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古城衙后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152
颗粒名称: 兴化古城衙后街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8
页码: 300-307
摘要: 本段记述了莆田市兴化古城府衙后街的街名变迁,古街概览,史迹故居等详细介绍。
关键词: 衙后街 后街 兴化古城

内容

衙后街,位于旧莆田县衙之后,故名。东起长寿社,横过县巷,西至驿前街(今“胜利路”)为界,东西走向。因梅峰支脉蜿蜒而南,经衙桥头转折而东社衙头,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该街是兴化城西门、北门之间交通的必经之路。而衙后街有巷曰“上陈宅巷”,俗称 “桃巷”。
  衙后街与后街同是兴化城最古老的街道。自宋以降居住有宋户部尚书卓得庆家族、明布政陈玄藻家族,旧时,这里有卓得庆祠堂、陈玄藻祠堂等。清代,游氏、吴氏等是衙后的大户人家。这里有清末民国收藏家游介园居所、清末举人才子吴台故居等。
  衙后街的商业亦十分繁荣,京果食品、药品、饮食、文具等行业经营尤其兴隆。清末民国创设在衙后的 “运志药局”,与西市街林氏 “运泰药局”、西州 “志泰药局”林氏三药局同时声名远播。
  街名变迁
  衙后街之名,始见于明弘治《兴化府志》和清乾隆《莆田县志》,隶属左厢。
  民国时期,衙后街仍沿旧名,隶属城中镇长寿铺。而后改称“壶兰路”,因万历十六年(1588)知县孙继有改县巷“莆阳文献”坊为“壶兰雄邑”坊,故名。1949年后,衙后街更名为“翻身路”,寓意人民翻身当家做主。“文革”时期复改曰“立新路”,寓意破旧立新。其时,长寿街亦更名为“立新街”。1980年以后复以 “衙后街”称呼。
  衙后街有“榄巷陈”族裔世居于此。弘治志载:“宋尚书陈仁璧及其子仆射靖祠堂,旧在右厢衙后。”成化移建于城隍庙右。这里有巷曰 “上陈宅巷”,即以陈氏居地取名。
  古街概览
  衙后街,自宋以降即居有官僚家族。街北侧有宋户部尚书卓得庆故居,清末有金石家游介园居所、举人吴台故居。
  聚族居于衙后的还有:
  许氏,明时有许伯清,为天顺六年(1462)乡试中式举人第七名,望江县学教谕。弘治志:“家食时以举业名于乡,学者多师之。”
  翁氏,明时有翁森,宣德十年(1435)中式举人,官连州学正,迁怀庆教授,左迁吴桥教谕。弘治志:“两典文衡,当时号称得士。及归,家徒四壁而心安之。”
  宋氏,明时有宋熊,正统十一年(1446)例充贡,任兵马司副指挥。
  林氏,世代业医的林少琬(三先)在衙后桃巷口开设有“运志医药局”。
  居衙后者还有萧氏、刘氏以及鳌峰萧氏、田氏等。
  衙后街是驿前通往后街、出宁真门的必经之道,官衙在这里立有牌坊:
  重恩坊,明成化四年(1468),兴化知府岳正为景泰五年(1454)进士、常州府知府邑人卓天锡并其父叔与受封立。
  应奎坊,成化二十二年(1486),御史刘信为壬辰科进士李仁杰、高昂、方彬、黄荣、周轸、陈裕、宋岳、吴玉荣等立。
  己酉举人坊,嘉靖二十八年(1549)为己酉科解元黄士观等31个举人立。
  至明万历朝,为防坊表滥设,伤及地脉,莆田县衙在衙后街县巷顶立碑禁建牌坊。石宽1尺7寸、高3尺6寸,竖在衙后原邮电局对面民屋墙边。碑文云:“自梅峰铺至长寿铺一带地方,俱属本县来龙,不得起盖牌坊,致伤地脉,谨告来者。万历辛卯,莆田县立石。”宋湖民《莆田金石木刻拓本志》之“明万历禁建牌坊碑”条云:城厢衙后街属长寿铺,街东即奉祀俗所谓社公的长寿社,这一条街过去有一不成文规定,即临街民居不得起盖楼房,为的是怕妨碍长寿社的“风水”。清中后期,邑人林扬祖在其署陕甘总督卸任后居家时,于某次重修里社,将社前路面填土加高2尺,以便承受着由梅峰而来的“风水”。其实,这种强调风水做法,反而伤及长寿社毗连的后街、大度街等居民,每逢下雨时,因流水无法排泄,导致街道泛滥泥泞,反而影响交通。(明万历《禁建牌坊碑》,引自《莆田金石木刻拓本志》)
