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施琅性格中的妈祖精神因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妈祖之光》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121
颗粒名称: 浅析施琅性格中的妈祖精神因素
分类号: B933
页数: 7
页码: 185-191
摘要: 本文在分析施琅性格的同时,发现他的性格特征中潜在着妈祖精神因素。拟用三个层次来阐述:一、施琅从小受到妈祖文化熏陶,具有自信进取的性格特点;二、施琅借助妈祖神威克敌制胜,表现沉稳理智的性格特征;三、施琅传扬妈祖功德大爱精神,体现正直公义的性格品质。
关键词: 文化 妈祖精神 施琅

内容

前言
  要分析施琅的性格,首先要了解“性格”一词的含义。来自辞海的解释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核心部分,最能表现个别差异。具有复杂的结构,大体包括:(1)对现实和自己的态度的特征,如诚实或虚伪、谦逊或骄傲等。(2)意志特征,如勇敢或怯懦、果断或优柔寡断等。(3)情绪特征,如热情或冷漠、开朗或抑郁等。(4)情绪的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或思维迟缓、浅薄、没有逻辑性等。
  从心理学来看,性格也是术语。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表现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这些具有道德评价含义的人格差异,可称之为性格差异。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为此,本文在分析施琅性格的同时,发现他的性格特征中潜在着妈祖精神因素。拟用三个层次来阐述:一、施琅从小受到妈祖文化熏陶,具有自信进取的性格特点;二、施琅借助妈祖神威克敌制胜,表现沉稳理智的性格特征;三、施琅传扬妈祖功德大爱精神,体现正直公义的性格品质。
  一、施琅从小受到妈祖文化熏陶,具有自信进取的性格特点
  施琅的性格在后来的表现有他的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等意志特征。自觉性是指在行动之前有明确的目的,事先确定了行动的步骤、方法,并且在行动的过程中能克服困难,始终如一地执行;坚定性是指能采取一定的方法克服困难,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果断性是指善于在复杂的情境中辨别是非,迅速作出正确的决定。先从他小时候说起。
  1.施琅出生奇异,体貌奇特,少时聪颖,又在妈祖文化熏陶下成长,还被父辈们寄予厚望,在施琅家人及施琅自己心中都有“绝非普通之人”的观念,多层次的天生因素,促使施琅充满自信心和进取心。
  施琅出生年代,正适礼部尚书林尧俞编著的《天妃显圣录》已经刊行。当时,福建沿海一带对妈祖崇拜信仰的文化氛围浓厚。施琅出生那天,闽南晋江南浔乡的村民看见施家红光映天,“将诞,母太夫人洪有神授宝光之梦,觉而异之,遂生公(施琅)……”施琅出生时红霞满天,又生得“颐广额宽”,似有贵人相,其父施大宣心中暗喜,严加管教,“授经课督益无虚日”,希冀施琅日后成为公侯将相。施琅出生的乡村里有座神宇“定光庵”,是祀奉观音菩萨的。施琅进私塾读书前进定光庵“诣神稽首”,仿佛见神灵随之拜起,自己也在心中觉得“自异”。
  施琅祖父施一举性淳朴,乐善好义,见有浮尸漂泊海滨,“辄捐赀,募众率子弟往埋之”,他生平行善,远近颇有美传;其夫人许氏,与他同行善举,“妣一品夫人许氏尤好施与赈穷困”;施一举夫妇怜贫惜弱的义举,流传民间。施琅父亲施大宣继承其父仗义好施的品格,路遇不平,常挺身而出,主持公道,且为人谦和,热心助邻。“负志激昂,无卑琐气……以尚义持正、乐善好施,声着乡闾”。施琅的祖父和父亲及家人都有“乐善好施”的妈祖精神,受其家风影响,施琅身上潜藏着妈祖精神的因素。
  施琅小时候不但体格魁梧,臂力过人,而且聪明慧黠。他家住滨海地区,从小很有志气,决心学习妈祖会观天测象的本领,对于洋流潮汐、季风气象等自然现象也自学揣摩,知晓甚详。少年时代的施琅学书又学剑,“从其师习战阵击刺诸技,于兵法无不兼精,遂智勇为万人敌”。他的自信进取性格特点在少年时代已经形成。
