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和玉皇的不同文化内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妈祖之光》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120
颗粒名称: 妈祖和玉皇的不同文化内涵
分类号: B933
页数: 7
页码: 178-184
摘要: 本文原载《两岸学者论玉皇文化》海风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介绍妈祖和玉皇的不同文化内涵,其中包括来历不同、信仰不同、传说不同、祭祀科仪不同。
关键词: 文化内涵 妈祖信仰

内容

民间信仰有很多种类。一种是法力无边的“万能神”,如玉皇大帝、妈祖、观音菩萨;还有一类是分掌神,如读书人尊文昌帝君,医生尊华佗仙师,药师尊神农大帝,农民尊五谷仙帝,木匠尊鲁班先师,商人尊财神爷或关帝;另一种是城隍爷、天神、土地公等等。此外还有各种自然界内的动植物崇拜。有人统计,民间信仰的各类神灵多达三百多种。
  信仰对象的不同,其文化内涵亦有差别。从莆田本地来说,大多宫庙里供奉的是妈祖、玉皇大帝或观音菩萨。如果按宗教的分类,观音菩萨属于佛教,玉皇大帝属于道教,而妈祖呢,应该是佛、道、儒三教都有的一种精神信仰。目前莆田人研究观音的很少,而对妈祖和玉皇的研究,均有成立文化研究会,分别有许多专业人员或爱好者在研究。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借用来比较一下,罗列一些妈祖和玉皇的不同文化内涵。
  来历不同
  妈祖是人间的神,玉皇是天上的神;妈祖是由真实的人变成了神,玉皇是由想象演变为传说而尊为神的。
  妈祖信仰是一种文化现象。妈祖,原不是神,是确有其人。据《天妃显圣录》《敕封天后志》载:姓林,名默,也叫默娘,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去世,时年28岁。
  妈祖在其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以精湛的医术、渊博的航海气象知识,为渔民和海上过往客商做了很多好事。后人敬仰她的行善积德、救苦救难的精神,为她立庙祀奉,到处传颂她的感人事迹,加之当时海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和航海水平的落后,促成妈祖作为海上女神地位的确立,形成了妈祖信仰。
  玉皇,又称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据《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玉皇大帝乃昊天界上光严净乐国王与宝月光皇后所生之子。出生之时,身宝光焰,充满王国。幼而敏慧,长而慈仁,将国中库藏财宝,尽散施穷乏困苦、鳏寡孤独、无所依靠、饥馑残疾的一切众生。净乐国王驾崩后,太子治政有方,告敕大臣,俯含众生,遂舍国赴普明香岩山修道,经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初号自然觉皇,又经亿劫,始证玉帝。
  玉皇大帝是三清之化身。三清与玉皇,犹如先虚无而后妙有,先无极而后有太极,先无为而后有为。故玉皇为三才主宰,总执天道,掌天地人之均轴。玉皇大帝遣紫微北极大帝掌天地经纬,遣勾陈上宫大帝掌天地人三才,主人间兵革,遣后土皇地执掌阴阳生育、大地山河。天地万物、阴阳造化无不在玉皇大帝所掌之中。
  信仰不同
  救助海难普济众生的妈祖信仰:
  妈祖姓林,北宋初年生于福建莆田县湄州屿;据最早记载,她“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林默少时窥井得符而预卜祸福十分灵验,并用来救难解苦治病助人。由于人们对妈祖的信赖与传颂,在她死后,仍然相信她具有神力,就推奉她为地方的保护神。
