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佛国 孝廉里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164
颗粒名称: 梅林佛国 孝廉里居
其他题名: ——北门街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21
页码: 513-533
摘要: 北门街,位于宋兴化军城望京门即北门内,今梅峰寺前,故名;南接驿前街,北至洞桥头。其街通北门,是宋城的重要军事关口,亦是兴化城南北走向的主要通衢大道。
关键词: 北门街 兴化军城 梅山

内容

北门街,位于宋兴化军城望京门即北门内,今梅峰寺前,故名;南接驿前街,北至洞桥头。其街通北门,是宋城的重要军事关口,亦是兴化城南北走向的主要通衢大道。
  北门街梅山是兴化城名山,山上有御赐佛教“梅林佛国”之梅峰光孝寺;寺内有古神钟,“梅寺晨钟”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有李富创建的“卧云轩”即“梅峰书院”、李制干檀樾祠,有一口饮者无废疾的“梅井”。旧时,梅峰之巅有“望海亭”,州峰有“共乐亭”;梅山亦有寺庵曰:宝云庵、春草庵、春台庵、观音阁,以及里社“朝天社”等古迹,今皆无存。而梅峰光孝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开放的寺庙之一。遗存至今的古迹亦有梅山下的基督教圣公会梅峰堂。
  旧时,聚居北门街的姓族,前宋有陈、林、彭、薛、方、李氏等。明代居者有陈、王氏等,是赐封“孝廉里”的明监察御史陈茂烈故居、兵部侍郎王家彦故居等名人故居。至清末民国居此的林氏,有中华革命党成员林一士家族;亦有莆田圣路加医院院长余文光居所。北门街有林氏族祠“时朝祠”、王氏祠堂、周氏祠堂和方氏“世忠祠”。
  清光绪间,北门街即办有培哲小学和培元小学,后合并为哲元小学;1951年由人民政府接办,改名为梅峰小学。亦创办有莆田第一家医院即圣路加医院,以及圣路加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
  街名变迁
  乾隆志记载:“驿前街,自府东龙门下至北门街界”,“北门街,南接驿前街北至洞桥头。”两街界限,据志所载驿前街境属有五巷,其中包含驿前北的古西门街和桃巷,而北门街无巷道记载。据此,古时北门街南端疑止于以上二巷,北端直抵洞桥头。
  宋李俊甫《莆阳比事》记载莆田族望显者有“前街陈”“前街林”“前街彭”和“后街吴”“后街方”等,可见,宋代有“前街”和“后街”之街名。清乾隆志《建置》之“朝天坊”条记云:“宋志:在前街,北抵望京门。”据此,推测北门街在宋代当称“前街”。
  明代,北门街地属驿前街;清朝即从驿前街析出,以“北门街”载入乾隆志《里图》,隶属右厢。入民国仍沿用旧名“北门街”,隶属城西乡朝天铺。其后复与驿前街、乌石街合并,更名为“大同路”。民国17年(1928),修建福厦路经此,又改名为“南马路”。
  1949年后,北门街所属“南马路”命新名为“胜利路”;因方言“北门”与“半门”谐音,故北门街被讹称为“半门街”,至今邑人仍习惯此称。
  旧街概览
  驿前街北,过桃巷,即北门街东南侧旧有“延寿社”,坐东朝西。《莆田县宗教志稿》云:“因(桃巷)南邻王母行宫,故名。”祀土谷之神。1949年后,里社废祭,莆田县公路局占用为仓库,直至20世纪末旧城改造时拆除。
  又北,旧有“哲元小学”,即今梅峰小学前身。清光绪十六年(1890),基督教圣公会英传教士左察理在这里创办“培哲小学”。1934年,因经济困难,与同时创办于北门街吴沐霖家的“培元小学”合并,更名为“哲元小学”。1951年由人民政府接办,改名为“梅峰小学”。
  又北,是莆田创办的第一家医院,即“圣路加医院”。院门初置在北门街,后改由桃巷出入。(详见“圣路加医院”条)
