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英惠甲族 东里簪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161
颗粒名称:
英惠甲族 东里簪缨
其他题名:
——石幢街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41
页码:
375-415
摘要:
石幢街位于兼济桥即观桥北,该街属境古巷有:英惠巷(前埭巷)、东里巷(东黄巷)、坑边巷、上林巷、赤柱巷(侍郎巷) ,以及高里巷、洪巷。石幢街辖境世居有郑、林、黄、王、宋、方、李氏等大姓。
关键词:
石幢街
兼济桥
北大北街
内容
石幢街,位于兼济桥即观桥北,属原英龙街北大路即今北大北街;南北走向,北自旧新观前,南抵兼济河北为界。宋时地在军城宁真门外,明洪武扩城后,始围在城内;是由北门出入府城的必经大道。该街属境古巷有:英惠巷(前埭巷)、东里巷(东黄巷)、坑边巷、上林巷、赤柱巷(侍郎巷),以及高里巷、洪巷。
石幢街辖境世居有郑、林、黄、王、宋、方、李氏等大姓。这些家族科第相踵,簪缨不替,为莆中甲族;且多数建有族祠家庙,如:前埭郑氏大宗祠、九牧林长房大宗祠,赤柱侍郎林富祠、林云同“尚书祠”,上林监簿祠,塔兜林文“探花祠”,东里黄氏大宗祠即“黄滔祠”、黄公度“状元祠”、黄懋“贡元祠”、黄恕“司户祠”、黄深“御史祠”、黄仲昭“提学祠”、延寿房“韶州祠”,以及知县黄子嘉“三无厅”、黄希英“都运祠”等。前埭亦有戴氏给事中戴士衡祠堂。这些祠堂中,仅有东里黄滔祠于200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单位,难得保存下来。
东里旧有宗教活动场所:灵佑庙、上帝庙、冰心庵、圆通阁,还有黄巷宫、林龙江祠等。自唐以降亦建有英惠社、紫清宫、寿康社、延福社、保福社、集福社等里社。至今遗存下来的只有古老的英惠社,以及后来重建的冰心庵。
石幢街遗存的古迹有坑边巷古龙井、英惠社宋建清嘉庆重修的古水井,以及存放在英惠社内的塔兜石塔之塔帽。而洗马埕黄廷用“冬官旧第”早已破旧不堪,东里巷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垣故居、老干部黄国璋先生故居等皆已荡然无存。
街名变迁
石幢街历史追溯至唐代,其时异僧涅槃在街中建有“石幢”,故得地名;并凿有一口水井,曰“石幢井”。石幢东侧巷道中有延福祠,即今“英惠社”。
宋代之前街名,不可考。而明清时期,即以“石幢街”名载入郡志《里图》,隶属东厢。入民国,石幢街分为新观前街、石幢街、桥下街,分别隶属城北乡的古棠铺、英惠铺、元妙铺,而后复并为石幢街,并与后埭街合称“北大街”。
1949年后,北大街改称“北大路”,隶属城厢镇。“文革”期间,更名为“红星路”,所属的英龙街亦改称“红星街”,隶属仍旧。1980年以后复定为“北大路”,而古石幢街属北大路南段。今旧城改造延伸街道,曰“北大北街”,归属英龙社区居委会。
旧街概览
石幢街自北至南旧地俗称:市头、塔兜、三角埕、桥下。
市头 位于石幢街与后埭街交界处。元延祐元年(1314),宋广东经略安抚使方大琮孙方广翁捐祖居宅地建“崇元万寿宫”,俗称“新观”,观前之地俗称“新观前”。明洪武辟城后,在新观前始设有市,称曰“石幢市”;其市相对义井街的南市而言,人称“北市”。所以,新观前一带地名亦以“市头”呼之。
市头一带聚居多为方氏家族,即宋经略方大琮后裔;次居林氏家族。永乐四年(1406),通判孙旼在石幢市为廷试第一人林环立有“状元坊”。
塔兜 位于今英惠巷西端。唐异僧涅槃在街道中建有“石幢”,地因塔得名“塔兜”;塔为白色,亦呼“白塔兜”。其塔只一层,八角形,中心有柱,造型特殊,近代重修时将柱改用水泥混凝土结构。东里黄氏家族视此石幢为“风水塔”,称为“文笔钟灵”之胜。明东里人黄仲昭有《文笔钟灵》诗云:
石幢亭亭苍玉立,数寻遥停西山碧。宛如大笔架山凹,北观莆城闻自昔。吾家聚族幢之东,人豪迭出称儒宗。咸渭斯幢作文笔,千年秀气兹焉钟。风景依然尚如此,孕秀钟灵殊未已。云仍努力绍书香,罔俾前修得尊美。
白塔东对英惠巷口有牌坊,上方镶嵌有“文笔钟灵”石匾,吏科给事中黄起龙、号雨石书。石幢毁于“文革”初破“四旧”间,仅留石雕“塔帽”,今存于英惠社内;而“文笔钟灵”石刻今移置黄滔祠前碑廊。
白塔兜,有为明状元林环、探花林文立“状元探花坊”,为赠副使林泗立“三朝锡命坊”。置于石幢街的牌坊还有:明正统十二年(1447)知府胡琛为壬子科乡试第一人林同立“解元坊”;成化三年(1467),岳正为致仕学士林文、行人方澥、员外郎林珒、通判方熙、知县黄子嘉立“诸老坊”。
塔兜即市头南偏,旧有古井曰“市头井”。《八闽通志》载云:“市头井,在市头石塔之前。”故俗称“石塔井”。
石幢相对街西即原麟峰小学,旧为林文祠堂(俗称“探花祠”)。清宣统元年(1909),城内九牧林氏家族在探花祠内创办“麟峰小学”,该校大门便是祠堂门。(详见“林文探花祠与麟峰小学”条)石幢东对英惠巷,古名“青龙街”,而后改名“前埭街”。英惠巷西巷口,古时有“状元坊”。《八闽通志》载称:“宋绍兴八年,为黄公度立。绍熙二年,公度之长子知邵州沃重修。”据弘治志载称:坊至弘治朝已废圮。《八闽通志》亦载:“在宋黄公度状元坊之侧”有“石幢井”,为唐“僧涅槃凿”。
英惠巷西口南邻“洪厝里”。明代以前旧名“汤峬”。而后,其巷聚居王姓人氏,改称“王巷”。明清以后,改曰“洪巷”,俗称“洪厝里”。
汤峬之“汤”,此指汤泉,今称温泉。邑人泡温泉叫“洗汤”。据说,“文革”初石幢被破“四旧”后,驻莆解放军第28军曾在塔兜钻探过温泉,终无果而停。
宋时塔兜为王晞亮建有“给事坊”。《八闽通志》载云:按宋郡志,坊“疑在坑边巷后巷巷口。其地旧名‘汤峬’,盖王氏旧居也”。
旧汤埔相对街西设有“尉司”。乾隆志载:“在宁真门外。教场、弓手营翼于东西偏。”《八闽通志》云:给事坊“在宁真门外尉衙之东”。而后因社会鼎革,尉司裁革,地为古迹,续而易入民间。
旧尉廨后有“灵佑庙”。《莆田县宗教志》云:“唐代创建。宋宣和二年重建。”《八闽通志》载:“在宁真门外旧尉廨之后。神姓詹,名持,洪度(今萩芦)人。有道术,能伏虎疗病。及卒,入祠之。宋绍兴二十七年赐今额。”封“顺应显助昭济侯”。隆兴二年(1164)、淳熙十年(1183)、庆元三年(1197)累封至侯爵,嘉定十六年(1223)封公;嘉熙元年(1237)封王,曰“忠利孚惠显烈王”。进士郑越记。刘克庄撰《庙记》云:“神起匹夫,号詹师,用符篆制伏猛兽,驱祟疗病,然由唐至今,爵冠五等,血食一方,盛矣哉!”后废。明成化间(1465—1487),郡人学士林文买地重建于古棠市。入民国庙废。
塔兜一带,历史上聚居有九牧林长子林苇后裔、宋莆田令王保隆后裔、明按察副使高江家族以及洪氏家族。居此族姓还有吴氏,天顺六年(1462)例贡、清远县学教谕吴瑞字虞瑞,即是塔兜人。
三角埕 位于石幢街西侧,洪巷西南偏。这里为林氏、李氏聚居地。林氏与坑边林氏同出;李姓居于林宅北侧,不知何出,耆老云:居宅庞大,有几座厝几天井,是大户人家。
坑边 口位于坑边巷西头,相对街西三角埕。坑边巷北亦有小巷向东南偏与坑边巷接壤,聚居这一带多为林姓人,故今人俗称其地为“滨林巷”“滨林口”。
桥下 位于宁真门即观桥头北,至坑边巷口南一带。地处观桥北,故名。大街东侧即是翁氏参戎第。
古巷寻踪
石幢街旧有巷曰:高里巷、英惠巷、上林巷、赤柱巷、东里巷、洪巷、坑边巷、聚奎巷。
高里巷 位于石幢街西侧,斜对石幢、英惠巷。由大街入巷,迤西折而北通后塘;折而南有小巷路可通元妙观。明代,该巷俗称“宫园巷”,或以巷南有灵佑庙得名。万历康大和《兴化府志》载:“翰林院侍讲学士林文祠堂,在东厢白塔兜宫园巷。”至清代以“高巷”名入载乾隆志《里图》。民国时期以“高吕巷”归属城北乡英惠铺。1949年后,取名“高里巷”;“文革”期间,更名为“友谊巷”;1980年以后复旧名“高里巷”。
