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水月 道教名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160
颗粒名称: 镜湖水月 道教名观
其他题名: 小西湖、兼济河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43
页码: 331-3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小西湖、兼济河的历史发展情况。其中包含:城壕变迁、湖河概览、史迹钩沉。
关键词: 小西湖 兼济河 兴化军城

内容

小西湖、兼济河,宋为兴化军城的北堑壕;明洪武扩城后,成为府城内河。成化间知府岳正疏旧濠辟为湖,自西洞桥至中堰水域统称“小西湖”,中堰下,经兼济桥至东水关称“兼济河”。旧濠经疏浚而成为兴化府城的内河;而湖岸两旁道路统称“河边路”,其北岸路称 “北河边路”,南岸路称 “南河边路”。
  旧时,小西湖水清湖圆,湖岸花树掩映,湖光山色。清代集有小西湖八景,民国增至二十四景;而邑人又将小西湖列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即“西湖水镜”。小西湖两岸间是宗教朝拜圣地,如:元妙观、城隍庙、梁山二元君庙、西望亭、青莲阁、水月庵,以及仙师楼、正一堂等:周边建有里社:霞湖书社、寿康社、集福社等。小西湖、兼济河两岸建有奉祀知府岳正“岳公祠”、邵州刺史林蕴“忠烈祠”、状元学士柯潜祠,以及郑氏、翁氏、欧氏祠堂等公祠和家族祠堂。
  聚居两岸姓族有:李、曾、林、陈、宋、方、王、翁、卢、欧氏等,多为大户人家;有名人故居:明吏部侍郎林文俊旧第、清宋际春故居、教育家欧元怀故居等。河边有清古建翁氏参戎第、明尚书林云同读书园、主事方承郁青莲阁、清举人宋际春涵碧园等。
  如今小西湖、兼济河因旧城改造而沉睡于梅园路地下。而古建遗迹仅存创建于唐的元妙观,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林文俊旧第与翁氏参戎第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参戎第则因旧城改造被移建在绶溪公园内。余皆无存。
  城壕变迁
  宋宣和三年(1121)更筑兴化军城时,在城北凿沟为堑壕。东西向。宽丈,深尺。引北涧水自西关(即今兴安路与兴安东支路交会处稍西)入城,过洞桥(望京门濠桥)绕城而至东南;复过兼济桥(宁真门濠桥)经兼济河,东出水关,与城外水汇合。此为宋兴化军城的北城壕。
  明洪武初,越宋城旧壕,外跨乌石山东麓,经前埭、后埭,扩筑为兴化府城。旧壕废。成化三年 (1467),郡守岳正重疏旧壕,乃潴北涧水于上流为“小西湖”,其下凿旧壕深而宽之,此为 “兼济河”。郭尚先《重修兴化府城水关记》云:“吾郡城扆太平山,山之水自西源入城,堰为小西湖,出(东)水关,与兰(木兰溪)、华(延寿溪)二水合。”(郭尚先《重修兴化府城水关记》,引自《莆田金石木刻拓本志》)自此,这里既能蓄水排涝,发挥调节涧水的功能,又是兴化城中览胜之地。
  宋城壕水由城西水关入城。这里栏以石盾,容水入而已,极低小,仅一泓衣带,且直趋而下,无渟泓含蓄之势。流经望京门外,城壕上建有桥曰“洞桥”,因在旧必先洞前,故名。此地俗称 “洞桥头”。民国年 (1928 ),修建福厦公路经过此桥,洞桥即改建为钢筋水泥桥。
  洪武辟城后,洞桥之下自西而东,因废旧濠,水土长期流失,河道湮塞,几可旱渡。成化三年 (1467),知府岳正遂命工匠民夫,疏浚河道,并就地势垒石筑堰,以调节涧水。其堰有三:一在明宗书院前之洞桥下曰“上堰”;一在城隍庙旁为“中堰”,潴而为湖曰“小西湖”;一在元妙观前曰“下堰”。中堰之上,湖宽丈,其规如镜,汇乌石、梅峰之水,咸潴于此,水清湖圆,故小西湖亦称“镜湖”。下堰之水为兼济河,水经兼济桥、水关头与外河汇流而去。又在河桥和河堤上修建凉亭、护栏和牌坊,为内河增添美景。黄道黼《镜湖水月》诗:
  谁辟西湖若镜圆,岳公创造几经年。林峦倒影涵如画,水色澄清月貌妍。
  湖成时荷花盛开。岳太守邀宾朋泛楫其中,喜曰:“此莆中小西湖也。”自赋诗云:
  性癖耽山水,莆阳不负吾。林峦青欲滴,城郭隐如无。天险关形胜,坤灵效画图。全功些子欠,我作小西湖。
  时岳正在湖中得一石,甚光滑。自书“小西湖”三大字,并诗刻置湖旁(按,今石碣置三清殿碑园)。开湖时,有义民王恒安出资顾用民夫名,陈鲁清出银两助为费用。湖中所蓄鱼、荷,并归府学,以为会馔之助。
  镜湖是邑人青睐的风水宝地。可是,自明始即有大姓显族达官贵人在湖岸兴建骑湖私家园林,独享湖趣;商贾则在湖畔擅建酒肆饭庄,借此风光。以致侵占小西湖、兼济河岸地的乱象环生。
  迨至弘治间,小西湖居民亦随大姓富族侵占河堤,毁坏湖物,废物复塞,致湖貌非初之景。因而,弘治十三年(1500),知府陈效、同知谈经组织重修小西湖。弘治十七年(1504),有乌山高江撰文《兴化府重修小西湖记》,陈琳书丹、陈茂烈篆额。碑刻残件今存于庙前铁树里。壬戌倭变,小西湖岳公祠毁、湖壅。隆庆元年(1567),御史胡维新檄知县徐执策再修。万历四年(1576),知县李时荣撤中堰湖旁一直酒肆,以制止侵占湖河乱象。
  倭乱后修建府城时,因挖掘郡城龙脉即梅峰后驱雷坛之土用于筑城,遂为坑堑,大伤郡城元气。以故,万历四十七年(1619),分守徐良彦认为:“兴郡人文之盛,甲于海内,盖山川毓秀,故贤哲挺生。惟是郡城之有西湖,为一城之血脉,通则气舒,呼吸自如;塞则气壅,必受其病。”(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舆地》)下令重浚西湖。于是,辇土填堑,不旬日间,堑平湖辟,一举两利。而邑人主事方承郁率先撤除跨湖的“青莲阁”,知府林鸣盛也撤其“鱼隐”前临湖水榭。众翕然望风而从,沿岸侵舍,尽自撤去。并就中堰旧址重建岳公祠,令两堤遍栽桃李,以示扶植斯文之意。即时山色湖光上下掩映,顿复旧观。林尧俞《浚湖歌》云:
  参差台榭占官堤,卖水旗亭压岸低。折口早时闻怨讟,成功欢喜走托倪。
  乾隆志载云:清初,镜湖两堤复被民居侵占,湖中瓦砾年久堆积如山,高出屋檐,一泓衣带水,几无涓滴。“邑人巡抚彭鹏关心桑梓,遗命罄积俸二千金疏浚之需。康熙四十三年(1704),绅士以闻于官,饬属员董其事,日招役夫数十人,荷锄负畚,挑浚淤泥,即以填 (梅峰后) 雷坛之堑。其程工计佣,动支若干缗,悉出彭族自给。旬月间,瓦砾为之一空。水波溶漾,众峰倒映。下逮兼济桥三门码头石级,靡不爬梳涤荡,无瓮塞之虞”。(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舆地》)康熙四十七年(1708),知府汪天柄命运石砌筑堤,赖以完成。而湖旁所甃石井,南六北七,上按天象星躔,没于民居之中,未能一一清复。乾隆十二年(1747),灏善举邑人程大僖重浚观前一带河道,以通舟楫。桥上翼以石栏,撤去市贩篷蔽。犹恐日久环生,勒碑永禁。毋俾杂沓中衢,障蔽湖光。复建中堰两碑亭,并修诸堰之废玩者,随疏西关水源,大书 “西源”二字,隽于石匾。今庙前铁树里尚存有清乾隆十三年 (1748) 十二月廖必琦撰 《郡伯灏公重修小西湖记》残碑,记云:“西湖城北旧壕也,城关而环居,中央夹以巨石,梅峰……水由洞桥而下,潴而成湖。而西湖以名,湖广十五丈,其规如镜,象太极也;西湖桥两门象两仪也,兼济桥四石皆象四像也,水关分流象八卦也,是岳公之创辟也。又凿卫学泮池,前置石栏七门,左右各设拱桥,岸旁植芙蓉柳数株。功垂成而灏被召行矣。郡人感灏德,奉禄位合祀于岳公祠,春秋崇报。”清咸丰诸生林有源《秋夜同澹斋游小西湖》诗云:
