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三 闪烁民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妈祖之光》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038
颗粒名称: 辑三 闪烁民间
分类号: B933
页数: 30
页码: 056-085
摘要: 本书收录有关妈祖民间文化闪烁民间文章。其中包括妈祖与元宵习俗、妈祖与民间崇拜、妈祖与海洋文化、妈祖与诚信莆商、妈祖与孝悌理念、妈祖与传统美德、妈祖与恭亲文化、妈祖与信仰现象、妈祖与海外华侨等。
关键词: 文化 妈祖 民间习俗

内容

妈祖与元宵习俗
  莆田的元宵节之所以被称为民间的“狂欢节”,是因为不仅民俗活动时间最长,从农历正月初六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末二月初,堪称全国最长的元宵节;而且莆仙各地活动日期不一,活动项目丰富多彩,富有地方浓郁的特色。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妈祖元宵”。
  妈祖元宵是人们敬请妈祖庆元宵。境内各座妈祖宫奉祀妈祖的都有庆赏元宵活动,一般从正月初八始至正月底。按惯例,敬请妈祖庆元宵活动有一定的程序。在元宵节民俗活动期间,莆仙各地都可以看到热闹的巡游队伍。众人抬着妈祖神像,随从的仪仗队设有大旗、大灯、大吹鼓,还要放铳炮,还演奏鼓吹八乐等。“出游”队伍有马队、妆阁、彩旗队、十音八乐、舞龙戏狮等。妈祖出巡庆贺元宵的仪程有“摆棕轿”“耍刀轿”等场面壮观和热闹非凡的文娱表演以及“妈祖出宫”“回宫”活动。元宵佳节祭祀妈祖的习俗,始于明代,永乐五年(1407年)敕建南京“弘仁普济天妃之宫”,《明史·礼志》也有详细记载。
  一年中对妈祖的祭祀,较大规模有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而正月的“妈祖元宵”更是具有妈祖故乡特色的敬奉典礼活动。礼奉妈祖在数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各自制定惯例。选取正月望日之后、正月底之前某一天为元宵之祭,俗称“妈祖元宵”。盛大的踩街队伍簇拥着妈祖巡香,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摆出供桌,呈上贡品,鞭炮相迎,寓意妈祖“走”进千家万户,庇佑人们出入平安,有好的年景和收成。
  妈祖元宵朝拜进香者如海如潮,举袂成云。奉献给妈祖的祭礼通常有“水族朝圣”和“百花陈列”等。其中“水族朝圣”与妈祖信仰相关,用十余种乃至百种水产作供品,分盘陈列。如有罕见的大龙虾壳,大海螺壳等等,形成水族展览。有的供品全部用面粉巧制,技艺夺天,着色肖形,堪称一绝。
  早在唐代,莆田就有闹元宵的习俗。后来元宵供奉妈祖形成“祭赛”风俗。如莆田文峰宫、涵江延宁宫最富风格。正殿天井里摆一个特大果盆,中心插一根红蜡烛,再用截成一寸左右、同一规格的甘蔗叠成宝塔状,甘蔗去皮,部分染以红色,间于其中,构成各种图案或“上元祈福”等字样,然后点燃蜡烛,于是那几乎高及屋檐的甘蔗宝塔便光影绰约;文峰宫正月廿九黄昏前,各家商店和户户百姓都要献上一对红蜡烛,庙宇正殿内外满摆特制的木架,上面柑橘层层排比,插满彩绘龙凤花卉的蜡烛,俗称点“烛山”。是夜,万炬通明,千峰炽烈,游观者倾城空巷。待到第二天,本家族人纷纷到庙里请回燃点余下的蜡烛,预示着请回了一年的财宝、一年的好运气。
  (原载2014年2月25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民间崇拜
  妈祖信仰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心理,她是人们对真善美的呼唤和理想愿望的寄托;妈祖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经千年而始终不衰,因为它来自民间,又被朝廷所认可。妈祖精神不仅对家庭、社会有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爱国情怀。
  历代皇帝对妈祖功德行为予以御赐,上升到国家高度,体现了妈祖精神的巨大效应。从宋至清,妈祖受朝廷褒封36次。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朝廷赐妈祖庙匾额,妈祖的神性开始由佑民扩展而为“护国”。明宣德年间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曾两次代表皇帝祭祀妈祖。清代更晋封妈祖为“天后”,妈祖的神职至尊无以复加,影响力自然更为深广。
  一个人,对父母、对家庭成员的态度,能反映其对社会的态度及其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是考察一个人思想品德和行为作风的有效途径。民间对妈祖的信仰,对于今天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弘扬民间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妈祖形象端庄淑美,代表了中华女性外貌和内心的高尚圣洁;她的慈祥大爱,在伦理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观念;她的智慧、勇敢和力量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妈祖信仰者从妈祖精神中得到感化和熏陶,民间信仰妈祖,可以发挥其道德教育和精神激励作用,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对人类文明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们应该弘扬妈祖文化,宣扬人性的真、善、美,塑造民族精神和国民品性。
  (原载2014年5月10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海洋文化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是地球上最大的“宝库”。人类的生命来自海洋,人类的文化起源于海洋。海洋的浩瀚壮观、变幻多端、自由傲放、奥秘无穷,都使得人类视海洋为力量、智慧的象征与载体。海洋文化便由此产生并发展传承。
  海洋文化包罗万象,人类缘于海洋,因由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等等。
  中华民族是人类海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其中举世闻名的海上和平女神,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仰的神祇、护航海神,自宋经元、明、清等几代传播迄今已历千年以上,妈祖信仰是一种心理的认同,一种情感的归属,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说,妈祖文化成为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妈祖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海上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海洋文化的代表。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在承载中华文明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的品格,崇尚自由的天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富有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和进取精神,与妈祖文化是相和谐的。
  “世界妈祖同一人,天下信众共一家”。经过千百年的传播,妈祖已经从湄洲岛走向世界,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妈祖文化已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现象,是属于各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从中国到世界,再从世界到中国,弘扬妈祖文化,对促进世界和平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载2014年3月1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诚信莆商
  莆田独操乡音于一方,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莆仙文化、莆仙文明,尤其是妈祖文化。妈祖的义利观、奉献观,通过她的动人故事和灵迹传说充分展现了出来。如妈祖的见义勇为、乐善好施、舍己救人,体现了顾全大局、公而忘私的民族精神,广大信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迪和陶冶,产生良好的教化和感染作用。一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一批批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解放,为了人民幸福、安康,义无反顾,舍小家顾大家、舍生取义,是对妈祖义利观、奉献观的弘扬和发展。
