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妈祖文化研究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1030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妈祖文化研究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分类号: B933
页数: 22
页码: 289-310
摘要: 本章记述了妈祖文化研究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其中包括了妈祖文化研究的历史与传承、妈祖文化研究的热点、妈祖文化研究方法的进展、妈祖文化研究的突破与发展等。
关键词: 妈祖文化 文化研究 妈祖

内容

妈祖文化的研究,始于宋代,自此千余年,其间对妈祖文化的研究虽有阶段性的停滞,但从未停止,至今仍呈现出勃勃生机。当前,对妈祖文化的研究历史、传承与现状作一简略回顾以及对未来研究的趋势作初步的梳理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节 妈祖文化研究的历史与传承
  一、宋元明清学者对妈祖文化研究简要回顾
  冯友兰先生认为:“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表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应当‘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1显然,关于古人对妈祖的研究,不能用现代科学研究的眼光去苛求他们,古代学者文人对妈祖文化仍有不少真知灼见至今,仍不失启迪的作用。
  (一)宋代学者对妈祖文化的论述
  根据当前所掌握的资料而言,宋代文人对妈祖的文字叙述较多,但以宋代状元黄公度对妈祖文化的论述最早且概括最为全面,他在《题顺济庙》一诗(1151年)中写道:“枯木肇灵沧海东,参差宫殿崒晴空。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危樯一信风”作者用诗作形式表达了对妈祖文化的体会与认识,第一句写的是“圣墩神木(又名枯楂显圣)”的传说,即兴建莆田城东宁海妈祖庙的传说以及庙宇建筑的巍峨壮丽;第二句点出了妈祖的宗教背景,即是一个道教人士,且已死仍能报效国家;第三句道出了妈祖护佑民众免于受水旱灾的苦难,妈祖的功德受到民众的爱戴,描写出当年纪念妈祖民俗活动的热烈场面;第四句是写妈祖虽已离世百多年,但至今仍有巨大的影响、仍造福于民,妈祖是海上的女神,保佑着海上航行的平安。以上可归纳出,其一是妈祖的传说与故事;其二是妈祖宫庙建筑的壮丽;其三是道出了妈祖的道教属性;其四是总结了妈祖的宗旨——“护国庇民”;其五是道出了妈祖的神格以及妈祖民俗活动的场面;其六是道出了妈祖功德的传播以及妈祖文化利在千秋,同时点出了妈祖是海上航行的保护神。黄公度对妈祖文化的深刻认知和概括,观之此后数百年,无人能出其左右。
  (二)元代学者对妈祖的论述
  元代黄仲元(号四如)在《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厘殿记》一文中对妈祖与其他神明进行比较,他认为:“他所谓神者,以死生祸福惊动人,唯妃生人、福人,未尝以死与祸恐人,故人人事妃,爱敬如生母。”妈祖是一尊不以生死祸福威慑人,而是一味保佑人的神,也正是妈祖精神中这种特有的宽容、和谐内涵,使得妈祖具有了更多的母爱色彩,具有了更多的亲和之力,体现出妈祖大爱无疆的精神。黄仲元的论述为妈祖仁爱的精神又注入新的见解。
  (三)明代学者对妈祖的论述
  周瑛(1469年进士)、黄仲昭在编纂《兴化府志》时,对妈祖的身世曾有过论述:“予少时读宋郡志,得绍熙初本,亦称妃为里中巫。及见延祐本称神女,今读志皆称都巡检女,渐失真矣。”1谢肇淛等学者对妈祖也有所论述。
  (四)清代学者对妈祖的论述
  清代对妈祖身世的争论还在延续,如全祖望(1705—1755年,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对妈祖的身世及传播有过论述,认为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崇拜,出自鲛人疍户。
  针对这些争论,清代进士赵翼(清乾隆二十六年即1761年进士),提出了“天妃之名,即为水神之本号可林氏女之说,不必泥也”2应该说,这一见解确是精辟,即强调“对所谓的‘神’,不必去考究其属于形而下范畴的‘器’,而要追求的是其属于形而上范畴的‘道’,也就是说,不要背离大道无形的原则,一味去弄个‘水清’,就会‘远生之道,即死之途’,这种抓牢根本割除枝蔓,作为跨越众神乱绪的之个纵身一跃,从而归之一神的思路”3,无论对当时的纷争还是当今的争论,都有启发。
  清代,国外个别学者也对妈祖文化进行了探索,如11842年新加坡传教士尚德撰写的《妈祖婆生日之论》4等。
  二、20世纪以来对妈祖文化研究的简要回顾
  (一)中国学者对妈祖文化的研究
  1916年蜇庵撰写了《台湾妈祖庙游记及天妃考略》,顾颉刚等学者于1929年《民俗》第81、82期合刊1发表了《跋天后》文,认为妈祖是海神的代表,未必真有其人,这一观点引起学术界的争议,谢声与魏应麒在1929年《民俗》第86—89期合刊上发表了《关于研究天后资料的书目》一文,此争论引起韩槐准、朱杰勤、陈育崧的回应,分别在《南洋学报》1941年第2卷第2辑上发表了《天后圣母与华侨南进》、1950年第6卷第1辑发表了《福建水神天妃考》、1952年第8卷第2辑《天妃考信录》等论文。此后,因各种原因,对妈祖文化的研究进展缓慢甚至停滞。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学者掀起了研究妈祖的热潮,特别是各大学、研究所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大量出现,诸如,蔡相煇的《明清政权更迭与台湾民间信仰的关系——
  清初台湾政治与王爷妈祖信仰之关系》,曾月吟的《日据时期朝天宫与北港地区之发展》1等等百余篇的硕博学位论文。岛内诸多学者也纷纷开展其研究,诸如:夏琦的《妈祖传说的历史发展》2《妈祖信仰的地理分布》3;李乾朗的《台湾妈祖庙与闽南妈祖庙建筑之比较》4;林经国的《台南市妈祖庙建筑变迁之研究——庙宇的传统与现代》5;宋龙飞的《台湾地区妈祖庙进香的两个实例》6;郑螢忆的《王朝教化与妈祖信仰:以清代
  笨港妈祖庙为例》7;张珣的《历史视野中的妈祖信仰与台中县大甲地区的发展》8;松
  浦章的《清代跨越海域的船神》9;陈炎正的《神格分灵之争,看妈祖进香的演变——
  以大甲妈祖进香为例》10;刘进银的《妈祖成道一千年:台北莆仙同乡的庆祝遊行》11;李岳勋的《禅在台湾——妈祖与王爷信仰之宗教哲学及其历史的研究》12;陈元熙的《莆田人普遍信仰妈祖的原因——兼谈娘妈名称的由来及其演变》13;赵树冈的《族群互动的历史隐喻:菲律宾南吕宋岛的凯萨赛圣母》14等,由于妈祖信仰在台湾具有强大而持续的影响力,台湾学者的研究著作颇丰。
  1985年5月4日至12日,海峡两岸十多万人参加妈祖诞辰1025周年活动,1987年5月6日,台湾宜兰县南方澳南天后宫组织两队395人乘20艘渔船直航湄洲岛进香,该进香团另有120多人乘飞机进香,这是两岸隔绝近40年后,台湾妈祖信众首次到莆田湄洲妈祖祖庙进香朝拜,成为当时的轰动事件。此事件也推动了大陆学者对妈祖信仰的研究。妈祖故里学者也掀起了对妈祖文化研究的高潮,1986年,莆田县政协邀请省内外知名学者召开莆田县纪念妈祖诞辰1026周年学术讨论会,1987年农历九月初年,“妈祖千年祭”在湄洲岛举行,同时举办了妈祖学术研讨会,台湾学者也积极参与,与会论文有60篇并结集出版了《妈祖研究论文集》,上海师大林文金教授提交了《要重视妈祖文化研究》一文,首次提出“妈祖文化”这一说法1990年莆田召开第二次“妈祖国际讨论会”出版了《海内外学人论妈祖》,1995年澳门召开“妈祖信俗国际讨论会”并出版《澳门妈祖论文集》,1996年台湾北湾天宫举办“妈祖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出版《妈祖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世纪末,福建福州、泉州等大陆省市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相继举办了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自此,妈祖文化研究呈现蓬勃之势。
  (二)国外学者对妈祖文化的研究
  日本的妈祖文化研究史已有百年之久,涌现出了大批的研究者与学术成果,诸如日本研究妈祖文化的先驱者伊能嘉矩于1918年撰写的《台湾汉人信仰之海神》1以及《特殊之祀典及信仰》2等论文,此后有数十位日本学者发表了大量的有关妈祖研究的论文与著作,如平木康平撰写的《妈祖と观音:中国母神の研究(二)》3;下野敏见的撰写的《穿插中国文化和神话的海角渔村之民俗》4窪德忠撰写的《茨城果に妈祖信仰を尋ねて》5;吉泽诚一郎撰写的《近代天津にねけ庙会の变迁——妈祖信仰と皇会》6:毕慧撰写的《宁波の妈祖信仰》7;有島ニころ撰写的《妈祖信仰について:妈祖文化圈を形成する可能性を探る》8;纲川惠美撰写的《琉球にねける妈祖信仰の研究》1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华裔学者李献璋对推动妈祖文化的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李献璋在台湾地区的《台湾风物》《大陆杂志》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如《妈祖传说的原始形态》2《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妈祖祠祀的发展与信仰实态》(上、中、下)二文3等十多篇论文,李献璋的论著《妈祖信仰的研究》4乃是作者于1943年7月完成的早稻田大学哲学系文学博士论文,学界认为这是第一本“妈祖研究”专著,后经郑彭年译、刘月莲校,1995年4月由澳门海事博物馆正式出版,由此,开创了现代对妈祖文化科学研究的先河。
