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妈祖文化传播的主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102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妈祖文化传播的主体
分类号: B933
页数: 18
页码: 267-284
摘要: 本节记述了妈祖文化传播主体的研究,妈祖文化传播离不开不同类型人群的推动与发扬,其中包括了商人、统治阶层、文人墨士、国内移民、宗教人士、官兵将士、流人、不满现政权的人士、国外敬仰妈祖文化人士的推动、华人华侨的推动、莆籍民众的推动、研究、交流妈祖文化机构促进妈祖文化的传播等。
关键词: 妈祖文化 文化传播 主体

内容

妈祖文化传播离不开不同类型人群的推动与发扬,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商人
  上海一泉漳会馆的碑文中记载:“吾邑人旅异地,而居市贸易,帆海生涯,皆仰赖天后尊神显庇,俾使时时往来利益,舟顺而人安。且吾邑人聚首一堂,而情本,爱如手足,更仰赖关圣尊神灵佑,俾使家家通达义理,心一而力同也。此所为前宫后殿与会馆二而一也,合庙堂于会馆也。”1商人们在企盼得到妈祖护佑的同时,还赋予天后宫以人际交流与商业信息交换及与所在地区进行各种联系的纽带等功能,历史上众多的天后宫也往往与各地的会馆合为一体。
  明代,澳门作为中外贸易的一个桥头堡,海上商贸活动十分活跃,澳门很快地从一个小渔村成为商业繁荣的海港城市,作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自然也受到众商家的顶礼膜拜,为答谢妈祖的保佑,商人集资筹建了妈祖阁,在妈祖阁“第一神山”石殿横梁下方刻有“明万历乙已德字街众商建。崇祯己巳怀、德二街重修”。这表明,商业的发展与繁荣促进了妈祖信仰的发展。
  又如宁德市寿宁县斜滩镇的斜滩村汇聚了发源于福建政和新康和浙江庆元岭头、西溪的几条主要河流,一路奔腾,最后经赛江注入东海。当时寿宁县、政和、周宁、泰顺县的茶叶、桐榛油、粮食等大宗货物由此装船外运,而沿海的鱼、盐、棉布及南北杂货由船运至斜滩,然后再转运到内地,该地成为闽东北及浙西南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商旅云集,络绎不绝,各行各业生意兴隆,清代县令宋际春曾赋诗《咏斜滩》:‘岭势从天下,滩流委地斜风烟团一市,竹木绕千家。夜剧村偶逢,春寒县闭衙。鲤灯今夕见,百里最繁华。’描绘的就是当时斜滩的繁华景象。据记载,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货运船只多达200多艘,船夫达400多人。如此繁华的水运带来经济的繁荣,于是,清代的商船商队共商筹建天后宫,以酬谢庇佑之恩,于是建起了斜滩天后宫。”1
  泉州市晋江市金井镇陈厝村的顺济宫的楹联曰:“涉利大川,万里帆樯依觉路;灵分湄岛,千秋赫濯奠围江。”海商认为之所以盈利全靠妈祖保佑,而商人对妈祖的感恩往往体现在建妈祖宫庙以供祭祀等上。
  纵观历史,历代商人对妈祖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闽粤两省分布在辽庄河表堆子祖世界各地的商会大都供奉妈祖,诸如福建会馆由众人倡建等。现代妈祖文化的传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高潮。作为妈祖文化发祥地的莆田商人走南闯北,在大陆大多数省市建有莆田商会,而这些商会大都以妈祖的形象为商会的会微,有的商会还在所在地举行纪念妈祖的各项活动,这些莆田商会有力地推动了妈祖文化在各地的传播。
  二、统治阶层
  1.历代皇帝的推动
  自宋以降,妈祖受到宋、元、明、清皇帝的30多次的褒封,从“夫人”“妃”“天妃”直至“天后”,并列入“春秋致祭”的国家祭典。
