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贡院 西州仙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165
颗粒名称: 龙门贡院 西州仙宫
其他题名: ——驿前街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37
页码: 535-571
摘要: 驿前街,是一条位于古谯楼西偏的南北向长街,南起龙门下、五城门,北与北门街相接壤。元初始设莆阳驿于此,故得街名。
关键词: 驿前街 南门横街 科举贡院

内容

驿前街,是一条位于古谯楼西偏的南北向长街,南起龙门下、五城门,北与北门街相接壤。元初始设莆阳驿于此,故得街名。是为兴化府南通泉州北达福州的一条通衢大道。旧时,驿前街自南至北称呼旧地曰:龙门下、驿前、衙桥头。街境内有路巷曰:府后路、府西巷、花园巷、两按里、詹衖里、马巷、安然里、梅峰巷、旧西门巷、桃巷。
  该街辖地有衙署廨舍,又有科举贡院。宋兴化军设有保节二十五指挥营(南门横街)、壮城指挥营(西门街),以及兴化贡院(龙门下)。清亦在射圃里创建督学试院等。
  聚居驿前街的世家大族,宋朝有方、陈、林、阮、刘、戴氏等,明代有林、顾、康、吴、萧、周氏等,清时有涂、吴、赖氏等,明以降亦居有黄、余、詹、林氏等家族。这些家族多数建有族祠:桃巷尚书刘克庄祠堂、阮巷忠义少尹阮骏祠堂、西州康大和“宫保尚书祠”、龙门下忠节光禄卿马思聪祠堂、马巷(阮巷)知府郑迁“中宪祠”、府后承信郎顾筠“世大夫祠”、西州许稷祠堂、衙桥头萧氏祠堂、花园巷凃氏祠堂、驿前螘氏祠堂、梅峰巷吴鸿宾祠堂等。而驿前街的名人故居有:桃巷宋刘克庄故居,花园巷明康大和居第、清翰林凃庆澜居第,西州民国议长林翰故居,梅峰巷吴鸿宾故居。
  驿前街的宗教场所有:西岩广福寺、西隐寺、仙师洞、王母行宫、西州团龙阁(观音亭)、会清宫、詹衖里准提阁和西州中一堂等。旧时建有公祠:忠勇祠、忠义孝悌祠、烈女节妇祠、节孝祠、四贤祠、明魏壮烈祠等,亦有太平社、万安社、兴贤社、延寿社等里社。
  民国时期,雷山巷建有一所“莆田拘留所”,至20世纪末才移建他地。
  街名变迁
  驿前街,唐宋时与北门街并以“长街”称之。元初,兴化路总管府将长街东侧宋兴化军监押厅遗址改建为莆阳驿,故在明弘治志《里图考》中,始称长街为“驿前街”,隶属右厢。至清时,驿前街分析为“驿前街”和“北门街”两街。
  入民国,此两街又与乌石街合并,更名为“大同路”,意指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隶属城西乡延寿铺。而后因修建福厦公路,穿街而过,复改街名“南马路”;其时因以柏油铺盖路面,俗称“柏油路”。
  1949年后,南马路命名为“胜利路”。寓意革命胜利,人民得解放。至今仍是此称。旧驿前街今属胜利路中段。
  旧街概览
  弘治志《里图考》记载:“驿前街,自府东龙门下至旧必先院南石桥为界。”至清驿前街分析为“驿前街”和“北门街”两街后,乾隆志《里图》载称:“驿前街,自府东龙门下至北门街界。”故本节以清代“驿前街”范围叙事。
  驿前街自南至北地曰:龙门下、驿前、衙桥头。
  龙门下 自西市街(大佬前)直抵南城墙下(五城门),即今自胜利路的东大路西口至南古城路。宋代,长街东侧,十八张厝西北偏至西市街即大佬前,兴化军于此设科举贡院,为学子应试之所。(详见“兴化贡院”条)而在长街南为贡士题名置有“龙门”。弘治志谓:龙门,“今郡治东长街即其地”。《八闽通志》载云;“龙门,在旧县治东南。故事,大比郡歌鹿鸣既,乃谒令,令置酒毕,由龙门而出,率以为常。”因故,这一带地方俗称为“龙门下”。
  龙门下西侧之地,自唐至清俱设为公署官廨;而东侧之地,宋至元三朝均设为贡院,隙间也有世居旧族。如李俊甫《莆阳比事》载:宋时有方氏居此,即称“龙门方,为主簿纲之族”。明代,聚居这里的是宋侍郎林彬之后裔即林诚家族。
  民国志载:“元季,时有马良成,冀北卫州人,为莆田尉,遂家于莆。明户部主事马思聪其裔也。”乾隆志称:龙门下有忠节光禄卿“马思聪祠堂”。
  驿前 位于胜利路今中山中学一带,即古莆阳驿之前。驿前,顾名思义,因驿得名。
  驿,即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处所。唐宋时,30里有驿,非通途大道则曰馆。莆田县未署郡时,通曰馆:置兴化军后,是为通途,改曰驿。郡志载:“宋,在城有东驿、西驿。”《八闽通志》载:东驿“在德义坊,郡治东第二街之左”;西驿“一曰待贤驿。旧在擢秀坊,其地入贡院,遂移置于行衙门内之东偏”。此两驿非为元以后的莆阳驿。
  弘治志记载:宋兴化军移治莆田,即“迁都巡检廨于子城之西,以便巡警”。继而为莆田县丞厅,后又为主簿厅。淳熙元年(1174),知军潘畴改主簿厅为监押厅(兵马监押治事之所)。
  元初,将宋监押厅使院旧址改建为“莆阳马驿”。洪武二十年(1387),通判曹大德重修莆阳马驿,成化四年(1468),知府岳正再次修建。按,驿之南即兴化军子城西壁本为兴化军作院,洪武十七年(1384),莆田知县邢敬改建为急递运所,为“急速造作军器”之所。后截革由驿兼领之。至是,岳正遂以其地增建为驿楼。弘治十三年(1500),知府陈效再次修葺完缮。自此,这条南北长街即称为“驿前街”。而莆阳驿前这一带地方俗呼“驿前”。
  驿前之南,其地称为“驿下”。驿下东侧即今荔城商厦、城南市场之地,民国以前均设为上司署廨。而西侧,自唐至清先后为莆田县、兴化府公署衙廨之地。
  嘉靖二十一年(1542),莆阳驿被改建为“巡海道行台”。民国志载:设于城内的莆阳驿撤后,在南郊山川坛后建驿,四十一年(1562),毁于倭寇,后改建为兵营;而使客往来仍驻巡海道,中西偏有驿丞舍。万历二年(1574),太守吕一静重修。二十年(1592),太守李伯芳改北门外宣风公馆为莆阳驿,时间不久,因夫马出入不便复迁返原驿。
  清初,兴化府始将巡海道改建为“督学试院”,为清代学子应试(秀才)之所。(详见“督学试院”条)
  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制度。次年,游观澜等以试院考棚创办“通德学校”。民国19年(1930),东厂衡鉴堂前后划为莆田县(国民党)党部。23年(1934),通德小学停办,西厂考棚改为“莆田县残废院”。26年(1937),县戒烟所与省医疗第四巡回队、涵江地方医院等组合,在其址设立“莆田县卫生院”;28年(1939),因兼负仙游、永春等邻县卫生院的业务辅导工作,扩改为“莆田中心卫生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莆田县卫生院以及中共莆田县委会办公用地。至1959年,并卫生院地,扩改为莆田县委机关办公大院以及招待所等。今重建为莆田市荔城区机关办公场所,临街开发为店铺。