  施琅出生伴有灵异之说,又具富贵之相,这刺激施琅自信心的形成。自信中更有进取。在后来的征台之际,施琅屡次上书请求“专征权”。施琅明知获取专征权绝非易事,一旦不慎出事,要承担巨大责任。这一点也是施琅自信中的进取表现。时直“明乱,故杖策从戎”,欲“大有为”而“着勋名于千古”。可见施琅之进取心也非常强烈。
  2.施琅在自身体质、气质基础上和明末荡乱的历史环境下形成了富有自信心和进取心的个人性格。这一性格促使施琅奋发有为、屡立战功,后来形成收复台湾的坚定决心,并为收复台湾作不懈的努力,不畏险阻、积极进取。
  明末清初,是一个大动荡的历史年代。施琅17岁从军,加入郑芝龙军队,以他过人的智勇,成为郑军中的重要将领。施琅每战必身先士卒,累立战功,在郑芝龙军中之时既已“挥戈一指,贼亡魂溃散,先后廓清山寨三百余所”。在郑成功军中,楼橹、旗帜、伍阵相离之法等,“皆琅启之”,25岁时被郑成功任为“左先锋”,可谓“英雄出少年”。后来施琅在清军中也表现不凡,历任副将、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目睹郑氏军队与清军交战,带给东南沿百姓的损失和灾难,于是在康熙六年、七年先后两次上疏,提出攻取台湾宁靖海疆的战略设想,表达他爱国忧民的思想。由于当时清廷执政者没有接受施琅的建议,反而把他调入京城,担任“内大臣”闲职。
  闲职对施琅来说并不闲。在京师担任内大臣之时经常到李光地处说“海上可平”的本事。三藩乱起,施琅“疏论寇可灭状,因诣阙痛切陈之”,并在《为尽陈台湾剿抚可平机宜事》本中说:“臣知己知彼,料敌颇审,率节制之师,贾勇用命,可取万全之胜。”三藩乱后,康熙议取台湾,施琅从容拜稽首,具陈“臣料其一二师,虽号桀骜,以臣视之,直狐鼠耳,当非臣敌也”。因度己度彼,指掌条奏甚悉。这是施琅有“度已度彼”的自信的表现。
  施琅的性格在情绪强度方面,也能自我控制,情绪稳定,心平气和;在情绪持久性和主导心境方面,他能保持情绪饱满,处于积极进取的情绪状态而不郁郁寡欢。施琅在京师担任内大臣之时,并没有意志消沉或甘于职位爵禄而失去进取之心,依然以收复台湾为己任,积极结交朋友宣传自己的平台方略,为出征台湾作积极准备。“时以内大臣奉朝请,即慨然有澄清之志。每篙目时艰..欷扼腕,声泪俱下”,在京闽籍士大夫经常拜访施琅,请教平海方略,施琅“指画明悉,凡征战机宜,以及绝岛巨浸、险阻厄塞之处,如列诸掌”。施琅“既留宿卫,逆知鲸穴未捣,终当为边患,寝食燕处,未尝一日忘歼贼也”。另外,施琅在京担任内大臣的十三年,“尝于朝退休闲,翻阅历代二十一史,鉴古今成败及名臣言行可法者,一一具志诸胸中”。由此可见施琅进取心之强和情绪控制之良好。
  二、施琅借助妈祖神威克敌制胜,表现沉稳理智的性格特征
  施琅性格中的理智特征表现在他的感知方面,能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主动地观察,并倾向于对观察对象的细节进行分析,同时观察对象的整体和轮廓,综合精确地感知,有主动想象和广泛想象的天赋,并有独立思考的深刻思维。施琅善于指挥和调动全军将士英勇作战,取得平台的辉煌成就。施琅一生坎坷曲折,平定台湾的决心和毅力可歌可泣,而期间也与妈祖结下了不解之缘。施琅仔细洞察闽台人民对妈祖几百年来的敬崇心理,巧妙运用妈祖神威为水师鼓舞士气。他在湄洲、澎湖等地驻军、作战,与部下数次声称得到天妃保佑,妈祖实际上成为施琅征台军队的保护神。
  妈祖是人们心中的精神支柱,施琅是妈祖的虔诚信众之一。施琅借助妈祖灵光,为渡海征战创造精神依托,体现沉稳理智的性格特征。施琅突出妈祖对征台平台的神助作用,其心理思维是:福建水师官兵都把妈祖视为共同的“保护神”;施琅在总结以往征台失败的教训后,再次征台要想获胜,心理上需要需借助神力保佑;为营造平台是顺应天意的舆论氛围,清王朝前期更需要利用妈祖神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来争取人心,以安定稳定闽台两岸的社会秩序。所以,他把成就功劳都归于妈祖的神助之功。
  1.“涌泉济师”,是施琅为积极备战练兵稳定军心的性格理智表现。
  平海天后宫宫内存有《师泉井记》和《平海天后庙重修碑记》等古碑刻。康熙二十一年
