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衙门署廨司马里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138
颗粒名称:
衙门署廨司马里第
其他题名:
南门内横街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2
页码:
120-141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市兴化古城衙门署廨司马里第——南门内横街的位置,街巷变迁,旧巷寻踪,横街牌坊,史迹等详细介绍。
关键词:
兴化古城
内横街
莆田市
内容
南门内横街示意图
南门内横街,俗称 “南门横街”,是位于兴化城南门内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与南北向的井亭街(今十字街)、驿前街(今胜利路)龙门下相交叉。其街东自府学前、行尾巷口(府社头),西至府前街为界。宋兴化军筑城后,南门横街是官民自南门、东门出入城以及通往府学前街的府学文庙的一条主要通道。民国以后,该街按地段分为文庙路、十八张厝和府前街。
横街是宋兴化军筑城后的一条老街,谓之风水宝地,古建遗迹甚多。这里设有五朝的县、府廨署,即唐宋元莆田县署、明清兴化府廨;也是古代兵营即宋保节二十五指挥营、明兴化卫兵马司的驻地。这里创有科第摇篮的学府即莆田县学,县学内有大成殿、明伦堂以及宋 “薛公池”(文物保护单位)等古迹。横街的文庙路有奉祀明兴化卫千户白仁的 “忠勇祠”(俗称 “白公祠”)、奉祀文昌帝君的经天书院、明兵部侍郎郑岳祠堂,十八张厝有延福社、张嘉文 “通议家庙”等。旧兴化府署内有奉祀明嘉靖知府奚世亮的 “忠节祠”,西北隅亦有奚世亮坟墓等名人遗迹。
聚居在横街十八张厝的明兵部尚书郭应聘、清末翰林张琴等家族是这里的官僚缙绅显族。居住县前的陈、林氏,龙门下的方氏,十八张厝的周、李、林氏等,亦是大户人家。十八张厝旧有郭应聘府第(亦称 “大司马第 ”)、清末翰林张琴居第等名人故居。
由于历史社会变革,尤其是经过世纪之交的旧城改造等原因,文庙路、府前路连同横街古建遗迹多已荡然无存,仅剩下一条面目全非的十八张厝小巷以及早已衰落的张琴居宅、张氏 “通议家庙”;巷里还有一座矮旧的延福社,仍延续着境民的香火。
街巷变迁
南门内横街之名,源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兴化军创筑军城。其时在子城鼓楼前直街的南端置有城门曰 “迎仙门”,俗称 “南门”;而将位于南门内的东西向横街称为 “南门内横街”。明清两朝均以 “南门内横街”编入府、县志《里图》,隶属右厢。南门内横街俗呼 “南门横街”。
民国以后,南门横街以井亭街(今十字街)为界,以东称 “文庙路”,以西仍称 “南门内横街”,而后改名 “十八张厝”,两巷均隶属城南镇延福铺;跨过驿前街龙门下,以西巷道称为 “旧府前街”,隶属城南镇登龙铺。
文庙路 位于南门内即十字街东侧,因通东府学前街的府学文庙,故名。西自十字街,东抵行尾巷口、府社头。文庙路内,古有 “白公祠”,后人重建,改称 “会生宫”,俗称 “会仙宫”,旧城改造前的府前路故民国时期亦称其巷为 “会仙宫巷”,俗呼 “会仙巷” “会仙洞”。
十八张厝 位于南门内,东自十字街,西至龙门下。古时这里驻有兵营。弘治志载:宋兴化军 “保节二十五指挥营,在郡城右厢横街之西北”;明兴化卫 “兵马司四所,在各城门之内”。其巷后来或以兵营番号,被俗称为 “十八营厝”;也有人说这里的驻兵建有十八张营房,亦称 “十八张厝”。
而因巷内有里社曰 “延福社”,故邑人亦称其巷为 “延福里”;又明兵部尚书郭应聘建府第 “大司马第”于此,俗称 “大司马里”。
