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孝义家风钟楼星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154
颗粒名称:
孝义家风钟楼星火
其他题名:
井头街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1
页码:
308-328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市兴化古城府井头街,内容包含了街名变迁,世居旧族,街巷,遗迹故居等详细介绍。
关键词:
井头街
兴化古城
内容
井头街,位于古兴化城兼济桥、宁真门内,即今观桥御景广场东偏;南北向,北起旧兼济桥(观桥),南与仓边巷相接壤。其地今属北大南街北段。宋兴化军筑城后,自宁真门入城,经井头、仓边可通南仓前义井街,及往南、东城门。因此,在宋时井头街就是兴化城中的南北向交通的主要通道之一。井头街属巷有:葵山巷、湖岸巷。
聚居井头街的家族,自宋以降林氏即是科第世族,明代后街下方氏有明工科给事中方万有,是这里的官僚显族,清时癸山巷的廖氏家族是雕刻世家,圭海陈氏为官宦人家。这里的宗族祠堂如:井头郑氏祠堂、明侍郎彭汝南祠堂、葵山巷明知府林光庭祠堂等。井头有名人故居:工科给事中方万有居第、著名雕刻家廖熙故居、澄海县令陈仪斋居第;至今仅有清古民居陈仪斋居第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下来。而井头街旧有的孝义社、太乙灵宫、上帝庙、清节堂以及后衖太师庙等古迹皆已被拆毁。
清光绪基督教美以美会在坊巷创办莆田第一所普通中学“兴郡中西学堂”,之后校址移至井头,校名改称 “哲理中学 ”,并创建哲理中学第一座五层红砖洋楼“映雪楼”,俗称 “钟楼”。钟楼是莆田革命摇篮地, 1986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街名变迁
宋李俊甫《莆阳比事》记述“井头”一带居住的家族,均以“井头林”“井头留”“井头姚”等称呼,可推定在宋代井头地名已经形成。坊巷东端斜对井头街东侧有 “四目 ”古水井,故其街名以 “井头街”命之。
明清时期,该街亦是以“井头街”名入编弘治志、乾隆志《里图考》,隶属左厢。入民国,因该街的西侧即坊巷东端有坊曰“朱紫”,故以“朱紫坊”名与上岐山巷、下岐山巷、湖岸巷同隶属城东乡孝义铺。而后,该街又与仓边巷合并更名为 “由义里”。 1949年后,由义里又改名“文化巷”,属元妙街,后划属凤山街管辖。“文革”期间,街名仍旧。1980年恢复古地名为“井头街”,行政区属凤山居委会。旧城改造后,北大路、井头街、仓边巷,再向南延伸抵古城路,合称为 “北大街”。
世居旧族
井头街自宋至清世有官宦显族聚居这里,且代出名家。诸如:
井头林,唐九牧林藻后裔。《莆阳比事》称为“朝请嗣光,朝散萱、通判观之族”。按,弘治志作“嗣先”。(《重刊兴化府志》卷16)林嗣先,熙宁六年(1073)进士,官房州录事参军、监秀州海盐盐场,赠朝散郎。嗣先兄嗣宗,熙宁六年(1073),以明经、文学诸科及第,官闽清县尉。嗣先子萱,元丰五年(1082)进士,朝散郎,历官余姚、永福知县。嗣宗孙观,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承议郎,漳州通判。
宋代,在井头街立有“孝义坊”。弘治志载:“宋林昭度以计偕卒于外,其妻翁氏守志,事舅姑以孝闻;教二子嗣宗、嗣先皆登第。郡以至行闻于朝,在井头街表其坊曰‘孝义’。、绍熙二年(1191),太守赵彦励重立。”孝义坊至明代圮废,即有参军林用和在这里创建里社,并以“孝义”号其社名。明工科给事中方万有《孝义里社重建记》云:“孝义里社故在玉井街孝义坊之东,国朝(明)参军林公用和率里人创建。”林氏孝悌遗风在孝义里居得到传承。