  落日湖光淡,西来又素秋。月华明远堞,水气上层楼。暮柝堤边寂,疏灯柳外浮。年年踪迹惯,只笑旧时游。
  小西湖以“西湖水镜”入列“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成为览胜之地。而兼济河水盛则舟楫,直通兼济桥下,是水运交通的商贸码头,成为繁华之地。
  然民国以降,小西湖因居民乱投垃圾、瓦砾,湖中淤塞。观桥桥面两旁搭盖成了店肆、市场,影响交通。市面垃圾、废物抛入河道,兼济河变成臭水沟。加上社会动荡,官府腐败,财力衰弱,西湖长期得不到疏浚治理。
  1957年冬,莆田县政府趁“发展农业,大搞积肥运动”之势,发动全城居民,疏浚小西湖、兼济河,清理淤物,并拆除桥旁搭盖店房,整顿街道交通秩序。同时,修砌河岸,环湖栽植荔枝、柳树。不久恰逢国庆十周年,小西湖中堰石板桥、兼济桥搭起双层桥亭,披上节日盛装。其时,湖中画舫游弋,舫中演奏十音八乐;岸上张灯结彩,入夜华灯初放,倒映湖中,流光溢彩。小西湖及兼济河重现昔日水清树绿灯红的美景。
  迨至20世纪70年代初,城厢镇在小西湖“当店里”创办黄麻厂,将小西湖当作浸麻漂洗池,重度污染河水,严重影响下游群众饮水质量(按,其时未有自来水,群众均饮用沟水)。而后在郊区群众的一片强烈抗议声中,黄麻厂关门大吉。而在80年代初,又在中堰湖中建设西湖电影院,继而两岸居民填湖(河)造地,致使湖面变窄,湖心如水沟。下堰至兼济桥河道铺盖水泥板,充当临时市场;莆田县文化馆也在河道上盖起办公大楼,侵占河道。加上上游水源被各方截流,下游水量速减,湖(河)水干涸,小西湖、兼济河变成一条承载生活污水、粪便的臭水沟。这里已难见昔日“镜湖”之胜。20世纪80年代初,曾发动机关干部、街道居民进行一次大清理,可是再也无法恢复旧貌。至90年代末旧城改造建设梅园路,小西湖中堰之下连同兼济河、桥均被覆盖于路下。从此,“镜湖水月”只能留下一个历史记忆罢了。
  湖河概览
  明成化三年(1467),知府岳正疏浚内河,即宋城之北护城壕。依八卦之理筑三堰,辟小西湖。而后历经多次疏浚治理,小西湖水清湖圆,竹木繁荫,荔树掩映,碧水盈盈,莲荷飘香,湖光山色,名闻遐迩,为城中览胜之处,游人经绎不绝。至清乾隆时即称小西湖有八景。御史廖必琦有《小西湖八景》诗:
  月光涵水水涵空,万象咸归一镜中。若使西湖人泛艇,清虚宛在广寒宫高高下下水潆洄,三级奔腾浪作堆。可是鱼龙多变化,涛声疑自禹门来。曈曈初日映楼台,晓望湖光一鉴开。千里从今高放眼,置身犹似在蓬莱。
  民国中邑人又汇为二十四景,34年(1945)有健之者为之配诗。小西湖自西水关而下,二十四景依次曰:
  西源佳处 乾隆十二年(1747),灏善举邑人程大僖重疏西关水源,西水关城墙基内竖有“西源”两大字的碑刻为记。旧时在北河边上有座圆亭,额匾曰“西源亭”,为明工部主事林大辂读书处。其匾上、下落款为“庚戌中秋吉”“二山居义书”。按,庚戌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二山居士指林大辂。正德甲戌(1514)进士,官工部主事,署员外郎。洞桥明宗书院西偏有“林大辂祠堂”。
  泮璧荷香 旧兴安书院前,筑双拱桥,围壕道作泮璧形,池中种莲花。传莆田的泮池莲花,有花开并蒂之年,是科必出科甲著名人物。
  梅井烹泉 兴安书院前有宋凿古井一口,旧志疑为“梅井”。明弘治志山川考“梅井条”云:“泉甘而重,深可八尺,虽旱不竭。旧经云,昔有叟姓梅者,指其所以示人,因名梅井。林大鼐《风物赋》云: ‘饮梅山之井者无废疾。’是井又以山得名也。”“今遍求之,终不可得……或谓故养济院旁则有井二口,一在城阴,一在园中……泉亦异他井,疑其一是也。”(《重刊兴化府志》卷7《山川考》)
  洞桥古驿 洞桥即宋城北门(望京门)之壕桥,因位古必先洞前,故名。桥北有“洞桥”两字石额。宋代驿路自此门出城,经使华陂,绕山路至囊山,出江口上阳桥县界而北上。健之有诗云:“桥木遮危垛,寒鸦榇夕阳。朝天古驿路,日夕马蹄忙。”
  上园秋色 洞桥头下,小西湖上堰北有“湖上园精舍”。曲径通幽,花木扶疏。清末举人宋际春有《湖上园》诗:
  远山云外开,残溜树根注。空碧落湖天,一双白鸟去。桥吝冲雨萍,风拭坐渔石。影水几楼台,门扃荔阴密。断岸瀑新悬,遥天虹曲拄。何人白祫衣,对倚老榕语?蕉花红坠墙,竹叶翠交户。我欲出寻诗,板桥滑微步。
  三堰悬涛 成化三年(1467),知府岳正疏浚河道,辟小西湖,于旧壕道筑三堰蓄水。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彭鹏命以遗俸修壕道,乃易土堰,砌以石。清陈池养《小西湖瀑》诗:
  雨暗城头雷乍迅,春来湖上水方生。流当高下相悬际,滚滚奔腾已有声。
  双堤垂柳 成化岳正辟小西湖时,中植荷花,堤栽桃柳。万历四十七年(1619)兴化府分守徐良彦浚湖,南北堤遍栽桃李。其后湖堤人家,皆栽杨柳。
  镜湖秋月 在河头霞湖书社前,眺望小西湖湖面,水清湖圆,故小西湖雅称“镜湖”。中秋月夜,在小西湖上赏月,令人心旷神怡。明布衣诗人林渔村有咏《镜湖水月》诗云:
  湖上春来似画图,风清水净镜平铺。林峦积翠新晴后,月点波心一颗珠。
  书社春灯 小西湖河头霞湖书社,每年正月十一暝元宵祷福。灯光游湖,环堤上下倒映,别有奇观。已故名人林祖韩有《书社春灯》诗云:“不夜霞湖社,春灯月并辉。双堤箫鼓里,一镜万星围。”河头湖岸旁竖立一通“放生池”碑刻,今存立于三清殿碑园。
  宋亭销夏 小西湖南堤有明函碧园故址,后为清末举人宋际春居所,故人称“宋亭”。重楼曲榭,一老松堰盖俯出墙外,园中叠石栽花,回廊复室,池养红鲤。(详见“宋际春涵碧园”条)有诗云:“亭阁迷幽邃,青荷赤鲤鲜。偃蹇髯龙下,寒涛阁枕边。”
  按,清施鸿保《闽杂记》之《翁园池鱼》云:“兴化府城北隅,小西湖旁有花园,本属翁氏,今归孝廉吴省斋。周不数亩颇觉幽胜。池中养金色鲤鱼,长二三尺者甚多。闻翁氏售园时,契上书明售园不售鱼,鱼数亦书明契上。今已二十余年尚无增减,即不滋育;即添购蓄之,亦多不长,且从无变金色者。亦一异也。”可见,翁氏此前也在小西湖造园置业。
  桥亭宝气 每逢阴历闰五月,郡城隍神诞辰,举行“十方会”庆典,即在小西湖桥上结扎彩楼,雕栏金碧,纱幔锦幨,中陈列古董珍玩,珠光宝气,炫人心目。有诗云:“画桥悬贝阙,结绮五云中。分明非蜃市,献宝出龙宫。”
  闰五龙舟 阴历闰五月,小西湖皆搭桥亭,举行闹龙舟活动。因小西湖湖面小,不容多条龙舟角夺胜负,实际上只是龙舟竞技表演,但也每每空巷观演。