府前路 位于驿前街龙门下西侧。唐宋时,因莆田县衙置于巷北,故称该巷路为 “县前”。明清时,莆田县公署改建为兴化府公署之后,其巷改称 “府前街”,亦称 “府前路”,隶属右厢。入民国,兴化府撤销后,其巷即改称为 “旧府前街”。1949年后,文庙路沿旧名 “会仙巷”,十八张厝更名 “太平巷”。因 “太平街”设于此,街名以属地西州有 “太平社”得名,十八张厝属址焉。而旧府前街因民国18年(1929)将府署遗址建为莆田县公共体育场,邻巷设有南大门,故更巷名为 “公共路”。“文革”期间,会仙巷、十八张厝与公共路并称 “跃进路”。自1980年起,会仙巷、十八张厝各自恢复旧名,而公共路改旧名府前路为 “府前巷”,隶属城厢镇(今改为龙桥街道办事处)太平居委会。而今因旧城改造,会仙巷被堵废,巷地已建为商住楼;府前巷之地也被划为文献步行街广场商住楼用地。
旧巷寻踪
南门内横街自十字街东侧入巷,这里就是 “会仙巷”,亦称 “文庙路”。明末在宋兴化军南门兵马司旧地建有 “忠勇祠”,俗称 “白公祠”,奉祀明兴化卫千户白仁。之后,白公祠圮废重建,改名 “会生宫”。(详见 “文庙路白公祠”条)民国时期,莆田县国民政府曾在这里设立农会,林慎修任主席。1949年后,会生宫设为莆田县粮食仓库,20世纪末旧城改造时被拆除。
会生宫斜对巷北是 “经天书院”,内置神龛,奉祀文昌帝君。民国13年(1924)县立妇女职业补习学校设于此,两年后移至驿前。巷内聚居林氏等家族。文庙路东、和美社西,路北有 “郑岳祠堂”,坐北朝南。祠西至北环有平房,为祠堂附属设施,亦居有郑氏族众。(详见府学前街 “和美巷”条)文庙路东端与旧和美(行尾)巷头交会处有大榕树,南有 “和美社”。和美社东旧为府学前街,以故这一带俗称 “府社头”。
南门内横街自十字街西侧入巷,即是十八张厝。由东向西循进,巷北侧为李家大院,居屋为三进二天井的四目厅大院。依居宅的规模,旧时族居这里的李姓当为大户人家;有耆老云:古时,这座大院亦是郭家居第,后为李氏所购,不知孰是。李家大院,俗号 “李家庄”,颇有名气。有李廉者,旧为城门报时,俗称 “打更”。与李氏毗邻为林氏居宅。
林宅西为 “延福社”,祀土谷之神,明翰林院侍讲 “陈用祠堂”附之。弘治志载: “陈侍讲用祠堂,在右厢。初,用建延福社,祀土谷之神,后圮。成化十五年,乡人林近龙等请于官重建,取古 ‘乡先生殁则祭于其社’,而以用附之。”1949年后,社祭废。近年复修其社,并举行元宵 “上元祈福”活动。
延福社西,为明南京兵部尚书郭应聘故第,亦称 “大司马第”。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居第被拆建为莆田县侨联影剧院,部分被莆田县饮服公司占用;今均被拆建改造为新楼房,而郭应聘府第早已荡然无存。(详见 “郭应聘居第”条)郭应聘亦在锦亭钟潭建有别墅。
郭应聘府第旧址西有张氏祠堂,曰 “通议家庙”,坐北朝南。民国志称为 “赠通议大夫张嘉文祠堂”。祠堂大门临巷,进门为祠埕。祠堂为二进中夹天井,前落为三间厢,后进为四目厅,祠室有半楼。民国时期,张琴与吴台、林葆翰、郑仰樵等利用通议家庙创办 “莆阳图书馆”。20世纪50年代,城厢镇城南街作为街址办公。尔后因机构变革,张祠又为太平街(旋改称为太平居委会)办公场所,至今祠堂旧迹尚存。
通议家庙西为周氏居宅,二进五间厢大院。居此周氏族人云:宅第为明天启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周如磐家族居第。不知孰是,今难考证。
又西,与周氏居宅毗邻有南北向小巷,巷侧有一水井,井的北偏旧为 “德会宫”,坐北朝南,为二进中夹天井,上厅为敞开式。九秩老人辛先生云:德会宫旧时实为 “大妈府”,宫内置神像甚多。1949年后,祀废,成为太平街街办工厂仓库。近年,社区居民又在这里重建 “德会宫”,庙屋坐西朝东,规制卑陋。新建的 “德会宫”,中祀妈祖,旁挂有三一教主画像,杂祀地方神。德会宫庙祀虽非旧神,然信众拜神总求平安发财,有虔诚之心即可。十八张厝西北偏,宋时为兴化军保节二十五指挥营,后取其地半合行衙军院之址建为贡院。(详见驿前街 “兴化贡院 ”条)十八张厝南侧,斜对通议家庙,是清末进士、民国议员张琴居第。(详见 “张琴居第”条)宋时,驿前街南端即龙门下置有 “龙门”,举子放榜题名于上。民国17年(1928),闽省修建福厦公路,穿邑城而过,增设西南、东北两城门。西南门即在龙门下打通古城墙而新设的 “五城门”。