  (1682年)十一月,施琅为了攻取台湾澎湖而将大军驻扎于福建莆田平海卫,驻地为沿海盐碱地,寻找淡水水源不易。据《靖海纪·襄壮公传》载,施琅将军“至军练兵整船,泊平海卫,以需大举。卫地斥卤,旧唯一井,仅供百家,以迁界,泉涸多年,军中艰于得水。公就井拜祷,甘泉立涌,足供万灶炊。因勒石日‘师泉’,异也”。虽是盐碱之地,淡水断涸,但“就井拜祷”后,咸水即变为甘泉,说明妈祖护佑之灵验。后来施琅为纪念妈祖的灵威,撰写了《师泉井记》碑文,并勒“师泉”二字石铭。《师泉井记》中多次提到有关妈祖的灵助,如“天妃行宫”“祈吁神聪”“拜祷之余”“灵光幽赞”“佐佑戎师”等。施琅通过神化“在莆田平海驻军期间浚井得到淡水,几万大军不再缺水”之事,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征战大军的“练兵整船”得以施行,缓解了备战之急。收复台湾前,施琅将军把平海天后宫妈祖神像恭请在旗舰上,庇佑护航。登岛后把妈祖神像供奉在台南大天后宫,成为开台的首尊妈祖金身。
  2.“引舟入澳”,是施琅为出师营造顺应天意氛围的性格机智表现。
  施琅性格机智还表现在“引舟人澳”的故事中。《敕封天后志》中记载,1682年施琅船队经过平海,因谋进取,于十二月二十六夜开船,一夜一天,仅到乌丘洋。因无风不得行,令驾回平海。未到澳,而大风倏起,浪涌滔天,战舰上小艇,随涛浮漾外洋。天水淼茫,十无一存之势。次早风定,差船寻觅,及到湄洲澳中,见人船无恙,既喜又惊,疑问之:“似此风波,安得两全?”众曰:“昨夜波浪中,我意为鱼腹中物矣,不意见船头有灯笼火光,似人挽缆至此。皆天妃默佑之力。”这则“引舟入澳”的故事,主要记载施琅军队的战船遇到台风,战舰上的小船被抛落海里,听海涛漂荡外海,处于“十无一存”之险境,后得天妃“默佑”神助,小船与兵士“无恙”“两全”。施琅通过对“引舟入澳”的神化,来预示此次率军征台因有“天妃默佑之力”必将获得胜利,从而在水师中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念。后来施琅将军率降众赴湄洲致谢妈祖,捐金助帛,重修楼阁,以显灵惠。施琅积极扩建湄洲妈祖祖庙,既为清代妈祖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也表现他借助妈祖神力引航避浪的理智思维和“知恩图报”的思想感情。
  3.“澎湖助战”,是施琅为说明克敌制胜乃“默助之功”的沉稳性格体现。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奉命征剿台湾。澎湖系台湾中道之冲,萑苻窃踞,出没要津,难以径渡。署左营千总刘春梦天妃告之曰:“二十一曰必得澎湖,七月可得台湾。”施琅于是整奋大师,严饬号令,士卒舟中,咸谓恍见神妃如在左右,遂皆贾勇前进。敌大发火炮,我舟中亦发大炮,喊声震天,烟雾迷海,战舰衔尾而进,左冲右突,凛凛神威震慑,一战而杀伤彼众,并淹没者不计其数。其头目尚踞别屿,我舟放炮攻击,遂伏堵驶舟而遁,澎湖自是肃清。如梦天妃所示,果于二十二曰澎湖克捷,其应如响。又是日方进战之顷,平海乡人,入天妃宫,成见天妃衣袍透湿,有左右二神将,两手起泡,观者如市。及报是日澎湖得捷,方知此时即神灵阴中默助之功。施琅将军侯因大感神力默相,敬缮奏闻。“恍见神妃如在左右”“梦天妃告之”“天妃衣袍透湿”“二神将(千里眼、顺风耳)两手起泡”,从酋到尾凸显着妈祖神灵助威之奇、克敌制胜之功。施琅在《为神灵显助破逆请乞皇恩崇加敕封事奏折》中同样描述到“臣在澎湖破敌,将士成谓恍见天妃,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而平海之人俱见天妃神像是日衣袍透湿,与其左右二神将两手起泡,观者如市,知为天妃助战致然也”。可见,施琅认为有妈祖助战才取得了澎湖之战的胜利,因而为妈祖请封。后来,自清雍正时起,即出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因施琅为感谢妈祖神助破敌所奏而晋封天妃为天后之说。这也说明施琅将军不为自己表功而功归妈祖神助的沉稳性格特点。
  4“不伤郑氏一人”,是施琅冷静地处理郑军俘虏的沉稳性格体现。
  施琅并没有在澎湖大捷后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冷静地处理郑军的俘虏问题,努力争取早日瓦解郑军,实现其“可不劳而定”的策略。可见施琅考虑问题甚是周到,不急功近利。且看他是如何处置郑军俘虏的:“所获水军创残八百人,给以糜粥、酒胾,遣医为裹伤傅药。召见之曰:‘若等欲归乎?’皆叩头言:‘逆天宜死,得不死足矣,安望归。’琅曰:‘不然,汝一军尽没,父母妻子必谓汝等已死,日夜悲汝。余纵汝归,复见父母妻子,宁不甚乐!朝廷至仁如天,不得已而用兵。降即赦之耳,汝今归,为我告台湾人速来降,尚可得不死,少缓,即为澎湖之续矣。’谕讫,而遣舟归之。”可见施琅考虑问题甚是周到,不急功近利。