  兰盆水灯 民间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佛教“下元普度”之日,小西湖亦举行“盂兰盆”会。小西湖桥上即设道场,放水灯。旧时水灯是以红纸剪成莲花,粘在纸碟上,用松香粘灯草做芯,以植物油做灯油,点火放之水面。黑夜中荧光点点,至油尽松香和纸碟燃烧而止。健之有诗云:“佛号绕长堤,万灯华在水。一一放毫光,掩映寒林里。”
  闸梁横波 小西湖桥下设有水闸二门,闸板为石,闸内蓄水为湖,水盛溢出,泄中堰、下堰而入兼济河。有诗云:“石闸横秋水,虹梁锁画隄。化工真妙手,一镜写玻璃。”
  孤亭西望 小西湖桥下南岸,建有“西望亭”,祀西王母娘娘。已故楹联名家林祖韩有诗云:“一亭凭眺畔,万景夕阳时。望街西王母,疑此即瑶池。”
  莲阁梵音 小西湖中堰北岸,有明主事方承郁所建的别业“青莲阁”。(详见“史迹钩沉”条)
  岳祠片石 青莲阁旁即路北建有“岳太守祠”,奉祀疏浚小西湖功臣、明知府岳正。(详见“岳公祠”条)岳正浚湖时,在湖中得一滑石,即手书“小西湖”三大字,并配诗刻建碑亭,置之中堰湖旁。
  上林探春 岳祠旁一巷名“上林里”,林氏聚族居此。其东邻玄妙观。有诗云:“几家湖上住,聚族亦成村。隔院桃千树,春风自有源。”
  板桥观瀑 中堰下有口方井,传为古汤井,故宋城宁真门俗称“汤门”。又数步有一横跨板桥,堰上水流瀑溢时,过桥常觉其桥亦在震荡中。有诗云:“春雨正蒙蒙,飞涛声溅空。板桥携杖立,身是画图中。”
  藜阁书灯 过板桥,南岸有“耀藜阁”,为清宋际春读书处。宋际春,字柘耕,清道光乙未(1835)举人,官为教谕。健之有诗云:“先辈读书阁,绿天风雨明。湖山助灵秀,朗朗见星精。”
  山色湖声 小西湖北岸,玄妙观福神殿前有木坊,匾书“山色湖声”四大字,书法苍秀,神采飞动。为明黄懋官手笔。宋湖民《南禅室集》之“山色湖声”记云:“旧元妙观福神殿大门右有一座过路亭牌坊。相传始建时,邑绅拟悬匾其上,题曰‘山色湖声’。黄仲昭先生招邑中名士会饮观中,酒半,出纸墨索书,众皆逊让,无应者。其孙懋官,年十三,亦随往,遽登床伸纸濡墨,挥管直书,有旁若无人之概。书成,众大激赏,其祖父亦首肯者再,因命漆工勒墨悬之。其字大可尺五,轩昂飞翥,老手或不及也。民国元年前八月,台风大作,匾脱链堕,字划有破碎者,抬入观内藏,今已亡矣。”
  湖南书院 小西湖下堰南岸,即元妙观“山色湖声”坊对面,旧有古荔枝树,地为明刑部尚书林云同所建的别业“读书园”,中有石刻隶书“湖南书院”四字。林云同,字汝雨,号退斋。嘉靖丙戌(1526)进士,官南京刑部、工部尚书。少时尝题壁曰:“宁布衣,不为干进之士;宁饿死,不为不廉之夫。”有诗云:“风节照千载,读书留一园。几人无愧此,座右自题言。” (详见“林云同读书园”条)
  观桥早圩 宋城宁真门壕桥,因近元妙观,俗呼“观桥”。旧时,观桥头至元妙观前,早晨农民籴谷米皆集圩于此,己刻初,米圩散;柴草圩续之,由西门进城的薪柴亦集此,桥北岸西为柴集,东为薪草集;多时,则桥两岸东西亦如之,至午圩始散。诗云:“晓籴夜舂罢,负薪日未晡。熙攘真在目,一幅上河图。”
  兼济夜市 兼济桥,宋城宁真门壕桥。宋宣和三年(1121)更筑军城时同建,明岳正浚小西湖,于桥上建亭,旁设栏杆,南北建坊。嘉靖倭乱后只重建石桥。清乾隆十二年(1747)知府灏善疏浚河道,沟船运输可由东水关进,过兼济桥至下堰。桥上下附近日夜生意繁忙,商业贸易极为繁荣。夏夜,亦有盲丐负“班鼓”、持竹板,桥头卖喝,行人围听如堵,亦送善款。观桥头热闹非凡。
  镜湖周地多有宗教庙观、名宦乡贤专祠。自西水关而下,依次有:
  梁山二元君庙 位于北濠路边,近洞桥头。明代创建。其庙依制当祀梁山二元君两尊女神坐像。道教天神系统,男仙称“真人”,女仙称“元君”。然里人云,庙里奉祀的是两神童像,不知为何神。民国时期,曾一度破除迷信,或信众为避撤庙而改乎? 庙今废。
  观音堂 位于洞桥头稍东之北岸,祀观音大士。堂左转折而北可通“仙师楼”。
  仙师楼 位于观音堂北偏,坐北朝南。初林龙江在此传教,后信众日多,地狭难容,遂移至东岩山。故称“第一堂”,今堂中祀“三一教主”林兆恩,左袝祀张三丰,右祔祀卓真人;东室祀妈祖,西室祀观音。
  水月庵 乾隆志载称:北城壕边有“水月庵”。万历三十一年(1603),僧海镜建。康熙十六年(1677),僧实光重修。清陈廷彬有诗云:
  闻导北郭度湖西,寺外群山抱野畦。看菊篱疏秋色老,养鱼水冷夕阳低。经台乍筑连荒榭,粥鼓轻敲动午鸡。令节已过佳兴在,策藤曳屦屦抬提。
  岳公祠 位于小西湖中堰下北岸,祀疏浚小西湖功臣、明知府岳正。(详见“岳公祠”条)
  正一名坛 位于小西湖中堰下南岸。祀“三一教主”林兆恩。1962年,莆田县创办民办荔城中学,曾以其侧的莆四中校舍作为教室,而将正一名坛房屋辟为礼堂和教师宿舍。次年“荔中”迁址北教场东山职校,之后,莆田县进修学校一度在这里办公。“文革”期间,由城厢镇长寿街道使用。正一坛之初,其址疑与“方壶宫”有关,存考。
  元妙观 位于小西湖下堰北岸,即今梅园东路北侧,斜对长寿社区。今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见“元妙观”条) 郡志载,明兴化卫“军器局”,旧寓玄妙观内。弘治十五年(1502),知府陈效移建府学于新射圃之东。平海卫军器局,亦寓玄妙观内。
  忠烈祠 元妙观内的东岳殿东北偏,即在四官殿东侧,明建有奉祀邵州刺史林蕴之“忠烈祠”。乾隆志载:“邵州刺史林蕴祠堂,在元妙观内。”林蕴祠初建在左厢义井街联桂坊,宋时入郡学,即礼殿为其旧址。正德七年(1512)壬申,时任右都御史裔孙林俊重建于此,匾曰“忠烈”。清陈池养《林忠烈祠》诗:
  朝籍未膺尚幕官,铮铮不愧进贤冠。举头惟觉长安近,立脚深嗟蜀道难。风起两川知劲草,石生三峡挽狂澜。尚书济美当明代,轰烈留芳一样观。
  依《林氏忠烈祠碑铭并序》记云:“祠中像邵州(蕴),岁冬至祭,小宗之子孙摄行献礼,具为仪式。邵州以下称贤者,则分绘于东西序之别室,以示瞻仰,而不敢为位,惧僭也。祭毕而馂,邵州支庶之贤者与宾焉。”(引自《莆田金石木刻拓本志》)忠烈祠有一口长方形大水池,池西岸旁有一株两人合抱的高山槭古树,邑人俗称“高山”。在东岳殿三门左侧通道建有“联桂”坊。
  寿康社 元妙观东岳殿外的东南侧,临北河岸有里社曰“寿康社”。因兼济桥北桥头有坊曰“寿康”而得名。祀社公社妈。今民间社神称“尊主明王”,俗称社公;而社妈称“法主仙妃”,实即稷神。莆田县《宗教志稿》云:寿康社为前埭古青龙街“英惠社”的社仔。
  过寿康社左为一无名小巷,巷内居住林姓人,莆田文化界名人林祖韩即为这里人。林祖韩(1918—2008),字剑黎,笔名林佗、憨生、太憨生、一凡、凡生、径溪。自幼醉心诗联学习,早年在重兴布店当过伙计。1943年参加壶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供职于莆田县文化部门。曾任莆田诗词学会、楹联学会会长,莆田姓氏研究会顾问等职。潜心莆田历史文化研究,博览群书,博学强记。生前被誉为莆田文化活字典,为人所敬重。著有《太憨生诗集》,编著《湄港联珠》等。