林氏为莆中科第世族,到了明朝仍科甲连登。诸如:林喦,字鲁瞻,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即建文元年)举人,(广东)仁化县教谕,以子祥凤贵赠监察御史。“为人简俭自得,胸襟豁如,冬一裘,夏一葛,饭蔬一味,纷华势利不介于意家。遇良辰美景,携朋四出,悠然吟赏,颇有晋人风致。家无甔石之储,不计也。弟子业成,以金帛为束修,亦不受,曰:‘我职然耳。’每岁大比,交聘文衡,赴者以得人为贺,四入棘闱,多得名士。诗文敏速,下笔立就,兼精书法,善真草,名家屏障,士夫卷轴,不得喦书笔诗草,相诮谓俗”。《柳湄诗传》云:“喦,工书法,名人帧轴多有题咏,笔书秀劲似元人。”(陈春阳《莆田市名人志》之《人物传》)林嵒子祥凤,字鸣皋,宣德七年(1432)举人,授郓城训导,擢监察御史。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扈从英宗征鞑靼,至土木堡兵败,死于难。卒后入祀乡贤祠。《明史》有传。
井头姚,《莆阳比事》称是“知县廷槐之后”。姚廷槐(弘治志作“廷瑰”,从《比事》),绍兴八年(1138)进士,承议郎,主管台州崇道观。
井头留,《莆阳比事》称为“鄂国公从效之后、丞相正提举洪之族”。留洪,字知厚,从效裔孙,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官德庆知府。
孝义坊李,为“唐江王元祥之后”,与白塘李同出。弘治志《科目》载云:“李伯通,(白塘)洋尾人,今居井头,体广之侄。”成化七年(1471)举人,严州府同知。
宁真门内吴,《莆阳比事》称为“教授源、推官溶之族”。吴源,字和甫,乾道二年(1166)进士,文林郎,福清县丞。吴溶,字和甫,吴源弟。淳熙十四年(1187)特奏名,邕州观察推官,授登仕郎。弘治志亦载:弘治二年(1489)举人吴琬,字德玉,亦是井头人。按,宋城宁真门,因“以天庆观得名”,以故,城门外之濠桥即兼济桥亦称“观桥”。桥南这一带则称为 “观桥头”。所以, “宁真门内吴”亦称居 “观桥头”。
聚居在观桥头的还有陈氏、郑氏家族。依弘治志《科目》载:天顺六年(1462)例贡“陈恩,字尚德,观桥人。任於潜教谕”。成化十六年(1480)举人“陈世显,父陈恩。观桥人。官至(浙江)青田县令”。亦载:宣德七年(1432)举人“陈善,井头人。绥德州学正”。据郡志对科第人物产地之表述,井头街所居陈氏难说为同族;观桥头耆老也说,居此的陈姓不止一支,难辨各派源流。
居住观桥的郑氏家族为宋状元郑侨后裔。正德进士郑瓒即是观桥人。郑瓒,字宗献。祖父郑商,父郑崇。正德二年(1507)举人,三年(1508)登进士第,官至户部郎中,以子䌹贵赠兵部侍郎。子䌹,嘉靖元年(1522)举人,八年(1529)登进士第,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瓒侄,䌹从兄大同,嘉靖四年(1525)举人,八年(1529)登进士第,官至兵部右侍郎。郑王臣《兰陔诗话》云:“公(䌹)与兄于野并列卿二,里人荣之。谦抑自持,不以门望骄人。”郑氏在井头街西,即相对玉井陈氏古宅,创建有郑氏祠堂。祠堂大门坦临街,祠院内有两棵古杧果树。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因兴化宾馆扩建,祠堂被征用拆除。观桥头西即后街东端,因后街地势自西向东倾斜,故这一带地称 “后街下”。明工部给事中方万有居宅就在后街下西南角。
方万有,字如初,号奎山,又号颐庵。先祖为刺桐巷“朱紫方”方仁载派下。祖父临,字子大,宅尾人,明天顺三年(1459)举人,历官直隶兴化、章丘府两庠教谕。方临有璟、璐、玑(在渊)三子。方玑由“宅尾迁左厢玉井”。玑子万有,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改庶吉士,迁工科给事中。郑王臣《兰陔诗话》云:“颐庵以发赵文华狎客不法状,忤严务宜,谪丞休宁。稍迁清曹,寻以计典中之。林居数十年,游情篇翰。”著有《颐庵藏稿》。旧时,方氏居宅为士大夫庭院式大厝,而在 20世纪 90年代旧城改造时被拆除。
此外,明代居于井头的家族还有戴、赵、彭氏。弘治志《科目》载云:天顺六年(1462)例贡“戴兴祖,字崇起,井头人”,成化九年(1473)岁贡“赵鉴,字体明,军生,井头人。由府学贡,任於潜县教谕”。
