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繁荣的闽西妈祖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妈祖之光》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022
颗粒名称:
繁荣的闽西妈祖文化
分类号:
B933
页数:
2
页码:
021-022
摘要:
本文原载2015年9月5日《湄洲日报》,介绍了闽西妈祖文化。以海洋文化为特征的妈祖宫庙,大多分布于沿海地区,但在地处山区的闽西却出现罕有的繁荣景象。
关键词:
文化
妈祖
闽西
内容
以海洋文化为特征的妈祖宫庙,大多分布于沿海地区,但在地处山区的闽西却出现罕有的繁荣景象。据《闽西妈祖文化》书中记载,闽西的妈祖宫庙约有400多座,可谓星罗棋布。
笔者不久前曾随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采访团拜访了新罗区、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和漳平等地的妈祖庙或天后宫,看到建筑各异、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的供奉妈祖的宫庙。
据有关史载,地处山区的闽西,历史上从未中断与东南沿海联系。南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宋慈出任长汀县令,为节省盐运成本,决定利用水系发达的汀江、韩江开辟新航道,直接从广东潮州运盐。从此,沿线盐运官吏和船工便奉妈祖为水上保护神,建庙祭祀。如今,汀江及其支流两岸的上杭、武平、永定等地均建有妈祖宫庙。其中以长汀县的汀州天后宫最为壮观。据介绍,此宫原占地9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余平方米,庙宇宽广,雕梁画栋,水榭楼阁点缀,池水荷塘环绕,布局井然,环境清幽,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古建筑。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闽西、赣南、粤东客家地区著名的文物古迹,也是古汀州八邑第一座规模宏大的天后宫。
闽西是客家人主要集居地。早在宋代,特别是明、清两朝,大批客家人外出谋生,其中以远赴东南亚、香港、台湾等地为多。他们回乡时,便把护自己平安漂洋过海的妈祖神像带回,建起一座座宫庙祀奉。西陂天后宫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落成。砖木结构,坐南朝北,占地6435平方米。塔身高耸入云,顶层飞檐配有铜铃数十个,风吹铃响,铿锵悦耳。塔下有护塔房36间,塔前为大厅堂,塔后是登云馆大厅、天井,大门入口处有永久性戏台一座,呈半圆立体窟窿形,结构奇巧,属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而在侨乡永定县下洋镇汤子隔,也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85年)的天后宫,至今仍香火兴旺。据不完全统计,在汀江两岸沿线建有一百二十多座大小不一的天后宫、妈祖庙、天后行宫等。长汀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誉为“红色小上海”,也是闽西龙岩地区妈祖文化最发达的地方。
闽西妈祖文化除了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之外,还有更多的非物质文化活动的奇特创造。这是与当地的区位、政治、经济、客家习俗以及其他形态文化有关。闽西区位远离海洋,地处内山,有一条母亲河,叫汀江。为祈求平安,在汀江沿岸举行奇特的“清河祭礼”,依江建庙,缘于过去靠江运输、谋生、经商等生存生活而祈盼妈祖保佑;这里的妈祖出巡持续时间长达月余,全城家家户户出迎。妈祖停轿等文化活动内容,与客家流动性、迎神入户、请神停留佐护等理念有关。
当然,闽西妈祖文化载体大都沿袭莆田湄洲。在闽西的妈祖文化活动,其核心文化观念是坚守妈祖的正统。如在汀州天后宫中所有悬挂的匾额、对联以及妈祖闺房的陈设摆件等物质文化语言信息,几乎全是出于对妈祖发祥地的典范载体,如直接引用宋莆田籍状元黄公度的联句等。闽西妈祖文化息息相承的对妈祖的热爱,也表达妈祖慈悲博爱、护国庇民、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妈祖精神和高尚情操。信众对妈祖的拥戴与崇拜的文化活动,也大都是依照妈祖出生地、发祥地、羽化地莆田湄洲所形成的理念进行演绎建设。由此也使妈祖文化在边远山区得到良性的传播和颂扬,且与当地习俗相吻合,与闽西文化融合。
闽西妈祖文化的繁荣,还与当地林姓民众的亲情有关。妈祖本名林默,凡居住于闽西江河、溪流沿岸的林姓民众,都认妈祖为姑婆,必在当地建庙祀奉。由于敬仰妈祖慈爱善良、济困救难的高德和神验,就连周边他姓的民众也十分崇拜。如连城县莒溪镇壁州村,迄今还保存着林姓与其他二姓民众共建的妈祖庙。
(原载2015年9月5日《湄洲日报》)
知识出处
《妈祖之光》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有关妈祖文化的文章,分为播照环宇、辉耀史河、闪烁民间、出彩艺文、沐浴人事、光映论坛等六章,包括有《海外妈祖溯祖庙》《妈祖信仰在美国》《妈祖与海洋文化》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