跨过驿前街龙门下,五城门西,街之东北侧旧有里社,因置有 “龙门”,故命社名 “登龙社”。莆田县《宗教志稿》载云:登龙社 “在龙门下,即宋代贡院前路抵城边”。
府前街北侧,自唐始莆田县署即设在这里,明朝建立后,改兴化路为兴化府。莆田县公署迁至今县巷,其址改建为兴化府公署,清代仍旧。以故,明清时期府署内之地称为 “府里”。至民国时期,兴化府遗址改建为莆田县公共体育场。
弘治志载,宋时在莆田县治东建有奉祀莆田县武德初县令陈迈的 “兵马诚应社”,明移县署至文峰宫前街 “善俗坊”内,兵马诚应社随迁重建于县前即今县巷。
兴化府治门外之东偏,明时设有 “府前铺”,主递送文书。中为邮亭,亭后为官厅;两廊置房为 “司马寓所”,外为大门。后铺舍倾圮。
宋始在莆田县署前有泮池曰 “薛公池”,元朝始在薛公池上创办莆田县学。1949年后,莆田县电力公司设于此。20世纪70年代,文庙、明伦堂等古建筑均被拆建为新楼。而薛公池亦毁于21世纪初旧城改造,其地开发为 “文献步行街广场”。
民国志称:在县学万仞宫墙内建有 “御史林诚祠堂”。林诚,字贵实,号井庵,明景泰四年(1453)举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广东道监察御史。明代在薛公池东建有 “射圃”。民国志载: “府学射圃旧址在望海门外,为居民所侵。正统八年,佥事李在修复之,建观德亭其中。成化间知府岳正徙于迎仙门内之右。弘治四年知府王弼改今所(洞桥头)。万历二十三年知府李大钦建为明宗书院。县学射圃即以迎仙门府学射圃充之。”兴化府署内,即旧公共体育场东北偏原城关税务所办公楼后,旧有明兴化府知府奚世亮坟墓,毁于21世纪初旧城改造即开发 “文献步行街广场”之时。(以上古迹详见 “史迹钩沉”条)府前路,为府衙廨舍之地,而隙间也居有官宦百姓。宋李俊甫《莆阳比事》称:至宋时有陈氏,即 “知县士宏之后”居住这里;居此者亦有 “县前林”,即 “惠守俛之后,与阙下林同出”。明代,金紫 “六桂方”秘监仁岳派下也有后裔聚居这里。黄石澄塘人方宜贤,弘治十一年(1498)举人,高州府吴川知县。其子方一桂、方一兰,嘉靖二年(1523)同登进士第。一桂官至监察御史,一兰官至礼部郎中,兄弟由澄塘迁居府前街。
横街牌坊
南门内横街是宋莆田县署、明清兴化府公署通往街东府学文庙的一条重要官道。在这条街道上,自宋以来历代建有表坊:宣化坊,《八闽通志》载:在府治前之左,即旧县治。宋时建,初名 “宣化”,后改名 “安民”。雍熙间,知县薛奎有惠政,民思之,因其谥,更名 “简肃”,后又改 “安民”。乾道二年(1166)复今名 “宣化”。国朝(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知府丁镛等重建。坊为郡治立。
汇进坊,天顺六年(1462),御史滕昭为壬午科黄初等33个举人立。
三世登瀛坊,成化二年(1466),监察御史魏翰为员外郎林英及其子甲辰进士辉、孙甲申进士诚立。同升坊,成化二年(1466),知府岳正为乙酉科吴仲珠等36个举人立。两朝侍御坊,成化二十三年(1487),知府丁镛等为归田监察御史林诚立。丱魁坊,成化十一年(1485),知府潘琴等为甲午科举入第二名吴昭立。儒林坊,在县学路口。弘治三年(1490),知府王弼等立。嘉靖壬戌寇毁,而后重建,改名 “万仞宫墙”。
凤冈坊,弘治五年(1492),知府王弼等为丙午科崔仪等29个举人立。
承流坊,弘治五年(1492),知府王弼等为郡治立。
豸史坊,弘治七年(1494),御史贾宗锡等为监察御史周进隆立。
按,民国志载称:丱魁坊、两朝侍御坊、豸史坊,在驿前街。
史迹钩沉
古莆田县署