  莆商怀着妈祖能为其保驾护航的精神寄托,驾着商品经济的风帆,一路斩风劈浪,一往无前。莆商的义和利也体现出妈祖精神。他们所到之处,传播妈祖文化,重塑诚信道德。“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古训,被莆商们交谈中常常提到。他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能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经商、从政、交友、做学问及修身养性的道德规范。妈祖信仰强调心要诚,“心诚则灵”,强调一个人诚善于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自欺欺人、不弄虚作假,才能树立起自己的美好形象,赢得依赖和尊重,妈祖才能给予添寿降福,还强调经商不能“损人利已”,倡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妈祖文化是莆商们提高社会诚信美德的重要导向。
  莆商能以精明著称于世,蕴藏其中的莆商精神的关键因素是诚信文化的传承。海内外莆商都有一股萦怀于心、挥之不去的故园情。从古代富绅的“乐善好施”石碑坊,到华侨回乡修桥铺路、创校兴学的功德牌,他们眷念着自己的“摇篮地”,都会以各种具体的方式来敬孝于祖。他们身居异域,关心故乡,报效桑梓,为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而积极捐资、捐赠、捐建。莆仙各地有莆商捐建的学校、医院、公共设施等,为“文献名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莆商以具体行动来表达他们不忘妈祖故里、热心公益的爱国爱乡情怀。
  (原载2014年3月8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孝悌理念
  孝悌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绵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周朝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是纵的关系;“悌”是横的关系。这两种伦理关系,体现了既亲亲、又尊尊的原则,也成为一切道德义务的基础与出发点。这种人伦关系的实质是对家庭各个成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加以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育的责任,子女对父母有奉养的义务。
  从孝悌观念出发,引申出对君臣、夫妻、长幼、朋友等关系的道德规范。在体现妈祖精神的传说故事中,有大部分行为可以表现妈祖的孝悌观念。妈祖的孝悌精神已深深地沉淀于信众心里,对人类社会道德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妈祖精神中的孝悌观念对社会道德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天妃显圣录》第二则的妈祖神迹记载的关于妈祖“机上救亲”的生动描写,形象地体现了“孝悌”精神,《天妃显圣录》记述妈祖在孝悌方面的神迹还有:当人们在海上遇难时,妈祖及时“危难相帮”,使落难者及时脱险;当民众遇到大旱时,妈祖便给人们带来及时雨;当人们碰到瘟疫流行时,妈祖便施舍神水治病救人;当人们遭遇饥荒时,妈祖就出来赈济饥民等等。
  妈祖的“救父寻兄”故事就是最有代表性的孝悌精神;“祷雨济民”,能体现妈祖大爱精神,与孝悌所引申出来的“爱人”概念一致;“化草救商”也是妈祖孝悌观念的外延;“解除水患”同样是妈祖精神感化的传说;“恳请治病”也含有妈祖为邻里乡亲排忧解难的孝悌观念;“驱除怪风”更是妈祖因孝悌所赋予的神力而为民除害。
  在林林总总的妈祖神话传说中,所孕育、所弘扬的妈祖精神,是对社会正义、勇敢、无私、仁爱、乐善好施等品质的生动体现。妈祖精神吻合了孝悌观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子女对父母的尽孝,兄弟姐妹之间的互敬互爱是十分必要的。孔子认为,孝悌是实现仁之根本。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因为具有这种品德,而孝悌又是通过爱人表现出来的。爱人,从爱具体人开始,首先表现为爱亲人。妈祖传说故事中的那些事迹,无不从“爱”出发,她爱亲人,爱乡人,为家人和邻里乡亲排忧解难,和传统的孝悌观念无缝吻合。
  (原载2014年3月22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传统美德
  妈祖从出生到羽化,留下了许多生动神奇的传说,《天后志》和《天妃显圣录》都有记载,主要记述妈祖拯救海难、降服妖怪、祛病救人、祈雨造福等博爱故事。有些故事十分神奇,却反映了妈祖一生的传统美德,以慈悲仁慈为怀,除恶扬善,乐于助人,团结友爱,济世救人,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尤其是伦理道德传统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妈祖高尚情操的传说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升天之后,历代信众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妈祖精神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其中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就蕴涵着伦理道德观念。可以说,妈祖精神是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妃显圣录》的神迹中,对妈祖“祷雨济民”“危难相帮”“化草救商”“机上救亲”等传统“仁”德故事,一代代感化信众。可以说,有关妈祖的传说,是通过妈祖以“仁”爱的传统美德,然后通过由己及人,现身说法,弘扬妈祖的以仁惠民的博爱思想。
  我们从妈祖传说故事中所获得的妈祖形象,是一种人类对自然力敢于积极征服的美好愿望,唤起人们以自身奋斗改变和掌握自身命运。
  (原载2014年3月29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恭亲文化
  从文化传统上来说,孝文化包括尊敬、诚信、慈善、恭让、仁和、礼谦、宽恕、贞廉、正直、勤俭等美德范畴;从现代的角度说,孝文化的精华包含了诸如文明礼貌、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家庭和睦、尊师敬贤、尊长爱幼、同情弱小、扶危济困、热爱人民、热爱祖国、不畏困难、奋发有为等美德范畴。妈祖精神中的孝文化,既是传承文化传统所阐释的内容,又能化育子孙后代的道德养成。
  孝亲敬老的道德观念不仅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而且就像血溶于骨髓一样溶于民族意识,成为一种社会公德乃至美德,被社会所公认和奉行。妈祖精神中具有很具体的孝文化内容。
  《天后显圣录湄屿飞升》一则,写妈祖预期升天的日子到了。就向诸姐告别。妈祖谎称自己“心好清静,尘寰所不乐居”,趁着重阳节要去“登高”。家人只知道她是要“登高远眺。不知将仙也”,就没有更多的顾忌。而她却把生离死别的痛苦留给自己,直到她“油油然翱翔于苍旻皎日间,众咸欷觑惊叹”。她事事为别人着想、分忧、深含着传统美德。
  《论语·为政篇》曰:“今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对待父母仅仅能够做到赡养就说是孝,而心中没有“敬”的情感,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侍奉父母,要和颜悦色,不能不恭,更不能给父母耍态度,给脸色,而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只有从内心里对父母生有恭敬之情,才能做到,否则,只能是“养”,而并非是“孝”。妈祖在升天前对家人的言语就是这样的真孝,她怕家人和朋友担忧,是从内心上有恭亲爱友的观念。
  (原载2014年4月5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信仰现象
  妈祖信仰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妈祖在其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为渔民和海上过往客商做了很多好事。后人敬仰妈祖的行善积德、救苦救难的精神,为她立庙祀奉,到处传颂她的感人事迹,形成了妈祖信仰。
  自宋朝起,妈祖就被冠于“中国海神”的称誉。妈祖信仰是伴随着中国海运和运河航运以及漕运的发展而形成,并随人口的流动而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传播,成为国际性的航海女神。妈祖信仰承载着中华民族海洋文化的蓝色之梦,蕴涵着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是人们为追求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寄托。