  北门街西侧,原雷山巷口,邻街聚居萧氏家族。萧氏居宅北邻旧私立“圣路加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详见“圣路加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条)
  又北,相向街东梅峰小学,居住王氏家族。这一支王氏为明末兵部侍郎王家彦后裔,俗称“顶王”。
  北门街与梅峰巷交会处为“朝天社”。这里古有“朝天坊”,社因坊而得名。
  梅峰光孝寺扩建前,寺前有南北向小巷曰“梅峰巷”,南自府西巷起,北过旧西门街、朝天社与北门街接壤。这里旧时置有“梅峰里坊”。
  梅峰巷自北门街即雷山巷北侧起,世居林氏家族。该支林氏为九牧林长房林苇后裔。北宋时,由赤柱析居于此,始迁祖林时朝。其族建有一座二进七间厢三天井大厝,门前有瓦砖铺设的大埕,颇有气派。据说,由清末举人林学珠所建,至今犹存。林氏在北门街王母行宫左(南)建有“时朝祠”。
  林宅北,为旧福建省莆田卫校西校区,东校区邻北门街即胜利路。东、西校区中隔梅峰巷,建天桥连之。莆田卫校前身为旧圣路加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卫校西校区后有“周氏祠堂”,其址今在莆田电信局大院内。
  周氏祠堂北邻方氏“世忠祠”,坐西朝东,面对旧莆田卫校,右邻梅峰寺。祠祀方氏“六忠”。明正德庚辰(1520),巡按沈灼檄建,初祀宋宝谟阁学士方信孺。而后裔孙中丞方良永报请于巡按简霄、提学邵锐,复列祀福清丞方适、太庙斋郎编修方轸、广州通判方喜、大中大夫方廷实、忠惠尚书方大琮。匾曰“世忠”。嘉靖辛卯(1521),按察使朱摄学政,檄送尚书方良永:万历乙巳(1605),按院方元彦、提学饶景晖檄送大学士方献夫并祀。有司春秋致祭。其祠久已废圮,而今东山报恩寺前尚存《方氏世忠祠碑记》一通。
  北门街西侧有梅山,山之东麓有莆田四大丛林之一的“梅峰光孝寺”,为城中休闲览胜之地。(详见“梅山览胜”条)
  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兵部侍郎郑岳罢官归里后,于嘉靖六年(1527),与乡耆宿林茂达、吴希由、林嘉绩、林他石、宋元翰、林有年等7人,结为逸老会,岳为会首。岳在梅峰置有别墅。至今时年久远,其址不知在何处。
  梅峰寺山门北侧为基督教圣公会教堂,今教堂曰“基督教梅峰堂”。(详见“基督教梅峰堂”条)梅峰堂北,有东西向小巷道,巷内为旧圣路加医院院长、著名外科专家余文光居所。(详见“余文光居所”条)梅峰堂北侧,过小巷居者便是陈氏家族,为明监察御史陈茂烈故居。居地赐称“孝廉里”;陈茂烈故居北邻王氏家族,是明末兵部侍郎王家彦故居。(详见“明御史陈茂烈故居”“明兵部侍郎王家彦故居”条)
  北门街北端,宋为兴化城北门即“望京门”,城门外为濠桥即称“洞桥”。“洪武初,辟城而大之,始在城中”。其地俗称“洞桥头”。洞桥历经600多年,终在20世纪末旧城改造时被拆,而桥下旧壕沟被覆于胜利路之下。
  梅山览胜
  梅山,亦称“梅峰”,位于北门街西侧,为城中休闲览胜之地。宋代以山上遍植梅树得名,宋兵部侍郎陈谠题曰“梅峰”。其山由太平山而来。旁旧西门,冈峦俊秀,与东岩相望,北枕九华,南拱壶公,风光灵毓,地气爽垲,树木蓊蔚,隐然城市山林。光孝寺在其东,郡治、县学皆在其南。秘书郎许巽《梅峰》诗:
  一峰突兀倚天际,千嶂茏葱在眼中。宇宙自偏人世远,尘埃不到佛楼空。主公真得庵居相,俗子那容线路通。山北道人如□市,云门临济各家风。
  梅峰之巅,古有“望海亭”。“形势豁然,苍莾无际”。宋殿中侍御史郑伯玉有《望海亭》诗云:
  亭势孤高映小池,盘盘一道出林巍。平诛岩壑草茅尽,远望海门烟火微。树石满前供胜赏,溪山无处隐清辉。宣城丽句人争诵,珍重阳春和者稀。
