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一 播照环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妈祖之光》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006
颗粒名称: 辑一 播照环宇
分类号: B933-53
页数: 33
页码: 001-033
摘要: 本书收录有关妈祖文化播照环宇文章。其中包括海外妈祖溯祖庙、妈祖信仰在“西域”、妈祖信仰在西方、妈祖信仰在美国、妈祖信仰在南海、妈祖信仰在泰国、妈祖信仰在越南等。
关键词: 文化 文集 妈祖

内容

海外妈祖溯祖庙
  世界所有的妈祖庙都是从湄洲妈祖祖庙分灵的。可以说,湄洲妈祖祖庙是世界所有妈祖庙之祖。湄洲妈祖祖庙的妈祖神像分灵五湖四海,护佑海内外,与世界五洲广结妈祖缘。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海外妈祖信众不远万里奔赴妈祖祖庙圣地谒祖进香。
  就说刚刚过去的2014年,有日本长崎妈祖庙鬼永武一行赴湄洲妈祖祖庙谒祖进香,有马来西亚怡保兵如港妈祖阁和北海普明精舍进香团一行到湄洲岛妈祖祖庙进香等等。
  湄洲祖庙每年都会接待来自海外的妈祖信众。祖庙是世界妈祖文化的发源地,祖庙与海外妈祖信众的交流是频繁而紧密的。1994年5月7日至9日,首届国际妈祖文化旅游节在湄洲岛隆重开幕,就有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泰国、印尼、文莱、意大利、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上万人参加。1997年5月6日至7日,福建省第二届妈祖文化旅游节在湄洲岛举行,除首届上述国家外还有来自德国、瑞典、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等国的妈祖信众参加。
  千年第一回的大型交流活动,要数2008年10月31日,由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和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发起的“天下妈祖回娘家”活动。这是第十届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的重头戏,来自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家妈祖宫庙的数万名信众,捧着300多尊妈祖分灵神像,先在莆田举行入城仪式,后到湄洲妈祖祖庙谒祖进香。
  2010年在妈祖诞辰105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湄洲妈祖祖庙再次举行“天下妈祖回娘家”活动,自4月14日至5月6日,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日本、文莱、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妈祖庙宇500多家10万多妈祖信众,簇拥分灵妈祖神像陆续回湄洲妈祖祖庙谒祖进香。至今前来祖庙朝拜观光的海外宫庙达1500多家。
  除了参加活动来祖庙外,平常更多的是海外各宫庙妈祖信众、大学教授或专家学者等,他们纷纷来到湄洲祖庙参访、调研、朝拜,并进行妈祖文化学术交流。1991年7月10日,日本妈祖会会长入江修正率进香团一行抵湄洲朝圣;1996年1月28日,美国华盛顿维州中学礼堂举行由湄洲祖庙分灵的天后圣母圣像安座开光仪式,有华裔人士300多人参加;1998年4月10日,德国慕尼黑大学屈汉斯教授来湄洲参访调研妈祖文化;1998年6月2日,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亚洲美术部主任鲁克思来莆调研妈祖文化;2000年7月下旬,美国旧金山天后宫进香团抵祖庙谒祖进香;2001年3月下旬,北欧5国使馆参观团抵湄洲祖庙参访;同年3月28日,文莱国圣后宫进香团抵湄洲谒祖进香;同年6月上旬,美国美东福建同乡会主席郑德禄率团抵祖庙参访。2002年2月6日,驻联合国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外交官10人抵祖庙参访;2007年5月15日,马祖岛天后宫信众500多人在陈雪生率领下,乘坐“台马轮”,挂着“妈祖回娘家”大横幅,直航湄洲码头,到湄洲祖庙谒祖进香……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9月9日,加拿大卑诗省坎伯兰市市长贝茨·菲雷德特,远渡重洋,光临祖庙谒拜妈祖,并恭请分灵妈祖回国奉祀。2010年10月,美国南加州海南会馆、天后宫、昭应祠信众前来进行联谊交流,并向祖庙赠送“文化传承”匾额。2011年11月1日,在第十三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的开幕式上,国际节庆协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史蒂文·施迈德向莆田市湄洲岛授予“世界节日活动之城”的奖牌奖旗。
  有来有往,同样的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也组织人员远赴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进行访问、交流、联谊、畅叙妈祖情缘,增进双方共识。2000年7月下旬,洲祖庙董事长林金榜应邀访问澳大利亚墨尔本天后庙;2004年5月11日,湄洲祖庙组团队75人赴马祖岛参加纪念妈祖诞辰1044年祭祀大典;2006年3月17日,湄洲祖庙董事会一行前往日本横滨市,参加妈祖庙开光大典,并访问日本长崎妈祖庙。同年9月5日,林金榜率团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4家妈祖庙宇开展联谊活动,并举行赠匾仪式等,与海外信众同胞联谊。
  (原载2015年1月17日《湄洲日报》,又载《中华妈祖》2015第1期)
  妈祖信仰在“西域”
  在古代,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广义的西域指越过狭义的西域向西所能到达的地方,包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直至欧洲东部、非洲东北部。
  西域的妈祖信仰与明代郑和下西洋有密切关系。
  宣德六年郑和所立的著名的“郑和碑”中记载:“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固远矣,而程途可计。若海外诸番,实为遐壤,皆捧琛执贽,重译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由占城国、爪哇国、三佛齐国、暹罗国,直逾南天竺、锡兰山国、古里国、柯枝国,抵于西域忽鲁谟斯国、阿丹国、木骨都束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文中的“其西域之西”中的“西域”指狭义西域,若与下文“迄北”对应,可作“西部疆域”解;“西域忽鲁谟斯国”中的“西域”指广义西域,临印度洋。木骨都束国,是被称为非洲之角的索马里共和国首都,临印度洋,郑和下西洋曾两度访问这个国家。
  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郑和带着明成祖朱棣圣谕,率领由200余艘大船和2.8万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依靠对海神妈祖虔诚崇拜凝聚船队心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宣德五年(1430年)第七次下西洋前,郑和在太仓、长乐二宫大兴整修工程,并分别撰立碑记《通番事迹之记》和《天妃灵应之记》,留下船队出使与天妃妈祖相关史料。其中《通番事迹之记》回顾前六次下西洋过程,《天妃灵应之记》中也记述历次郑和下西洋遇到困难时妈祖的灵验故事。关于妈祖在七下西洋中帮助郑和的详细故事,出现在不同时期描写妈祖显灵故事的书籍中,如《天妃显圣录》《湄洲屿志略》《敕封天后志》《天妃延降本传》等。
  郑和下西洋促进妈祖信仰的传播。《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述说,天妃神灵的感召显应,难以一一枚举,天妃的神灵无所不至。据《天后圣母圣迹图全集》卷一载:“永乐七年,钦差太监郑和往西洋,水途适遇狂飙,祷神求庇,遂得安全。”永乐帝对妈祖的护佑之功十分重视,永乐七年正月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赐庙额曰“弘仁普济天妃之宫”,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及三月廿三日遣官致祭。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后,永乐帝意识到妈祖精神对郑和的航海事业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亲自撰写了《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碑文。该碑文主要内容是说明朱棣皇帝力主航海事业是站在国家利益上,发展对外搞好友好关系,也表示了他对妈祖的崇高信仰。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碑文上附诗一首,其中有“湄洲神人濯阙灵,朝游玄圃暮蓬瀛。扶危济弱俾屯享,呼之即应祷即聆”句。朱棣御制歌颂妈祖的诗作,影响深广。据《湄洲屿志略》,郑和七下西洋活动中曾多次举行祭拜妈祖仪式。
  历史上郑和七下西洋为代表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妈祖信仰国际传播产生互动效应。有碑文记载“(番)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忽鲁谟斯国进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国进麒麟,番名祖刺法,并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进花福绿并狮子;卜刺哇国进千里骆驼并驼鸡;爪哇、古里国进麋里羔兽”,“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赍捧金叶表文朝贡”,把与西域诸邦友好交往视为天妃灵应的结果,赞扬天妃之圣德。