  妈祖信仰文化已渗透到民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乃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生活的各个层面中,被赋予了更多、更实际的功能,逐渐地由单纯的海神敬仰向多元化的“万能神”转化。有关妈祖的历代文献和流传的神话故事,都说明了人们对妈祖扶危济困、舍身助人等高尚品德的敬仰崇拜。信仰妈祖,就会从妈祖的精神力领悟到真谛,从而激励信众积极向善,自觉养成朴实而崇高的人性品质。信仰妈祖精神,对于提升人们心性、净化社会道德,都有积极的意义。
  妈祖精神力量具有文化的普世价值,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崇高理想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妈祖的救苦救难、乐善好施以及斩妖除怪等故事的内涵,都可以提升到为了拯救生命、为了民众安康,与我们所追求的生活幸福、社会安宁祥和是一致的。因此我们信仰妈祖,能从妈祖精神得到道德营养,对现实社会有强大的文化价值。
  (原载2014年5月17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海外华侨
  蔡襄在《荔枝谱》说,闽省荔枝运到朝鲜、日本、琉球、暹罗等地。可见宋时莆田的荔枝和航运很发达。但当时科学落后、航行设备简陋,人们出洋经商或移居国外,只好虔诚地祈求妈祖庇佑。所以,商人和华侨抵达目的地贸易获利后,认为是妈祖灵应,将妈祖的信仰逐渐在海外传开。
  明代在船中设神位奉祀妈祖的情况相当普遍。据《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中国对巴达维亚的贸易》一文中,对中国帆船的海员离开厦门时的情景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他们支付出口关税,然后海员们从船上的神龛取出海上女神妈祖的塑像列队携至寺庙并献上祭品,以祈求航行得以一路平安。这种对寺庙的礼拜经常伴随戏剧性的演出,而全体海员共享已经作为祭品之用的酒以及盘碟上的肉、鱼、菜。,事毕,这尊塑像携回船上,在一阵紧锣和炽烈的鞭炮声中,锚被拉起,帆篷被扯起,接着这艘超载的船只徐徐驶出海洋。”
  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时,更加笃信妈祖灵应,对妈祖的信仰也更虔诚。他们安全上岸后,在近海之处搭起简单的房屋,一来奉祀妈祖,感谢其庇佑之恩典;二来作为大家暂时的栖身之所,以求下一步之进展。如马六甲的宝山亭乃华侨蔡士章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集资创建。“今该亭所祀之神,右为蔡士章,中为三保公,左为天上圣母。此庙系华侨有相当地位后所建,非舶人所创建,然所祀者仍念念不忘天上圣母。”又如新加坡福建会馆曾设在天福宫里,天福宫主殿的主神即为妈祖,清光绪皇帝曾亲笔为其题写了“波靖南溟”的匾额,中国派驻新加坡的第一位领事左秉隆也奉献了“显彻幽明”的匾额。
  据老华侨说,在新、马二国,哪里有兴安会馆,哪里有福建莆仙人聚会的地方,哪里就有天后宫。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属下的27个兴安会馆,个个会馆的最高一层总有富丽堂皇的天后宫,毕恭毕敬地供奉着天上圣母。海外的妈祖庙大都是华侨所创建。如新加坡“天福宫的正殿是崇祀庇护航海的神灵一天祀”。在天福宫的正殿里,尚悬挂着这样的一副对联:
  “惟神拯航海千百国生灵,宇庙宏开,藉与三山联日雨;此地为涉洋第一重冲要,帆樯稳渡,又来万里拜慈云。”从这副对联,我们可以看到其时出洋的华人对妈祖的信仰是何等虔诚。
  (原载2014年2月15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伦理文化
  妈祖文化有静态的文物和活态的精神,尤其是妈祖文化中的妈祖精神。妈祖精神文化,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妈祖信众有数亿之多,而供奉妈祖像的妈祖宫庙,大都在壁画上画有家庭孝道故事的图文。这种家庭孝道图文虽然给信众以直观的伦理文化,却形象地佐证妈祖的精神,从而感化信众,进而提升家庭伦理文化的社会作用。
  社会稳定首先表现为以孝侍亲,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子女关系是家庭的基本关系,上慈下孝是家庭最基本伦理规范,子女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成长,父母在子女的赡养下安度晚年,维护着家庭关系的稳定。
  家庭伦理文化包含的亲亲、爱人、爱家、爱国和注重品德修养等内容,其观念倡导“侍亲睦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由家及世、推己及人,以家庭伦理促进形成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这样,养成了人们温顺、礼让、兼爱、和衷共济、热爱和平的性格。
  在孝道伦理的熏陶下,人们习惯于家庭的天伦之乐,追求平静祥和的生活,反对斗争,反对社会动荡,渴望和平。持之以恒地强化孝道,可以弱化人们的犯罪意识,约束违法行为。人们为了遵循伦理道德,就不会轻易损毁家庭和父母的名声,自觉增强对社会压力的忍受力,从而减少违法犯罪。可以说,伦理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团结,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作用。可见,妈祖精神中的伦理观念附着妈祖文化的弘扬而起到越来越大的社会作用,具有辐射力的现实意义。
  家庭伦理养成中有仁、善的行为。一个没有家庭伦理观念的人,其本质是不善良的、自私的。这样的人,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是极可能为满足自己的私欲、恶欲而犯上作乱,破坏人伦和社会秩序的。那么,妈祖的行善、大爱所体现的伦理精神,不仅对于家庭能直接感化信众,而且对社会有促进和谐的作用。
  妈祖文化中的家庭伦理观念,也是妈祖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塑造妈祖精神的最重要因素。妈祖文化蕴含于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之中,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妈祖文化体系中的慈善感染力越大,妈祖精神内涵就越丰富,伦理意识也越强烈,妈祖精神也越深邃。我们弘扬妈祖文化,其中有很多内涵与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
  (原载2014年5月31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信众心理
  妈祖信众的心理现象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千年以前,就流传着妈祖护国庇民、抢险救人、救苦救难、降妖伏魔、惩恶扬善、为民造福的传奇故事。在妈祖利泽显圣的传说故事中,有相当多是拯救海难。只有当人遇到人力、人智所无法解决而又亟欲解决的切身问题时,才会在心理机制产生祈求心理。于是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崇拜、对高于我们本身的力量的服从、提供安身立命之本的信仰体系便由此产生。
  宋代石碑《兴化军祥应庙记》记载,“夫七闽诸郡,莆田最为濒海,地多咸卤,而可耕之地又皆高仰..游商海贾,履风涛历险阻,牟利于他郡外番者”。莆田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开辟海上贸易之路,但是对外贸易的海运途中充满危险,面对贸利诱惑却又有惊涛骇浪狂风恶浪,海运商人的心中希望有一个能保护其商品经济活动的神祇,海神妈祖就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救星。妈祖就是在海运贸易过程中消灾避难的神灵。妈祖作为保护神,在南宋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有翔实的记载:“故商舶尤藉以指南,得吉卜而济,虽怒涛汹涌,舟亦无恙。宁江人洪伯通,尝泛舟以行,中途遇风,船几覆没,伯通呼号祝之,言未脱而风息。既还其家,高大其象”。
  妈祖作为海上保护神,我们还可以从清代林清标《敕封天后志·化草救商》所记载的妈祖神迹得到印证:“屿之西,有乡曰门夹,当港口出入之冲,礁错杂,有商舟渡此遭风。舟冲礁浸水,舟人呼哀求救,后(妈祖)谓人曰:‘头商舟将溺,可急拯’。众见风涛震荡,不敢向前,后乃掷草数根,化成大杉,排驾至前,舟因大木相附,得不沉。”香港九龙彭圃冈村《林氏族谱》记载,莆田籍松坚昆仲海运经商遭遇狂风暴雨袭击,由于妈祖保驾护航,虽船遭毁损,但兄弟俩安然无恙。为感念妈祖庇佑,祈求子孙兴旺安宁,遂于落难处建庙奉祀妈祖神像,并在庙后山镌崖刻(即《北佛堂崖刻》榜书石刻)留作永久纪念。
  海难和疾病等让人产生敬畏心理,妈祖拯救海难又能治病救人,人们就对妈祖产生敬仰心理。在短时间无法以人的体能、智能所能解决的情况下,唯有祈求于神明的指引,以期获得援助、救济和保佑。当人力无法战胜自然灾害时,容易从畏惧心理出发,相信主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神鬼精灵;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灾难和医药罔效的沉疴重病等困境无力自拔时,容易由依怙心理出发求神拜佛。妈祖能保佑海商航运的神迹,最初的时候,只在莆田商人中互相传播,但随着商品经济中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与外地、外国商人的不断交往,也就把妈祖作为商品经济保护神向外传播。于是,妈祖就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商人的海运保护神。