  柯潜状元祠 寿康社东过小巷,故苏侯庙地建有“状元学士柯祠”。成化十四年(1478),佥事林克贤改建;雍正十一年(1733)其世孙柯潮等重建。柯潜,字孟时,号竹岩。景泰辛未(1451)赐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历右春坊、右中允,洗马,迁尚宝少卿,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学士、掌院事。著有《竹岩集》。
  旧时,小西湖中堰西南侧,亦有一座“栖流所”,邑人俗称“乞丐厝”。清光绪中叶,郡司马杨万清在此建栖流所以收容乞丐。林勉阶孝廉董其事,题联并书云:“只可人容三两,敢云厦得万千。”1942年,砺青中学迁至元妙观后,莆田县勒令乞丐迁居,其址计划扩建为校舍,后因资金困难而不用其地。
  过小西湖下堰,即为宋军城东北门“宁真门”;城门外的濠桥称为“兼济桥”。20世纪90年代,建设梅园路时被覆盖,位于今“观桥御景”广场前。
  中堰而下,过下堰,经兼济桥,至东水关,其河称“兼济河”。因兼济桥位于元妙观东南偏,故俗呼“观桥”。桥“以石券砌,厮水为三道,作亭以覆之,而翼以疏栏,画彩绚耀”。南建坊曰“忠贞”,北建坊曰“寿康”。桥南之地俗称“观桥头”,桥北则称为“桥下”。兼济河水盛则舟楫,可至桥下。南北堤左右路各建坊以表之,南曰“河南堤”,北曰“河北堤”。
  宁真门附近,古有“汤塘”地名。林文撰《莆中城门重建记》云:宁真门,“以天庆观名,俗呼汤塘门,以塘有汤泉名”。据此,汤塘之地当在宁真门附近。耆老云:小西湖中堰青莲阁后河道中的“四角井”,古时井水为汤泉。其井长方形四周石砌,仅深2米左右,又有石磴趋下可达井底,正是古时温泉浴池格式,只是不知何时泉水变冷。而“汤塘”地名只留于古籍之中,今或为他名所替代。
  宋时,莆田县令王保隆三子王仁暄之族即聚居汤塘。李俊甫《莆阳比事》称:“汤塘王、汤埔王、东里王,并莆田令保隆之后。”王梦源《耕原王氏族谱大纲纪》云: “大理寺评事公讳保隆,初为莆田令。生三子……三少府公讳仁暄,居汤塘。居汤塘者称‘汤塘房’。
  ”汤塘房始祖王仁暄子王平,宋大中祥符初知福州。仁暄五世孙王晞亮,字希明,一作季明,绍兴元年(1131)特赐同进士出身,累官迁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除给事中,终以秘阁修撰致仕。卒后,入祀乡贤祠。宋代在石幢街有为王晞亮建的“给事坊”。抚宪张肯堂于仓后建“世忠祠”,祀王氏莆田令王保隆、侍郎王晞亮、御史王回、尚书王家彦。晞亮从兄晞韩,字唐卿,宣和六年(1124) 进士,累迁大理少卿。晞韩子栐,淳熙八年(1181)进士。晞韩、晞亮从子櫂,一作濯,嘉泰二年(1202)进士。晞亮曾孙太冲,字元邃,嘉定元年(1208)进士,官终知汀州,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淳祐十一年(1251),以风闻去职,需次卒于汀州。刘克庄作《礼部王郎中墓志铭》。曾孙彦广,字居之,绍熙四年(1193)进士,官南安知县。彦广弟彦大,宝庆二年(1226)特奏名,后迁冲溪。
  兼济桥北之东侧即北河边路,莆中望族竹啸翁氏有子孙聚居于此。据翁氏族老云:翁氏迁居北河边后衍传天、地、人、和四房,而居于路西北侧的是“地房”,俗称“上翁”。这里旧有一座清古建筑即翁氏“参戎第”。(详见“翁氏参戎第”条)
  参戎第左边是翁氏“人房”宅第,有人说规制或大于参戎第,可惜在20世纪60年代末(或是1969年),其屋为莆田县鞋帽厂使用时毁于火患。而“人房”在坑边有房支祠,曰“翁氏祠堂”,规模宏伟,装饰堂皇,为祠中精品。20世纪祠堂被莆田县鞋革厂占用,今已拆除建为亭。
  循东为翁氏“和房”居住地,旧城改造时拆建为城北市场。这里旧建有翁氏“大夫祠”。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基督教圣公会英籍医生传教士雷腾,初在这里开设门诊,行医传教。后来复租小西湖民房,以扩大业务。次年在北门街购地创办兴化圣教医院即旧莆田圣路加医院。
  大夫祠东邻翁氏天房居宅,俗称“下翁”。其地原北河边54号,有建于明嘉靖间的古建筑,即明南京吏部侍郎林文俊旧第。1993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见“林文俊旧第”条)林文俊旧第东为郑氏族居地。郑氏为前埭郑族传衍于此,以故地称“下郑”。
  郑氏居第旧时办为“莆田县铁器社”。铁器社之东,为20世纪30年代初期基督教牧师余先生创办的“瑞源碾米厂”。余是莆田引进机械化碾米之先驱。
  碾米厂东侧有小巷,南巷口之地俗称“花巷口”;北通坑边巷,故北巷口俗称“坑边口”。此巷经北坑边巷向东可通位于城墙边的“集福社”。
  莆田《唐九牧林氏长房族谱》载:林氏监簿长房上林世系,即探花林文之侄林辑,字季瑞,号坦轩,官丹阳税使,由上林迁居河边。林辑孙涣,子希尧,号养静,嘉靖二十年(1541)岁贡,官直埭宿州同知。涣子懋植,字君本,号如斋,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次年以丱角登进士第,惜未官而卒。壄植从弟应龙,字君重,号紫峰,隆庆四年(1570) 举人,官广西浔州府同知。
  过花巷口有翁氏总祠“德馨祠”。据族老云:翁氏兴盛时,其祠蒸尝田产租可收六七百担,而次于德馨祠的“大夫祠”也有田租400担。翁氏可谓大户人家。
  又东,居有卢姓人。郡志科第记载,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卢日光,官陕西麟游知县,即是这里人。卢氏居第规模宏大,门前置大埕,且有旗杆夹,以故,其地俗称“卢埕”。卢埕东,河边郑氏在这里建有“夹漈祠”。
  又东,宅主为欧氏家族,是近现代教育家、著名学者欧元怀先生故居。(详见“欧元怀先生故居”条)
  兼济河东端为水关,其河水出水关,与城外水合,其地曰“水关头”。郭尚先《重修兴化府城水关记》云:“乾隆甲寅修城,为植者以意辟而哆之,且为雁翅,流不得汇,风气弗固,邑深病焉。”道光壬午(1822),附贡宋肇凌、拔贡郭尚英重修如旧。其上亦建“关帝庙”,耆老云,此为镇关(东水关)神庙。两岸树柳荫之。1949年后,莆田县汽船站(城涵水运客船)设于水关头,因此,这里俗称“汽船头”。至20世纪80年代,陆地公路交通发展迅速,汽船站水运交通渐废。
  史迹钩沉
  元妙观
  元妙观,俗称“旧观”,位于小西湖下堰北岸,即今梅园东路北侧,斜对长寿社区。元妙观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重建,敕名“天庆观”;元成宗二年(1296),改名“玄妙观”;清康熙朝,以避御讳“玄烨”而改今名“元妙观”。