  郑和带着妈祖信仰开辟亚非的洲际航线,也带去了妈祖信仰文化。《郑和航海图》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约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图中以指南针标明方向列举自太仓至忽鲁谟斯(今伊朗阿巴丹附近)的航线共56线。值得一提的是,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在传播妈祖信仰的同时,也获得了“西域”各国对中国人郑和的崇拜与纪念。郑和小名三宝(保),人们为了纪念他,有的将地名称为“三宝垄”、山名为“三宝山”、石洞叫“三保洞”、井叫“三宝井”,有的还供奉着“三宝公”坐像等等,出现浓厚宗教色彩的“郑和崇拜”。郑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功伟绩并没有归功于自己,而是归功于妈祖,于是,这种无私无我妈祖性格的海洋精神,在“西域”也形成了妈祖信仰。
  (原载《中华妈祖》2015年第4期,2017年2月6日《中国海洋报》转载)
  妈祖信仰在西方
  狭义的西欧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广义的西欧指欧洲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除上述国家外,还有德国、意大利、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等。
  西欧国家信仰妈祖应该始自明代。第一位外国人提到妈祖的是葡萄牙籍耶稣会教士沙忽略,他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致教友信中说,在中国帆船上见到供奉妈祖和千里眼、顺风耳神像,以及船员礼拜的情景。
  荷兰人伦纳德·鲍乐史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中国对巴达维亚的贸易》一文中,就生动地描述了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1602—1799年,即我国明万历至清嘉庆年间),驶往东南亚贸易的福建帆船,在即将启航离开厦门港口时,人们虔诚地拜祀妈祖的仪式:“他们支付出口关税,然后海员们从船上的神龛取出海上女神‘妈祖’的塑像列队携至寺庙并献上祭品,以祈求航行得以一路平安。这种对寺庙的礼拜经常伴随戏剧性的演出,而全体海员共享已经作为祭品之用的酒以及盘碟上的肉、鱼、菜。事毕,这尊塑像携回船上,在一阵紧锣和炽烈的鞭炮声中,锚被拉起,帆篷被扯起,接着这艘超载的船只徐徐驶出海洋。”不仅是出航前的岸上拜祀,凡是福建人远航东南亚的船舶,都要在船上专辟一个地方设立妈祖神龛,以供船员和乘客在漫长的海上航行途中,能够每天上香和供奉祭品,不断地拜祀大家心目中所信奉的海上保护神。
  西欧记载妈祖的文献还有:万历三年(1575年)西班牙籍教士德·拉达在所著《出使福建记》和《大明中国的事物》中介绍湄洲娘妈及中国船员对她的崇拜情形;万历十三年(1585年)西班牙传教士冈萨里斯·德·门多萨在所著《中华大帝国史》中介绍湄洲娘妈的生平事迹。
  据《湄洲妈祖志》的“大事记”里载:1971年巴西华侨吴启振夫妇从北港朝天宫迎请分灵妈祖在圣得罗市建庙奉祀;1972年法国巴黎真一堂成立,奉北港朝天宫分灵妈祖为主神;1998年4月10日德国慕尼黑大学屈汉斯教授来湄洲参访调研妈祖文化;1998年6月2日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亚洲美术部主任鲁克思来莆调研妈祖文化;2001年3月下旬北欧5国使馆参观团抵湄洲祖庙参访;2013年5月21日,新西兰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参与协办“2013中华文化海外行——新西兰营”开营仪式,在新西兰南岛城市克赖斯特彻奇举行。
  (原载2015年3月7日《湄洲日报》,又载《中华妈祖》2016年第2期)
  妈祖信仰在美国
  
  美国当地时间2015年5月11日,是中国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这天,美国妈祖基金会在纽约华人聚居区法拉盛,举行了美国纽约妈祖大厦落成暨妈祖像开光仪式。
  当日,美国多家中文媒体以“特大喜讯”为标题广为告知华人,许多信众不辞辛劳、远道而来参加仪式,见到妈祖像时激动得流泪。现场汇集了众多华侨华人、社区民众等,为湄洲妈祖分灵纽约而表示祝贺,也为“世遗”妈祖信俗能在纽约得到进一步弘扬而感到高兴。
  美国纽约妈祖大厦的落成为信众增加了一个膜拜妈祖分灵的新地点,美国妈祖基金会董事长朱荣斌介绍说,妈祖文化是海峡两岸人民的精神食粮,为中美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也为世界和平、和谐奉献了不可低估的力量。此次在法拉盛设立“美国妈祖庙”也是希望妈祖精神能够被更多的华人华侨了解,让妈祖文化得以传承。朱荣斌欢迎善男信女前往参拜妈祖金身神像,将妈祖精神发扬光大,祈福世界和谐、和睦、和平。庆祝活动中还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节目。
  “美国妈祖基金会”成立于2014年,是以弘扬妈祖文化精神为宗旨的公益组织,让妈祖在大西洋彼岸普照信众,并将妈祖文化立德、行善、博爱等美德传承中外。妈祖是真善美的化身,也是海峡两岸以及全球华人共同敬重的海上女神,妈祖文化力量无穷,不仅是众多信众千年以来的精神食粮,而且对中美两国经济、文化和学术等多个层面的交流也有促进作用。
  “美国妈祖基金会”下设妈祖文化交流中心,并决定筹建供当地海外华人朝拜的美国妈祖庙,旨在传播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助推妈祖文化在美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美国纽约妈祖庙的建成并恭迎祖庙妈祖分灵,得益于在美国妈祖基金会一班人带头捐款带动下,得到了妈祖故里乡亲和当地妈祖信众等的合力支持和帮助。“妈祖是莆田人的保护神,也是世界妈祖信众共同的保护神。”朱荣斌说,“美国妈祖庙落成,成为当地华人了解妈祖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有利于团结旅美华侨华人,凝聚旅外乡亲力量,进一步促进中美交流合作。”
  2016新年来临,美国妈祖庙为信众提供家人祈福用的“新年供平安光明灯”“为家人化解太岁等”,衷心地祝愿广大信众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吉祥,祈请观音菩萨、妈祖娘娘加持,为广大有缘信众消灾解难,举行“迎新年、贺新春、庆元宵、拜太岁”等系列祈福诵经法会活动。
  具体活动安排丰富多彩,即2016年1月1日迎新年、2月8日贺新春,2月22日庆元宵等举办诵经、供灯、祈福法会,恭请法师主法诵经、传灯、祈福、纳祥;祈求世界和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阖家幸福。其中缘起平安吉祥灯,灯,燃烧自己也照亮别人;燃灯,是光明慧灯也照亮迷失的自我。供灯、传灯,信众手捧焟灯,传灯供奉观音、妈祖。灯灯相映,光照十方;心心相印,共趣菩提。在新年来临之际,在观音、妈祖前敬献一盏明灯,为众生祈福,为亲朋好友纳祥。美国妈祖庙在2月8日晨(农历正月初一、星期一),特别为有缘信众准备迎接新春祈福“敬头炷香”(零时起),供灯、祈福、善行;美国妈祖庙同时为信众代写、特写“祈福春联”。
  (综合《湄洲日报》《中华妈祖》报道整理)
  妈祖信仰在南海
  宋元时代妈祖信仰已扩布到南海。自宋元以后的民间传说中提升起来的妈祖海神,从莆田流播到中国东南海域再拓展到环中国海海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海神。
  南宋时期,刘克庄《到任谒诸庙·谒圣妃庙》有记言:“某持节至广,广人事妃,无异于莆,盖妃之威灵远矣。”岭南沿海多称妈祖为“天妃”或“天后”,妈祖地位逐渐上升,并超过了南海神成为岭南沿海最重要的海神。据明代嘉靖年间黄衷《海语》“海神”条载:“南海最灵验,敕赐庙宇,春秋二祭,国有六事,天子遣使进香..民间舟中所事海神不一,广琼有天妃祠,亦敕封王祭”。
  又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凡渡海卒遇怪风,哀号天妃,辄有一大鸟来止帆樯,少焉红光荧荧,绕舟数匝,花芬酷烈,而天妃降矣,其舟遂定得济。又必候验船灯,灯红而神降,青则否。其祠在新安赤湾..凡济者必祷,未知辞沙,以祠在沙上故云。”妈祖信仰渐趋超越南海神信仰,到后来天妃庙宇数量远多于洪圣庙。在不少天妃庙中,南海神成为天妃主神的陪祀神。
  南海占整个中国海洋的半壁江山,南海中的南沙群岛东北部,由永兴、和五、石岛、南岛、北岛等众多岛屿组成;南沙群岛的西南部由珊瑚、甘泉、金银、琛航、中建等诸多岛屿组成。这些岛屿,都是中华先民们最先发现和从事各种行业生产、生活过的地方。历代渔民、船工、海员、客商,他们都敬奉妈祖,在从事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每每祈求妈祖的保佑,在南海诸多岛屿上都建有敬奉妈祖的场所,留下许多妈祖在南海的印记。西沙群岛的中永兴岛建有妈祖庙,供奉妈祖,还挂有“海不扬波”的匾额。永兴岛上有妈祖庙,三脚岛(琛航)、甘泉岛、北岛、黄山马(今平岛)、太平岛,都有过大小规模不一的娘娘庙。这些岛屿上所建的妈祖娘娘宫庙,有些是中国渔民从大陆运来各种建筑材料建成的,有些是就地取材,用珊瑚石砌成。可以想象,在这些海岛上建妈祖庙的过程,都能谱写一曲妈祖护佑渔民、实践探索海洋文明的颂歌。
  随着福建商人乘船渡海,立庙拜祭妈祖,妈祖文化得以传播开来。嘉靖《琼州府志》写道:“今渡海往来者,官必告庙行礼,而民必祭卜方行。”每逢妈祖诞辰和升天日,岛上大都举行游神、演戏等活动,春秋二季,年年如此。综合考究历代有关海南史书和方志发现,元代海南岛妈祖庙仅有5座,明清两代又增加了42座,遍布琼州府的13个州县。明正德《琼台志》记载,在琼山(今海口)、万州(今万宁)、崖州(今三亚)、感恩(今东分),元代就建有天妃庙。日本人小叶田淳的《海南史》中就写道:“海南岛最初的天后庙,是元朝时代建在白沙津和海口的。”海口市海甸北白沙门上村天后宫,对联云:“万派回澜依后德,千秋血食颂神功”;白沙门中村天后宫有对联云:“素沐鸿恩光福境,同歌仁里艳阳春”。
  到近现代,妈祖庙宇在海南有增无减。光海口新埠岛“天后宫”的数量就有6座,而在临高的调楼和新盈等乡镇,有的村子甚至有两三座妈祖庙。在海南岛只要是有港口、码头和商埠的沿海地区就有妈祖庙,数量估计已经超过100座。
  在南海海洋中,历代留下了众多的妈祖文化遗迹。20世纪二十年代,海南省琼海渔民从西沙珊瑚中捞到一尊妈祖石雕像,是古代中国沿海船只留下的遗物;在西沙琛航岛娘娘庙中有观音像;在西沙群岛第二大岛东岛(和五岛)西南角一座古庙庙门上,刻有对联:“前向双帆孤魂庙,后座一井兄弟安”。尤其是在南海的各小岛屿上,有众多妈祖庙。从这些文物考证的发现中可以得到妈祖在南海的印证。