  (原载2014年6月7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文化传播
  妈祖文化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千余年。作为民间信仰的文化,其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崇拜所未曾有过的。至今在世界各地,特别是福建沿海和台湾仍然十分风行。
  历史上有很多有关妈祖文化的记载,如宋代李俊甫的《莆田比事》记载:“湄洲神女林氏,生神异,能言人休咎,死庙食焉。”宋绍兴年间状元黄公度的《题顺济庙》诗曰:“枯木肇灵活海东,参差宫殿崪晴空,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木樯一信风。”黄岩孙撰《仙溪志》(卷五)“三妃庙”条说:“顺济庙本湄洲林氏女,为巫,能知人祸福,殁而入祠之。”柏桂撰的《顺济圣妃庙记》云:“神莆阳湄洲林氏女少能言人祸福殁称道贤神女或曰尤女也。”可见妈祖信仰文化在宋时就传播开来。
  妈祖是海上航行的保护神,妈祖文化沿广东、福建至京津及东北的海上漕运航线传到渤海湾沿岸,并与地方文化相融合,与城市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妈祖文化迅速得以传播,逐渐成为当地的民众信仰,以致“航海者祀之极为虔诚,一般人民亦渐信仰……天后遂成为掌司各事之神”。妈祖文化由南至北,再由北沿“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等东北亚国家,最终北上穿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洲地区,从而走向世界各地。
  (原载2014年7月26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祭典仪式
  祭祀大典、出游等是很能反映妈祖文化的仪式。
  祭典仪式有擂鼓鸣炮、仪仗仪卫队乐生舞生就位、主祭人陪祭人就位、迎神上香奠帛、诵读祝文、跪拜叩首、行初献礼奏和平乐、行亚献礼奏乐、行终献礼奏乐、焚祝文焚帛、三跪九叩、礼成等十二个程序。现行的《湄洲祖庙祭典》的乐舞围绕三献为中心,分《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送神》五个乐章,《三献》乐称《海平》《和平》《咸平》,由男女歌生合唱。舞备八佾,由男女舞生各32名组成,分别秉羽和执龠以最高规格文舞。祭典在鸣炮、鸣钟、奏乐中开始,又在香烟缭绕、钟鼓齐鸣、炮声震天中礼成。整个祭典过程,雍容肃穆,瑞气氤氲。期间,各地妈祖宫庙的进香团队和妈祖信众,聚集虔诚上香、膜拜、祈福。
  妈祖“出游”同样隆重,有“銮驾”和“卤簿”等,仪仗队有龙头杖、大锣、长管铜号、铜镜、红灯、彩旗、“天上圣母”街牌、“肃静”牌、“回避”牌,以及玉斧、大刀、画戟、驱妖牌、斩怪刀等器械仪仗;有由人装扮的开路神、八班、御林军等神曹;还有吹笙、车鼓、十音、八乐、马队、妆阁等队伍;最后是香亭、“鲎扇”和凉伞等拥护着妈祖的神舆。同时,家家户户摆香案,上供品,迎妈祖。另外,湄洲和贤良港的“海祭”仪式也很隆重。
  台湾地区信众们逢妈祖生日进香祝祷仪式,也庄严、隆重、热闹。香客们心怀虔诚,长途跋涉来到现场,所带祭品堆积如山,香烟缭绕,鞭炮之声不绝于耳,酬神演出令人目不暇接。又如妈祖绕境盛大的庆典活动,人们抬着妈祖神舆,在震耳的鞭炮声中,绕行于各村镇的大街小巷,所经之地,家家户户开门迎驾,摆出贡品,燃放鞭炮。
  涵江霞徐天妃宫于妈祖诞辰和羽化升天之日,宫中正殿挂起“天后圣迹图”,偏殿正中挂上“天文星图”。宫内外张灯结彩,神坛前安放一只装满五谷的大海螺壳,宴桌、鲜花,灯火辉煌,香烟缭绕。午后涨潮时,还在海滩上排好宴桌,以全猪、全羊为祭品,祭祀妈祖及其父母、兄嫂,称为“祭海”,这是莆田独特的祭典。
  (原载2014年7月12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跪叩祭祀
  每逢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之日,祭祀妈祖场面显得热闹非凡。自南宋以来,历代帝王不仅对妈祖频频褒封,还由朝廷颁布谕祭。元代,曾三次派朝臣代表皇帝到湄洲致祭;明永乐则在南京天妃宫举行御祭,由太常寺卿主持,并配备乐舞;清康熙统一台湾后,又屡次派朝臣诣湄洲致祭;清雍正复诏普天下行三跪九叩礼。
  妈祖信众为何要隆重举行祭祀仪式,也许是由于妈祖有很多显灵传说,信众可以从祭祀妈祖的活动中得到心灵慰藉。据《天妃显圣录》《敕封天后志》载,妈祖护国显灵传说有:甘泉济师、佑助收艇、澎湖助战、托梦建庙、圣泉救疫、神女搭救、神女救船、保护使节、天妃神助、庇佑漕运、官员脱险、庇佑致胜、使节脱险、旱情解难、神助修堤、神助擒寇、神助宋师、护助剿寇等等;妈祖庇民显灵传说有:莱屿长青、祷雨济民、挂席泛槎、化草救商、降伏二神、解除水患、救父寻兄、恳请治病、收伏二怪、窥井得符、妈祖诞降、湄屿飞升、驱除怪风、收伏晏公、收高里鬼、铁马渡江等等。
  其实,祭祀是一种普世化的信众心理诉求。人们对妈祖信仰的心态,通过庙会烧香磕头,祈吉祝福,来消灾免难。在祭祀过程中也出现妈祖显灵的传奇迹象和灵验故事。由于妈祖的灵验而举行隆重的仪式;隆重的仪式也成为民众心理避灾免难的神圣法宝。信众在信仰中实现苦难与幸福、过去与未来、人世与神界、人与物、人与神的沟通转换。妈祖信众常常在祭祀妈祖神灵时,看到显灵的真实图景,实现心理目标,获得心灵慰藉。
  (原载2014年7月5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出游民俗
  妈祖出游的寓意是,通过绕境来扫荡妖氛,在新的一年中庇护合境黎民平安昌盛。
  清光绪进士台南人许南英《台湾竹枝词》:“春晚罗衫适体轻,买舟廿日渡安平。旌旗簇拥天妃过,茶果香花夹道迎。”本诗描述的是妈祖出游活动中安平迎妈祖场面。竹枝词形式似七绝而用词平白,内容多为吟咏风土人情、民俗习尚。妈祖出游是妈祖信仰的一种民俗习尚,因此明清以前不少地方的竹枝词内容都咏及妈祖文化。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1912年也作有《台湾竹枝词十首》,其一为:“郎槌大鼓妾打锣,稽首天西妈祖婆。今生够受相思苦,乞取他生无折磨。”诗末有自注:“台人最迷信所谓天上圣母者,亦称为妈祖婆,谓其神来自福建。每岁三月,迎赛若狂。”
  妈祖出游的习俗盛行于妈祖的故乡莆田和周边、沿海一带。每年正月元宵节前后规模较大的妈祖宫庙都会卜定一个日子,选定一个或数个“福首”,组织一支巡游队伍,包括仪仗、仪卫、清道、彩车、马队、伡鼓、銮舆等执事,然后请出殿中的妈祖神像,在大锣和九门铣声中起驾出游。巡游队伍一般在当地绕境,绕来绕去,经过居民住户门前。信众在自家门前摆好香案接驾,每人手捧一束香等候,当妈祖銮驾出现时就地跪拜或作揖,放一串鞭炮为妈祖壮威,烧一堆篝火为妈祖烘脚。有的还会备好一个小红包,跪拜之后,挂在妈祖胸前,俗称“挂脰”。而更多的人是在妈祖巡游路线上驻足等候,夹道欢迎。除了拜妈祖之外,也在欣赏出游队伍中的彩车、妆阁和作鼓表演。每隔一段路,常常还有仪卫的“跳棕轿”表演。出游妈祖一般要到黄昏才回宫,宫中自有接驾的仪式和另一番热闹。如果境内村庄多,路程远,一般预先问卜好要驻跸在哪个宫庙,然后在黄昏时驻跸,第二天又开始出游。
  汕头埠妈祖出游没有定期,1936年有一次大型的出游活动。妈祖出游乘坐的是八人抬扛的玻璃鸾轿,轿前扛着几个大礼箱,盛装着寿辰敬拜的礼品和香案。汕头老妈宫这座妈祖偶像,是软身装置,用洋藤条编织和木雕合制,身躯为洋藤条编织,头、脚、手为木雕,十分轻巧,穿起绣袍鞋帽,显得慈祥喜盈。街巷迎驾,各设敞棚陈列供品,整个出游队伍甚长,见头不见尾。巡游队伍井井有条,悠闲文雅。一路商店、行辅鞭炮迎驾,乐声阵阵,鞭炮隆隆,气氛热烈,一片升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景象。
  湄洲祖庙妈祖金身出游,原来只在湄洲岛内举行,从未延伸到岛以外的地方。自1997年初,千年来破天荒第一次去台湾巡游,历时100天,巡游19个县市,驻跸35座分灵庙,行程万余里,朝拜信众上千万人次。此后,妈祖出岛巡游成了新俗,湄洲妈祖金身又应邀赴金门巡游,赴澳门巡游。2009年祖庙妈祖在莆田市全境巡游,每次巡游都引起轰动。
  (原载2014年7月19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民俗舞蹈
  在妈祖节庆活动中表演的民俗舞蹈可称为妈祖民俗舞蹈。妈祖民俗舞蹈已有千年历史,在历代信众的不断传承下,其舞蹈的表演形态较完整保留下来。现在有一些老艺人和少数文化舞蹈专业人士,仍然在关注妈祖民俗舞蹈的传承。从大体上说,妈祖民俗舞蹈保持着原始面貌和风格。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些细节可能被忽略,吸收一些新的文化元素,再结合妈祖文化,让程序更具有生命力。
  妈祖民俗舞蹈的整体风格特征是粗犷有力,舞姿神气威武,有跳有跑,动作灵活。如耍刀轿舞、棕轿舞、皂隶摆舞等。这些民俗舞蹈已经成为文化遗产,在有接驾的妈祖宫庙前也可以欣赏到。
  耍刀轿是莆仙地区特有的舞蹈形式。妈祖出游时的队伍由妈祖主神像、各种陪神像、乩童和卤簿等组成。耍刀轿的表演者是由长老从年轻力壮的青年人中挑选出来,表演前要先沐浴净身。耍刀的表演者是乩童,扮演陪神,主要功用是护神。扮演乩童的表演者上身穿红色肚兜,下身着红色短裤,腿上束着绑腿,赤足,双手持三角令旗,表现驱妖辟邪的系列举动。
