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兴化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147
颗粒名称: 基督教与兴化教育
分类号: K833
页数: 4
页码: 252-255
摘要: 本段记述了莆田市兴化古城府大道街基督教与兴化教育,内容包含了美国传教士蒲鲁士挈眷来兴化传教创作出罗马字,创建 “美兴印书局”并且对蒲氏夫妇做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 基督教 兴化教育 大道街

内容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基督教卫斯理宗(音译为“美以美”)由美国传入福建福州,称“中华基督教会卫理公会”。同治二年(1863),基督教传入莆田,南日人林振珍为首位基督信徒。六年(1867)兴化正式设立牧区,林振珍为牧师。十年(1871)设兴化教区。光绪二十年(1894),兴化美以美会在坊巷彭韶尚书第毗邻东偏,将林氏“奕世金紫”(疑为宋林冲之祠堂)旧址改建为红砖墙西式“天道堂”,即基督教兴化总堂。光绪二十二年(1896)设立兴化布道年议会,三十年(1904)成立兴化正式年议会。
  光绪十六年(1890)农历十一月,美国传教士蒲鲁士同妻蒲星氏自福州赴兴化教区传教,居坊巷旧教堂。光绪十八年(1892),蒲星氏就在这里创办女子学堂,名曰 “美以美会初等女子学堂”,因专收女生,故称 “内女学”,亦称“美以美女书院”,蒲星氏自任校长,这是莆田历史上第一所女子学校。蒲星氏他就后,由西教士万明治接任校长,之后更名为“咸益女子学堂”,即“咸益女中”的前身。民国8年(1919),咸益女中本在坊巷的小学部改名为“铸益女子小学”,并附设幼雅园。31年(1942),铸益女子小学与哲理中学附属哲明小学合并更名为“铸明小学”,而后迁仓后巷。1949年后改名“凤山小学”,“文革”初停办;而铸益女子小学校舍续办幼儿园。
  清光绪四年(1878)(一说:光绪五年),基督教兴化美以美会男布道会传教士谢锡恩、薛承恩、阮国兴等,曾在坊巷创办“培元书院”。光绪十八年(1892),美国传教士蒲鲁士在坊巷创办“福音书院”(地址无考,或在坊巷“奕世金紫”),自任院长。二十四年(1898),光绪帝推行新政,大兴学校。是年十一月,蒲鲁士及其夫人蒲星氏将培元书院改制为一所中西文化交融的新式学堂,称“兴郡中西学堂”,又名“中西学斋”,这是莆田实行新教制度后创办的第一所普通中学,蒲星氏任校长。二十五年(1899),高德理接任校长。三十年(1904),高德理病逝。三十三年(1909),年议会为纪念高德理的功绩,故议定改“中西学斋”为“兴郡哲理中西学堂”。[参见民国14年(1925)陈日新《兴化美以美会蒲公鲁士传》、民国36年(1947)张福基《兴化卫理公会史》 ]
  光绪二十四年(1898),蒲鲁士在办学的同时,亦开始创办罗马文8开版《奋兴报》,亦称《起信者》。蒲鲁士自任发行人,蒲星氏任主编。这是当时基督教徒唯一的读物,也是兴化史上第一家新闻报纸。光绪三十四年(1908),又增办中文版《奋兴报》,创刊号于同年5月1日出版。由蒲鲁士自任总经理,宋学连等为董事。邑人陈唐彬为《奋兴报》报头题字,后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名。《奋兴报》为教会机关报,主要宣传宗教信仰,为传道服务;同时又是一张新闻报纸,内容有国内外新闻、本省时事、本地新闻及副刊《文苑》等。该报发行至1949年,随着洋教士陆续回国,于1950年底停办。
  光绪二十三年(1997),美以美会在坊巷头开设“美兴书局”。民国5年(1916),迁至文峰宫前大街营业,销售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的书籍,由宋梅英承办。至1949年底停业。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