  (原载2015年6月6日《湄洲日报》,又载《中华妈祖》2016年第5期,2017年6月26日《中国海洋报》转载)
  妈祖信仰在泰国
  妈祖信仰在泰国传播的时间在清乾隆年间(1736—1895年)。据《嘉庆重修一统志》“暹罗”条载,其时仅澄海县即有40%—50%的海外贸易商人侨居泰国暹罗,华侨对妈祖的信仰,会参考国内妈祖庙宇的建设而在侨居地建妈祖庙宇。这一时期在樟林南社港畔已建造了妈祖新宫,该宫的建筑经费有相当部分来自暹罗等海外华侨。
  泰国妈祖被称为“七圣妈”。曼谷迈的集路妈祖庙门额即书“七圣妈庙”,门旁楹联云:“七圣昊天保黎庶,庙宇巍峨气象新。”供桌上的香炉铭文云:“天后元君天地父母七圣夫人。”位于曼谷石龙军路的七圣妈庙,供奉的主神七圣妈即是妈祖。此庙现存“威灵显赫”木匾,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这是目前所知泰国有明确建置时间的妈祖庙。据《湄洲妈祖志》载,1848年泰国洛坤府达奴普区莱姆村已建天后庙;1887年华侨在泰国洛坤府洛坤城兴建天后宫;1891年泰国曼谷顺兴宫(福建会馆)和巴真府天后宫创建;1894年泰国暹京闽山亭和信武里府天后庙已创建;1937年普吉府三山会馆天后宫重建。
  曼谷石龙军路的新兴宫,正中供奉天妃,右侧配祀观音,左侧配祀本头公,也是一座比较古老的妈祖庙。根据庙中现存一口铜钟上镌刻的铭文:“光绪五年三月”,可知此庙当建于1879年之前;又据在“慈云普施”的木匾上镌刻有一行小字:“天后圣母庙于甲子年元月竣”。查光绪五年之前的甲子年当为同治三年(1864年),此庙应初建于清同治三年。供奉有妈祖的寺庙有曼谷达挠路的玄天上帝庙、素叻府班多的本头公庙、那空沙旺市区的本头古庙等。可见,妈祖信仰传播到泰国的时间在清朝。
  泰国六世皇曾给一座天后宫御赐铜香炉,表明妈祖信仰在促进中泰两国人民交往过程中发挥过很大作用。曼谷达挠路的玄天上帝庙以玄天上帝为主神,妈祖等诸多神明为陪神。泰国人却把此庙称为虎神庙。传说有一位武士,侍母极孝。一日,其母遇饿虎,将被虎噬;武士赶至,以身饲虎,母得以幸全无恙。武士死后,化为虎神,泰人立庙祀之。于是,华侨华人信仰的玄天上帝、妈祖等神明与泰国人民信仰的虎神,便在同一庙中祭祀,显示了中泰两种宗教的融合。
  在曼谷、吞武里府、乌隆府、佛统府、素叻府、洛坤府、北大年府、北榄府等地有12座宫庙主祀或附祀妈祖。如主祀妈祖的有曼谷七圣妈庙、曼谷新兴宫、素叻它尼府班多路的天后圣母庙、洛坤主街的天后宫、洛坤达努普区莱姆村的天后庙等。泰国的妈祖信仰体现出既保留中国宗教传统又与当地部分宗教文化融合的特色。
  近80岁的泰国华文作家洪林女士,出版有十多本华文书籍,曾经是泰国星暹日报副刊主编,被称泰中文化交流的“铿锵玫瑰”。她曾来莆田调研妈祖文化。她谈起妈祖就会虔诚地以泰国的双手合掌作礼后说,泰国的姑妈庙就是祀奉妈祖的,看到妈祖像总感到很亲切。因为她的母亲也跟妈祖姓林,小时候母亲经常带她去拜妈祖,还听母亲讲妈祖行善积德的故事,可见泰国的妈祖信仰也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原载2015年1月24日《湄洲日报》,又载《中华妈祖》2016年第1期)
  妈祖信仰在越南
  越南古称交趾、安南,自东汉时期始便与中国有商贸上的往来,宋代大中祥符初年(1009年)即有华侨前往越南。明代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中国海外交通史上的新时期,也开创了华侨开发越南的新时代,并带动了越南妈祖信仰的传播。越南的妈祖文化也是通过华人传播的。越南华人分布于全国各地,他们建立会馆与妈祖庙合一的建筑,作为华人联谊场所,使妈祖信仰得到传播。
  据目前所知,越南供奉妈祖的会馆属会安最多,有会安中华会馆、广肇会馆、福建会馆、潮州会馆、凉府会馆、边和七府古庙、堤岸中华理事总会、三山会馆、义安会馆、琼府会馆、温陵会馆、霞漳会馆等处。此外,还有胡志明市的琼州会馆、五帮共同会馆、温陵会馆、永隆市的天后庙、沙沥天后庙与茶荣省小芹县天后宫等,都建有供奉妈祖的神像。
  越南会安西北建有一座“生胎娘娘庙”,号称“广南第一建筑”,始建年代不详,庙左右有“锦霞”“海平”二宫。据该庙1626年所立的碑记云:“锦霞居其左也,祀保生大帝,以封神三十六将配焉:海平居其右也,祀天后圣母,以生胎十二仙娘配焉。基址既宏,规模更古,为南来创立之先。”生胎娘娘庙至迟当建于立碑之年,而该庙建立之时即有锦霞宫居其左,海平宫居其右,因而二宫当也建于同年(1626年)。所以,可以肯定供奉妈祖的海平宫同样建于1626年,即明天启六年。这是目前所知越南最早建造的妈祖庙。
  此后妈祖庙逐渐增加。遍布各地,尤以会安为多。通过解读海兴省兴安市天后宫《潮州府重修碑记》与河城行帆庸粤东会馆《重修粤东会馆碑记》,并结合有关资料推测,兴安天后宫可能始建于元代,后来潮州府官员还参与修建。这也说明越南华侨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他们对故国的深厚眷恋之情。
  据南宋泉州知州洪迈的《夷坚志》记载:“泉州人王元懋..尝随海舶诣占城(越南)..留十年而归。另外,该书还有“泉州杨客为海贾十余年”的记载。可见南宋之前就有华人渡海到越南。早期越南华侨在出国之时,限于历史条件,为了海上安全,同样祈求妈祖庇佑,1741年越南会安的天后宫已经存在;光绪年间,越南柴棍铺华商聚居街建会馆,会馆里供奉着妈祖。
  在越南诸多妈祖庙中,最著名者当是胡志明市的穗城会馆天后庙(阿婆庙),其每年香火费的收入颇为可观,有时甚至高达上亿元。该会馆1993年被越南文化新闻部确认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遗迹。1995年,该庙举行“庆祝穗城会馆天后庙建庙二百三十周年典礼”并进行大规模兴工整修,使这座独具广东建筑艺术特色的古庙重焕光彩,也为当地的旅游经济作出贡献。
  (原载2015年1月31日《湄洲日报》,又载《中华妈祖》2017年第2期)
  妈祖信仰在新加坡
  妈祖信仰在新加坡的传播,几乎是与新加坡开埠同步,甚至可能来得更早。新加坡的天福宫,于1839年兴建至1842年底落成。天福宫的正殿是崇祀庇护航海的神灵天妃。据说在这之前,即1810年的嘉庆十五年,已有人在天福宫的原址设坛奉祀了。道光四年(1824年)新加坡宁阳会馆天后宫创建;道光二十年(1840年)新加坡福建会馆建成;咸丰七年(1857年)新加坡创建琼州会馆天后宫;1920年新加坡兴安会馆成立;1927年新加坡福德祠创建;1971年新加坡木山圣母宫创建。
  如今,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妈祖信仰在宗乡会馆的运作下,已融入社会的各个层面。据不完全统计,新加坡现有50多座妈祖宫庙,重要的有天福宫、粤海清庙、琼州会馆天后宫、兴安会馆天后宫、福州会馆天后宫、宁阳会馆天后宫、义顺西河公司天后宫、木山圣母宫、星洲金榜山亭天后会、林厝港亚妈宫、云峰天后宫、浮罗乌敏半港天后宫、后港联合庙天后宫、林氏大宗祠九龙宫等。其中最为出名的天福宫是1821年由华人船员们创建,1839年南洋诸地的华侨们集资从泉州运去各种构件的建筑材料进行扩大兴建的,他们视妈祖神像为“食德思根”的象征,以表达思念故土,不忘中华优秀文化之根。现该宫庙已被新加坡国家古迹保留局公布为第一批重点古迹之一。
  由于新加坡华侨华人对妈祖的虔诚崇信,因此妈祖信仰在促进新加坡华侨华人团结奋斗、创办公益慈善事业及寄托对祖籍国思念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粤海清庙虽是潮籍人士所创建,但广东省各属人士均前往奉拜。早期每逢农历十一月间举行的一年一度妈祖游神活动,全新加坡的广、惠、肇、茶阳、嘉应、琼州人士均有参与此一盛事。于是,这一活动便为华侨华人提供了联络乡情、增进乡谊的机会,而妈祖庙也就成为他们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的场所。而新加坡西河公司天后宫初建之时,除供奉妈祖外,也被当作华侨初到南洋投靠亲友的临时接待站,发挥公益慈善作用。
  新加坡的华侨觉得,大家能够平安地渡海南来,并且顺利在当地得到发展,全是得到妈祖的庇佑和帮助。新加坡福建会馆曾经创办了5所华侨学校,其中的一些办学经费,就来自于天福宫资助的香火钱。一些同乡会馆的章程里,还明确规定本帮华侨创办的妈祖庙里所积余的香火钱,要用于本帮华侨所创办的学校里。最后,对于妈祖信仰而言,通过双方互相结合,也能借助具有实体力量的同乡会组织,领导开展一些具体的工作,如聚合乡亲的力量兴建或扩建妈祖宫庙,或者加强对宫庙的日常经营和管理,这些都有利于妈祖信仰的传播。
  1986年新加坡兴安会馆与天后宫联合朝圣团抵湄洲谒祖朝拜。1998年12月13日新加坡琼州天后宫主席王业裕率参拜团一行51人抵祖庙谒祖参拜。2006年9月5日,林,金榜率团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4家妈祖庙宇开展联谊活动,并举行赠匾仪式等,与海外信众同胞联谊。
  (原载2015年2月7日《湄洲日报》,又载《中华妈祖》2016年第1期)
  妈祖信仰在马来西亚
  妈祖本姓林,在马来西亚600多万华人中,有80多万左右的林氏宗亲,林姓族人把妈祖奉为祖姑。据不完全统计,马来西亚共有天后宫200多座,其中马六甲8座、槟城6座、霹雳6座、柔佛5座、彭亨4座、吉兰丹2座、雪兰莪1座、丁加奴1座、沙巴1座、沙捞越古晋1座。此外,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属下有32个地方性兴安会馆,每个会馆的最高一层都设有专门供祀妈祖的神龛或殿堂。
  明清时期,华人漂洋过海,所在地就会建妈祖庙。马来西亚马六甲的青云亭创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最为著名。嘉庆五年(1800年)马来西亚亚槟城广福宫创建;嘉庆六年(1801年)马六甲天福宫(福建会馆)、丁加奴和安宫创建;同治五年(1866年)马来西亚槟榔屿创建天后宫;同治十年(1871年)创建吉兰丹镇兴宫;1882年柔佛麻坡琼州会馆天后宫创建;1883年创建霹雳太平琼州会馆天后宫;1900年马来西亚霹雳兴安会馆(崇圣宫)、槟城丹绒、彭享、瓜拉、立卑等4座天后宫创建;1935年马六甲九龙堂(林氏宗祠祀妈祖)创建。此后,1947年创建霹雳怡保潮州会馆天后宫;1951年创建麻坡林氏宗祠和西和宫;1956年沙捞越古晋兴安会馆天后宫创建;1973年创建霹雳怡保兴安会馆天后宫等等。
  2007年8月4日至5日,马来西亚天后宫总会在首都吉隆坡举办主题为“承传妈祖文化,发扬妈祖精神”的妈祖文化旅游节,举行祭祀大典、妈祖巡游等大型活动,并开展研讨会。2011年11月11日,马来西亚吉隆坡400对新人在雪隆海难会馆天后宫举行集体婚姻注册。2012年4月17至21日,马来西亚怡保兵如港妈祖阁一行60人赴闽交流妈祖文化。马来西亚的妈祖宫庙或会馆一般也会组织“回娘家”活动。2002年4月8日,马来西亚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进香团抵湄洲谒祖进香;2009年2月9日,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会长、拿督王荣丰率领访问团59人来湄洲妈祖祖庙朝圣;8月30日马来西亚马六甲兴安会馆天后宫主席陈添财和福建会馆主席拿威拉颜文一行25人到湄洲岛祖庙谒祖;2012年8月23日参加马来西亚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令营到湄洲岛拜妈祖;2014年4月25日至29日……