  望海亭后圮废,至民国时只存遗址(今为梅峰寺大悲殿之址)。
  梅峰东麓有莆田四大丛林之一的“梅峰光孝寺”。坐西朝东,旧时山门邻梅峰巷,南邻原福建省莆田卫校。宋初,梅山有邑内绅士李泮产业,漫山遍种梅树。梅子冈上有“观音亭”。元丰八年(1085),李太安人黄氏感异梦,生制干李富,遂舍梅峰地100多亩,扩建梅子冈观音亭为佛刹。清李光荣《谒制干公梅峰祖祠》诗:
  追思源本谒先公,轩敞卧云拓数弓。建寺造桥延母寿,勤王募卒报君恩。疏侵权相排和议,痛罢兵戎弃武功。归隐聚徒开讲学,乡贤祀典岁时丰。
  崇宁三年(1104),奉敕赐额“崇宁”,徽宗帝并赐额“梅林佛国”。政和元年(1111),改为“天宁万寿寺”。绍兴初,李富为祈母康寿,重建庙宇,并奏请朝廷赐额。七年(1137),改曰“报恩广孝寺”。十二年(1142),复改称“光孝”。
  明永乐六年(1408),僧规永重修光孝寺。嘉靖壬戌(1562)倭寇毁,只存佛殿、钟鼓楼。万历戊寅(1578),陈经邦命僧月珍募建正殿。里中知县周澜捐金助之。己亥(1599),建香积堂,祀白衣大士,又建伽蓝祠。癸卯(1603),重建山门及两庑,重修正殿及瞻拜亭。甲辰(1604),复同萧志文重建法堂、大士阁。清康熙初,莆田知县沈延标重修。康熙四十年(1701),提督吴英捐俸重修。光绪二十二年(1896),僧微嘉募修,并建东客堂。
  清乾隆志载:“寺内有钟一口,声闻江口间,且音有扬抑,能卜阴晴。匠人蔡通所铸也”,“钟上款识云:绍兴壬子,主持惠泽、僧觉民募缘。三铸方成,未圆音响。乙亥初冬,龟洋二真身菩萨(即无了、慧忠二禅师)驻锡本寺,筊允重换。住山怀琇与法珂六人,发心募缘,一泻而成。”梅峰寺大钟铸成后,寺名大振,名重一时。黄道黼《梅寺钟声》诗云:
  步上梅峰晓日晴,钟闻入耳抑扬声。审音能卜阴阳事,三铸逢仙始告成。
  光绪间重建钟楼,其楼前石柱刻有清翰林涂庆澜题联:“钟摇暮天净,楼挹远山高。”邑人宋湖民先生有《莆田二十四景咏·梅寺晨钟》诗云:
  几杵钟声罢,禅堂讲法乘。庄严此佛土,少个种梅僧。
  梅寺神钟之铜匠为宋代著名铸工蔡通。方元俞有《梅寺钟声》诗云:
  何处钟声出晓烟?梅寺别有上方天。离离欲送风光落,点点曾添露草鲜。未了参禅传法语,由来觉梦唤沉眠。清音可卜阴阳事,还忆当年释氏贤。
  相传,大钟铸成后,老僧出门东去,嘱咐小和尚,待明日方可敲钟。小和尚不知其故而生奇,未几即敲响钟。老僧刚出江口,行至福清翁山脚下,便听到了钟声。一声钟响,敲破玄机。老僧闻声折回。这便是“神钟”声音只传四十里之远的缘故。而钟声传至之地,后人即以“钟前”命其名。游潜亦有诗云:
  梅峰寺古峙峥嵘,百八钟声向晓鸣。陌上曙光鸡唱后,东南廿里遍闻声。
  梅峰寺因钟而神奇,世人列其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即称“梅寺晨钟”。
  清光绪元年(1875),林扬祖修拜亭、伽蓝祠、香积堂,十三年(1887)楚军驻寺失火烧钟楼,宋代铜钟被熔毁。光绪二十五年(1899),僧微嘉募重建钟楼时,仿宋钟重铸新钟。钟高164厘米、外径104厘米、厚5厘米,重约1500公斤。钟身铸刻《大悲咒》和《钟咒》共543字,为吴鸿宾所书。新钟传声虽不及旧钟神奇,然在晨曦初露、金鸡报晓之时,钟声频传,抑扬顿挫,浑圆悠远,也极为动听,仍不失“梅寺晨钟”雅号。
  梅峰寺内,有李富创建的“卧云轩”,为李富招聚学子讲学之所,称“梅峰书院”。宋徐师仁有《卧云轩记》。壁有石刻宋黄刍诗:
  先生卧云在梅峰,胸饱珠玑貌自丰。端坐浑如乔岩象,传经并足化工同。门前桃李春长在,身后勋名远更通。见说义兵扶社稷,千年国史记元功。
  元代书院立为官讲,故梅峰寺俗呼“讲寺”;后改为“李制干祠”。明朱淛《登梅峰寺制干李公新祠》诗云:
  莆阳一水分南北,童稚能知制干名。好义能从遗志说,临危深见古人情。苍山英爽宣尸祝,白日冠棠有典刑。松叶祠门伸一拜,长风飒飒起天声。