府前街自唐至清是衙署公廨之地。唐宋时,“莆田县公署”即建设于此。依《八闽通志》载: “庆历四年(1044),秘书丞张纬出宰莆田,再新县中堂,其基太高,不与他室等,治之使平,得一石铭长五尺,阔亦如之。验之无刊镂痕,乃墨迹焉。其文曰: ‘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四月十日,县令郑(押字记)。’并有石符二枚具存。”大历五年,即公元770年,适唐中期。据此,弘治志云:莆田县治则 “唐以前厅设一向在此”。
自陈光大二年(568)置县至宋前,莆田县廨署内如何设置,今不可考。
而宋莆田县公署设有:正厅,为知县治事之所。建隆二年(961),清源招讨使留居道任莆田县知县时重建。天禧元年(1017),知县严已重修。庆历五年(1045),知县张纬更创堂宇。主簿厅,在县门外之东偏。厅事后是燕堂。燕堂西为致爽轩。县后圃建有嘉木亭。知县邱铎芟夷县圃,有古木樛曲如虬龙状,故以 “嘉木”名亭。其余廨舍均设在公署外的城内他处。
明朝建立后,莆田县公署迁至善俗坊内即今县巷里。
明清兴化府署
明朝建立后,兴化路改为府。初将鼓楼里元路署改设为兴化府署,继而指挥俞良辅及卢镇呈请将府署设为兴化卫署。知府盖天麟即移莆田县署于左厢善俗坊内,即今县巷里,而以县前街的莆田县署旧址改建为 “兴化府署”。
明兴化府公署设:正堂,知府(总管一郡之政)、同知(佐知府以理庶务,后专管清理军匠,故称 “清军馆”)、通判(佐知府理庶务,后专管督粮饷,故称 “督粮馆”)、推官(职掌刑名,凡本府授受一应词状皆牒送问疑,完事之日送府署审发落,故称 “理刑馆”),同署事于此。正厅中为知府衙,东同知衙,西通判衙。同知衙南为推官衙,又南知事衙,其前为司狱司。弘治志称:洪武元年(1368),知府盖天麟改莆田县署为之。前为丹墀,近北为露台,露台下为甬道。东为吏、户、礼房;西为兵、刑、工房。永乐元年(1403),知府周宗璲改匾曰 “敏政”。天顺元年(1457),知府潘本愚重建,易以石柱,匾曰 “公生明”。弘治十四年(1501),知府陈效节缩稍入,重复修治。戒石亭,甬道之中竖有宋太宗摘孟昶《谕诫守令铭》颁布天下之碑铭云: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按,今新县镇古兴化县公署内亦置有《谕诫守令铭》,其石刻至今尚存市博物馆。仪门,在甬道之南。戟门,在仪门之外(宋制得立戟,明无戟,门仍名戟门)。仪门外东有土神祠。前大门的门外东西建 “旌善” “申明”两亭,亭中刻书:旌善书贤人、君子,申明书过恶,大概在于劝励风俗而已。后堂,在正堂后,是为休憩之所;天顺初,知府潘本愚建穿堂以联之,又于堂东西列房四间为斋房。经历司(佐经历以理司事),在正堂东偏,为经历、知事同署事之所。照磨所(佐照磨以磨勘为事),在正堂西偏,为照磨、检校同署事之所。又,钦恤厅,推官鞠刑之所。知府廨舍,在府署后,有前后堂及厢房,外门南向,廨舍西有圃。前太守丁镛作亭,苫以茅,继守王弼易以瓦,匾曰 “共乐”,后太守陈效作回栏护之,更称 “皆乐”。同知廨舍,在知府廨东,有前后堂及厢房,外门西向。通判廨舍,在知府廨西,有前后堂及厢房,外门东向。推官廨舍、知事廨舍,以次列于同知廨之南。经历、照磨、检校廨舍,以次列于通判廨之南。凡廨舍均有垣墙,各自为居。
六房吏舍,各照房分列于东西六房后。丰盈库,在府后堂左。架阁库,在府署东。府署外为通衢,东立 “承流坊”,西立 “宣化坊”。
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陷城,焚毁殆尽。郡人御史林润奏拨币银,四十四年(1566),知府易道谈重建。乾隆志载:三堂、仪门、大门俱如旧制,而于旧址稍移过,东缩入2丈多。后堂东丰盈库下添军器房,西创龙仗库及黄册房,东支房上增架阁房,西兵房上增承发科。仪门外,西创寅宾馆与土神祠。相对大门外,东建旌善亭、惠民局,西建申明亭、急递铺。南榜谕房东西重建承流、宣化两坊。隆庆元年(1567),知府徐绍卿重建中堂5间、后堂3间、东西厢房2间。万历二年(1574),吕一静以门前旷阔非宜,将大门移出丈余,两边地集稍高门外,添设障垣。修旌善、申明两亭,移铺局于别所,重立更名石于堂之北。郡人尚书康大和撰重建郡治记。五年(1577),知府陆通霄重修土神祠。三十九年(1611),知府马梦吉重修堂庑。