  明正统间(1436—1449),朝廷始命御史巡察诸郡县。故将司前街(公馆后)的福宁道地改建“察院行署”,而福宁道由司前街迁于驿前。嘉靖三十八年(1559),又将驿前福宁道改为“分巡兴泉永道行台”,专设按察司佥事一员,分巡兴泉二郡,与守道参衡常住泉州城。此为行署,与巡海道并列。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县金皋谢将其地改为“兴贤积谷仓”,余地建为民房。迨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原设在庙前的四贤祠,因故迁至驿前街,又将兴贤积谷仓地改建为“四贤祠”。
  民国9年(1920),莆田教育界田春霖等一批热心人士,初以驿前四贤祠创办“莆田小学教育研究会”。民国14年(1925)秋,田又在鳌峰田家宅内和对面节孝祠内开办“莆田小学”,自任校长。同年十月,莆田小学增办初中部,改校名为“莆田公学”,小学部称为附小,旋迁四贤祠上课。民国17年(1928),又改校名为“私立莆田初级中学”,小学部仍旧。至民国25年(1936),因办学经费困难,学校停办;小学部由国民党国民政府接办,改校名为“县立兴贤小学”。民国28年(1939)春,学校因抗战迁常太洋坑,而校址由国民党县党部创办为“文化服务社”。31年(1942)移迁文化服务社,在莆田公学旧址创办“私立中山中学”;35年(1946)增设高中部。
  1956年,莆田县政府接收中山中学,并改名为“莆田第五中学”。1988年,复旧名“中山中学”。按,1999年,高中部迁建梅山,校名复为“莆田第五中学”;2011年8月又搬迁凤凰山麓,即城厢区人民政府东北偏。初中部仍设旧址,沿旧校名“中山中学”。
  衙桥头 即衙后街与驿前街交会之地。衙后斜对驿前街西侧,为“上桥头横巷”。弘治志载:“上桥头横巷,此巷旧通肃清门,今门塞而巷犹存。”此巷即是“古西门街”,今“雷山巷”,而巷口之地曰“上桥头”。因取“衙”与“桥”字,命名“衙桥头”。
  衙桥头民间亦称“鳌石头”“鳌桥头”。驿前街西北偏的梅峰余脉,向南经此折而东向衙后倾斜,其拐弯处即旧“高楼”百货商店前形成的一块高地,据传这里古时矗立着众多形似鳌鱼的巨石,人称“鳌石”,其地曰“鳌峰”。20世纪50年代,鳌峰地建为百货商店即“高楼”。因故,“衙后”被转音而呼“鳌后”;衙桥头又俗称“鳌桥头”。
  驿前街东侧,过衙后街有梅峰林氏祠堂曰“时朝祠”。祠祀林氏始迁祖、九牧林苇后裔林时朝之下先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扩宽街道祠堂被拆。
  林祠北,有一座王母行宫,相对古西门街,主祀西王母娘娘。1949年后,莆田县综合公司在此开设青果店。
  王母行宫右,为萧氏祠堂,北邻上桃巷。1949年后,废祀,居民租住其内。其后梅峰居委会在此开办油印场。20世纪90年代旧城改造,王母行宫与萧氏祠堂均被拆除。萧氏祠堂右,跨过桃巷,有里社曰“延寿社”。
  世居旧族
  龙门下之地,宋至元置设科举贡院,亦有公署官廨,隙间也有世居旧族。诸如李俊甫《莆阳比事》载:宋时有方氏居此,即称“龙门方,为主簿纲之族”。明代,聚居这里的是侍郎林彬之后裔即林诚家族。林彬之,其先祖福州,后迁居莆田,宋端平二年(1255)进士,官终宝章阁待制。林诚祖英,兵部员外郎;父辉,字克昭,永乐二十一年(1423)举人,二十二年(1424)登进士第,以省亲卒于家。以子诚贵,赠广东道监察御史。林诚,字贵实,号井庵。景泰四年(1453)举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广东道监察御史。诚子近龙,字云从,正德三年(1508)进士,历官河南道监察御史、广西按察司佥事。成化二年(1466),监察御史魏翰在南门内横街特为林英及其子辉、孙诚立“三世登瀛坊”。成化二十三年(1477),知府丁镛等又在南门内横街为归田监察御史林诚立“两朝侍御坊”。卒后祀乡贤;在县学万仞宫墙内还建有“御史林诚祠堂”。
  元时,莆田尉马良成,冀北卫州人,遂家于莆。其裔即明户部主事马思聪。乾隆志称:龙门下有忠节光禄卿“马思聪祠堂”。马思聪,字懋闻,号翠峰,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官至户部主事,董漕江西。《柳湄诗传》曰:“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宁藩宸濠叛,孙燧、许逵即日死忠。马思聪、黄宏以械击囚辱,先后卒。后祠祀四公,匾曰‘旌忠祠’。”邑人郑岳撰文祭之。子明衡,字子萃,号师山,正德九年(1514)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迁监察御史,因“建言,廷杖削籍”。时称“父子双忠”。龙门下旧时为马思聪立有“忠节坊”。旧时体育场大门相对街东有小巷称“马祠口”,或因马思聪祠堂而得名,巷内聚居马氏,今“荔城商厦”为其故地。
  而驿前东侧,多为官署廨舍、学府试院;西侧即府后路北,是一片几为乎屋的古建民居。李俊甫《莆阳比事》载称:族居这里的有“州西陈,通判启之后”。其后裔如何传衍,未得其详。按,引文“州西”当指兴化军署之西。宋制有府、州、军、监,府为大,州次之,军、监又次之。而明《八闽通志》“秩官”称:兴化军“同下州”,故这里有“州西”之称。
  明以降,居住驿前的有:黄、周、余氏等。弘治志《科目》记载:黄氏科第有黄仲清,景泰元年(1450)岁贡。周氏科第有:周宏,字景重,景泰三年(1452)岁贡,任灵山县学教谕。周卷,宏侄,天顺六年(1462)举人,终官韶州府学教授。周〓,字铉吉,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授曹州知州,升参议,分守荆西,卒于官。按,梅峰寺南侧有周氏祠堂,应是此族祠堂。余氏科第有:余朝,字德居,弘治十一年(1498)举人,山东平阴县学教谕。
  驿前街即今中山中学大门南侧有“螘氏祠堂”。据说是庙前(橄榄巷)清同治举人螘廷熺家族祠堂。民国时期,祠废,改为莆田电话局,后改为民舍。疑螘氏早先或居住这里。民国以后,居于驿前的有清末秀才陈桥山,居第曰“六梅世居”。后来被莆田五中征迁,建为教工宿舍。射圃前“土堆里”亦居有戴姓。《莆阳比事》云:宋时有“衙前戴,教授堞规之后”。
  居住在驿前的家族,不仅有显官达人,亦有平民百姓。然因社会鼎革,动乱灾难,姓氏往来居者变化无常。可谓:旧姓弃家裹李去,新主补巢卜居来。居于花园的明工部尚书康大和,致仕后避乱嘉禾,四年始归。其有诗云“燕子不知旧垒破,呢喃犹向故园归”。难得一族能几代世居这里。
  古巷寻踪
  驿前街路巷有:府后路、府西巷、花园巷、两按里、詹衖里、马巷、安然里、梅峰巷、旧西门街、桃巷。
  府后路 位于明清兴化府署北,即今文献路西段。东西走向,东自驿前街,西与府西巷相接壤。府后路,明代始于路南建兴化府公署,故名。民国时期,更名为“府后巷”,隶属城南镇太平铺。
  1949年后,府后路仍沿旧名,后改为“劳动巷”。“文革”期间,纪念1949年8月21日莆田解放,其路与文献路并改称“八二一西路”。1980年以后,更新名“荔城路”,今改名“文献西路”。如今,文献路是莆田市区的一条东西向主干道。
  府后路与驿前街交叉口,城里人俗呼“巷口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府后路扩宽为大街后,这里即称为“新街口”。