  另有新加坡许源泰撰有《妈祖信仰的国际化与地方化——以新加坡妈祖信仰为例》等。
  马来西亚李雄之的《从妈祖传说故事中所衍生的符号解构》6,刘崇汉的《敕封天后志与妈祖文化》7,安焕然的《海洋与母性——关于妈祖文化的思考》8等文。李雄之担任主编的《雪泥鸿爪》9介绍了妈祖文化在马来西亚传承与发展的情况。
  国学者葛凯伦撰有《为什么选择一个女人当保护神》10,美国学者JonathanHXLee(中文名:李顺化)撰写了博上学位论文TransnationalGoddessontheMove:MeiguoMazu’sCelestialnspectionTourandPilgrinageasChineseAnericanCultureWorkandVernacularChine,seRelion(意译:流动中的跨国女神:美国妈祖的巡游之路,兼论美国华裔文化工作及中国本土宗教)等。
  韩国学者金光亿人撰有《象征性的社会建设:台湾海角渔村的妈祖庙》等。
  加拿大玛丽、李强撰有《加拿大的妈祖信仰与海上丝绸之路》1等。
  澳大利亚陈国生、关照宏撰有《澳大利亚的妈祖信仰与海上丝绸之路》2等。
  越南段玉石撰有的硕士学位论文《越南胡志明市潮州人的天后信仰》等。
  缅甸陈秀玉撰有的硕士学位论文《缅甸学生汉语初级阶段词汇偏误分析——以啤谬
  市天后宫为例》等。
  荷兰的鲁克思(KlaasRuitenbeek)撰有《绘画和木版画中的海上保护神妈祖》3等。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有关妈祖文化的著作一千三百多部,论文达数千篇,仅以《妈
  祖文化年鉴——2013》4为例,著作24部,文集21本,学术论文110篇,硕博论文36篇,各类有关妈祖文化的学术研讨会18场次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3所高校涉及妈祖文化研究,全国有福建、天津、山东、海南、广东、上海、北京、安徽、江苏、辽宁、台湾等11个省市30多个妈祖研究会,另还有600多个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单位会员分布各地。
  第二节 妈祖文化研究的热点
  一、关于妈祖身世等的讨论
  (一)妈祖的生辰与逝世日期
  不同的史书有6种不同的生辰记载,如《天妃显圣录》为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兴化府志》为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妈祖的逝世日期,不同的史书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如《莆田县志》为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东西洋考》注引为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等。
  后来,人们约定俗成把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作为妈祖的诞辰日,987年九月初九为妈祖的逝世日。
  (二)妈祖的出身及神格等
  1.一说妈祖是五代闽王都巡检林愿的女儿。
  2.一说妈祖是湄洲岛上普通渔家女。如周金琰的《论妈祖传说的研究价值》1;露露的《妈祖信仰》;李天锡的《海外与港澳台妈祖信仰研究》2;杨晓燕的《海神天后渔家女:妈祖》3;刘中玉的《渔家女妈祖何以走上神探访坛》4等等。
  3.认为妈祖受“摩尼教”影响。如蔡相煇在《台湾民间信仰专题——妈祖》5一书中探讨了妈祖可能是宋代盛行于福建的摩尼教女性神职人员,他在《北港朝天宫志》也持同样的看法。
  4.认为妈祖是巫女出身。在宋代的文献中多有此记载,蔡国耀的《开台妈祖——莆仙与台湾关系史》6;周金琰的《论妈祖传说的研究价值》7。
  5.妈祖是否出身疍民的讨论清代学者全祖望认为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崇拜,出自鲛人疍户。郑振满认为妈祖可能出身于疍民,郭志超则肯定妈祖出身于疍民,石奕龙则认为“妈祖并非出身于疍民,而是出身于湄洲岛上的汉族渔民或岛人”8
  6.李正中在《妈祖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9中认为,妈祖是出身“仕宦家庭”或是“巫”或是“平民”或是“疍民”,并不重要,没有必要用现代人的观念,去研究和套用古代人的阶级出身。
  (三)关于妈祖诞生地的讨论
  宋代的文献中均记载妈祖的诞生地在湄洲屿,学者普遍认为宋代是妈祖诞生与逝世的年代,因而这是可信的;周金琰在《妈祖祭典》1认为妈祖出生在湄洲屿上林村;邱福源在其著作《妈祖信仰探源》2中认为,妈祖出生在湄洲屿;许叶金在其著作《妈祖全书》3中认为,湄洲是妈祖诞生之地,等等。但也有学者认为诞生地在湄洲屿对岸的贤良港,如清代学者林清标编修的《敕封天后志》、林庆昌的《妈祖真迹》4。
  (四)敕封称号的讨论
  一是敕封的次数5;二是妈祖是否得到清朝廷敕封为“天上圣母”,等等,不一而举。
  (五)认为对妈祖身世的的种种讨论是不必要的
  “清代进1赵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提出了‘天妃之名,即为水神之本号可林氏女之说,不必泥也’。”6应该说,这一见解确是精辟,即强调“对所谓的‘神’,不必去考究其属于形而下范畴的‘器’,而要追求的是其属于形而上范畴的
  ‘道’,也就是说,不要背离大道无形的原则,一味去弄个‘水清’,就会‘远生之道,即死之途’,这种抓住根本割除枝蔓,作为跨越众神乱绪的纵身一跃,从而归之一神的思路”7。郭庆文认为“然因研究者角度互异,方法不同,因而矛盾,歧见迭出长此以往,不仅妈祖研究会成为是非圈,影响所及,终将造成各地区妈祖信徒之对抗、仇恨,造成社会不安,此实非国家、人民之福也考世界各大宗教教主生前行谊,逝后神迹,皆有其无法稽考或非合理化之一面实际上,神迹之创造与宣扬为各宗教发展过程中不可缺乏现象,于宗教神学上亦不排除此事实。苟将宗教神迹一一排除,恰如人之除却衣冠,或可见其真,却无丝毫尊严与美感矣”8,这种观点无论对当时的纷争还是当今的争论,都有启发。
  (六)关于妈祖神格的讨论
  容肇祖在1929年的论文《跋天后》,提出妈祖是海神的代表的观点,而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妈祖的神格不断丰富。日本学者爱宕松男在《满蒙史论丛》(1943年第4辑)上发表《天妃考》1,认为妈祖除为水神外,兼有乡土神的神格;李露露在《妈祖信仰》2一书中提出妈祖是航海神、雨水神、生育神、战神的说法,进而在《妈祖神韵——从民女到海神》3一文中提出妈祖是个万能之神;罗春荣的《妈祖传说研究——个海洋大国的神话》4一文中认为妈祖是“海神、战神、司孕嗣、床神、独立神、保护神”;冯骥才认为“在中国渐渐把一切希望,包括生儿育女,发财致富、消灾解病,一切的愿望都放在妈祖的身上。妈祖就变成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民间偶像”5;魏道恒在《论天妃称号在国家崇拜中的意义》6中认为“中国历代统治者加封妈祖的称号都含有尊敬之意,同时也越来越具有其神力分类的功能……诸如护国、庇民、安澜、卫漕、振武、绥疆”;《妈祖学概论》7中认为:“妈祖文化之所以发展至今仍呈现出勃勃生机,在于她的神格与人格的统一性,在于她的精神内核为历代统治者出于社会维稳的需要与群众对求福、求顺、求平安、求生存、求发展的精神需求的统一性,即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七)关于妈祖文化
  1987年在莆田召开的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师大教授林文金提交《要重视妈祖文化研究》一文,首次提出“妈祖文化”之说,认为:“妈祖神话及其形成的民间信仰,风俗习惯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尚未对妈祖文化的概念提出具体的说法,会上有些学者则对“妈祖文化”一说提出异议8,认为妈祖去世时年仅27岁,且并未留下只言片语,更谈不上思想体系,同时对“妈祖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难以界定。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对“妈祖文化”一词渐渐形成共识,此后,“妈祖文化”一词频频出现在官方文件及媒体上。
