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牌坊林立商铺云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137
颗粒名称:
牌坊林立商铺云集
其他题名:
井亭街、西街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1
页码:
99-119
摘要:
本节记述了兴化古城井亭街、西街牌坊林立商铺云集,内容包含了街名变迁,旧居显族,旧街概览,牌坊林立等详细介绍。
关键词:
兴化古城
井亭街
西街
内容
井亭街
井亭街,今称十字街,是位于鼓楼前的一条南北向直街。北起鼓楼,南通兴化城望仙门即南门。街北鼓楼里,自宋至明是兴化军、路、卫廨署。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井亭街成为兴化城内一条主要官道。其街辖境有巷曰:书香巷、姚生里。
井亭街历史悠久。唐时妙应禅师在街北(即鼓楼前)凿有东、西两口水井,下十字街亦有一口古水井,是这里的古迹。宋以降聚居在井亭街的官僚显族有宋丞相陈俊卿(下十字街)、明万历高州知府郑迁等家族;这里旧有陈俊卿府第以及郑迁府第。
历史上井亭街科第、名宦乡贤牌坊林立。宋以降尤其明嘉靖之后井亭街的大司马、春宫嘉客、平章硕辅、大宗伯四座跨街石坊,可谓兴化城牌坊之最。街境内有延福寺、三义庙、天主教 “若瑟堂”,亦有保福社、安福社等里社,以及奉祀观音大士的井亭 “福山堂” “寿康亭”等供里民祭祀和活动的场所。
这里商铺云集,川流不息,经营有药材、京果、烟酒、风味小吃、纱百、文化等行业,它和文献街同是兴化城最繁荣的商业街道。20世纪末旧城改造后,街貌焕然一新,而历史古迹荡然无存;虽然还是旧城区繁华的商业街,但早已失去当年古色古香的风韵。
街名变迁
井亭街历史溯至唐代即有先民聚居这里。唐末僧涅槃在街北两侧即今谯楼前凿有东、西两井,供居民饮用。不过未见有史志对唐代该地块或街名的记载。到了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兴化军移治莆田。从那时起将位于军城南门内、子城谯门前的这条南北向街道称为 “南门内直街”,俗称 “南门街”。
明清时期,街南东侧即斜对今太平小学,有一口古水井,井上覆有亭,称 “寿康亭”,故将 “南门内直街”改称为 “井亭街”,隶属兴化府右厢。弘治志称: “井亭街即南门内直街。”民国志亦载云: “寿康井在南门内大街寿康亭内,旧志以井亭名其街。”入民国,又因其街位于鼓楼前而更名为 “鼓楼前直街”,又称 “南大街”,隶属城中镇保福铺。之后,因其街与东大路交叉,俗称 “十字街”。1949年后,十字街改称 “南大路”,隶属城厢镇文献街、太平街。“文革”期间,曾一度更名 “反修路”。1980年以后即定名为 “十字街”,亦以东大路横街为界,北曰 “上十字街”,属文献居委会,今为荔城区镇海街道文献社区居委会,南称 “下十字街”,属太平居委会,今为城厢区龙桥街道太平社区居委会。
旧居显族
唐末涅槃在谯楼前凿井,是因这里聚居先民,以供滋民之水。宋兴化军移治莆田,尚书陈仁璧舍宅建军署,则是陈氏居住鼓楼之地。可见,与其交织的鼓楼直街,虽无志谱记载,唐时岂能无居族乎?至宋时,李俊甫《莆阳比事》载称:居住井亭街的大户人家有 “郡前陈”即 “武举将领若初之族”。南宋时又有丞相陈俊卿建新第于南门内,此乃玉湖陈氏。
居者还有 “南门林”,即 “教授浩卿之族”。林浩卿,淳熙八年(1181)进士,监绍兴府北榷酒务。
明清以后,住居井亭的族姓,或仕宦或经商,自当不少。郡志《科目》记载居族科第有:刘禄,正统十一年(1446)例贡,官龙川县知县;黄士观,嘉靖二十八年(1549)乡试第一(解元),翌年第进士,官礼部郎中;叶,字鸣玉,正德十二年(1571)进士,官至贵州左布政使;珩孙九金,字廷相,嘉靖四十年(1561)举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至江西按察司佥事;九金侄天陛,字懋缙,号翼堂,万历三十七年(1609)举人,四十四年(1616)登三甲进士,官至广信府知府。还有林休徵,万历四年(1576)中举,五年(1577)登进士第,授翰林院庶吉士,转河南道御史,在井亭为其立 “翰苑柱史”坊。这些科第人物均是井亭人。可见,他们是聚居于井亭街的科第名家。
当然,聚居井亭街的家族不止以上所举四姓,尤其是清以后的郡、县志《科目》或人物传叙多以 “右厢”概之,右厢地域虽然不大,恐涉他街之错,故不敢妄录。因社会变革,人口迁徙频繁,居住变化无常,故世居这里的名家大族屈指可数。