  元妙观坐北朝南偏东。整座道观原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对称严谨,主次分明。总占地面积24亩,为莆田最早建立的道观,是福建现存最古老的道教建筑物。1961年,元妙观列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妙观创建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重建,八年(1015)即开始重修三清殿。宋李俊甫《莆阳比事》云:“道观始于祥符,盛于宣政,佛寺或废为神霄玉清宫,未几复旧,今天庆观三殿宏观,甲于八郡。”其后历史记载重修的有:宋元祐七年或八年(1092—1093),兴化知军狄明远重修三清殿;明永乐五年(1407),薛道锐重修三清殿;嘉靖三十五年(1556),道士方汝调、李志升重修玉皇殿:嘉靖壬戌倭乱毁,四十三年(1564),兴化府知府易道谈重建山门;万历九年(1581),玉皇殿坏,次年,林兆恩命人劝募重建,并整修三清殿、东岳殿、文昌殿、真武殿(福神殿),之后又有道士卓懋高募建文昌宫、五显庙;崇祯十三年(1640),重修并扩建三清殿。现存三清殿内当心间脊槫有“唐贞观二年敕建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明崇祯十三年岁次庚辰募缘修建”题记。清嘉庆二年(1797),翁廷璋重修东岳殿(包括中殿、拜亭、两庑及山门) ,周家捐地扩建外庭;咸丰年间(1851—1861),重修福神殿;光绪年间(1875—1908),兴化府同知杨万清又一次大修三清殿和山门。三清殿东次间脊槫有“皇清光绪二十四年岁次戊戌荔夏穀旦重修”题记。入民国重建九御殿。
  元妙观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屏墙、山门、三清殿、通明殿、九御殿、四官殿、文昌殿。
  山门 为明嘉靖间重建。现存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中开山门。中门额悬挂直匾书“敕赐元妙观”。旧时,山门外东西次间,塑有两尊高5米许、头戴束发金冠、金脸披甲的神像,左曰“龙军”、右曰“虎军”。相向而对。梢间外墙南檐下各设一座宽1米、高2米许的小神龛。东龛祀土地神,坐像为白须老翁,身穿黄色对襟绣金道袍;西龛祀伽蓝神,坐像为红脸黑须,乌幞头大红袍玉带,为宋代文官服饰。龛下为石基台,中间辟有约40厘米深宽的小洞。洞龛浮塑一只小老虎,民间称之为“虎爷”。每有祭祀,必供小碟祭品:一块生肉、一只鲜蛋,以祭奉虎爷。祭毕,这份“虎爷礼”送与庙祝为胙。而在玄帝庙里,亦置一个与虎爷龛规格和祭礼相同的小神龛,供奉“龟蛇合体二神”:关帝庙里小神龛的神像是泥塑赤兔马;文昌庙则是泥塑白骡,祭礼均供一盘生米、一只鲜蛋。
  三清殿 位于山门之后。三清殿为元妙观的主殿,建为重檐歇山顶,原构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现仅存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八架椽前后乳栿对四椽栿,单椽九脊殿。明代重修时更改梢间构架及铺作,今面阔七开间,增建前檐外两间及后檐外一间,进深六间。主殿基本结构保留宋代营造法式,部分构件体现隋唐建筑遗风。所以,三清殿与福州“华林寺”、宁波“保国寺”大殿并称为江南古建之花。
  主殿后部旧置设神龛,主奉道教“三清”神像:中间为手拈宝珠的玉清“元始天尊”,左边为手持太极图的上清“灵宝天尊”,右边为持扇的太清“道德天尊”。
  通明殿 在三清殿后。主殿中祀玉皇大帝神像,神高约4米,冕旒执圭。故俗称“玉皇殿”。重檐歇山式,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正殿天花彩绘装饰,当心间后部建以石座,上置设金漆木殿阁神龛。主殿东、西有配殿:东为天尊殿,配祀三天尊神像;西为八仙殿,殿壁只是彩塑坐卧倚立姿态不一的“八仙图”。
  入民国,在元妙观创设湖山小学时期,新建操场期间玉皇殿内神像均被“扫地出门”。据说居住在观外东北偏高里巷的洪姓人雇人抬走一尊玉皇大帝神像和汉钟离、李铁拐、吕洞宾三尊神像。为方便运送神像,临时拆去忠烈祠与通明殿间的一段围墙,经忠烈祠抬进高里巷里社供奉。
  玉皇殿和三清殿后檐间的庭院中铺设条石甬道,其旁竖一对华表式的盘龙石烛,下置矮石栏。三清殿后檐下5间和两廊各7间墙面皆绘满壁画。两廊壁画是十殿阎君和地狱变相图,东、西各5幅。其中“地狱变相图”,人物大小错综,城桥台屋、禁狱刑具、男女老少、牛头马面等,难以悉数,惟妙惟肖。宋湖民《南禅室集》云:元妙观通明殿两廊壁上,旧画《地狱变相》,分为十图。图中所列刑狱,备诸惨状,妇孺入见者,无不为之惊悚。这些壁图均为名画师所作。一为宋煌,长于画虎及古高贤耕樵渔牧之类:一为林霞,善画人物,其家人助画者,占此图大半;一为吴仲飞,画仙释鬼怪,有小吴道子之称。相传当时画至《剑树叉囚图》,屡构思不能就,因搁笔出游,适见一染匠将布叉上晒架,撑拒纵送,极为得势,意忽有会,急驰入观,一挥而就,惟妙惟肖,观者诧为神笔。宋际春《绿天偶笔》亦有此记。民国年间改元妙观为莆田地方法院分庭,概将壁画涂垩。砺青中学迁入后,又更换墙土。唯东廊半部,在民众艺术社内,尚存旧墙数段,没有换土,后来改建楼房,仅存之古迹亦尽归乌有。
  九御殿位于玉皇殿后,中隔院埕。其殿依莆田县《宗教志稿》记载,为面宽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式。民国时期,城内木商陈某重建九御殿。20世纪30年代,被圣路加医院拆购,木石材料用于建造其医院雷氏纪念堂;其后该堂拆除,所有材料又售给广化寺作修建之用。
  九御殿奉祀神像为“三清”“四御”(即玉皇大帝、紫微大帝、勾陈上帝、后土地祇),加上“长生大帝君”“青华大帝君”,合称“九御”。
  四官殿 位于九御殿后,中隔院埕。其殿依《莆田宗教志》记载,为面宽三间、进深三间。
  四官殿内奉祀神像有前、后两排。后排坐神为天、地、水三官,其全称为:上元一品九气天官紫微大帝,亦称天官赐福紫微帝君,正月十五日诞辰,故称上元;中元二品七气地官清虚大帝,亦称地官赦罪青灵帝君,七月十五日诞辰,故称中元;下元三品五气水官洞阴大帝,亦称水官解厄晹谷帝君,十月十五日诞辰,故称下元。三官到了清代,又加了一位乾元火官荧惑大帝,故合称“四官”。火官诞辰为四月十五日。因故,三官殿至清代改为“四官殿”,并置天、地、水、火四官坐神于殿前排。
  文昌殿 位于四官殿后,中隔院埕。万历九年(1581),道士卓懋高募建。单檐,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奉祀文昌帝君神像。旧时《神霄玉清万寿宫碑》即置在此殿,1935年莆田县民众艺术社将《神霄玉清万寿宫碑》移竖于三清殿与东岳殿间的碑园中。
  在三清殿东侧,横向由西至东并列有:五帝庙、东岳殿。
  五帝庙 位于三清殿左,今仅存部分旧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有天井,大门。奉祀五帝神像。
