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128
颗粒名称:
页数: 3
页码: 1-3

内容

大约5年前,萧亚生先生告诉我,他打算收集兴化古城的历史资料,编撰全面考察古城历史变迁的著作。他说,自己虽然不是城里人,但长期在城里工作,走遍了城里的大街小巷,早已把城里当作自己的故乡。近几十年来,兴化古城经历了沧桑巨变,很多街区已经面目全非,很难再现古城的历史风貌。因此,编撰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存古城的历史记忆,帮助年轻一代记住 “乡愁 ”。当时,萧先生的新书《兴化家族与祖先崇拜》刚出版不久,又随即提出新的研究计划,我深为他的雄心壮志所感动。自此之后,我一直关注此书的编撰过程,期待早日交付出版。前不久,萧先生来电告知,《兴化古城寻踪》的书稿即将付梓,邀我作序推介。我与萧先生颇有文字缘,曾多次阅读本书书稿,并参与讨论,故不敢辞。兹择要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并略述其历史文化内涵,就正于读者诸君。
  兴化古城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早期版筑的城墙有专门守护官衙的 “子城 ”(牙城),周长仅有1000多米,又在子城之外建筑可以守护民居的 “外城”,而且是用茅草覆盖的土城墙。北宋宣和三年(1121)更筑城墙,外城周长近4000米,又将土城墙改建为砖城墙。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全面改建兴化城,将城墙扩及西侧高地,且易砖为石,因此遂有“石兴化”之称。明洪武年间(1368-1398),在兴化城设立卫所,扩建新城至乌石山东麓,新旧城墙总长6000多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在城外西侧新筑“罗城”。万历九年(1581),在城外西北隅扩建“重城”。此后,兴化城墙虽屡有重修,但并未超过明万历年间的规模。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下令福建沿海各地拆除城墙,以便沦陷后收复,兴化古城墙因此而毁于一旦。
  由于兴化古城墙早已荡然无存,如今只能依据相关历史文献,追寻兴化古城的建筑规制与演变轨迹。本书对兴化古城墙的历次修建过程作了详细考证,举凡城墙的座址、高度、长度、用料及城壕、城门、谯楼、瓮城等附属设施,都逐一加以考证,纠正了前人的不少误解。对于目前硕果仅存的子城古谯楼,作者不惜笔墨,作了深入细致的考证与分析。作者认为,古谯楼始建于子城兴建之初,此后虽历经重建,皆不易其址。现存的古谯楼主体建筑,应是康熙年间重建、嘉庆年间重修的,其木结构保持了明隆庆年间重修时的规制,而中间五开间的基台,则为宋代子城的遗存。因此,古谯楼保存了宋明以来的建筑遗产,见证了兴化古城的历史变迁。这些实证性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兴化古城的认识,也有助于推进当今的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与保护。
  在兴化城内,历代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街区。其中有的是衙署汇聚之地,有的是商业或文教中心,有的是名人与世家故里,有的以寺观和神祠著称。本书记述了古城历史上的16条主要街道,逐一考证其街名变迁、街巷格局、世居旧族与历史遗存,力求再现其历史原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专门设置了“史迹钩沉”的栏目,详细记述每一街区原有的名胜古迹、名人故居与历史掌故,以期揭示古城历史上的街区特色与文化积淀。因此,我们可以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尽可能重返历史现场,探求古代城市生活的内在逻辑;也可以在作者的指引下,逐街逐巷寻觅历史遗迹,亲身体验古城考古之旅,以今日之观感,发思古之幽情。
  兴化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值得发扬光大的历史文化传统。例如,兴化城依山面海,溪流环绕,历代累积了丰富的治水、用水经验。自宋代以来,在城外北、东、南三面皆有城壕,引入延寿溪、木兰溪之水,常年川流不息,既可护城,又可通航;明成化三年(1467),疏浚宋城北旧壕,开设小西湖,引其水直达东水关,既可以蓄水排涝,又便于日用。由此可见,兴化城的历代修建,对治水和用水已有通盘规划,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又如,兴化城为人文荟萃之地,历代以科举文化著称,累积了丰富的文化教育与人才培养经验。在城内各地,历代都有许多官办和民办的教育机构,还有各种表彰历史文化名人的牌坊,集中反映了兴化历史上的科举成就与仕宦业绩。重新发掘与维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实施 “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无疑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本书的资料来源,主要是历代地方文献,如《莆阳比事》《续莆阳比事》《兴化府志》《莆田县志》以及历史名人遗著等。作者汇集了各种地方文献的相关记载,加以系统的比对、校勘与梳理,为全书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基础。本书收录的数百幅历史图片,为我们营造了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与此同时,作者充分发挥本地学者的优势,长期坚持实地调查,勘察现存历史文物,观看民俗文化活动,访问当地耆老,收集历史掌故,补充了许多非文献史料。不仅如此,作者还独具匠心地绘制了每一街区的示意图,详细标注了主要历史建筑及世家大族的聚居地。在此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现代的数字化技术,把本书提供的各种相关资料植入历史地图之中,建立直观和动态的兴化古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我以为,本书不仅是严谨的学术著作,也具有丰厚的知识含量和多维度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乐于向情系古城的读者诸君推荐此书,并对作者萧亚生先生表示敬意。
  是为序。2019年9月16日(本文作者曾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主任,现为厦门大学民间文献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

相关人物

郑振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