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古今学府槐桂满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140
颗粒名称:
古今学府槐桂满园
其他题名:
府学前街
分类号:
K928.79
页数:
16
页码:
142-157
摘要:
本节记述了兴化古城学府宝地府学前街,位于兴化古城东南偏即南门内横街东,今在擢英中学校区内,内容介绍了兴化军学,府学,府学名祠,世居旧族,古巷,史迹等详细介绍。
关键词:
府学前街
兴化古城
南门内横街
内容
府学前街,俗称 “学前街”,位于兴化古城东南偏即南门内横街东,今在擢英中学校区内;东西走向,东自书仓巷,西至行尾巷为界。因街位于府学之前,故名。辖属的古巷有行尾巷(雅称 “和美巷”)以及赵衖里。
自唐宋至今学前街皆为学府宝地。唐为莆田县学,宋为兴化军学,元明清皆为兴化府学。科举制度废除后,民国以来这里创办有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简称 “省莆师”。之后几经教改,学校更为福建省立莆田中学,俗称 “莆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田县人民政府接办并更校名为 “莆田县第一中学”。而今莆田一中移迁新校区,校址又改办为 “擢英中学”。这里槐桂满园,是莆田教育之摇篮。
学前街府学内旧有圣庙大成殿、明伦堂、木牌坊、棂星门等学府古建遗迹,亦有名宦祠、乡贤祠、合志祠、朱子祠、文昌祠、林公(林润)祠、旌忠(王家彦)祠等名宦乡贤公祠,以及三一教 “函三堂”。1949年以后,这些古建筑渐被拆毁,至今仅留府学泮池,以及明正统《重修兴化府庙学记》碑刻、清《重建朱子祠碑记》碑刻、民国 “鼎建函三堂碑”,还有一些旧文庙石柱等零星残构件。
旧时,赵、方、龚、林、叶、郑氏等是聚居在府学前街及属巷内的大族。学前街有叶氏祠堂、行尾巷有明国子监林廷纲家族祠堂。行尾巷是明兵部侍郎郑岳故居。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入民国,学前街仍沿旧名,地为城南镇和美铺属境。由于教育发展的需要,民国末期,因省立莆田中学辟扩校区,而街堵路封名废;学前街以及周边巷道和民居渐被征用拆除,至今难览遗迹。迨至20世纪的旧城改造,函三堂等古建亦被废毁。
兴化军学
宋咸平初,街北之地建兴化军学。据郡志记载:咸平元年(998),朝廷下旨创办官学。进士方仪、陈诩及邑人捐钱30万,开始营造兴化军学正殿即夫子庙,塑孔子、十哲像。次年,方仪与弟能、从子慎言,晋京应举抡才,又疏请官钱30万,建三礼堂、御书阁,以完善军学。三年(1000),文庙建成。六年(1003),军学建成。皇祐元年(1049),知军陈执方始扩建军学。
至绍兴十九年(1149),教授徐士龙呈请部使者鲍延祖,改建军学校舍,为东庙西学制;新建学馆、广堂、崇文阁、砻石、泮池等,又设县学于庙之东偏,有学舍480间。大成殿及门额均为御书。邑人考功郎黄公度撰记。绍兴二十年(1150),教授徐士龙又在军学之西增建教授厅。(教授治事之所)乾道七年(1171),教授陈应言重修圣庙、殿门、御书阁。淳熙四年(1177),火毁军学几半。五年(1178),知军汪作砺修葺,讲堂改称 “道化堂”;越三年,知军孙绍远书额,堂前有池,池上有桥。绍熙二年(1191),知军赵彦励重建 “忠恕堂”及十斋,又建经史库、祭器库。嘉熙二年(1238),知军张友重修学舍,以增生员廪食。淳祐六年(1246),教授俞来(按,通志作:余来。《重刊兴化府志》卷15、《八闽通志》卷45)修 “忠恕堂”,建 “尊经阁”其上。咸淳八年(1272),知军陈友宗、吕大圭,通判张汝砺,皆辍官钱,相继修葺秘阁。