  棕轿舞已沿袭千年,虽源于古代中原地区,却是莆仙重要的民俗活动。棕轿舞表演地点一般是在妈祖庙前或妈祖出游时暂时驻驾的户主门前场院。棕轿舞有跳棕轿和摆棕轿两种。9位男童身穿蓝衣,手执9支三角小旗,18位壮汉裸着上身,穿着短裤,下腿扎着红色的绣有各种图案的护套,腰扎宽带。表演时有18个壮汉抬棕轿摇摆而舞和9名男童穿插其中跳山后花。
  还有一种武舞叫皂隶摆舞,属于古代民间一种驱妖除邪的舞蹈,古称“乡人傩”。这种傩舞原先只为敬武神所跳,后来在妈祖出巡中路过每个宫庙,有接驾的就有跳这个舞蹈。这些舞姿粗犷有力,舞态神气凛然,整齐一致,令观看之人生畏回避,纷纷让开通道。
  妈祖民俗舞蹈是在妈祖祭祀活动中,通过舞蹈来达到驱邪除恶的目的,起到开道、护神作用,给人威严、肃穆正气的感觉,让观众产生敬畏之情。
  (原载2014年8月2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心灵祈祷
  据最早记载,林默“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妈祖少时窥井得符而预卜祸福十分灵验,并用来救难解苦治病助人。由于人们对妈祖的信仰,千年之后仍然相信妈祖具有福佑万方、有求必应的神力,历代都有信众在心里默念得到妈祖护佑。
  敬畏是原始宗教产生的主要心理根源。人们在强大神秘的自然力量面前,深感自己弱小无力,从对地震水旱、风雨雷电、疾病死亡等的恐惧,产生屈服与崇拜心理,由屈服崇拜而向天地神灵乞哀祈祷,以求神灵的宽宥保佑。从救助海难到普济众生的妈祖信仰,就是人们从寄托灵魂之所到祈祷精神慰藉的心理过程。
  信仰的形成具有动力作用,也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心理折射和心理需要。寄托妈祖保佑来慰藉心灵,就转化为向妈祖祈祷,即通过祈祷以达到心灵上的满足。当信众向妈祖敞开心灵时,妈祖作为女性神灵具有更广泛而深刻的底蕴。女性神具有温柔的怜悯心、伟大的同情心、自我牺牲精神等,都体现出一种博大的母爱。妈祖不仅能唤起信众对慈祥母爱的记忆、依赖,而且也找到可以倾诉心声的对象。信众需要在精神上得到抚慰,期盼关爱呵护,妈祖这位女性神的内在素质正好迎合信众的切身需求。
  同时,信众也为社会的正义、公平、和谐与秩序而祈祷妈祖,希望从妈祖神灵身上获得安全感和道德感的满足。呼唤人间正义必胜的信念,也是对爱心奉献的企盼。妈祖成为社会人类的安慰者,也是信仰妈祖的心灵道德上的寄托。在妈祖信众的文化活动中,信众可以深切地体验到人与人之间亲密的友谊和亲切的气氛。心灵在归属感的满足中得到了慰藉。
  现代人的妈祖信仰既不再是对自然力灵性的笃信,也不完全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而是通过妈祖信仰来追求安定平和的社会氛围,营造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实现个体在道德人格上的自我完善。
  (原载2014年6月21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女神崇奉
  人们信仰妈祖的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层面。人们信仰妈祖,获得妈祖精神力量,领悟到妈祖文化的真谛,激励我们积极向善,自觉养成朴实而崇高的人性品质。
  宋代黄公度留有“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桅墙一信风”的诗句;宋代刘克庄有“巨浸虽稽天,旗盖俨中流”诗句;元代洪希文也有“桅樯出火海浪破,神鬼役使忘险艰”的诗句;连明成祖朱棣也写有“洪涛巨浪帖不惊,凌空若履平地行”的诗句..这些诗句是人们对妈祖崇高地位的认同和对妈祖敬仰的寄托。
  不仅历代人文名士崇拜妈祖,而且历代朝廷也推崇妈祖:南宋,妈祖受封为“夫人”和“妃”,成为航海者最为崇奉的海上女神。元代,朝廷封妈祖为“天妃”,朝野对天妃更加崇敬,确立了天妃在四海诸神之中最为尊崇的地位;当时政府规定,地方官每年春秋都要祭祀天妃;粮船安全抵达时,也至天妃宫酬谢;祭祀当天,男女老少齐集庙前,烧香拜祭,还有戏班演唱助兴,成为一种民俗活动。
  到明代,朝廷官员出使国外,先到天妃宫祈求保佑;安返国内,也要到天妃宫祭谢,以示感恩;郑和七下西洋也行前祭祀,祈求航海平安,“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之神护佑失德”;郑成功攻台,约有二万军队分乘二百余艘船舰,每艘船只都供奉妈祖的神像和香火,为感谢妈祖神力,在台湾建鹿耳门天后宫,恭请座舰奉祀之妈祖进宫,供军民膜拜。清初,为了渡海攻台,也曾祈求天妃保佑,攻克台湾之后,施琅上奏,宣称得到海神天妃的帮助,清廷晋封妈祖为天后,春秋二祭;雍正时,福建内地“江浙沿海一带兴修许多天后宫”;乾隆初年,加封妈祖为“天上圣母”,妈祖被人们推尊到至高地位。
  (原载2014年6月28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海神敬仰
  凡有华裔族群存在的沿海地带就一定能够找到天后宫或妈祖庙。妈祖这位“女海神”,不仅是中国传统航海业的保护神,还是中外交流和沟通海峡两岸、密切同胞往来的和平女神。
  妈祖经过宋、元、明、清历代帝王的加封,已成为海上航行的保护神。妈祖作为东文海神所象征的东方海洋精神,在航海民俗文化中,民众对海神的崇拜成为一种海洋文明。在中国沿海的港口,几乎处处可以见到妈祖庙,在日本、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家也都有妈祖庙宇或祀奉场所。日本本土接受妈祖的传播后,又发展为“妈祖会”,以宗教形式规定朝拜制度,研究中国海神信仰的传播和影响。
  南宋开禧元年的紫金山击金和合肥的解围,也是以妈祖的精神作用来鼓励士气的。自南宋起,例定舟内载海神航行,朝夕拜祈。元代采取丞相平章国耶律楚材和名相伯颜的“南粮北调”的主张,起初官方造舟把国家粮食直接由江南粮区海运到直沽,后来改雇用民间舟舶包运,有私商兼任海上运输,一时间自广州至天津天妃宫接踵而起,足窥航海者对妈祖的信仰程度。郑和七下西洋,亦祷于祖庙,明清大量汉人向南洋群岛进军,均舟载妈祖神像以行。
  有关海神文化的文献主要有《天后显圣录》《湄洲志》《天后照应录》和《圣迹图志》等诸书。明万历年间高澄前往琉球,在他的《使琉球录》一书中有一段生动的记载:“船摇荡于暴风雨中,篷破、杆折、舵叶失、舟人号哭、蕲于天妃,妃云立即换舵可保平安。在巨浪中舵叶重两三千斤,由于神庇,力量倍增,平素换舵须百人以上,今日船危三数十人举而有余”。道光九年,澳门人赵永箐《重修澳门妈祖阁碑记》中,有关于闽南人重修妈祖阁的记载:“澳门之妈祖阁神灵尤著,土著于斯者,固皆涵濡厚泽……至省会之巨室大家,岁资洋舶通商,货殖如泉……崇奉禋祀,永永无穷者也。”妈祖信众不仅为重修妈祖阁碑积极捐献银两,亦常到澳门妈祖阁烧香祭拜。
  人类向海洋发展的力度和广度,取决于所在历史时期个体或集体对资源、利益、财富乃至安全的依赖程度,同时也要依据技术条件和自然环境。海洋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也就逐渐吸引世人的眼光。历代对妈祖的敬仰,反映民众对海神崇拜与认同的文化心理。妈祖文化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载2014年8月9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海神航标
  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湄洲岛上空浓云密布,忽然一道白气袅袅升上天空,仿佛有丝竹管弦的仙乐飘来。28岁的林默在营救海难时,乘长风驾祥云,若隐若现翱翔于苍天。她升天后“穿朱衣,云游海上”,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妈祖经常驾舟出海,为过往船只引航,指引航海者躲避风浪。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封妈祖为“南海女神”。从此,这位“海神”就成为人们心中的“航标”。
  航标是随着水运事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最初利用太阳、月亮和某些星辰的出没规律来辨别方向,到利用航行水域岸上的塔楼、房屋、山岩、土丘、大树等“自然航标”作为航行目标的参照物,再到人工航标的设置。然而,大海神秘莫测,海难往往难以避免。于是,海神就成为航海者的精神航标。
  史书中有关妈祖海神出现时有“神降于樯”“神女降于樯而免事”等很多记载。如元代周伯琦的《台州路重建天妃庙碑》中有“盲风怒涛,危在顷刻,叩首疾吁,神光下烛,划时静恬,顺达所拟”的记载;明代的危素在《河东大直沽天妃宫碑记》载:“所乘舟触山石,几覆,乃亟呼天妃,俄火发桅杆,若捩其舵,遂得免。”明万历年间陈侃《使琉球录·天妃灵应记》记载:“飞航万里,风涛叵测;玺书郑重,一行数百人之生,厥系匪轻。爱顺舆情,用闽人故事,祷于天妃之神;且官舫上方,为祠事之。舟中人朝夕拜礼必虔,真若悬命于神者。灵贶果昭,将至其国,逆风荡舟,漏不可御;群噪乞神,风定塞袽,乃得达。”
  妈祖在海上救难出现时,史书以“神光”“红灯”“神火”等替代妈祖海神也很多。如明陈烛《使琉球录》有“红光若烛笼自空来舟”;明郎瑛《七修类稿》“远见二红灯自天而下”;明林大春《潮阳县志·天妃庙》“辄有神光光报,光烛帆樯”等等。
  遇到海难能及时获得妈祖救助,其原因含有妈祖精神所起到的激发潜能作用。海神妈祖在航海者面临危急状态时,犹如“航标”,象征着人们在同自然和命运搏斗中所产生的愿望和美好理想。
  (原载2014年8月23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义利观念