彭氏,其先世祖籍小横塘,至参政彭文质时,始迁入城,居刺桐巷(即坊巷)。彭鹏撰《先考妣合葬圹志》云:“从野,讳文质,官揭阳令。徙郡城刺桐巷。”文质,字在份,嘉靖二十二年(1543)举人,三十八年(1559)登进士第,授潮州府揭阳知县,官至广西左参政。文质自祖父甫而下三世甲科,并享清誉,人以为难。文质孙彭汝楠,字伯栋,号让木,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次年登进士第,授绍兴府会稽县知县,升礼科给事中。时魏忠贤擅权,彭“名列东林,疏劾魏珰,中引赵高鹿马为谕。忠贤大恚,矫制夺职”。(郑王臣《莆风清籁集》卷32)崇祯初,起大理寺丞,转太常卿,升兵部右侍郎,转左侍郎。后因流寇猖獗,主张剿伐,与当权者不合,遂辞官归隐。
彭文质徙居坊巷,其址今不可寻。而郡志载: “侍郎彭汝楠祠堂”在井头街。坊巷与井头街相连,彭文质之后,彭汝楠或已居于井头街;或在汝楠之后,族人于井头街购地建祠;或坊巷、井头二者混称。
彭汝楠以少司马乞归,天启五年(1625)建别墅于柳桥,曰“岸圃”。明亡,清顺治三年(1646)冬,清兵南下福建时,汝南子士锳,字灿斯,时年未二十,集结南明山海义兵收复兴化城,及城再陷,不幸遭山寇王士玉暗算而身亡。清兵屠城时,城外柳桥之“岸圃”亦被夷为平地。
后街下方氏居宅斜对街东,聚居清代入莆的廖氏家族,也是清末著名雕刻家、书画家廖熙故居。康熙时,有廖明山由安溪宦游来莆,居城北双池。之后,族裔又从城北迁居井头。井头廖氏为雕刻世家。(详见“雕刻家廖熙故居”条)廖氏居地左为上葵山巷,过巷临街居为玉井陈氏家族。因始迁祖为清乾隆朝澄海县令陈仪斋,故这一支陈姓亦称“圭海陈氏 ”。
街巷寻踪
宋代,在井头街有为林昭度“妻翁氏守志,事舅姑以孝闻;教二子嗣宗、嗣先皆登第”立“孝义坊”。至明代有参军林用和在这里创建里社,曰“孝义社”。而后毁于兵乱,正德间购地于其东葵山巷重建。
过上葵山巷,临街为“圭海陈氏”即清乾隆朝澄海县令陈仪斋居第。这是一座创建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的清古建筑, 1993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坊巷口斜对街东,旧哲理中学(莆田二中)钟楼西北偏有一口“四目”古水井,当地人雅称“玉井”。郡志对居此家族以“井”为别称呼。诸如“圭海陈”亦称“井头陈”“玉井陈”。旧城改造时,玉井被废埋于路下,井头街亦被改称为 “北大街”。
玉井东偏即是旧哲理中学校区,临玉井为“映雪楼”,因楼顶置有校钟,故俗称“钟楼”,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钟楼南即井头街东南角为哲理中学礼堂“蒲星堂”。今蒲星堂包括旧哲理中学校区楼舍多被拆建为莆田市政府机关宿舍。
玉井斜对街西即坊巷东南角,有一庙宇曰“上帝庙”,奉祀玄天大帝。创建时间无考。1949年后,废祀; “文革”之后,其庙被拆建为民房。
在明时,井头街建有牌坊,诸如:从龙坊,成化四年(1468),知府岳正在井头街为戊子科陈鲤等31名举人立。多贤坊,成化四年(1468),知府岳正又以莆多贤立。绣衣坊,正统十二年(1447),御史柴文显在井头街为御史林祥凤立。存问优恤坊,在兼济桥南,为知府林堪立。
井头街东侧有巷曰:葵山巷、湖岸巷、后衖。
葵山巷 东西向。西南侧邻“玉井陈”居宅。在明时,依弘治志《里图考》记载:葵山巷分为“大葵山巷”和 “小葵山巷”。清代,小葵山巷改称“下葵山巷”。民国时期仍沿旧名。葵山巷,亦称 “岐山巷”。
明代,兴化卫千户高荣之族居住下葵山巷。高荣侄俊,字士伟,一字世甫,成化十六年(1480)举人,历曲阜县学教谕,迁肇庆府府学教授,升衡州府推官,卒。俊孙昭,嘉靖七年(1528)举人,授德庆州知州,俄卒。以故,至清代下葵山巷因居高氏而呼 “高巷”。 “文革”期间,葵山巷与井头街并称 “文化巷”。 1980年复改旧名 “葵山巷”。
明代,葵山巷聚居有林氏家族,且在下葵山巷建有“知府林光庭祠堂”。林光庭,字冲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举人,次年登进士第,官至武昌府知府。丁父忧,归,寻卒。入祀乡贤祠。林光庭祠堂,以其子举人佳育佥事衍陪祔祀。
旧时,居住在葵山巷的除林、高氏外,亦有黄、翁氏等大户人家,林氏是为大族。葵山巷自西至东旧有:孝义社,在巷北,相对玉井陈氏居宅;太乙灵宫,在巷北,西与孝义社共壁;清节堂,在巷南,相对太乙灵宫偏东。(详见“社庙逝影”条)
民国13年(1924),莆田留美物理学硕士吴仁民、留美学者黄天民,在下湖岸路与下葵山巷相接地稍西,邀请城中知名人士发起筹建莆田电灯公司。