  寺内,古有“梅峰井”。弘治志:古有梅峰井。其井最深,岳志谓得泉之正脉。邑人林大鼐《风物赋》云:“饮梅山之井者无废疾。”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梅峰寺与其他寺院一样,遭受“文革”浩劫,佛像被彻底毁灭,寺宇被改作莆田妇幼卫生学校校舍,僧众被勒令返俗。改革开放后,梅峰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重修寺院。废塞寺前梅峰巷道,征迁寺前周围民房,扩建新寺,并将山门移至北门街前。此后又不断修葺增建。至今,全寺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3万多平方米。建筑规模宏伟壮观,气派非凡。殿堂楼阁20多座,鳞次栉比。中轴线长254米,由下而上,依次有天王殿、瞻拜亭、大雄宝殿、法堂兼藏经阁、大悲殿等。左厢依次为伽蓝殿、钟楼、客堂、祭堂、功德堂;右厢为祖师殿、鼓楼、净业堂、禅堂、方丈室。其中,建于山巅海拔55米处的大悲殿高22米,三重檐、悬栏高阁式殿宇;殿中供奉一尊高14.2米的坐式观音金身巨像,居八闽观音坐像之首。瞻拜亭前,东竖清康熙六年(1667)立“大功德邑侯廉明仁敏沈老爷纪政碑”一通,西竖制干李富之大功德碑。左厢功德堂内尚存有梅峰寺功德主李富之檀樾祠。各殿宇楼阁名人墨客题书楹联,比比皆是,为宝贵文化遗产。新建的石构山门,高大雄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额“梅峰光孝寺”,夺目耀眼。如今,梅峰寺已成为莆田重要旅游胜地之一。
  梅峰寺东,旧有“宝云庵”,万历二十四年(1596)举人陈翰臣募众建造。
  梅山西南偏,古时地曰“州峰”。峰顶有“共乐亭”,为宋时郡人登眺胜处。宣和六年(1124),太守廖刚改亭为台,称为“春台”;后有岸帜轩,又改为“共乐台”;前有“平远亭”,又称“竞秀”。隆兴二年(1164),知军刘韬题其门匾称“芳菲阁”。宋蔡襄诗:
  层峦高与赤霄通,节岁欢娱家庶同。庭有美音非独乐,会当炎署自多风。山川形势栏干下,井径追游月色中。私幸编年吾客在,使君樽酒未应空。
  宋丞相陈俊卿《共乐亭》诗:
  共乐台前花木深,登临当暑豁衣襟。红垂荔子千家熟,翠拥筼筜十亩阴。老退已寻居士服,清欢时伴醉翁吟。凭栏四望丰年稼,差慰平生忧国心。
  状元黄公度《会同年登共乐台诗》云:
  兰省三千士,莆阳十五人。此时乡会曲,异日庙堂身。名塞乾坤隘,思沾雨露新。天边三雁远,回首独凝神。
  州峰顶,古有亭榭,为城中登眺胜处,至今邑人仍称此地为“望高楼”。然在明弘治前已废。弘治志载称:“地入民家,无登临者。”乾隆志载云:“乾隆七年,协镇张良弼就郡治西州峰之顶开掘削平,盖亭演枪打靶,致郡城地脉受伤。莆绅士佥请知府灏善、协镇马龙图会详,后移建于北门外城堧官地。”民国志载称:“今亭台尽废,无复有登临者。风雅消沉于今数百年矣。”
  州峰东麓有“春草庵”。民国志记载:“春草庵,在州峰东麓,龟山僧募建。”庵西南偏有建于清末的“观音阁”。20世纪末旧城改造被拆,废祀。近年,信众复建于梅园西路F幢楼之后。
  州峰北麓有“春台庵”遗址。清陈秉枢《九日登春台怀林凤州司马》诗:
  绝顶城中独此台,昔年曾共尔排徊。千山落木风初起,万里怀人菊正开。篱畔樽空无客到,天边雁过有书来。可怜北地寒常早,捣尽秋砧思转哀。
  州峰右,为明礼部尚书陈经邦“西岩别墅”,入清后其孙陈钟岱改为寺。(详见“西岩寺”条)
  世居旧族
  北门街历史悠久,宋代以来均有大姓显族居此。孝廉里有明御史陈茂烈故居、兵部侍郎王家彦居第。亦有近现代医疗世家余文光家族居所。
  宋代聚居这里的家族,诸如:
  李俊甫《莆阳比事》记载莆田族望显者中有:“前街陈”即“运管匪白之后”;“前街林”即“九牧煜之后,龙图之平之族”;“前街彭”即“祭酒椿年、教授奎之族”。亦载有“北门薛”“北门内方”“北门内林”“光孝寺前李”。