旧街概览
旧城改造之前,在鼓楼上眺望井亭街即今十字街,可见街北两侧有唐异僧涅槃开凿的东、西井。东井上覆有亭,匾曰 “福山堂”,祀观音大士。民国志载曰: “今西井尚存,东井在福山堂观音座下。”福山堂,面北。民国后期,福山堂改建为两层店房,1949年后,店房改为新华书店;而东西两井仍存,至20世代八九十年代旧城改造时均已填没。
福山堂南侧为 “保福社”,坐东朝西,祀土谷之神。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旧城改造时被拆除。近年居民在鼓楼里东南角重建新庙,以 “福山堂”命其庙名,规制小如土地庙。新建福山堂与旧保福社、安福社合祀。
保福社相对街西有隶属原莆田县饮服公司的 “鼓楼饭店”。
保福社南侧是明末高州知府郑迁居第,大门坦额匾曰 “科甲名家”,旧为大户人家。(详见 “明知府郑迁居第”条)郑迁居第南为 “天主堂”,即天主教教堂,亦称 “若瑟堂”,以纪念耶稣养父若瑟,故名。建于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初为平屋;光绪二十三年(1897)改建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洋楼。民国5年(1916),天主教曾在此创办 “正本学校”,学生多为教徒子弟,至民国25年(1936)因教会内部矛盾而停办。郑迁居第连同天主堂,原城厢镇、城郊乡机关曾一度设于此办公。天主堂斜对周如磐 “平章硕辅”坊,坊下西侧为 “安福社”,是安福铺境民里社,旧城改造时被拆除。
周如磐牌坊南即井亭街与东大路交会之地,古时这里称为 “十字街”。按,乾隆志载: “平章硕辅”坊 “在十字街”;而其坊南的 “春宫嘉客” “大司马”两坊却称 “在南门街”。据此记述,“十字街”之地名起初仅限于两街交会之地;后来,井亭街之名才渐被泛称为 “十字街”,世居此地之耆老们亦如是说。
又南,街西为太平小学,其址在宋时为丞相 “陈俊卿府第”。(详见 “丞相陈俊卿府第”条)弘治志载: “公(俊卿)府第后为延福寺。国朝(明)改为公馆。”正统十年(1445),布政使孙昇又以延福寺遗址建 “布政司分司”。成化三年(1467),知府岳正将旧杂造局改为布政司分司,而 “杂造局”移建于此。嘉靖间(1522—1566),撤销杂造局而地卖与居民。清时,这里又建为右营公廨。至民国16年(1927),华星女子中学由书仓巷叶祠迁建这里,后女中停办。1931年复用 “华星”之名创办 “华星小学”。1949年后,改为 “太平小学”。
太平小学斜对街之东侧即 “寿康亭”,亭中祀观音大士,亭下有六角古井,井亭街因此而得名。寿康亭拆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旧城改造,而今每逢节庆,居民仍在十字街口搭棚演戏,庆贺观音诞辰。
过南门内横街,至南端为兴化城南门。城门内东侧旧有 “三义庙”,面朝十字街,庙祀刘备、关羽、张飞,传为南城门镇关神庙。1949年后,据说神像被移迁在石室岩,而庙改为莆田县谷仓。
兴化城南门筑有瓮城,俗称 “鸭蛋笼”。据原居住在瓮城内的辛老先生云:瓮城似椭圆形如鸭蛋状,设南北即内外城门,城门间是一条弧形小街道,背面紧挨城墙。至民国城墙拆除前,其间居住十多户人家,多经营竹制品一类的杂货店,亦有一户开设棺木店买卖生意,店主名金先。出外城门,也有数爿店铺,中间一爿为陶器店,主人呼陶兰。按,相传古代冷兵器时代,凡城内多备有棺木,以备战事收殓;还备有水缸等,战时置放于城墙顶,用以盛装沸水御敌攻城之用。传说在这里得到证实。
兴化城南城门,初曰 “望仙”,以壶山陈、胡二仙得名,建于宋宣和三年(1121)。明洪武十二年(1379)辟城时,改匾 “望仙”为 “迎仙”,清时又改为 “迎和”。城门外建有濠桥,通南门外埠。
牌坊林立
井亭街位在鼓楼前,地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可谓是兴化城第一街。为激励衙门勤政为民,彰表科第名臣宦迹,这里牌坊林立。依郡志记载,宋代在望仙门内即陈俊卿府第前有为陈俊卿立 “元老旧弼”坊。俊卿告老,因御札有 “元老旧弼”之语,故名。明成化间(1465—1487),改建同升坊,即其址也。而明代井亭街立坊有:集英坊,宣德八年(1433),御史杨政为壬子科举人林同等10人立。进士坊,旧名 “武秀”。正统十二年(1447),指挥张刚等为监察御史严洤立。耆英坊,景泰元年(1450),知府张澜为致仕员外郎陈中、行人方懈、按察使林坦、参议黄常祖、知府方鲤和郑述、封舍人李尚经、同知林彀、教授方浚源立。