  两宋时期,海上贸易兴盛,民间航运发达,保护船只航行安全的神祇,自然广受尊崇。南宋,妈祖受封为“夫人”和“妃”,成为航海者最为崇奉的海上女神。
  元代,海上贸易持续兴盛;南方粮食因大运河淤塞,改由海道北运,粮船沿海航行,需要天妃保佑平安。朝廷封妈祖为“天妃”,朝野对天妃更加崇敬,确立了天妃在四海诸神之中最为尊崇的地位。当时政府规定,地方官每年春秋都要祭祀天妃;粮船安全抵达时,也至天妃宫酬谢。祭祀当天,男女老少齐集庙前,烧香拜祭,还有戏班演唱助兴,成为一种民俗活动。
  明代,朝廷官员出使国外,先到天妃宫祈求保佑;安返国内,也要到天妃宫祭谢,以示感恩。郑和七下西洋也行前祭祀,祈求航海平安,“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之神护佑失德。”郑成功攻台,感谢妈祖神力,在台湾建鹿耳门天后宫,恭请座舰奉祀之妈祖进宫,供军民膜拜。郑成功出兵收复台湾,约有二万军队分乘二百余艘船舰,每艘船只都供奉妈祖的神像和香火。鹿耳门水浅难行,大军乃祈祷妈组,终能登陆击败荷兰人,将士相信是妈祖显灵,天意相助。
  清初,为了渡海攻台,也曾祈求天妃保佑,攻克台湾之后,施琅上奏,宣称得到海神天妃的帮助。清廷晋封妈祖为天后,春秋二祭;雍正时,福建内地“江浙沿海一带兴修许多天后宫”。乾隆初年,加封妈祖为“天上圣母”,由于官方的崇敬,更加推尊妈祖到了至高的地位。
  清代妈祖传说得到进一步整理,使其系统化、形象化和神圣化,完成人到神的演化过程。妈祖传记说其出身名门望族,母亲吞了观音所赐的药丸而怀胎,出生满月仍不啼哭,取名林默。妈祖八岁从塾师读四书五经,懂得文艺;十岁时喜欢把屋子弄得干干净净,焚香礼佛诵读佛经。十三岁少女时期,“有老道士玄通者往来其家”,妈祖接受一些玄秘法术的指点,转信道教。十六岁时,妈祖“窥井得符,遂灵通变化。”屡屡显示出神异的本领;廿八岁时,得道升天。
  人民幻想有公正公平的上帝神来处理人间事的玉皇大帝信仰:
  玉皇信仰最初源自于战国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东汉时期形成体系,魏晋时期发展壮大,唐宋时期达于顶峰。玉皇大帝在道教信众心目中的地位根深蒂固。
  中国远古,人们从崇拜祖宗,发展到把祖宗演变成为神,又把祖宗神再发展演变从地上升到了天上。中国远古历史到了夏商帝王时代,帝王死后也就升上了天成为祖宗神,就是天神,这些天上的祖宗帝王神,也就是上帝。
  殷商时代,对于祖宗神上帝是十分敬重崇拜的,人世间的帝王,每相隔一段时间,就屠杀牛祭祀祖宗神上帝。人世间的帝王就是祖宗神上帝之子,称为天子,地上王朝无论大小事情都通过巫史占卜请示祖宗神上帝,国王及上层官员无不诚心诚意地敬重崇拜祖宗神上帝。
  中国历史发展到商朝,经济,技术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最下层人民的生活,仍然处于极端穷苦,尤其是很多不平等不公正的事发生,人民幻想有一个公正公平的上帝神,处理人间的事,因此人民创造了一个玉皇大帝来崇拜,玉皇大帝是人民创造的最高的神很快传播开来了,得到广大穷苦人民信仰和崇拜。玉皇大帝成为最下层穷苦人民唯一的神。
  在隋唐时代,佛教就相信玉皇大帝,如来佛祖也很尊重玉皇大帝,孙悟空大闹天宫,如来就助玉皇大帝收服孙悟空把他压在山下。宋代真宗和徽宗都上有圣号。宋真宗上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上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吴天玉皇上帝”。道经中全称作“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尊玉皇上帝”。道教承认玉皇大帝是天上众神之王,主宰宇宙,开化万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神权最大,玉皇大帝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佛,仙和人间地府之事。总管所有阴阳祸福,道教并提升玉皇大帝为原始天尊。玉皇大帝就更深入人心。