  孙晓天认为:“妈祖文化,是基于历史上确实存在的妈祖扶危济贫、无私奉献、热爱人民、见义勇为的感人事迹,以妈祖信仰为核心,以宫庙建筑、雕刻、文献等物质文化和神话、传说、故事、祭典、民俗、艺术等非物质文化为基本内容的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民间信仰文化”1
  2013年黄瑞国教授主编的《妈祖学概论》2一书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对妈祖文化的概念作了初步的界定:“妈祖文化是以妈祖信仰为主旨,妈祖宫庙、祭祀、传说神话、文学艺术等为主要载体,衍生并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民俗、建筑、文献、文学艺术、体育、医学、军事、外交,航海、移民等众多的领域。”
  (八)关于“妈祖学”
  妈祖文化能否成为一门显学,如何建立起一套学科理论体系,这在学界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妈祖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了“妈祖学”的概念,即“妈祖学是以妈祖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研究对象包罗甚广,凡属自宋代以来,乃至当今各有关领域的影响,诸如政治、社会、文化(海洋文化)、经济、军事、外交、历史、宗教、民族、华人华侨、民俗、文学、哲学、科技、建筑、美术、音乐、舞蹈、民俗体育、医学、海上贸易以及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妈祖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业的发展、妈祖文化创意产业等,都可以作研究的对象”3孙晓认为:“近年以来,妈祖文化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更重要的是,提出并建立了妈祖学”概念,使妈祖文化山信仰到文化,再到学科,皇现出不断上升,不断完备的过程”4《妈祖学概论》一书获得2016年福建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这意味着“妈祖学”学科的创立受到学术理论界的肯定。从1987年“妈祖文化”的提出到“妈祖文化概念”“妈祖学概念”及对妈祖文化的内涵及外延的初步界定用了20多年的时间,显然,妈祖学学科的建立与完善还有待学界同行的长期努力。
  (九)关于妈祖宗教属性
  对妈祖宗教属性有几种看法
  1.主儒家神教说认为我国古代帝王多是大儒者,推行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理论,多是儒家学说,而妈祖受到历代帝王的褒封,自然也具有儒教的成份,且妈祖经中含有儒家所宣扬的成分,诸如孝悌精神等。
  2.主佛教说法。认为妈祖是观音弟子,且妈祖宫庙多由僧人主持,如湄洲妈祖祖庙的主持即是。释厚重撰写的《观音与妈祖》1曾分析比较了观音与妈祖异同的神性。
  3.主道教说认为妈祖的封号有天妃、天后,同时,妈祖得道的传说是“窥井得符”等是典型的道教表现,且明代时的《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收入《道藏》。
  4.认为妈祖信仰含有佛、道二教成分2。
  5.主摩尼教产物的说法。台湾学者蔡相煇认为摩尼教在福建传播的路线及摩尼师多为女性且她们的“神术”与妈祖的传说近似,所以推测“妈祖信仰n能为宋代政府严加禁止之吃菜事魔之一宗派。”3
  6.认为妈祖文化有儒释道三种宗教成分。周金琰认为妈祖是似儒非儒、似道非道、佛的民间神祇4。
  7.认为妈祖信仰不属于任何宗教如妈祖信仰不具备宗教信仰应具备的教义、教规仪式等,只能是一种民俗文化。
  8.认为妈祖信仰是一种特色文化《妈祖学概论》认为妈祖信仰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包含着儒释道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元素,是一种特色文化。
  9.关于妈祖精神关于妈祖精神的提法有以下若干种:
  (1)认为妈祖精神内涵是“立德、行善、大爱”5
  (2)上海社科院的王宏刚教授认为:“在妈祖林林总总的神话传说中,中国文化孕育所弘扬的人格典范——对生命的珍爱、社会正义、勇敢、无私、孝悌、仁爱、乐善好施等得到生动的体现,而且,寓涵着中国人和谐大同的社会理想。”
  (3)冯骥才认为,妈祖“深深渗透着对健康、对平安、对博爱、对仁慈、对舍生取义、济世扶危、救死扶伤——这种精神性的崇拜”6。
  (4)德永华认为妈祖精神是“热爱祖国,热爱和平、除暴安良、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甘于奉献”1。
  (5)侯杰、王凤认为妈祖“蕴含着真、善、美,乐于助人,勇于牺牲的精神”2
  (6)从若干妈祖宫庙的展览前言中反映对妈祖精神的理解。
  1)天津天后宫认为妈祖受敬奉“在于她体现的人类战胜自然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奉献与博爱精神。它所蕴含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对社会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山东长岛庙岛的天后宫认为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平、勇敢、关爱”的妈祖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3)贵州镇远天后宫认为妈祖信仰,经历千年,长盛不衰,这是妈祖以自身的行为和精神,为后人展现了智慧战胜愚顽、慈爱战胜冷酷、善良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大智、大勇、大美的光辉形象。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地上产生和培育出来的真实女英雄,既是慈悲、救世、忘己利他的真善象征,也是睿智、飘逸、侠女柔肠之美的化身,经过不断地演绎发展,终于形成了反映人类“真、善、美”追求的妈祖文化。
  4)广东汕尾凤山妈祖庙认为妈祖形象表现出一种人对自然力的积极征服愿望、智慧和力量,它唤起人们与自然抗争来改变和掌握自身命运的积极情绪,妈祖信仰符合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整合各凝聚的重要力量;妈祖信仰体现了海外赤子追本溯源、寻根谒祖的炽热感情。
  (7)福建省连江县妈祖文化研究会认为“以妈祖信仰为核心的妈祖文化,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涵,已成为海峡两岸、海内外华人民族认同的精神力量,妈祖的大智、大勇、大美、大爱的精神恩泽四海,已成为广大民众良好的愿望和精神向往。
  (8)认为妈祖的精神是“仁爱、正义、勇敢、和平”3,认为仁爱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正义体现了人类的是非观;勇敢体现了妈祖的本色和人类进步的前提;和平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核心以及全人类追求的愿景,认为妈祖精神充分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
  (十)对妈祖信仰是否是迷信的讨论
  清代学者全祖望在《天妃庙记》说妈祖信仰“盖出南方好鬼之人,妄传其事鲛人疍户,本无知识,辗转相思,造为灵迹以实之”韩槐准的《天后圣母与华侨南进》一
  文及朱杰勤的《福建水神天妃考》一文也视天妃信仰为迷信,并预其将被时代淘汰朱天顺顺认为妈祖信仰“不应列入封建迷信对待,不能因民间在妈祖信仰中发生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就把整个妈祖信仰都当做封建迷信对待”他认为应“改进妈祖信仰的现状,以适应当今社会要求,发挥积极功能,减少消极作用”1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参观了汕尾的妈祖石雕像后认为妈祖“通过美丽的传说和神话把人类开创性的活动用某个人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古代思维方式的结果,在有利于今日祖国团结发展事业的前提下是可以而且应该利用的”2。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学者普遍认为妈祖文化具有活态文化的特点,完全也可以为现代社会经济服务。
  第三节 妈祖文化研究方法的进展