兰畹坊,成化七年(1471),知府潘琴为辛卯科举人黄穆等立。
文明坊,成化十二年(1476),御史尹仁等为己丑进士周瑛、蔡元美等立。
麟凤坊,成化十九年(1483),知府丁镛等为癸卯科举人陈仁(解元)等立。英贤坊,成化廿二年(1486),御史刘信为乙未进士黄铎等立。九德坊,弘治六年(1493),同知朱海等为丁未进士黄穆等立。秉德坊,弘治十一年(1498),知府王弼等为壬子科举人陈琳等立。鸣盛坊,弘治十一年(1498),知府王弼等为乙卯科举人宋元翰(解元)等立。俊彦坊,为弘治十四年(1501)辛酉科经魁陈艮山立。壬戌进士坊,为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科黄体行等8名进士立。簪缨世美坊,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贵州左布政使叶珩一门立。戊戌进士坊,为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科方国佐等14名进士立。丁未进士坊,为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高超等6名进士立。解元坊,为嘉靖二十八年(1549)己酉科解元黄士观立。庚戌进士坊,为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科林烶章等9名进士立。五魁坊,为嘉靖二十二年(1543)癸卯解元黄继周,经魁林文宝、黄谦、林仰成、江从春立。甲戌进士坊,为万历二年(1574)甲戌科周希贤等11名进士立。万历间,亦表有官阶坊:台总宪坊,为明都御史邹守愚立。宫保坊,为赠太子少保谥襄靖郭应聘立。两按畿甸坊,为巡按陈志立。翰苑柱史坊,为御史林休徵立。大中丞坊,为赠都御史林一鹤立。廌绣坊,为封御史朱贵和立。按,以上坊表至民国前均已废圮。明嘉靖以后,井亭街自南至北立有大司马、春宫嘉客、平章硕辅、大宗伯四座石坊,雕艺精美,庄重大方,为兴化牌坊之最。(详见 “四大石坊”条)
商铺云集
井亭街为兴化城的主要官道之一,是自迎仙门入城的必经之道。该街地处人流繁华的特殊位置,则必然成为商铺旺地。郡志虽无早期商贸记载,而迨至民国时期,这里的商铺鳞次栉比,经营行业品类齐全,其中药业、饮食业尤有特色,一些名店声誉仍流传至今。
药材行业:有 “资生来”药房,业主华亭人方伟廉。据说,方初为文献路 “自西来”药房店员,后来独立自营,规模超过自西来。还有 “保生” “共和” “锦瑄” “金坤”等药房。这些药店以经营中药为主,兼营西药。中药药味齐全自不必说,而西医传入莆田后,西药则配备有当时新风行的药品如阿司匹林、奎宁、消治龙等,更加吸引顾客。
旧时,邑人治病多信仰传统中医,西医传莆之初,西药店少有人光顾。然在20世纪初至40年代,莆田几度瘟疫大流行,蔓延之快,死亡率之高,触目惊心。据史上统计,单被鼠疫传染的就有186771人,死亡143924人,死亡率达77%以上。如:1929年,莆田发生鼠疫大流行,七步郊东村仅有人口800多人,染疫死亡308人。单吴某一家,染疫死去3人,其妻死后还遗有未满月的婴儿,家人忍痛将婴儿拿去陪葬,幸被抬棺人发现而得救。1940年八九月,全县鼠疫大流行,城厢中秋节一天,染疫死亡104人,棺材难求,遂有挖墓偷棺以葬死者之事发生。1943年,沈塘村染疫死亡达200多人,17家绝户。瘟疫给邑人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损失,并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而西医传入后,用西药阿司匹林、奎宁等救治疫病,疗效显著。1963年《莆田县志稿》中提及性病治疗一事:1949年前,莆田妓院由暗到公开设立,官府即从中收取捐税。城内鼓楼里、驿前花园巷、书仓巷等地,“烟花院”生意不差,而被染上 “花柳病”,包括梅毒、淋病、下疳等性病的人不少。旧时患性病人多守私密,尤以女性为甚,非至严重不敢外泄亦不肯求医。其时医治性病咸以狮标 “606”为特效药,但私医索价昂贵,多数病人未能得到根治而酿成慢性病。自从西药疗效得到普遍认可后,群众开始重视西医,西药店经营也逐渐繁忙起来。各个药店配有坐堂医生,服务态度好,还可以随时出诊,医药业得以迅速发展。