  同样在对待郑氏问题上,施琅也表现出大度大爱的沉稳性格。按常人思维,施琅为人甚是孝悌,断不会轻易放过杀害自己父、弟的郑氏一家。施琅攻台即是为报私仇,平台之后定当屠戮郑氏。但事实情况恰好相反,施琅“不伤郑氏一人”。也许当时施琅陷入“道德的两难情境”,对矛盾情境进行分析和思考,作出谨慎的选择。施琅在认真地分析时势之后,经过痛苦的两难抉择,最终决定“不伤郑氏一人”。此事足见施琅性格沉稳,绝不鲁莽行事,考虑问题甚为谨慎、周到,且具有长远眼光。
  三、施琅传扬妈祖功德大爱精神,体现正直公义的性格品质
  通过对施琅个人性格的分析,发现施琅为人直率,富有自信心及进取心,且为人持重、善于审时度势。理智沉稳等性格特点,尤其是他在传扬妈祖功德的同时,也凸显他的正直公义、公私分明等性格品质。以下举三点他的思想性格。
  1.反对迁界,表明施琅正直性格和惠民思想。
  施琅一开始就坚决反对“迁界”。他说:“自古帝王致汉,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直到1683年他率兵占领台湾后再“请于朝”,沿海迁民才“悉复其业”。于是被弃的民田“渐次垦辟”,从福建到广东,沿海“禾麦”“一望良畴”。人民无限感激施琅,都异口同声地说:“台湾未平,此皆界外荒区。平后,而荒烟野草复为绿畦黄茂,圮墙垣复为华堂雕桷。”施琅复台捷报抵京时,正值中秋佳节。康熙看到大明最后一块抵抗根据地终于沦陷了,喜不自胜,即解所御龙袍驰赐,亲制褒章嘉许,封施琅为靖海侯,世袭罔替,令其永镇福建水师,“锁钥天南”。
  2.任人唯贤,表明施琅公义性格和大爱品质。
  对人才的使用上,施琅也有他独到的见解。他向康熙提出合理使用人才的建议,认为郑氏归降人员中,不乏优秀人才。虽然已经使用了一些,但仍然有未尽其用的情形。施琅深知,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对国力的增强,对政权的巩固都有好处,他认为,虽然国家每三年开一次武场选出一些人来,但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磨炼,不够成熟,倒不如使用投诚过来,久经沙场、有实地作战经验的“纠纠勇夫”,这样做,“盖措置得宜,其于国家未必无少裨益也”。而且,施琅在用人上还主张不因循守旧,不拘一格。“使新旧投诚,老弱者遂安处之荣,精锐者有功名之用”。他还主张将那些才略未必能胜任的安置下去,把能者提拔上来,以人尽其才。
  3.教子有方,表明施琅廉正家风和儒家风范。
  根据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三月二十二日,施琅76岁临终前呈奏给康熙皇帝的《君恩深重疏》,此后其族叔施德馨写的《襄壮公传》以及其他有关史料记载,施琅子孙很多,单单男儿就有8个:长子施世泽,又名世鬃,继给其亡兄施肇科为嗣,“候授部郎”;次子施世纶,是清官,“以廉名第一达主知”,时任江宁(今南京)知府;三子施世骝,“候授部郎”,“有政声”;四子施世骥,1680年(康熙十九年)先于施琅从京城返回福建,时年二十。次年,施琅赴厦门上任后,他即奉父命“备器械,输糗粮”,协助施琅准备东征。二年后他从征澎台,立有战功;五子施世騋,“以贰守主曹职铨,耽文章诸翰”,时随父在福建水师提督任所;六子施世骠,“娴将略,有父风”,随父统台“历建勋绩”,时任济南参将;七子施世骅,“吏才敏练”,授润州(今镇江)郡佐,时亦随父在福建水师提督任所;八子施世范,没有官职,留在京师施府中“候廷阙”。
  结语
  综上所述,施琅性格中有妈祖精神的因素。妈祖一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济险拯溺,护国庇民,福佑群生,航海人敬之若神。妈祖羽化升天后,仍以行善济世为己任,救逢凶遇难于众,人们最终将妈祖奉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女神”。她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间信仰的妈祖文化,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妈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施琅的人生遭遇挫折、九死一生,最后能功成业就、名扬千古,也得益于妈祖精神。