  北门薛,《莆阳比事》称为“中散利和之后,今运使元肃之居”。薛利和,字天益,宝元元年(1038)进士,以中散大夫致仕,封河东县伯。卒后累赠金紫光禄大夫。此支薛姓人“与上黄、吉上薛同出”。
  北门内方,为“晋江令晞道之后,通判士举之族”。方晞道,治平四年(1067)进士,官至晋江县令。弟原道、安道、辨道、醇道、深道。兄弟六人,皆仕朝官。父次彭,字公述,旧兴化县人,皇祐元年(1049)进士,官终知梅州,赐五品服,以朝请郎致仕。卒,赠中奉大夫。为科第世族。
  北门内林,为“金紫悦、朝议鑑之后,郎中冲之,秘监震之族”。林冲之,字和叔,元符三年(1100)进士,官至主客郎中。使金被执,流放显州,囚禁16年不屈,气绝身亡。赠中奉大夫。诏以所居立祠,曰“林氏忠义祠”。林震,字时敏,号介甫,冲之从子,崇宁二年(1103)进士,官终起居郎,迁秘书监。
  光孝寺前李,为“知县德辉之后,郎中德昭之族”。李德辉,一作德晖,字子光。曾祖李至评,始由温陵迁莆之北郭。德辉登重和元年(1118)进士第,官至南恩州阳江知县。德辉兄德昭,字子晋,崇宁五年(1106)进士,官终知和州。提举广东,赐对称旨,留除度支郎官。此支李氏“与北门墙兜李同出”。
  基督教梅峰堂北侧,过小巷居者便是陈氏家族。这里有明监察御史“陈茂烈故居”,居地赐称“孝廉里”。陈茂烈故居北邻王氏家族,是明末兵部侍郎王家彦故居。
  清末,林一士家族亦聚居于北门街。林一士,又名一杏,号农村,清末秀才。宣统三年(1911),武昌革命爆发,林参加福州炸弹队,旋赴沪加入北伐军。1915年,加入中华革命党;继而与杨持平等在莆组织民军,参加讨袁斗争,不幸被捕入狱。1915年12月31日就义于福州,时年仅23岁。其弟一鹏,民国时期,为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生,曾任国民党莆田县党部书记长;1944年,任过古田县县长。其族后裔犹传梅峰。
  史迹钩沉
  圣路加医院梅峰小学北侧,是莆田创立的第一家医院,旧名“圣路加医院”(按,院门初置在北门街,后改由桃巷出入)。光绪二十二年(1896),基督教圣公会英籍医生、传教士雷腾,初在北河边翁氏“大夫祠”开设医疗门诊,行医传教。因地方狭窄偏僻,难以发展,复租小西湖民房,扩大业务。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北门街购地建设新院,即开始创设“兴化圣教医院”,自任院长。次年,附设“双凤医学校”。按,1911年,雷腾调任福州协和医学校,双凤医学院停办,并入协和医学校。民国元年(1912),兴化府撤销,医院更名“圣路加医院”,雷腾续任院长。后因雷腾他就,由华实接任。1925年华实返英,余景陀继任院长。1937年,余景陀退休,其子余文光接任院长。1950年,陈宠耀继任院长。
  1952年,圣路加医院由莆田县人民政府接办,更名“莆田县医院”。至2002年并入莆田学院,改名为“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现为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今附属医院迁建城东新址,原莆田县医院之址创办为“莆田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隶属附属医院。
  圣路加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