  妈祖文化研究方法从早期的记叙方法,到文献资料研究法,再到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交叉研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学术界一般认为,李献璋的《妈祖信仰研究》是第一本现代研究妈祖的专著,是开启现代研究妈祖文化之先驱,他主要从历史学角度,收集大量文献资料,辑录了较为详细的历代妈祖文献资料,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妈祖信仰文化圈;朱天顺的《妈祖与中国的民间信仰》及徐晓望的《妈祖信仰史研究》等较系统地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妈祖信仰进行了研究;冈田谦、林美容、郑振满等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妈祖祭祀圈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李晓龙从社会学的角度撰写了《西樵天后信仰与地方社会》3,分析了地方水利组织、经济发展与妈祖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探究了庙宇系统与地方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台湾学者张珣从人类学视野撰写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专著,诸如《妈祖信仰的追寻——续编》4《文化妈祖——台湾妈祖信仰研究论文集》1等;李露露的《妈祖神韵——从民女到海神》2从妈祖信仰的性质等探讨了妈祖信仰的区域性等问题;释厚重从比较学的视野撰写了《观音与妈祖》3著作,分析了观音与妈祖在神性上既有多重的相似性,又有其不同性,厘清了观音与妈祖在德行、显圣、神性等方面的关系等等。
  近年来,学术界不满足于对妈祖历史文献及个案的调研分析,出现了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对妈祖文化进行多学科的研究的趋势郭志超从民族学的角度对妈祖与族群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撰写了《妈祖林氏是古代少数民族》4等论文;2005年李天锡从华人华侨史的视角撰写了《海外与港澳台妈祖信仰研究》5;2011年刘青健从体育学的视角研究了闽台两地的妈祖民俗体育,撰写了《闽台妈祖体育文化》6,从闽台两地的妈祖民俗体育的相似性,证实了海峡两岸的文化是同根同祖同源。2012年戴维红考察了历代妈祖信俗中民俗体育,撰写了《妈祖信俗中民俗体育的变迁》7林元桓从民间体育舞蹈以及教学的视角的撰写了《妈祖民俗表演欣赏与教程》8。2016年,刘青健用体育学与田野调研方法写成了《妈祖民俗体育实证研究》9;陈祖芬运用档案理论与田野调研法成了《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理论篇与实践篇》10一书;黄少强结合海洋文化撰写了《妈祖与海洋文化》11一书;莆田学院妈祖文化旅游研究课题组、黄秀琳从旅游学的视角分别撰写了妈祖文化旅游研究》12《妈祖文化与旅游》13;孟建煌、帅志强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撰写了《妈祖文化传播导论》14;李丽娟从外语学的视角撰写了《妈祖文化的多模态语篇研究》15;蔡泰山则从文化产业创意的视角撰写了著作《探讨妈祖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发展》1以及《妈祖文创产业规划设计发展之研究》2;蔡长奎从文化艺术的结合视角撰写了《妈祖文化艺术研究》3;柯可立红从艺术学视角撰写了《妈祖信仰中的民间装饰设计研究》的硕士论文荷兰学者鲁克思从绘画的视角撰写了《绘画和木版画中的海上保护神妈祖》4;候杰、王凤撰写的《视觉文化·妈祖信仰·社会性别——以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为中心》5一文则从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艺术形式讨论了人们的宗教情怀和人生愿望;黄璟等人则从音乐学的角度撰写《妈祖音乐研究现状及学科化思考》6;近年来,出现了一批研究各地域妈祖文化的博硕士论文,如谢柯宝的《浙东地区妈祖信仰研究》、吴丽丽的《上海地区妈祖信仰研究》、陈洁的《天津妈祖文化研究》、闫化川的《妈祖信仰的起源及其在山东地区传播史研究》等等。
  另有许多学者对妈祖文化研究采用跨学科综合运用的方法郭庆文针对当时妈祖文化研究圈存在问题,提出“研究妈祖之学者,若能分从史学、文学、哲学及社会学、宗教学等各种角度,携手合作,编修成相关专书,分工合作,使妈祖信仰之理论与实际,都能为各界所接受,始为研究妈祖之正确途径”7;孙晓天教授认为妈祖文化“只是一个研究领域,抑或有可能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思路和结构意义?未来的中国学术研究必将对此回应”。8多学科、多层次地研究妈祖文化已成为当前妈祖文化界研究的趋势黄浙苏撰写的《信守与包容——浙东妈祖信俗研究》9则从地方文化与古越文化的关系、妈祖文化与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原始海洋文明以及妈祖文化哺育了宁波城市文化精神,促进了“宁波帮”商人走向世界等多视角论述了妈祖文化的多重功能与作用;徐新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视角撰写了《西方画家与澳门妈祖阁庙》1;
  《妈祖学概论》一书则运用唯物辩证法、史学法、文献考据法、田野调查法、人类学方法、社会学方法以及比较研究方法等构建了妈祖文化的理论体系。2
  妈祖文献编纂近年来,出现一批妈祖文献的整理与辑编的成果。蒋维锬于1990年编校了《妈祖文献资料》3,文中收集了从宋至清代文人学者撰写有关妈祖文化的文献资料等;1998年珣编撰了《东南亚妈祖名刻萃编》;1999年王见川主编了《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4、2006年又出版了《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5,2013年,王见川主编《近代妈祖经卷文献与郑成功信仰资料》6共6册出版;2000年徐玉福编注了《妈祖庙宇对联》7;2003年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湄洲妈祖文化研究中心、莆田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合编,蒋维锬、杨永占主编的《清代妈祖档案史料汇编》8;2005年郑丽航、蒋维锬编著了《妈祖研究资料目录索引》9,同年出版了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所和莆田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合编,刘福铸、王连弟主编的《历代妈祖诗咏》10;2009年由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所、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合编,蒋维锬、郑丽航辑纂的《妈祖文献史料编——碑记卷、散文卷》第一辑;蒋维锬、刘福铸、周多琰、郑丽航辑纂的《妈祖文献史料编——史摘卷、著录卷、匾联卷》第二辑出版1
  ;2010年华东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的《中国华东文献丛书》第八辑为《妈祖文献》专辑;2011年由由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所、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合编,蒋维锬、刘福铸、周多琰、郑丽航、蒋前晓辑纂的《妈祖文献史料编——方志卷、经签卷、匾联卷、绘画卷》第三辑出版1;201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妈祖文化研究基地、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中心、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院合编,刘福铸主编的第一辑二十册《妈祖文献整理研究丛刊》2以及2017年第二辑二十册《妈祖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出版3;2016年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院与湄洲妈祖祖庙董会联合出版了《妈祖文化年鉴——2013》4,至今已出版2013—2017年年度的《妈祖文化年鉴》。