  传说不同
  妈祖护国显灵传说有:甘泉济师、佑助收艇、澎湖助战、托梦建庙、圣泉救疫、神女搭救、神女救船、保护使节、天妃神助、庇佑漕运、官员脱险、庇佑致胜、使节脱险、旱情解难、神助修堤、神助擒寇、神助宋师、护助剿寇等等。
  妈祖庇民显灵传说有:莱屿长青、祷雨济民、挂席泛槎、化草救商、降伏二神、解除水患、救父寻兄、恳请治病、收伏二怪、窥井得符、妈祖诞降、湄屿飞升、驱除怪风、收伏晏公、收高里鬼、铁马渡江等等。
  妈祖,被视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榜样而千古传颂。宋代黄公度的诗句有“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桅墙一信风。”宋代刘克庄的诗句有“巨浸虽稽天,旗盖俨中流。”元代洪希文的诗句有“桅樯出火海浪破,神鬼役使忘险艰。”明成祖朱棣的诗句有“洪涛巨浪帖不惊,凌空若履平地行。”..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无疑是妈祖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经过千年的历史积淀,妈祖信仰逐渐演化成妈祖文化。妈祖文化内涵丰富,有关妈祖的建筑艺术、雕刻、绘画、书法、诗文、楹联以及文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民俗风情都是它的重要内容。
  然而在玉皇大帝出身故事里,除“敷扬神功”一言带过之外,基本上没有谈到玉皇经什么样的仙人指点了什么样的秘术,通过什么样的秘术,修成了正果。他完全是用为民众求福造福的功行和宏愿,获得自己的崇高至于极点的地位。他是积善成仙的典型。玉皇大帝形象的出现,表现了道门中对神仙为民造福职责的强调,对道德力量的极端重视,从而诱导人们以积德行善为解脱超升的基础。
  玉皇故事中宣扬的精神,则是对道德力量的极度肯定和热烈歌颂。至于神通,比如玉皇放大金光照遍十方世界之类,乃是他成道之后自然具备的功能。在某种意义上说,神通是积善的产物。因此玉皇是道德力量的象征。玉皇大帝有七德行:一、孝顺父母;二、奉事师长;三、讲话柔软;四、实话实说;五、不批评他人;六、慷慨布施;七、不动气。
  玉皇的出现和定型,一方面解决了道教神仙谱系和传统的民间信仰以及皇朝祀典的差异,至少是最大限度缩小了与它的差异。特别是宋徽宗时在玉皇尊号中加上金阙昊天上帝字样,使之与祀典中“上帝”合而为一。尽管明朝有大臣上奏朝廷,认为玉皇与昊天上帝是二非一,被皇帝认可,但在一般民众心目中,玉皇大帝就是天上“皇帝”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道教神谱本身散漫无序的状态,将无限多的神灵,从源头上系于三清,而在地位归属和职司上隶属于玉皇大帝。诸神有了一个总管,有了一个最具权威的首脑。神仙世界于是更加井然有序,从而他们所掌管的整个宇宙间秩序更加规范,更加森然不可逾越。在玉皇大帝身上,体现了中国人对宇宙秩序的重视乃至于崇拜。
  至于这位上帝是不是终极的神灵似乎不怎么引起讨论。中国古代没有如同西方犹太人和后来的基督教那样的上帝创造世界的学说。汉代虽然有“道之大原出于天”的观念,但这个天,只是“百神之大君”,他不像是整个世界的创造者。天,也就是帝在对天或帝的崇拜中,表现了中国人对宇宙秩序的重视。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梦仙》诗中就有“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至诚”的诗句。诗人元稹《以州宅夸乐天》一诗中亦有“我是玉皇香案史”之句。
  祭祀科仪不同