元初,学校无考。元贞元年(1295)以后,教授曹怘、宋眉年,同知廉大悲奴、郡幕卢端智、学录黄烈、佥宪田九嘉、贰宪朵谐学、分省左丞郑旼等,相继修葺夫子庙、道化堂,增建尊德、尚贤二堂,以祀先贤,仍复学田。
宋时在军学前立有 “育材坊”。绍熙二年(1191),知军事赵彦励重立,改曰 “登云坊”。元天历初,本路同知廉大悲奴在军学前立有 “成德坊”。
兴化府学
明朝政权建立后,洪武二年(1369),改兴化军学为兴化府学。知府盖天麟重修旧军学学舍,定四配十哲位次,饰两庑像,改 “道化堂”称 “明伦堂”;废十斋为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辟仪门设会膳堂;建神厨、祭器库、寄牲所于棂星门之左,立米廪于棂星门内之右。永乐四年(1406),通判孙文、教授傅显立进士题名碑。宣德十年(1435),佥事陈祚奉诏命莆田知县刘玭重修庙学鬵学田,以为工费。景泰元年(1450),建教谕、训导两衙。成化八年(1472),知府潘琴建大成门,副使刘琦增筑月台于明伦堂前。十二年(1476),同知孙兰建尊经阁。十五年(1479),教授王镛析建举人、进士题名碑。嘉靖十年(1531),奉诏改大成殿曰 “先师庙”,大成门为庙门。撤圣贤像立木主,另建祠于庙东,祀孔丘之父启圣公。建 “敬一亭”于棂星门右。
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陷城,庙学尽毁。四十三年(1564),郡人御史林润奏请拨官银3万两,命知府易道谈重建,规制仍旧。左为先师庙:东启圣祠,西乐器库。门东为合志祠、名宦祠,西为乡贤祠、林公(润)祠。又,棂星门、收支所在启圣祠前,宰牲所在棂星门东。右为明伦堂:东尊经阁,前敬一亭,西会文堂,楼下为膳堂。明伦堂前为月台、泮池、拱桥。东为志道、依仁两斋,西为据德、游艺两斋。东斋为教谕署,西斋后为训导署。前为大门,东土神祠(明季改为文昌祠),西碑亭(明季改为土神祠)。路南为指南所,立号房40间。路左为 “圣域” “高第”两坊,右为 “贤关” “名卿”两坊。邑人尚书林云同记。自是而后,隆庆间知府林有源、万历间推官殷宗器、天启间知府胡尔慥相继修葺。明以后在府学前亦建有 “名卿坊”。
清顺治七年(1650),知府朱国藩重修府学。十七年(1660),知府顾镛修明伦堂,邑人黄起有记。康熙七年(1668),慕天颜、教授张可仰重修正殿、两庑。十三年(1674)遭寇蹂躏。二十一年(1682),知府苏昌臣重修明伦堂、尊经阁、两庑、庙门,名宦、乡贤、合志、林公诸祠。圣域、贤关两坊,均有修葺。通判汤傅楷修学门、会文楼。雍正元年(1723),廪生林时迈修明伦堂。乾隆二年(1737),知县张继镜支币重修文庙棂星门、明伦堂大门。二十一年(1756),教授曾元景、训导吴秉德修文昌祠。同治间,邑人林扬祖修文庙两庑、棂星门。光绪十八年(1892),知府李耀奎修明伦堂前门及圣域、贤关两坊。光绪三十一年(1905),朝廷下诏废除科举制度,提倡兴创新学堂,于是府学废。
府学名祠
旧时,府学前街建有彰表名宦、乡贤等公祠,姑录如下。