  在妈祖宫庙的收集编撰上有马来西亚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出版,苏庆华、刘崇汉主编的《马来西亚天后宫大观》第一辑、第二辑分别于2007年4月与2008年4月出版,此二集收录了46座妈祖宫庙据马来西亚隆海南会馆(天后宫)妈祖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雄之介绍,马来西亚大约有150座妈祖宫庙;由三明市兴化商会和三明市妈祖文化研究会合编,高珍华担任主编的《三明妈祖文化大观》5收录了87个福建省三明地区的妈祖宫庙;福建省漳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编,孙英龙编著的《漳州妈祖文化》6收录了77个漳州地区的妈祖宫庙;台湾“中研院”的洪莹发调研了台湾妈祖宫庙的分布,并制成分布图,总计有986座;李天赐的《海内外与港澳台妈祖信仰研究》7介绍了妈祖信仰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国家传播与存在的情况;徐晓望的《闽澳妈祖庙调查》8介绍了福建霞浦县松山天后宫、马祖列岛、厦门岛、闽北地区及澳门部分妈祖宫庙的情况;张开龙在原有编撰的《闽西妈祖》的基础上,编撰了《闽西妈祖文化》9,介绍了403座妈祖宫庙;杨文健、吴用主编的《闽台妈祖宫庙大观》10收录了闽台500多座的妈祖宫庙;由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闽台新闻交流联谊会、海峡文化交流中心联合编撰的《世界妈祖庙大全》系列丛书第一卷收录有7个国家、460座妈祖庙,2006年《世界妈祖庙大全》续卷出版,共收入海内外89座妈祖庙。
  妈祖宫庙志的编写如蒋维锬与朱合浦编撰的《湄洲妈祖志》1;台湾地区学者对妈祖宫庙志书的撰写多有建树,诸如蔡相煇编撰的《北港朝天宫志》2;张桓忠撰写的《万春宫志》3;黄文博等人编撰的《鹿耳门志》4;许叶金撰写的《中港慈裕宫志》5,他们在编撰台湾地区妈祖宫庙志书时,用了一定的篇幅表达了作者对妈祖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台湾妈祖宫庙大多都有编写本宫庙的志书。
  第四节 妈祖文化研究的突破与发展
  一、“妈祖学”与“妈祖藏”的建立与完善
  (一)进一步完善妈祖学理论体系建设
  孙晓教授指出“妈祖文化研究虽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但这个体系真正提出并具体化的时间并不长,这与妈祖文化千百年的历史不相符,也与近年来妈祖文化研究的大量成果不相符,还需要随着研究的发展,进一步的完善”6,因此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力求新的突破。
  1.当前妈祖文化学术界存在着对妈祖文化微观研究的成果较多,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宏观研究的成果较少;运用单一学科研究的成果较多,运用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的成果较少;对妈祖文化历史的研究成果较多,对如何充分发挥妈祖文化服务于现代社会的研究成果较少:对地方性妈祖文化研究的成果较多,对全国性妈祖文化研究的成果较少;对国内妈祖文化研究的成果较多,对国外妈祖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研究的成果较少等等,这些都是有待于进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妈祖文化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妈祖学当属世界。妈祖文化的跨国度、跨文化、跨文明,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并与各国文化相融、互鉴提供了鲜活的样板。妈祖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中落地、生根,对它的研究不仅仅要从中国的文化视角出发,也要吸引海外学者的力量共同进行跨文化研究,共同探讨妈祖文化世界化的渊源所在及所包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共同为构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根据等等,这些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
  2.经过多年的妈祖文献的研究与辑编,学界已经对我国自宋以降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华人华侨史、经贸、航海、中外各项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弥足珍贵的资料,但对这些资料的研究显然还处在初级阶段,今后亟须对沉淀在国内外图书馆、民间、宫庙等各处的历史资料进行探索与研究,要继续从不同学科的微观层面来研究其内涵,同时又要整合诸多学科的力量进行立体系统性地研究,力求从宏观上揭示妈祖文化多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3.要深入挖掘妈祖宫庙建筑、绘画、古典音乐等方面的研究。妈祖庙的建筑饱含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一座中国古建筑的艺术宝藏,妈祖宫庙中的建筑装饰、绘画等,都是中国古建筑的代表作,凝结了古人的建筑智慧与艺术的结晶但这些却在以前的建筑、艺术史里少有研究,这将成为研究中国建筑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4.进一步完善妈祖文化资料库建设
  妈祖文献的整理是研究妈祖文化的基础。妈祖短暂的一生,并未留下只言片语,更谈不上思想体系,然而,妈祖文化是千百年来集体记忆、集体塑造的文化结晶,所以实际上已形成了一整套的思想体系,但由于“妈祖文化不像其他传统文化,有自己比较固定而流传有序的典籍,不过由于妈祖信仰的强大生命力,妈祖文化不仅流传上千年,而且越来越具有世界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妈祖文化的典籍也相对分散,整理难度也相当大”1。
  通过多年的努力,当前学术界已缉编了数千万字的历史资料,但鉴于妈祖文化资料的分散性,许多资料还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妈祖宫庙、图书馆以及收藏在民间私人手中,所以尚有大部分的历史资料尚未收集。文献资料的整理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
  (1)加强历代官方文献的整理。当前只有蒋维锬、杨永占主编的《清代妈祖档案史料汇编》2,而清代以前明、元、宋的档案史料尚未整理与出版,同时,各朝代的妈祖文物的收集与出版也较少见。
  (2)注重田野调查与民间收藏的收集与整理。大量的音乐艺术、口头传说与故事,民俗艺术、不同民间的祭祀仪式等非物质文化的文献资料,还有妈祖宫庙的建筑、艺术装饰、绘画等物质文化的文献资料等都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档案整理方法加以收集与保存。妈祖信仰遍布世界,其妈祖宫庙的地理分布特点的研究与收集还很薄弱,当前仅看到港澳台的妈祖宫庙的分布与统计。另外,妈祖文化的敬仰者的人数与分布等等的研究与收集还须大力加强。
  (3)妈祖文化是东方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世界性的影响,至迟在明代妈祖文化就传播并落地在东南亚国家,随着妈祖文化影响的扩大,当前已遍及欧洲、美洲、非洲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妈祖信仰传播的历史资料的收集当前基本上还处在空白阶段,诸如16世纪中叶,官至领议政(首相)的吴允谦及著名诗人、左议政金尚宪等朝鲜诸多的官员、诗人出使中国路过山东庙岛等地时留下大量的有关妈祖的文献材料等等同时,妈祖文化与诸多国家的文化、社会、外交关系的研究更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4)祖文化自20世纪呈现出现代科学的研究,特别是近50年以来,各类研究著作、论文、楹联、诗词、电影电视戏剧等艺术研究的成果颇丰,这些现代研究的成果亟须整理与出版。
  (二)传承与弘扬妈祖文化为现代社会经济服务
  综观妈祖文化一千多年的发展史,它是典型的活态文化,总是与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是与时俱进的著名文化学家罗迈德·威廉姆斯说过:“文化研究最精彩的片段,将不再是回溯古老的火把,而是照亮未来选择的光柱。”研究具有千年历史的妈祖文化,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过去,也要面向当代与未来。
  1.充分发挥妈祖文化在推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先行的作用
  妈祖文化源于海丝,属于世界从某种意义而言,妈祖文化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实质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产物,是人类历史上文明互鉴、文明交流的见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使者,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见证者通过妈祖文化传播的研究大力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研究,向世界传递妈祖文化,尤其要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更要从代表的开放包容中寻求对现代的启示,并提供文化相融、人心相通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充分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