  东岳殿 位于五帝庙左。其正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金柱前一对为半浮雕盘龙石柱,皆不置柱础。前檐左右设石栏杆,上接卷棚檐,前为拜亭、三门,以两廊连之。主殿供奉主神为“东岳注生大帝”。
  叶国庆《莆俗琐记》云:“东岳正殿奉祀注生大帝,神龛上悬一布楣写‘元妙观注生大帝’六字。注生大帝之左为增寿祠,右为增福祠,这三像皆南向坐。左列东向坐的有五像:第一为张司官,文装,其次是铁元帅、鄂元帅、韦元帅、刘元帅,皆武装。右列西向坐的是:第一为李司官,文装,其次是康元帅、孟元帅、杨元帅、温元帅,皆武装,此十像东西相向而立。殿下两廊,左右各有十四龛,龛内各有像,东西相向对坐。由内而外数之,左列第一龛为总管司,其次为延寿司、因果司、传奏司、注贵司、放生司、瘟疫司、解冤司、佐理司、保产司、宪察司、痘〓司、看经司、施财司;右列第一龛为历勘司,其次为子孙司、遗漏司、百谷司、纠察司、咒呾司、保安司、忠孝司、掌愿司、速报司、磨勘司、迎祥司、功过司、注福司。又祠之门前,左祀朱将军、曹将军,右祀雷将军、胡将军。”(民国叶国庆《莆俗琐记》,引自《民俗》1929年总第80期)
  在东岳殿后,与玉皇殿横向并列的东侧有元君殿、太子殿。
  元君殿 在东岳殿后之左,殿内祀淑明皇后和碧霞元君等三尊金像,旁有侍女等立像。
  太子殿 在元君殿右,殿内奉祀至圣炳灵王。民国间,兴化府学改为学校,其“文昌祠”中的文昌神像迁此太子殿。
  三清殿西侧,横向并列的有五显殿、西岳殿、文昌三代祠。
  五显殿 位于三清殿西庑外,介西岳殿之间。万历九年(1581),道士卓懋高募建。奉祀“五通”神,即宋宣和间赐封之通贶侯、通佑侯、通泽侯、通惠侯、通济侯。
  西岳殿 单檐歇山式,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有拜亭、大门,以两廊连接自成结局。其殿主奉西岳大帝。
  成化十五年(1479),兴化府提学佥事周孟中以府学内原“朱文公祠”改祀文昌神非学官所宜,将其祠改为乡贤祠,命迁其神像于元妙观。其时元妙观道士称西岳殿俗有“西岳注死”之说,以致香火冷落,遂迎文昌像祀于其中,以故,西岳殿的“西岳大帝”金像前设文昌帝君坐像和天聋、地哑两侍童,其左侧为魁星金像,殿两旁列朱衣先生、破窍将军等立像。榜曰“文昌宫”。
  文昌三代祠 位于西岳殿西庑外。祠祀文昌帝君三代祖神像。旧时文昌殿中殿川堂南廊沿原竖立一对清咸丰间石雕蟠龙柱,龙身上分立八仙,采用圆雕结合高浮雕手法,雕艺精湛,造型生动,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民国间,湖山小学建新操场时出卖与石室岩寺僧,今石室岩玉皇殿前廊大门檐柱便是。
  西岳殿之后玉皇殿西为玄帝庙(福神殿) 、关帝庙。
  福神殿 亦称“玄帝庙”,位于西岳殿后。单檐歇山式,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有拜亭、三门,对过为“王灵宫庙”。主殿奉祀玄天上帝,侧为天罡、地煞两神,左右列诸神立像。
  关帝庙 位于玉皇殿与福神殿间,单檐一间,主祀关圣大帝,两旁有关平、周仓两立像,案上为一尊关公目观春秋坐像。
  1908年,元妙观创办湖山小学后,占用福神殿、西岳殿等建筑物为校舍。其后三清殿改为莆田地方法院城区分庭审判庭,玉皇殿和东岳殿后的元君殿、太子殿等均归分庭使用。法院分庭撤销后又被福建新报社占用为社址和印刷工场;五帝庙、三清殿部分殿屋和元君殿、太子殿被国民党县党部占用为社会服务处。抗战胜利后,砺青中学迁至元妙观,直至莆田四中,先后拆除了玉皇殿之后所有殿室,全部改建为校舍。20世纪50年代,东岳殿用作抽纱社,70年代亦被英龙街占用为电镀厂。古时元妙观各殿庭上均植有两棵荔枝,入民国后尚存三清殿月台前一棵、东岳殿内庭两棵,胸围均四人合抱,盘根突出地面2尺许,枝柯高出殿檐,中干已空,而每年仍结实累累的宋代古荔。这些遗物后均遭砍伐。
  元妙观现存建筑中有山门、三清殿;东侧有东岳殿、五帝庙;西侧有西岳殿、五显庙及文昌三代祠。1956年,国家文化部拨款修复了三清殿;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单位;1975年,省文化部门又一次拨款整修。1986年省里拨款修复东岳殿后设为莆田市博物馆筹办处。
  今元妙观中的三清殿用于莆田文化临时图展。其东侧东岳殿辟为莆阳书院暨莆田市图书馆三清殿分馆;西侧西岳殿辟为莆田棋院;文昌三代祠、五显庙成为三清殿文保所、莆田市文管办办公用地。
  三清殿碑园
  三清殿东侧,自五帝庙大门入,甬道清爽整饬,石台隆起,红砖铺地。莆田市博物馆将此地辟为“三清殿碑园”,收藏莆田大量旧碑刻于其内,尤以三座碑亭中的宋碑为贵。
  碑亭南第一块碑是陈俊卿归里两年后之诞辰,孝宗赵睿赐金器、香茶之御书一札;俊卿将此札刻石为碑,竖立在十字街即古井亭街陈俊卿新第。20世纪60年代初移今址。(详见“井亭街”条)
  第二块碑是“祥应庙记”碑,此碑原在西天尾白杜村方氏祖籍地原庙遗址,20世纪40年代,宋湖民发现后移至现址。碑由宋代白杜方家左朝请大夫方略撰文、左朝散大夫方昭书写而成。碑文详细记载了祥应庙所奉祀的“显惠侯”灵感神异和祥应庙重建之事。其中有“泉州纲首朱纺,舟往三佛齐国,亦请神之香火而虔奉之。舟行迅速,无有艰阻,往返曾不期年,获利百倍”。纪事是莆田人民对外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
  第三块碑是宋徽宗手书的“神霄玉清万寿宫碑”,为宣和元年(1119)立石,瘦金体,笔迹遒美。碑额“御笔手诏”四字为蔡翛所书。当时道君皇帝手书此诏,颁行全国。而全国范围内尚未勒石记碑就遭遇了金兵南下,或有已立碑者也毁于战火,因此全国几无存碑。相传此碑是蔡京在汴京立碑时同时摹刻而成,经水路运回家乡而得以留存。刘尚文《玄妙观神霄碑》诗:
  一片神霄碑,半没荒苔里。明圣颂宣和,何如穆天子。
  海南五公祠亦存留一块与此相同的碑刻。
  两座碑亭相间处,壁墙上嵌着三块不规则的题刻石碣,一方是清代篆刻大家邓石如的篆书“层岩积石”,一方是署着东坡居士的行书“溪山可此生”,一方则是明代书法大家文徵明的草书“薇山春意”。前两方是莆田末科进士、清翰林编修张琴珍藏物,后者则是黄石陈香山家藏。
  这里还有明代兵部侍郎彭汝楠柳桥别墅“岸圃”的石碣:“古柳桥”“吉云精舍”“且止台”等,明太守岳正的“小西湖”题刻,明书法家周瑛的“花坞”石碣。每一方石碣皆有其笔势诗情、有其故事底蕴。而碑园内文天祥之“演屿圣迹”“南山樾荫”,朱继祚之“长虹锁钥”“林泽游”“古白湖”石碣,不仅书法、笔意可为鉴赏,更多的是给人以历史的回响。
  而小院转角处有明刑部尚书林俊撰文、其子林达书篆的“林氏族范碑”。家规家训传承于家于国大有益处。碑园北偏白墙上嵌着清代兴化城的四个城门额,分别是“镇海门”“迎和门”“来凤门”“拱辰门”,城墙已然消逝,城门彻底毁却,留存的城门额依然见证着那个时代。