  府后路北,为居民的聚居地。明代以前,顾氏家族是居住这里的大户人家。弘治志《科目》记载顾氏科第有:顾本得,永乐二年(1404)进士。弟童,字本逊,永乐十五年(1417)举人,十九年(1421),登进士第。顾孟乔,行尾人,正统七年(1442)进士,授刑部主事,改户部,迁郎中,又改南京刑部。天顺末,奉诏例进阶朝列大夫,致仕。孟乔子叔龙,字文潜,改字文时,迁居花园,成化十年(1474)举人,授广州府通判,升肇庆府同知,掌德庆州事,卒。按,弘治志称:顾孟乔,“行尾人”,其子叔龙,“行尾人,迁花园”。而乾隆志“太平社”条云:“正统间,郎中顾孟乔捐地拓建。万历四十年,尚书康太和家与顾氏捐募重修。”如是说,府后这一支顾姓人其先为行尾人,析居于此。而顾孟乔手头在花园已置有产业。乾隆志:顾氏在府治后亦建有“承信郎顾筠祠堂,孙佥判孺俊等袝祀,称‘世大夫祠’”。
  弘治志《科目》科第仕人,虽有不少右厢人的记述,却无详址,今又无据可考,故不敢妄引。
  府西巷 古称“西州角”,今讹呼“马巷”。南北走向,南抵府后路,北与马巷即古阮巷接壤。府西巷名始见于弘治、乾隆两志《里图考》。因巷内古有“龙津庙”,“胡道人修真于此”,“何氏九真人往谒之,因饮是水,仙眼尽开”,故又俗称“九仙巷”。民国时期改称“西州巷”,亦称“升平巷”,隶属城南镇太平铺。
  1949年后,府西巷与府后路合并改名“劳动巷”;曾与马巷并称“马巷”。
  府西巷与府后路交会地,折而南地称“后祠里”,因许氏居此,且建有许氏大祠堂而得名。这里居者还有萧、陈、阮、刘等族姓。又南地曰“月角里”,南通旧府前路。
  府西巷南巷口,旧有隘门,门额正面(南)匾曰“西州胜景”,背面(北)匾曰“九仙遗迹”。入巷西侧有大门坦,内居林氏家族。林氏其先居黄石郑庄,出为金紫林氏,宋时徙居于此。李俊甫《莆阳比事》载称:“西州角林,省元廷彦之后。”民国福建省议会林翰议长是为其裔。又北为尚书康大和祠堂,今见祠额题“宫保尚书祠”。万历间,知府马梦吉檄建,因故其地称“康祠里”。康大和,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尚书。致仕后卜居城内花园巷,其后裔复外徙,居第卖与清翰林涂庆澜,而祠堂于清末卖与林氏。据林氏耆老云:其后祠堂废祀,但正堂后壁仍绘画尚书康大和像,祠门延旧书匾曰“宫保尚书祠”,祠联云:“夙负三朝重望,允为百代儒宗。”至今尚存。
  宫保尚书祠斜对西州“团龙阁”,俗称“观音亭”,主祀观音菩萨。今新建之团龙阁有匾介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林步龙率五子筠、翰、崧、翔、璇及长孙玉书创建。旧有额匾曰“永葆安康”。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又在其阁楼上置设神位,中祀释迦如来佛。其佛像双手捧着一小佛孩儿。故老相传每年祭节都要抱下小佛,用龙津井水为他沐浴,而后放回如来佛手上。里人将其沐浴水用来治眼疾。如来佛两旁,祀胡仙、陈仙和何氏九仙等。2005年建设大唐广场时,团龙阁移建于今荔城区党校前之安然里三堂。
  府西巷团龙阁循北,西侧旧有“太平社”,规模颇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太平社失火,导致这座古老建筑荡然无存。(详见“西州太平社”条)
  明代,聚居太平社周边的有陈氏家族。郡志《科目》载称:景泰四年(1453)举人、宁县学教谕陈朝卿,是太平社前人。
  府西巷迤北,近“丘马顶”,巷东侧有郑氏“中宪祠”。祠门临巷,其祠在旧莆田县商业局大院内,奉祀十字街郑氏暨明嘉靖四川顺庆府知府郑迁(果庵)。
  府西巷团龙阁前,有东西向小巷,俗称“西州角”。巷中南侧,为民国福建省议会议长林翰故居。20世纪20年代,林翰于西州旧居建有一座二层洋楼,曰“山与楼”。至90年代初,文献路扩建时,山与楼被拆。(详见“西州林翰故居”条)
  民国志载称:“民国10年,邑人林翰筑宅,掘地四五尺,得古砖八枚,两旁有花纹,家人不知磨之,以为垫几物。余(治如)急往,观其二三砖花纹完好,审定为晋时砖,嘱其家保存之。翰家西州,离西岩不过数百步,此发现之古砖为晋时古迹,乃知典午之世,衣冠过江入闽。”可见,西州至安然里这一带,早在汉晋时期就有北人徙居于此,历史悠久。而后,史上均有大户人家聚居西州巷,诸如:唐代有许氏家族。“唐开元年间(713—741),泉州刺史许辅乾,汴州人,迁居梅峰之下九仙巷”。孙许稷,字君苗,贞元十八年(802)士。官终衡州刺史。清陈云程《闽中摭闻》:“许稷挟策入关,遇舍人陈诩、四门助教欧阳詹、校书郎邵楚苌、侍郎林藻,在京师闽中举子醵酒食会诸先达,詹以稷乡人亲故特与俱,诩酣戏稷曰:‘今日之会,子何人斯,辄冒其间?’稷投杯愤诽曰:‘男儿患不能立志,霄汉岂有扃钥,王侯出处岂必常耶?叩此一歺,稷之过矣。’哕酒而出,入终南山读书,出就府荐,遂擢第。”(引自方辉绳《莆田旧事抄》:清陈云程《闽中摭闻》卷1)西州有“许稷祠堂”,其址称“后祠里”。
  山与楼迤西直抵巷尾,其地俗称“田尾里”。巷西有一座奉祀三一教先生的庙祠曰“西州中一堂”,祀三一教主林兆恩。中一堂初名为“一中堂”,嘉靖间建于今堂址之西南偏,一中堂东邻道教“会清宫”。20世纪50年代被莆田县人民武装部占用为军械库。1987年重建一中堂,而堂名不知何故被更作“中一堂”。今“中一堂”折而北循进,巷中东侧有以旧民房新置“会清宫”,宫内配祀旧太平社土谷之神。
  花园巷 在府后路北,大概在大唐2号楼前,斜对今中山中学。东西走向,东接驿前街西抵府西巷。自明以降,巷名均以“花园巷”入志。而何为“花园”,不知其故。直至“文革”时期,被改作“改革巷”。1980年起复归旧名“花园巷”。
  明代以前,花园巷居住族姓无可细详。依弘治志记载,明中叶有方氏、顾氏聚居这里。其志《科贡录》记:景泰七年(1456)举人、秀水县学教谕方绎(字鲁成),成化十年(1474)举人、肇庆府同知顾叔龙(字文潜),均为花园人。
  花园巷西,旧有明工部尚书“康大和居第”。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涂庆澜之父举人涂正英,由莒溪迁城花园。涂庆澜仕宦后购买康大和宅第,而后又增建“世翰堂”。至21世纪初,涂家居第因旧城改造而被拆迁。居第西即旧花园巷12号是“涂氏祠堂”。(详见“花园巷涂庆澜居第”“花园巷康大和居第”条)
  两按里 位于驿前街西,花园巷北,东西走向,巷名源出明嘉靖进士林应箕事迹。林应箕,字辉南,号石海,行夔十一。先世家莆之石鼓村,派出唐九牧邵州刺史林蕴之裔。应箕父仕凰,始迁左金桥巷,至应箕复迁驿前街。仕凰,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云南佥事。应箕,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十七年(1538)登进士第,授行人司行人,擢京畿道御史。“己酉(嘉靖二十八年,即1549年)按云南,壬午(万历十年,即1582年)按浙江,监督两省秋闱,咸得其才”。(《城厢文史资料》第四辑)在巷口立有“两按名藩”坊,以表事迹;故得巷名“两按里”。应箕巡按云南,有直声,入云南名宦祠。后因建言被谪六安州通判,累迁湖广参议。