其巷内高姓聚族而居,故名。高氏其先居涵江新浦(高美村),成化四年(1468)举人高昂,字尊卿,号雨窗,“徙在城内塔兜”。(《重刊兴化府志》卷18《科目》)成化八年(1472)登进士第,官六安知州,免归,以子高江贵封行人司司正。成化二十年(1484),巡按御史张稷在石幢街为壬辰进士高昂立“进士坊”。昂子江,字一龙,号二雨,居白塔兜高巷,弘治五年(1492)举人,六年(1493)登进士第,官至四川按察司副使。高昂孙世芳,原名从云,嘉靖三十七年(1558)举人,官桂林府灌阳知县。正德五年(1510),亦有高仁,中式举人,六年(1511)登第,官至户部郎中。
巷内亦居住有洪姓人家,或与街东洪厝里之洪氏同出。旧时洪氏有名青草医“膏药森”即居于这里。
高里巷内旧有英惠社的社仔名“紫清宫”,拆于旧城改造。据有关资料载称,巷内亦有石粦阁、关圣庙,今已无迹可寻。
英惠巷 古称“前埭巷”,位于石幢街东侧。明代以前称“青龙街”,明清时期,改巷名为“前埭巷”,入郡志《里图》。入民国,前埭街隶属城东乡龙坡铺。
1949年后,前埭巷更名为“英惠巷”,以巷内有“英惠庙”而得名。“文革”期间,因巷周边创办有“莆田县鞋革厂”和“莆田县通用机械厂”等工厂,故与东里巷一同被改名为“工业路”。1980年以后,复旧名为“英惠巷”,为英龙居委会属地。
自白塔兜东入巷百来步有庙曰“英惠社”。坐东朝西,社左(南)则今称英惠巷;右侧通东黄里。其社创建于唐代,前身名曰“延福祠”。
《莆田县宗教志》载云:英惠社,右侧(上林里)有社仔尚名“延福社”,石幢街(洪厝里西巷口)有社仔亦呼“英惠社”,高里巷有社仔名“紫清宫”,元妙观旁有社仔名“寿康社”。
英惠社左偏有庙宇曰“冰心庵”。《冰心庵扩建碑记》云:其址本为郑氏先祖占佛堂。传至佛子郑启福,法名普海,其媳妇蒋氏守寡经年,发愿带其两岁独女明月披剃修道,拜囊山慈寿寺妙喜为师,法名寂亮。后明月拜生母为师,法名照光。郑居士嘉其母女愿行,便于1929年以佛堂改为佛宇,名立“冰心庵”。后因社会变革,庵产被俗人所侵。直至“文革”后,寂亮师兄寂晃大师由马来西亚返梓出资重建,20世纪末戊寅年再次扩建。其庵北向相对旧赤柱巷。
冰心庵循南之东侧为前埭“郑氏大宗祠”。前埭郑氏为南湖郑三先生之郑露后裔,其先居于南湖西峰尾。郑露传至大中大夫郑敖,其次子郑皋,官大理寺评事,迁前埭,族称“前埭房”。1949年后,郑氏祠堂被粮店占用。而今祠堂早已废圮,地易为他用。
郑氏祠堂循南,即前埭巷与科埕巷西交会处的东北角为“林氏大宗祠”。(详见“前埭林氏大宗祠”条)
九牧林氏其先族居澄渚。林苇传四世可徴,子永。唐大顺中,与妙应禅师友善,卜前埭埔尾(古青龙街)构大宗祠,居第附焉。唐末以降,林氏与郑氏同是聚居前埭的名门望族。林氏始迁祖林永曾孙贲,字君饰,庆历时官大理寺评事。贲生三子而后衍为“监簿”“司户”“贡元”三房。(详见“前埭林氏大宗祠”条)
科埕西南偏,前埭巷东侧是“保福社”,斜对原莆田县鞋革厂大门。社侧有小巷通坑边巷。保福社循前埭巷迤东南至城墙边,与坑边巷交会处为“集福社”。按,《莆田县宗教志稿》载云:“集福社,在宋军城东水关上。宋时,水关相对沟东侧丰美(枋尾)村,有集福祖社。明初扩城时,将该社部分辖境划入城内,每年元宵之夜,居于城里的社民只好在城上举行‘遙祭’,故俗有‘到流枋尾元宵’之谚。后来在城边另建一社,名称仍旧。”而《八闽通志》记载:“集福庙,在坑边。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建。”据此,对丰美村集福社为“祖社”之说难信,存疑。
英惠巷除早前莆田军分区、原莆田鞋革厂、市建筑公司等单位和企业建设征迁民房用地外,其巷旧城改造仅涉巷南部分,基本保持原巷地貌。而社区庙宇、祠堂等古迹,因各种缘故几被毁尽。
上林巷 亦称“上林里”,位于石幢东北偏,入英惠巷数十步折而北,其巷便是。南北走向,南自英惠巷北抵后埭街,中与赤柱巷相通。弘治志、乾隆志《里图》即出现“上林里”巷名,其时隶属东厢后埭街。入民国,巷名沿旧,隶属城北乡英惠铺。1949年后,上林巷并属赤柱巷,隶属英龙街。
巷内聚居端州刺史林苇后裔,即监簿房林矩之族。林矩十传至林堂,字彦机,号谦斋,以子文封翰林院编修,赠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修撰。林堂析居上林里,生六子,又衍为六房。
林堂长子文,字恒简,号澹轩,宣德五年(1430)赐进士第三,探花,累官太常寺少卿兼翰林侍读学士。天顺元年(1457),石幢街(新观前)有御史夏埙为学士林文之子载中丙子乡第立“继美坊”。林文孙钊,字与度,号四雨,成化四年(1468)举人,官浙江金华知县,升锦衣卫经历,以子希笵赠湖广岳州府同知;上林里建有“锦衣祠”。钊长子希笵,弘治八年(1495)举人,官湖广岳州府同知,升楚府左长史。希笵孙炳章,字名世,号怀兰,嘉靖二十五年(1546)举人,官终湖广长沙府同知。炳章弟焜章,字振世,号端石,嘉靖三十七年(1558)举人,官历云南澂江府、四川马湖府同知。炳章孙钟南,字祖宾,号九如,太学生,官云南晋宁州同知。曾孙诚,字司幹,号存其,康熙五年(1666)举人,十二年(1673)登进士第。
依谱籍资料记载,上林里林氏建祠甚多。有林氏监簿祠,为监簿房族祠;锦衣祠,为林文孙锦衣卫经历林钊派下的房支祠。巷内还有孝友祠、五房祠、别叶祠、金华祠等,这些祠堂均已湮没于旧城改造中,今无遗迹可考。
赤柱巷 位于英惠社右(北侧),西与上林里相邻。南北走向,南巷口相对冰心庵;北与古后埭街相接,地称“赤柱口”,相对街北御史巷。
赤柱巷之名,明代至弘治间以“侍郎巷”入载郡志《里图》,隶属石幢街,因宋侍郎宋棐家在,得名。弘治志记载:“旧在侍郎巷口、英惠庙侧。宋为礼部侍郎、敷文阁待制宋棐立。”有“侍郎坊”。万历前改巷名为“赤柱巷”,郡志《里图》列属后埭街。万历康大和《兴化府志》载:“赤柱巷,旧名侍郎巷,宋侍郎宋棐家在,今林氏家族居焉。”清沿旧,仍称“赤柱巷”,属后埭街。入民国,为城北乡“古棠铺”属地。1949年后,续“赤柱巷”之名;“文革”期间,改名“红星支路”;1980年以后复定旧名为“赤柱巷”。
巷内聚居林氏赤柱儋州房林洪家族。林洪,字文笵,洪武二十九年(1396)举人,建文二年(1400)进士,官湖广辰溪县知县,后迁沧州同知,改儋州同知。因故,林洪而下称“儋州房”。赤柱里建有“儋州祠”族祠。林洪子彬、宝、莆、完四人,衍分四房。而四房支中科第以四房林完家族最盛,三房林莆次之。
林完长子弥实,其子堪,字舜卿,号兰庭,成化十六年(1480)举人,次年登进士第,官终云南曲靖府知府。以忤刘瑾削籍,寻以子应聪封中宪大夫,进阶亚中大夫。堪而下称“大夫第房”。乾隆志云:教场中军厅西建有“林堪祠堂”。堪长子应聪,字汝桓,号次峰,正德十一年(1516)举人,十二年(1517)登进士第,授户部山西司主事员外郎,以论救御史朱淛、马明衡下诏狱,谪广东徐闻县丞。
林完次子弥宣,名燿,号迟菴,弘治七年(1494)岁贡,官广东清远县训导。以子塾封直隶应天府推官,与子垠同日赍封。又以孙富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弥宣长子垠,字本宽,号槐庭,以子富封大理寺评事,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垠子富,字守仁,号省吾。幼慧悟,元宵夜,祖父携入府衙观灯,富戏击大堂鼓。太守怪之,出对云:“元夕月无光,点数盏灯,助嫦娥生色。”富应声对曰:“立春雷未动,击一声鼓,代天帝宣威。”太守大惊,语其祖善教之,“此儿他日功业无限也”。弘治十一年(1498)林富中式举人,十五年(1502)登进士第,官大理寺评事,以忤刘瑾廷杖诏狱;谪潮阳县丞,寻削籍。起,历广西参政、浙江按察使,广西、四川左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巡抚郧阳,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乾隆志载称:在赤柱巷建有“侍郎两广总制林富祠堂”。塔兜有为明总督两广侍郎林富、祖训导弥宣、父垠并赠侍郎立“大总制三侍郎坊”。