名宦祠 在府学庙门内之东。初,正德间(1506—1521)建于学门外。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建于此。祠祀名宦者:宋39人、元4人、明61人、清2人,计共106人。春秋仲月,祀先师毕,致祭。
乡贤祠 在府学庙门内之西。初,正德间(1506—1521)建于学门外。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建于此。弘治志记载:宋军学教授 “黄灏所定名贤,取林孝子攒、林殿院蕴、林侍郎藻、方著作仪、蔡端明襄、林主客冲之、林提干郁、叶正简颙、郑湘乡厚、郑编修樵、陈正献俊卿、龚庄敏茂良、林文节光朝、刘著作夙、刘正字朔、郑知事侨凡一十六人,皆绘像于两庑而合祀焉”,“绍兴十九年,教授徐士龙建 ‘名贤堂’,专祀林攒、蔡襄二人;嘉定三年,教授任一龙改作 ‘三贤堂’于大成殿后,增入陈俊卿一人。十三年,教授陈汲复立 ‘朱文公祠’于三贤祠之东”。
元至顺间(1330—1333),同知廉大悲奴改三贤祠为 “尚贤堂”。至正八年(1348),经历黄寀改文公祠为 “尊德堂”,绘文公像于其中,而以刘弥邵、黄绩配;复改尚贤堂为 “乡贤祠”,增绘林蕴等,合祀。
弘治志载称:“入国(明)朝来,或谓文公既从祀孔子庙庭,不必专祀,遂移刘弥邵、黄绩并祀于乡贤祠,而以其祠为 ‘文昌祠’。宣德八年,教授上官尹定乡贤祠,增至六十三人。正统间,复增至七十五人。成化八年,巡抚都御史张瑄复增至八十一人。十五年,提学佥事周孟中以文昌祠非学宫所宜有,遂出其神归于老氏,而改其祠为 ‘乡贤祠’,欲定诸贤名次,未果。初,乡贤者绘像,天顺间知府潘本愚撤建之,未功卒而去,诸像随失。自是而后,只设神主。至弘治时,神主列于祠中者百许人。到了清乾隆朝,列主于祠者复增至一百八十余人。春秋仲月,祀先师毕,致祭。”
合志祠 在庙门外东,名宦祠左。中祀宋著作郎方仪、元直学林槐应、戴有功3人。万历四十年(1612),提学副使冯烶易额 “合志祠”。
朱子祠 朱子应陈俊卿(正献)之聘,在莆讲学3年。其高弟有陈宓、方大壮、方来、方壬、方士繇、黄士毅、郑可学、黄续诸人。府学、县学别建朱子祠于明伦堂西。春秋仲月学宫率诸生致祭。清乾隆壬寅(1722)重建府学朱子祠,翰林编修黄之雋撰《重建朱子祠碑记》。
文昌祠 原在府学内,即旧 “朱文公祠”。成化间(1465—1487),督学周孟中以文昌非学中所宜有,改祀 “老子宫”。万历二十三年(1595),又改府学指南所为 “文昌祠”。莆学中亦复修会馔堂为 “文昌祠”,清以神有平蜀功,升为中祀。春秋仲月致祭。
林公祠 在庙门外西,乡贤祠右,为都御史林润建。嘉靖壬戌(1562),郡邑庙学俱毁于倭难。林润御史疏请官银3万两修复,并抚恤遗民,郡人感之。隆庆三年(1569),润卒,诸生请于按院,分守参政熊琦檄郡邑建祠奉祀。
旌忠祠 在府学西偏,建有待郎谥忠端王家彦祠,匾曰 “旌忠祠”。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兵进逼北京,家彦协理京营戍政,守德胜门;城陷,殉难。南明弘光帝赐地建祠,曰 “旌忠祠”,诏赠太子少保(旋加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端,予祭三坛,遣官卜葬,且特词于莆学宫之右,议荫世锦衣。
莆田新学府