  北门街西侧、原雷山巷口萧氏居宅北邻即是旧私立“圣路加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民国元年(1912),兴化圣教医院更名为“圣路加医院”后,医院附设“助产训练班和护士训练班”。民国4年(1915),改名为“助产学校和护士学校”。民国26年(1937),两校合并,改名为“私立圣路加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校址移至北门街原培元小学内,即后“莆田卫生学校”。
  1952年12月,莆田县人民政府代晋江专员公署接办该校,并更名为“福建省莆田卫生学校”,校址仍旧。“文革”期间停办,1979年8月复办,改称“莆田地区莆田卫生学校”。1982年2月,校名改称“福建省妇幼卫生学校”。1989年,校本部迁址于杨梅山新校区,旋并入莆田学院。
  明御史陈茂烈故居
  基督教梅峰堂北侧,过东西向小衖道便是明代监察御史陈茂烈故居。陈茂烈,其先温州瑞安人,戍籍兴化卫。髫年丧父,继为书戍役,昼入公署服役,夜归韬灯读书。弘治九年(1496)登进士第,授吉安府推官。判事不妄施行,以理喻之。《闽书》载,民歌曰:“要无冤,对陈言。”有戴佩者,迫于偿负,以田数亩托寺僧以养母,诓人一马逃去偿主,马主告分其田。茂烈判曰:“戴佩既有存田养母之心,必无窜身弃母之事,且其母年高,不可夺其所养。”民感服之。旋召拜监察御史,恪慎其职。一生贫苦清廉,事母至孝。林见素《梅峰陈先生墓志铭》云:“未仕时林俊尝过其家,土屋低短,气蒸蒸如甑。院一柳独阴,延客坐柳下,入告其母:‘儿所慕先生来。’及为监察御史,袍服朴素,借骑一牝(雌)马。以母老乞终养,供母外,短床敝席,不办一蚊帐。身治畦,时自执斤帚、苍头采薪应客。出则执小油盖,妻子服食粗粝。吏部奏食晋江学禄,君辞。续以布政使陈珂荐,上令给月米三石,又辞。”茂烈穷居奉母,两举孝廉。清宋际春《绿天偶笔》称:“十三道题请旌表孝廉。”母年90岁,茂烈亦抱疾。母卒,茂烈病加重。正德十一年(1516)十二月卒,年58岁。林俊为其治葬,检其家资,一贫如洗,无一件新衣,遂为办殓具,并从瑞安请回族子远扬,立为后。谥“恭清”。正德十一年(1516),巡按王应鹏就其所居建祠祀之,有司春秋致祭,并奏请所居之地为“孝廉里”。之后,巡按聂豹续建“旌表孝廉坊”。
  清光绪间,陈祠茂烈遗像被人窃去,卖于市,幸而购归祠堂,募款重修。民国17年(1928),修筑南马路,石构跨街孝廉坊因阻碍交通,就地移建于祠堂前,临街而立,“文革”初被拆毁。民间故老相传,陈茂烈之孝廉事迹感动天地间,因故,孝廉坊连鸟飞过也不敢在坊上拉屎。宋际春《绿天偶笔》书云:“道光初,予亲见公祠邻回禄,火已着公绰楔。忽风起火返南行,绰楔至今无恙,真乃祝融相之矣。至燕翼不弗昌,则如阳城司马光古名贤之缺憾,似此者不少,岂独公之。天不可知也哉。”1949年后,祠堂废祀;20世纪80年代被改建为民居楼房。
  明兵部侍郎王家彦故居
  陈茂烈故居北邻明末兵部侍郎王家彦故居。王家彦,字开美,号尊五。其先为莆田县合浦里山美(今东峤镇先峰村)人,后迁城内居北门街。天启元年(1621)举人,次年登进士第,授浙江开化知县;天启五年(1625),调兰溪县令。兰溪为浙之穷县,地瘠民薄,早有耳闻。家彦因家道贫寒,赴任前无奈动员夫人,曰:“我早登科甲,初任牧民,一心做个好官。此去只饮兰溪一杯水,所有家材尽数收拾,将十分之三留为父母供膳,其余带去任所使用。”夫人陈氏为之动容,遂变卖家中首饰细软,随同伺候。兴化民间流传“挑钱兰溪去做县”的故事即源于此。崇祯十五年(1642)冬,擢户部右侍郎,因都城被兵,寻转兵部右侍郎,协理京营戎政。十七年(1644)二月,廷推户部尚书,帝曰“戍政非家彦不可”,特留任。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部进逼京师,城陷。家彦“公守德胜门,城陷,自投城下不死,折臂足,其仆掖入民舍,自缢死,贼燔民舍,焚其一臂,余体仆收归。一云贼斩之城楼,仍以火焚其身”。(据《王家彦编年》)而启祯录云:“都城破,贼忿甚,捉刀段斩之,或云自刎死。”(引自方辉绳《莆田旧事抄》:清徐鼒《小腆纪年》附考卷4)南明弘光帝赐殉难者俱给祭葬赠荫祠谥,赠家彦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端”,予祭三坛,遣官卜葬,令有司建祠,赐名“旌忠祠”,春秋致祭。顺治九年(1652),改谥“忠端”,并祀于王氏“世忠祠”(仓后巷),赠“世笃忠贞”匾额。