  义和利是人的两大需要,“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义利观被看作儒家的“第一要义”,孔子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妈祖的义利观具有奉献精神,传说中的妈祖动人故事和显灵事迹可以充分展现她的义利观。诸如妈祖见义勇为、乐善好施、舍己救人等等,对广大信众有良好的教化和感染作用,并在崇拜信仰中得到启迪和陶冶。
  纵观妈祖短暂的一生,都在行善事,积善德。其中见义勇为、救助海难的助人故事不胜枚举:“铁马渡江”“神姑镇魔”“挂席泛槎”“化草救商”“断桥观风”“庇佑漕运”“旱情解救”“圣泉救疫”“祷雨济民”“灵符回生”等。这些故事无不体现妈祖为义舍利的本质。宋朝时期的“紫金山助战”、明朝的“拥浪济师”、清朝时的“助风退寇”,还有“祷神起椗”“涌泉济师”“荫护册使”等神迹轶事,无不彰显着妈祖所秉承的疾恶如仇、公平正义的道德原则。
  世界各地的妈祖宫庙里的楹联里也高度概括妈祖的义利观。如泉州天后宫有楹联:“浯浦汇流,门迎德济,神名昭海甸,志称凡琉暹爪满诸国节遣使臣,频风诣兹祭告;湄洲降世,庙立温陵,灵誉播闽台,史载经宋元明清历朝号封天后,千秋享此馨香。”福州马尾天后宫有楹联:“地控制瓯吴,看大江东去滔滔,与诸君涤虑洗心,有如此水;神起家孝友,贯万古元精耿耿,望后世立身行道,无愧斯人。”
  妈祖的事迹及形象,经过世代传播,逐渐演化成妈祖的义利文化,蕴含着目前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范畴。
  (原载2014年10月25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歌舞爵献
  湄洲妈祖祭典仪式是妈祖文化中最为隆重的民俗活动之一。妈祖祭典与陕西黄帝陵祭典和山东曲阜孔庙祭典,并称中国传统三大国家级祭典活动。湄洲妈祖祭典仪式在每年的妈祖诞辰日、羽化升天日以及妈祖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庆时举行。2006年5月末,“洲妈祖祭典”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并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妈祖祭典仪式有其历史渊源。《礼记·祭统》“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唯贤者能备,能备然后能祭。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不求其为。此孝子之心也。”
  “歌舞爵献”是祭祀中的主要礼项,妈祖祭祀大典中的乐生组合,采用古代郊庙的最高乐式安排。其中“八佾舞”也叫作“皇舞”“羽舞”或“文舞”。舞者64人。左秉翟,右持龠,八行列,相和而歌,相舜而舞。以期符合“工升歌,下管象”的礼乐规制。祭典中的“八佾舞”是根据古代“羽舞”残谱结合文献记载以及孔子六艺的内容编创而成,又不断演变发展丰富其内容。
  湄洲祖庙妈祖祭典仪式中的“歌舞爵献”是祭祀的重点环节,是祭典中的音乐舞蹈的高度概括。依据传统礼仪规制而创制的妈祖祭祀大典,也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妈祖祭典仪式中的音乐具有典型的传统文化特征,在传承妈祖信仰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了莆仙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妈祖祭典仪式音乐有助于丰富妈祖文化内涵、推动妈祖音乐文化的传播。
  (原载2014年11月8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海丝文化
  “海丝”文化蕴含有妈祖信仰。由于航行常常遇到狂风巨浪的袭击,对如何保证海上航行安全,往往求助于海神的庇护。千百年以来,海神妈祖已成为航海者的精神寄托,妈祖信仰赋予航海者向茫茫海洋进军的勇气。
  航海者对妈祖的信仰,既是祈求妈祖庇佑,也是人的潜能在妈祖精神的激励下得到迸发,可以说是妈祖精神帮助航海者战胜困难。妈祖信仰的这种精神激励的作用,会产生平时都难以想象的力量。妈祖信仰为航海者提供了战胜惊涛骇浪的精神力量,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激励他们与海洋危难斗争,并不断去开辟新的航线。从某种意义上讲,妈祖信仰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商贾、渔民、海员把妈祖奉为“海洋保护神”,为祈求航海平安,到妈祖庙进香朝拜,再加上历代帝皇对妈祖的褒封,形成“海丝”文化和妈祖信仰融汇。中国航海业自宋代起日益发达,福建沿海成为航船转运货物的要地,通航区域几乎覆盖亚洲所有沿海国家乃至北非和东非的部分地区。在世界航运史上,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世人皆知。郑和一行在七下西洋期间,在娄东刘家港和长乐太平港两处修建规模宏大的妈祖宫,立碑祭祀,祈求海神妈祖保佑,把妈祖神像供奉于船上,朝夕祭拜。郑和的《天妃之灵位应记》碑文载:“而我云帆之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晋者,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保佑之德”。对天妃“保佑”的信念,增强了郑和一行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航行的顺利完成。
  航海人祈求妈祖神灵护佑形成“海丝”文化。妈祖也成为官、民崇奉的海上女神和航海人的精神寄托。妈祖信仰是人们对于美好理想和愿望的寄托,不仅表现出我国沿海人民对于自然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征服的愿望、智慧和力量,而且也表现了他们不断扩展生存空间、追求生命价值的开拓精神。
  (原载2015年1月10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抗倭传说
  妈祖从一个“以巫祝为事”的民间女子,逐渐演变为享有“天后”“天上圣母”乃至“海峡和平女神”尊称的女神,一直离不开“助灭海(倭)寇”“护国佑(庇)民”的传说。宋以来历代王朝关于妈祖的敕封理由,也莫不与护国佑民相关。如元代5次敕封、明代2次敕封、清代15次敕封,都自始至终有“护国”二字。许多典籍中也有妈祖助除海贼或援抗海寇的事迹记载。
  明代,流传有许多妈祖抗倭的传奇故事。据《湄洲妈祖志》载:永乐十五年(1417年)内官张谦使西洋还,于浙江金乡卫海上猝遇倭寇,官军以妈祖“阴助”杀退贼众,朝命嘉奖;永乐十八年(1420年),钦差都指挥张翥在浙江定海抗倭作战获神助,奉旨遣御史刘璘、内官孔用、唐贞诣庙致祭;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浯屿水寨把总沈有容奉命征剿盘踞在广东南澳的倭寇,行前谒祈于天妃,果获神助破倭,因倡捐俸重建天妃宫,并于万历三十一年立碑为记。
  妈祖显灵,暗助军民抗倭的传说很多。《莆田妈祖信俗大观》中有“伏击倭寇”的妈祖民间传说。明嘉靖二十三年夏,倭寇从北门水涵洞偷偷爬入城内。由于天暗,敌人又是从地下钻出,民众认为是阴间“孤魂野鬼”出现,赶紧向天妃祈求助战。妈祖显灵,派“千里眼”“万里耳”出征,召集山神、土地伏守洞口,配合乡亲抗战。后人在洞口立起几根长短不一、奇形怪状的石柱,象征妈祖指派的山神、土地在此守洞护城。莆禧古城与惠安崇武古城、霞浦大京城堡同为福建省现存的明代三大抗倭古城,莆禧城内的古迹多有妈祖暗助抗倭事迹的传说。
  与台湾毗邻的平潭岛上,妈祖庙就有五十几座。这些妈祖庙,记录了各个时代的信仰延续,同时也见证了东南沿海渔民抗击倭寇的壮烈事迹。海坛岛历来是倭寇侵犯之地,海坛海峡古为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处,成为南来北往水路上的黄金水道。因此也有许多抗击倭寇的神奇故事。敖东镇桥锦头村的妈祖庙,神龛前端坐着两尊妈祖女神像,这两尊软身妈祖像别具特色,神像前有两尊白马尊王守护,也令这个妈祖庙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传说桥锦头村的两个兄弟化身为“白马尊王”,而后成为谒守妈祖的守护使者,这罕见的现象,寄托了民众渴求平安的祈愿,同时也是对抗倭英雄的一种纪念。一庙两妈祖抗倭显神威。而今福建平潭人多拜妈祖,亦跟抗倭史有关。平潭东庠东风村有“欹头妈祖”之说。据说明代倭寇进犯,妈祖变做如花女子诱惑倭寇,对打之际,妈祖头一歪,挥手一挡,倭寇就无法动弹了,渔民逃脱了倭寇的追杀,于是兴建妈祖庙感谢神恩。
  在莆田市秀屿区醴泉半岛(东庄镇)西南端,有一个行政村叫莆头村。莆头村有一个妈祖宫,叫兴贤宫。兴贤宫奉妈祖塑像左侧,立一尊“陈坑圣侯”像,每年在陈坑将军七月十三日诞辰日,在墓前举行祭祀、扫墓仪式,缅怀这位抗倭英雄。
  (原载2015年8月29日《湄洲日报》,《中华妈祖》2015年第5期转载)
  妈祖与信仰之最
  
  海神妈祖信众众多,相比较其他女神信仰,有人总结出六个“妈祖之最”。
  妈祖尊称最多。历代官方对妈祖的尊称有:夫人、灵惠夫人、昭应夫人、崇福夫人、善利夫人、灵惠妃、助顺妃、英烈妃、慈济妃、善庆妃、天妃、护国庇民天妃、感应圣妃,天后、天上圣母等。民间对妈祖的尊称有:灵女、神女、龙女、海神、水神、海神娘娘、海上圣母、天后娘娘等;民间俗称妈祖的有:妈祖、祖妈、娘妈、娘娘、祖姑、老妈、妈祖婆、老娘娘等。妈祖分灵称谓更多,从祖庙分灵的称湄洲妈,其他再次分灵的根据其地名而称呼,如银同妈、温陵妈、福州妈、开台妈、金门妈、安平妈、台南妈等;台湾分香子庙称谓却与顺序有关,如老大妈、新大妈、老二妈、兴二妈、圣二妈、圣三妈、老四妈、圣四妈、老五妈、老六妈等;此外,还有太平妈、船头妈、斑鸠妈、红面妈祖、乌面妈祖、水尾娘娘等称呼。