清代,兴化府仍设署于此。迨至康熙六年(1667),裁推官,其官署归并海防同知。十七年(1678),同知署改从土神祠前出,通判署改从寅宾馆前出入。而照磨、检校两署并裁,以废地租民间为菜圃。乾隆六年(1741),裁同知位,知府萧琰就署后隙地建常平仓。光绪三十三年(1768),裁通判位。
宣统二年(1910),以通判署为巡警传习所。三年(1911),巡警肇事,市民焚通判署。八月初四日,巡警讲习所警察毕业,清理街道排摊。城区警士入店捕人,市民反抗,发生罢市风潮,焚毁禁烟公所和禁烟副总办陈樵居第,敲毁总办吴鸿宾家宅第。
清亡,民国元年(1912)撤销兴化府公署。民国2年(1913),兴化府东吏舍大火,文卷毁。3年(1914),财政部拍卖官产,张琴等绅士呈请以府署古迹甚多得以保存。而同知、经历及土神祠,以常平仓款承买为仓产。7年(1918),驻军撤大堂。10年(1921),尽撤西六房、仪门、大门、土神祠,辟为操场。原兴化府署仅存义仓、常平仓及燕堂、后堂,其余成为一片荒芜之地。之后,燕堂改为劝学所,后衙为修志局。次年,以劝学所改为旧莆田县教育局办公室和宿舍。民国15年(1926),改为中山公园。18年(1929),移中山公园于永丰塘,建莆田县公共体育场(体育场设南北两大门,南大门通府前路,北大门通府后路)。又建中山纪念台一座。21年(1932),以教育局旧址建为惠儿院。23年(1934),福建省建设厅以常平仓址建为莆田汽车站,至20世纪60年代,复改为莆田县体育场大门。自此旧址无一存矣。邑人林翰感时伤物,作诗记其事。诗前小序曰: “旧兴化府署紫藤华馆前,有藤大可盈抱,相传为宋时物。戊午之乱,某军驻署内,藤以碍路被斫。今年过署,哀芳尘之沦逝,感兵焰之飞扬。因与壶社同人为诗记之。”(民国张琴《莆田县志》卷18《建设志》)诗云:公馆不合栖虎貔,繁条碍路花岂知?将军斫花如斫贼,威猛有过风家姨。郡斋古藤世仅见,绕室百丈青蛟螭。种花太守知何代,传自天水滋然疑。春来紫雪满庭院,五亩以内无丑枝。忆昔花阴醉芳醁,鏖诗有愿酬清时。花时未终鼙鼓动,马挝到门千健儿。古藤摇风似微叹,虽有长幡难护持。历数掌故剩此卉,视若荆杞从芟夷。军中近时尚儒雅,翦拜宜念甘棠诗。曷不留花帐前笑,亦使春色生旌旗。为薪不供百夫爨,莝刍仅疗十马饥。威加草木未为武,寇盗满地司者谁?空庭有人抱蔓叹,一花之细胡能为?愿君惜取斫花手,回舆斫贼清四陲。
薛公池与县学
宋代,在莆田县署前有泮池曰 “薛公池”。初,莆田县治前有 “临水亭”。薛奎为莆田知县时,重修县署,增辟堂宇,掘土洼地成池。按,薛奎任职时间,《八闽通志》载称为 “真宗朝”;弘治志 “县宫年表”记云: “雍熙三年,以大理寺丞知。” “山川考”薛公池条云: “宋咸平间,薛简肃奎来知县事。”(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39《秩官》;《重刊兴化府志》卷1)薛奎离任后,郡民颂之德政,号其池为 “薛公池”。宣和四年(1122),知县吕之材到任后,即在薛公池故址上复建 “思贤堂”,又建亭池南,匾曰 “鉴亭”。元至顺二年(1331),改创县学,其池作为县学泮池。明洪武初,知县任益筑台池中,作亭台上,匾曰 “咏归”。弘治初,郡守王弼购民地辟学前衢路,作石桥跨于池上;教谕程凤仪移亭于池东西,东曰 “咏归”,西称 “乐周”。逢岁大比,池中莲开并蒂,则为魁元之兆。《八闽通志》云: “薛公池,在莆田县学大成门之前。宋薛奎知县事时所凿。其后奎入参大政,邑人思之,因名。元至顺初,移建县学于此,遂以为泮池。池植莲,有双萼同干者出于其间,则诸生必有登魁名者。林环、柯潜廷试第一人,皆有此瑞。”同治岁贡林钟铸《薛公池瑞莲》诗:薛公池内纪同茎,屡见莆阳及第生。直值莲房开并蒂,料应蕊榜冠群英。祥占喜报三秋捷,瑞缀奇葩两瓣呈。欲把风幡勤护惜,鹿鸣宴启共飞觥。