  马来西亚怡保兵如港妈祖阁和北海普明精舍进香团一行到湄洲岛妈祖祖庙进香朝圣..马来西亚妈祖宫庙或会馆是凝聚华人社会群体、联结华人情感纽带的重要场所。吉隆坡的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每年都要从福建湄洲岛妈祖祖庙迎回妈祖分灵一尊,并大张旗鼓地进行妈祖像巡游祭拜活动,朝拜的队伍浩浩荡荡、热闹非凡。他们在祭祀妈祖过程中联络乡谊,增进感情,共谋福祉;同时联系商情和解决纠纷,有效地促进同乡会馆内部的敦睦团结,形成华人的族群认同。马来西亚会馆妈祖庙不仅是“会同议事之所”,更是“教义重礼之地”,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教化子民的功能。
  在东南亚的华裔族群中,各个姓氏宗祠、宗亲会,连同同乡会等团体,经常组织宗亲团拜和晋祠妈祖活动。千多年来,晋祠妈祖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晋祠当天,林氏宗亲在宗长带领下,祭拜玉皇大帝、祭拜妈祖、祭拜祖先,并向各位神明敬茶、敬酒、献花、献果。这样的妈祖祭拜仪式,每隔一段时间,还会举行一次大祭,广邀国内外嘉宾和宗亲代表出席。妈祖祭拜仪式不仅增强了林氏宗亲的凝聚力,还使得华人的传统文化得以保留,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深与博大,为提高早期华人及其子女的启蒙教育、文化素质,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宝贵贡献。
  (原载2015年3月14日《湄洲日报》)
  妈祖信仰在菲律宾
  菲律宾,原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天主教势力一直占主导地位,但描东岸省的达社仙俞谢,却有一座由天主教神父主持的妈祖庙。其来历据1611年由天主教士所著的《天主教寺院历史》记载,说是1603年有个叫范马的渔夫,从达社仙俞谢的拜斯毕河上捞起一尊约6英寸高的木雕神像,消息传开,居民们纷纷前来参观膜拜。渔夫为避免接待麻烦,便把神像寄存在一位官员的孀妇家中,不料神像却经常自然失踪又返回原处。此奇迹传到当地教堂的神父那里。神父为探知究竟,就领着村民日夜守护在神龛前,谁知半夜里,在众目睽睽下神像又不见了。继而大家听到十分明朗的声音:“我要回到最初发现我的地方去。”于是村民们只好在原来的河边盖一座小庙供奉。后来听华侨说,这位女神就是妈祖。随着历史的变迁,当地小寺院经常变更,但这座妈祖却作为古迹一直保留下来,并由达社大教堂派一位神父住持。还约定俗成:每星期四下午,妈祖由达社大教堂迎往仙俞谢小寺庙,星期六下午又从小庙迎回犬吠日大教堂。1954年,世界天主教会在菲律宾举行祈祷大会。教皇特封妈祖为天主教七圣母之一,并为她隆重加冠。此后,菲律宾各地又陆续建起了不少妈祖庙,其中大部分是由华侨把祖籍地的妈祖移驾或分香、分身、分炉而前往创建的。
  据《湄洲妈祖志》载,菲律宾华侨于1572年在描东牙示省达亚社建造起第一座妈祖庙。此后,妈祖庙即在各地陆续建造起来。据统计,至20世纪60年代,全菲岛华侨奉祀的小规模的天上圣母庙或妈祖庙约有100多家。1960—1969年菲律宾马尼拉福海宫创建;1975年菲律拉允隆省隆天宫和描东岸省天后宫创建;在菲律宾,除马尼拉的福海宫和保安宫外,还有北吕宋允隆省仙杉安洛社的隆天宫、马尼拉南部描东岸市的妈祖天后宫。妈祖信仰不仅成为菲律宾华侨华人寄托对故土思念的象征,也成为华侨华人与故国联系的桥梁。
  (原载2015年3月21日《湄洲日报》,又《中华妈祖》2016年第4期)
  妈祖信仰在日本
  
  日本的妈祖文化已有6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主要是通过明、清王朝对琉球的册封和我国东南沿海民众赴日开展的各种交往活动传播而来的。东南沿海民众明代起渡海到日本从事贸易、务工等,有的一旦在当地定居,就建起他们视为保护神的妈祖庙。明永乐三年(1405年),向中国称臣的琉球建起天妃宫。明王朝常派使者前往册封,渡海涉洋出使途中时遇险境,均传因妈祖庇护化险为夷。这些奇迹使妈祖信仰在琉球广为传扬,并在当地生根开花。此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日本大船主伊藤五左卫在大北半岛大间村创建天妃祠;乾隆元年(1736年)日本长崎唐人坊天后宫创建等。
  在日本共有长崎、神户、鹿儿岛、冲绳、茨城、青森、千叶、神奈川、大阪、兵库等一府八县十七所传播着妈祖信仰,妈祖庙有100多座。日本还成立“妈祖会”的信仰组织,每年在日本横滨市中华街举办“妈祖节”或“妈祖祭”活动,还在长崎举行“灯会”,灯会的点灯仪式启动时有“妈祖队列”,妈祖队列再现明清年间中国船队靠港长崎的情景。
  日本的妈祖是从福建莆田湄洲妈祖祖庙分灵的,所以日本妈祖信众经常会来湄洲祖庙谒祖进香或考察调研。1925年,在台湾的日本人中治稔郎到湄洲祖庙迎请妈祖神像回台奉祀。1991年7月10日日本妈祖会会长入江修正率进香团一行5人抵湄洲朝圣;1993年8月20日,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教授、综合科学研究所所长村川行弘等3人到湄洲考察妈祖文化并与莆田学者进行学术交流;1996年10月18日,日本大正大学教授访问团一行6人抵湄洲祖庙参观访问;1997年11月24日,日本琉中文化交流史研究会福建访问团一行12人由团长小川阳一教授率团抵湄洲参观考察并进行学术交流;11月25日,日本妈祖会会长曾定修率进香团抵湄洲谒祖进香;1998年9月上旬,日本东京都大学人文学科研究所横山俊夫教授抵祖庙参观调研;1999年8月5日日本《朝日新闻》记者清水盛彦抵祖庙采访;10月17日,日本“唐馆310周年纪念”福建友好访问团一行57人,在林真古刀和陈东华率领下抵湄洲祖庙进香和参加纪念妈祖升天1012年祭典,并请回一尊妈祖神像;12月下旬以上里贤一为团长的日本琉中大学教授访问团抵湄洲参访调研;2013年10月13日,耗资5亿日元建盖的日本东京妈祖庙在新宿区举行落成安座大典;2014年5月10日,日本长崎妈祖庙鬼永武一行17人赴湄洲妈祖祖庙谒祖进香。
  日本的妈祖信仰在发展过程中,与日本各地本土信仰相融合,形成现今独具特色的日本妈祖本土信仰。
  (原载2015年3月28日《湄洲日报》,又《中华妈祖》2016年第4期)
  妈祖信仰在印尼
  印度尼西亚妈祖信仰开始于明代福建人的渡海。据印度尼西亚华人李卓辉《金德院与印华文化史》介绍,建造于1650年的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金德院,是印度尼西亚群岛最早供奉妈祖的神庙之一,由闽粤华侨集资兴建。
  据《湄洲妈祖志》载,乾隆十六年(1751年)华侨在印尼巴达维亚建天后宫;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印尼华侨在丹绒槟榔建天后宫;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印尼华商林枞然发起在爪哇三宝垄兴建天后宫;1841年印尼爪哇南旺慈惠宫创建;1848年马六甲清华宫创建;1867年印尼锡江市天后宫创建;光绪元年(1875年)印尼棉兰天后宫已建成;1887年印尼东爪哇茉莉芬市惠荣宫创建。光绪年间,印尼泗水、锦石、万隆、东爪、哇我林村、苏拉威西岛、俄伦打洛部等地已创建天后宫。
  供奉妈祖的苏门答腊岛棉兰天后宫于1911年兴建,1976—1978年进行重修。在1978年重修竣工。据有关资料,印度尼西亚妈祖庙现有40多座,主要有东爪哇惠荣宫、福安宫、慈灵宫、慈德宫、福善宫、慈惠宫、苏门答腊天后宫、雅加达天后宫、锡江市天后宫、巴达维亚天后宫、山口洋天后宫等。2011年3月24日印尼偌班福善宫一行68人恭请妈祖神像到湄洲岛谒祖进香;2012年4月13日印尼金爪哇妈祖庙——慈安宫举办天上圣母妈祖出游巡安活动,60间庙堂参加。
  华侨华人在与当地人们共同开发、建设印度尼西亚社会的过程中传播妈祖信仰。印尼有些地方的妈祖信仰已经与当地宗教信仰互相融合,并为当地居民所接受。在东爪哇泗水福安宫中,除主祀妈祖、陪祀关圣帝君、福德正神、广泽尊王、哪吒与韦驮外,还在二堂主神坛供奉“难近母”。这一尊难近母是当地居民信奉的印度教女神,又称“杜尔迦女神”。她是印度教雪山神女的化身之一,既是湿婆的妻子,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女神(降魔女神)。这也表明在当地华侨华人中,妈祖信仰已经逐渐与当地印度教信仰互相融合。
  (原载2015年4月4日《湄洲日报》,又《中华妈祖》2016年第2期)
  妈祖信仰在朝鲜
  
  古代朝鲜是中国朝贡国,与中国关系十分密切。据统计,在明朝277年中,朝鲜使臣出使中国共计1252个行次,平均每年约有138人次的使臣及使团出使中国。当时从海路来华或归国的朝鲜使臣,如前期的郑梦周、权近、李詹等使臣。朝鲜使臣候风经过的沙门岛、三叉河等处天妃宫都留下了许多高丽文臣的妈祖诗咏。
  据莆田学院教授刘福铸查证,朝鲜来华使臣留有妈祖诗咏的,有53人。其中郑梦周(1337—1392年),高丽庆州人,进士,官至门下侍中(首相)。他从洪武五年(1372年)至洪武二十年(1387年)先后四次出使中国。有诗文集《圃1隐集》。其集卷一有《沙门岛》一诗,据载为“洪武十七年(1384年)三月十九日过海宿登州”时所作,表达了对妈祖的虔敬之情以及希望得到妈祖的“灵贶”庇佑:
  神女祠何处,沙门海上岑。
  戎车连鹤野,贡道接鸡林。
  利涉由灵贶,徽封自圣心。
  泊舟来酌酒,稽手冀来歆。
  还有如吴天坡(1592年一1634年),号肃羽,高丽海州人,李朝进士,官至庆尚监司黄海监司,有《天坡集》。他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出使中国,次年归国途中在沙门岛待风。集载:“天妃娘娘庙,过海船必祈风于此。”其《泊庙岛》诗云:
  春波如练好风迟,处处移帆近古祠。
  向夜悄然人语静,船头香火礼天妃。
  “船头香火礼天妃”句,说明当时朝鲜使船上是普遍供奉天妃的。
  再如李崇仁《留沙门岛,奉呈同行评理相君》“神妃享祀应需报,海若潜形不敢窥”,反映了“起航先拜妈祖,有船必有妈祖祈像”的习俗已经传入高丽。
  妈祖传说的“神女救船”故事,就是与朝鲜有关的记载。传说北宋宣和五年,宋朝派使者率船队出使高丽(今朝鲜),在东海上遇到大风浪,其中八条船沉了七条,只剩下使者所乘的船还在风浪中挣扎,忽然船桅顶上闪现一道红光,一朱衣女神端坐在上面,随即风平浪静,使者所乘的船转危为安。使者惊奇,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说是湄洲神女搭救。从此,使臣所经之地建有妈祖神庙,以供祈祷求顺风顺航。
