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清举人关燊与关氏古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146
颗粒名称:
清举人关燊与关氏古宅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5
页码:
244-248
摘要:
本段记述了莆田市兴化古城府大道街清举人关燊与关氏古宅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关燊
大道街
兴化古城
内容
关氏家族居宅,位于大路西侧,南邻明万历云南按察副使林民悦“观察祠”。大路关氏,据说与江口蒲坂关姓同出。居住这里的关姓分乾、坤两房,其宅第分下关与上关,是一组规模庞大的建筑群。
下关居第在陈迈崇功祠前,门头房朝东大道街。迈进大门坦折而南复折而西,过东西两道隘门便是居第院埕。院埕西向所存遗迹,疑设有与东向相同甬道,原来可通县巷。据族老说,其地卖与原氏建房,今路被堵死。居第正厝坐北朝南,为悬山顶、穿斗木结构。一进面宽七间(七间厢)、进深三间;两边建有护厝,东西厢房与护厝之间筑有狭长天井,护厝北端的天井边上各凿有水井。居第大门面向院埕,院埕旧有外围屋,邑人俗称“下座照”,今圮。院埕南亦凿有水井一口。关氏耆老说,居第内这三口井称为“龙井”,旧时每年元宵巡游活动,大院内只许戏狮,切忌舞龙。大厝正厅面宽6.2米、设12扇门,宽度大,门槛高。整个建筑用材硕大,为明建清修古建筑。其独特之处是屋面下之装潢,以编织精致的竹席贴椽做天花,据说也是用作防盗的设施,这是莆田士大夫居第古建筑中仅有的。族老说,下关居宅本是乾、坤两房合居于此,乾房关燊即居住这里。其后,坤房将所居之西小厅、厢房和护厝房产卖与郑氏。大院后西侧,是两座三间厢平屋,为清古建筑。关氏乾房族众居于这座宅院,由县巷出入。
乾房居第北为陈迈 “崇功祠”。祠后又是三座并排的明古建筑,是一组庭落式大居第,民间俗称这里为 “上关”。
上关居第坐北朝南,门厅前铺设大砖埕,以中落正厝为中轴线,左右各设有宴门,今门底石尚存。据说,旧时东西两侧俱置门头房,东通大路,西通县巷。
中落为二进四目厅正厝,面宽三间7.2米、进深三间,为悬山顶、穿斗抬梁减柱木结构。用材硕大古朴。门厅两旁木柱为鼓钉柱础。天井石壁雕刻有八卦图案,寓以水制火意;若家族节庆演戏时,亦用于作铺架木板,为表演场地。
东侧落亦为二进面宽三开间、进深三间的大厝,悬山顶、穿斗木结构。左厢房,民国时被改建过,为二层小楼房,南侧二楼木窗设有美人靠。中落门厅东原设有朝西向的厢厅门,今门尚存却闭堵。依此推测,其初中、东两座是为共同体,而后房屋或作改建,且居者与中落非同姓人。中、东两座居宅大门坦设在东侧,临大路街。按,有耆老说民国时关氏将东侧落这座房产与中落房屋一同卖与游氏,而后游家复将前进房产卖与陈氏,后进房产卖与罗家。不知孰是。
西侧落为三进面宽三间、进深四间的大厝,悬山顶、穿斗木结构。上下厅间的天井两旁建有回廊,俗称 “闬头”。西侧临县巷,今改为店铺。这里居者是关氏坤房,今出租与商户经营书画和花鸟。
依文物专家考证,关氏宅第为明代营建。而《蒲坂关氏族谱》载称:关氏至“十一世,首迁入城,居于文峰,原有‘天、地、人、和’四支,因过房等原因,只存乾、坤两房,并分建祠堂”,传至今二十二世。如关谱记载可信,关氏入城至早在清康雍时期。据此,关宅非关氏所建,或向他族所购。有人说,上关中落正厝为十七世关贻楫娶妻方氏,方家以其宅和40亩田庄作为嫁妆随嫁的,至今年代久远且无相关家谱资料佐证。至于下关居第,其族老相传为道光时举人关燊所建,然这座宅第为明建清修古建筑,或为关燊重修。所以,关宅历史嬗变今难解读,是为谜。