薛公池改创县学泮池之后,直至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伴随县学近600年,这期间亦同县学不断修建过(详见 “县学”条)。1949年后,莆田县电力公司设于此。至20世纪70年代,先后撤去大成殿、明伦堂等古建筑。薛公池为旧莆田县学唯一仅存的标志物,被政府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至21世纪初旧体育场改造为“文献步行街广场”时,被彻底拆毁。至此,这些文化遗迹均荡然无存。
元朝开始在薛公池上创办莆田县学。弘治志载云:莆田县学,“盖自唐设,其额张九龄书也。宋高宗绍兴十九年教授徐士龙改作军学,仍以县学附于大成殿东偏”。元至顺二年(1331),迁建于府前路莆田县署前薛公池上。东为庙,西为学,讲堂之前为两斋,而以薛公池为泮池。泮池东建为县学射圃,后废,附于府学射圃。学官廨舍,并建于庙东。明清仍旧制。洪武、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年间,县学多次重修、改建、扩建,重塑神像,建筑设施和庙学礼制趋于完善。
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陷城,学祠俱毁,仅存庙学堂门。四十五年(1566),知府易道谈、知县徐执策拨款重建。中为圣庙、两庑。前庙门、泮池。池东西两斋,各5间。又前,棂星门。庙右为明伦堂,为后堂,东西房5间。堂西为会所,前蔬园、内斋舍10间。庙左原训导西衙,建启圣祠。祠东有米廪3间。又东教谕衙及训导东衙南,为敬一亭。之后,隆庆、万历年间,又不断修建。迨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均有重新修建。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至民国8年(1919),邑绅仍募捐修大成殿。民国20年(1931),改土神祠训导处为夹漈祠。21年(1932),改教谕署魁星楼为博物研究馆,撤卖东学门及照墙。24年(1935),张琴仍捐资修复大成殿庙门及棂星门、东学门。可是,郑仲武盖屋时,明少卿黄后峰巩《莆田县学重建咏归亭碑》记云: “郑盖屋取石材筑墙基,将此碑碎为四段,并其他碑同遭此厄者凡八”。(宋湖民《南禅室集》 “莆田掌故见知录 ”之《金石木刻之遭厄》)1949年后,莆田县电力公司设于此。这时,县学内仅存文庙大成殿、明伦堂、魁星楼、棂星门和泮池曲桥等建筑物。至20世纪70年代,大成殿、明伦堂等被改建为楼房,其他古建筑随之拆除。
明兵部尚书郭应聘居第
明南京兵部尚书郭应聘居第,亦称“大司马第”,位于十八张厝延福社西。郭应聘,字君宾,号华溪,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授户部主事,迁员外郎中,出知南宁府,擢四川兵备副使,升广西按察使,转右布政使,晋副都御史,巡抚广西,加兵部侍郎巡抚如故,入为户部侍郎;以忧归,寻加兵部侍郎,再抚广西,晋两广总制,召拜南京兵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谥襄靖。
大司马第,建于明万历间,坐北向南,面临十八张厝巷道。有人说,郭应聘居第是一座五进七间厢大型高等级官员宅第;也有人说郭是隆庆、万历年间莆田首富,居第为六进,其北为绣楼,俗称 “小姐楼”。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居第被拆建为莆田县侨联影剧院,部分被莆田县饮服公司占用。今居第荡然无存,建筑形制难考其详,只知道邑人均称其第为 “百廿间大厝”。可见,郭应聘居第是明末一座颇有规模的官僚家族大宅门。居第旁旧有小巷,过侨联影剧院可通大佬前。因居第后进有绣楼,可观西市即大佬前街景,故巷口地称 “楼下”。邑人称这条小巷为 “楼下里”。后来,朱维斡《莆田县简志 ·乡贤产地考》载云: “今旧第虽存,而不为郭有矣。”明万历初在下十字街为郭应聘建有 “大司马”坊;郭应聘逝后,万历十七年(1589),抚宪周宷、按院邓链檄建 “尚书谥襄靖郭应聘祠”祀之。乾隆志载:祠在右厢龙门下,匾曰 “名臣襄靖郭公祠”,有司春秋致祭。至民国时祠废。应聘子良翰,万历中,以荫补都察院照磨,累官黎平知府。归田后筑万卷书堂,一生力学绩文,著述涉及经、史、子各部,有较高学术及史料价值。
