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妈祖信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妈祖之光》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028
颗粒名称: 宋代的妈祖信仰
分类号: B933
页数: 2
页码: 034-035
摘要: 本文原载2015年8月1日《湄洲日报》,介绍了宋代是妈祖信仰的发轫和发展时期。妈祖信仰的产生和最早的传播,有两个主要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
关键词: 文化 妈祖信仰 宋代

内容

各种有关妈祖的书籍将妈祖的诞生之年统一为宋太祖登基的建隆元年,即960年。宋代(包括北宋和南宋),即960年至1279年。这期间,宋朝廷共14次对妈祖封号进行册封,还有一次赐庙号,并由朝廷颁布谕祭海神妈祖。南宋起,例定船内载海神妈祖航行,朝夕拜祈。妈祖的中国海神地位在宋代就得以巩固和确认。宋代莆田文学家刘克庄曾说:“妃以一女子,与建隆真人同时奋兴,去而为神,香火布天下。”
  妈祖信仰的产生和最早的传播,有两个主要因素。缘于莆田毗邻大海,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三湾一邑的特殊地理位置,是产生妈祖崇拜的地理因素;妈祖在世时拯危救难,济世救人,当她渡海救人而身亡之后,受其恩惠和莆田沿海一带的百姓不愿意接受她死去的事实,而是认为她是得道而羽化升天了,自发地把妈祖当作他们出海打鱼的保护神,这是信仰妈祖的人文因素。在妈祖羽化升天的987年,莆田渔民在妈祖升天处为其造庙供奉,渔民们定期祷告拜祭,祈求让妈祖能够继续保护他们。于是,对妈祖的崇拜形成妈祖信仰传播,从此开始从莆田走向海内外。
  宋宣和四年(1122年),宋廷领事路允迪奉帝命使高丽国(韩国),在黄水洋遇风暴,危急万分,危难之中来自妈祖故里的莆籍水手祈祷妈祖,终于转危为安。返国后,路允迪奏请朝廷,宋徽宗于是赐莆田妈祖庙“顺济”庙号。“顺济”号是官方对妈祖这一民间崇拜的第一次恩典和肯定,使妈祖第一次从自发信仰、转变为官方承认的地方信仰。
  与此同时,莆田的妈祖信仰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各地沿海居民所借鉴和接受,妈祖信仰也不再仅盛行于莆田以及附近地区,一些省外沿海城市和海岛也开始注重妈祖崇拜,乃至建庙供奉。除莆田湄洲妈祖祖庙(987年)、平海卫妈祖宫(999年)和圣墩庙(1086年)这三座莆田妈祖庙之外,世界上最早的两座妈祖庙是蓬莱阁天后宫(1122年)、长岛庙岛显应宫(1122年),这标志着妈祖信仰已经在中国北方落地生根,并向周围地区辐射。
  到了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当朝丞相莆田人陈俊卿,笃信妈祖,请朝廷诰封妈祖为灵惠夫人。莆田仕宦对妈祖信仰的推崇更是不遗余力。1159年,陈俊卿又献地建白湖妈祖庙。之后妈祖也已晋封为“灵惠助顺显王英烈妃”,民间妈祖庙也逐渐增多。很多的莆田人客居各地,出外为官,也带去妈祖信仰文化。莆籍官员每到一处、就会在为官处建妈祖庙,比如广东、海南、贵州等地的早期妈祖庙,大部分是莆籍仕者所建。妈祖信仰与渔民海事活动的精神需求密切相连。宋朝的海事发展和莆籍仕人的极力推崇,是早期妈祖信仰快速传播的两个主要途径和重要力量。
  刘克庄在《白湖庙二十韵》诗中说:“每至割获时,稚耄争劝酬。坎坎击社鼓,呜呜缠蛮讴。常恨孔子没,豳风不见收。君谟与渔仲,亦未尝旁搜。束皙何人哉,愚欲补前修。缅怀荔台史,纪述惜未周。”显然是用诗的语言对当时莆田白湖的妈祖祭俗进行了概括。作为民间信仰的早期妈祖祭祀活动,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和民间庙会特征。黄公度《题顺济庙》:“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诗句,描绘的是妈祖祭奉活动中万户献祭、歌舞娱神、儿童欢闹的情形。刘克庄《即事十首》:“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祠。”则勾画出一幅当时广州城万人空巷、涌到海神妈祖祠参加迎神赛会活动的通俗画。
  (原载2015年8月1日《湄洲日报》)

知识出处

妈祖之光

《妈祖之光》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有关妈祖文化的文章,分为播照环宇、辉耀史河、闪烁民间、出彩艺文、沐浴人事、光映论坛等六章,包括有《海外妈祖溯祖庙》《妈祖信仰在美国》《妈祖与海洋文化》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