清末,科举废,兴新学。入民国,旧兴化府学即成为莆田新学府。民国3年(1914),两庠生欠折祭胙并募捐修大成殿。4年(1915),莆田县在兴化府学内创办 “城南小学”。6年(1917),福建省为发展师范教育,在福州、南平、漳州、泉州等地创办4所师范学校,本在泉州设立的第四师范学校,因军阀割据,兵乱未止,改设在莆田,地址亦选择在旧府学里。于是,9年(1920)就明伦堂改设 “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成为莆田最早的一所中等师范学校。12年(1923)又将城南小学改为 “省四师附属小学”。15年(1926)改校名为 “省立高级师范学校”。
民国16年(1927),省四师改为 “省立第二高级中学”,简称 “省二高”;改崇圣祠为图书馆,两庑为仪器室,文昌祠、乡贤、名宦、合志四祠均废。第三年秋,省二高又改为 “省立莆田高级中学”,即称 “省莆高”,仍附设师范科,由黄玉树(益三)出任校长。民国20年(1931年,一说民国18年),改城南小学为省莆高附属小学,作为师范科学生实习基地。
民国22年(1933)秋,省莆高改为 “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简称 “省莆师”。25年(1936)秋,陈仪主闽时,对中等教育实行统制,合并师范学校;省莆师停办,并入福建师范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省合并高中部。以故,福建省立莆田中学改为 “福建省立莆田初级中学”,迁校址至府学里原省莆师址。后又先后迁至广宫、下郑临时校舍上课。1941年11月,学校奉省教育厅电准回迁入城,在原校址办学。1942年,学校复设高中部,恢复校名为 “福建省立莆田中学”,即俗称 “莆中”。次年,因办学成绩优异,获国民政府教育部嘉奖。1952年,莆田县人民政府接办 “莆中”,改校名为 “莆田县第一中学”。1942年,福建省立莆田初级中学改名 “福建省立莆田中学”后,卓克淦接任校长。其间学校由乡下回迁至旧府学里后,为解决校舍紧缺问题,即改移大成殿门扇,以掩蔽孔子偶像,拆除 “四配十哲”神龛,扩大礼堂;在文庙大成门回廊处围建教室,堵截校门口即从下务巷大榕树至函三堂的文庙路(按,实称 “府学前街”),周边之地辟为校区,拆除操场围墙,扩大操场面积,便于校园管理。因改造校园而堵塞了通往文庙的大路即 “府学前街”引起民愤。一些乡绅以 “破坏文庙”之举,联名将校方告至省教育厅,引发出一段公案;府学前街也自此在莆田县地图中消失了。(卓克淦《在前莆田中学任职三年的回忆》,引自《莆田市文史资料》第3辑)20世纪50年代初,为扩建校舍,拆除明伦堂。据老一辈回忆,1962年又拆去大成殿。自此以后,府学前街及其行尾巷(和美巷)已不复存在。府学内旧建筑仅存府学泮池。按,泮池面积264平方米,长方形,周砌条石。池上跨石梁泮桥,北南走向,长16米、宽3.94米,两墩、三孔,叠涩式桥墩:桥栏上共有16只形态各异的柱头狮,桥南端东西望柱上均刻楷书落款: “光绪十八年重修。”泮池北面尚存露台一座,以及宋代石缸、石盆、覆盆柱础、五只石门狮、一对柱狮,明代抱鼓石、鼓式柱础,清代门坦、瓜楞式柱础。存有明正统十三年(1448)立《重修兴化府庙学记》碑刻等遗物。
世居旧族
宋代,府学前街即有大姓名家环居这里。李俊甫《莆阳比事》载称:军学东方,“龙川令原道之后”。方原道,中奉大夫方次彭次子,元丰二年(1079)进士,官至从政郎,循州龙川县令。原道与公衮、次皋、安道叔侄四人同登进士第,一时传为佳话。