  在朝鲜的《承政院日记》和《日省录》中,记录了另一个发生在1880年10月的海难救护事件:以澄海前埔人许必济为首的一艘红头船离开营口之后,在渤海上遇难。他们放弃商船,登上救生船,漂流到朝鲜庇仁县。获救之后,朝鲜人记录了在他们随身携带的行李。除了食物和衣服之外,还有一尊妈祖神像。来年,许必济平安回到家乡。他带回来的妈祖神像,至今还供奉在前埔的一座公亭里,与祖先的牌位一起,受子孙后代的祭祀。
  庙岛在明代是朝鲜使臣往返中朝的必经之地。岛上的娘娘庙前身为北宋时建的佛寺。元代,海上漕运兴起,至元年间,由福建船民出资,增建屋宇殿堂,并改佛院为专门奉祀妈祖的道场,世称海神娘娘庙。这是当时北方地区的第一座妈祖庙,也是妈祖信仰与妈祖文化北移的开始。崇祯年间,山东左都督杨国栋奉旨对妈祖庙进行扩建,并得御赐“显应宫”匾额。胶东半岛沿海地区存在着一个以庙岛为起点的妈祖信仰圈,并成为妈祖信仰向中国东北以及朝鲜半岛扩展的中转地。在一些朝鲜使节的诗歌中记录了在沙门岛祭祀妈祖以祈风、祈退冰的信俗活动。朝鲜使臣在经留庙岛和海城等地时写下的一批与妈祖信仰有关的诗作,既是中朝、中韩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也是珍贵的妈祖文献。
  朝鲜官方使者通过海路往来,他们在海路上常祈求海神妈祖保佑平安,一来二往,妈祖信仰就在朝鲜半岛传播开来。韩国正史《朝鲜王朝实录》中韩国朝廷已经了解妈祖崇拜;从高丽末期到丙子胡乱之前,韩国使臣们多以沙门岛瞻仰妈祖庙后抒发诗文,并祈航海平安。有韩国学者比较妈祖及灵灯研究发现,妈祖信仰在韩国不限定渔业领域,而成为沟通渔村、农村和山村民众的感情纽带,在韩国的妈祖崇拜从海上守护神逐渐发展为万能神。
  (原载2015年4月11日《湄洲日报》)
  妈祖信仰在台湾
  在台湾可以现场感受妈祖信仰的浓烈氛围。我们到台湾的第一个晚上去观看2015“妈祖之光·世代传承”大型综艺晚会的演出。这是台湾大甲镇澜宫一年一度妈祖绕境游的前奏。能容纳几万人的偌大广场,人山人海,舞台左右延伸,台上台下互动沸腾,场面壮观。
  约三个小时的演出,大多是年轻人的歌舞节目,与“世代传承”这个主题有关,年轻人的表演既表现青春活力,又有妈祖文化世代传承的寓意。我们代表妈祖故乡的嘉宾与全球几百家妈祖宫庙代表一起在现场融入狂热的“疯妈祖”文化中。晚会最后还以缤纷绚丽的礼花持续燃放半个小时作为文艺演出的落幕,礼花照亮了整个夜空。
  第二天黄昏我们挤到大甲镇澜宫现场,人潮如涌。大甲镇澜宫上上下下前后左右都是来与妈祖绕境起驾前朝拜的人群。按日程是当晚子时起大甲镇澜宫妈祖乙未年绕境进香活动举行起驾仪式。妈祖信众从四面八方涌向大甲镇澜宫,四周街道被围得水泄不通,却总有维护秩序的留出一条各种彩车装架的进香队伍边表演边浩浩荡荡经过的通道。现场所到之处,鞭炮、电光炮、冲天炮震耳欲聋,浓浓烟雾笼罩市区,电子花车在前开路,舞龙、舞狮、高跷等酬神表演队伍紧随其后,香阵簇拥神轿。当晚8点,信众争相上香,顶礼膜拜。
  据“大甲镇澜宫天上圣母乙未年绕境进香时间预定表”载,晚上十一时零分起驾,第一天驻驾彰化市南瑶宫,第二天驻驾西螺镇福兴宫,接下来是新港乡奉天宫,一直到第九天回銮大甲镇澜宫。其中几点几分在哪个宫庙都注明得很具体。起驾之后,将有十几万人跟随进香队伍,横跨台中、彰化、云林、嘉义四个县市,总路程350多公里,巡经几百座宫庙,历时9天8夜,沿途约有数百万名妈祖信众参与。
  素有“三月疯妈祖”之称的大甲镇澜宫妈祖绕境活动扬名世界。据有关史料载,清朝时期,由于施琅利用妈祖信仰助长军威,并将平台功绩归于妈祖显灵助佑,奏请将妈祖册封为天后,而后清朝政府来台处理民变时也多借助妈祖名义,在官方推广下,妈祖信仰在台湾蓬勃发展。在嘉庆年间,妈祖信仰的主力逐渐从朝廷官军转为民间。清朝晚期形成的府城迎妈祖活动,串联起北港到台南沿途多座重要妈祖庙,也使得妈祖信仰更为繁盛。
  妈祖信仰发端于莆田湄洲,历史上,随着大量闽人迁居台湾,妈祖信仰也在台湾生根、开花、结果。对于妈祖,台湾民众表现出无限的敬仰,在妈祖绕境巡游中,一些民众看到神像会热泪盈眶,一些民众为摸到神轿而欣喜若狂。妈祖信仰在台湾,已成为社群意识整合的一种主要力量。据说在台湾地区,政界人物不管信仰什么,进入妈祖庙都要焚香祭拜。妈祖信仰传到台湾以后,每年的妈祖诞辰日和升天日,台湾各地的妈祖庙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拜活动,而通过现代传媒的传播,台湾的妈祖信仰影响也越来越深远。
  (原载2015年5月9日《湄洲日报》)
  游览南沙天后宫
  番禺的南沙有一座南沙天后宫。南沙天后宫始建于明朝,前身是天妃庙,清朝乾隆年间复修后定名为元君古庙,膜拜天后娘娘。在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华时曾遭破坏。1995年由香港著名实业家霍英东捐款重建天后宫。
  “南沙天后宫”五个鎏金大字竖立在入口处如船樯船帆的石柱上。所有的车辆都停在入口外面,步行进去是一条几百米长的幽静的林荫大道,路旁左边树木花草之间设置有阅报栏式的“妈祖故事”图文,一直排到海岸。海岸沙滩边,还有一艘大旧船,船上是收费参观的“妈祖资料”。在南沙天后宫广场面海的海岸上,竖立着一长湾整齐的方柱圆顶“妈祖传说”图文,每根柱有三面彩图配文,把妈祖的传说故事刻画在如华表的栏杆柱上,既方便游客阅读了解妈祖文化,又是一道很有特色的景观。
  站在高昂的朝海的华表式的大山门牌坊下,向海面望,是烟波浩瀚的伶仃洋;向里看,南沙天后宫坐落于大角山东南麓,山上高耸的南岭塔。宽阔的广场上,矗立着美丽善良的巨型天后圣像,中轴双旁竖立华表。建筑特点似集北京故宫的风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气势,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广场草木葱茏,繁花吐艳,还有杨柳依依的池塘,雅致的小山亭。洁白的和平鸽自由飞来飞去,花间的彩蝶翩翩起舞,一派祥和景象。
  进广场首先看到的是大圆圈花圃的百家姓“圆阵”,游客可以在自己姓氏的圆柱转柱体阅读姓氏来源,有的游客在自己的姓氏下留影。天后宫广场中央屹立着一尊面向汪洋大海的天后像,以保佑出海捕鱼的渔民顺风顺水。这座石雕天后像由365块精雕细琢的花岗石砌成,象征着天后娘娘在一年365天中都保佑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天后宫广场左侧,有一块来自福建妈祖故里莆田运来的黄腊石。据介绍,这块重达40多吨极为罕见的天然奇石,是从未经过人工加工和修饰的华南地区著名的黄腊石,是从妈祖故里众多名山中,历经两个多月寻得的。为了将此名石从山上运到地面,我的家乡人共花了一个星期,动用了近百人,大量起重设备,才使石头运到地面。再用一周时间,用大型重型车从莆田长途运输1000多公里,于2009年11月8日晚抵达南沙天后宫广场。在安放的时候,有关部门动用了一台起重能力达50吨的大型机械,经四天日夜紧张施工,才稳当地安坐这里。据说,考虑到承继福建湄洲妈祖之大德大爱,弘扬妈祖文化之精华,集“真、善、美、和”于一体的精神力量,因而把这块巨石放置在面向东方太阳升起之位。
  宽阔的天后宫广场后面,就是宫殿建筑群。据说,南沙天后宫是参照福建莆田湄洲妈祖祖庙建成的。倚山营造,对称布局,中高低错落地排列着。踏上宽阔的入口石阶,牌坊上有醒目耀眼的赵朴初亲笔书写的“南沙天后宫”大字。庄严肃穆的建筑风格,极具宫廷的气派。整座天后宫四周绿树婆娑,殿中香烟袅袅,置身其间令人顿生超凡脱俗的感觉。牌坊正门室内供奉“千里眼”和“顺风耳”这两尊像神。继续拾级而上,两侧有钟楼和鼓楼,钟鼓楼内的钟鼓不时有敲击的响声传出。再上方为献殿,殿中供奉“蹈海天后”立像,四海龙王神态各异在两旁站立,寓意天后女神统领四海龙王,安澜利运。
  与钟鼓楼相比邻的是碑亭。明成祖“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与郑和“天妃灵应之记”碑,分立其中。两碑文记述了明三宝太监郑和屡受天妃庇佑,完成七下西洋壮举的经历。使用宋代对天后褒封封号命名的灵惠楼、嘉应阁,位于正殿与献殿之间的两侧,这是交流妈祖文化的处所。
  正殿是整个天后宫的中心,木雕神龛中分别供奉着以香檀木雕刻贴金的天后像,以及从天后故里湄洲妈祖庙点睛分灵出来的出巡软身天后像。整个殿堂仁爱与威严同在,正气与圣洁共存。正殿中除了天后像外,还首创以历史人物作陪神,别具一格。在大殿中抬头仰望,清代雍正、乾隆、光绪御笔提匾高悬殿内。再环视四周,有宋、元、明、清四朝中与天后传说密切相关的八尊文臣武将,陪侍两旁。整个殿堂威严,庄重,置身殿中,使人们对天后肃然起敬。
  寝殿位于正殿之后,是天后起居休息之所,内供奉素装的天后坐像,寝殿中还布置着床、梳妆台及镜子等模仿天后日常生活的器具和摆设。从这闺房中,可看见天后是一位十分艰苦朴素的民间女子。在这个寝殿中特别安置了一台织布机,相传是天后娘娘曾在15岁时,在一次织布期间中途赴海上救父脱险的故事。寝殿中气氛祥和而恬静,瞻仰之后,令人颇有亲切感。今日的神,追溯到千年前,原本是位品德高、乐于助人、勇于牺牲的普通人。
  南沙天后宫的牌坊、山门、钟鼓楼、碑亭、献殿、灵惠楼、嘉应阁、正殿、寝殿等建筑,与湄洲岛的妈祖祖庙一一对应。游览南沙天后宫建筑,无论是结构,木雕石刻和铸铜件等,和湄洲岛的妈祖祖庙都很相似,构造布局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面大角山上还高耸着一座南岭宝塔。南岭塔不能登上去,因为楼梯门锁住。在正殿的广场上,视野开阔,俯瞰整座天后宫布局犹如在画中,寺庙屋檐上的福兽生动活泼,远望可以看到虎门大桥,海面上巨轮缓慢穿梭。回身仰望南岭塔,有8层高,各层飞檐挂着铃铛。据传,此塔一可平衡右侧较高的大角山的主峰,二应“左青龙”的说法,三谓天后海神在指路导航,四可为人们登高眺望,亦是南沙的一座标识物。
  景区内更有大角山炮台多座,与东莞的沙角炮台相守望。当年鸦片战争,硝洇滚滚,写下了中国人民抗击英帝国主义可歌可泣悲壮的一页。现今炮台内弹痕残壁,依稀可寻当年的悲壮与豪迈。国家已将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在游览的时候,不时有外国人来参观。我试探着问一位带外宾的翻译说,知道妈祖吗?你怎么介绍给来宾?她说,“妈祖”即天后,是沿海百姓崇祀的海神。她并不是个莫须有的神仙,而是确有其人。她叫林默,是宋代福建湄洲屿的一个奇女子,她曾在海上涉波履险,救急救难;她曾以神的名义,鼓舞着郑和远航舰队的官兵,同心协力,实现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七下西洋;她曾以正义的化身,激励着满怀爱国热情的郑成功壮士,从荷兰殖民主义者手里,收复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正因为如此,在千千万万中国海员和华侨的心田里,有了妈祖的庇佑,他们就可以平安地走遍五洲四海。