湖岸巷 俗称“乌瓦”,位于葵山巷北,东西向,西起观桥头东抵水关。耆老相传,明代这里设有守城兵营,因兵营之屋面盖以乌灰色瓦片,是故其地俗称“乌瓦营”;万历朝已以“乌瓦营”巷名入编郡志《里图》。至清代,因地近兼济河,又以“湖岸里”巷名入编乾隆《莆田县志》之《里图》。民国时期改曰 “湖岸巷”。
1949年后,仍沿旧名“湖岸巷”。“文革”时期更名为“反帝路”。1980年定名为“湖岸路”。
聚居于湖岸路的姓氏有:林、陈、王、翁、崔、欧、翁、黄、朱氏等,林、翁、陈姓为大户人家。
旧时,林氏是居在湖岸巷和葵山巷的官宦家族。湖岸巷创建有赠知县“林仪祠堂”。林仪子太仆寺正卿林源祔祀。林仪,字瑞仙,号瞻九,清顺治中诸生,以子源赠庆都县知县。祖父光庭。子林源,字奕逢,号学川,康熙三十八年(1699)举人,授屯田司主事,历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光寺禄少卿、光禄寺卿。任间凡所奏论均涉世道民情,帝温旨奖励,年老以太仆寺卿致仕。大学士高安、朱轼赞曰: “当世完名全节莫公若也。 ”卒年 76岁。
湖岸巷有清末莆田名士李梅笙故居。宋湖民《南禅室集》云:梅笙 “先生盖一时名士也”, “某科学使临郡时,试院中例有陈设。先生书直条挂幅若干帧,托供办者悬其卧室,某学使见之,大加赞赏,以为出诸名手,及点名时及其名,奇之,见其文又佳,拔取第二,遂于是年食廪饩”。宋际春《绿天偶笔》云:“李梅笙书学《戏鸿堂帖》,后得予善本《砖塔铭》,书益进。画山水不能作长幅,然学《石竹斋小品》绝肖。尤工红梅,风致嫣然,然不轻应人。”宋湖民的祖父宋琢堂,咸丰朝举人,自清江挈眷入城,首居湖岸,其宅即为李梅笙故居。宋家后移居后街罗巷里。
清时居于北河边的翁氏,据其族耆老云:翁氏分为“天、地、人、和”四房,后来有“和房”后裔析居湖岸,是这里的大户人家。
湖岸里,亦是基督教圣公会莆田支区城内教堂的始创地。清同治元年(1862),圣公会传入莆田,宋恩是在莆田传教的英籍传教士第一人。光绪二年(1876),圣公会成立莆田支区,委任华人陈总信为会吏,主持教会事务,英国传教士胡约翰、罗为霖为布道使。于是,在湖岸里租赁民房为堂所,名曰“安立间”教会。光绪四年(1878),堂址由湖岸迁至北河边“翁氏大夫祠”。同时,附设小规模男女学校,并在后街开设圣经书店。次年,因坑边堂址过于狭窄,复迁仓边巷聚会,后来坑边旧址改设为医院。光绪六年(1880),堂址又从仓边迁回湖岸。迨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郑高德发起向教徒募捐,在北门街倡建支区总堂,名曰 “复原堂”,即今 “梅峰教堂”。
20世纪60年代初,观桥头即湖岸巷西端建有农贸市场,俗称“北市场”。迨至80年代初,原莆田县城厢镇和县财政局联合出资,将市场拆建为“观桥影剧院”,以丰富居民文化生活。90年代旧城改造时被拆除。
后衖 居仁巷北过今仓边巷即湖岸巷东南侧有巷曰“后衖”,东西向。巷东近水关有庙称“太师庙”。据说,太师庙与水关上的关帝庙同是镇关(水关)神庙。庙祀杨公太师,即太原人杨重贵,事北汉刘崇官建雄军节度使,号杨无敌,赐姓刘,名继业。宋太宗统一北汉,北汉主率众归降,太宗命其复姓杨,名业,为代州刺史。《莆田县宗教志》云:莆田道教庙奉杨为瘟部五帝之一,称杨公太师,其像脸黑,僧衣帽,手举如酒瓶状锤子。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号召破除迷信,以故,有人附会杨公太师是纪念邑人抗元的太师陈文龙,而另塑白面黑须文官冠服的陈公太师像,祀于中座,以避毁庙。太师庙东通水关头即今八二一路。20世纪太师庙成为莆田县屠宰场,至90年代旧城改造时被拆除。 1949年后,因莆田二中扩建下操场,葵山巷与湖岸巷之中段直至北侧河边民居及其果地均被其征用。以故,此两巷实际上只剩西端两段;而东端只剩湖岸巷 “横巷口 ”以南至水关之巷段。
后衖西之南侧,为原莆田县木器一厂。巷西折而南即是居仁巷。旧时仓边巷东至居仁巷,并未延伸至旧福厦路即今八二一路,所以,居仁巷北过仓边巷,其北侧巷道仍属居仁巷。
其巷西侧,有20世纪70年代被称为“知青之父”的李庆霖居宅。旧时门牌“居仁巷15号”,今为“新湖岸 27号”。(详见 “李庆霖旧居”条)
逝影遗迹
哲理中学与钟楼