  宋代,宋宣和五年(1123年),因出使高丽受到妈祖护佑而平安得返的给事中路允迪的奏请,圣墩妈祖庙被赐“顺济庙”庙额。此后,妈祖先后十三次获得封赐,封号也从“灵惠夫人”到“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妈祖的神格得以空前的提升。
  元代,朝廷对妈祖的褒封达五次,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从此,妈祖的神格地位从人间神跃升为天上尊神,直到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封为“护国辅圣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明代,朝廷对妈祖的褒封仅有三次,但影响不可小觑,明成祖朱棣亲撰的《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对妈祖的神格作了极致的褒扬,郑和七下西洋所撰的《天妃灵验之记碑》体现出对妈祖的极端虔诚并随着船队到达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这对妈祖文化的传播产生历史性的深远影响。
  清代,朝廷对妈祖的褒封多达16次,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晋封妈祖为天后,封号字数高达64个字,达到无以复加的地位。皇帝本身亦亲历亲为,清康熙每次南巡时都到江苏淮安市淮阴区的惠济祠祭拜妈祖。乾隆帝第一次下江南时,就拜谒了惠济祠,嘉庆帝继位后,由于政务繁忙,干脆在京城的御苑圆明园内,建造了一座同清江浦一样的天后宫。雍正年间,清廷下令各地凡有天后宫的都要祭祀天后,且皆由地方主官主祭妈祖分灵庙在全国就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出现。史料记载,“雍正六年(1728年),朝廷令天下沿海州县立庙世祀,知县韩从王鸠众重建。”1无疑,历朝皇帝对妈祖的重视是推动妈祖文化传播主体中最具权威性和执行力的。
  2.各级官员的推动
  在历代朝廷的重视与推动下,各级官员亦不敢怠慢,于是各地的政府机构纷纷新建或重建妈祖宫庙。
  根据史料记载,泉州府普江县城外西南江口山之下的天妃宫始建年代至迟在明代。
  嘉靖《崇武所城志·庙祀》中记载:明朝永乐间,命太监郑公和使西洋,奏令福建镇守官重新拓之,而宫宇益崇。
  莆田人在外为官者的推动。莆田被誉为“文献名邦,海滨邹鲁”,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者众多,明代在广东省徐闻县任职的就有十多人,如明嘉靖四十四年,康云程任其知县;林应骢任县丞;余芳任明宁巡海检等,这些来自妈祖信仰故乡的官员对妈祖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徐闻县,妈祖庙遍布各地。
  外地人在莆田为官者的推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根据历代易地任官职的规定,外地人来莆任职期满后也极可能带走妈祖文化进而传播开来。
  三、文人墨士
  妈祖信仰能得到自宋以降文人的青睐,这本身应源于妈祖对历朝使节的庇护的传说,而这些代表国家出使的儒十,学富五车,再加上作为儒士之首——皇帝对妈祖的推崇,自然是对妈祖文化崇奉有加。自宋以降,上到皇帝,下到一般文人,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所能收集到的历代妈祖诗作共有六百多篇,如宋代大文学家刘克庄、黄公度等有佳作存世。