  长寿社前,衙后街北侧有巷曰“上陈宅巷”,亦有“仁泽巷”之称。民国时期更称“桃巷里”“桃源里”。1949年后,桃巷里改称“下桃巷”;“文革”期间更名“立新支路”;1982年复称 “下桃巷”。
  按,上陈宅巷,民间有多种称呼,巷名多带“桃”字,故俗称“桃洞”,且与城隍庙西之“桃巷”混淆,这些称法或为莆仙方言“桃”为“宅”字谐音之变。
  桃巷里,巷内皆为民宅。自衙后入桃巷,迤北约40米折而东10多米,有一明古建筑,疑是明布政使陈玄藻居第。(详见“陈玄藻居第”条)
  桃洞西有小巷通驿前街,俗称 “上桃巷”。巷内居刘姓人(详见 “桃巷 ”条)。
  旧时,衙后店铺云集。至民国时期,以衙后“万有酱油店”最为著名。其店拥有雄厚资金,经营品种齐全,产品质量高,销路广,声誉好。社衙头的“恒春”京果店、“仁美斋”文具店,庙前“回春”药店等颇为出名。亦有纸店、银纸店、点心店、糕饼店、香烛店等。
  如今,衙后街东半段仍保存古民居旧貌,而西半段已改造为商住楼。这里现在是经营家具、电器、书画装裱、文化用品等一条街。
  史迹钩沉
  宋户部尚书卓得庆故居
  卓得庆故居,位于衙后街北侧。卓氏其先居游洋,宋熙宁九年(1076)进士卓厚之孙成童,始徙居莆。成童孙得庆,绍定五年(1232)进士,教授道州。弘治志:卓得庆,字善夫,号乐山。“五世祖厚,游洋人,熙宁进士。崇宁间修《乐》书,厚与讨论。卒官吏部员外郎。祖成童,始徙居莆”。宋景炎二年(1277),卓得庆除右文殿修撰、户部尚书,兼福建制置司参谋官。“是冬十月,元兵逼城,得庆与家人诀曰:‘柱倾维绝,虽千百年何益?宁前一尺,毋却一寸。与其藏沟渎而生,曷若守家庙而死。’俄甲士至,执得庆并二子规、权,杀之”。卓得庆,时年72。黄仲元铭其墓,称为“忠孝父子”。(《重刊兴化府志》卷43《忠义》)仲子准,承直郎,监福州海口镇。衙后街今仍居有卓氏。原莆田县工人俱乐部左有卓氏祠堂,后为游介园居所。
  收藏家游介园居所
  游介园居所,位于衙后街北侧。游氏自清代徙居于此。游定远(1875—1966),字介园,晚年自号碧藏楼主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岁试秀才,翌年(1901)补一等生。为莆田著名金石、书画鉴赏家、收藏家。介园不仅能诗善刻印,还能精制印泥。尝在上海出售,时清朝遗老遗少和民国新贵名流多喜向其购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自编一部《抗日印史》,以抗日殉难烈士为主,并上溯至唐之刘仁轨,明之戚继光、俞大猷,清之章高元、丁汝昌、邓世昌等311人,不限生前职位高低,包括“血印和尚”或“上海更夫”,每人治一章,印边铭其忠勇壮烈事迹。《抗日印史》为手钤本,共3册,有省内外名流萨镇冰、商衍鎏、马公愚、王毓祥等人的题词题诗和张琴的序言。定远亦收藏明、清以来莆乡名家篆印100多方,如明吴晋、魏植、宋珏、黄昇、黄巩,清宋栩、郑巩、黄学、郭尚先、郭慎行、陈远、游观澜、张琴等篆刻印章,编辑为《莆阳派印存》。因居第建有藏书楼,匾曰“碧藏楼”,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书,故《莆阳派印存》又称《碧藏楼印存》。其时,有于右任与程淯、商衍鎏、张琴等四人为游代定润格,称:“润格列左:先润后刻,一星期内取件。石章每字二元,牙章合倍。晶玉另议,劣石不刻。”张琴撰序言:“介园善文墨,精赏鉴,图书文几,无不风雅宜人,篆刻特其余事耳。兹挟其艺而游湖海,同人嘱代订润格,固略叙渊源,蕲与海内鉴古家共证之。”落款;“桐云轩主人张琴识。”(陈祖榘《莆阳派印存》与《抗日印史》,引自《莆田文史资料》第12辑)