  两按里乃居有赖氏。民国志载称:清咸丰时,四川华阳赖晋知莆田县,其弟家于莆城两按名藩坊内。20世纪莆田教育界名师赖汝楫、赖汝言兄弟即为其后裔。赖氏居第为二进五间厢正厝,至21世纪初,旧城改造时拆迁,遗址在今大唐广场2号楼。旧时,居于两按里还有陈氏,为大户人家。
  詹衖里 位于驿前街西,两按里北,东西走向。因巷内居住詹姓人,故得巷名“詹衖里”。亦居有林姓,不知两姓所出。清代,詹衖里对面即驿前街东侧是督学试院,为学子应试之所。其时,巷里林钰家族开设有“泰昇馆”,为学子参加应试提供食宿场所,如同京城商贾为学子应试而开设“状元店”一类旅馆。据说,规模不小,有旅舍、燕堂,亦有马厩等,设备齐全。这类旅馆收入颇丰。
  詹衖里北偏有一小庙宇称“准提阁”,普门庵僧建。据说,准提又作尊提,又称天人丈夫观音、准提观音。禅宗以准提为观音部之一尊,其形象为三目十八臂。1949年后,准提阁由一位名叫“和尚元”的居此,旧城改造时被拆迁。
  马巷 在驿前西侧北偏,东西走向,东接驿前街,西抵梅峰巷之旧万安社。即今自胜利路工商银行,西至荔城区法院。宋时,其巷称为“阮巷”。弘治志载称:“宋留守阮氏骏家于此,因姓其名。”元始在巷东长街(后称“驿前街”)设马驿后,因马驴役夫屯此,自此巷名俗称“马巷”。
  20世纪50年代至“文革”时期,马巷连同府西、府后路,一并被更名为“劳动巷”,而邑人仍以“马巷”呼之。80年代初始,劳动巷复改称“马巷”。不过,这时的马巷即是古阮巷,也包含了府西路。如此乱改巷名,乃当事者不知巷名历史也。
  阮巷,因阮姓族居于此而得名。宋时有仙游金沙上库(今龙华镇金沙村)人,殿中侍御史阮沂,字守沂,号西山,致仕后与长子大理寺评事节度推官阮程隐居这里。阮氏徙迁莆田后,阮程生子遹、遵。传后子孙科第接踵,蔚为望族。阮遵,庆历二年(1042)进士,为莆田阮姓首位登第者,官至山南东道(湖北襄阳)节度推官、通直郎,以子贵赠南雄知府。遵子之才,元丰八年(1085)特奏名,官至奉议郎、南雄知州。及卒,以子贵,赠通直郎。之才子骏,字千里,绍圣元年(1094)进士,官河南少尹,兼西京留守,赐四品服绯鱼袋。建炎二年(1128),殉难于金人南寇。事闻,朝廷褒赠三官,进朝议大夫。赐谥“忠武”,封其二子为官,诏令建祠,有司春秋致祭。乾隆志称:“忠义河南少尹阮骏祠堂,原在阮巷,后迁旧莆田里后度。”阮骏卒后亦入祀乡贤祠。骏弟持,宣和三年(1121)特奏名。骏孙竑,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官至文林郎、南外宗学(今泉州)教授。骏玄孙敷,一作孚,嘉定十年(1217)进士,知福清县。阮骏后裔亦有:阮符,宣和三年(1121)进士。子初,绍熙元年(1190)特奏名。阮鹏,宣和六年(1124)进士。阮次膺,字汝龙,宝祐四年(1256)进士。可见,在宋时马巷阮氏即蔚为科举世家。明以降,郡志“选举志”记载阮巷阮氏科第式微,大概是这里成为驿站马役驻地以后,或其后裔渐迁他地传衍之缘故。《忠孝堂阮氏族谱》称:阮程长子遹,生七子;次子遵,生五子。子孙在城衍传阮巷、龙门、驿前、东黄、东亭、湖头、桃巷、黄石及传潮州等地。
  依弘治志记载,族居在马巷的亦有史姓。其志《科目》载,马巷人史梧,字文材,祖父史钦。史梧正德十一年(1516)举人,十六年(1521)二甲第八名进士,终官浙江按察司佥事。旧时,马巷有为史梧立“清朝侍御坊”。史氏后裔或徙外居住,其后无闻。而史姓在莆至今仍为小族。
  马巷西端即“马巷顶”,旧有“万安社”,其遗址在今荔城区法院大门内。宋时在上桥建有“万安坊”。民国时,马巷、安然里,隶属城南镇万安铺。
  安然里 自万安社右折而西小巷至旧观音亭(今荔城区党校)、西岩寺一带,今荔城区党校门前,旧时建有观音亭曰“安然”,而得地名。20世纪八九十年代,观音亭被拆建为民房。安然里位于驿前街西偏,地近西城墙,为城西偏僻之地。这里有城西唯一的一片农地菜圃,居此耕者数十家,今属“田尾新村”。
  旧观音亭南,地称“三堂”,21世纪初因旧城改造,西州团龙阁迁建于此,为砖混结构,二层楼房,今称“西州观音楼”。第二层楼阁分三堂,分祀诸神:中称“团龙阁”,阁内分三室,中为观音殿,左为韦驮殿,右为伽蓝殿;东称“玄妙观”,堂室曰“三清殿”;西称“九仙阁”,内祀何氏九仙;九仙阁西侧,有面东之“九仙父母殿”,内祀九仙之父母。二楼东侧亦置面西之“中一堂”,奉祀三一教主。一楼为老年人活动中心,内设有戏台,可容纳数百观众。
  安然里西北偏,即今荔城区委党校西偏有一寺庙曰“西岩广福寺”。该寺本为明礼部尚书陈经邦别墅,有尚书自书匾额“白云留榻”,建于明万历间。经邦孙钟岱,授户部郎中,曾居于西岩别墅。明末,陈钟岱参加朱继祚反清复明失败,剃发为僧,将别墅更作为寺。(详见“遗迹钩沉·西岩广福寺”条)
  民国志载云:“清康熙时,西岩寺陷一洼,长一丈四尺,阔半之。上锐下方,甃以巨砖。砖上花三面,凸起。旁篆‘太康八年八月’。作避亭,使其一竁,未开,寺僧畚土掩之。”清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亦云:“康熙二十九年九月,闽兴化府西岩寺发地得一穴,甃以巨砖,砖上有花卉纹,三面凸起。旁篆‘太康八年八月日作避亭使阙’。中获古镜一、古剑一、金环数枚。环径二寸,剑脊有字,土花剥触不可辨。”从何氏九兄弟至西州太平社拜胡仙,复有清康熙西岩寺发现之太康砖,再有民国10年(1921)邑人林翰筑宅掘地得晋时古砖。西岩寺离西州不过数百步,发现之古砖文物俱为晋时古迹。如此,西州至安然里这一带,地虽偏僻,而早在汉晋时,即有中原汉人徙居这里,早于“永嘉之乱,八姓入闽”。可见,驿前街地域开发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梅峰巷 位于梅峰光孝寺前,故名。南北走向,南自万安社北至旧西门街即雷山巷。按,梅峰巷,全巷南自万安社起,中过雷山巷,北抵朝天社与北门街相壤。本条指南段。
  巷中聚居有清末拔贡吴鸿宾家族。吴鸿宾,字云笙,号重竺,晚号默髯,光绪十一年(1885)福建乡试拔贡朝考一等,以知县用分发浙江。历任浙江海盐、临海、钱塘知县,粤省防统领。见时事日非,归里。宣统二年(1910),兴化府设巡警讲习所于通判废署,以邑人黄中瓒为所长;设禁烟局,以吴鸿宾为总办,陈樵副之。据说,陈樵做事果决,破获烟馆甚多,重罚之。某日,适巡警讲习所警察毕业,派在城站岗警士取缔菜摊,凡肩挑负贩置放在道旁者,均收铜圆10枚,否则将挑担踢倒,狼藉满地。市民公愤罢市,烟民乘机肆扰。聚集数百人毁警士岗位,焚警察讲习所并及西州陈樵宅,包围吴鸿宾住宅。兴化知府韩方朴、兴化协镇余开燊派兵弹压,众始解散。梅峰巷中部东侧有“吴鸿宾祠堂”,今废。
  弘治志《科目》记载:明成化十年(1474)举人吴昭,“在城梅峰人”。从曾祖吴源,字性传,号理庵,“其先自水南迁居城右”。官迁兴化府教授,征为四辅兼太子宾客,授国子监司业,卒于京。祖吴阳保,字景初,洪武二十九年(1396)举人,礼部会试乙榜,官终国子博士。父吴经。吴昭,字守愚,成化十年(1474)举人。次年,知府潘琴等在南门内横街为甲午科第二人吴昭立“丱魁坊”。十四年(1478)登进士第,累官至按察司副使。以贤能著称。