林富生五子。次子万潮,字养晦,号石楼,嘉靖十三年(1534)举人,十七年(1538)登进士第,官终江西赣州推官,摄兴国知县。
而林富孙即“兆”字辈中有:林兆恩,字懋勋,号龙江,又号子谷子,邑廪生,倡明道学,世称“三教先生”,著有《圣学统宗》。赤柱里建有林龙江祠堂,坐北朝南。前为池,周垣石栏;祠西为大埕。东山报恩寺西偏有以总制林富别墅改建的林兆恩祠堂,俗称“三教祠”。
林兆金,字懋南,号鹤山,嘉靖十年(1531)举人,二十九年(1550)登进士第,官迁南京户部主事。兆金玄孙林桢,字少幹,号菊淙,清康熙十六年(1677)入国子监,后赴吏部候选,例授候补知县,以子黉赠镇平知县。赤柱里建有“知县林桢祠堂”。
清初,林桢在先庐侧筑有一草阁。林向哲《雪色春晖图记》云:“侄小干,构一弓之地,于先庐侧筑一草阁。阁之中有堂,则小干藏书处也。吾郡戊子(顺治五年)后,藏书家无一存者。小干购经书五千余卷,因名拥书堂。堂坐客五六人,而四壁图书卷轴牙签,缥缃成列。净几瓶花之外,则皆有事于茶者也。小干办茶理,自吾闽及远方之佳者,不惮高值求之,所致无虚数十品,而茶具精妙称之。堂之处有庭,庭种竹数十竿。竹外列奇石十余盆。而名万石者,以一峰之中,回冈曲阜,悬崖峭壁,层叠隐见,故名,且举先世孝谨以勖后来也。小干虽厌尘棼,然喜良朋,草阁之中,客无日不至。辄烹佳茗,或继以藏酝,客兴尽乃罢。徐爇沉水,出藏本,炉香茶灶,烟火涛声,缭绕于石竹布帘之际,亦无异于松竹梅坞间也。”(朱维幹《莆田县简志》第21章《园亭》)
林兆箕,字懋岩,号警庵,隆庆元年(1567)举人,官终广东高州府同知。
林兆珂,字孟鸣,号榕门,嘉靖壬戌倭寇陷城,与兄兆瓒俱被执,倭刃磨兄颈,兆珂以身翼蔽,倭以义释之。万历元年(1573)举人,二年(1574)登进士第。官终安庆府知府。
弥宣次子塾,字从字,号石泉,弘治十四年(1501)举人,次年与侄富同登进士第,官至浙江右参议。弥宣三子墰,字世崇,号西麓,正德五年(1510)举人,官程乡县知县。以从侄林富巡抚两广,引嫌改调泰和知县。
林墰次子云同,字汝雨,号退斋,嘉靖元年(1522)举人,五年(1526)登进士第,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户部山西司主事。历浙江提学佥事、广东提学副使、湖广按察使、浙江左右布政使、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抚湖广,南京刑部左侍郎,右都御史,工部、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端简。乾隆志载称:万历戊戌(1598)巡按徐兆魁在义井街大有仓檄建有尚书谥端简林云同祠堂,其祠匾曰“崇德祠”,有司春秋致祭。赤柱里东也建有林云同“尚书祠”。明时,北门内为刑部尚书林云同立有“宫保尚书坊”。云同子谐,字邦介,号存退,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官湖广监利知县。
儋州房林洪三子林莆,字哲夫,号恂恭,景泰三年(1452)岁贡,授直隶应天府知事。林莆曾孙汝永,字君修,号南崧,嘉靖元年(1522)举人,官终长芦都转盐运使。以子廷隆进阶嘉议大夫。乾隆志载:在黄巷有“运使林汝永祠堂”。
汝永六子廷陞,字彦宾,号师南,嘉靖四十三年(1564)举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官终广西按察司兵备副使,以平瑶功晋三品俸。汝永孙錝,字毅卿,号石连,万历四年(1576)举人,官直隶临淮县知县。忤李凤廷,杖诏狱。赠尚宝司少卿。汝永曾孙长茂,字伯森,号诸友,邑增生,入太学,官至直隶镇江卫经历。其次子嵋,字小嵋,字蕊斋,自小聪智,有“神童”之誉,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十六年(1643)登进士第,官至吏科都给事中。永历二年(1648)清军陷兴化,赋绝命诗三章被执,自缢死。清谥“节愍”。《明史》有传。
赤柱里林氏创建有多座祠堂,诸如:贡元祠、同知林洪儋州祠、林云同尚书祠、总制林富祠、运使林汝永祠、知府林堪祠、知县林桢祠、林龙江祠,以及四房祠、直斋祠、观察祠、积庆祠等。在这诸多祠堂中,以林氏“忠孝堂”最具名气,因为其堂奉祀妈祖神位,每年正月元宵、三月廿三、九月初九妈祖节庆,妈祖巡游必在这里驻跸,进香信众络绎不绝,香烟缭绕。
1949年后,祠堂废祀。赤柱里设为28军政治部,后来莆田军分区征建于此,巷道堵塞并征迁部分民房,这些祠堂亦多被拆毁。世纪之交的旧城改造,再次拆迁,至今荡然无存。而“忠孝堂”妈祖祀堂被安置在今东园路“宋家香”古荔西侧重建,匾曰“赤柱天妃宫”。
东里巷 亦称“东黄里”,位于英惠社东北偏,周边与后埭、赤柱、前埭、东城墙为邻。地盘大,小巷道多如网。邑人有“东黄淈,能入不能出”之谚。《八闽通志》称:“其地旧号延福里。唐黄滔有《延福里居诗》。”亦云:唐时有“稼村”之称,黄公度有号“知稼翁”。黄仲昭《稼村聚族》诗句云:
伊昔吾宗知稼翁,文章气节称人雄。卜筑稼村三百载,参天乔木青茏苍。
宋代,始呼此地为“东里”。如宋《莆阳比事》云:“东里黄,唐御史滔之后,状元公度、郡倅泳之族。”明清时期以“东黄巷”名载入郡志《里图》,巷内聚居为黄姓,故名,隶属东厢。入民国,改称“东里巷”,隶属城北乡英惠铺。
1949年后,仍称“东里巷”,隶属英龙街。“文革”期间,曾一度与英惠巷合并改名为“工业路”,随英龙街街名更改而隶属“红星街”。1980年以后复旧名“东里巷”。
英惠社右侧循东,过赤柱巷,旧时这里有入巷隘门,砖砌门柱今尚存。入隘门便是东黄巷地了。隘门内的巷道中埋有一块圆形青石,里民称“石月”;迤东二十来步至岔口拐道处,墙壁上嵌有一块形如鱼状瘦石,相对巷西路面的“石月”,称此为“鲤鱼拜月”。而此地因地形隆如鳌,故俗称“鳌峰顶”。
鳌峰顶西南侧有水井,这里旧有一座林氏祠堂曰“世德祠”。“鲤鱼拜月”折而东南有小巷通“衖尾”,巷旁有黄氏御史房祠堂曰“牧伯祠”(一说“尚义祠”);还有一口古井曰“鳄鱼井”,为东里古迹。其巷东接东西向的小巷称“后衖”。旧时“衖尾”南有小巷道可通南之“科埕”,后被堵。
鳌峰顶折而北二十来步,巷东有隘门,门顶设“观音楼”,供奉观音菩萨。据说,洗马埕东“壁立门”观音楼被拆后迁建于此,此地称为“石门里”。这里错居着黄氏状元房、御史房族众。
石门里迤北,巷道北端置一壁台小屋供奉“泗州文佛”,故称其地为“佛公”。按,泗洲文佛,法号僧伽。谥号泗洲菩萨、泗洲大士、泗洲大圣、泗洲佛祖,西域碎叶城人。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入大唐凉州传授佛法;龙朔元年(661)在江苏泗洲城传经弘法,为民治病、祈雨治水、点化痴男怨女。景龙二年(708),唐中宗迎请僧伽大师为京城长安荐福寺主持,并封为国师。景龙四年(1710)三月二日于荐福寺端坐圆寂。唐中宗令以国礼葬之,并在荐福寺起塔,漆身供奉大师肉身。五月,令百官为僧伽送行:百官送至都门,士庶送至灞水,僧尼送至骊山,由特使将僧伽大师坐化之身送归泗州普照王寺,建塔供养。为迎接大圣遗体入城,从城西南角新开一个门,并以鲜花铺地,故称此门为香花门。后来,唐宪宗又追封僧伽为“证圣大师”。到五代时,周世宗取泗州,赐僧伽“大圣僧伽和尚”称号,下令“天下凡造精庐,必立伽真相”。“泗州大圣”名号由此而来。僧伽被视为观音的化身和爱情保护神,为全国所崇奉,成为民间信仰之一。清施鸿保《闽杂记》云:“福省城中街巷间,多供泗洲文佛,或作小龛,或凿壁为龛。有供像者,有供牌位者,亦有但凿四字壁上以奉者,犹吾乡之奉观音大士也。”
旧时,莆田城内不少街巷路口置有“泗州文佛”石像,或“石敢当”石刻,寓保佑平安之意。而至“文革”期间,泗洲文佛石像多被捣毁,如今石像数量、香火已大不如从前,其信仰也随之衰落。