  游氏碧藏楼收藏有历代古籍善本、泗磬、汉鼎,名家书画、碑帖、印章精品,名砚、古瓷等甚多古董,其中一张“唐琴”尤为珍贵。2000年台北市立国乐团、鸿禧美术馆出版的《古琴纪事图录》记述,其琴背铭文:轸池下方小篆琴名“松风自合”,子期式;龙池下方两方篆文“风泉”“小岩”大印;琴腹款志:圆形龙池内刻“光化元年”。琴长宽厚:弘长113.5厘米、通长125厘米、肩宽18.8厘米、项宽16厘米、尾宽13.5厘米、厚4.8厘米。1933年9月,壶社诗人在碧藏楼举行社集,观赏游氏家藏“唐琴”并赋诗,后刊印行世。“文革”初期,游家“唐琴”同其他古董一同被查抄,而后有关单位归还古董时,这张“唐琴”却被自称游定远亲属的人领走。后来以低价卖与台湾一位收藏家。此琴经修复后,在2000年台北古琴艺术节上参展过。1949年后,游定远任过莆田县政协一至四届委员。1956年受聘为福建省文史馆馆员。
  清举人吴台居第
  吴台居第,位于衙后街北侧。居第为两座中西合璧的四目厅双层楼房、一座二进四目厅大院。原购自石头磐富商。1949年后,靠西侧楼房及临街平屋被政府没收定为公产,为莆田县邮电局办公营业使用。吴台,字星夫,自号幼山。光绪二十五年(1899)秀才,二十八年(1902)乡试举人,与张琴、关陈谟、林翰,并称莆田“四才子”。清末废科举后,考入北京大清法律大学堂。民国初在外交部任职。1922年,派驻朝鲜仁川领事,调任汉城总领事馆领事。回国后,供职于外交部国际司、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等。1956年受聘为福建省文史馆馆员。
  明布政使陈玄藻居第考
  自衙后入桃巷,迤北约40米折而东10多米,有一明古建筑,疑是明布政使陈玄藻居第。
  考志谱,明代居桃巷者,官职最显者唯陈玄藻一人。其宅第门头房坐北朝巷,颇为气派。进大门折而北过隘门即是宅第正厝,坐西向东,三进五间厢,后座为供堂,正厝两旁有护厝,是为庭落式大院,规模宏伟。按此规格,非官僚莫能为。据今宅主耆老云:后来旧居主人将门厅和前落卖与宋姓人;后进和供堂为龚氏所购得。而今第内上厅保存较为完整,其余部分房屋或腐圮或被后主改造。陈玄藻,又名元藻(玄藻避讳而改),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升礼部司祭司主事,后出为江西参政,晋广东雷琼分守,擢贵州布政使,“以父老疏乞终养归,结茅于梅峰之麓,托诗画以见志”。(清乾隆《莆田县志》卷24《人物志·仕迹传》)朱维斡《莆田县简志》云:“陈玄藻,明万历庚戌进士,在琼、雷、廉分守任,有廉声。在礼曹时,值日食,疏言刑余岂可预国事。魏珰欲置之死地,叶向高力救得免。结茅梅峰,以诗画自娱,著《颐吟集》。”乾隆志云:在桃洞有 “布政陈元藻祠堂”,故推桃巷里此宅当是陈玄藻故居。
  据《莆变小乘》记述:清初莆田截界前后受尽清兵惨无人道的屠杀。顺治初明兵(指朱继祚之反清义兵)围城期间,前明布政陈玄藻子宪管是秀才,参与抗清斗争,令仆寄书城外,被清兵所获,即用铁钉将宪管四肢钉在门板上致死;并拘宪管妻严讯而施以毒刑。如是说,陈玄藻家族或因此衰败而变卖财产家物。
  衙后运志医药局
  林氏“运志医药局”,位于衙后桃巷口,经营者为世代业医的林少琬(三先)。林少琬是大佬前运泰药局老板林海六之兄,兄弟两药局声名远播。少琬子星舫,曾任兴化府医;再传仰周,廪贡,曾任莆中、励青中学校医和惠儿院院医。仰周子耀祖,孙志熹,皆业医。林志熹,先后任过莆田县医院内科、少儿科主任,妇幼保健院院长。仰周三子林念祖,为莆田体育界元老,国家级裁判。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