京果业:以 “庆盛”京果店最为知名。庆盛宝号位于街西安福社北侧,老板吴进远。经营水果杂货,生意颇为兴隆。可是,抗战时期,社会、经济秩序混乱,特别是外贸中断,舶来品稀缺。莆田县林梦飞县长任内(1939—1942),庆盛京果店囤积煤油十多桶,被告发。国民政府四区专署下达查缉囤积居奇命令,林即在三天内查处此案,判处店老板吴进远死刑而枪毙。此外,十字街还有 “宝成”(一作 “保盛 ”)京果店亦颇为出名。
百货(苏广)店:此类商铺甚多,如 “远来”苏广店,是列为文峰宫 “广奇兴”和 “新云章”后的名店。其店资金雄厚,经营品类齐全,生意兴隆。而下十字清末临街早点摊街有 “瑞生堂”烛店,世代经营香烛,品质上乘,生意红红火火。老板名烛喜,及传烛涛,父子名扬莆田。
酱料业:有 “协兴”酱园,该店出品的 “协兴香豆干”是同行中首屈一指的。产品虽然与同行业一样以豆腐干作为主原料,但制作时另配有五香等辅料,而包装时将香豆干压成又韧又细的方块,并印模镌上 “协兴”字号,尤为特色。其品清香扑鼻,耐人寻味。
文化行业:有位于大宗伯坊边的 “文宝斋”,业主林郁东,经营文房四宝,是文人墨客必进之店。还有 “富顺斋”等。这些知名文具店,一般都招聘有书法较好的店员,可为顾客代写门联、书信、商号招牌、门额、墓碑等,以招揽生意,提高知名度,还可以增加收入。
风味小吃店:十字街周如磐平章硕辅坊脚有店曰 “蚮猴猪”,日销 “蚮猴”(炝蚮)三五十鼎,每中碗卖价两个铜板;儿童优待,一小碗一个铜板。耆老云:这里 “蚮猴”有特色,“调以地瓜粉的蚮,熟时一颗颗尽浮锅面,滚烫烫地不须咀嚼之劳,直沁三寸咽喉,教你感激涕零”。蚮猴猪因此盛名。
郑氏 “科甲名家”大门里有 “廿八婶兴化米粉”。这是一家小吃铺子,专营兴化米粉。有汤、炒两种煮法,而以汤米粉为主。每份以4两米粉干、2两肉片、2两鲜肥韭菜,灌上炝肉原汤而成。汤菜不加调味,咸淡适中,香甜可口。每 “中海”(碗名)16个铜板,折合七八分钱,不廉不贵。每晚供应顾客数以百计,上半夜熄灯时分,以夜自修的学子和教师为主;子夜则接待各色夜游之客。夜市生意火爆,座无虚席。
十字街米粉烹调工艺和经营信誉名扬四方。据说旧时东阳孙舍多有抽大烟的习惯,晚上睡不着,白天起不来。某日夜深入静、饥肠辘辘时,平素鸽蛋、莲子做的点心,孙舍都吃腻了,这回居然想吃城里十字街的炒米粉。可是,远在十里之外,买回来不但冷了,连味道也不鲜,怎么办?孙舍有办法。天还没亮,就派个得力 “脚手”赶去城里,趁城门一开就挤进去,一口气跑到十字街,叩开米粉店大门,喊醒女厨手,特制一盘炒米粉。这时又来了第二个 “脚手”,带来了藤编保暖箱,炒米粉一放进去,拎了就跑。跑到辰门外头亭,第三个 “脚手”早已等候多时,接上保暖箱又跑。如此接力递送点心(其实已到了早点时间),没过多时,炒米粉即送到东阳孙舍鸦片铺。打开保暖箱一看,一盘米粉还是香气喷喷,热气腾腾。十字街廿八婶炒米粉技艺闻名,而东阳孙舍早晨想吃夜点更是千方百计。(陈祖榘《解放前的东阳村》,引自《莆田文史资料》第3辑)下十字街有 “粿洒清” “粿洒文”锅边糊店。邑人俗称 “粿洒店”,故呼。锅边糊可称为兴化风味汤点的鼻祖,创始年代虽不可考,然在福、泉、漳各埠均有兴化人开设的铺号。而兴化城内数粿洒清、粿洒文为一流。其铺粿洒制作并不复杂,即用大米磨成细粉,加水拌为米浆,豆豉汤滚沸时,将米浆洒在锅边,一分钟后,铲入汤中,拌上青菜少许,配以芝麻、香椿、油料即可出锅。每碗收两个铜板,价格低廉,堪称早点珍品。
鼓楼前福山堂对面有一家汤点铺子曰 “扁食文”拌面。经营米粉、面、干饭、杂汤等,其中以三个铜板一小盘的干拌面最具特色,识尝者称 “扁食文拌面”。扁食文乃吴氏,南门外人,而后迁居大道街坊巷,其后裔又将烹调技艺传承下来。
而今,以上这些以精湛手艺著名的店铺,逐渐失去竞争能力而多已退出市场。然城里的耆老们回忆旧时的风味小吃,仍会表述得津津有味。
古巷寻踪
井亭街有巷曰:书香巷、姚生里。
书香巷位于上十字街西侧。两条平行但相距不远的南北小巷分别为 “上书香巷”和 “下书香巷”,东西走向。命名缘因,今不可考。因巷通西边的南市场,故俗称 “市场巷”。巷内旧有原姓居于此。清光绪间(1875—1908),原其藻由福州迁莆,为药商,子孙遂居莆;后因建设 “南市场”而迁居大度坊巷口彭祠。居住这里的还有林、何、黄氏等家族。20世纪50年代,靠十字街一侧征迁改建为南市场,80年代重新扩建,称 “城南市场”。
姚生里位于南门内横街北,下十字街东侧。东西走向,西起十字街东抵下务巷。旧巷中有大埕,边上有井又有亭即曰 “观音亭井”,而因姚氏族居于此,故以 “姚亭里”取名。民国以后俗称 “姚生里”。今因旧城改造,巷被堵没。