佛公西侧有东西向小巷,巷口南侧地称“旧厝里”。巷内聚居黄氏“贡元房”族众。《莆阳黄氏通书》云:黄滔玄孙黄陟,生六子。元丰戊午(1078),三子黄懋字彦强与兄愿弟邈同为乡荐。陟以三子贵特恩授大理寺评事。黄懋而下称“贡元房”。入小巷,中有为黄绩、黄仲元父子置立的“父子名贤”木坊。
黄绩,字德远,号独不慎。绩弃举子业而立志求道,虽为一介布衣而以德行为乡先生30年,郡辟充涵江书院山长,著有《四书遗说》等。绩之次子仲元,字善甫,自号四如,咸淳七年(1271)登进士第,除国子监簿,不赴。宋亡,改名渊,字天叟,号韵乡老人。理学名儒,著述甚富,有《黄四如文集》行世。绩与仲元父子均为宋末元初兴化著名理学家。
过木坊有祠曰“贡元祠”,为贡元房族祠。旧时祠前有大埕,地曰“顶埕”,相对东池头埕而称。埕前有池。今均废毁。
佛公东侧小巷通黄滔祠,亦称“黄氏大宗祠”,创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黄滔祠今为城内仅存最完好的祠堂古建筑,200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见“黄滔祠”条)
黄滔祠前有埕,埕前为池,以故,其地称“池头埕”。
黄滔祠前右侧建有三祠,自东至西曰:载德祠(提学四房祠)、提学祠(黄仲昭祠堂)、韶州祠(延寿房祠)。前两祠坐北朝南,而韶州祠大门朝西小巷道。
韶州祠西有南北向小巷通北“三无厅”,黄氏各房族众错居这里。入巷数十步,巷道中置有木坊曰“济美”。弘治志:“济美坊,成化十年,御史某为黄氏礼曹郎中庆、检讨寿生、知县子嘉、御史深、评事仲昭立。”济美坊北为“三无厅”,坐北朝南。其祠为束鹿知县黄子嘉祠堂。黄子嘉,名遯,号三无。父寿生。可见,三无厅是以子嘉号得名。宣德中子嘉以孝行举,官束鹿知县,授六品俸。三无厅前置有大埕。大埕东、西各有一祠,祠名失记。
三无厅北建有“世魁祠”。弘治志载:东黄巷,“景泰二年,兴化知府张澜为永乐戊子应天府乡试第一人黄寿生及孙正统辛酉本布政司乡试第二人深”立有“世魁坊”。据此,世魁祠或为黄寿生房族祠堂。
黄寿生,字行中,号东里,司户房黄恕后裔(弘治志:滔十五世孙)。永乐六年(1408)应天乡试第一(解元),按,弘治志载:洪武三十二年(1399,建文元年)中式,侍亲家居35年,革除,缴还公据复学。永乐四年(1406)充贡,是年应天府乡试第一人。九年(1411)登进士第,选翰林庶吉士,预修《性理大全》。书成,授检讨。寿生贯通经史百氏,尤邃《诗经》,莆之《诗》学,以为初祖,学者称“东里先生”。有《东里集》。《莆风清籁集·兰陔诗话》云:“东里洪武末举乡荐,以亲老乞归,除名。亲殁,始充贡,入太学,领解登第。曾孙乾亨、玄孙如金俱解元,人传为科目盛事。东里粹于经学,教授生徒,多所成就。陈会元中、徐进士资用,皆其门下士也。”寿生子子嘉,生子二:深、仲昭。
黄深,字仲渊,正统六年(1441)第二名举人,景泰二年(1451)登进士第,官至云南道监察御史。黄氏司户房自黄深而下称为“御史房”。深子乾亨,字汝亨,一字汝夏,成化十年(1474)第一名举人(解元),成化十一年(1475)登进士第。同年,巡按御史郑昱为解元黄寿生并曾孙解元乾亨立“解元绳武坊”。乾亨官授行人司行人,奉命为副使,出使满刺加,死于海祸,朝廷遣官谕祭,赠行人司副。仲昭子乾刚亦随同行,同罹难。乾亨子如金,字希武,弘治十七年(1504)乡试第一人(解元),十八年(1505),与从弟希英同登进士第,选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广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如金弟希雍,正德二年(1507)举人,历成都府绵州知州,苏州府同知。
黄仲昭,名黄潜,以字行,号未轩,又号退岩居士。天顺三年(1459)举人,成化二年(1466)登进士第,选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四年(1468),以谏元夕烟火事,与章懋、庄昶上《谏元宵赋烟火诗疏》。宪宗怒,俱被廷杖、贬官,时称“三君子”。仲昭谪湘潭知府,迁南京大理寺右评事。乞休。黄氏耆老云:相传仲昭被廷杖,伤口流血不止,其擦血用纸装有80箱,致仕后同人归籍。仲昭家居17年,编纂《八闽通志》87卷,是福建有总志之始;与邑人四川右布政使周瑛合修《兴化府志》。孝宗朝复出,起江西提学佥事,寻致仕。有《未轩集》入《四库全书总目》。黄氏司户房自仲昭而下称为“提学房”。
黄仲昭致政归,在(华亭)下皋筑有别墅,构亭面对九龙山,处在千林紫翠间。《未轩集》卷11《咏俱乐亭匾小序》云:取邵子“满目云山俱是乐,一毫荣辱不须惊”句,自号别墅曰“俱乐亭”仲昭居此耕读、著述17年。有《下皋什咏》诗数首,有句云:
十亩山田种稻梁,茄秧新乞自邻乡。虽无钟鼎供游燕,且免红尘清谒忙。
性癖情知与世殊,只应归卧故山庐。山中亦有经纶事,朝课耕桑夕校书。
世魁祠西北偏有“黄巷宫”,祀妈祖。这里有小巷可通北大路“喜雨宫”。三无厅和黄巷宫在这一带成为人们最熟悉的地方。
黄巷宫创建时间不可考。然自明洪武扩城后,后埭街成为出入城的通衢,黄氏若由龙坡社前喜雨宫出入东黄里,交通更便捷。喜雨宫东侧至东黄里小巷也称“黄巷”。由此居里之宫得以“黄巷宫”称呼。《兴化郡城记》曰,“黄巷宫”即为“黄巷隘”属境。其巷北临后埭街,巷南“东里”环居黄氏家族。明代兴化府在后埭街立有彰表黄氏科第牌坊:正统三年(1438),知府余灵为户郎主事黄〓立“恩荣坊”;还有为弘治甲子举人黄如金等立“翔云坊”。这些坊表立于黄巷门前,以荣耀黄氏家族。
三无厅周边有多座黄氏祠堂,因年事久远,且1949年后均被拆建为莆田县通用机械厂,多佚祠名又无迹可寻,而今难以详述。民国中期,黄氏家族曾利用这些祠堂创办“江夏小学”,旋改名“东里小学”,其后又改为公立“英龙小学”。“文革”期间并入麟峰小学。
世魁祠东,这里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垣故居;而济美坊西侧,为莆田革命老前辈黄国璋故居。(详见“黄维垣故居”“黄国璋故居”条)
黄滔祠左折而东数十步为状元黄公度祠堂,俗称“状元祠”,这里环居黄氏状元房族众;状元祠迤东便是明嘉靖工部侍郎黄廷用居第即“冬官旧第”。(详见“黄公度状元祠”“冬官旧第”条)
冬官旧第前有大埕,其地因称“洗马埕”。洗马埕迤东,巷头置有隘门曰“壁立门”,门顶建为牌楼,祀观世音,故俗称“观音楼”。壁立门东,相对“元枢殿”,亦称“上帝庙”。1949年后被拆除,其址建为莆田县纸厂。
状元祠东折而南,有小巷通南“圆通阁”,其巷俗称“后衖”。南北走向。自巷北循南数十步,西侧又有小巷,亦俗称“后衖”,东西走向。巷东之南侧旧有黄氏御史房祠堂,曰“维馨祠”。今被拆改为民房。后巷西绕至北与鳌峰顶即“鲤鱼拜月”相接壤,此段小巷曰“衖尾”。
过维馨祠,循南之西侧有一大门坦,俗称“大门里”。宅内居者是大户人家,且建有一祠堂,废圮,不知祠名。大门里斜对巷东侧稍南,有古井曰“福泉井”,为东里古迹。又南,有东西向巷道,东自后衖西抵前埭巷,今亦称“英惠巷”。巷里聚居者多为黄氏司户房暨御史房、提学房族众。
其巷西北侧,旧居者为戴氏家族。戴氏其先居维新里塘东。明隆庆元年(1567)举人、成都府眉州知州戴洪谟徙迁于此。其孙戴士衡,字章尹,号如平,万历十三年(1585)举人,十七年(1589)登进士第,授南昌府新建知县,以治行擢吏科给事中。赠太仆少卿。戴宅内建有戴士衡祠堂。乾隆志:“给事中赠少卿戴士衡祠堂,在前埭。”戴宅居顶科埕,西邻前埭巷;西北偏邻前埭林氏大宗祠。而后,戴氏不知何故,将这里的产业卖与林氏和黄姓人。戴氏旧居第大门有匾额,曰“名谏议第”,匾书字大有尺方。
戴氏居宅斜对巷南为黄氏居第。主人为黄弼侯,字士松,号十梅居士,清末秀才。宅第坐南朝北,五间厢前后二进中夹大天井,两旁为闬头。门前有大埕,曰“科埕”。旧时主厝西筑有小花园,居第相对巷北有“学厅”。第后建黄氏“少彭黄公祠”,今拆建为市建公司宿舍楼。科埕两侧设有隘门。