  福建省漳浦乌石妈祖宫的创建传有一段佳话。林上章(1524—1600年),福建省漳浦县人,林安的第十一世孙,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进士,廷试赐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据传,林士章在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入京赴考,途中,遇一少女,手提花篮,脚穿绣有菊蕊的布鞋,向林士章兜售鲜花,林士章歉意道:我即将赴京赶考,路过此处,买花无用处卖花少女笑称:既是如此,不买亦可,但有一联,我出上联,请答下联,上联是:“鞋头绣菊,朝朝踏露蕊难开!”自幼聪慧的林士章却一时对不上,少女安慰说,此联难对,容当后想。说罢即飘然而去林士章屡屡苦思,却不得下联会考顺利,进入殿试,皇帝手指折扇,出一上联,要参加殿试的考生答下联:
  “扇上画梅,日日摇风枝不动。”
  众考生愕然,无人能答下联,此时,林士章突然想起卖花少女所出的联,便脱口而出:“鞋头绣菊,朝朝踏露蕊难开。”
  皇帝以为这联是“绝对”,但林十章却对出,实难可贵,但略带脂粉气,便笑道:“林士章真探花郎也。”皇帝钦点探花,一时传为科举佳话,而林士章却知道是妈祖护佑子孙“大魁天下”的。
  林士章探花及第后,先后担任过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等多种职务,并终生供奉妈祖。明万历九年(1581年),林士请求归休,回到漳浦县城定居。归乡途中,前往莆田湄洲岛妈祖祖庙朝拜妈祖,并迎奉妈祖金身,回乡兴建乌石宫供奉。
  国、国内移民
  清代初期因长期战乱人口稀少,天府之国大量荒芜的土地亟须开垦,而其他省市则显现地少人多的现象,不得不另谋出路,朝廷适时提出优惠政策,鼓励其他省份的多余人口迁徙到四川据统计,在清朝前期长达百多年的移民中,四川汇聚了十多个省份的移民,这其中湖广占移民总数约25%,所以有“湖广填四川”的说法,但也有占比例较少的福建移民。大量的移民不仅给四川带来了人口数量的增加,而且带来了原乡文化,文其中包括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这些带有精神寄托性质的民间信仰也大量出现在四川大地上。妈祖文化的传播也主要是在清初的移民大潮时出现的。福建是妈祖的故乡,然而,作为妈祖信仰程度不亚于福建的广东,也把妈祖作为移民的精神家园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省的州、县曾有两百多座天后宫(天上宫),至今尚存少许的天上宫,成为四川大地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其原由正如彭邦本所说的,“闽籍移民善于经商,经济实力雄厚,重视文教传承,故其人口虽然不多,却有足够的财力修建数量甚众的会馆。
  早年重庆流传的民间谚语称:“湖广馆的台子多,江西馆的银子多,福建馆的顶子(官帽)多,山西馆的轿子多。”闽人不仅财力雄厚,而且因为耕读传家,重视文教,往往又多“功名之士”,即以有顶戴官衔之人多而著称,这无疑更让天后宫脸面生辉。”1然而,要指出的是四川的天后宫却不仅仅是闽籍人士建造的,也有广东等省籍的移民,自宋代以降,广东民众对妈祖十分崇拜,正如宋代莆人刘克庄(曾任工部尚书等职)所言:“广人事妃,无异于莆。”在广东人迁移时,势必也把妈祖信仰带到四川去。
  福建是台湾移民的主要来源地。史书记载与考古发现说明,自唐始台澎就有从大陆的移民,连横的《台湾通史·开辟纪》中说:“及唐中叶,施育吾始率其族,迁居澎湖肩吾汾水人,元和中举进士,有诗行世,其《题澎湖》一诗,鬼市盐水,足写当时之景象。”据《光明日报》1991年8月2日报道:“台湾学者在台北县的考古发现了大量的唐代金器和钱币等古物,经考证证明,唐代肯定有大陆人渡台定居。”2宋元两朝代,福建沿海人民向台澎移民的数量已逐渐增多到了明代,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移民浪潮,其一是军事移民,郑成功收复台湾所带的三万多部队就是以福建闽南人为主,同时,这些将士的家眷也随军迁往台湾。郑成功来台后,经济上实行屯垦、军事上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鼓励来台闽南人开垦良田,久之,人口渐多,形成村落