  妈祖,是我国古代至高无上的海神。按照古礼,凡能御大灾、捍大患和有功大于国家者宜得礼。所以,自南宋以来,历代帝王不仅对妈祖频频褒封,还由朝廷颁布谕祭。元代,曾三次派朝臣代表皇帝到湄洲致祭。明永乐则在南京天妃宫举行御祭,由太常寺卿主持,并配备乐舞。清康熙统一台湾后,又屡次派朝臣诣湄洲致祭。清雍正复诏普天下行三跪九叩礼。
  诞之日举行,行祭地点设在湄州祖庙广场和新殿天后广场。祭典全程约45分钟,规模有大、中、小三种,其程序包括:(1)擂鼓鸣炮;(2)仪仗仪卫队就位,乐生、舞生就位;(3)主祭人、陪祭人就位;(4)迎神上香;(5)帛;(6)诵读祝文;(7)跪拜叩首;(8)行初献之礼,奏和平乐;(9)行亚献之礼,奏乐;(10)行终献之礼,奏乐;(11)焚祝文,焚帛;(12)三跪九叩;(13)礼成。
  《湄洲祖庙祭典》的乐舞是围绕三献为中心,分《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送神》五个乐章,《三献》乐称《海平》《和平》《咸平》,由男女歌生合唱舞备八佾,由男女舞生各三十二名组成,分别秉羽和执龠,是为古代最高规格之文舞。
  祭典由主祭一人、与祭若干人、司仪、司香、读祝文等各一人主持,还有司钟、司鼓、司乐、司僚等执事。祭典在鸣炮、鸣钟、奏乐中开始,主祭、与祭等各就各位,虔诚地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接着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最后“焚祝文、焚宝帛”,又在香烟缭绕、钟鼓齐鸣、炮声震天中礼成。整个祭典过程,雍容肃穆,瑞气氤氲。各地妈祖庙(宫)的进香团队,以及本地妈祖信众,好几万人聚集在湄洲祖庙之前,虔诚上香、膜拜、祈福,人山人海,秩序井然,真是一瓣心香到湄洲。
  妈祖“出游”(或“出巡”)时,有“銮驾”和“卤簿”等两者兼而有之的执事和仪仗队。所谓“銮驾”,就是妈祖“出游”时所坐的神舆。所谓“卤簿”,就是仪仗队。仪仗队包括:龙头杖、大锣、长管铜号、铜镜、红灯、彩旗、“天上圣母”街牌、“肃静”牌、“回避”牌,以及玉斧、大刀、画戟、驱妖牌、斩怪刀等器械仪仗;有由人装扮的开路神、八班、御林军等神曹;还有吹笙、车鼓、十音、八乐、马队、妆阁等队伍;最后是香亭、“鲎扇”和凉伞等拥护着妈祖的神舆。“卤簿”的缘由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卤”,就是大盾。“出游”时兵卫以大盾为前导,其余仪仗队排列的次序,都记在簿籍里,故叫“卤簿”。一是说:“出游”时以卤水洒道,使路面不会马上干,可以清除尘埃。仪卫在簿籍里明明记载着:“以”卤开头,故叫“卤簿”。
  涵江霞徐天妃宫于妈祖诞辰和羽化升天之日,都由地方人士和商绅主祭,宫中正殿挂起“天后圣迹图”,偏殿正中挂上“天文星图”。宫内外张灯结彩,神坛前安放一只装满五谷的大海螺壳,宴桌、鲜花,灯火辉煌,香烟缭绕。午后涨潮时,还在海滩上排好宴桌,以全猪、全羊为祭品,祭祀妈祖及其父母、兄嫂,称为“祭海”。这是莆田独特的祭典。
  妈祖文化与台湾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台湾四面环海,大陆移民渡海而来的时候,常常觉得受到了妈祖的庇佑,又加上台湾以捕鱼为生的多,所以台湾有许多妈祖信徒。台湾地区有1000多座妈祖宫庙、1600多万妈祖信众。其中以北港的朝天宫香火最为旺盛。每年农历的三月廿三日,是妈祖生日。但信徒们早在正月就开始从全台各地涌来,为妈祖的生日进香。三月十九和二十日,进香活动渐达高潮。进香祝祷仪式,庄严、隆重,热闹非常。香客们心怀虔诚,长途跋涉而来,所带祭品堆积如山,香烟缭绕,鞭炮之声不绝于耳,酬神演出令人目不暇接。还有一项盛大的庆典活动是妈祖绕境。上午9时,人们抬着妈祖神舆,在震耳的鞭炮声中,绕行于北港镇的大街小巷,所经之地,家家户户门洞大开,摆出贡品,燃放鞭炮,以驱邪逐怪。由各个商业团体和各邻里承担的各式艺阁也游行街头。进香的人,看热闹的人,把庙前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玉皇大帝神诞之日为正月初九日。道教宫观要举行金箓醮仪,称“玉皇会”。参加醮仪的道士和道教信徒都要祭拜玉皇大帝,行“斋天”大礼,以祈福延寿。福建和台湾省民众称玉皇大帝为“天公”。正月初九要“拜天公”,一家老小,斋戒沐浴,上香行礼,祭拜诵经,有的地方还唱戏娱神。中国北方过去还有举行玉皇祭,抬玉皇神像游村巡街的习俗。十二月二十五日传称是玉皇大帝下巡人间的日子,旧时道观和民间都要烧香念经,迎送玉皇大帝。