哲理中学,校区位于井头街东侧、仓后路西北偏。学校源于基督教美以美会在坊巷创办的“中西学斋”。(详见大道街“基督教与兴化教育”条)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新教制。光绪二十四年(1898)十一月,基督教兴化美以美会蒲鲁士及其夫人蒲星氏,将光绪四年(1878)创办于坊巷的培元书院改制办成一所中西文化交融的新式学堂,称“兴郡中西学堂”,又名“中西学斋”,这是莆田实行新教制度后创办的第一所普通中学,蒲星氏任校长。次年蒲星氏他就,高德理接任校长,即在井头街东南隅“天官第”购地数十亩,开辟新校区,随之在此建造了哲理中学第一座洋式五层砖砌楼房,称“映雪楼”,1901年竣工投入使用;因楼顶置有校钟,故俗称“钟楼”。三十年(1904)12月26日,高德理病逝,年39岁。按,高德理,号尔明,1865年2月出生于美国,初入美国甘撒西南大学,长算文法诸科,得学士学位,旋进西北大学神学院深造。1899年来华布道,并接任中西学斋主理即校长职。1907年,年议会为纪念高德理办学的杰出业绩,议定改中西学斋为“兴郡哲理中西学堂”(取“德理”的莆田方言谐音);原中西学斋小学部亦改名为“哲明小学”。1924年12月,在校园中央建造的“蒲鲁士纪念堂”落成,堂为石砌四层大楼,俗称“石厝”。1939年,亦以天官第旧址建可容纳1000多人的大礼堂,命名为“蒲星堂”,以纪念学校缔造者蒲鲁士和蒲星氏夫妻之功德。至20世纪30年代,哲理中学已建有校舍10多座。1939年,将原置于坊巷“朱紫坊”的校门改为仓后程氏祠堂右,建造新校门。至1952年,旧哲理中学由人民政府接办,改名为“莆田第二中学”。20世纪80年代莆田二中搬迁梅山新校区后,原校区作为莆田地区机关干部宿舍区用地。至90年代,旧有的校舍除“钟楼”作为文物保护而完整保存下来外,其余多数被改建为机关宿舍楼。
哲理中学“钟楼”,是中共莆田地方组织的诞生地、闽中革命的摇篮。民国14年(1925),毕业于上海大厦大学的莆籍学生陈国柱(化名廖华),在学时即投身革命,并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团组织。1926年1月,接受党的派遣,回到莆田母校哲理中学,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住在钟楼二层学生宿舍,深入学生,点播革命火种,钟楼成为地下党的革命活动据点。2月,陈天章、陈兆芳、吴梦泽、陈德来、吴承斌5人被首批吸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在钟楼成立了“莆田党团混合支部”,由陈国柱任书记,组织委员陈天章,宣传委员陈德来,直属党中央领导。同年6月,北伐战争开始,陈天章等五名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党团混合支部改称“中共莆田支部”。支部改建后,积极向农村发展党员,在斗争中物色发展对象,吸收骨干分子入党,建立农村党支部。12月,中共福建省委又在这里建立了“中共莆田特别区委会”,直属福州地委,统一领导全县各党支部,组织和领导莆田人民开展革命斗争。1927年4月,莆田发生了“四八反革命事变”,中共莆田特区委机关被国民党右派分子查抄,区委机关随之从哲理钟楼转移到农村继续开展地下斗争。哲理中学钟楼是莆田革命的摇篮,该校参加地下革命的不少师生,在艰难的革命斗争中为国捐躯。 1986年4月,哲理钟楼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圭海陈氏古宅
圭海陈氏古宅,位于上葵山巷南,北邻廖氏居宅。陈宅临街,为一座坐东朝西清古建筑;居第主人为清乾隆朝澄海县令陈仪斋。居第创建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悬山顶、穿斗式木架结构,前后三进二埕三天井。整个布局精致,装饰雕刻精美,体现建筑的时代感,又具有庭院园林的特色。 1993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临街大门坦为单间门廊,悬山顶。大门前置一对青色门枕石,左右两边雕有松鹤、竹鹿图案。进院门右拐,便是正厝前的长方形砖埕。面向院埕的是第一进正厝。正厝大厅作一厅二房,厅后部置一麒麟门,平时正中大门关闭,从两边侧门进出,家族婚丧喜庆大事方开大门。