  王家彦殉难,兴化民间亦立庙祀之。据传,庙塑神像冠服,蓝脸尖嘴。清人宋际春《绿天偶笔》云:“家彦之父,初以求子心切,一夜梦神引至天宫,见温天君形貌奇怪,因而一笑,神指谓:‘此可为汝子,如何?’因生家彦。”以此传说,故像如是。
  王家彦宅第建构简陋,不愧于一生清廉之风范。据传,清时驻于大佬前的兴化协镇,一日有事由驿前街前往北校场,行至北门街,见街西有居第,门前大灯笼号“兵部尚书”,急忙下马行礼。然宅第如此简陋,使之心疑。一番仔细察看,方知是王孝廉居宅,钦佩不已。史载,旧时这里建有“王氏祠堂”,据当地耆老称,其址在今梅峰小学校园内。而北门街王氏后裔,传衍至今不替。这一支王氏,后来有因经商发迹者,析居于朝天社左侧,因地处北门街南上坡,故称“顶王”;而原居于下坡处即王家彦居第之王氏后裔,则称“下王”。而今两工仍为大族。
  医学专家余文光
  居所基督教梅峰堂北,有东西向小衖道,巷内为旧圣路加医院著名医学专家余文光居所。余文光(1901—1982),祖籍宁德人,随父余景陀定居莆田城内北门街。文光少年时即进香港圣·斯特芬学院学英语,旋入香港大学学医,1922年,以医学学士和外科学士毕业于香港大学。1923年至1946年,曾三度留英学习,获爱登堡皇家外科学院院士学位。1937年起担任莆田圣路加医院院长,创办圣路加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1946年,留英进修回国后,继而赴美进修与募集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回院后即扩建圣路加医院。1949年,离莆任杭州广济医院外科主任。1951年以后,任浙江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原广济医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同时兼任中华医学会浙江分会理事长、外科分会理事长,浙江医大外科教研室主任。一生从医60年,对医疗工作做出杰出的贡献。他的“华氏Ⅱ式手术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为福建省首创,“胰头癌施行WIPPL手术”为中国首创,是中国动脉修补(人造血管)的研究人之一。1956年,余文光加入民主促进会,1978年任民进中央委员、民进浙江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任浙江省科委顾问。1979年被选为浙江省政协常务委员。1982年12月病逝,享年81岁。
  基督教圣公会梅峰堂
  基督教梅峰堂即“基督教圣公会教堂”,位于梅峰寺山门左侧,今胜利北街643号。清道光三年(1850),英基督教圣公会传入福建,并设立圣公会福建教区。同治元年(1862),英籍传教士宋恩始在莆田“开荒传道”。光绪二年(1876),成立圣公会莆田支区。初在西湖岸边租民房为礼拜堂。光绪十二年(1886)(一说1897年),由华人郑高德募捐于北门街创建莆田支区总堂名曰“复源堂”。总堂为一座红砖单层礼拜堂,另有双层牧师屋及会议楼。今基督教圣公会教堂匾曰“基督教梅峰堂”。
  北门街本是一条狭窄的古街,如今经过改造,街道变宽了;街边的破旧民房拆建为中高层商住房。而邻街学校、医院以及宗教活动场所等,其邻街面经过改造装饰亦焕然一新。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