清末翰林张琴宅第
清末进士、翰林编修张琴居第,位于十八张厝南侧,斜对通议家庙,大门坦临巷,进大门折而西,复过院门便是。居屋坐南朝北,为二进院落式正厝,前座一厅二房,后座为居屋,四目厅,东西有护厝。东边护厝之外为假山花园。
张琴(1876—1952),字治如,一作知庐,笔名持儒,号天马山民、桐云轩主人,晚号石匏老人,是清末民国时期的莆田名流。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三十年(1904)登刘春霖榜(清末科)进士第,授翰林院编修。三十一年(1905)丁忧归里,即热衷于莆田文化教育事业,与莆田名流创立兴郡中学堂(莆田一中前身),首任监督(校长)。民国元年(1912),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张琴被推选任参议;同年,当选为国会议员。赴北京任职期间,时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他和友人创办《亚东新闻》并为主笔,发表 “反袁”文章,抨击袁世凯窃国行径(后编为《张琴反袁社论选辑》),因而被袁世凯拘禁,并查封《亚东新闻》。1916年,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恢复国会,张琴复任议员。次年,赴广东出席国会非常会议,拥戴孙中山为大总统,投入护法运动。
民国初,张琴受聘为莆田修志局总纂。《莆阳明德集》记云: “民国6年(1917),大总统颁布天下,令各县重修邑乘,洵盛典也。吾莆修志局,设于驿前四贤祠内..聘请前太史张君治如为总纂。”据说,民国11年(1922)左右《莆阳明德集》出版后,张琴即着手收集资料并编纂《莆田县志》。该志虽未及正式出版,然这是莆田县在民国时期的最后一次纂修旧志,为后世人研宄莆田历史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民国间,张琴还发起组织莆田绅士名流,重修位于杭州西湖智果寺翠竹园的陈文龙墓园,并为墓祠撰联曰: “南宋两状元,理宗丙辰科,度宗戊辰科,十余年甲第联镳,千古文章标节义;西湖二忠肃,前身岳少保,后身于少保,四五里松揪相望,双悬日月照乾坤。”1949年莆田解放前夕,中共闽中游击司令部授意成立莆田防护委员会,张琴被推为主任,维护社会秩序,直至莆田解放。
张琴生平爱作诗、工书画,是山水画家,朱维斡先生评张琴 “博闻强记,多才善艺,举凡诗词、书法、绘画、篆刻等,博而能精,勤于治学,指掌成茧,著作等身”。时与张琴为同科会元、同馆翰林的谭延闿(民国后,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职),盛赞张琴 “诗、书、画”为当代三绝。有《桐云轩诗文集》《桐云轩声画集》等传世。
府署遗址铁锚考
民国《莆田县志》载: “旧兴化府署,有大铁锚一具。民国废府始为人持去。”邑人认为,兴化城之地,“古为海滩所塍。大铁锚,或为古代船具所遗”。据此,民国志将铁锚作为此地由海变为陆地的证据。文献广场建设《地质勘探报告》表明:旧体育场及车站,“地貌上属于兴化滨海相平原与剥蚀残丘过渡地貌单元”。从该工地施工的实际地形地貌观察,这里是雷山、州峰的余脉,延至旧体育场南大门,与府前路落差还有二三米。可见,这里不是海。