学前林,“九牧蕴、光禄积仁之后,今提举叔度之族”。林积仁,字充美,绍圣四年(1097)进士,官至广南东路计度转运使,卒于官,赠左光禄大夫。林光朝状其行。
学前顾,“计院澣、国博纪之族”。顾纪,按,弘治志《科目》作 “顾杞”。淳熙八年(1181)进士,任长沙府学教授兼岳麓书院山长,升国子博士。
学前叶,“朝散胄之后,通判居申之族”。叶胄,熙宁九年(1076)进士,官至朝散郎、签书威武军节度推官。胄子居申(一作居中),按,宋《莆阳比事》作居申;明《八闽通志》一作居申,一作居中;《重刊兴化府志》作 “居中”,注 “本作甲”。从《莆阳比事》。元符三年(1100)进士,授奉议郎。宣和二年(1120)通判(浙江)睦州。时闻睦州青溪人方腊起兵,从吏劝勿行,居申曰: “吾为州佐,避难是不臣也。”仍赴任。同年十二月初二,方腊2万精兵攻入睦州城,居申殉难。叶氏在学前居地建有祠堂,民国间华星女子学校初创时即设于此,寻迁下十字街今太平小学旧址。
学前龚,“参政茂良之后”。柴行巷南端折而西抵下务巷,这是一条东西向小巷,巷内遍植桂花,因命巷名为 “桂林里”,龚氏即聚居这里,桂林里建有 “龚氏祠堂”。绍熙二年(1191),知军赵彦励曾在行尾巷为参政龚茂良立 “宰政坊”。
据弘治志《科目》记载,依其中举登第者之祖籍,居于府学前家族还有:郑氏,有郑华字思实,景泰元年(1450)举人,五年(1454)登进士第,授广东东莞知县,左迁江西庐陵县学教谕,升国子助教。郑华兄郑容,字思恭,天顺六年(1462)例贡,蒲圻县学训导。
夏氏,有夏宏聘,正统五年(1440),由兴化县学岁贡,任连州训导。
古巷寻踪
府学前街旧有巷曰:行尾巷、赵衖里。
行尾巷 在府学前街西。弘治志《里图考》载称: “行尾巷,以在柴尾得名。”亦谓: “府学前街,东自书仓巷,西至行尾巷为界”,“义井街,自望海门内转折而西,历大有仓、永福寺,至行尾巷头为界”。据此,行尾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巷道,南与学前街、文庙路相连,北抵义井街,疑相对街北凤山巷。
弘治志 “南市”条云:南市 “旧名行尾市,亦名鱼行。初,唐乾宁间,异僧黄涅槃指行尾众水归流之处可以立市,留谶云: ‘市连义井岁时丰,水绕壶公文物盛。’越七十余年,始即其处为市。天圣中,复为浮市于郡治前。三年,复归于旧。既而又移于西街,名西市。至元祐六年,民人周忠等以连年旱伤,谷价腾踊,引谶文白于郡,请复旧处。权军事许长卿从之。历宋、元以至于今,俱于鱼行为市。弘治四年,同知朱海有事永福寺,嫌其腥秽,乃迁市于义井之东,去旧市百步,是为今市”。这里所载 “唐乾宁间”即公元894年至898年,“越七十余年”是在北宋初的乾德朝即公元963年之后。依此载,北宋初,兴化军即在这里设市曰 “行尾市”。大概多以经营海产类,故其市亦呼 “鱼行”。天圣中(1023—1032),移至 “郡治前”设为浮市(按,“郡治前”,指宋兴化军鼓楼前)。三年后,回迁于行尾巷旧址。寻又移迁至西街即大佬前,市名 “西市”。至元祐六年(1091),循民意复迁回旧址。历宋、元以至于明代,俱于鱼行为市。弘治四年(1491),再迁到义井街武圣庙东北偏,市曰 “南市”。其地今称 “南市头”。
行尾市移迁义井街后,至清朝时,行尾巷即被邑人雅称为 “和美巷”。乾隆志《里图考》称其巷为 “行尾巷”,而志中他项凡涉其巷内容则均称为 “和美巷”。
