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南沙天后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妈祖之光》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021
颗粒名称: 游览南沙天后宫
分类号: B933
页数: 3
页码: 019-021
摘要: 本文原载于2011年第1期《中华妈祖》,介绍了南沙天后宫,南沙天后宫始建于明朝,前身是天妃庙,清朝乾隆年间复修后定名为元君古庙,膜拜天后娘娘。
关键词: 文化 天后宫 南沙

内容

番禺的南沙有一座南沙天后宫。南沙天后宫始建于明朝,前身是天妃庙,清朝乾隆年间复修后定名为元君古庙,膜拜天后娘娘。在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华时曾遭破坏。1995年由香港著名实业家霍英东捐款重建天后宫。
  “南沙天后宫”五个鎏金大字竖立在入口处如船樯船帆的石柱上。所有的车辆都停在入口外面,步行进去是一条几百米长的幽静的林荫大道,路旁左边树木花草之间设置有阅报栏式的“妈祖故事”图文,一直排到海岸。海岸沙滩边,还有一艘大旧船,船上是收费参观的“妈祖资料”。在南沙天后宫广场面海的海岸上,竖立着一长湾整齐的方柱圆顶“妈祖传说”图文,每根柱有三面彩图配文,把妈祖的传说故事刻画在如华表的栏杆柱上,既方便游客阅读了解妈祖文化,又是一道很有特色的景观。
  站在高昂的朝海的华表式的大山门牌坊下,向海面望,是烟波浩瀚的伶仃洋;向里看,南沙天后宫坐落于大角山东南麓,山上高耸的南岭塔。宽阔的广场上,矗立着美丽善良的巨型天后圣像,中轴双旁竖立华表。建筑特点似集北京故宫的风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气势,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广场草木葱茏,繁花吐艳,还有杨柳依依的池塘,雅致的小山亭。洁白的和平鸽自由飞来飞去,花间的彩蝶翩翩起舞,一派祥和景象。
  进广场首先看到的是大圆圈花圃的百家姓“圆阵”,游客可以在自己姓氏的圆柱转柱体阅读姓氏来源,有的游客在自己的姓氏下留影。天后宫广场中央屹立着一尊面向汪洋大海的天后像,以保佑出海捕鱼的渔民顺风顺水。这座石雕天后像由365块精雕细琢的花岗石砌成,象征着天后娘娘在一年365天中都保佑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天后宫广场左侧,有一块来自福建妈祖故里莆田运来的黄腊石。据介绍,这块重达40多吨极为罕见的天然奇石,是从未经过人工加工和修饰的华南地区著名的黄腊石,是从妈祖故里众多名山中,历经两个多月寻得的。为了将此名石从山上运到地面,我的家乡人共花了一个星期,动用了近百人,大量起重设备,才使石头运到地面。再用一周时间,用大型重型车从莆田长途运输1000多公里,于2009年11月8日晚抵达南沙天后宫广场。在安放的时候,有关部门动用了一台起重能力达50吨的大型机械,经四天日夜紧张施工,才稳当地安坐这里。据说,考虑到承继福建湄洲妈祖之大德大爱,弘扬妈祖文化之精华,集“真、善、美、和”于一体的精神力量,因而把这块巨石放置在面向东方太阳升起之位。
  宽阔的天后宫广场后面,就是宫殿建筑群。据说,南沙天后宫是参照福建莆田湄洲妈祖祖庙建成的。倚山营造,对称布局,中高低错落地排列着。踏上宽阔的入口石阶,牌坊上有醒目耀眼的赵朴初亲笔书写的“南沙天后宫”大字。庄严肃穆的建筑风格,极具宫廷的气派。整座天后宫四周绿树婆娑,殿中香烟袅袅,置身其间令人顿生超凡脱俗的感觉。牌坊正门室内供奉“千里眼”和“顺风耳”这两尊像神。继续拾级而上,两侧有钟楼和鼓楼,钟鼓楼内的钟鼓不时有敲击的响声传出。再上方为献殿,殿中供奉“蹈海天后”立像,四海龙王神态各异在两旁站立,寓意天后女神统领四海龙王,安澜利运。
  与钟鼓楼相比邻的是碑亭。明成祖“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与郑和“天妃灵应之记”碑,分立其中。两碑文记述了明三宝太监郑和屡受天妃庇佑,完成七下西洋壮举的经历。使用宋代对天后褒封封号命名的灵惠楼、嘉应阁,位于正殿与献殿之间的两侧,这是交流妈祖文化的处所。