关氏家族,在清代后期可谓辉煌显赫一时。考关氏科第官宦记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乾房有关燊,字倬夫,考中癸卯科举人。关燊中举后无官职记载,据说是结交上层官场,充当乡绅,乃涉足商务而发迹。关燊中举时,居于后街的江口老乡林扬祖,道光二十年(1840)出任广西乡试副考官,二十二年(1842)乞归,在家伺候祖母。关燊与林扬祖交往甚密,即利用这个关系当起乡绅来,在莆田城这块地盘上拥有了话语权。道光二十五年(1845),林扬祖回京复职后,关与林以及泉州籍的两广总督黄宗汉,三人结拜为兄弟。按,黄宗汉,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进翰林,二十五年(1845),出为广东督粮道;咸丰元年(1851),由浙江按察使迁任甘肃布政使,二年(1852),擢升云南巡抚,未到任又调浙江巡抚;四年(1854),提升四川总督;六年(1856),被调回京都补内阁学士,兼刑部侍郎、顺天府尹。七年(1857)冬,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广州沦陷,黄宗汉被授为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因力主抗击英法联军,清政府竟以黄“有碍和局”免其职,调任四川总督。而考林扬祖履历,咸丰二年(1852)黄宗汉调离甘肃布政使,三年(1853)林扬祖先任陕西布政使,不久即接任甘肃布政使;咸丰七年(1857)黄宗汉被授为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而九年(1859)林扬祖亦特旨署理陕甘总督。可见,林扬祖与黄宗汉不仅是闽籍老乡,亦为同朝同行高官,关系密切。于是,林、黄通过关系举荐关燊包揽泉州和莆田三江口海关业务,从这里便可发现关燊发迹的端倪。关氏家族在城里置有不少店铺,城西北太平山及江口某地亦购有不少山地,在乡下也购置了若干田产,时为富家显族。
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帝病死热河,穆宗继位,那拉氏被尊为慈禧太后,为扫除政敌,勾结奕诉杀害载垣、肃顺等八大臣,史称“辛酉政变”。而属“肃顺党”的黄宗汉、林扬祖在劫难逃。同治元年(1862),黄宗汉即以“迎合载垣,行为不端”而获罪,被革职并宣布永不叙用,追回文宗御书“忠勤正直”匾额。其时,林扬祖亦被新任总督以 “年老颓废”考语按原品致仕归里。(陈盛明《晚清泉州一个典型的世家 ——黄宗汉家族试探》,引自《泉州文史》1983年第8期)
据传,乡绅关燊罗织官场关系网,可以左右官员入莆为官,官员皆畏之。然黄宗汉、林扬祖被革职,关燊终因涉事亦被告发,败身而终。幼石(宋启人)《莆阳楹联汇辑》云:“关孝廉燊因事与郡守白冠玉龃龉,被传案责辱,愤而服毒。自挽云:‘慰吾祖母与吾亲,抚不肖灵前,莫过悲哀妨晚景;革我功名戕我命,到阎罗殿下,定拿酷吏雪奇冤。’”(幼石《莆阳楹联汇辑》,引自台北市莆仙同乡会林国梁主编《福建兴化文献》)按,白冠玉,同治元年至八年(1862—1869)任兴化知府。关氏家族或自此走向衰落。
至民国时期,关氏乾、坤两房都有人开设钱庄,而衙后“卅六果”则开设当铺,两家互有钱财业务来往。关氏某钱庄曾以上关乾房房屋作为抵押物与当铺发生资金借贷关系,后来关氏不知何故无法偿还当铺资金,即将此座房产断卖与衙后游观兰家族,以所得房款归还当铺。据说关游两家交易契约有“卅六果”签字做证,时间大概在20世纪30年代间。因故,上关宅第产权本属关氏乾房的房屋,今居者为游观兰次子游鸿远(仪园)即 “竹房”家族。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