  1949年后,位于梅峰巷南的万安社拆建为莆田县法院(今荔城区法院),北为莆田县公安局、莆田县供销合作社、武警招待所。
  旧西门街 今称“雷山巷”,位于鳌峰斜对面,东西走向。东起驿前街,西抵宋兴化军城西门。宋筑军城后,称此巷为“西门街”,因巷西为军城“肃清门”即西门,故名。
  明洪武扩城,堵西门。明清时期,西门街更名“上桥头横巷”。隶属右厢驿前街。弘治志谓:“上桥头横巷,此巷旧通肃清门,今门塞而巷犹存。”是故,民国时便俗呼上桥头横巷为“旧西门街”。
  其街与梅峰巷交会处即武警招待所北侧,旧建有一牌坊,石刻横匾曰“旧西门街”。宋湖民《南禅室集》云:“旧西门街坊横额之阴,刻篆书‘峰台毓秀’四字,上款‘里人周浩立’,下款‘周鼎’书。按,周浩为明隆庆初岁贡,官云南提举;周鼎万历丁未进士,分守荆西,皆清江周族人。按,依上所记,周氏其先为清江人,后迁城内,周浩才以‘里人’称呼。是故梅峰寺南侧旧有周氏祠堂。”旧西门街坊今废,而石刻匾额存三清殿碑园。
  古西门街西偏设有驱雷坛,地曰“驱雷山”,故民国时亦称其巷为“雷山巷”。
  1949年后,雷山巷更名为“新人巷”。这是因为民国末莆田县拘留所迁建于巷西,因以改造违法犯罪人员重新做人,而得名。大概因此,“文革”期间未被更名。至1980年,重新审定地名时,复为旧名“雷山巷”。旧城改造后,其巷位置稍北移,巷名沿旧曰“雷山巷”。
  雷山巷口,南、北两侧世居萧氏家族。按,《萧氏族谱原序》称:“令尹公任曲周县,官声振起于时,以卓异荐于朝者二次,生子五人,分温、良、恭、俭、让五房,列屋而居,霞萧名益著。后烽烟接起,回禄播迁,兵燹频仍是处,祠屋倾颓,子姓因散处于四方焉。长房温者讳骐公,率子姓卜居于郡城右之梅峰。”令尹公即是萧谦,光甫孙,嘉靖二十八年(1549)举人,官曲周知县。据此,这一支萧姓人或在明倭乱间,由后塘霞萧迁居于此。民国时期,南侧萧宅被征用为莆田汽车站。据说,车辆少,只在莆田至涵江之间往返通行。后来因火灾而迁胜利路旧体育场邻街(按,汽车站后又迁龙门下“五城门”,原址建为体育场大门)。
  旧西门街坊左旁地,后建为武警招待所。南邻原莆田县供销社,其地为古“春草庵”遗址。庵西为卢氏世居地。卢宅南侧,有建于清末的“观音阁”。春草庵西旧地为“州峰”,峰顶有“共乐亭”,为宋时郡人登眺胜处。州峰北麓,古有“春台庵”。这些古迹遗址早已荡然无存。州峰南偏为明礼部尚书陈经邦“西岩别墅”,入清后其孙陈钟岱改为寺,即今“西岩寺”。
  沿巷西循行,中部北侧有小巷,巷口置一门楼匾曰“雷山书院”,进巷稍北有“仙师洞”,俗称“仙洞”。这里有三座庙屋,前排为东、西两殿。东为主殿,中祀吕洞宾塑像,左陪神杨九娘妈;西殿为王母宫,祀王母娘娘。后排即东主殿北为文昌阁,祀文昌帝君。文昌阁地高,阁前为埕,由东设阶拾级而上。阶前置一牌楼,匾曰“文明气象”。牌楼北旁旧有一石,尺许,石上有足印石刻遗痕,里人称此为“仙脚”。大概因此而得“仙洞”名。
  巷西过仙洞,古时为驱雷山。有宋氏山地,俗称“宋山”,有宋氏祖坟,《乾隆志》谓:“翰林讲书宋赓墓,在城中旧西门驱雷山。”按,宋时尚位于城外,明代方围入城内,毁于20世纪50年代。
  宋山西南偏,古有一庙曰“魏壮烈祠”。乾隆志云:在城旧西门,祀魏昇。魏昇,字大临,仙游仁德里黄花人,明代抗倭英雄。成化年间(1465—1487),剿贼有功,委以总捕,组乡勇,称“魏家军”。正德间御贼寇殉难。建壮烈祠祀之,兴化知府冯驯为其撰祭文。至民国30年(1941),保安第三团团长命撤“魏壮烈祠”,材料用以建造温泉口浴堂。其后,遗址改建为“莆田县新拘留所”。拘留所原在莆田县署东廊即县巷西南偏。民国志称:“民国廿九、三十两年(1930—1931),因受禁人犯过多,所内发生传染病,每日死数人。县长林梦飞乃就旧西门街魏忠烈祠遗址新建。”移禁关押已判罪的犯人。
  宋绍兴二十年(1150),肃清门内设有兴化军“壮城指挥营”。淳熙二年(1175),改为“忠顺官舍”。壮城指挥营迁移朝天坊内,即“保节二十四指挥营”后。
  桃巷 位于驿前街东侧,东西走向。西自驿前街即今胜利路,东与庙前路相接壤。其巷名在明代已编入弘治志《里图考》,至民国时期仍称此名。1949年后,更名为“解放路”,至1980年复旧名“桃巷”。对桃洞即上桃巷和下桃巷而言,邑人俗称桃巷为“新桃巷”。
  沿桃巷东行,北侧有一小巷,古时亦称“陈宅巷”,可通梅峰小学(今梅峰小学后门即其旧迹)。宋时后村刘氏族众迁居该巷。巷内东北偏旧有“刘克庄祠堂”。(详见“刘克庄祠堂”条)桃巷南侧,即陈经邦府第后(西),有小巷通桃洞。桃洞西有小巷俗称“上桃巷”,通今胜利路。其巷多居有刘氏。李俊甫《莆阳比事》记载:“北门刘,朝奉觉、大中洵直之后,今给事留守榘之族。”刘觉,字悟生,熙宁六年(1073)进士,官至朝奉郎,河南府少尹。祖父师古,字学圣,天圣五年(1027)进士,宣教郎,真州签判。刘洵直,字子浩,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官终左朝奉郎,通判平江府,赠金紫光绿大夫。子榘,字仲则,自号求斋,淳熙八年(1181)进士,官终宣奉大夫;榘弟棠,绍熙元年(1190)进士,秘书监。按,旧时衙后北侧有小巷北通新桃巷,穿过桃巷可至刘克庄祠堂,其巷古称“上陈宅巷”。桃巷西抵北门街。据此,“北门刘”或与“二刘”后裔同居于此,或同出后村刘氏。作者未见过刘谱,不敢妄断。
  陈宅巷刘克庄祠堂早已圮废,邑人只知道刘祠遗址。而宋《莆阳比事》载称:“桃巷阮,佥判砥之后,与上诸阮同出。”可见,宋时亦有阮氏聚居桃巷。
  莆田县医院(旧圣路加医院),早先院门置于北门街。其后,规模不断扩大,院地增辟至桃巷,1959年在桃巷新建门诊大楼,院门改设桃巷出入。桃巷北侧之地多属莆田医院(今为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地盘。桃巷南侧包括原莆田县防疫站之址,旧时均属陈经邦府第即大宗伯第,今为文物保护单位。
  史迹钩沉
  西州太平社西州太平社,位于府西巷西侧,斜对巷东今“大唐广场”2号楼。太平社大门坦临巷,进门过小院埕拾级而上为拜亭,拜亭后为一大院埕。院埕西为观音殿,奉祀观音菩萨,坐西朝东;北为太平社,坐北朝南,面对埕南为照墙,颇具规模。太平社是兴化古城最为古老的庙宇,亦是莆田先民迁徙的历史见证者。
  太平社初名“龙津庙”,亦称“仙水行宫”“惠应庙”。乾隆志载云:相传“汉时只一古庙,曰:龙津,其中井泉灵异,胡道人修真于此。何氏九真人往谒之,因饮是水,仙眼尽开”。庙内有一石刻楹联云:“九子成真先鲤漈,八壶拱秀旧龙津。”南朝梁太平元年(556),“拓地鼎建,因以‘太平’名庙,遂废龙津之名”。可见,龙津庙为汉晋古迹。“宋治平四年(1067),兴化军知军窦彤秩满寓旧行衙,夜梦神人请广其祠。昼至庙中见其像俨梦中人,因嘱新任知军许常(字长卿)于熙宁元年(1068)为之扩建”。乾道三年(1166),赐额“惠应”。
  淳熙十年(1183),封“永利侯”。元至正七年(1347),陈祖保募建。正统间(1436—1449),郎中顾孟乔捐地拓建。万历四十年(1612),尚书康大和家与顾氏捐募重修。明清时期,惠应庙复改名为“太平社”。