前后落间即麒麟门后设天井。天井左右侧为卷棚顶廊庑,并设便门通往厢房和护厝。第二进大厝的厅堂为敞开式,厅内前后亦置有襻间。厅左右为房,房门对开。两边厢厅置于偏门之外,门前亦置有石砌小天井。第三进为供堂,面宽七开间一字排开。中间置八扇木制格扇门,门扇肚板浮雕各种图案,并附有各种变体古篆。而其独特之处在于文字中含有许多姓氏官衔内容,如曹直院、牛中书、胡都统、估吏书、石端明、余司封、黄秘书、竺秘阁、边都护等;八扇门上亦刻有“先丞相正献公”之句,不知何故,主人如此用心良苦。供堂前又是一大长方形砖埕,中央为花坛,左边有一口八角井,右边则置石雕方桌及条凳,似乎是为客人赏花品茗而作。
院埕两边为廊庑,有偏门通前边两侧护厝。左偏门上方置有一块书“载德”的石匾额,落款“癸丑初秋汜农云书”。穿过偏门便是护厝,为一厅二房三间厢,间道中有小天井;右偏门上无额匾,可通护厝和书亭花园。书亭为二层四方形,单檐歇山顶。书亭与花园连为一体,底层走廊置有美人靠座椅,坐在这里可观赏花园内布置精巧的小桥流水、假山花木。亭内有木梯可登二层,在这里可依窗眺望远山近景。左边护厝外建有一座坐北朝南的祠堂,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结构简单,大概是清末民国初的建筑。
陈氏居第是文物保护单位,但居宅内居户乱搭盖,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先的构造结局,使这座在旧城改造中难得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丧失了时代建筑风貌,大大削弱了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居第主人陈仪斋,澄海县令,秩满归莆,恋山水之胜而定居于此。因念其澄海为官之故思,所以,这一支陈氏称“圭海陈”。坊巷口斜对街东,旧哲理中学钟楼西北偏旧有一口“四目”古水井,当地人雅称 “玉井”。郡志对居此家族以 “井”为别称呼, “圭海陈”亦称 “井头陈” “玉井陈”。
清末雕刻家廖熙故居
清末著名雕刻家、书画家廖熙故居,位于上葵山巷西巷口的北侧,南邻圭海陈氏宅第。清康熙时,廖氏有廖明山由安溪宦游来莆,居城北双池。之后,有族裔从城北迁居井头。井头廖氏为雕刻世家。入莆始祖廖明山善于雕刻,能以方寸之木雕镂成人物、花草、虫鱼等,是清代莆田木雕最有代表性艺人。其五世孙廖熙,也是清末著名的雕刻家、书画家。熙幼亦聪敏,师承家教,妙得精传。廖熙长于刻花,刀法娴熟。光绪间,曾贡作品入京,得光绪帝喜爱,以御书 “巧夺天工”四字赐之。福建博物院收藏的两件廖熙木雕作品 “关公像”,堪称廖氏木雕经典之作。 1908年,廖熙的作品“关公坐像”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获一等奖。至今其雕刻作品仍为国内外收藏家所珍存。工绘事,善画梅、兰,巧妙地融传统画技于民间雕艺之中,所刻关羽、达摩等人物,能因物赋形,栩栩如生,令人赞绝。其书法亦雅健秀劲。
李庆霖旧居
居仁巷后衖,旧时门牌15号,今为“新湖岸27号”,相对原莆田县木器一厂,是20世纪70年代被称为 “知青之父”的李庆霖的居宅。
李庆霖(1929—2004),本是一名小学教师。1969年冬,李庆霖的大儿子、17岁的李良模初中毕业后,响应毛泽东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到莆田县萩芦公社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后,李庆霖面对儿子知青生活的艰难困境,看到基层在执行知青上山下乡政策中存在的以权谋私问题,哀怨无奈之下,于1972年12月20日,写信向毛泽东主席直接反映知青“上山下乡”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一封“告御状”惊动了毛泽东主席。1973年4月25日,毛泽东给李庆霖亲笔写了回信:“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毛泽东亦以此为契机,着手解决知青问题。同年4月27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和落实毛泽东给李庆霖的复信精神,研究统筹解决知青问题。6月10日,中共中央以中发〔1973〕21号文件公布了毛泽东的复信,并附上李庆霖“告御状”全文。6月22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为期47天的知青工作会议,并形成解决知青问题的中共中央30号文件。