  碑园之外,近玄帝庙大门处,石碑林立,多为莆田各地征集而回的碑刻。其中有奉祀抗倭将领白仁的“白公祠碑”、奉祀理学名臣黄仲昭的“重建正学纯忠祠记”“重修文昌三代祠碑”等祠庙碑刻;有清末名士张琴为文庙手书的“江汉秋阳”题刻;有“宋理学名臣艾轩先生墓道”即林光朝墓道碑,原存筱塘,后移至此;亦有诸多“奉宪禁示”碑,为旧时规约。
  碑园北墙竖立一通原存于橄榄巷陈氏忠勋祠的“颍川府君墓碣”,为陈靖父陈仁璧之墓碣,钱勋题额、翁允成书丹、宋代早期著名文学家王禹偁撰文,是莆田现存最早的宋代碑刻。碑园内还存放着不少的石雕石刻文物,是老祖宗遗存下来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
  明知府岳公祠
  岳公祠,位于小西湖中堰下北岸,祀明成化开浚镜湖功臣知府岳正。岳正,字季方,自号蒙泉。顺天府漷县(今北京通县)人。正统十三年(1448)一甲第三名进士。拜翰林院编修,进左赞善。天顺初召入内阁,预典机密内务,因触忤权奸,谪戍边。成化元年(1465),宪宗即位,遂复其官,寻出守兴化知府。民国志载称: “岳正以阁臣出守,遇有兴作,多破文法而为。如修木兰陂水利、重建阔口桥、开浚小西湖,皆造福邦人,功尤卓著。唯获罪巨室,蜚语中伤。”岳正在郡为官,破除条格,锐意革新,为民兴利,富家巨室不便,疑其财谷出纳容有所私,谤议蜂起,上官亦疑而迹之。宋际春《绿天偶笔》云:“岳季方浚西湖……实为莆人造福。豪家不便,群起攻之,几罹叵测。赖邑衮彭惠安尚书韶力,季方仅得去官,回籍候勘。”岳正“去任未几,家计萧然,而郡内预备仓积谷数万石,荒灾有备”。黄仲韶《岳公祠记》载:“公之莅政,甫及三年,而治功之隆如此。彼昏不知,乃以是疑公,谤议蜂起,而公亦因是飘然纳禄以去……然公去官未几,家计萧然,濒于贫困,莆人始知公之操覆果无所作。”(黄仲昭《兴化郡守蒙泉岳公祠记》,引自郑振满《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
  岳正去职6年后,邑人为感其德,于西湖中堰建祠祀之,匾曰“名德殊勋”。宋际春《绿天偶笔》云: “李茶陵(岳正女婿)当国,贻书莆之都人士,始祠以报功。为德几不白也。”嘉靖初,追赠岳正为太常寺卿,谥“文肃”。制词有云:“嫉邪已甚,受谤浸深。左谪南荒,再编西戍。既而逆臣伏踬,正士赐环。拟陟卿曹,庶佥言之允协:出分符守,竟直道之难容。” (朱维幹《莆田县简志》) 纪其实也。
  壬戌倭变,小西湖岳公祠毁、湖壅。万历间分守徐良彦重浚西湖,并就中堰旧址重建岳公祠,令两堤遍栽桃李,以示扶植斯文之意。而后,并祀徐良彦于祠内。康熙四十三年(1704),邑人彭鹏遗命捐金重修西湖,又袝祀彭公焉。
  明吏部侍郎林文俊旧第
  明南京吏部侍郎林文俊旧第,位于北河边翁氏大夫祠东,即原北河边54号。林第建于明嘉靖间,1993年以“林文俊旧第”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林文俊,字汝英,号方斋,为莆田长城金紫林氏国清(黄石定庄)房后裔。正德二年(1507),福建乡试第一名(解元),六年(1511)登进士第,选翰林院庶吉士,八年(1513)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卒赠礼部尚书,谥文修。《明史》有其传。
  宅第坐北朝南。悬山顶高低檐,正厝为燕尾式三段脊,穿斗抬梁混作结构。原建筑规模为三进七间厢正厝加下座照、后供堂和东护厝。第一进大门厅为凹廊式立面,大门置于中央,而厢厅门置在走廊两头,对面相向。第二进厅堂为敞口厅,面宽7米、9架桁,为穿斗抬梁混作结构。堂后设屏,中置四扇屏门,平时关闭,出入以两边偏门通过。第三进亦为敞口厅,宽6.5米、深约8米,11架桁,堂后增设供堂。每进厅堂左右分别为正房(前后两间) 、厢厅,厢房。厢厅单作穿斗结构。三进正厝之间夹有6天井,中厅与上厅间之天井前后壁有搁栅托座,称为“美人靠”,每逢家族举办婚丧喜庆活动,天井铺以木板,并开启中厅后屏门即可连为一体,扩大厅事活动空间。20世纪末,建设梅园路和旧城改造时,居第下座照、后供堂和东护厝被拆除,至今只有三进正厝基本完整保存,占地总面积963平方米。
  林文俊居第,不知历史如何嬗变,今这座古屋居者有翁、林二姓人。翁氏,为下翁“天房”家族;而林氏为前埭九牧林林文后裔,非林文俊之金紫林氏。
  弘治志《科目》载称:正统十二年(1447)乡试中式举人林英,字文华,历宁远县学教谕,改永丰县学,升端州府学教授,迁国子助教。祖居前埭,迁居兼济河边。不知其族所居详址。
  翁氏参戎第
  兼济桥北之东侧即北河边路,莆中望族竹啸翁氏有子孙聚居这里。翁氏族老云:北河边翁氏有天、地、人、和四房,而居于路西北侧的是“地房”,俗称“上翁”。这里旧有一座清古建筑即翁氏“参戌第”。
  参戎第坐北朝南,悬山顶,穿斗结构。原建有前后进双座5间厢正厝,前有下座照,两旁为护厝,又有宴门,构成一组大型建筑群,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参戎第大门坦设在下座照右侧,大门两边镶嵌着各种花纹图案的砖雕。门侧设一对浮雕着象征福禄的蝙蝠、梅花鹿的花岗岩门枕石。建筑石料皆以青石磨光,精雕细琢;木材用料粗大,材质优良。建筑装饰豪华。为清嘉(庆)道(光)年间建筑物。1993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城改造时移建于绶溪公园。
  至于参戎第主人,民间传言纷纭,其一是被称为清嘉庆(1796—1820)时的“翁百万”。翁某贫时,为县杂役,待一海盗甚善,盗感激而嘱之曰:如不幸受刑,以破棉袄为报。盗正法后,翁持破棉袄归,他狱卒争笑其见之小。孰知其中所藏者皆叶子金也,翁某遂以百万致富。闻翁祠后进设一神主,即祀海盗者,民间戏称“贼祖宗”。其子孙春秋兼祭之。(台北莆仙同乡会林国梁主编《福建兴化文献》)仓边巷南口居有一户郑氏,主人说居屋似为祠堂建筑,传原是翁氏因发迹为感恩某人而建的。翁氏发了横财,花钱向官府捐纳(买官)参戎(参将)武职,得以富贵双全。之后,翁氏遴选在城内北河边建造府第,即曰“参戎第”。而清宋际春《绿天偶笔》记云:“河北堤有翁邦达富而好礼。其宅系明陈圣苞巡抚故第,中有‘文武禔衡’额,字大而劲,皆嵌赤金。圣苞公子与吾七世祖母为从昆弟。顺治初,因薙发之令,钉死城门。”(清宋际春《绿天偶笔》)考宋际春之说,陈圣苞者何许人也?《贡举志五种》(下)之“山西试官”条云:“员外陈凤腾,圣苞,福建莆田人,丁未。”(陈文新主编《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皇明三元考》之《索引》,陈凤腾作“陈腾凤”。《莆田市名人志》载称:陈腾凤,万历三十一年(1603)举人,三十五年(1607)登进士第。历官大名府开州、苏州府太仓州、禹州知州,入为兵部武选司员外郎,万历四十六年(1618)任山西主考乡试,擢河南提学佥事,官终浙江按察司副使。翁氏宅第来源版本多而扑朔迷离,其详今不可考,姑且录此。
  欧元怀先生故居