按,弘治志、乾隆志《里图》均称井亭街有巷曰 “汤堂巷”。《莆阳汤氏族谱》载云:唐太和四年(830)孝廉汤魁秀,号真庵,迁莆田城聚奎巷,建汤氏祖堂,得名汤堂巷。可见,汤堂巷是因汤氏建祠堂于此而得名。迨至明万历前,其巷或废或被他名替代。万历志载称:汤堂巷 “亦呼石门巷,今废”。
史迹钩沉
宋丞相陈俊卿府第
宋丞相陈俊卿府第,位于井亭街西侧,即今太平小学之址。陈俊卿,字应求,号六梅,绍兴八年(1138)赐进士第二(榜眼)。时在原籍阔口街为陈俊卿立 “亚魁坊”。历官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拜参知政事,进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以观文殿大学士帅福州,除特进,起判建康府兼江东安抚使,加少师、魏国公致仕。淳熙十三年(1186)十一月卒。这一年,适逢莆田 “地大震,壶公山大石崩声传数里”。(民国张琴《莆田县志》卷2《通纪》)孝宗闻讣,为他嗟叹辍朝。赠太保,谥 “正献”。赐葬,建 “贞忠亮直”碑。成化十一年(1475),御史尹仁将陈俊卿、蔡襄并祀 “二贤祠”,立 “二贤坊”。后佥事林克贤增入林光朝,改匾为 “三贤”,立 “三贤坊”。《莆风清籁集》兰陔诗话:陈俊卿 “正色立朝,进贤良,斥邪佞,为南渡名宰相”。《八闽通志》载云:宋时 “在望仙门内之东”为陈俊卿立有 “元老旧弼”坊,“陈俊卿府第在焉”。
陈俊卿归里后在南门内直街建新第。民国志云: “丞相又营新第于南门内。孙陈忠武(即陈瓒)拒元兵开阃于此。明为制造局公廨。皆景仰前贤者所不能忘也。”陈俊卿自题归老卜居城南迎仙门新第落成诗云:三间茅屋落成初,非俭非奢足可居。坐揖壶山供户牖,旋移荔子落阶除。兴来文字三杯酒,老去生涯万卷书。唯有传家清白法,何须广厦艳渠渠?
其子陈宓和诗先君正献构新第落成诗有感,因韵示诸孙,其一:
信矣贤愚共一初,都缘勤怠遂殊居。渊源有本天同健,潢潦无根夕自除。何事不为尘所染?平生唯有善堪书。要徙陋巷甘勤苦,受得声名薄观渠。
其二:
吾家清俭莫忘初,昔日儒酸白屋居。世事且须防瞒假,天上偏是喜乘除。看来负郭三千顷,不似传家一卷书。谦损却能丰萃致,试观沧海变川渠。
陈宓,字师复,号复斋,俊卿四子。以父荫,授南安监税,知安溪县。历官知南康军,改知南剑州,调知漳州,以直秘阁奉祠。赠龙图阁直学士,谥“文贞”。陈俊卿归里两年后的诞辰,孝宗赵睿赐金器、香茶及御书一札。其札云:卿垂车梓里,谅多燕息,眷言旧弼,渴想殊深,诞序将临,耆艾可庆,赐卿金器香茶,至可领也,式彰里数,往续茂龄,其益保愿,以昌寿极,故兹亲札,宜礼至怀。
俊卿将此札刻石为碑,碑为螭首,额篆“皇帝御书”;碑文分上、下二节,上为孝宗御札,下为陈俊卿谢表,碑的形制颇为独特。该碑原竖立在南门内府第,宋末其后裔陈瓒组织义兵抗元,城陷,府第被毁,而碑幸存。后人将其碑移立于庙前四贤祠内,四贤祠圮废后,又移至相邻的二忠祠内。至20世纪60年代移存于今市博物馆三清殿碑园,并建亭保护。
明高州知府郑迁故第
明末高州知府郑迁居第,位于保福社南侧,大门坦额匾曰 “科甲名家”。郑氏其先为前张人(今新度镇善乡村),嘉靖间(1522—1566),敕封承德郎晋中议大夫郑如圭徙居于此。仲子郑迁,字孟乔,号果庵,嘉靖四十年(1561)辛酉举人,登隆庆二年(1568)进士第,历武昌府推官,累升顺庆府(唐曰“南充”“果州”)知府。万历八年(1580)张居正执宰时,以违禁驰驿(即滥用驿递之权,今称“公车私用”)被降职六级,移任始安(今桂林市)推官,金华府(古婺州)同知。而后,复为广东高州知府。按,乾隆志《科目》云:郑迁为隆庆二年(1568)戊辰进士,官同州知府。考,同州即陕西省渭南大荔县,清雍正时才由县升为府,与郑迁任职时间相差甚远,“同州知府”之职未知何据。今华亭镇旧街岭头店竖有郑果庵神道碑,记云: “赐进士阶中议大夫,赞治尹,疏准致政广东高州知府,前礼部祠祭清吏司郎中果庵郑公神道。”作为神道碑,其内容当可信。弘治志云:知府,“其官正四品,掌印。其勋阶,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赞治尹”。据此,疑郑迁被降职,至宰相张居正死后,朝廷恢复了一批被他处分的官员职务,郑迁或属此列。后起复为广东高州知府。为此,马巷南侧(原莆田县商业局内)有祀郑迁的 “中宪祠”。
郑迁居第为二进五间厢庭落式大院,其子孙族裔称为 “知府房”。院内东通郑迁之兄郑选居宅 “中议第”,暨国民党莆田县党部书记长郑仲武居第。郑选官为广东电白县知县,故称为 “知县房”。