科埕出东隘门,其巷地称“下埕”,亦称“科下”;东邻地称“旧厝里”,今古屋尚存,仍住黄氏人。旧厝里斜对巷之南侧有黄氏“都运黄公祠”,即提学房黄希英祠堂。坐北朝南。黄希英,字国宾,一作如英,提学佥事黄仲昭孙。弘治十一年(1498)举人,十八年(1505)登进士第,历官至长芦盐运使。故有都运官职的祠名。1949年后,祠堂为莆田县粮站使用。希英弟希韶,名如箎,号次塘,嘉靖元年(1522)举人,官常州府通判。希韶弟希濩,名如琴,号三塘,弘治十七年(1504)举人,官至南雄府保昌知县;以子懋官封吏部郎中,赠南京户部左侍郎。懋官字君辩,号霖原,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十七年(1538)登进士第,官至南京户部侍部,死于兵变。
都运祠斜对巷之南侧为“司户祠”,坐南朝北。《莆阳黄氏通书》云:黄滔玄孙(弘治志称:滔六世孙)大理寺评事黄陟的长子黄恕,字几道,宋元丰乙丑(1085)特奏名,官南剑州司户参军。黄恕而下称“司户房”,司户祠故名。
宋湖民《南禅室集》有文云:“昔年春节,予过东里黄弼侯士松家品茗,有人来摧其赴祖祠会馔,疑而问之,黄谓其族此例自明沿行至今,言之甚长,因检家藏画像《族谱》见示,始悉其族祖祠设宴之原委。黄仲昭未轩公之侄乾亨(黄深子)官行人,奉使册封满刺加,取道归别母,瞻恋泣下,谓兹行海天万里,乃无骨肉相依。未轩闻而悲之,即命其子乾刚(希英父)与偕行。舟至羊屿遇风而坏,乾亨、乾刚同溺。而乾刚先为善水者救登岸,见其兄不起,不忍独生,即自投水死;既而乾亨被救,不见其弟,遂同殉焉!天伦大义,颠沛弗离。自是两房祠祭,必以福胙治宴相邀,志孝友之谊于弗替也。”(宋湖民《南禅室集》之《莆田掌故见录》)
都运祠后(北)偏东,巷中又置有隘门,外门额石刻匾书“天马来青”四大字,黄希英书。据此,都运祠创建时间是建置隘门之后的事,或后人将“天马来青”石碣置于隘门之额。今“天马来青”石刻移置于“黄滔祠”前碑廊。其碑廊亦有一块“天马西来”石刻,为黄懋官字霖原所书,不知原置何处。宴门东过巷,相对“圆通阁”尼庵,旧时,庵内主持人为温州人,众人不呼其法号而呼“温州”。庵后原是城墙后为福厦路,今改称“八二一路”。
明成化十五年(1479),诏旌黄子厚妻林氏贞节,而在东黄立有“旌节坊”。
东里巷,巷道深深,七折八弯如棋盘,黄滔子孙世居这里。其族科第崛于唐末,兴于宋,盛于明。唐末迁始祖黄滔始登进士即活跃在政坛。宋中叶再有登第者。自此科第连连,簪缨继世。明一代有“科四十二,甲十九”之誉,为莆中望族。黄氏为巩固和增强宗族凝聚力,自元时即建宗族祠堂即黄氏大宗祠,而后几百年间复建有族祠、房祠、房支祠、家庙等多座祭祀场所。然经历史沧桑,只有大宗祠即黄滔祠坚持至今,余祠包括庙宇、牌坊、文物古迹几废毁尽。而黄氏子孙根深叶茂,瓜瓞绵绵,人俊辈出,至今仍为大姓人家。
古时,东里居之黄氏,则有他姓错杂其间。据宋李俊甫《莆阳比事》所载,宋时就有薛、张、王、宋等姓氏聚居这里。
东黄薛,“左史元弼之后。自凤槫移居”。
东黄张,“梅守熊之后,自腾高口移居”。郡志载其族科第如:张熊,乾道八年(1172)进士,梅州太守。其子埜,绍熙四年(1193)进士:麓,宝庆二年(1226)进士。张熊兄羔,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终官宣教郎、信丰知县。其从子品,淳熙五年(1178)进士,儒林郎,梅州佥判。
东里王,“莆田令保隆之后,给事晞亮之族”。王梦源《耕原王氏族谱大纲纪》云:大理寺评事公讳保隆,初为莆田令。生三子。长法曹公讳仁晔,居东里,为东里始祖也。其族科第志载有仁晔的曾孙王焯,元丰五年(1082)进士,官至建州司理参军。焯从孙洪,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至循州教授。焯曾孙由,乾道五年(1169)进士,官授绍兴府教授。由弟申,庆元二年(1196)特奏名。仁晔玄孙楫,绍圣四年(1097)进士,官至信州上饶县令。
东黄里地盘大,黄氏自唐末始聚居于此,蔚为莆中望族。然自宋以来亦有他姓徙居这里,可是,这些杂姓繁衍缓慢,或因竞争不过终出局,至今唯黄氏仍是东里主人也。
洪厝里 位于石幢东南偏,坑边巷北,东西走向;巷内聚居洪姓人氏,故名。
清乾隆志《里图》载称:“洪巷,《通志》作‘王巷’。”又,《八闽通志》载称:“郑井,在王巷尾,旧郑氏井也。”而弘治志谓:“郑井在洪巷尾。”洪巷东邻古前埭巷,其巷聚居南湖郑氏后裔,所凿之井称为“郑井”。据此推断,洪厝里即洪巷,在宋时巷名称曰“王巷”。因居王氏人而得名。至明代,更名为“洪巷”。《八闽通志·坊市》云:“给事坊,按宋郡志,在宁真门外尉衙之东,为王晞亮立。今废。坊疑在坑边巷后巷的巷口。其地旧名汤埔,盖王氏旧居也。”据此推王巷旧名为“汤埔”,为宋莆田令王保隆后裔聚居这里。
据王梦源《耕原王氏族谱大纲纪》云:大理寺评事王保隆次子、知县仁晰居汤埔,居此王氏称“汤埔房”。王氏是乌石山前九大姓之一。
汤埔房王仁晰子献可,天圣五年(1027)进士。献可侄洞,宋景祐元年(1034)进士。洞孙劭,熙宁六年(1073)进士。洞从弟世卿,嘉祐二年(1057)诸科。世卿孙谘,元符三年(1100)进士。
宋代居于汤埔的还有卢姓人氏。《莆阳比事》载云:“汤埔卢,太师熙载、今节使雍、少卿宪之旧居皆其地也。”卢熙载,政和二年(1112)进士,为莆田卢姓首位登第者,任潮州推官。其子卢点,政和五年(1115)特奏名,官授潮州录事参军。
坑边巷 位于北河边路北。西起北大路即古石幢街,东至城墙边集福社。古时,后埭、前埭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石幢以南为低洼地,因故得名坑边。明清时期,即以“坑边巷”入编弘治志、乾隆志《里图》,隶属东厢。入民国仍沿旧名,而隶属城北乡英惠铺。
1949年后,坑边巷更名为“坑边路”。“文革”期间,被改称“幸福巷”。1980年以后,复改旧名“坑边巷”。其巷亦分为“上坑边”(雅称“上耕滨”)和“下坑边”(雅称“下耕滨”)。
聚居坑边巷的家族多为前埭林氏监簿房即上林房支祖林堂家族。首迁上坑边居住的是林堂孙,即林立三子林轸。轸字叔方,号质菴,成化二年(1466)岁贡,广东新会县丞。长子与韶,名钧,号秋圃,弘治八年(1495)举人,官终广东新会知县。轸玄孙烇章,字元光,号荆里,万历元年(1573)举人,官终四川按察兵备副使。玄孙敬冕,字绍周,号笏岩,嘉靖四十三年(1546)举人,登隆庆二年(1568)进士第,官终赣州、南阳知府。
居于下坑边者,为林立次子林辂家族。林辂,字叔殷,号确董,辂玄孙呜盛,字元和,号丹山,与从弟敬冕同中嘉靖四十三年(1546)举人,万历二年(1574)登进士第,官终河南彰德府知府。
旧时,聚居坑边巷还有方氏、陈姓人家。《莆仙方氏族谱》载称:二桂秘书省少监方仁岳之后,游洋医学训科方继祖,字士志,号橘菴,迁坑边。明徽州府知府陈彦回的族孙陈琳,字玉畴,弘治九年(1496)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其先维新里龟塘人,后迁居坑边。
坑边巷中部偏东,南折北河边路即旧瑞源碾米厂东,其巷俗称“花巷口”,北巷口俗称“坑边口”。按,该巷一居户林氏保存有“嘉靖丁酉年立”“乾隆丁巳年重修”的“聚奎巷”石匾刻,主人讲“紫奎巷”是该巷旧巷名。查明清郡县志,石幢街皆无此巷名,而义井街明代有“聚溪巷”,清代为“聚奎巷”,“聚奎巷”石刻或为此巷之匾。存考。
其巷聚居上林房林辑后裔。林辑,字季瑞,号坦轩,官丹阳税使。辑孙涣,字希尧,号养静,嘉靖二十年(1541)岁贡,官直隶宿州同知。子懋植,字君本,号如斋,嘉靖十六(1537)举人,次年以丱角登进士第,观政都察院,不幸早卒。涣侄应龙,字君重,号紫峰,隆庆四年(1570)举人,广西浔州府同知。