  听她动人的解说,我肃然起敬。或许有些人并不知道妈祖,但经过各地的妈祖庙的妈祖文化熏陶后,妈祖在中国海员、华侨的心中,正如我们心中,是至高无上又慈爱无比的。原来连翻译都对妈祖这么熟悉,可见妈祖文化已经深入到海内外游客的心里头。所以,一千多年来,在中国沿海的众多城镇,以及内陆江河沿岸的要埠,直至像贵州镇这样的西南古城,都建有天后的祀庙;台湾和港澳地区,妈祖的名字早已是家喻户晓。此外,在东南亚、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非洲各国,甚至在北欧的挪威、丹麦,只要那里有中国海员、华侨,那里就有天后的足迹,就有敬奉天后的人。
  走出景区,站在海边,遥望大海,我仿佛看见妈祖娘娘从海上冉冉升起,又悄悄飘隐于浪潮之中。她那温柔与慈祥的善良大爱神情,让我倍感亲切。我想,湄洲妈祖分灵到海内外,用她的神护,让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们得到庇佑。
  (原载于2011年第1期《中华妈祖》)
  繁荣的闽西妈祖文化
  以海洋文化为特征的妈祖宫庙,大多分布于沿海地区,但在地处山区的闽西却出现罕有的繁荣景象。据《闽西妈祖文化》书中记载,闽西的妈祖宫庙约有400多座,可谓星罗棋布。
  笔者不久前曾随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采访团拜访了新罗区、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和漳平等地的妈祖庙或天后宫,看到建筑各异、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的供奉妈祖的宫庙。
  据有关史载,地处山区的闽西,历史上从未中断与东南沿海联系。南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宋慈出任长汀县令,为节省盐运成本,决定利用水系发达的汀江、韩江开辟新航道,直接从广东潮州运盐。从此,沿线盐运官吏和船工便奉妈祖为水上保护神,建庙祭祀。如今,汀江及其支流两岸的上杭、武平、永定等地均建有妈祖宫庙。其中以长汀县的汀州天后宫最为壮观。据介绍,此宫原占地9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余平方米,庙宇宽广,雕梁画栋,水榭楼阁点缀,池水荷塘环绕,布局井然,环境清幽,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古建筑。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闽西、赣南、粤东客家地区著名的文物古迹,也是古汀州八邑第一座规模宏大的天后宫。
  闽西是客家人主要集居地。早在宋代,特别是明、清两朝,大批客家人外出谋生,其中以远赴东南亚、香港、台湾等地为多。他们回乡时,便把护自己平安漂洋过海的妈祖神像带回,建起一座座宫庙祀奉。西陂天后宫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落成。砖木结构,坐南朝北,占地6435平方米。塔身高耸入云,顶层飞檐配有铜铃数十个,风吹铃响,铿锵悦耳。塔下有护塔房36间,塔前为大厅堂,塔后是登云馆大厅、天井,大门入口处有永久性戏台一座,呈半圆立体窟窿形,结构奇巧,属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而在侨乡永定县下洋镇汤子隔,也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85年)的天后宫,至今仍香火兴旺。据不完全统计,在汀江两岸沿线建有一百二十多座大小不一的天后宫、妈祖庙、天后行宫等。长汀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誉为“红色小上海”,也是闽西龙岩地区妈祖文化最发达的地方。
  闽西妈祖文化除了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之外,还有更多的非物质文化活动的奇特创造。这是与当地的区位、政治、经济、客家习俗以及其他形态文化有关。闽西区位远离海洋,地处内山,有一条母亲河,叫汀江。为祈求平安,在汀江沿岸举行奇特的“清河祭礼”,依江建庙,缘于过去靠江运输、谋生、经商等生存生活而祈盼妈祖保佑;这里的妈祖出巡持续时间长达月余,全城家家户户出迎。妈祖停轿等文化活动内容,与客家流动性、迎神入户、请神停留佐护等理念有关。
  当然,闽西妈祖文化载体大都沿袭莆田湄洲。在闽西的妈祖文化活动,其核心文化观念是坚守妈祖的正统。如在汀州天后宫中所有悬挂的匾额、对联以及妈祖闺房的陈设摆件等物质文化语言信息,几乎全是出于对妈祖发祥地的典范载体,如直接引用宋莆田籍状元黄公度的联句等。闽西妈祖文化息息相承的对妈祖的热爱,也表达妈祖慈悲博爱、护国庇民、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妈祖精神和高尚情操。信众对妈祖的拥戴与崇拜的文化活动,也大都是依照妈祖出生地、发祥地、羽化地莆田湄洲所形成的理念进行演绎建设。由此也使妈祖文化在边远山区得到良性的传播和颂扬,且与当地习俗相吻合,与闽西文化融合。
  闽西妈祖文化的繁荣,还与当地林姓民众的亲情有关。妈祖本名林默,凡居住于闽西江河、溪流沿岸的林姓民众,都认妈祖为姑婆,必在当地建庙祀奉。由于敬仰妈祖慈爱善良、济困救难的高德和神验,就连周边他姓的民众也十分崇拜。如连城县莒溪镇壁州村,迄今还保存着林姓与其他二姓民众共建的妈祖庙。
  (原载2015年9月5日《湄洲日报》)
  独特的客家妈祖信仰
  闽西客家的先民,原先主要是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的中原地区汉人。由于天灾和战乱等社会历史原因,自东晋开始就有人背井离乡,跋山涉水,辗转迁徙,最后定居于闽、粤、赣交界地区,与当地原住民交流融合,形成独特的“客家”族群。客家人与迁徙途经地和定居地人民的交流,吸收各地文化的精华,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在客家文化中有独特的妈祖信仰。客家文化中的妈祖信仰融合了当地文化,尤其是由林氏居民传入的妈祖信仰,把妈祖看作自己家族远祖的祖姑。客家的林氏居民常称妈祖为“姑婆太”“姑婆”,把妈祖庙称为“姑婆庙”。
  客家人所居的地方属于绵延千里的大山区,生活环境恶劣,交通闭塞落后。南宋理宗绍定年间,著名法医学家宋慈任长汀县令,为缩短运盐路程,沟通汀潮经贸往来,打通了汀江韩江间的商业航道。为了祈求在江河航行安全,航道上的官吏、商人、船工接受了沿海一带崇祀盛行的妈祖信仰。据《临汀志》载,那时运送食盐等货物的人已经很崇奉妈祖。从此妈祖信仰就融入了汀州民众民俗信仰的大潮,成为民间十分崇敬和信仰的“妈祖女哩”。
  在客家地区,妈祖信仰和福建沿海及广东潮汕地区一样,十分普遍,几乎每县都有妈祖宫庙。妈祖信仰也遍及城乡,成为不容忽视的客家民俗文化现象。客家人外传、海交、商贸、民间信仰、居民迁徙、会馆组织等,都以妈祖信仰和妈祖庙宇为载体。
  经过自南宋后期至明代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以后,随着妈祖神性的增强与神格的提高,以及闽西客家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明中叶以后,妈祖信仰在闽西客家地区获得了迅速发展,供奉妈祖的庙宇四处出现。在永定县居民点较集中的溪流旁边,妈祖庙宇星罗棋布,几乎遍及每个乡村。妈祖庙或建在水口、溪边,或建在城邑、乡村,有的甚至建在高山之上,都是当时民众为了适应航运或生产与生活的需要而建造的。
  对于客家文化中的妈祖信仰内涵来说,他们既为了满足精神慰藉的需要,即为了祈求妈祖保佑,又为了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即想利用妈祖庙作为长途航运时的临时栖息之所。有些当地商人或其他民众建造的妈祖庙,也成为长途航运的船工、排工的临时住所。在众多的妈祖庙宇中,主要还是把妈祖作为水神来崇拜的,祈求妈祖庇佑江河航程安全。另外,由于临近溪河,会受山洪暴发、溪河泛滥的水灾威胁,所以对妈祖信仰也包含祈求妈祖制约洪水、消灾解厄、庇佑地方平安的心理需求。
  客家人在传播妈祖信仰的过程中,把妈祖信仰与当地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与他们的实际生活需求融合,赋予妈祖新的职能。如武平县武东乡袁田太平山天后庙的创建,传说是因妈祖显灵扑灭山林火灾,人们为了感谢其恩德而建造此庙。可见当地民众一开始就是把妈祖作为在山区救火的神灵来崇奉的。就在武平县太平山天后庙中,有28首妈祖签诗,涉及面很广泛,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备,但最集中的话题是国泰民安、功名顺遂、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知足安分、行仁守义等。
  客家山乡人民善于丰富妈祖信仰内涵,给妈祖信仰添加了许多神性和功能。他们不是漫无边际的凭空臆造,而是受到客家山乡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制约,按照客家山区人民的生活风貌和现实愿望来重塑妈祖形象,丰富妈祖信仰内涵。客家的妈祖信仰独特性就在于不仅把妈祖当作传统的海神、水神来崇拜,而且也把妈祖当作山乡守护神来信仰。
  (原载2015年9月12日《湄洲日报》)
  多元的妈祖信仰传播途径
  在宋时,闽西运送食盐等货物的人已经很崇奉妈祖,并将妈祖信仰融入汀州民众民俗信仰的大潮,使其成为民间十分崇敬和信仰的“妈祖女哩”。据统计,闽西地区有大小妈祖庙405座。经过自南宋后期至明代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以后,随着妈祖神性的增强与神格的提高,妈祖信仰在闽西客家地区获得了迅速发展,供奉妈祖的庙宇四处出现。在永定居民点较集中的溪流旁边,妈祖庙宇星罗棋布,几乎遍及每个乡村。妈祖庙或建在水口、溪边,或建在城邑、乡村,有的甚至建在高山之上,都是当时民众为了适应航运或生产与生活的需要而建造的。闽西是客家人主要集居地。早在宋代,特别是明、清两朝,大批客家人外出谋生,其中以远赴东南亚、香港、台湾等地为多。他们回乡时,便把护自己平安漂洋过海的妈祖神像带回,建起一座座宫庙祀奉。于是,闽西的妈祖信仰传播途径出现多元化现象。
  官员传播。官员是妈祖信仰传入闽西的重要途径。不管是闽西人外地为官退休回籍的,还是外地人在闽西为官的,都会身体力行倡建妈祖宫庙,祭祀妈祖。如长汀同庆寺的建寺者,是明末在宫廷当过侍臣的汀州书家马景一,据说他从京回汀时在闽江中遇到风暴,祝祷天妃护佑得平安,回乡后遂建了同庆寺。正厅奉祀释迦,楼上神龛安入妈祖塑像,上悬“护佑诸方”横额,成为兼奉妈祖的佛寺(现在的同庆寺不奉祀妈祖了,原来的妈祖圣像已迁至大圣阁二楼)。还有外地人到汀州地区做官把妈祖信仰带了进来。“康熙五十九年知县萧震在漳平东门外东山建天后宫”。