  太平社大门坦边侧墙壁镶有一块宋文天祥题“新有”两字的石碣。大门坦南侧,稍南路边置有“石敢当”古石碣和石狮一尊;社前古有井曰“龙津井”,又称“仙井”,即传为何氏九真“因饮是水,仙眼尽开”之井。
  太平社是一座古老的宗教建筑群,兴化古城版图历来有其社的地标,可谓是兴化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然而在1946年左右的一个秋天,太平社失火,导致这座古老建筑荡然无存。20世纪50年代,幸存的观音亭又被田尾生产队改建为养猪场。而至90年代此地连同遗物均被莆田县拆建为集资房。从此,龙津庙、仙水行宫、惠应庙、太平庙,还有太平社,这些古庙名字均湮没于历史长河中。幸好有聪智者以“太平”两字命其街(今称居委会)名,引发后世人对历史文化的思考。
  兴化贡院
  兴化贡院,位于龙门下东侧,即大佬前南,十八张厝西北偏。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兴化军移治莆田后,即在军署西南隅将使者行部廨舍作为贡院。由于士子逐年增加,考场无法容纳应试学子,绍兴十年(1140),迁移城外广化寺普门庵,历举12次考试,而放榜题名于华严寺环秀亭。黄公度有《庚午秋广化寺观进士入试》诗题于壁,云:
  棘闱晓辟万袍趋,邹鲁虽微士所都。三献有人怀楚璞,滥吹何事试齐竽。要令瘦语题齑臼,莫把玄文覆酱〓。袖手旁观君莫怪,个中曾是老于菟。
  乾道七年(1171),知军何偁将行衙军院移迁郡治东偏(善俗坊),而拆其地改建为新贡院,未能成就。淳熙二年(1175),知军姚康朝复取保节二十五指挥营部分营地扩建,贡院方始建成。弘治志载称:宋初,兴化军未设贡院时,“就试于学宫,寻徙于行衙,即旧转运廨舍。后士子益众,至分为两场。绍兴中,乃立同日引试之法。十年庚申,复徙于城广化寺,历十有二举,公私皆病焉。乾道七年,知军事何偁始议改创,移行衙军院于郡治之东偏,拆其地而经营之,未就。淳熙二年,知军事姚康朝复取保节二十五指挥营地半以益之,贡院始成”。并为贡院置设“擢秀”“兴贤”二坊。“今呼龙门下,是其旧地”。
  按,弘治志谓:保节二十五指挥营“在郡城右厢横街之西北”。可见,新贡院是建在右厢横街即十八张厝西北侧,院地包括位于大佬前南的行衙军院,以及保节二十五指挥营一半土地。而《八闽通志》载称:宋贡院“在郡治西城下”(郡治,指兴化军公署),即“在擢秀坊内”。亦载:“擢秀坊:按宋郡志,旧有待贤驿,故坊名‘待贤’。驿地今入贡院。郡守赵彦励改为‘擢秀’。”据此确切地说,宋贡院是位于驿前街南部即西市街(大佬前)至十八张厝西北偏,其地称为“龙门下”。然邑人俗以驿前下之地统称为“龙门下”。如《兴化郡城记》云:“由驿前下为龙门下。古为分巡兴泉道与巡海道行台,今莫之详。宋时试贡士于此,因名为龙门。”这是将司前街(文献路)南的上司衙廨也包含进去了。
  陈俊卿《宋兴化军贡院记》云:新建贡院,“广二百九十尺有奇,深三之。择浮屠氏之才者分掌其役。立重门,建厅事,跨以复廊室,从而周度可容万人。厅事以后为两堂,以待主司考官。中门之外分二廨,以处封弥、誊录。凡为屋三百有六楹,规模伟甚,轮奂一新,山川为之改观”。
  自宋至明,兴化多少学子比试于贡院,登龙门,又有多少御试金銮殿,金榜题名,步入仕途,荣宗耀祖。然贡院完成了近500年历史使命,至清初废除,而在驿前改设“督学试院”。自此,贡院之地渐入民间,而龙门下地名至今犹呼。
  清督学试院
  清初,兴化府将巡海道即旧莆阳驿遗址改建为“督学试院”,为清代学子应试(秀才)之所。明亡,兴化卫指挥公署倾颓殆尽,只存堂后旗纛庙一所。康熙八年(1669),总兵李时芳建亭于庙前月台之上,观摩营兵演习骑射(各营大队合操设在北门校场)。至咸丰、同治间,旗纛庙已改建为“火神庙”。清林扬祖《莆田县志稿》之“神庙”条载云:“旧兴化卫旗纛庙今改建为火神庙。”后因试院童生人数增多,座号不敷,就射圃搭盖篷厂。乾隆二十一年(1756),绅士捐资赠银,知府宫兆麟重修;莆田知县王恒、仙游县令贾凝吉就试院西偏买地扩建南射圃。试院中为衡鉴堂,堂后有燕堂。东西有厢房10多间。有小房一座,为分校幕僚住所。衡鉴堂之前为东西两棚,均称东厂;又,其西:东西上下四厂,均称西厂。每厂约列座位三十五六行,每行木为几凳,石为脚,坐15人,全场约可容3000人。以千字文编号,各按卷面所编字号领座位。外为仪门,仪门外甬道,折而西向南为大门,大门又折而西为棚门。棚门内,北有候点室;南为提调房。据说试院扩建后为全省之冠。
  《福建兴化文献》辑老淑《兴化府县试谈片》一文云:府县考,场规稍松,不编座号,各生均随便结伴围坐。场中卖粥、卖零食及果饵,排摊毗连,如闹市然。天未明,鸣炮封门。出题后,隔两小时,童生做完小讲卷正,呈堂盖戳,否则不录。至黄昏开院门,已交卷者许出场,开至三班,即不复封,或许自由出入。府县考,分场发榜,次场即照榜上名次,点百名或数十名,在内厅面试,以甄别真才,名曰“提堂”。三千童生中,恰值得做秀才者,只十之二三,能完卷者或不及半,余皆想作弊,以侥幸万一耳。作弊方法,有“雇作”,即就场中雇人代笔;有“外作”,即由场外名手代笔,传递进去,名曰“外海”,经理外海者曰“撑船”:有“便作”,即汇集窗稿及父师宿构,抄在约三指大的小纸,一纸一篇,名曰“花叶”,世家多有此物,篇数多至万篇,携带入场,遇试题相同者,照抄无讹,往往见功。考场管理失严,必有作弊行为,姑录于此。
  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制度。次年,游观澜等将试院考棚改为“通德学校”。
  宋尚书刘克庄故居
  刘克庄故居,位于原莆田医院院区西南偏。旧时,沿桃巷东行,北侧有一小衖道古称“陈宅巷”,可通梅峰小学。巷内东北偏有“刘克庄祠堂”,其初即刘克庄故居。刘克庄,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嘉定二年(1209)以荫补官,授将仕郎。历工部尚书,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文定”。
  刘克庄家族其先居于后埭街后垅巷后村。祖刘夙,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累官至衢州、温州知州。夙弟朔,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官至秘书省正字。夙与弟朔同师事林光朝,少读易,后治春秋,得其传,时称莆阳“二刘”。而“二刘”传至孙辈即刘克庄这一代,就从后村移居宋军城内的陈宅巷。明刑部尚书彭韶撰《修复刘后村先生祠堂记》云:“凡二刘之孙子,皆居于是,世有谱牒。”祠堂记亦云:先生“年八十三而殁。郡县既祀先生于乡贤堂,而门下士又即先生陈宅巷之故居,塑像以祠”。可见,刘克庄卒后,其门下士将陈宅巷故居改建为祠堂。