  施琅认为有妈祖助战才取得了澎湖之战的胜利。台南大天后宫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原为明宁靖王府邸,是郑成功之子郑经为了表示对宁靖王朱由桂礼遇而建。后来清将施琅率军攻占台湾,将平定之功劳归于妈祖,大天后宫于是在宁靖王府内供奉妈祖且改名为天后宫,扩建为巍峨宏大的妈祖庙。还有当时施琅从湄洲岛带的古妈祖黑面二妈,现仍安置在鹿港天后宫,供众信徒膜拜,此尊神像已有一千年的历史,目前全世界仅此一尊。人们在朝拜妈祖的同时,就会想到施琅为传扬妈祖功德而公私分明的品格。
  齐桓公释仇任用管仲,终使齐国富强,而成一代霸业;蔺相如容忍谦让,终使廉颇愧悟而负荆请罪,将相和保证了赵国的稳定。这些脍炙人口的记载一直对后人起着警示作用。清朝取得统一台湾的胜利,虽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作为清军统帅的施琅,能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无疑对这一胜利的取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为实现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而求大同、存小异,放弃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而捐弃前嫌,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施琅在统一台湾过程中的表现也再次证明,只有放弃个人恩怨,才能在维护、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中有所作为,并为后人所尊敬。这里不妨以康熙欣喜地为施琅兵不血刃招抚获得平台成功而赋诗的诗句作为结尾: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殊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本文刊发于2014年12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妈祖文化研究论丛Ⅲ》,后载于海峡出版发行集团鹭江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的《“施琅与妈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附注

【参考文献】 《心理学大辞典》,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襄壮公传》,(清)施德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靖海纪事》,(清)施琅撰王铎全校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八旗通志·初集》卷《施琅列传》,鄂尔泰等修,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 《施琅评传》,施伟青,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 《施琅研究》,施伟青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2003年, 《施琅年谱考略》,施伟青,湖南岳麓出版社出版,1998年7月。 《先王实录》,(清)杨英,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知识出处

妈祖之光

《妈祖之光》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有关妈祖文化的文章,分为播照环宇、辉耀史河、闪烁民间、出彩艺文、沐浴人事、光映论坛等六章,包括有《海外妈祖溯祖庙》《妈祖信仰在美国》《妈祖与海洋文化》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施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