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134
颗粒名称: 古城沿革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48-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不同时期的沿革变化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兴化古城 沿革 莆田

内容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兴化军移治莆田县。莆田县治附郭,军城隶属古崇业乡延陵里、清平里。
  元代,兴化路置录事司,与莆田县分治,并以路治所在地地区及近郊划为四厢。左厢:即宋延陵里东部;右厢:即宋延陵里西部;东厢:即宋清平里;南厢:即宋嘉禾里。《元史》载: “元至元十三年,割左右两厢属录事司,县如故。”明代,改兴化路为兴化府,废录事司,以四厢归属莆田县。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县划为七区,至清不变。四厢隶属一区,府城内区划分属左、右、东厢。左厢,自兼济桥南至行尾巷头为界,辖七街:即义井街、大道街、衙后街、后街、井头街、府学前街、文峰宫前街;右厢,自迎和门内历井亭街,横亘鼓楼前历驿前、府后,北抵洞桥为界,辖五街:井亭街、南门内横街、西市街、司前街、驿前街;东厢,自龙桥、北磨贯永清里,历河北一直北出拱辰门外,南至下墩、白湖止,辖后埭街、石幢街、乌石街及东门外街和阔口街。而城外南厢,附郭,自迎和门外南门街、上杭头止。
  清代,沿明区划,府城仍隶属一区,分属左、右、东厢。左厢领七街,仍旧不变;右厢旧辖五街,其中驿前街析出北门街,共领六街;东厢领城内旧三街,城外拱辰街、东门外街、阔口街附图。
  进入民国,兴化府撤销。民国2年(1913)《划一现行地方官厅组织规定》,全县划分为10个区,旧府城隶属莆田县第一区即城厢区;民国18年(1929),新制规定区以下设乡、镇(有市街集镇的称镇)。以百户以上300户以下为一乡,不及百户为附乡。乡以下设邻闾,五户为邻,五邻为闾。以20-50个乡镇组成区。至民国21年(1932)(莆田县志作民国22年。参见民国张琴《莆田县志》卷4《沿革》、1994年版《莆田县志》第3章),旧城区仍属一区,而区划隶属二镇三乡:即城中镇、城南镇、城东乡、城西乡、城北乡。其中,城中镇领:善俗铺、保福铺、昼锦铺、兴隆铺、安福铺、长寿铺、德义铺;城南镇领:延福铺、和美铺、登龙铺、兴贤铺、太平铺、万安铺;城东乡领:仁寿铺、材行铺、紫奎铺、天禧铺、义海铺、金桥铺、孝义铺;城西乡领:延寿铺、朝天铺、乌石铺、后塘铺;城北乡领:元妙铺、英惠铺、集福铺、古棠铺、一经铺、龙坡铺。民国23年(1934)5月,实行保甲制度。27年(1938),全县行政区划分为6区,87乡镇联保,城区仍属一区,划分城南镇联保,辖17保;城北镇联保,辖7保。28年(1939)9月,实行新县制,联保名称撤销,复称乡镇,整编保甲制度,隶属一区城厢镇。31年(1942),实行分区设署,隶属莆田县直辖城厢镇。32年(1943)10月,撤销区建制,调整管辖。沿旧属城厢镇,属甲级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莆田县人民政府。初,属第一区公所城厢镇;1950年,废除保甲制,隶属城厢镇人民政府,划文献、长寿、元妙、凤山、太平、梅峰、英龙七街;1952年,莆田县完成土地改革后,调整行政区划,隶属第一区公所,保持旧七街;1954年7月,调整部分行政区划,仍沿旧不变;1956年,因农业合作化需要,重新调整行政区划,隶属城厢镇人民委员会,划分城南、城中、城北三街,次年12月,撤区建乡,仍隶属城厢镇;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撤销乡(镇)组织,实行政社合一,隶属城厢人民公社;1961年6月,实行县下设区,形成县、区、公社、生产大队四级管理体制,划属城厢区公所的城厢人民公社;1965年8月,撤区并社,隶属城厢镇,下辖太平、凤山、文献、长寿、英龙、梅峰六街;“文革”期间,隶属不变。1980年12月,撤销革委会和革领组名称,隶属复名城厢镇人民政府。1983年,撤销莆田地区,设立莆田市;1984年城厢镇划属城厢区,改名荔城街道办事处,管辖沿旧。而在莆田设市前,兴化古城旧地属原莆田县城厢镇。
  兴化古城墙被拆毁至今七八十年了,20世纪40年代后出生的人全然不知其模样;而今仅有保存完整的古谯楼,却使人们牵扯着悠悠的思绪,因为它代表着兴化府级建署以来的历史文脉。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