然锚为固船之物,非海无船而铁锚置此何用?清施鸿保《闽杂记》之《兴化府署形》记云:兴化府署,相传为海船形。大门左右石柱,犹系船桩也。大堂无暖阁,犹船舱也。庭中二铁锚,一水柜,皆船中物也。惟不知前人置此何用。铁锚自古有之,水柜久陷地下。道光丙午,署守霍明高起土得之,留置庭中。俗谓彭、樊、危、索等姓,皆不可知府事,以彭樊音同篷帆,危则同桅,索则犹帆索也。
施鸿保,字可斋,浙江钱塘县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林则徐任杭嘉湖道时,拔为 “童生第一”。道光四年(1824)考中秀才后,屡试不第,遂弃仕进,当起幕客,俗称 “师爷”,往来闽、赣县、府衙门间。闲居时,多习经学、考证。施鸿保这个记载应该是可信的。由此可知,铁锚并非出土之物,而是堪舆家打造府署船形的道具,抑或为厌胜之物。
据有关史籍记载,作为固定船的器具,宋代以前多使用石制的碇,宋元用木制或木石合制明的碇,至明时才大量使用铁锚。所以,府署遗址铁锚最早不会超出明代。兴化府 “海船形”府署创建时间,无正史明确记载,而弘治志称:兴化府署,“天顺元年,知府潘本愚重建,易以石柱”。此石柱或为《闽杂记》所云 “大门左右石柱,犹系船桩也”。至于民国志所载,兴化府署遗址发现大铁锚,应为明、清时期重修府署的重置物,而具体时间不可考了。
文庙路白公祠
白公祠,原称“忠勇祠”,位于文庙路的宋兴化军南门兵马司旧地,建于明末,奉祀明兴化卫千户白仁。嘉靖三十三年(1554)十一月,白仁领兵剿倭阵亡,赠明威将军,加秩二级,子孙世袭指挥佥事,命有司春秋致祭。嘉赐 “忠勇”,故称 “忠勇祠”。今三清殿碑园存有 “忠勇白公祠碑”。
白公祠圮废,而后里人重建,改名 “会生宫”,坐南朝北。民国志称: “白公为白大人,而其事迹知之者鲜。”1963年《莆田县志稿 ·宗教》亦称: “会仙宫为公祠古迹,里人求其事迹不得,但呼为白大人,信师巫之说,立雷公祠,而呼白大将军为白大人。”据此,“会仙宫”是 “会生宫”之俗称。
明知府奚世亮墓
明兴化府太守奚世亮坟墓,位于古兴化府署内即旧公共体育场北大门内之东偏(原城关税务所办公楼后),今 “文献步行街”广场。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劫莆,奚世亮阖门殉难,埋遗骨于此。清光绪庚辰(1880)仲春,梁景先《兴化府署新葺忠节祠记》云: “署东偏废圃内古塚累累,相传为有明倭寇陷城日,殉难官及其家属瘗骨之所。来守土者,朔望焚香楮垣外,时节荐食以慰幽魂。”(清知府梁景先《兴化府署新葺忠节祠记》,引自《莆田金石木刻拓本志》下册)奚世亮,字明仲,湖北黄冈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四十一年(1562),由延平府同知来摄兴化府事,才月余,倭寇攻城。世亮与分守翁时器分城而守,躬冒矢石拒敌,相持月余。城陷时,翁时器与通判李邦光、参戎毕某皆越城逃走。世亮犹在城内西南角与倭巷战,身受重创,为守土而殉节。同事死者有县丞叶阑、训导卢尧佐。民国志载:“二月寇平,始得遗骸于圆亭。事闻,赠右参议,荫子,给葬。”游定远《奚公坟记》亦云:“奚死于乱兵中,全家妇孺投井以殉。当道闻之,葬公于府署后园,至今坯土巍然。距墓数步,有废井,即公之家属埋骨处..邦人建奚公祠于府署后园隙地,吴国伦作奚大夫像记,石刻落于民间。自府署奉裁,祠即不保,沧桑多故,区区祠墓,徒怀古者凭吊耳。”(游定远《碧藏楼杂录》之《奚公坟记》)林翰有诗云:两朝百太守,千古一孤坟。碧血犹新草,灵旗空暮云。大仇日出国,快事戚家军。寂寞谁封树?啼鸦不忍闻。
奚太守殉难后,在西门内建奚公祠,民国时废;清兴化府署内旧藏军器中亦建有“忠节祠”祀之,民国2年(1913)废。21世纪初,因旧城改造,奚世亮墓随同公共体育场一起被拆毁。说事者叹,奚世亮来邦守土,与城同亡,“曾无秋菊寒泉之荐”,只留一丘荒土,今掘之而无移葬,何谈爱国爱乡教育? “邦人之羞矣”。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