井亭街四大名坊
明嘉靖以后,井亭街自南至北立有大司马、春宫嘉客、平章硕辅、大宗伯四座石制牌坊。
大司马坊
位于下十字街,南门内横街北。明万历初,为南京兵部尚书郭应聘、祖封主事伯玉、父通判湍,并赠尚书立。石构,四柱、三间、五楼,双面浮雕,工艺精湛。其坊 “大司马”三字的作者,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一位卖豆腐人所书。这位商人一心梦想自己将来要当 “大司马”。想到痴心,天天卖完豆腐,清洗豆腐板时,就用抹布在豆腐板上书写 “大司马”三个大字。日复一日,时间久了,练得炉火纯青。牌坊征选 “大司马”三字书法时竟然被选用。
春宫嘉客坊
位于大司马坊北。明万历间,为太子宾客、吏部侍郎陈经邦,祖父一通、父郎中言并赠侍郎立。万历帝登基后,陈经邦以东宫讲读官转谕德掌春坊事,进侍读学士,升礼部侍郎,迁吏部,加太子宾客。例以其祖父陈一通、父言,赠如其官,奉旨建坊。坊为石构,四柱、三间、五楼。中楼为穿石透雕,即同一块石板两面雕刻人物故事。雕工精巧,栩栩如生,为莆田诸坊之冠。城里耆老云:坊侧店铺旧有打铁店,由于打铁受震动,牌坊中垮塌了两层,中间雕花横梁及上、下两层石匾坠毁。民国初年,修复上一层。其正、背面额匾均书 “春宫嘉客”(原背面书 “天部亚卿”)。据说,“春宫嘉客”四字为邑人陈唐彬补书(一说张琴所书)。后来,每当节庆 “点灯”,邑人便利用坠空的下额搭 “坊亭”,以结彩悬灯;因前后相通,亦可作 “十音八乐”演奏的音乐台。
平章硕辅坊 十字街与东大路交叉口北侧便是。明天启崇祯间,为文渊阁大学士周如磐立。周如磐,清浦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天启五年(1625),以东阁大学士进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按,明制以内阁大学士任宰相事务,故称 “平章”元臣。坊为石构、四柱、三间、五楼。造型大方端重,比例匀称,双面浮雕,浑厚淳美,尤以 “平章硕辅、燮理元臣”八字颜体书法称绝。其下一行石额小字镌周如磐的官衔等内容。
大宗伯坊 位于鼓楼前,天主堂口稍北。万历间,为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大宗伯)陈经邦立。坊为石构、四柱、三间、五楼。顶楼牌额正中嵌着 “圣旨”两竖字,上第二层为楷书 “大宗伯”匾额,中楼浮雕13个形态各异的人物故事,下第二层为记载立坊者的官阶与姓名,下层浮雕有人物、车马等历史故事。石坊两面浮雕人物、车马、花卉、腾龙等图案,雕工精湛,栩栩如生,浑淳优美。
按,笔者采用的十字街四大牌坊老照片,是1978年台湾兴安会馆林国梁主编《福建兴化文献》一书集载的四幅牌坊插页照片,2012年莆田市政协《旧影新光话莆田》一书也收录了以上四幅旧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大宗伯坊”照片是由南向北拍摄,背景是古谯楼;“大宗伯坊”南的 “平章硕辅坊”,背景有两坊被衬托出来,清晰可见,其中第一个坊是位于 “平章硕辅坊”南,牌楼下额坠落悬空的 “春宫嘉客坊”。而《福建兴化文献》采集的 “春宫嘉客坊”,居住十字街的吴金珠和何妹治两位九叟老太太比对四幅老照片后认为,此 “春宫嘉客坊”非莆田牌坊的一般建造风格,十字街牌坊坊柱不置蹲狮,皆为直柱,且春宫嘉客坊的牌楼下额旧因损坏坠空,推断此照片是移花接木,不是 “平章硕辅坊”。以故,本书将此照缩小并套影处理后仍置于文中,意为表达四坊之完整,亦不缺四坊照片。载辑以上考证内容,以供读者欣赏鉴别。
以上四座跨街石坊,雕艺精美,庄重大方,可谓兴化牌坊之最。然毁于 “文革”初期的 “破四旧”期间,现在只能给人们留下一个历史记忆。言事者议,今若能选择兴化历史上的数座名坊在这里重建,则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亮点。
旧时,井亭街是兴化城既古老又繁华的大街。而经 “文革”时期 “破四旧”,四座雄伟壮观的古牌坊消失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次旧城改造,剩余的古建遗物也随之被拆,部分小巷亦被堵废,古街旧迹无存。经改造后的十字街,虽然还是城区最热闹的商业街,然这里已失去当年古色古香的风韵。
西街