民国时期史志仍沿此呼。如弘治志云 “宰政坊,宋在行尾巷,绍熙二年,知军事赵彦励为参政龚茂良立。”而乾隆志、民国志载称: “宰政坊,在和美巷。”以故,在文庙路东创建的里社称 “和美社”。然至民国末期,不知何故,和美巷在莆田城区地图中消失,而且巷地已经建有民房,余地便是宅果地了,原因存考。
宋代在行尾聚族而居的有谢氏等姓。李俊甫《莆阳比事》记载: “行尾谢”为 “金紫之后,自泉移居”。不知今为何族。
而至明代,世居学前街的顾氏家族传衍行尾巷,且科第不替。依郡志《科目》所载有:顾孟乔,正统三年(1438)举人,七年(1442)登进士第,授刑部主事,终官南京刑部郎中,卒年六十一,入祀乡贤祠。成化十三年(1477),吏部尚书尹旻在行尾巷为郎中顾孟乔立 “进士坊”。孟乔子叔龙,改字文时,成化十年(1474)举人,入太学,授广州府通判,未两考,部使者疏其治行,荐之,弘治元年(1488)升肇庆府同知,掌德庆州,卒于官。孟乔曾孙阳和,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河南提学副使。成化二十三年(1487),有司奉敇旨,在行尾巷为顾文嘉之妻杨靖娥立 “贞节坊”。
聚居行尾巷的杨氏,其族登第者有杨慈,字惠叔,一作则惠,号石崖。慈少孤,母郑氏守节抚育。自幼颖敏,有抱负,永乐六年(1408)乡试第一(解元),次年会试第二,九年(1411)廷对第四,授翰林庶吉士,是年七月卒,年三十。慈天才绝高,非学力所能至,诗赋操笔立就,有文集15卷。杨慈孙杨元,字乾一,成化四年(1468)举人,休宁县教谕。
和美巷亦居有林氏家族。黄仲昭《和美林氏祠堂记》称:国子监林廷纲之孙叔文(即林书堂,字叔文)娶妻黄氏后,“始买屋数楹于和美街东,为奉先事亲之计”;之后,“家以益裕,遂徙居于和美街西,而以旧所居为祠堂”。(黄仲昭《和美林氏祠堂记》,引自郑振满《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林廷纲,唐九牧林藻后裔。“洪武初,入国子监。太祖亲试,擢吏科给事中,尽言直谏,因赐名恒忠,锡之上尊。升中书舍人兼太子赞善,与宋燧、揭枢同知制诰。后以他事赐自尽,上意寻悟,然已无及。命葬太平门外,立石旌之”。(陈春阳《莆田市名人志》)嘉靖间,御史聂豹于演武场边为其立 “开国侍臣坊”。可见,明初即有林藻后裔居住和美巷,且在成化壬辰(1472)由非宗子叔文建祠堂于 “和美街东”。“祠之制,中堂四楹,翼以二室,室之前为廊,以周门庭,庖库、祭器悉其”。成化癸卯(1483)黄仲昭撰写祠堂记。《名人志》载称:廷纲六世孙迁乔,号西谷,下务巷人,正德十一年(1516)举人,十二年(1517)登进士第,官至刑部郎中。因谏武庙南巡,受廷杖,罢官归。据此,这时候林氏有人由和美巷迁居相邻的下务巷居住。迁乔从侄林润亦是。(详见 “下务巷”条)此外,永乐十五年(1417)举人,歙县训导林孙,字彦敬,也是左厢行尾人。
和美巷亦是明兵部侍郎郑岳故居,和美社循文庙路西行约二三十步,路北有郑岳祠堂。郑岳在其故乡蒲坂亦有别业,又于壶山之东、梅花山下之梅陇(今陇头)买林氏民居以筑墓。郑岳《山斋文集》之《山翁乐丘记》称: “凡二竁去穴二丈许,瓷石为祭台为庭,旁列石器,前为明堂,为三门。门左右为屋,前后各三楹:左为祠;右寓守墓之仆。又前为通道,界墙路。仍南出为重门,表以石匾,曰 ‘山翁乐丘’。其外复垒细石为周垣,开地潴水,取土补山。其平处为田,为园,树有松榕,果有员荔,及他杂植,难以数计。环荫蓊郁,皆百年物也。”文庙路东是兴化府学,府学前遍植槐花。