隆三十年木活字本)
  “教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物,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敬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诛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
  家法族规
  一是讲究孝悌。二是重视修身。三是谨务正业。四是婚姻有类。五是丧葬循礼。
  (录自《中华姓氏通史 ·赵姓》)

知识出处

百家家训

《百家家训》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集纳了全国203个姓氏的370则家训格言精品,该书详尽的解读了家训、庭诰、家诫、家范、家法的含义。读者从书中既能了解我国历代家训之概貌,又能体会到古人在处理家庭关系、教诲子女方面呕心沥血之深情厚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