坑边巷中部即北河林文俊故第后门,相向巷北旧有南北向小巷道,称为“土地巷”,因巷口有土地公庙,得名。其巷可通北英惠巷,后被堵塞,地被划入原莆田鞋革厂。土地巷东还有一巷,北通英惠巷“保福社”前,巷内有古水井,上覆有观音亭,称“龙井亭”,为宋古迹,故呼其巷为“下井顶”。
而弘治志、乾隆志《里图》记载:石幢街有“沟头巷”。民国《兴化郡城记》中记述东黄铺“槐巷里”、坑边铺“顶下”、前埭铺“壁台巷”和“大埕里”。因历史变迁,这些巷道或消亡或更替巷名,今不知巷位于何处,存考。
史迹钩沉
前埭英惠社
英惠社,位于白塔兜东,入英惠巷百来步便是。该社坐东朝西,社左则今称英惠巷;右侧通东黄里。英惠社创建于唐代,前身名曰“延福祠”。《八闽通志》记载:“英惠庙在前埭,旧延福神祠也。”宋、明、清均有重修。悬山顶,抬梁穿斗土木结构。三进五开间,占地面积499.1平方米。现存建筑主要由前殿、拜亭、正殿组成,主体建筑为明代原构,余为明清混有的木构建筑。其中用十字令拱、翼形拱承脊檩的做法,与元妙观三清殿宋建筑做法相同,体现明代重修时保存了宋代的一些木构营造手法,殊为难得。
英惠社因所处地理空间位置特殊,建筑布局呈近似梯形。自面西的社门左右两侧即南北墙体分别沿东抵后墙,周墙平面为微凸凹弧形,尤似一只平放花瓶。耆老云:其体形如龙头,是因英惠社位古青龙街之首而营造;社后有一口宋代建、清时重修的古井(石制井围刻写“嘉庆丁卯重修”),似为龙喉;社门前两盏大灯如龙眼,相对城西的石室岩天帝殿大灯。可见创建者因地形而构思,用心良苦。
英惠社旧祀泗州文佛,世人又称“泗州大圣”,民间俗称“佛公”“圣公”。《八闽通志》载云:“宋大观初,社鼓自鸣,神童黄泳赐五经及第。绍兴间,郡人王晞亮请于朝,赐今额(即‘英惠’)。乾道六年,封‘善应侯’。后晋封‘孚惠迪德王’。”明清以后,改曰“英惠社”。社内亦祀社公社妈、伏虎祖师、陈靖姑等神像。
1949年后,英惠社废祀,其址成为粮仓,直至20世纪90年代归还,其时重修里社重塑神像,并恢复社祭活动又在社之右侧重辟一室以祀妈祖。至今英惠社是城区唯一的一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老里社。
英惠社为郑、黄、林三姓共有。旧时社祭主要有正月元宵“上元祈福”、正月廿九妈祖元宵“尾暝灯”等系列活动,以及三月廿三、九月初九“娘妈生日”“升天日”,九月十三日“圣公生日”等节庆祭祀活动。
而英惠社元宵“婚女请花”和八月“听圣公卦”,是民间独特神秘的祷事活动。
请花 每年正月元宵节庆即十五日,英惠社即举行“婚女请花”仪式。据说十四日晚,里社执士先行将陈靖姑神像从神龛中抬出并置于龛前(按,据说现在是向娘妈“请花”,或今人不知请花之故)。十五日即有已婚未育妇女陆续入社进香,祈求早生贵子,许愿提缘。而执士将一束含白花、柏叶和月季花的花束送与祷告者,此法即称“请花”。元宵过后,平日仍已婚女到此“请花”。社内悬挂有“龙村锡孕”赠匾。旧时,民间已婚未孕之女,往往将生男育女希望寄托于此,多言神灵而信其为真,其实“请花”只不过是一种精神安慰而已。
听圣公卦 八月初一至十五日,英惠社听圣公卦者麇集。据说单日为多,中秋夜更热闹,盖月夜良游与祈神问卜,一举两得。其法:先问神祷告心愿后,便雇小孩往社外空地听行人说话,尔后入社传述头一二句话语,祷者以铜钱(或竹片)两枚作为“筊杯”,若卜圣筊则认为神准,阴筊则须再听,以待圣筊之准为度。小孩均是郑、黄、林三姓人,以此举为应得收入。而民间多传其社听卦神灵矣。言事者认为,其所听者,不过市井粗鄙之谈,或通常本地谚话,往往十之八九雷同,并非有神告语也。然若有百之一二应验,遂相传以为仙语,此中神秘,殊不能断定其确否也。大约听者妇女居多,听卦者无论孩儿口出何语即信为仙语,也不会猜疑,姑妄从之,以一诉心事耳。
前埭郑氏及其大宗祠
前埭郑氏是南湖郑三先生之郑露后裔,其先居于南湖西峰尾。郑露传至大中大夫郑敖,生五子,其族分居。次子郑皋,字山甫,官大理寺评事,迁前埭,该族称为“前埭房”。郑氏在冰心庵南建有前埭“郑氏大宗祠”。
郑氏自唐末始即是前埭的科第世族。郑皋而下至后梁时即有郑希闵,开平二年(908)登进士第,授金部员外郎。到了宋代,其族可谓进士蝉联,簪缨不绝。咸平元年(998),希闵孙褒,字成之,又登进士第,为宋始郑氏进士第一人,官为福州通判。褒子方,为天圣八年(1030)进士。天圣二年(1024),有郑充者登进士第。庆历二年(1042),充从子伯英和从孙之尤同登杨寘榜进士。这一年,充从侄蒨,以三礼出身擢诸科,历知南剑州、漳州。蒨孙岩起,为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孙资深为乾道八年(1172)特奏名。蒨曾孙揆、搏,同登隆兴元年(1163)进士第;曾孙东,为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知贵州;曾孙珪,即岩起子,为淳祐七年(1247)进士。蒨从弟希韩,皇祐五年(1053)登进士第。希韩从子介卿,从叔侄登同榜进士第,官知濠州。介卿弟令卿,嘉祐二年(1057)进士。希韩从侄毅,熙宁六年(1073)进士;从侄严,绍圣四年(1097)进士,官至杭州路刺史。
迨至明代,依郡志科目记载,前埭郑氏科第有:郑道,字文浚,水乐十五年(1417)举人,官考城知县。郑庸,字敏常,景泰元年(1450)举人,安远县学训导。郑钦,字子明,景泰七年(1456)举人,龙川县学教谕。郑瑗,字仲璧,号省斋,成化十三年(1477)中式举人,礼部会试第7名,十七年(1481)登进士第,官南京礼部郎中。子登高字日进,号次山,正德十四年(1519)举人,士六年(1521)登进士第,累官至广西副使。
1949年后,郑氏大宗祠被占为他用,至今已荡然无存。
前埭林氏及其大宗祠
前埭林氏为九牧林氏林披长子林苇后裔,始迁祖林可徴。林氏其先族居澄渚,林苇传四世可徴,始迁郡城居乌石山下。何乔远《闽书·方域志》之兴化府“乌石山”条记云:乌石山,“其下多寿人,谓之寿乡”。因可徴号长寿老人。《莆田前埭林氏大宗族谱》云:“长寿老人子永,字德延,号懋时。唐大顺中,荐辟不就,栖隐乌石山。与妙应禅师善,卜前埭埔尾(青龙街)构大宗祠,居第附焉。”可见,林永入城后定居前埭,并建九牧林长房大宗祠。
林氏大宗祠,位于郑氏祠堂南,即前埭巷与科埕巷西交会处的东北角,乾隆志称曰“唐端州刺史林苇祠堂”。邑人讹称“畚斗祠”。林苇,字敏树,小名曾奴,号端州,唐九牧之父林披长子。德宗建中元年(780)明经荐辟,初授朝散大夫,擢西平太守、端州刺史。为九牧长房一世祖。
林苇祠堂为“唐僧涅槃所指地”。曾棨《林氏重修祠堂记》:“上世有永公者,在唐大顺间素善浮屠涅槃。永将构堂以为蒸尝之所,涅槃为卜莆之城东前埭为宜,且曰:是必有异,既发地得异石,宛然若龟笏各一,遂谶谓:五百年后当有状元及第。永遂筑祠,岁春秋荐享,举族集祠下恪恭祀事。”(郑振满《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
林永创祠于唐大顺间(890—891),迨至“洪武初,兴化创置府城,中卫挟隘,卫卒据祠以居,凡二十余年,始归林氏”。永乐元年(1403),裔孙德全等重修。《林氏重修祠堂记》云:永乐元年(1403),永之裔德全召族子弟重修,三年(1405)夏竣工。是秋“族子环领乡荐,明年上春官对第,殿中赐进士第一人”,“昔吾祖建祠有龟笏之祥,由唐迄今适五百余年,祠宇复新而环登科甲,正与谶符实,吾宗奇事也”。正统丙寅(1446)重建后堂;丁卯(1447)重建大厅。嘉靖壬戌(1562)毁于倭。隆庆丁卯(1567),裔孙刑部尚书云同重建后堂;辛未(1571)再建大厅、照厅;万历癸卯(1603),清浚水涵,复建石笏堂。
入民国后,大宗祠曾一度设为国民党莆田县兵役所,为新兵征集训练的地方,邑人俗称为“壮丁行”。1949年后,大宗祠为莆田驻军使用,后归莆田军分区。今已拆建为民房。
唐末以来,林氏与郑氏同是聚居前埭的名门望族。林氏始迁祖林永曾孙贲,字君饰,庆历时官大理寺评事。贲生三子而衍为三房。长子矩,字元晦,宋元丰二年(1079)诸科,官至镇江司户,迁将作监簿。以故,矩而下子孙称“监簿房”;次子伯材,字公幹,熙宁三年(1070)诸科,官泉州司户参军。伯材而下子孙称“司户房”;三子国华,字德甫,熙宁中两举贡元,其子孙称“贡元房”。