  从妈祖文化的地理分布来看,海上丝绸之路沿途的国家大都有妈祖文化的存在,而妈祖文化圈的经济规模十分宠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海上丝绸之路也就是世界妈祖经济圈,如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世界经济共同体的实现,妈祖文化是大有研究的空间与价值。
  2.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妈祖文化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妈祖文化的宗旨是“护国佑民”,这在任何朝代,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庶民百姓都是需要的。妈祖文化的精神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符合了中国哲学的核心——和;中华文化的构成主要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妈祖文化是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集成文化,这些都是妈祖文化传承千年而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的源泉所在综观妈祖文化千百年来的发展,人们把古代圣贤的美德集中于妈祖一身,可以说,妈祖文化是人类集体记忆与塑造的结晶,妈祖的精神如何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并为构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支撑有着深入研究的必要。
  3.研究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华人圈的文化认同作用
  千百年来,华人华侨漂洋过海时常怀揣着妈祖神像,是妈祖给他们远涉重洋的精神动力与支撑,因之,他们每到一处安定之后,必定要建立妈祖庙(即使是简陋的)予以祭拜,如此,妈祖的神迹也就随着华人华侨的脚步遍布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可以说,“有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世界华人圈,也是世界妈祖文化圈。如何发挥妈祖文化的认同作用以凝聚全球华人,无疑是研究的重点。
  4.合理开发妈祖文化创意产业
  合理开发妈祖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为经济发展服务,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妈祖文化,如开展妈祖文化旅游产业方面,让民众了解妈祖文化的博大精深,领会中国古建筑文化、各种雕刻的精美,各种艺术的魅力等等,了解妈祖文化与当地民俗的深度结合,了解妈祖文化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了解妈祖文化所体现的人类战胜自然的大无畏精神、人与人之间的奉献与博爱精神,以及它所蕴含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对社会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等等,总之,要与时俱进地让更多的民众感悟妈祖文化和妈祖精神尤其要让青少年一代接受妈祖文化,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开发适合于他们的各类文化产品,从而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妈祖文化,喜爱上妈祖文化。1

附注

1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易》,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1 黄鸿恩:《莆阳黄氏文献丛书(莆阳知稼翁集)》,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139页。 1 (明)周瑛,黄仲昭:《弘治兴化府志》,卷25“天妃庙”条。 2 何泉达:《松江圣妃宫与航运地位的历史考察》,《学术月刊》,2003增刊第11页 3 何泉达:《松江圣妃宫与航运地位的历史考察》,《学术月刊》,2003年增刊,第10,—11页。 4 刘福铸:《妈祖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鹭江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第1册,第2页。 1 蔡相煇:妈祖信仰研究》,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第1版,第9页。 2 夏琦:《妈祖传说的历史发展》,《幼狮学志》,1962年7月,第1卷,第3期,第1—37页。 3 夏琦:《妈祖信仰的地理分布》,《幼狮学志》,1962年10月,第1卷,第4期第1—32页。 4 李乾朗:《台湾妈祖庙与闽南妈祖庙建筑之比较》,《妈祖信仰国际学术研討会论文集》,南投县南投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成功大学硕论,1997年,第359—374页。 5林经国:台南市妈祖庙建筑变迁之研究——庙宇的传统与现代》,台湾成功大学硕论,1997年。 6 宋龙飞:《台湾地区妈祖庙进香的两个实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71年,第31期。 7 郑螢忆:《王朝教化与妈祖信仰:以清代笨港妈祖庙为例》,《台湾风物》,61:1,2011年3月,第11—40页。 8 张珣:《历史视野中的妈祖信仰与台中县大甲地区的发展》,《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2011年6月,第16期,第301—334页。 9 松浦章:《清代跨越海域的船神》,高致华译,《台湾宗教研究通讯》,2011年6月,第9期,第1—24页。 10 陈炎正:《神格分灵之争,看妈祖进香的演变——以大甲妈祖进香为例》,《民俗曲艺》,1988年5月,第53期,第5—12页。 11 刘进银:《妈祖成道一千年:台北莆仙同乡的庆祝遊行》,《民俗曲艺》,1985年6月,第35期,第54—60页。 12 李岳勋:《禅在台湾——妈祖与王爷信仰之宗教哲学及其历史的研究》,台中国际佛教文化出版社,1972年版。 13 陈元熙:《莆田人普遍信仰妈祖的原因——兼谈娘妈名称的由来及其演变》,妈祖信仰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北港朝天宫董事会主办,2001年。 14 赵树冈:《族群互动的历史隐喻:菲律宾南吕宋岛的萨赛圣母》,《开放时代》,2012年,第12期 。 1 蔡相煇:妈祖信仰研究》,《人类杂志》,东京帝国大学,第33卷,第6.8号,第4页。 2 蔡相煇:《妈祖信仰研究》,《台湾文化志》,第7篇第5页 3 平木康平:《妈祖と观音:中国母神の研究(二)》,《大,阪府立大学纪要《人文·社会科学)》,大阪府立大学,1984年3月,第32期,第43—57页。 4 林文豪:《海内外学人论妈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122、275、294页。 5 窪德忠:《茨城県に妈祖信仰を尋ねて》,《大正大学综合仏教研究所年报》,,1996年3月,第18期第17—34页。 6 吉泽诚一郎:《近代天津にねける庙会の变迁——妈祖信仰と皇会》,《中国都市の时空世界》,勉诚出版,2005年8月,第172—188页。 7 毕慧:《宁波の妈祖信仰》,《Journalofcomparativefolklore,《比较民俗学会》,2007年3月,第27卷,第4期,第15—19页。 8 島ニニろ:《妈祖信仰について:妈祖文化圈形成する可能性を探る》,《Studiesofculturaenvironment》(3,长崎大学环境科学部文化环境讲座,2009年3月25日,第94页。 1 纲川惠美:《琉球にねける妈祖信仰の研究》,《立正大学国语国文》,立正大学国语国文学会,2011年,第56—64页。 2 蔡相煇:《妈祖信仰研究》,《台湾风物》,1960年12月,第10卷,第10—12期,第7页。 3 李献璋:《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妈祖祠祀的发展与信仰实态》(上、中、下),《大陆杂志》,1967年,第35卷,第7、8、9期。 4 李献璋:《妈祖信仰的研究》,泰山文物社出版,1979年8月版5许源泰:《妈祖信仰的国际化与地方化——以新加坡妈祖信仰为例》,《2015年国际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第92、99、166页。 