  妈祖封号最多。妈祖羽化升天后常常显灵继续在人间护国庇民,神化之后的妈祖引起历代王朝重视。宋代褒封13次,元代封赐共5次,明朝对妈祖封有2次,清朝皇帝对妈祖褒封多达16次,历代皇帝对妈祖封赐竟达36次之多,在华夏诸神中极为罕见,表明妈祖形象不仅在民间信众中享誉极高,而且在最高统治者的心目中也占据崇高地位。
  妈祖宫庙最多。海内外奉祀妈祖的宫庙具体数目虽难以统计,但据《莆田妈祖宫庙大全》的序言称,仅莆田市内至少有妈祖宫庙880处;据《闽西妈祖文化》称有403座的妈祖宫庙;据《妈祖文化简明读本》“概述”称,台湾的妈祖庙有3000多座。妈祖庙遍及大陆广大沿海地区乃至内地山区,延至东南亚、欧洲、北美、南美等地。粗略统计,世界各地妈祖庙应该接近万座。另外,奉祀妈祖的宫庙名称也很多,有“天妃宫”“天后宫”“妈祖庙”“妈祖宫”“娘娘宫”“娘娘庙”“奶奶庙”等宫庙名称。
  妈祖信众最多。妈祖庙宇遍天下,信众达两亿以上。如台湾人口2000多万,信仰妈祖就有1600多万人。妈祖除了护航功能,人们又赋予多种功德,所以深受从南到北沿海广大地区和内地山区乃至海外华人崇拜。
  妈祖庆典最盛。每逢妈祖诞辰日和羽化日,妈祖庙都会举行盛大迎神祭会,热闹非凡。湄洲祖庙举行隆重祭典时,世界各地妈祖信众纷纷来此谒祖进香;台湾也举行上百万人七天八夜巡境游行庆典活动;被称为“天津皇会”的天津天后宫“赛神会”期间,出动民间花会达100多道,演员数千人,宝辇、仪仗、百档花会浩浩荡荡,绵延数里。
  妈祖信仰的世界性最强。“妈祖信俗”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作为民间信仰的妈祖信俗能获此殊荣,在中国是首例。妈祖文化已经全球化,“妈祖之最”证明了海内外各阶层民众对妈祖怀有很深厚的尊敬、崇拜、爱戴和信赖的感情。
  (原载2015年12月12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安澜之神
  出海的人都把妈祖信奉为“安澜之神”。人们不仅要在出海远航之前,祈求妈祖保佑他们海上航行安全,顺利到达目的地;而且在船舶靠港后,又要马上在岸边祭拜妈祖,感谢天上圣母的一路护佑。如在船上妈祖神龛两边所贴的对联“身居湄洲真显赫,神在船中保平安”,横批“海国安澜”。航海船上妈祖神龛两边的另一副对联是“顺风顺水顺人意,得财得利得天时”,这也反映出出海人对妈祖的信仰不仅是祈求海上航行时能得到她的护佑,而且也冀望在海外侨居地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继续得到她的庇荫,使自己健康平安,发展顺利,实现出国时的衣锦还乡愿望。
  妈祖信众往往通过对妈祖的祷告许愿,能在心灵上得到慰藉。这也反映海外华侨航海过程信奉妈祖的真实心理。人们相信妈祖能够护佑苍生,泽被万众。妈祖信仰顺着时势的需要,随着航海者、海商、船员等赴海外经商贸易及华人的迁徙而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太平洋的另一端,南美洲的巴西,妈祖信仰在圣保罗市也得到传播,1970年有华侨由台湾北港朝天宫迎分灵妈祖去奉祀。在北美洲的美国和欧洲的法国等地,也都建有奉祀妈祖的宫庙。如1986年在美国旧金山中国城都板街修建的朝圣宫,就是一座主祀妈祖的宫宙;在法国巴黎的“真一堂”中,也供奉着妈祖的神像。今年又在美国纽约华人聚居区法拉盛41大道132-15号举行美国纽约妈祖大厦落成暨观音菩萨、妈祖像开光的盛典。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加州、纽约州、夏威夷及首都华盛顿,澳洲的悉尼、墨尔本,巴西的圣保罗,南非的开普敦,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城市也先后从台湾北港朝天宫和湄洲祖庙分灵神像,建造庙宇供奉。法国巴黎的“真一堂”更尊妈祖为世界和平女海神。可见海外的“安澜之神”在世界各地的妈祖宫庙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据了解,海外妈祖宫庙的主持人,一般由所在地颇有名望的人士担任,无论在政界、商界、企业界或在民众中都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他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热心传播者。
  海外“安澜之神”蕴含着海洋文化中的“海丝”文化。海洋文化的生命本然性与妈祖文化的仁爱精神、珍爱生命、救苦救难、慈爱为怀,是一脉相通的。面对大海时,人的生命显得渺小和脆弱,让人感到生命的珍贵性,也让人感受到与大海搏斗时,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妈祖的传说与故事中有着不少在海上显灵的事迹,充分体现出妈祖对生命的珍重与热爱。妈祖文化所饱含的人文关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以及大爱无疆的高尚品格,使远航出海人群产生衷心敬仰。
  (原载2015年6月13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文化传承
  第七届海峡论坛·妈祖文化活动周中的“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论坛,来自海峡两岸部分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就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话题进行交流与研讨,呈现出三大特点,即选择论题更广更深、论坛氛围更活跃、论文作者更多层次。
  从研讨的论题内容来看,“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论坛分为四组研讨。即“妈祖信仰与海上丝绸之路”“妈祖信仰在两岸”“妈祖信仰传播和文献研究”“妈祖文化产业与莆台交流”。论坛主题突出,选题更多样;研究视野广阔,角度更新颖;研讨课题深入,更精辟细致。诸如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石沧金就新马地区华人社会的妈祖信仰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出新观点;中国国家博物馆李秀梅阐述建设妈祖国际文化的途径与思考;台湾铭传大学教授吴惠巧论述台湾港口宫妈祖灵验事迹与社群意识;台湾朝阳科技大学陈茂祥从阿罩雾妈祖文化节谈妈祖信仰的传承与创新;莆田学院许元振还论述泛动画在妈祖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形态及其特征等等。
  从论坛的研讨氛围来看,每组的发言人课件投影加形体动作,声情并茂,整场研讨气氛生动活泼。林凤文临场吟诵为论坛创作的诗词对联,廖朝琼在阐述妈祖祭典乐舞时还现场唱曲,北京大学外语学院东南亚系的夏露副教授在研讨发言时,深情地朗诵自己来湄洲岛感受妈祖文化获得灵感而创作的诗歌,博得阵阵掌声,并在发言后与很多年轻的学者继续交流。
  从提交论文的作者来看,外省的专家和年轻的学者增多。除了台湾专家外,还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陕西等地的高校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如有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暨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宜春学院等高校,有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社科院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广州华侨华人研究院、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研究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马祖岛中山国中等研究机构。各高校各研究单位的论文提交者还出现好几位80后的学者,如1983年出生的黄璟、1988年出生的徐颖等等,更有许多在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也热心研究妈祖文化,他们提交学术论文,说明妈祖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魅力。
  (原载2015年6月21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海洋文明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海洋强国,而“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的建设。妈祖文化是海洋文化的旗帜象征。妈祖一生以海为伴,奉献于海,献身于海,即使羽化升天之后,仍屡显灵异,留下许多灵验故事。从林林总总的史籍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妈祖与海洋气象、航海航行、海上贸易、海洋外交、海上漕运、海洋融合开发等各个方面存在无法割舍、息息相关的联系,这充分说明了妈祖信仰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一面旗帜,妈祖文化是海洋文化核心组成部分,妈祖是海洋文明的重要象征。