居于前埭的贡元房房祖林国华孙邦猷一族科第为盛。邦猷字廷谘,以子岳封迪功郎。邦猷长子瀛,字景升,绍兴八年(1138)登黄公度榜进士,官惠州推官。邦猷三子岳,字士耸,绍兴三十年(1160)与弟准同登进士第,摄梅州通判州事,累迁朝奉郎,赐绯鱼袋致仕。准,邦猷七子,字士则,官从政郎、漳浦县丞。邦猷孙弥大,字任斯,原名颖中,开禧元年(1205)进士,官廸功郎,汀州教授。邦猷曾孙汝酉,字应辰,嘉定元年(1208)进士,官奉议郎,知同安县事;丑父,字商卿,宝祐元年(1253)进士。邦猷八世孙和,字致雍,号雍斋,建文元年(1399)举人,官博罗知县,迁户部郎中。
林文探花祠与麟峰小学
探花祠即林文祠堂,位于石幢西侧,原麟峰小学之址。万历康大和《兴化府志》载:“翰林院侍讲学士林文祠堂,在东厢白塔兜宫园巷。”林文,字恒简,号澹轩,宣德元年(1426)中式举人,五年(1430)庚戌科赐进士第三即探花,授翰林编修。累官太常寺少卿兼翰林侍读学士。赠礼部右侍郎,谥襄敏。有《澹轩集》。宣德六年(1431),知府陈敬在石幢街为其立“探花坊”。
清宣统元年(1909),城内九牧林氏家族在探花祠内创办“麟峰小学”,该校大门便是祠堂门。林及峰为该校首任校长,学生均为本族子女,据说生员最多有200多名。因该族经济雄厚,有时还免费为学生发放簿籍。1932年,由莆田县国民政府接办,改名为“县立石幢小学”,仍由林氏族人林秉钧任校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学校先后迁至后黄和头亭上课。1940年,复名为“私立麟峰小学”,由林金章任校长。1949年后,莆田县人民政府接办,改为公立小学,仍沿旧校名。“文革”期间,曾一度改为“红星小学”,后复旧名。21世纪初旧城改造时,学校被拆除,就地重建新校舍。
东里黄滔祠
黄滔祠,即黄氏大宗祠,位于东里佛公东侧。黄滔,字文江。黄氏族谱称:其先居古延寿里(涵江)黄巷,唐末黄滔徙居于此。按,束鹿县儒学教谕固陵饶□《品树连阴图记》谓:“余先世居光州之固始,晋马浮,随徙侯官。其后御史公滔,唐乾元进士,迁莆之东里。”(引自郑振满《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乾宁二年(895)登进士第,除国子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里行,充威武军节度推官。辅佐王审知政权,留心吏治,规劝王“宁为开门节度,不为闭门天子”而放弃称帝之谋。黄滔善诗能文,是晚唐、五代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诗人,被誉为“闽中文章初祖”。时名士纷纷南下尊黄滔为“福建文坛盟主”。黄滔居地初称“延福里居”,其后地曰“东里”,其族即称“东里黄”。
黄滔祠,坐北向南,由仪门和“思敬堂”“惇叙堂”以及东直房四组建筑物组成院落式建筑群。祠堂大门为燕尾脊、屋顶呈三段脊的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建筑。门内两侧置设上马台,门前有“下马牌”。思敬堂为悬山顶燕尾脊、抬梁穿斗式木构架建筑。祠堂下厅即“惇叙堂”,亦为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建筑。两堂均面阔三间、进深二柱。祠堂占地面积780平方米,建筑面积650平方米。
祠堂内有明吴郡太史文徴明的大手笔即“黄氏大宗祠”匾额;成化知府岳正题书正厅(思敬堂)“文章初祖”匾额,“思敬堂”和“惇叙堂”两堂匾书出自姑苏陈怡之手。祠内还有多副名人撰联,其大门有佚名古楹联曰:“朱门秉烛马嘶风,景是乾宁登第日;黄发来宗凫在渚,人如行苇肆筵时。”更加珍贵。祠内还有明进士李时勉撰“品树连阴图记”碑文石刻、东里黄氏昭穆石刻等。大宗祠前今建有石刻碑廊,集存的古石刻,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黄滔祠创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南宋咸淳七年(1271)进士黄滔十世孙黄仲元倡议族亲捐资将祖厝改建为黄氏族祠,曰“思敬堂”,并撰《黄氏族祠思敬堂记》。(黄仲元《黄氏族祠思敬堂记》,引自郑振满《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思敬堂初建时奉祀自始祖黄滔以下的13代祖先,是莆田早期突破朱子《家礼》之制,祭祀始祖以下的宗族祠堂。明天顺间(1457—1464),黄滔十五世孙、河北束鹿知县黄子嘉又倡建下厅“惇叙堂”和东直房。成化二年(1466)进士黄仲昭又捐地建宗祠大门、上马台等。嘉靖壬戌(1562),黄滔祠毁于倭乱。次年,黄氏族人按元大德旧制重建,而后历代有缙绅献银献租重修。
20世纪改革开放后,黄氏族人又按文物修复的要求重修黄滔祠,使祠堂始终保持明代建筑风格,显得庄重古朴,有世家望族气派。黄滔祠今为城内仅存最完好的祠堂古建筑,也是莆田文物保存最完好的祠堂古建筑之一,还是城内仅有的恢复祠堂祭祖的家族祠堂。200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滔祠如今又辟为街道社区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
旧时,黄滔祠“东有豫章(樟树)三株,苍翠可爱”。历数百年,“三树会郁荫樾,远而望之若丛林焉。族人什居其下,子孙众多,益蕃以盛”。“洪武庚午(1390),广扩莆城,品树为楼观栋宇梁桷之具,无复存者”。正统八年(1443),时任束鹿知县黄子嘉请进士顾本逊绘《品树连荫图》以纪其旧,祭酒李时勉为记。而后又将《品树连荫图记》勒石置于祠堂内。
祠堂门前旧凿有印池。弘治志载称:印斗池“即黄家祠堂前池也。其池甚小,方正如印斗。旧有三,洪武初辟城而失其二。堪舆家有所谓‘法每一折,潴而后泄’。此所谓潴也”。黄仲昭《印池流泽》诗云:
乌山一脉纡且长,吾宗奕叶当其阳。流水萦回自山下,到门汇入三池塘。池塘一一方而小,昔有神僧呼印斗。知稼当年擢大魁,谓所钟灵实非偶。祖宗积庆良已隆,流泽与此同无穷。一派今分东海上,诗书拟振前人风。
按,据耆老云,孩提时黄滔祠前池尚存,其池分南北两大池,北池又分东西两小池。然黄仲昭云:“旧有三,洪武初辟城而失其二。”或后辈人重凿其池。以故,里人又有“笔、墨、砚”三池新说。印池直至20世纪方毁。
黄公度状元祠
状元黄公度祠堂,亦称“状元祠”,位于黄滔祠左折而东数十步便是。这里环居黄氏状元房族众。黄公度,字师宪,号知稼翁,黄滔八世孙。父黄静,字至一,政和二年(1112)进士,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通判沣州,迁朝奉郎,提举京西路盐事。赠中奉大夫。其族称“朝请房”。公度为绍兴八年(1138)省元,免御试,赐进士第一人即状元,授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秩满,除秘书省正字,罢归。后除通判肇庆府,权南恩守。召为考功员外郎。有《知稼翁集》。
公度子沃,字澹斋,又字叔容,以父恩补将仕郎,迁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终朝请大夫、知邵州。黄氏自公度而下称“状元房”。
黄延用冬官旧第
明嘉靖工部侍郎黄廷用居第即“冬官旧第”,位于东里黄滔祠东偏,即黄公度状元祠迤东便是。黄廷用,字汝中,号少村,晚年又号四素居士,嘉靖元年(1522)以弱冠举于乡,十四年(1535)登进士第,选庶吉士,历太子洗马,迁工部右侍郎。《莆风清籁集》称姚园客云:“莆士大夫多戴布帽,黄洗马请假归,过一驿,驿丞见其布帽,复不知洗马是何官,乃自前席且问:‘公一日洗几马?’黄谬答曰:‘亦如公一日拨几马耳。’”倭寇陷郡城那年,适逢廷用升任工部右侍郎后再次荣归故里,不料惨遭倭祸,故宅被焚,烧死一女一妾,廷用亦被俘囚在倭营5个多月,直至翌年倭寇败退平海时才被释放。