6 李雄之:《从妈祖传说故事中所衍生的符号解构》,《妈祖研究学报》第二辑,雪降海海南会馆(天后宫)妈祖文化研究中心,2005年4月。 7 刘崇汉:《敕封天后志与妈祖文化》,《妈祖研究学报》第二辑,雪隆海海南会馆(天后宫)妈祖文化研究中心,2005年4月。 8 安焕然:《海洋与母性——关于妈祖文化的思考》,《妈祖研究学报》第二辑,雪隆海海南会馆(天后宫)妈祖文化研究中心2005年4月。 9 李雄之:《雪泥鸿爪》,马来西亚雪隆海海南会馆(天后宫)妈祖文化研究中心,2009年8月第1版。 10 葛凯伦:《为什么选择一个女人当保护神》,《海内外学人论妈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1 (加拿大)玛丽,李强:《加拿大的妈祖信仰与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国际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 陈国生,关照宏:《加拿大的妈祖信仰与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国际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3 刘月莲黄晓峰:《1995年澳门妈祖信俗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文化研究会,澳门海事博物馆联合出版,1998年4月,第1版,第230页。 4 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院,莆田市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妈祖文化年鉴——2013》,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 1 周金琰:《论妈祖传说的研究价值》,《海内外学人论妈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159页。 2 李天锡页:《海外与港澳台妈祖信仰研究》,华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5页。 3 杨晓燕:《海神天后渔家女:妈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 4 刘中玉:《渔家女妈祖何以走上神探访坛》,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2月21日。 5 蔡相煇:《台湾民间信仰专题——妈祖》,台湾国立空中大学,2006年12月,第1版序,第3页。 6 蔡国耀:《开台妈祖——莆仙与台湾关系史》,海风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第593页 。 7 周金琰:《论妈祖传说的研究价值》,《海内外学人论妈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159页。 8 石奕龙:《妈祖不是出身于疍民》,《莆田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73-75页。 9 李正中:《妈祖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妈祖文化研究——第二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中华妈祖文化学术论坛论文集》,香港凌天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16页。 1 周金琰:《妈祖祭典》,山东友谊出版,2013年11月第1版第10页。 2 邱源:《妈祖信仰探源》,台湾淑馨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89页。 3 许叶金:《妈祖全书》,台湾文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1998年9月,第1版。 4 林庆昌:《妈祖真迹,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5 台湾不同妈祖宫庙志中对妈祖敕封的次数有不同的记载。 6 何泉达:《松江圣妃宫与航运地位的历史考察》,《学术月刊》2003年增刊第11页。 7 何泉达:《松江圣妃宫与航运地位的历史考察》,《学术月刊》2003年增刊,第10—11页。 8 郭庆文:《试论妈祖研究之方法及当前课题》,《海内外学人论妈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27页。 1 蔡相煇:《妈祖信仰研究》,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第1版,第5页。 2 李露露:《妈祖信仰》,学苑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3 李露露:《妈祖神——从民女到海神》,学苑出版社2003年5月,第2版。 4 罗春荣:《妈祖传统研究——一个海洋大国的神话》,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目录第5页。 5 冯骥才:《妈祖文化研究——第二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序一,《中华妈祖文化学术论坛论文集》,香港凌天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2页。 6 刘月莲,黄晓峰:《1995年澳门妈祖信俗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文化研究会,澳门海事博物馆联合出版,1998年4月,第1版,第5页。 7 黄瑞国主编:《妈祖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第8页。 8 杨鹏飞:《妈祖文化三十年》,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第185页。 1 孙晓天:《辽宁地区妈祖文化调查研究——以东港市孤山镇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6页。 2 黄瑞国主编:《妈祖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第1页。 3 黄瑞国主编:《妈祖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第7页。 4 孙晓:《妈祖学与妈祖藏》,《中国史研究动态》,中国史研究杂志社,2015年,第3期,第63页。 1 释厚重:《观音与妈祖》,稻田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第1版。 2 蔡相煇:《北港朝天宫志》,台湾财团法人北港朝天宫董事会,1,995年1月第1版第7页。 3 蔡相煇:《北港朝天宫志》,台湾团法人北港朝天宫董事会,1995年1月,第,1版,第9页。 4 周金琰:《浅论妈祖信仰宗教属性》,《学术月刊》2003年增刊第59页。 5 林良:《妈祖文化简明读本》,海风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第288页。 6 冯骥才:《妈祖文化研究——第二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序一,《中华妈祖文化学术论坛论文集,香港凌天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3页。 1 德永华:《妈祖文化刍议——贺“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中华妈祖文化学术论坛论文集》,香港凌天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3页。 2 侯杰王凤:《视觉文化·妈祖信仰·社会性别——以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为中心》,《宗教学研究》,2016年,第2期,第255页。 3 黄瑞国主编:《妈祖学概论》,人民出版社出版,2013年8月,第1版,第6页。 1 朱天顺:《妈祖信仰应与当前社会相协》,《海内外学人论妈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7月,第12页。 2 http://w.swsm.net/thread-402295-1.html. 3 李晓龙:《西樵天后信仰与地方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4 张珣:《妈祖信仰的追寻——续编》,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2009年11月,第1版。 1 张珣:《文化妈祖——台湾祖信仰研究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13年4月,第1版。 