此间,李庆霖被奉为“知青之父”而成为新闻“焦点人物”。新闻舆论紧追不舍,省、县各级领导纷纷接见李庆霖; 1957年 “反右”运动时被定为 “中右”问题得到平反,并拔掉了 1958年插在头上的 “白旗”。福建省召开6万人大会,李被请上台作大会发言。省委亦安排他担任人大代表,参加全国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并选为常务委员。李庆霖先是提为城厢中心小学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继而升任为县知青办副主任、县革委会教育组副组长、福建省高招办副主任,又被任命为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成员。 1973年11月,《红旗》杂志发表李庆霖《谈反潮流》文章,一时间他成为 “反潮流英雄”。然而,在一片“向李庆霖革命精神学习”的口号声中,李卷入“文革”政治斗争的旋涡,他的命运与 “四人帮”连在一起,并一步步地为自己日后身陷囹圄埋下人生苦果。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当年11月李庆霖即被省委宣布隔离审查。1977年11月14日,被正式宣布逮捕。1979年6月18日,莆田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判,以“现行反革命罪”判处李庆霖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80年4月,被送往崇安监狱服刑。1986年8月,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李庆霖由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10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1990年12月24日,福建省南平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准予减刑 2年。 1994年4月,李再次获得减刑。同月 17日释放回家。 2004年2月19日,李庆霖病逝在家中。李就这样走完了由小学教师到“知青之父”,继而从“反潮流英雄”沦为阶下囚,又回归大自然的戏剧性一生。李庆霖长子李良模后来以知青身份被安排在乡镇部门工作,而今已退休在家,仍居住在李家那座三间厢的老屋里。
清宣统拔贡考试之海难事件
我国科举制度史上,井头人陈祖荫等是兴化参加最后一次拔贡考试的中式者。宣统元年(1909),溥仪登基后举行最后一次拔贡考试。这一年农历七月间,福建拔贡考试在福州贡院举行。兴化府、县学有四五十人生员参加这次拔贡、优贡及恩贡等科目的最后一次考试。而揭晓中式者只有宋增佑(后街罗巷里人)、陈敬汤(庙前铁树里人)、林回澜(梅峰雷山巷人)、陈祖荫(观桥井头人)、张奇(常太长基人)和童培元(华亭湖头人)6人。次年上京朝考者只有两陈和张、林4人。这次省考揭晓中式的陈祖荫,字子茂,号为枢。第二年,晋京朝考和复试,以其文、字俱优,列一等二十八名,签分吉林省补用知县。赴吉林报到候补时,适逢辛亥武昌起义,乃束装南返。其后在莆田美兴印书局《奋兴报》任编校。民国初,曾一度兼任过莆田县农会会长。
这次拔贡考试揭榜后,一些落选者以及参加别种科目考试尚未发榜的秀才,不耐在省城久待,亟盼早日返家。农历七月底,有一艘号“台湾府”的轮船将由福州开往莆田,于是,这些秀才即搭乘该轮返莆。八月初二日,行途突遇强台风袭击,轮船不幸在苦屿门(福清与平潭间的水道)沉没。据说,全船乘客100人,其中有莆籍秀才20人,均罹海难。全船只有某家一仆人,被巨浪掀至岛礁之上,得以幸免,也是该轮乘客唯一生返者,其后寿至80多岁而终。这次海难是兴化科举史上发生的一起令人难以忘却的特大灾难事件。