冬官旧第取名于黄廷用工部侍郎之官职名。古时朝廷以天、地、春、夏、秋、冬作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衙门之代称。据专家考察并依黄廷用任职过程推算,其第应当建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廷用迁任司经局冼马后告假还乡期间。
居地俗称“洗马埕”和宅第厅堂悬挂“讲经大夫”匾额或可佐证。据说,冬官旧第原本是兴化城内明代建筑的“百廿间大厝”之一,而经历史洗刷,今仅存中路正厅和后阁楼两进。其初建筑规制和结构虽无从描述,然从遗存的部分建筑可知,该第木构件用材特大,且因材质优良,不上油漆而历经数百年至今不逊色。民间流传有“杉头杉尾”的故事。宅第厅堂面宽10.8米而不立平柱,亦无厢房,其敞口厅面仅用一根特别巨大的横梁直接架设在两边山墙上,以承接构架重压,专家称其“减柱法”具有北方金、元至明初营造特征。该第建筑全部木结构只有大木作而无小木作,全宅不见枋额、斗拱和雀替之类。同时,一些木构件如福堂屏门和门框营造不用刨刀刨平,而是用石锛砍劈成型,工艺极为特殊。该宅现存部分建筑损坏严重,但仍不失为珍贵的古民居建筑的实物资料,具有特殊价值。
冬官旧第前有大埕,以黄廷用洗马官职命名“洗马埕”。埕前照墙后有一水池。据说,古时东里西顶埕有贡元祠水池,中池头埕有黄滔祠印池,东有洗马埕水池,合为三池。弘治志云:“堪舆家有所谓‘法每一折,潴而后泄’。此所谓潴也。”三池之水由乌石山入注,流经贡元祠、黄滔祠、洗马埕水池,东出壁立门。
黄维垣院士故居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垣故居,位于东里黄滔祠北侧、世魁祠东。黄维垣(1921—2015),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早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又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而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获哲学博士;继而获得该校博士后研究员。1955年回国以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1986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氟元素发现100周年的纪念会上,被授予“MOISSAN”奖章。曾荣获“何梁何利基金奖”“陈嘉庚化学奖”。自1984年起,先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理事、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上海市侨联主席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维垣父玉树,字益三,一字亦珊,早年为上海大厦大学首届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至“文革”时,任莆田二中校长。1949年后当选为福建省人大代表,莆田县第一、二届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73年病逝,享年80岁。
黄国璋先生故居
莆田革命老前辈黄国璋故居,位于东里黄滔祠西北偏,即古济美坊西侧。黄国璋(1919—1984),化名吴广,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学生时代即参加反帝大同盟组织,1931年8月加入中国共青团。“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即投身抗日救亡行列,参加并负责党的外围组织抗日“十人团”。1934年投笔从戎,参加红军游击队。而后加入共产党,担任共青团莆田中心县委书记。历任中共闽中工委委员、闽中工委书记,江西上饶中心县委书记,闽南特委书记,闽浙赣区党委委员、常委兼闽中地委书记,闽中人民游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黄国璋一家四位亲人为革命而献身。1949年后,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福州市委书记等职。1958年被打成“地方主义反党集团”成员,开除党籍,下放工厂劳动。1963年甄别平反后,恢复原职,继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1984年2月因病逝世。
前埭小五哥传闻
明末,相传前埭郑氏有称“五哥”者,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哥”。其舅父为礼部尚书陈经邦,家族富裕显赫。五哥颇具才华,聪明机智,但他淡薄功名,生性落拓,玩世不恭,喜欢调侃作弄人家。前后埭郑氏、后塘方姓是乌石山前的世家望族,显赫一方。五哥听说后塘方家三舍(三公子)为两个儿子举办“鸳鸯婚”,要大办酒宴,轰动全城。五哥为戏弄三舍,结婚前一天写了一副对联,半夜央人贴上方家大门。联曰:“二三子成婚,且喜后塘方三舍:四五科不中,可怜前埭郑五哥。”结婚这一天,宾客云集,贺喜致祥。五哥也装傻备礼早早就到方府祝贺,成了不速之客。看了大门对联,故意发威,责备三舍借子成婚而奚落他,大兴问罪之师。三舍看了此联自然心知肚明,为不影响办喜事,只好央人出来调解。谁不知五哥是个难惹之人?在大家的劝说之下,三舍自认倒霉,向他赔礼道歉,又到前埭放鞭炮,挂红布,开筵席,罚做戏,闹得沸沸扬扬,风波才告平息。民间亦有“小五哥放大炮”“小五哥无裤”“下马拜读”等故事流传至今,且以莆仙戏之喜剧内容演出,广传莆仙。
高里巷讹称高吕巷
高里巷,邑人讹为“高吕巷”。东黄洗马埕有黄廷用故宅曰“冬官旧第”。民间传说,洪武间有高、吕两太监奉命督修兴化府城池,以修城剩余材料为黄修造宅第。而后高、吕老死莆田,故元妙观后有小巷名“高吕巷”;还有一座高吕祠,祠前竖有“高吕行宫”石碣,后来被移铺于兼济桥路面。其实,高里巷初名“高巷”,是因明成化进士高昂而得名。(详见“高里巷条”条)而高吕巷之说与黄廷用所处年代相距甚远,黄是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而高里巷的高姓其先是在明成化间由涵江高美迁居于此。故邑人史学家朱维幹认为传说属“齐东野语”,不足为信。林祖韩先生则说高吕巷当为高里巷之音讹,至于高吕祠原是一座土地庙,民国时有好事者改为高吕祠,并刻“高吕行宫”一碣。
石幢街历史悠久,唐以降就聚居着林、郑、黄、王氏等莆中甲族。这些家族科第相踵,簪缨继世。而标榜家族的牌坊、祠堂以及宗教社庙等随处可见。乾隆志记载:“诸世族有大宗祠、小宗祠,岁时宴食,无贵贱皆行齿列。城中之地,祠居五之一,营室先营宗庙。”然经历史沧桑,古街旧巷失去昔日风采,老祖宗留下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迹所剩无多。幸运的是东里、前埭目前未涉全面改造,今城内最古老的英惠社和黄滔祠难得留存下来。但愿能长存,因为它们承载着兴化古城历史和文化。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