2 李露露:《妈祖神韵——从民女到海神》学菀出版社,北京第2版,2003年5月。 3 释厚重:《音与妈祖》稻田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8页。 4 郭志超:《妈祖林,氏是古代少数民族》,民族杂志社2000年,第3期第42页。 5 李天锡:《海外与港澳台妈祖信仰研究》,华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6刘青健:《闽台妈祖体育文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7 戴维红:《妈祖信俗中民俗体育的变迁》,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8 林元桓《妈祖民俗表演欣赏与教程》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 9 刘青健:《妈祖民俗体育实证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 10 陈祖芬:《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理论篇与实践篇》世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3月,第1版。 11 黄少强:《妈祖与海洋文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 12 黄秀琳:妈祖文化旅游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13 黄秀《妈祖化与游吉学出社,2012年2月,第1版。 14 孟建煌,帅志强:《妈祖文化传播导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 15 李丽娟:《妈祖文化的多模态语篇研究》,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1 蔡泰山:《探讨妈祖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发展》,兰台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2 蔡泰山:《妈祖文创产业划设计发展之研究》,《2014年第二届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第297页。 3 蔡长奎:《妈祖文化艺术研究》,天津古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4 鲁克思:《绘画和木版画中的海上保护神妈祖》,《1995年澳门妈祖信俗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文化研究会澳门海事博物馆联合出版,1998年4月,第1版,第230页5 候杰,王凤,《视觉文化·妈祖信仰·社会性别——以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为中心》,《宗教学研究》,2016年,第2期第249页。 6 黄璟,等:《妈祖音乐研究现状及学科化思考》,《2015年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论坛论文集》,第579页。 7 郭庆文:《试论妈祖文化研究及方法及当前课题》,《海内外学人论妈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28页。 8 孙晓天:《辽宁地区妈祖文化调查研究——以东港市孤山镇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24页。 9 黄浙苏,《信守与包容——浙东妈祖信俗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1 徐新:《西方画家与澳门妈祖阁庙》,《1995年澳门妈祖信俗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文化研究会,澳门海事博物馆联合出版,1998年4月,第1版,第226页。 2 黄瑞国主编:《妈祖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第14页。 3 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第1版。 4 王见川《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版。 5 王见川:《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版。 6 王见川:近代妈祖经卷文献与郑成功信仰资料》,搏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3年10月,第1版。 7 徐玉福《妈祖庙宇对联》,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8 蒋维锬,永占:《清代妈祖档案史料汇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9 郑丽航,蒋维锬:《妈祖研究资料目录索引》,海风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0 刘福铸,王连弟:《历代妈祖诗咏》,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11 蒋维锬,郑丽航:《妈祖文献史料编——碑记卷、散文卷》第一辑,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蒋维锬刘福铸,周多琰,郑丽航:《妈祖文献史料编——史摘卷、著录卷、匾联卷》第二辑,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 蒋维锬,刘福铸周多琰,郑丽航,蒋前晓:《妈祖文献史料编——方志卷、经签卷,匾联卷、绘画卷》第三辑,中国档案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2 刘福铸:《妈祖文献整理研究丛刊》第一辑,鹭江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3 刘福铸:《妈祖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第二辑,海峡文艺出版社,2017年8月,第1版。 4 莆田学院研究湄洲祖祖事会《妈祖文化—2013》人版社,妈祖文化院妈庙董:年鉴—,民出,2016年5月第1版。 5 高珍华:《三明妈祖文化大观》,现代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6 孙英龙:《漳州妈祖文化》,(漳章)新出(2010)内,书,第013号。 7 李天赐:《海内外与港澳台妈祖信仰研究》,华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8 徐晓望:《闽澳妈祖庙调查》,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2008年8月,第1版, 9 张开龙:《闽西妈祖文化》,九洲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10 杨文健,吴用耕:《闽台妈祖宫庙大观》,中国姓氏文化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 1 蒋维锬,朱合浦:《湄洲妈祖志》,方志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2 蔡相煇:《北港朝天宫志》,台湾财团法人北港天宫董事会1995年1月,第1版。 3 张桓:《万春官志》,合中市万春宫管理委员会,2014年5月,第1版。 4 黄文博,等:《鹿耳门志》,团法人鹿耳门天后宫文教公益基金会,2011年9月,第1版。 5 许叶金:《中港慈裕宫志》,中港慈裕宫出版,1980年版。 6 孙晓:《妈祖学与妈祖藏》,《中国研究动态》,中国史研究出版社,2015年,第3期,第64页。 1 孙晓:《妈祖学与妈祖藏》,《中国史研究动态》,中国史研究出版社2015年,第3期,第64页。 2 蒋维锬,杨永占:《清代妈祖档案史料汇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1 本章台湾地区学者研究妈祖文化论文的部分篇目由林美容提供。

知识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文化妈祖研究》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由十一章组成,对妈祖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下册是“妈祖宫庙辑纂”,对历朝历代的妈祖宫庙作了统一的辑纂。具体内容包括:绪论、妈祖文化溯源、历代妈祖神格嬗变探源、妈祖文化的多样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