  居于陈宅巷的刘氏,“元以来,颇有败落,独正字之七世孙性成,国初以材荐为南海令。生文璧,二子。长则从亦二子:次为光敬,幼孤,谱为同姓所假,久而不归。光敬以贫故,质故祠以居他姓,而居外父经历龚琛氏家”,“成化戊戌秋,泰(光敬之子)辟吏莆邑,又诉之佥宪林公一中……丞命赎还。泰既修饬,复入居之”。(彭韶《修复刘后村先生祠堂记》,引自郑振满《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依记所说,聚居于陈宅巷(桃巷)刘氏,元以降或因家族衰落或因仕宦在外,“谱为同姓所假”,“祠以居他姓”,子孙只好居于他家。至成化戊戌(1478年),“丞命赎还。泰既修饬”。这里,正字即指起晦,为刘朔长子;泰为光敬子,刘朔裔孙。可见,至成化两刘裔孙又返桃巷,“复入居之”。今难寻所居详地。
  明工部尚书康大和旧第
  明尚书康大和居第,位于花园巷西。朱维幹《莆田县简志》之“乡贤产地考”载:康大和,字厚中,崇福里前康人。“大和登嘉靖乙未进士第,选庶吉士,授翰林编修,累官至南京工部尚书。严嵩用事,大和绝迹权门,其淡泊有足取者。万历三年纂修《兴化府志》三十六卷。宦后迁入城,今城中西南有地名花园,相传为大和第宅故址”。花园巷中,康大和宅第为二进七间厢大厝。后来不知何故,康氏族众少有居此。至清时,居第为翰林院编修涂庆澜所购。康大和身后建祠堂于府西巷南之西侧,称“宫保尚书祠”。明代在鼓楼前亦为康大和立有“尚书坊”。
  清翰林编修涂庆澜故第
  清翰林编修涂庆澜故第,位于旧花园巷8号。涂庆澜,字海屏,号耐庵,同治元年(1862)举人。左宗棠督办福建军务时,招为幕僚。十三年(1874)登进士第,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协修。涂庆澜祖籍常太莒溪。其父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涂正英,迁城花园。涂氏子孙多业儒,可谓书香门第,教育世家。涂庆澜《花园旧墅》诗句云:
  我家溪水初发源,鲤湖之下旧居存。自入荔城始三世,舌耕赁庑来花园。
  涂庆澜居第分东西两座。东座为三进庭院,是涂仕宦后购得康大和宅第,又增建第三进“世翰堂”。康宅厅前原有一古荔,涂又种一株“木笔”树于右,故有集句厅联云:“荔枝日啖三百颗,木笔初开第一花。”西座为五进庭院,为涂退隐后自建。第一进为厅廊,大门旧有涂手书“父子科甲”匾(意指庆澜父子连登科甲,父为举人,子登进士第)。第二进为“花园旧墅”。经石砌甬道至第三进有“魁星楼”,楼下有水池。第四进为“宝书阁”即藏书楼。第五进为花厅。至后有亭,有假山、花树、水池。涂府花园,旧时有涂庆澜手书“倚树听泉”石刻:有涂自撰楹联:“天然石耸瘦如画,雨后花开香满庭”;“林深每得六时荫,屋小如浮一叶舟”;“万卷图书充栋宇,四围松竹蔽园林”;“荆树常花昆弟乐,砚田有岁子孙贤”。从联句内容可见,花园蓊郁幽深。可惜,居第因年久失修,木柱斑驳陆离,那些涂庆澜及名人所书的楹联,均已荡然无存。至21世纪初,涂家居第因旧城改造而被拆迁,其遗址就在今大唐广场2号楼前。
  居第西即旧花园巷12号是涂氏祠堂。祠堂前落为厅廊,大门上方悬挂有涂庆澜门生丙戌(1886)状元赵以炯所书“世翰林涂祠”巨匾,其书楷法端庄严谨。匾阴书写有涂庆澜祖父涂林桂、父亲涂正英以及涂庆澜之生平简介。不过,这些楷书字迹已剥落,多辨不清。此匾至旧城改造时尚存,未知后来为谁所收藏。祠堂二进大门,上方旧悬挂有刘培所书“玉堂金马”匾,隶书,蚕头燕尾,蔚为大观。传匾为刘培参拜恩师涂庆澜时谨书。三进旧挂匾早佚,除有一两棵参天大树外,不可复见旧貌。
  据说涂在两任考官间,所得多为贤能之士。其门生状元赵以烔、探花刘培和榜眼崔培擢等为报师恩而为他奔走,涂终以知府衔谋得浙江厘金局总办之职。大概涂发迹即于此。归里后,在乡掌教擢英、兴安两书院。与清末进士张琴、关陈谟等创办“兴郡中学堂”。庆澜工书法,楷体精严,行书苍劲秀逸,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又善楹联,其妙语警句,风靡一时。北京故宫及莆田寺庙皆留有涂庆澜妙联题匾。有《莆阳文辑》《莆阳诗集》《荔隐山房全集》等行世。
  涂庆澜子开榘,号季方,排行第六,人称“六少爷”“涂六”。光绪三十年(1904),同陈乃元等创办“醒社”“兴化砺青小学堂”。宣传新科学、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次年,留学东瀛。回国后,出任砺青小学堂堂长。宣统二年(1910)起,先后加入同盟会福州“桥南公益会”;中国自由革命党,建立兴化支部;中华革命党,为莆田民军旅长。热衷于莆田教育和文化工作,做出有益贡献。
  西州林翰故居
  府西巷团龙阁前,有东西向小巷,俗称“西州角”。巷中南侧,便是民国福建省议会议长林翰故居。林翰,号西园。少颖悟,年10岁能词赋,博丽惊人,有神童之称。17岁,县试冠军,光绪二十三年(1897)副贡,二十八年(1902)举人第五人。翰在簪花时,自题对子云:
  虚生廿四载,仅脱襕衫,悔当时计误投椎,迟我五年婪尾宴;压倒五百人,独标赤帜,愿此去势如破竹,早勾一纸鹄头书。
  可是,其后两赴京试,因辍考而罢。光绪三十年(1904),发起创办莆田第一所私立学校,即“兴化励青小学堂”,翰自任堂长。三十一年(1905),赴日本留学。民国元年(1912),膺选为福建省临时议会议员,翌年,省议会正式成立,当选为议长。翰主盟议事14载,邑人评其“不爱钱,并不爱名”,遇事敢言,重正义,“隐为地方培元气”,为八闽所重。能文善诗,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时人云:西园少治诗,初学义山长吉,奇险博丽。后与闽著名诗人陈衍(石遗)结“说诗社”,尽捐故技,作为瘦硬清挚之辞,以发挥其哀乐。近体似黄仲则,古体效东坡,流转变换,出人意表。陈衍评其诗:“在闽人中造诣是空前的”,“莆诗人自刘后村以下,莫之能及”。其时,西园与张琴、关陈谟、吴台,号称莆田“四才子”。
  20世纪20年代,林翰于西州旧居建一小楼,自题“山与楼”,为两层洋楼。小楼背靠梅峰,毗邻西山,面对壶山,倚楼眺望,一片野外风光,尽收眼底。落成时,曾请师友题咏,而自题感赋诗云:
  剩屋穷民泪未干,破庐寒士正愁叹。数椽我辈犹非分,一卧人生已大难。归信不如梁燕早,好春又共槛花残。青山久别今何似,得倚西楼与对看。
  90年代初,文献路扩建时,山与楼被拆。西园诗作颇丰。林翰逝后,著名诗人陈衍为其选编《山与楼诗集》并作序。民国14年(1925)秋,一夜,有匪徒进城窜进林家,劫走两个大木箱,认此为宝物,其实箱里全是诗篇文稿。匪徒无奈捣尽稿件,提着空箱扬长而去。而这些珍贵诗稿,飘落四处,散失无存。不知这些诗是否为《山与楼诗集》的编余诗稿。
  西园容貌清癯,因两度丧偶,忧伤过甚,于民国14年(1925)夏在榕任内病卒,年仅47岁。
  西岩广福寺
  安然里西北偏,即今荔城区委党校西偏有一寺庙曰“西岩广福寺”。据说,古寺山门建造庄严雄伟,称曰“山门翼然,有楼双悬”。其寺本为明礼部尚书陈经邦别墅,有尚书自书匾额“白云留榻”,建于明万历间。陈经邦退隐后,常与文人墨客唱和于此。经邦有《卜隐岩西有作》诗云:
  缅怀故山赏,决策谢轩盖。偶然卜兹隐,灵胜如有待。诛茅发奇石,疏涧得清濑。林壑本相抱,峰峦郁如带。升高一纵目,海色迥明昧。有田在岩阿,分水注畎浍。课童习农务,倚杖立牛背。秋深秫已熟,客至鱼可鲙。落日闭松扉,寥寥息群籁。兀然坐其中,了与幽意会。即此托冥栖,何必方之外?