  商人传播。闽西商人成为传播妈祖信仰的主体。闽西的汀江、九龙江航运商贸发达,商船成为传播妈祖信仰的主要途径。商人为了祈求妈祖保佑水上航行贸易和船民平安而兴建妈祖庙,奉祀妈祖的宫庙遍布水岸江边。尤其是闽西汀州商人经商,东达福州、漳、泉、兴化,南抵广东潮、惠,都是盛行妈祖信仰的沿海地区。他们接触妈祖信仰的机会多,加之做生意风险大,江上、海上漂泊危险,比一般人更需要祈求妈祖的庇护。永定县峰市的天后宫和连城县芷溪天后宫,都是运木材行商“木纲”创建的。闽西商家是传播妈祖信仰并在家乡兴建妈祖庙、天后宫的一支重要力量。
  船工传播。从事水上捕鱼劳作的船工也是妈祖信仰的传播者。船工常遇险滩,往往无法抵御狂风骤浪的袭击,只好把平安的希望寄托给妈祖保佑,相信妈祖是神通广大的救难者,渔民农民的保护神,能主宰渔业气候优劣和水上捕鱼丰欠,能为船工除厄运获丰收。于是,船工们在沿江沿河水岸各处建起海上女神妈祖庙。随着妈祖信仰的广泛传播,闽西民间也盛传妈祖在江河中护航救难的许多神话传说。由此,船工们不仅把妈祖神像供奉在船上,安放妈祖神龛,随时在船上祭拜祈祷,而且还在闽西内陆江河边上兴建妈祖庙,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永定、漳平等沿江的妈祖庙,大多是由他们倡建的。
  移民传播。移民是闽西地区传播妈祖信仰的一支重要力量。闽西地区的林姓是第二大姓。林氏后裔兴建妈祖庙也比较多。例如永定西陂林氏,据说其开基祖是明嘉靖年间由福清来永定任职的一位知县,是著名的九牧林氏的后裔。因避海寇祸乱携眷定居西陂,子孙繁衍,成为今天的西陂林氏旺族。西陂天后宫就是这支林氏家族在乾隆二十五年兴建的(一说始建于嘉靖二十一年)。类似西陂林氏这样由福建沿江沿海地区移入闽西客家地区的家族还很多,他们原先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和信仰妈祖,入居汀州后为了维护家族的旧有信仰而兴建妈祖庙。还有一姓或多姓共建的现象。如永定坎市卢姓族人兴建坎市天后宫,文溪张、林、郑等众姓合建文溪天后宫,以祈妈祖护佑平安。
  华侨传播。闽西华侨也是妈祖信仰传播的参与者。如福建省著名侨乡永定县下洋镇的中川汤子阁天后宫,宫内楹联写道:“满耳松涛,风护征航通四海;漫山竹影,雁传归讯值千金。”同样是把妈祖奉为江河湖海航行保护神,寄托着涉江、涉海人家祈求漂洋过海的亲人平安的美好愿望。相当部分的天后宫与漂洋过海的华侨捐资家乡妈祖庙的建设有关,如龙岩市东城天后宫、永定下洋汤子阁天后宫、长汀县汀州天后宫、连城县庙前芷溪天后宫等都与华侨关系密切。与华侨关系最密切的有龙岩市天后宫(县级,位于龙岩中心城市东城)和永定县下洋镇汤子阁天后宫,包括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祖地在龙岩的华侨都纷纷捐资,把天后宫建得金碧辉煌。
  台胞传播。在闽西的妈祖宫庙,有相当部分与台湾有关系。大都是祖籍所在地的台胞回乡捐资修建天后宫,如连城庙前芷溪天后宫、长汀汀州天后宫、龙岩新罗区江山铜钵天后宫、南城南桥坂天后宫、适中王乾天后宫、永定培丰文溪天后宫、湖坑洪坑天后宫和漳平永福天后宫等都有台胞的捐资。与台湾关系最密切的要数长汀汀州天后宫,该宫是台湾嘉义县笨港天后宫和台中县的龙天宫的“祖家庙”300年前汀州天后宫分灵渡台,汀州妈祖神像今犹存。2001年3月,台中龙天宫组织了100多,人的进香团,护卫分灵渡台的妈祖銮驾回汀州省亲。从此,每年都组团“回娘家”。据称,分灵渡台的汀州妈祖,在台湾被尊称为“汀州妈”“汀州天上圣母”,朝拜者甚众,香火鼎盛。如今两地天后宫经常互邀参访。
  (原载2015年10月10日《湄洲日报》)
  闽西妈祖庙:楹联联湄洲
  2014年12月15日至19日,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组织闽西地区妈祖文化采风活动。采风活动共走访12座妈祖宫庙,每到一座天后宫,都举行传统的上香祭拜仪式,并详细了解各地宫庙的历史渊源、建筑艺术风格、民俗传承和文化遗存等,感受到闽西浓厚的妈祖文化氛围。
  龙岩市辖新罗区、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和漳平共七个县、市、区,共有风格不同、各有特色的天后宫、妈祖庙400多座。
  闽西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妈祖宫庙?在我们采风过程中了解到,客家妈祖信仰在传入、发展历程里,既受到当地文化影响,也受到莆仙文化的影响,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提炼演化,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妈祖信仰。妈祖信仰文化不仅体现各种形式的妈祖的祭祀活动中,还体现在宫庙建筑上,尤其是各宫庙中的楹联文化,楹联以固定形式得以传播弘扬,深入人心。
  笔者摘抄了闽西天后宫中与莆田湄洲有关的楹联二十多对。欣赏这些楹联,可以说:闽西妈祖,楹联连湄洲。
  坐落在连城县隔川乡竹叶山村的隔川天后宫,宫庙大门前有一座颇高的妈祖石雕像,门楼上高悬“天后宫”“神昭海表”两块石匾,两旁石柱上刻着“背水回山资砥柱,长江巨海靖波澜”门联。跨进石门槛,里面有上、中、下三殿,上殿供奉着妈祖像及金童、玉女像,左右还有“高明”“高觉”二大神将,中柱楹联书刻“隔山隔水坊坊繁荣欣沾圣母施慧眼,川南川北村村昌盛幸叨娘娘赐慈悲”,殿内香火萦绕不绝。在天后宫的内厅妈祖像两旁有这么一副对联:
  天地无私仙女莆田毓秀
  上下有应娘娘湄岛功垂
  厅堂内还有一对柱联是:
  显湄岛之神功普沾吉庆
  赐万民以福泽永得盈丰
  据宫庙负责人介绍,清康熙年间,隔川乡人口昌盛,百业兴旺,人文蔚起,外出经商者众多。当时,竹叶山村民陈氏九经公十九世孙舜启等一行数人往来于泉州、莆田一带经商,得悉湄洲妈祖娘娘神威显赫,就常往朝拜。随着他们的生意日益兴隆,路途安顺,为感激妈祖显佑,他们发起捐资兴建“天后宫”,全殿为仿古式建筑,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并选取百年檀香木,雇名师雕塑栩栩如生的妈祖像一尊安坐于上殿。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及九月初九,隔川妈祖庙都要举行隆重盛大的祭拜仪式,吸引周边数十里外的信众前来参加。最为壮观的是,三年一次的妈祖出宫外巡活动,人们纷纷争相祭拜,祈求赐福安康。
  在连城县培田古村中有一座天后宫。宫内的左右墙壁上有副对联是:
  津梁舟楫咸瞻海岛英灵
  工贾士农尽是湄洲赤子
  在内堂大石柱上的楹联是:
  湄水泽流渤水
  莆田神降培田
  妈祖是航海女神,虽然培田不靠海,却也有天后宫。据说以前培田水上运输非常发达,这里有很多亲人漂洋过海。村民信奉妈祖,这副对联就是佐证。中外著名的培田古民居中有这样的联句,其实也是在宣传莆田湄洲。
  在长汀汀州天后宫的“海昭神表”匾额双边对联是:
  灵身现于湄岛
  德泽施于汀州
  汀州天后宫上天井的柱联是:
  迹著湄洲颂万代
  恩全江海庆千秋
  妈祖信仰,在以汀州为核心的闽西客家地区得到大力弘扬。汀江沿途民众纷纷建庙敬奉,以求妈祖庇护的愿望。汀州天后宫管理委员会会长邱鹏远介绍,在元代中叶汀州府朝天门外汀江旁建造首座规模宏伟、富丽堂皇的汀州天后宫,也是汀州八县敬奉妈祖的圣地。该宫庙占地和建筑面积宏大,结构完整。整个布局井然有序,风格独特。由山门、宫宛、宫门、戏台、钟鼓楼、两廊、前殿、中殿、圣母间、观圣轩、东西水阁楼等组成。周围为荷花池,正在兴建的双亭和曲形桥,犹如一只“金龟”浮游于江河大海之中。
  长汀大同镇东关营天后宫的“后德神功”的横匾两旁对联是:
  湄屿灵胎千古迹
  行宫崇祀万年春
  这里处于街道中,人口多信众多,香火旺。因在街市后来被占地,显得很狭窄,该宫理事会就再买一栋楼作为天后宫的办公接待用。
  汀州古城天后宫中堂柱联:
  灵身现于湄屿
  德泽施乎古城
  汀州古城天后宫还建有一座面积颇大的妈祖公园。74岁的胡荣之介绍,长汀人们建造第一座奉祀妈祖的庙宇,是当时在汀江、韩江进行盐运的需要,这也是早期“不知海舶为何物”的客家人们供奉妈祖的原因。他们已经把妈祖由海上保护神转变成为江河保护神了。
  龙岩市上杭县白砂梧田村天后宫的大门联是:
  三涧潆洄湄洲形胜
  万山拱聚壶峤灵长
  上杭白砂妈祖文化研究会会长袁汉石介绍,这座天后宫,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清同治甲子年重建,是闽西重要的妈祖宫庙之一。为缅怀先祖开山辟地、诗礼传世的功绩,敬仰妈祖大爱慈悲、福佑群生的精神,众乡亲鼎力相助、共襄盛举,于2002年修缮天后宫。现在这座宫成为人们传播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的重要场所。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景区中的永定土楼洪坑天后宫的后堂中柱楹联为:
  自晋安锡爵以来有母独称天上圣
  溯湄屿飞升而后无人不拜海中仙
  这联句表明妈祖和九牧林的关系及其始祖是晋安郡王林禄外,还清楚地显示了妈祖是在莆田湄洲岛飞升等内容。闽西客家妈祖信仰也沿袭莆田湄洲祖庙的祭祀习俗。洪坑天后宫的建筑风格精巧而纤细。洪坑村天后宫主事林寿烽介绍,托洪坑土楼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福,现在很多游人在游览土楼前后,都会到天后宫参拜妈祖,并感受在客家地区的妈祖文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高陂镇西陂天后宫的内厅联是:
  圣泽显湄洲历代褒封隆宇宙
  母功扬海表千秋史册荐馨香
  西陂天后宫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康熙元年落成。砖木结构,坐南朝北;塔身高耸入云,顶层飞檐配有铜铃数十个,风吹铃响,铿锵悦耳。塔下有护塔房36间,塔前为大厅堂。水定西陂天后宫在妈祖诞辰、成道升天日及旧历新年正月等节庆日子,都要以天后宫为中心举行隆重的迎神赛会活动,戏台上演戏,村民抬着妈祖塑像游行,热闹非凡,由此又发展成为庙会,吸引了附近村社乃至方圆数十里、甚至一两百里的居民前来进行物资交易。每次活动吸引了不少民乐爱好者来表演。他们希望通过活动吸引更多热心于国家文物保护事业的人参与支持、共同保护好国家文物。
  闽西客家人在数百年传播妈祖信仰、发展妈祖信仰的过程中,把莆田妈祖信仰与当地文化传统融汇在一起。闽西客家妈祖信仰有些也是由林氏居民传入的,他们与莆田林氏人一样把妈祖看作自己家族远祖的祖姑。随着妈祖信仰在世界范围的逐渐扩大,闽西客家妈祖信仰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原载2014年12月27日《湄洲日报》)
  常太妈祖宫庙巡礼