  据不完全统计,妈祖信仰遍布33个国家和地区,信众达三亿多。妈祖信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海神妈祖又是航海者的精神支柱,妈祖文化也是中国海洋文化的起始点。历史上宋代出使高丽、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台定台,这一切都体现海洋文化的特征,也都与妈祖紧密相关。妈祖由航海关系而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等,形成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民间信仰崇拜神。妈祖是一个极富有东方文化特色的航海之神,与西方世界的海洋之神——手持三叉戟的海神波塞冬形成鲜明的对照。在海神波塞冬的身上,人们看到了西方海洋文化的冒险、征服、掠夺、欺诈、霸权的特征,反映了欧罗巴人种个性的阴暗一面;而在中国百姓的妈祖信仰之上,人们看到的是中国海洋文化特色——和平、自由、平等、共存的文化精神和文明趋势。
  妈祖信仰以湄洲为起点,不断拓展,像冲刷上岸的潮水向四周漫延渗透,其影响范围从最初的海岸线一直深入到内河港埠乃至内陆城市;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扩张到五大洲四大洋的海域,包括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东南亚华人聚集地,乃至欧美地区的华人、越侨、日侨、韩侨聚居地。妈祖信仰超越了海洋圈,在海洋文化里融和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民间信众文化,是汉字文化圈的又一个明显的文化特征,是维系汉字文化圈文化认同的有效纽带。妈祖文化帮助人们实现从海上走向世界的远大目标,成为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重要精神力量。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各群体之间的贸易往来,也促进了文明和智慧文化的交流。现如今,“一带一路”正延续着古代丝绸之路的传统,发展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妈祖文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用“海上文化走廊”的新视角来看,加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工程建设,与沿线各国就挖掘、保护和传承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展开广泛的合作,少不了联系中国与“新海丝”沿线国家和民众的妈祖文化这根长长的海洋文明纽带。
  (原载2015年11月14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三圣妃神
  成书于南宋末宝祐五年(1257年)的黄岩孙编纂的《仙溪志》,在卷三“祠庙·祠堂”中有“三妃庙”一文。文曰:“在县东北二百步。一顺济庙,本湄洲林氏女,为巫,能知人祸福,殁而入祠之,航海者有祷必应,宣和间赐庙额,累封灵惠显卫助顺英烈妃,宋封嘉应慈济协正善庆妃。沿海郡县皆立祠焉。一昭惠庙,本兴化县有女巫,自尤溪来,善禁咒术,殁为立祠,淳祐七年赐庙额。绍兴二年封顺应夫人。一慈感庙,即县西庙朝也。三神灵迹各异,惟此邑合而祠之。有巫自信神降,欲合三庙为一,邑人信之,多捐金东施,殿宇之盛,为诸庙冠。”
  由此得知,三妃宫创建于宋代,原为三座庙,即顺济庙祀天妃妈祖、昭惠庙祀圣泉妈、慈感庙祀陈仙姑。后来合三庙为一宫,即现在仙游的三妃宫,俗名“三宫”。宫庙中奉祀三妃神像,中奉天妃妈祖林氏神像,左奉法主仙妃圣泉妈许氏神像,右奉灵惠懿德妃仙姑陈氏神像。
  然而,《仙溪志》所记载的有关“三妃”生平事迹、褒封及建庙缘由,却与其他地方的“三圣妃”有些不同。《妈祖文献资料汇编》第三辑,引述成书于开庆元年(1259年)的《临汀志》:“三圣妃宫:在长汀县南富文坊。……灵惠惠助顺显卫英烈侯博极妃,照贶协助灵应慧妃,昭惠协济灵顺惠助妃,嘉熙间创。今州县吏运盐纲必祷焉。”《临汀志》中所载的三圣妃宫,建于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是依潮州庙以祀妈祖为主神的三圣妃宫,明代改称“天妃宫”,清雍正十年改为“天后宫”,即位于长汀县城东大街的汀州天后宫。
  潮州地近福建,妈祖信仰是由莆田直接传入。也正是由于其时潮州已经有了供奉以妈祖为主神的三妃庙。汀州那些从事食盐航运的妈祖信众,把对妈祖的信仰带回长汀,他们也仿照三妃庙的建筑,建造了闽西客家地区的第一座以奉祀妈祖为主的三圣妃宫。
  仙山溪“三妃庙”的第一庙为顺济庙,正是宣和五年(1123年)宋廷赐给妈祖庙的庙额;“灵惠、助顺、显卫、英烈”四个封号,也正是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庆元四年(1198年)、开禧元年(1205年)、嘉定元年(1208年)分别加给妈祖的封号。长汀的“三圣妃宫”和仙游的“三妃庙”,所祀都是三位女神,都称妃。《仙溪志》中的“昭惠庙”可与《临汀志》中的“昭惠协济灵顺惠助妃”对应起来;“慈感庙”女神与“嘉戊戌封灵应夫人”对应,因此,长汀“三圣妃宫”和仙溪“三妃庙”都是以崇奉妈祖为中心的祠庙,奉祀的主神都是妈祖。
  南宋嘉熙年间的三圣妃宫,是妈祖信仰传播到闽西客家地区的见证,从此妈祖信仰也开始在闽西客家地区的传播。明中叶以后,闽西客家妈祖信仰传播更广,他们不仅把妈祖作为水神来崇拜,更多的是把妈祖作为山乡守护神来奉祀。妈祖信仰在闽西客家地区的传播过程中,不仅受到当地宗教文化的影响,而且还受到闽南文化、莆仙文化等影响,因而形成独特的闽西客家妈祖信仰。
  (原载2015年9月19日《湄洲日报》)
  妈祖与皇帝诗作
  清·爱新觉罗·弘历,即清高宗,清雍正十三年即位,改元乾隆。这位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几万首诗,其中也不乏妈祖题材的诗作。
  据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一辑“诗词卷”里载,乾隆皇帝有关“惠济祠”的诗作就有六首,另一首诗题为《命晋增天后徽称,诗以昭灵志谢》。另据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历代妈祖诗咏辑注》,乾隆还有一篇长达一百四十六句的《平定台湾联句(并序)》,诗中多处提及妈祖昭灵显佑。
  《妈祖文献史料汇编》和《历代妈祖诗咏辑注》所选载的乾隆有关妈祖的诗作,有五律《惠济祠诗》,注释说原载《日下旧闻考》(卷一百零四),该祠为北方的娘娘庙,原祀主神为天妃妈祖。而七律《惠济祠》原载《御制诗二集》(卷六十八),注释说是奶奶庙,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建行宫于祠左;另一首七律《惠济祠》,原载《钦定南巡盛典》(卷二十),作于1757年;再一首七律《惠济祠》,作于1762年,原载《钦定南巡盛典》(卷八)。1764年2月,乾隆又作一首七律《惠济祠叠癸西旧作韵》,原载《日下旧闻考》(卷一百零四)。
  1788年,乾隆皇帝作了一首比较经典的有关妈祖的七律——《命晋增天后徽称,诗以昭灵志谢》,原载《钦定平定台湾纪略》(卷首御制诗):
  尊封天后自先朝,辅昊晏瀛恩久饶。
  近以台湾靖兵燹,益知海舶佑神昭。
  飞来异鸟安无事,渡后大鱼忽有飘。
  四字徽称晋伸悃,永资福锡万民邀。
  其中“益知海舶佑神昭”句注释说,台湾自用兵以来,官兵配渡及装载粮饷、铅药船只,率多安稳。至福康安于上年十月二十八日申刻,在崇武澳放洋,一昼夜间,驶行千里;所有兵船百余只,于二十九日申刻,齐抵鹿仔港,尤为从来渡海所罕闻。今春大兵凯旋,海兰察、普尔普等分领巴图鲁等并川、粤、黔、楚领兵大员,各带本省官兵,由鹿耳门、鹿仔港两处配渡,俱即扬帆利涉。惟福州驻防一起官兵,内有领催苏楞额等33名于三月初七日乘坐哨船已至港口,未上大船,起风暴,抛碇不住,吹折篷桅。前锋德福等四名跳过别船,苏楞额等29名未及过船,随风飘至大洋两日两夜,幸不覆溺。初九日于黑水洋地方,适遇许长发船自澎湖驶至,于是兵丁等遇救过船,俱得无恙。天后昭灵显佑,益深钦感。
  “飞来异鸟安无事”句注释说,据福康安奏:苏楞额等船只飘至大洋,正在危险之际,忽有异鸟一双,赤喙、赤足,眉作金色,飞集船头,颇甚驯熟。船户等谓得神佑,必可无虞。既而,果得遇救全生。过后,询之官兵船户等,言之凿凿。并奏上年自崇武澳开船后,即闻船户等传说,有灵异之事等语。向闻海上船只遭风,其蒙救者,每有飞鸟、红灯来船,即知万无一失之语。以今验之,洵为不爽云。
  “渡后大鱼忽有飘”句注释说,又奏:领催兵丁等于遇救过船之后,将军装搬运甫竟,见原坐哨船下有数丈大鱼浮出水面,船只登时沉没。是呼吸之顷,数十人之性命得以保全。神之佑助,更为灵异。
  “四字徽称晋伸悃”句注释说,天后灵应垂庥,佑民福国。康熙十九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后”;乾隆二年,加封“福佑群生”四字;二十二年,加封“诚感咸孚”四字。此次用兵,仰荷神庥,屡昭助顺,允宜增益徽称、褒崇封号,因敬加“显神赞顺”四字,以隆妥侑,而抒悃忱。
  (原载2013年3月7日《湄洲日报》)

知识出处

妈祖之光

《妈祖之光》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有关妈祖文化的文章,分为播照环宇、辉耀史河、闪烁民间、出彩艺文、沐浴人事、光映论坛等六章,包括有《海外妈祖溯祖庙》《妈祖信仰在美国》《妈祖与海洋文化》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