  近现代教育家、著名学者欧元怀先生的故居,位于林文俊旧第东,这一带聚居欧氏家族。欧元怀(1893—1978),字愧安,出身书香门第。父亲为前清秀才。得益于家教有方,培育牢固的国学功底。1915年,欧元怀赴美国留学,专攻教育心理学与教育行政学。1918年,毕业于美国西南大学;191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2年毕业回国,任厦门大学教育主任兼总务长。后因学潮离校,与王毓祥等教授和部分学生赴沪创办大夏大学。因办学成绩显著,贡献杰出,美国西南大学特赠予荣誉博士学位。大夏大学也发展为上海一大私立名校。
  而后,欧元怀历任上海大夏大学副校长和校长、上海市工部局华人教育处教育委员、贵州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等职。1947年当选为国民党立法委员;翌年,参加邵力子等人组织的和平代表团,拟赴北平参加国共和谈,未成行。国民党败退台湾,欧元怀拒绝蒋介石同去台湾之邀,亦与53位在沪、宁、杭一带的立法委员联合发表声明,与国民党脱离关系。1951年,大厦大学与光华大学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欧元怀被指定为“筹委会”事务委员。在新的教育征途中,以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尤其是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20世纪50年代,为民革上海市委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
  欧氏居宅之前建有“欧氏祠堂”。20世纪80年代,城厢区人民法院在欧祠设立城关法庭。欧祠在旧城改造时拆除。
  湖山小学
  1908年,邑人林及锋(锐之)和宋增佑等教育界知名人士在元妙观西侧福神殿、西岳殿等创办“湖山小学”。学校利用福神殿、西岳殿等建筑物为校舍,并以福神殿大门右的过路亭牌坊“山色湖声”取名。至20世纪20年代间,该校曾一度增设初中部,改名为“孔教中学”,旋而停办。后又改名为县立“西湖小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迁往梧塘镇与松板小学合并,更名为“松梧乡中心小学”。
  抗战期间,校址本在塔寺里的砺青中学于1938年迁白沙夹漈祠,1940年夏复转迁广化寺。1942年迁回城里时,将元妙观旧湖山小学之址辟为砺青中学新校址。直至1956年,莆田县人民政府接办私立砺青中学,并改名为公立莆田第四中学,林文藩为第一任校长。1958年夏,复改为中等师范学校,称曰“莆田师范学校”。1963年夏,恢复为普通中学。1966年因“文革”停课三年。“文革”期间,学校又改名“莆田城郊五七中学”,校址改迁在广化寺,至1970年初迁回元妙观旧址。1973年,废除了中学“五七”制,校名恢复为“莆田第四中学”。
  明尚书林云同读书园
  明刑部尚书林云同别业“读书园”,位于小西湖下堰南岸,即元妙观“山色湖声”坊对面。嘉靖中,严嵩柄国,云同无心仕进,乃于此构读书园,集诸生讲学。林荣光《读书园》诗:
  园依绿水峙湖南,父老于今有美谈。忆我先公讲学处,长空明月映寒潭。
  柯维骐《秋日游读书园》诗云:
  市远声俱寂,天清境倍幽水禽将子浴,檐树着花稠。竹日娟娟净,葭云袅袅浮。夕阳宜野色,更上最高桥。
  林云同,字汝雨,号退斋,嘉靖五年(1526)进士,官终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谥“端简”。著有《读书园诗集》等。
  后来,林氏家族将林云同别业创建为“湖南书院”。1942年砺青中学迁至元妙观后,林氏赠献书院遗址为该校扩建教室,即原莆四中旧校门过天桥的西校区。
  明主事方承郁青莲阁
  明主事方承郁别业“青莲阁”,位于小西湖中堰上北岸。方承郁,字伯文,号衷素,万历二十六年(1598) 进士,授歙县知县,擢南京兵部主事,转工部主事。万历四十七年(1619),分守徐良彦浚河时撤去跨湖部分建筑。至20世纪末旧城改造前,中堰北岸尚存的青莲阁是万历拆后的余物。
  而后青莲阁不知何时转为神庙,其庙规模虽小而名气大。阁中一间宽不及3米的神台,中祀观音;左侧奉祀三尊高数十厘米的小神像,号称“〓府大神”,俗称“阿公”“阿妈”“姨妈”。传说是主管散布“天花”的“大神”一家子。旧时,由于经济落后,医疗水平低,百姓治病只好拜庙求神。民间凡传染天花(水痘)、麻疹(出麻)者,必来此阁占卦,乞求“〓府大神”。请回“丹”(香灰)“水”(符水),给病人服用,以保佑顺利“出透”康复。病情严重的即不惜代价许愿酬谢。据耆老云:一般酬谢供品是以一套特制的“面食”,包括用面粉捏成猪肘形状的“炒珠料”(痘之雅称),上供献拜。而虔诚家庭即献金演“〓戏”,请道士做醮。据说,历史上这个小庙也曾举行过大规模的“巡游”活动。
  在青莲阁后,有石阶下行,底下河滩有古水井,为长方形,周以石砌,水质清澈。据传这里就是古温泉“汤塘”遗址。未知何时温泉变冷,其后井为周边民众饮水所用,长年不竭。
  清举人宋际春涵碧园
  清末举人宋际春居所“涵碧园”,亦称“宋亭”,位于小西湖中堰上南岸。朱维幹《莆田县简志》载称:“有林汝仪者居湖之阳(小西湖南岸)。因泉为池,叠石成山,环松竹花草,杂置之行,尺径斗折其间。丈而亭,弓而台,寻而夹室,入而瓮如,处而洞如,升而廊如,迩致遐幽,收林麓川薮之适”,(原注:林俊《颐晦记》)“今之宋亭,恐即汝仪经营之遗迹。”宋际春咏《湖上晚晴》诗:
  凉风忽西来,冷翠吹不去。青坠十里峰,白过满湖雨。湖上几人家,西子镜中处。亭台嵌绿林,影波欲飞翥。闲随鸥鸟行,或共老渔语。竹外多碧云,为谁晚延伫。
  刘尚文有《涵碧园》诗:
  孤云天际飞,明月竹间照。中有灌园翁,饮酒复垂钓。
  现代名人林祖韩先生云:“宋亭始建于明代,复阁重楼,擅园林之胜,一松偃蜷出亭下,荫吸湖光,中蓄亦金鲤鱼。”
  林汝仪之亭阁何为宋际春所得,缘因不得其详。而宋幼石《科甲纪事》记云:“西关外读书人甚少。自清末(常太)长基张步青,号云村,以名孝廉讲学于小西湖之宋亭。常太八铺里学子,从之者如归市,人才一时称盛,讲学之效,若斯之速也。”据此,这时宋亭或被张步青租赁或购得,并居此讲学;至民国时张氏人乃居于此。宋际春,字孟礼,号柘耕,一作蔗耕,晚号虚凌子、壶中子。人称“八闽才子”。清道光十五年(1835) 举人,学识超卓,博览群书,诗才清丽。历官寿宁、闽清教谕。晚年移官台湾,卒在任上,年未四十。《荔隐居纪遗》云:“拓耕师提倡风雅,诱掖后进,居湖上,斗室一椽,来谈诗者恒户外屡满。”求学者众。著有《绿天偶笔》,为随录笔记,杂录闽莆人的遗闻轶事。1949年后,宋亭被收为公产,城北街道(辖今梅峰、英龙居委会) 一度在这里办公,后被莆田医院占用。今已被莆田医院拆除,改建为职工宿舍楼。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