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的闽西妈祖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妈祖之光》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022
颗粒名称: 繁荣的闽西妈祖文化
分类号: B933
页数: 2
页码: 021-022
摘要: 本文原载2015年9月5日《湄洲日报》,介绍了闽西妈祖文化。以海洋文化为特征的妈祖宫庙,大多分布于沿海地区,但在地处山区的闽西却出现罕有的繁荣景象。
关键词: 文化 妈祖 闽西

内容

以海洋文化为特征的妈祖宫庙,大多分布于沿海地区,但在地处山区的闽西却出现罕有的繁荣景象。据《闽西妈祖文化》书中记载,闽西的妈祖宫庙约有400多座,可谓星罗棋布。
  笔者不久前曾随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采访团拜访了新罗区、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和漳平等地的妈祖庙或天后宫,看到建筑各异、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的供奉妈祖的宫庙。
  据有关史载,地处山区的闽西,历史上从未中断与东南沿海联系。南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宋慈出任长汀县令,为节省盐运成本,决定利用水系发达的汀江、韩江开辟新航道,直接从广东潮州运盐。从此,沿线盐运官吏和船工便奉妈祖为水上保护神,建庙祭祀。如今,汀江及其支流两岸的上杭、武平、永定等地均建有妈祖宫庙。其中以长汀县的汀州天后宫最为壮观。据介绍,此宫原占地9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余平方米,庙宇宽广,雕梁画栋,水榭楼阁点缀,池水荷塘环绕,布局井然,环境清幽,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古建筑。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闽西、赣南、粤东客家地区著名的文物古迹,也是古汀州八邑第一座规模宏大的天后宫。
  闽西是客家人主要集居地。早在宋代,特别是明、清两朝,大批客家人外出谋生,其中以远赴东南亚、香港、台湾等地为多。他们回乡时,便把护自己平安漂洋过海的妈祖神像带回,建起一座座宫庙祀奉。西陂天后宫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落成。砖木结构,坐南朝北,占地6435平方米。塔身高耸入云,顶层飞檐配有铜铃数十个,风吹铃响,铿锵悦耳。塔下有护塔房36间,塔前为大厅堂,塔后是登云馆大厅、天井,大门入口处有永久性戏台一座,呈半圆立体窟窿形,结构奇巧,属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而在侨乡永定县下洋镇汤子隔,也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85年)的天后宫,至今仍香火兴旺。据不完全统计,在汀江两岸沿线建有一百二十多座大小不一的天后宫、妈祖庙、天后行宫等。长汀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誉为“红色小上海”,也是闽西龙岩地区妈祖文化最发达的地方。
  闽西妈祖文化除了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之外,还有更多的非物质文化活动的奇特创造。这是与当地的区位、政治、经济、客家习俗以及其他形态文化有关。闽西区位远离海洋,地处内山,有一条母亲河,叫汀江。为祈求平安,在汀江沿岸举行奇特的“清河祭礼”,依江建庙,缘于过去靠江运输、谋生、经商等生存生活而祈盼妈祖保佑;这里的妈祖出巡持续时间长达月余,全城家家户户出迎。妈祖停轿等文化活动内容,与客家流动性、迎神入户、请神停留佐护等理念有关。
  当然,闽西妈祖文化载体大都沿袭莆田湄洲。在闽西的妈祖文化活动,其核心文化观念是坚守妈祖的正统。如在汀州天后宫中所有悬挂的匾额、对联以及妈祖闺房的陈设摆件等物质文化语言信息,几乎全是出于对妈祖发祥地的典范载体,如直接引用宋莆田籍状元黄公度的联句等。闽西妈祖文化息息相承的对妈祖的热爱,也表达妈祖慈悲博爱、护国庇民、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妈祖精神和高尚情操。信众对妈祖的拥戴与崇拜的文化活动,也大都是依照妈祖出生地、发祥地、羽化地莆田湄洲所形成的理念进行演绎建设。由此也使妈祖文化在边远山区得到良性的传播和颂扬,且与当地习俗相吻合,与闽西文化融合。
  闽西妈祖文化的繁荣,还与当地林姓民众的亲情有关。妈祖本名林默,凡居住于闽西江河、溪流沿岸的林姓民众,都认妈祖为姑婆,必在当地建庙祀奉。由于敬仰妈祖慈爱善良、济困救难的高德和神验,就连周边他姓的民众也十分崇拜。如连城县莒溪镇壁州村,迄今还保存着林姓与其他二姓民众共建的妈祖庙。
  (原载2015年9月5日《湄洲日报》)

知识出处

妈祖之光

《妈祖之光》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有关妈祖文化的文章,分为播照环宇、辉耀史河、闪烁民间、出彩艺文、沐浴人事、光映论坛等六章,包括有《海外妈祖溯祖庙》《妈祖信仰在美国》《妈祖与海洋文化》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