葵山巷社庙逝影
葵山巷自西至东旧有孝义社、太乙灵宫、清节堂。
孝义社 在巷北,相对玉井陈氏居宅。因宋代在井头街建有孝义坊,故名。万历十六年(1588)方万有《孝义里社重建记》云:“孝义里社故在玉井街孝义坊之东,国朝(明)参军林公用和率里人创建者,后被武夫侵毁。正德庚戌(按,正德无庚戌,有庚午即1510年、庚辰即1520年;庚戌为嘉靖二十九年,即1550年。疑文中笔误)其六世孙都事公有恒、都宪公有孚,购地于其东葵山巷中徙建焉。以是里人至今称林氏为檀越主云。社位癸向东,中堂祀土谷圣王诸神,东偏一室为仙姑坛。嘉靖壬戌,毁于兵燹..寇退,都事子别驾仰成倡众修葺,时诎力乏,昌以栖神耳。”(方万有《孝义里社重建记》,引自《莆田金石木刻拓本志》)万历十五年(1587),孝义社由里人林应洗、林履成、高君文、彭思鹏等募众捐助重建,并建 “太乙灵宫”。
太乙灵宫 在巷北,西与孝义社共壁,大概位于今新湖岸路95号,24号楼西,明代创建,主祀太乙星君。据说额匾 “太乙灵宫”四字为文徵明所书。大乙,亦作太一,本为中天星名,在紫微宫闾阖门中。《星经》:“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六神。”《汉纪》记:“刘向校书天禄阁,夜暗,独坐诵书,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叩阁而进,吹杖端烟燃曰:‘我太乙之精。’”太乙灵宫原为孝义社偏室,万历十五年(1587),重建孝义社,并建“太乙灵宫”。《孝义里社重建记》云:“仍其旧址,建堂一座,前建以堂,分建瓴水于左右。其外门廊支以石柱,翼以栏槛,计广五弓,深九弓一尺。东偏坛室旧面壁逼暗,今凿垣别开一门,与社门并,颇觉明豁,而外亦设栏槛翼护,广四弓一尺,深五弓一尺,仍祀仙姑,改名曰‘太一灵宫’。”按,弓,古时亦作丈量地亩的器具,用木头制成,形状略像弓, 1弓等于 5尺。
孝义社和太乙灵宫重建后的第二年,工科给事中方万有为之撰写《孝义里社重建记》,郡庠生蒋于亨书丹,西湖少庭林伯祥勒石。而在“文革”破“四旧”间被拆除。近年,社区居民又集资在井头街720弄4号楼夹道重建“孝义社”;在6号楼夹道重建“太乙灵宫”,其右侧亦另立一室,立奉软身太乙星君神像。新建的社、宫如同土地庙,规模狭窄而简陋。
近年孝义社恢复元宵“上元祈福”民俗活动。这里正月十三日总元宵,是日晚7时由执士抬扶太乙灵宫软身“太乙救苦天尊”,耆老接奉孝义社社炉,亦有车鼓队、舞龙队、舞蹈队等,举行境内巡游;十三至十五日,为湖岸、井头陈、后街方社民轮值;十六日尾暝灯,点烛山。其间太乙灵宫、孝义社香火缭绕,鞭炮齐鸣,锣鼓喧天。
据说,旧时莆田元宵“舞龙”盛行于城厢,而舞龙队则以井头铺最为出名。其表演式样多,舞姿活泼,动作娴熟,气势雄壮。耆老回忆,1940年春节莆田各界在哲理中学操场举行舞龙大会,欢送 “青年军”入伍;其时有九龙同时竞舞,是城厢舞龙最盛之年。
清节堂 在巷南,相对太乙灵宫偏东,即位今湖岸路24号楼南,清光绪中叶创建。民国志载云:时安海人林某捐资8000元,邑绅宋玉祥募款千余元助之。购置民房一所,五间厢三进,为寡妇奉佛静修之所。兴化知府施启宗书匾曰“清节堂”。又购买古龙东埭民田29亩,为寡妇膳食;买西关外山地 2亩为寡妇安葬地。清节堂由董事二人管理,堂内推举寡妇一人为住持。住堂寡妇以20人为限,有缺填补。亦在郡城隍庙设体仁堂一处,施济堂外寡妇。以20人为限,每人每月给米 5斤、银圆 2元。民国25年(1936),华星女子学校董事以清节堂田产充为该校学款经费,清节堂渐趋衰落。 1949年后,清节堂活动停止。 “文革”期间,被易为民居。
民国莆田电灯厂 莆田电灯厂,位于下湖岸路,与下葵山巷相接地稍西。民国13年(1924),莆田留美物理学硕士吴仁民、留美学者黄天民,邀请城中知名人士发起筹建莆田电灯公司。在湖岸巷建立厂房,购置美制旧37匹马力柴油发动机一台,带动一台美制西屋25千伏安三相交流发电机。这是莆田安装的第二台照明发电机。翌年秋,投产供电,每晚由下午6时供电至11时。由此莆田城南的军政机关、主要街道以及较大商店和附近学校(哲理中学)等都得以电灯照明。从此,莆田开始自力发电,供给民用照明。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