  其二是民间移民,清初,清政府推行“禁海”政策,将沿海民众迁入内地,此时,郑成功派人招徕流民充当士兵或开荒种田,据邓文金教授统计,“郑成功时期就有十数万人迁台。”3到了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朝廷准许在台的原先移民,可回原籍接家眷过台自汉唐起,莆田也有民众前往台澎,“莆田人林藻,乃莆田九牧林始祖林披第二子,唐贞元七年(791年)进士,后官岭南节度副使,曾参与管理对琉球等地的番舶管理。”4雍正年间,由兴化知府调任台湾知府的沈起元主张福建向台湾移民,解决闽地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矛盾,同时又能解决台湾人少地多的问题雍正期间,有不少的莆仙人移民台湾,据蔡国耀研究,明末清初在台的莆田人约有万人,明清两朝是大陆大量移民迁徙到台湾的时期。据台湾文献委员会编撰的《台湾省通志》所载:明永历四年(1649年),台湾人口为5万人,到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增至194.5万人,其中,闽南人占台湾汉人总人口的比例高达80%以上。1福建沿海一带,尤其是与海上经营有关者,对妈祖信仰十分虔诚,在去台时,为保平安渡过难以预测的海上凶险,乞求神灵的保佑,往往随身带着妈祖神像,自然也就把妈祖信仰传到了台湾。
  在妈祖传播的历史长河中,百姓始终是主力军。“雍正八年(1730年),湄洲岛人林永兴奉妈祖像并携眷定居台湾大甲镇(后由镇澜宫祭祀),俗称大甲妈。”2台湾鹿港兴安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莆田移民到鹿港而建成的妈祖庙,至今还保存着当年渡台时带来的软身妈祖。
  浙江象山南田岛金漆门渔村圣母宫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占地千余平方米,光绪十二年(1886年)十月重修,梁上有“台州渔胞金贵庚等十六人捐银重修,飞龙光绪十二年菊月吉旦。”
  台湾的妈祖宫庙供奉着来自不同地方分灵的妈祖,自湄洲妈祖祖庙分灵面色呈粉红色的称为湄洲妈,自泉州天后宫分灵面色呈红色的称为温陵妈妈(古时泉州亦称温陵),自厦门同安银同妈祖庙分灵面色呈黑色的称为银同妈。
  然而有趣的是,妈祖信仰的传播不仅是单向的,天,口有时也是相互的台湾台北慈佑宫妈祖庙就分灵到了福建莆田市仙游龙纪寺朝天阁。
  五、宗教人士
  妈祖文化不隶属于佛教或道教,但这并不碍于妈祖文化的传播,宗教人上对妈祖文化的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台湾北港朝天宫的历史有三百多年,源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佛教临济宗第三十四代禅师树壁奉湄洲妈祖神像来台,在诸罗海口笨港登岸,此时台湾经过明代的发展,人口、经济也相对发展较快,从福建移民过来的先驱对妈祖十分虔诚,见僧人奉妈祖神像过来,认为是上天所赐,恳请留下主持香火,当初供奉神像的地方仅为民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于明代来台垦殖的福建省同安县人陈立勋等人事业有成,经常碾米贩运内地,时感神灵,思报神恩,乃捐地建庙。”1台湾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林衡道教授在为《北港朝天志》作序中写道:“全台有四分之一自称由北港朝天宫分灵建庙,近数十年来,海外亦有美、日、菲等二十余国(或地区)迎请朝天宫妈祖分身建庙崇祀。”2
  六、官兵将士