西街,亦称“西市街”,今为东大路西段。位于井亭街(今十字街)西,东西向,东起井亭街,西与驿前街、龙门下相接壤。西街与井亭街历史一样悠久。宋兴化军即在这里置设廨署,乃相继为大佬行衙。
西街亦曾经聚居有官僚家族,诸如宋工部侍郎林光朝家族、明正德贵州布政使叶珩家族;旧有林光朝故居。这里亦创建有昼锦社,供里民祭祀活动。
这里亦是兴化城的繁华街区。宋代,曾一度在西街设有市肆。清道光后,兴化中医世家林海六在西市街开设“运泰药局”,声名远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田县侨联会在西街创办股份制的“侨联影剧院”。至今,街北仍是旧城区最繁荣的城南市场。
街名变迁
唐宋朝,井亭街以东的义井街称 “东街”,而西边的街道相对东街则称 “西街”。北宋天圣中(1025—1032)设市于此,市名“西市”,故俗呼街名“西市街”,隶属右厢。明清两朝仍沿“西市街”旧名。自宋代以来西街即设有衙门廨舍、上司行署。以故,其街至今仍俗呼 “大佬前”。
民国以后,西市街与义井街合并更名“东大路”,隶属城中镇昼锦铺。1949年后,街名沿旧,称“东大路”;“文革”期间,改名 “东方红路”。1980年以后,复旧名 “东大路”,分属凤山、太平居委会辖地。今为东大路西段。
西街旧迹
北宋天圣中,府学前街和美巷的“行尾市”,亦名鱼行,曾一度移迁郡治前(即鼓楼前)。三年,复归于旧。既而又移于西街,至元祐六年(1091),鱼行迁回行尾。而 “西市”遂成这里的地名,邑人俗呼其街为 “西市街”。
西街北侧,宋以降即设衙门廨舍、上司行署。宋知军赵彦励曾在西街建有“立义坊”,坊内置兴化军监税廨舍,元时改为兴化路 “录事司”。弘治志云: “录事司:在今西市。延祐戊午,录事赵敬叔建,进士傅定保记。”明朝改为“布政司分司”。弘治志称:“布政司分司,在今县治西三百步,即宋监税廨舍,今呼西市。
元初为录事司,国朝洪武六年为织染局,正统九年改为杂造局。成化二年,知府岳正改为布政分司。”按,弘治志载: “天下布政分司国初未有,正统五年始奉工部勘合而立。初立在于城南古延福寺地,岳正嫌其隘湫,乃改建于此,而以延福寺地为杂造局。复购旁近地以益。”(《重刊兴化府志》卷52《工纪》)布政分司内建有正堂、穿堂、后堂。穿堂匾曰 “退思”,后堂为寝休之所,左匾曰 “阅祠”,右匾称 “属思”。又于其后列小屋五,中为洗心亭,题其楣曰 “日新所”;左为沐室,题曰 “弹冠”;右为浴室,题曰 “振衣”。均为岳正自书。正堂前为东西两廊,前设仪门。外为大门,署曰 “布政分司”。实际上布政分司是不时行部而已。布政司左设 “医学”(惠民药局),为医官督医制药以济穷民。因故,这里建有 “惠民坊”。
嘉靖倭乱,布政分司即改为 “分守福宁道”镇署,以节制福兴泉漳滨海军事。乾隆志载: “嘉靖三十八年倭寇作。议者谓:福兴泉漳滨海之地,非专镇以大吏不可。始奏特设布政司左参政一员驻兴化城,以振饬兵防,称分守福宁道。”(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3《建置》)署中设正堂、穿堂、燕堂、东西房,后有洗心亭及小屋。正堂前为东、西两廊,前仪门、大门,南障垣。四十三年(1564),分守涂泽民撤燕堂后之亭屋,又购民地,拓建大楼一座、下廨厅东西房四间及诸庖湢咸具,又改穿堂及建大门外鼓房两所。万历二年(1574),分守宋豫卿建两坊表于衢路,东曰 “甸宣四郡”,西称 “纲纪一方”。二十八年(1600),分守俞士章将察院前公馆地辟入接建大楼(其东为射圃,有演武亭,一厅事二进),而制益宏备。“盖是道与巡道所驻泉州二百里而近,势相骈联纲维弹压,固一方重镇矣”。
(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3《建置》)康熙六年(1667),为防御郑成功军队,兴化设镇,以总兵官为之。分守福宁道即改为 “兴化镇公署”,掌理滨海诸县军事。总兵吴英以辕门为大门甚浅狭,捐俸购民地为门前衢路,移障垣于外建东西辕门。二十六年(1687),民国志载 “三十七年”,(清乾隆《莆田县志》卷3《建置》;民国张琴《莆田县志稿》卷18《建设志》)改镇为协,以副将驻之,复改为 “协镇公署”,民间俗称 “协台里”。
清亡署废。民国3年(1914),官产处拍卖土地祠,又截去射圃南半段。民国9年(1920)撤去大门扩为操场,改建东西为驻军兵舍。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林寿国海军陆战队旅部,后半部为县警备队队部;后来,这里改称为 “中山堂”。1949年后,部分房屋改为莆田县广播站等单位用址,其余为莆田县大型会议场、舍。至20世纪80年代旧城改造时,拆建为 “中山商厦”,今呼 “荔城商厦”。