  正殿是整个天后宫的中心,木雕神龛中分别供奉着以香檀木雕刻贴金的天后像,以及从天后故里湄洲妈祖庙点睛分灵出来的出巡软身天后像。整个殿堂仁爱与威严同在,正气与圣洁共存。正殿中除了天后像外,还首创以历史人物作陪神,别具一格。在大殿中抬头仰望,清代雍正、乾隆、光绪御笔提匾高悬殿内。再环视四周,有宋、元、明、清四朝中与天后传说密切相关的八尊文臣武将,陪侍两旁。整个殿堂威严,庄重,置身殿中,使人们对天后肃然起敬。
  寝殿位于正殿之后,是天后起居休息之所,内供奉素装的天后坐像,寝殿中还布置着床、梳妆台及镜子等模仿天后日常生活的器具和摆设。从这闺房中,可看见天后是一位十分艰苦朴素的民间女子。在这个寝殿中特别安置了一台织布机,相传是天后娘娘曾在15岁时,在一次织布期间中途赴海上救父脱险的故事。寝殿中气氛祥和而恬静,瞻仰之后,令人颇有亲切感。今日的神,追溯到千年前,原本是位品德高、乐于助人、勇于牺牲的普通人。
  南沙天后宫的牌坊、山门、钟鼓楼、碑亭、献殿、灵惠楼、嘉应阁、正殿、寝殿等建筑,与湄洲岛的妈祖祖庙一一对应。游览南沙天后宫建筑,无论是结构,木雕石刻和铸铜件等,和湄洲岛的妈祖祖庙都很相似,构造布局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面大角山上还高耸着一座南岭宝塔。南岭塔不能登上去,因为楼梯门锁住。在正殿的广场上,视野开阔,俯瞰整座天后宫布局犹如在画中,寺庙屋檐上的福兽生动活泼,远望可以看到虎门大桥,海面上巨轮缓慢穿梭。回身仰望南岭塔,有8层高,各层飞檐挂着铃铛。据传,此塔一可平衡右侧较高的大角山的主峰,二应“左青龙”的说法,三谓天后海神在指路导航,四可为人们登高眺望,亦是南沙的一座标识物。
  景区内更有大角山炮台多座,与东莞的沙角炮台相守望。当年鸦片战争,硝洇滚滚,写下了中国人民抗击英帝国主义可歌可泣悲壮的一页。现今炮台内弹痕残壁,依稀可寻当年的悲壮与豪迈。国家已将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在游览的时候,不时有外国人来参观。我试探着问一位带外宾的翻译说,知道妈祖吗?你怎么介绍给来宾?她说,“妈祖”即天后,是沿海百姓崇祀的海神。她并不是个莫须有的神仙,而是确有其人。她叫林默,是宋代福建湄洲屿的一个奇女子,她曾在海上涉波履险,救急救难;她曾以神的名义,鼓舞着郑和远航舰队的官兵,同心协力,实现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七下西洋;她曾以正义的化身,激励着满怀爱国热情的郑成功壮士,从荷兰殖民主义者手里,收复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正因为如此,在千千万万中国海员和华侨的心田里,有了妈祖的庇佑,他们就可以平安地走遍五洲四海。
  听她动人的解说,我肃然起敬。或许有些人并不知道妈祖,但经过各地的妈祖庙的妈祖文化熏陶后,妈祖在中国海员、华侨的心中,正如我们心中,是至高无上又慈爱无比的。原来连翻译都对妈祖这么熟悉,可见妈祖文化已经深入到海内外游客的心里头。所以,一千多年来,在中国沿海的众多城镇,以及内陆江河沿岸的要埠,直至像贵州镇这样的西南古城,都建有天后的祀庙;台湾和港澳地区,妈祖的名字早已是家喻户晓。此外,在东南亚、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非洲各国,甚至在北欧的挪威、丹麦,只要那里有中国海员、华侨,那里就有天后的足迹,就有敬奉天后的人。
  走出景区,站在海边,遥望大海,我仿佛看见妈祖娘娘从海上冉冉升起,又悄悄飘隐于浪潮之中。她那温柔与慈祥的善良大爱神情,让我倍感亲切。我想,湄洲妈祖分灵到海内外,用她的神护,让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们得到庇佑。
  (原载于2011年第1期《中华妈祖》)

知识出处

妈祖之光

《妈祖之光》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有关妈祖文化的文章,分为播照环宇、辉耀史河、闪烁民间、出彩艺文、沐浴人事、光映论坛等六章,包括有《海外妈祖溯祖庙》《妈祖信仰在美国》《妈祖与海洋文化》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