  常太在传播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增进两岸交流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比较突出。他们有传播妈祖文化、热诚公益的领头人,也有甘当志工、无私奉献的热心人,更有践行大爱、广种福田的妈祖人。每到举行妈祖文化活动时,信众们非常虔诚,礼圣膜拜,拈香植福,祈愿妈祖灵光播撒,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门康宁、福禄荣臻。
  经了解,全常太境内共有妈祖宫庙八九座,其中建庙最早应该是横江祖宫,也就是常太王宫,始建于南宋,明代重建,清初重修,现代又再修建过。其他的如始建于明朝的利车妈祖庙,俗称大妈庙,经1958年和2000年两次重修,主祀的妈祖是2000年分灵自湄洲祖庙,主要楹联有“称圣称妃昭显赫,献花献酒祝琼筵”等;又如金山村的鳌头宫,宫前为萩芦溪孤峰,后为山,始建于清朝,1991年重修,主祀天上圣母,清朝分灵于横江祖宫,主要配祀神有吴圣天妃、五谷真仙、清水祖师、白马圣候,有匾额“护国庇民”等,有楹联如“白马圣候持鞭扶社稷,监雷御史挥剑佐庶民”“天接鳌头九重阊阖开宫殿,地连湄岛五洲海峡显神通”等;再如始建于清朝、1980年重修的山门村下厝组的山门宫,主祀天上圣母,清朝分灵自湄洲祖庙。
  下面选择一些宫庙分别记述。
  妈祖镇桥头
  常太镇有9座主祀妈祖的宫庙,其中有一座非常独特的“妈祖镇桥头”小庙。
  这座小庙建在常太镇南川村漈兜的桥头边上,桥墩旁有“仙脚岩”,传说古时候神仙经过留下的脚印。小庙很小,很不起眼,却建在路旁,很醒目,所有路过的人都会注意到。小庙的对联写道:妈祖镇桥头,漈兜永安宁。经了解,原来是吴仁杰家的家庙。
  吴仁杰介绍,1994年春,他的父亲吴铳到湄洲祖庙参加妈祖开光时,林聪治送给吴铳一尊妈祖像。吴铳曾与湄洲祖庙的林聪治结拜为兄妹。吴铳虔诚地把妈祖像带回家,细心地供奉在家里,在房中奉拜。后来村民们获知,吴家中的那尊妈祖像很灵验,就常常到吴家里奉香、抽签、问家事等。信众逐渐地把这尊从湄洲祖庙带回来的妈祖像,当作神灵圣像来朝拜。
  吴铳在村里受人尊重。他少时读过私塾,有文化,曾经是地下交通员,写标语贴标语等,有老区革命工作的经历;他还留下自己创作的十多部的莆仙戏剧本。吴铳去世后,村民仍然经常到吴家里拜妈祖。2008年农历十月十五半夜里,妈祖托梦给吴仁杰母亲,说是应该在外面的桥头落点,建庙供奉这尊妈祖。于是,吴仁杰顺从妈祖之意,特地在2008年十一月初二开始动工,在桥头建简易妈祖庙。虽然是自家建庙,但也得到村民信众的大力支持帮助,所以不到两个月,于2008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就建成开光。从此,村民信众就不用到吴家里去朝拜妈祖。由于庙太小,现在又在离桥头往后一点的山脚下,策划重建妈祖庙。
  畲崙万福宫
  到常太镇党城村采访时特地了解妈祖宫庙,当地村民郑启荣老人带记者去参观建在畲崙的万福宫。有一条干净的水泥村道直通到万福宫。宫庙前有一块比较宽阔的前院,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面宽三开间,左右各有毗舍,进深三进。主祀天上圣母,配祀神有临水夫人、法主仙妃、马洋尊公、田公元帅。
  68岁的郑启荣介绍,万福宫始建于清朝,1999年重建于畲崙,是从横江祖宫(常太王宫)分灵过来的,重建之前是在对面云池山后的旧厝山上。我们看到这座宫庙的楹联很清晰,就选取一些抄录如次:如大门联“万福宫重现人间天长地久,妈祖神回驾宝座忆古千秋”;外柱联“圣懿横江臻万福,尊公帝子法仙妃”;内柱联“山水朝宗钟圣地,庙坛兴建庇人家”;“毓秀钟灵昭福地,巍峨庙宇庇人家”;左边门“三妈文化天地共存,圣母功德日月同辉”;右边门“圣后宏深敷达海国,母仪敦厚誉载苍天”;前左边门“千秋顺济德著党山万福,万里平安功昭九州沧海”;前右边门“水德配天海国慈航并济,母仪称后桑榆俎豆重光”。旁边还有一座正在建的党寿社,其楹联有:“正直为社视民有赫,平安赐福惠我无疆。”
  据了解,这个万福宫信众涉及1400人,每年例行两大活动,即正月元宵节庆,抬妈祖神像到各自然村巡安,摆棕轿和车鼓队表演等;每年八月廿三庆祝田公元帅诞辰,以演戏祭拜活动为主。至于“马洋尊公”,据明朝周华所著的《游洋志》记载:“灵惠庙在县南广业里马洋。按林宁字康世,马洋人,得秘术驱役邪神,驯服猛兽,若运臂然。每骑虎出入,号‘伏虎林公’。后入深山中,乘虎依树而化。乡人知其为神,立坛祭之,至今祈求立应。”
  常丰复古迹
  常太镇顶坑村的村干部林明辉特地带我去参观主祀“姑妈”的常丰宫。宫门挂有匾额“常丰宫”落款为“甲戌年初夏立”。若始建于清朝,那么可以类推为1874年,或1814年,因每隔60年就有甲戌年出现。
  首先是拍照选抄一些楹联:如“常丰复古迹,顶境应新潮”“法高护国泰,神显庇民安”“济难扶危施法泽,静波息浪仰威灵”“两水朝神昭日月,三峰映庙峙乾坤”“钟灵毓秀常丰宫,济世为民妈祖神”。
  整座宫庙看起来年代不久,却有很古老的天井筑池的基石,许多柱础也很古老。林明辉介绍说,听村里的老人说,这座宫庙有许多故事。始建于清朝,1966年重修,主祀天上圣母,分灵自常太横江祖宫。83岁的刘文淡却说是1968年被拆,基石材料都被运到岭头尾建“三忠馆”;83岁的老村支书谢文玉则说是1986年重建的,使用的建材有从以前拆除下的基石和柱础搬回来用。所以,有楹联“常丰复古迹,顶境应新潮”句。
  据74岁的黄春泉介绍,常丰宫主祀妈祖,从王宫分灵,配祀有吴圣天妃、法主仙妃、张公圣君、田公元帅。每年例行几次大活动:正月闹元宵抬妈祖像巡安,有摆棕轿、车鼓队表演等;农历三月廿三往湄洲祖庙进香;七月廿三张公诞辰纪念活动;八月廿三纪念田公元帅诞辰活动。
  据说,每次大活动的当天,顶坑村的常丰宫都会举行盛大的民俗活动,当地群众以民间最高礼仪敬奉纪念天上圣母、田公元帅和张公圣君等。在顶坑村常丰宫的祭祀活动传统热闹,村民们按照礼俗,早早地备好供奉祭品,如茶、酒、饭、糕饼、贡银、香烛以及“五果六斋”(五果即苹果、梨子、香蕉、橘子、龙眼,六斋即香菇、金针菜、花生仁、紫菜、红枣、豆腐干)、“三味礼”(猪肉、白粿、豆腐干)等。随后,纷纷挑着来到常丰宫,焚香膜拜宫中主祀神像,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除祭祀烧香外,重要的活动要数请戏酬神,在常丰宫前的戏台上,连续三天汇演莆仙戏,村民们放下手中的农活,汇集到宫前看戏,整个山村沉浸在节日喜庆的和谐气氛中。
  白漈景无双
  常太镇利车村的白漈宫,在下垞王西自然村。白漈宫依山而筑,坐北向南,宫埕宽敞,建筑宏伟壮观。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式。这里的山光水色和神奇传说把白漈宫衬托得更加壮丽恢宏。
  据传白漈宫原在九华山与常太照车村交界的漈坡,峭壁如屏。因漈高百仞,百米飞瀑飞花溅玉直泻龙潭。旧时传说在悬崖绝壁上,烟雾迷茫中,有魑魅迷人。于是最早于宋代就建白漈灵宫来镇邪,宫后原有天妃庙,是主祀天妃妈祖的。每于阴天时可隐闻钟鼓之声鸣于潭中,为女神庙增添几分神秘色彩。后来因为山洪暴发导致庙宇被冲毁,现仅存遗址。
  1994年10月,为纪念妈祖功德,常太里的下垞村等信众捐资捐物,兴建白漈宫,并从湄洲妈祖祖庙分灵妈祖来奉祀。二十年后的2014年9月13日(农历八月二十日),破土重建,耗资上百万元建成现在规模,庙貌简约得体,颇为壮观。白漈宫左有斋房廊庑,右有宿舍客堂,现为村老协会活动室,并有专人管理香火祭礼事宜。宫埕前有一戏台,为元宵春节社戏活动场所。82岁的张天祥介绍,这里每年的重大活动有正月闹元宵,正月十四至十六妈祖出宫巡安游灯绕境十一村。
  白漈宫主殿一进两厅,中设天井,上厅用四石柱,下厅二石柱。主祀妈祖,配祀有吴圣天妃、慈感仙妃、黄杨大使、齐天大圣、马洋尊公。石柱对联是:“由来白漈声灵古,正是青龙发现时”“庙以重兴原漈水,神唯有赫庇霞山”。下厅石柱联为:“圣迹昭灵扶景运,华峰卓尔显人文”一上面题为清道光廿七年(1847年)秋立。宫门檐廊上有一对石刻篆体对联:“宇沃和长则,坛高壮圣居”。字迹风骨遒劲,并雕饰以精美花边和山水人物图案,别具风采。宫门两边石柱联为:“永镇山川同锦柱,维新云物丽霞村”“传千家民安物阜,敷万福地久天长”。另外还有楹联如:“白漈声清合境利,九华名重八方崇”“村傍九华仙所在,宫名白漈景无双”。是的,宫宇周围山峰起伏,丛林掩映,岗峦青翠欲滴,亭阁若隐若现,可谓景无双也。
  王宫石敢当
  常太镇的王宫,始建于南宋,明代重建,清初重修。王宫原称横江祖宫。据说东圳水库未建前,庙宇前方一条清澈江水横亘而过,直汇入延寿溪,故称为横江祖宫。
  横江祖宫位于常太镇坑洋村安口,是霞山、顶坑、党城、渡里、金川和马院等六个行政村的祖宫,是常太镇历史最悠久信众最多影响最广的妈祖宫庙,被称为莆田北部山区三大妈祖宫之一。宫内奉祀妈祖神像为湄洲祖庙分灵像,配祀有慈感仙妃、吴圣天妃、杨公大使、黄公二使。信众涉及约万人以上。主要楹联有“水德配天海国慈航普济,母仪称后桑榆俎豆馨香”“旗影鲜明呈百福,香烟缭绕结千祥”等。
  据当地老人介绍,王宫为唐时的里社,史称“首林泉福”,里面供奉着山神,为进山垦荒乡民的议事朝圣场所。随着妈祖神灵的广播,至南宋末,里社便理所当然地改称为宫庙。现存的庙宇坐东朝西南,占地总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用地800平方米。
  王宫整体结构由上埕、下埕、大门殿,以及殿两边偏舍和走廊边房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有四柱支撑,大殿内柱采用胜减柱法,基本保留元代建筑布局和特色;据传,明代嘉靖年间,一场山洪冲毁古宫,因废圮,后而依旧制重建,历经数百年的历史如今依然保留着古色古香的风格。建筑为抬梁穿斗式木构架,建筑保存为清代原构。宫庙内保存和采用了古代的槠木、石构件,是典型的元代建筑布局手法和明末清初的结构风格,其柱间以梁枋、额相连结,斗欹底使用假皿1板,保留着明代木构件的风格。尤其是应用了物理力学上的穿插枋和跨空枋,加强了力学结构的强度和美学上的艺术性。
  横江祖宫的历史悠久还表现在:宫内存有清康熙二十三年的兴化府告示牌一块;在后墙内嵌有一块宋代雕刻着“石敢当”碑石;横江祖宫的另一件宝物几经流失后,后在城厢区筱塘发现,乃宋代石狮,祖宫的善男信女们把它奉为至宝,现用铁栏杆封存于筱塘学园路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里曾是中共地下党活动的重要场所,活跃在闽中地区的雷光熙、黄国璋、陈建新、邱途、蔡文珍、林武生等革命先辈都在此都留下光辉史迹,成为常太镇一个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原载《洲日报》2016年3月8日、4月5日、7月5日、8月9日、9月27日)

知识出处

妈祖之光

《妈祖之光》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有关妈祖文化的文章,分为播照环宇、辉耀史河、闪烁民间、出彩艺文、沐浴人事、光映论坛等六章,包括有《海外妈祖溯祖庙》《妈祖信仰在美国》《妈祖与海洋文化》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