西街北侧即今市场大门东侧有 “昼锦社”,因地有 “昼锦坊”而得社名。
昼锦社稍东,旧门牌为东大路145号是林氏居宅,有创办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的林氏 “运泰药局”。运泰药局的经营者是林星溪,而药局设在林氏自家居宅。林氏居宅坐北朝南,悬山顶、穿斗式木梁架,二进二天井,临街为回向厅。建筑用材粗壮坚实,外形朴雅大方,为清代莆仙庭院式建筑风格。宅第之二、三进用于家人生活起居;邻街回向厅改造为药局医师坐诊和药铺经营场所,其大门额悬挂木质牌匾 “林运泰药局”,左右两侧门柱,镌刻行书楹联: “运汇飞鸿估卖药,泰交未卜暂为医。”其宅拆于20世纪旧城改造。
林氏为兴化中医世家。其先有中医林硕人,生少琬、海六二子,道光年间由仙游枫亭迁居莆田。少琬人称 “三先”,居衙后开设 “运志药局”;海六居大佬前,经营 “运泰药局”。传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海六三子星溪始主掌药局。林星溪,号道昭,咸丰年间出生,排名五六,人称 “五六先”,小名 “古龙”,本为兴化府官医局医师。少时天资聪颖,不仕科举,承继祖业,深研医书,精通医术。治病坚持小剂方、少用药;治疗重症者经配合拔罐、针灸等,往往能使之起死回生。后来又致力于研究诊治妇科疾病,研制中药 “胜金丹”,对治疗不孕不育症具有独特疗效。于是,“五六先”医术声名鹊起。而林星溪之子林符周则在药局专司制配药,对药材之炒、煨、炮、切、断等技术均为娴熟。运泰药局精心经营,医术精湛,医风医德高尚,因而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时兴化府赠予 “杏林春满”匾,以表彰其救死扶伤、医德高尚精神。星溪弟星洲,人称 “六十先”,居太平社西洲业医并开设药局,即称 “志泰药局”。三家药局均声名远播。
西街南侧,其东部为民舍,东南偏通旧华星小学;中部是明兵部尚书郭应聘府第(大司马第)后的绣楼,俗称 “小姐楼”。20世纪50年代,被拆建为莆田县侨联会办公楼以及侨联影剧院。绣楼西侧有小巷道南通大司马里,此地称为 “楼下”。绣楼西部为古贡院之址,后渐易为民间用地。
旧居家族
西街有家族居住的记载早在宋代。《莆阳比事》称有:西市林,为 “侍郎光朝之族”。林光朝,字谦之,号艾轩,隆兴元年(1163)进士,官至工部侍郎。西市彭,为 “祭酒椿年、教授奎之族”。彭奎,乾道二年(1166)进士,德庆府教授。
据广东省陆丰市 “惠州刺史萧存斋墓”(文物保护单位)相关史料记载:萧存斋,讳观,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生于莆田西街,崇宁五年(1106)进士,官至惠州刺史,定居陆丰碣石镇。依此推北宋时西街亦居有萧姓人。
至明代有陈、吴氏等家族居住这里。见选举志:陈用,字时显,右厢西市人,永乐元年(1403)举乡试第一(解元),九年(1411)登进士第,选翰林院庶吉士,升翰林院检讨,迁修撰。正统初,转侍讲掌院事凡二十余年,以庶母丧解官归,卒后无嗣,乡人祀之于义社即今十八张厝的延福社。郡志载: “用为人质实醇厚,言动不苟。身后竟无一息以奉宗祀,一时士大夫莫不为之衋伤而叹天道之无知也。”(《重刊兴化府志》卷35《礼纪 ·人物列传》)门生江浦人张瑄来为巡抚,刻诗摹石曰: “四十余年翰墨场,皇明人物汉文章。惜无子姓承宗祀,徒有门生酹酒浆。”(《重刊兴化府志》卷25《礼纪 ·墓志》)成化十年(1474)举人吴希达,字汝达,亦是西街人。历顺德、番禺二县学教谕,升常州府教授。弘治志云:希达堂兄希贤,字汝贤,天顺三年(1459)举人,“黄石埔头人,叔告之后”。据此,推希达为吴叔告之后,由黄石迁居西街。
科第牌坊
宋时西市之右立有 “宜木坊”,大观三年(1109)黄詹擢第,改名 “昼锦”。绍熙二年(1191),知军事赵彦励重立,改名 “立义”。明朝西市街立坊表有:
绣衣坊,成化八年(1472),知府潘琴为成化二年(1466)进士、监察御史林正立;汇英坊,成化十年(1474),同知习襄等为甲午科黄乾亨(解元)、吴昭等35人中式举人立;共臣坊,成化十三年(1477),知府陈表为丁酉科方宪、郑瑗等35人中式举人立;论秀坊,为正德十四年(1519)举人郑弼等立。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