  史载,尚书别墅造置有十七景。清郑王臣《莆风清籁集》收明万历中,华严寺僧释海印作“陈宗伯西岩十七景之一”《梅花坞》诗云:“亚竹横踈枝,寒香清到骨。寂寂有所思,坐对空山月。”
  经邦孙钟岱,字鲁彦,授户部郎中,曾居于西岩别墅。明末,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南驱到福建,莆田沦陷。钟岱与莆田诸名卿公子,响应邑人朱继祚领导的抗清复明义军,一度收复了兴化城。未几失败,朱被捕殉国。于是,钟岱剃发为僧,法号“体玄”。与师超嵩募建,将别墅更作为寺。给谏张松龄舍地2亩为堂。邑人林某募修正殿。寺称“西岩广福寺”。终身事佛,不愿降清。其侍妾及歌妓,不愿散去亦不降清,钟岱另筑“西隐寺”于西岩寺南偏,以作出家之处。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西岩寺修建山门;乾隆二十一年(1756)陈世良重修;光绪间复修。民国十四年(1925),僧成慧募修山门。其寺山门前“西岩广福寺”石匾,为清末进士、邑人张琴所书。今寺内尚存“西岩寺”木匾一块,无落款;亦有“文山衍庆”和“仙奕”石刻两块。清黄彬诗云:
  西爽还堪挹,行行度小村。云低芳草陌,竹亚短篱门。菜甲畦初润,禽言树乍喧。傍城僧舍近,佛火报黄昏。
  西岩寺山门内有钟、鼓楼两座,旧时从楼凭眺,每当夕阳西下,炊烟四起,苍翠林峦与夕晖相吞吐,瑰丽无比。尤以暮雨初收之时晚眺,景色更佳,人称“西岩晚眺”,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方元俞《西岩晚眺》诗:
  览胜山岩挂夕霞,村村烟火隔人家。客因沽酒寻深巷,僧故敲钟落晚花。幽谷闻声藏宿鸟,空林欲暮噪归鸦。城烟气爽西山外,犹爱岩隈日影斜。
  又,林丙炎诗:
  千叠山环古刹前,晚来眺望景无边。隔溪牧唱归荒径,深树梵钟答暮天。鸦噪半峰衔落日,鸡栖四起顾炊烟。西岩玩赏黄昏候,初月如弓一色婵。
  “西岩晚眺”胜景失闻多年,而该寺主持宽印法师说,2005年4月25日下午4时56分重现奇景。其时夕阳斜照山门,如水浪翻滚跳跃,光芒四射,瑰丽难表。惜时无摄影器材,无法留下影像。然在2018年元月17日下午5时20分左右,又出现以上奇观,宽印法师和几位俗友及时用手机拍照,记录了这一美景。照片载于此,与读者共享。
  1949年后,西岩寺废。1989年侨僧修复,今为龟山寺下院。西隐寺亦存。清代重修,坐北朝南,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大门、正殿、西庑组成。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三柱,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顶。今仍保存清代“西隐古刹”石额,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坊祠逝影
  旧时,驿前街之地建有彰显名宦忠臣、忠烈节孝之祠,亦置设有各类牌坊。今均成逝影。
  忠勇祠 为明兴化卫千户鲁师亮剿倭阵亡而建,有司春秋致祭。
  忠义孝悌祠 清雍正元年(1723),奉旨建祠。门内立石碑一道,将前后忠义孝悌之人刊刻姓氏于其上,已故者设牌位于祠中,有司春秋致祭。自唐至清代,凡祀134人。
  烈女节妇祠 清雍正元年(1723),奉旨建祠。门外建大坊一座,将节孝妇女标题姓氏于其上,已故者设牌位于祠中,有司春秋致祭。自唐至清代,凡祀150人。
  节孝祠 古时朝廷令“妇人孀居在三十岁以下,守节逾十五年者,有司以闻,赐银建坊,春秋致祭”。陈池养《兴郡重建节孝祠记》云:兴郡节孝祠,“旧建驿前街东,祠圮,春秋以棚为祭三十年。清道光间,郡之先农坛既建,又重建节孝祠”。新建节孝祠,“弃旧址,买街西卓宅撤建。其南黄姓,买吴宅益其东北,而兑其南余地丈五尺”,“地近试院”(地位于花园巷至两按名藩一带,邻街),“建北屋三楹为厅,奉节孝神主。屋南天井,天井南为照厅。东西方门,东方门外通街大门,门内左右小房二,门外街东设照墙:西方门内厅一、房二,又其内厅一、房二、井一”。(陈池养《兴郡重建节孝祠记》,引郑振满《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
  四贤祠 在驿前街,即今中山中学校区内。原在城隍庙左,巡按尹仁檄建于明成化间(1465—1487),祀陈俊卿、蔡襄、林光朝、龚茂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贤姓子孙将祠址卖与邻右。而四贤祠改迁驿前街兴贤仓旧地。民国6年(1917),莆田县修志局设于四贤祠内,聘请张琴为总纂。而后四贤祠撤改为中山中学校舍。
  兴贤社 驿前建有两座里社,一在原工商银行之北,曰“兴贤上社”,一在驿前街与文献路交会处东北角,即旧脚车店(今新华楼)之址,曰“兴贤下社”。宋时在驿前街为贡院设“兴贤坊”,故以“兴贤”命其社名。1949年后,兴贤下社废祀,后来改为脚车社。1960年,莆田县人民银行基建时,兴贤上社也被拆,用其地。近年,该社区信众又在大唐广场1—2号楼间道东复建“兴贤社”,其规制大不如前,犹如土地公庙。每于节令举行祭祀、燕饮,春节亦举行“上元祈福”元宵活动。
  清林扬祖《莆田县志稿》之“神庙”条载云:驿前街亦建有“昭忠祠”。未知所祀对象,权录于此。
  驿前街自宋始即置设有各类牌坊。见郡志记载有:
  兴贤坊,在郡西下桥。宋初,为贡院而设。绍熙二年(1191),知军事赵彦励移建。明天顺间(1457—1464),知府潘本愚重立,改名“激扬坊”。
  万安坊,在上桥头横街。宋志谓在上桥,西抵肃清门。明弘治前废。
  六桂坊,为宋翁处厚兄弟登第立。翁氏族谱《六桂坊纪》云:“坊在兴化城,驿左通衢。上挂直匾大书‘六桂’两字,下挂横匾联书六桂姓名与登进士榜及历官。坊始建于宋景德二年(1005),圮于元兵入城时;明嘉靖九年(1530)庚寅冬,福建布政冯驯,为广东方伯、缓斋翁考先生十六代祖唐补阙郎中乾度公六子建。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午秋,兴化府知府陆美中、莆田县知县何惟敬为户部主政雨川十八代祖唐补阙乾度六子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十一月廿九日,倭寇破城,城中牌楼被毁殆尽,幸吾祖之坊巍然无恙。至清康熙十二年(1672)倾圮,裔孙高标镳英御士天标锦等九集各房修整如式。”坊为石构,跨街。民国时驿前街改建南马路,“六桂坊”移建于黄石清江,后塌圮。今清江“六桂祠”内,尚存其坊“六桂”两字石匾和两块科第事迹石刻等残片。
  明代在驿前街置坊有:
  忠节坊,在龙门下,为明赠光禄卿马思聪立。
  四辅名臣坊,在驿下,为明太子宾客吴源立。
  文英坊,在驿下,成化二十二年(1486),御史刘信为辛丑进士宋端仪、郑瑗、彭甫、翁岩、林沂、林堪、张宜琛、丘天佑立。
  癸丑进士坊,为弘治六年(1493)癸丑科进士郑岳、方璘、高江、黄澜、吴鹏、柯拱北、翁茂南、陈珀立。
  丙辰进士坊,为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进士陈茂烈、黄相、陈琳、丘泰立。
  郡宪坊,在鳌峰,为明弘治十四年(1501)举人、九江府推官陈深立。
  龙飞首荐坊,为嘉靖元年(1522)壬午邱愈(解元)等40个举人立。
  辛卯举人坊,为嘉靖十年(1531)辛卯黄应星等24个举人立。
  甲午举人坊,为嘉靖十三年(1534)甲午郑富等24个举人立。
  乙未进士坊,为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进士康大和、郑质夫、黄廷用、郑芸、杨万程、陈策、黄文炳、郑富、陈云衢立。
  辛丑进士坊,为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科进土方大乐、黄应策、林议、李仰止、李长盛、张英、龚云从立。
  甲辰进士坊,为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进士余一鹏、李宜春、丘秉文、陈甘雨、傅卿立。
  壬子举人坊,为嘉靖三十一年(1552)壬子黄星耀等21个举人立。辛未(1571年)改建石坊。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