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朝拜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因以三槐喻三公。《周礼 ·秋官 ·朝士》: “面三槐,三公位焉。”宋代王祐尝手植三槐于庭,曰: “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子旦果入相,天下谓之 “三槐王氏”。学府以种植槐花激励学子勤学。古人常言: “槐花黄,举子忙。”槐树花黄时,正是举子秋试季节。唐翁承赞诗云:雨中妆点望中黄,勾引蝉声送夕阳。忆得当年随计吏,马蹄终日为君忙。
因这里是学子聚集的地方,又遍植槐花,故府学前街之地俗称 “槐花树下”。和美巷头与文庙路交会处旧有大榕树,在莆田一中旧校门前。巷南有 “和美社”。和美社东边旧为 “府学前街”,以故这一带地方俗称 “府社头”。
赵衖里 在文庙大成殿东侧、上书仓巷南,因巷内居为赵姓而得名。民国志载: “宋靖康之难,宗室居莆者多。赵以宗子取应者三人,登进士第者二十余人。
其遗族居凤山书仓。”见郡志《科目》,西墙巷亦居有赵氏,或与赵衖里赵姓同出?明代其族科甲接踵。
史迹钩沉
明兵部侍郎郑岳故居
明兵部侍郎郑岳故居,位于和美巷。朱维斡《莆田县简志》第二十章《乡贤产地考》云: “山斋(郑岳)父朴庵,工诗善琴,挈家僦居城金桥,其后山斋又迁和美巷。”山斋即郑岳,字汝华,号山斋。南湖郑露后裔,为郑氏桃源房。其先为渠桥蒲坂人。高祖以财雄于乡,被讼戍甘州,因而破产。至其父朴庵时,举家迁城内金桥巷,之后又迁和美巷。郑岳7岁而孤,依母及舅就食,抚而教之。弘治六年(1493)登进士第,历官江西布政司左布政使。时因宁王朱宸濠欺民案,岳为力振风纪,得罪权贵,被削职为民。宸濠败,岳复职为四川左布政使,而以母丧守制未终辞。世宗即位,召岳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累官至兵部左侍郎。乞致仕。
郑岳归里后,嘉靖六年(1527),与右副都御史林茂达等7人,创立莆田 “逸老会”。举会赋诗于梅峰别业,“合席列座,肴不过五味,菜果羹脯不限;酒五七行,客不饮,亦不强,示真率也。自是率为定规,以次举行”。又遍游诸山为乐。“尤喜奖掖后进,士夫家食者,劝其著书,为不朽事业,闻者有所激励”。至嘉靖十一年(1532),兵部侍郎林富、大理寺丞李廷梧亦参与,得9人,时称 “莆田九老会”。逸老会9人中,“林都宪翠庭(茂达)年七十五,林高士熙晦(嘉绩)、吴宪副临渊(希田)年俱六十七,林御史他石(秀琼)、宋大尹友泉(元翰)俱六十五,林宪副寒谷(有年)年六十四,郑侍郎山斋(岳)年六十三。命工绘为图,山斋作记”,曰: “夫老成典刑,风教之助也,然则今日岂徒宴游为邪? ”寒谷题诗云: “七人四百七十岁,直率衣冠皆白须。”又增林侍郎省吾(富)、李寺丞壶塘(廷梧)诸老,皆乡国之望,各享遐龄,刻有逸老会诗集。(陈春阳《莆田市名人志》、明郑岳《山斋文集》卷12《逸老会图记》)嘉靖十八年(1539)卒。著有《山斋集》24卷、《列传》75卷以及《莆阳文献》《莆阳志略》等,均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并行于世。《明史》有其传。
和美社循文庙路西行约二三十步,路北即为 “郑岳祠堂”,坐北朝南。祠西至北环有平房,为祠堂附属设施。据说,20世纪90年代末旧城改造前,郑岳祠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某年春节前,郑氏文化研究会修整祠堂准备在春节后搬此办公,而在春节期间被房地产开发商偷拆。之后郑氏与其争讼,仍以无果而终。