  每年的腊月廿五,玉皇要亲自阵圣下界,亲自巡视察看各方情况。依据众生道俗的善恶良莠来赏善罚恶。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
  玉皇科仪不仅表现了信众对道德力量的崇敬,同时也是对道德力量的热切赞颂。在科仪中,除了上述忏悔、发愿,还有正面宣扬玉帝功德的内容,也可以说所有科仪,首先表达的是这类内容。玉皇科仪中有颂扬、有忏悔、有发愿等词语,成了对至高至美道德的洪亮赞歌。玉皇科仪是利用神的威严所做的道德说教,体现了道德追求与神灵崇拜的统一。
  玉皇科仪中的内容是对神灵祈求安宁和幸福,对生活平安幸福的祈祷和传统价值理想的展示。玉皇是全部宇宙秩序的执掌者、支配者,对他的祈求具有全方位的整体的性质,表现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实际上,人们祈求的重点仍然在于世间生活的平安幸福。《玉皇宥罪锡福宝忏》和《高上玉皇满愿宝忏》都有系统地祈求消灾集福的内容。其中列“消灾”三十六项,大抵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灾难在内。比如:
  愿苦恼全平,普蒙解脱。愿山神卫护,猛兽自退。愿风浪顿止,安稳达岸。愿是诸恶贼,悉自退散。愿冤枉自伸,枷锁自脱。愿一切重病,便得痊愈。愿消咒诅蛊毒之灾。愿消疫气大行之灾。愿消水旱虫蝗之灾。愿消凶岁饥馑之灾。……
  从这些请求玉皇扫除的灾患内容看,基本上是现实中经常碰到的灾祸。人们的祈求主要在于现实生活的安宁,而不是宗教解脱的完成。对处于飘渺天穹最权威性的尊神的崇拜中包含着十分现实的功利目的。应当说,这是中国人注重现实的文化精神的体现。
  关于集福的内容,《高上玉皇满愿宝忏》卷七列三十六项。依其内容,可归纳为下述几类。一是求平安。比如殄灭凶殃,安稳自在,具体说来,包括从果报观念出发求“宿殃解脱,所往通达”,更多则是希望生活中的灾祸件件消除,不再侵扰自己。甚至于详细到水火盗贼不侵,夜梦吉祥,疾病不临,以及妇人临难,母子平安。这一点与前述消灾的精神一致。二是求物质财富和事业顺遂。比如愿财宝充溢衣食自然,愿贵遇人君职务迁转,愿五谷丰熟黎庶安康,衣食丰盛子孙荣贵,愿显贵荣重光大其门,等等。这祈求包括了个人的利益,也包括了家族的延续和发达,同时也包括了国家民众的整体利益。三是求身体健康长寿。如愿疾病不临,愿黑簿除名青编注算(即除去死籍添上阳寿,算指寿命天数)。四是求已亡未亡者安然超出幽冥界,并且给宗族带来吉祥。比如,愿诸仙赞重,先亡生天,愿九族受荫处世长年。五是期望本人德行和才能超群。如愿才辨明慧,人中尊贵,愿智慧聪明,人见欢喜,愿道根深重,宿有善缘,愿是人功德,坦然无碍,愿宿植道种广种福田。六是求得道成真。包括神生净土,莲花化生,愿决超三界,白日上升。玉皇科仪中所拟定的“福”的内容,兼顾了人世间、亡故之后,以及超出人世间这样三大板块,将信众心中的全部生活时空或者说可能生活的时空都考虑到了。这是一个全面完整的价值观念的框架。
  (原载《两岸学者论玉皇文化》海风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知识出处

妈祖之光

《妈祖之光》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有关妈祖文化的文章,分为播照环宇、辉耀史河、闪烁民间、出彩艺文、沐浴人事、光映论坛等六章,包括有《海外妈祖溯祖庙》《妈祖信仰在美国》《妈祖与海洋文化》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