学前街函三堂
函三堂,俗称“辰宫”。位于学前街赵衖里西南偏,即大成殿之大成门左,主祀三一教主林兆恩。函三堂建成于民国乙丑(1925)。“向离出震”,“东、南各以路为界,西边以圣庙草场为界”。陈道了《鼎建函三堂始末记》云: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己亥暮春,“行教大仙师初次南下,驻驿于莆邑庙(莆田县城隍庙)东边厅事之乐山堂”,初议设立法坛,“只就其凤山巷住宅内敬设香房,拟以 ‘宗本’为名”,此为本堂 “胚胎之期”;其年冬丙子(十一月),择地于南市头 “武圣庙”内为 “法宇暂时假设之地”;庚子(1900)午节后,始与本设在下务巷明御史林念堂居第的名山行宫 “合炉共冶”,旋以 “函三堂”为堂名,此为函三堂 “过渡之处”。癸丑(1913),“佥议鸠资另辟法宇”,即于今地建造。乙卯(1915)冬正殿告成,次年续建先哲及合会宗两堂,丁巳(1917)建东西两楼房,己未(1919)建大门及讲堂,乙丑(1925)建静室及厨房。“计阅十年,诸功渐竣”。(陈道了《鼎建函三堂始末记》,引自郑振满《福建宗教碑铭汇编 ·兴化府分册》)今擢英中学内存放有陈道了撰并篆额、陈祖荫书《鼎建函三堂碑》碑刻一通。
民国郭嗣周《莆阳明德集》记云: “函三堂郭君嗣周,郑君鸿湘,陈君唐彬,方君智家等,正人也。自光绪间,发起于下务巷名山行宫,学悟本之道,修身养性,开莆仙三教联合会。至民国4年,乃迁于府学前,新筑祠宇,塑三一教主、黄都帅府、陈胡二仙诸金身。凡遇朔望、五、十诸日期,聚集道兄弟研精至理,宣讲著书,重刻三教正宗、四书正义、镇家宝诸书传世。”民国10年(1921)夏,“张君治如(琴)由京回梓,特奉吕祖关帝相片,挂函三堂内”。
民国期间,曾在函三堂设有 “赈济会”,为三教门人服务。其会无固定基金,每年由地方人士自捐款充之。举办事业:(一)施米。调查极贫之户,素无不正当行为者,每月施米5斤、国币数元,此为常年救济。年终施米不限,人数由贫民自由往领。(二)施药。贫民得病,由邻右介绍药铺付药,不给资,年终由堂付还。暑月施药茶听人自由往取。(三)施棺。贫人死亡,由邻右介绍领棺木或埋葬费。还有其他临时救济。赈济会由陈唐彬任会长。1949年后,函三堂神祀废,而后被莆田一中辟为校区。近年,在旧武圣庙遗址复建 “武圣庙”,旁辟两室,左为 “函三堂”、右为 “紫奎社”,中祀关圣帝君、左祀黄帅爷(按,其像为旧函三堂神像)、右祀尊主明王。
宋咸平初,在学前街先后创办兴化军、府之学府,历经900多年。至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随之建立新教制度。民国初即在兴化府学宫内兴办新式学堂,旧式庙学设施随之被不断改造,尤其是在1942年以后,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用地范围亦随之扩展。因而,旧学前街以及周边巷道和民居渐被学校建设征地拆迁所蚕食,府学里古建筑和街巷道路均堵而拆。府学前街、赵衖里以及和美巷等街巷路名均在莆田城区地图中消失。就是象征莆田传统文化根基的文庙等文物古迹、历史文化遗址也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