  据史载,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廿三妈祖圣诞之日,郑成功起兵收复台湾,出征前,郑成功的部将林圯(同安人)恭请银同妈神像上战船供奉,以祈求妈祖庇佑。次年(1662年)二月一日荷兰总督揆一终于投降,自此,收复了被侵占长达38年的台湾收复后,郑成功为纪念妈祖的庇佑之功,创建鹿耳门妈祖庙,成为台湾第一座黑脸妈祖庙,可以说,银同妈祖庙是台湾各宫庙的黑面妈祖的祖庙。
  在历史上军人所建的妈祖庙多在清代,靖海将军侯施琅在康熙二十三年扩建湄洲妈祖祖庙,台湾嘉义新港奉天宫为清军提督王得禄(台湾嘉义人)所建。厦门鼓浪屿鼓新路的三和宫也是由王得禄所重建,并作一碑记《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全文如下:“窃维天心丕显,群瞻霄汉之光。帝运遐昌,共丽车书之统。故河神效顺,海若输诚,而圣母之昭昭灵应,不啻有桴鼓之捷,风草之微,余盖尝于吾身亲见之也。昔年由邑招集义勇,剿捕林逆,蒙恩擢用嗣因蔡、朱二逆猖獗,亲带舟师追捕,于嘉庆八年间,收抵三和宫前,修长葺战舰。见庙廊之就敞,起募建之思,冀神听之可通,默许重兴之愿由是舟师所向,屡立微功,累迁至水师提督。己巳秋,渠魁扑灭,海氛底定,亦蒙恩情晋封子爵,赏戴双眼花翎回恩向日祈祷之诚,其昭应真有历历不者矣。神光既普庙宜新,谨捐廉俸鸠工庀材,而行户巨商,亦各喜檀施,共襄盛举。今已落成矣,但见栋宇垣墉,崇宏坚致;西来山色,千重翠黛拥雕梁;东向波光,万顷琉璃辉宝座,此余所以酬圣母之恩,而明明对越,惕惕凝诚,余心终有不能自己也。时嘉庆癸酉(十八年)孟冬之月。钦命提督福建全省水师军务统辖台澎水陆官兵世袭二等子王得禄。乡进士兼选知县王珪璋书丹。”王得禄不仅在厦门重修妈祖宫,也在漳洲龙海的浯屿修建天后宫,并立有《重修语屿宫碑记》,同题名的还有其同僚杨继勋等将校。
  据李玉昆统计在大陆兴建的妈祖庙有不少是古时军人所建或修缮,如:
  总督:姚启圣重修福建莆田湄洲妈祖庙及福州闽安镇天后宫。
  提督:兰廷珍于康熙年间建厦门平台宫等。
  将军:福建长乐天妃宫由郑和修建;广州归德门外五羊驿东天妃庙,洪武元年由征南将军廖永忠所建;莆田平海天后宫由施琅将军重修;厦门鼓浪屿三和宫为清水师名将王三得禄修建等。
  总兵:定海天后宫,康熙年间总兵蓝理所建;南澳放鸡山天妃宫由明副总兵晏继芳移建于海岸;福建平潭南炮台天后宫,由总兵孙大刚倡建。
  副将:澄海城外校场左天后宫,乾隆二十七年由副将陈应钟倡建;莆田文峰宫,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由副将徐庆超重修。
  游击:宁德游击署前天后宫,乾隆二十一年游击萨克慎捐建;海澄天后庙,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本营游击匡祥拓建。
  千总、把总:诏安胜澳天妃宫,祯十年(1637年)把总汪汇重修;新会崖门天后宫,道光十九年(1839年)千总张玉堂重建;遂溪通明港天后庙,万历十四年(1586年)由白鸽寨把总童尤建,万历三十九年把总蒙动重建。
  千户:合浦天后庙,洪十五年(1382年)千户林春建。
  守备:威海天后宫,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守备费允论重修;罗定天后庙,天启五年(1625年)兵备道蔡善继建。
  妈祖庙的不少的庙额也是因军人所奏而颁发的。如清朝水师施世骠,南澳总兵兰廷珍平叛后上奏康熙后赐“神昭海表”匾,分挂于台湾、湄洲、厦门三处天后宫等等。
  在山东威海刘公岛的清军海军公所中设有“祭祀厅”,供奉妈祖的神像,两旁挂着龙旗和红底白字的“天上圣母”旗。陈悦在《北洋海军的妈祖崇拜》1一文中介绍,1888年在威海正式建军的北洋海军,虽然在武器装备、训练教育乃至很多生活方式上都极为西化,但军中却存在着制度化的妈祖崇拜现象。根据北洋海军1889年版服制章程的规定,北洋海军每逢农历十五以及妈祖诞辰,军舰上都要悬挂专门设计制定的天后旗。出于对天后娘娘妈祖的崇敬,天后旗的尺寸甚至大于作为清政府国旗和海军旗的龙旗。以当时舰上使用的最大号旗帜为例,最大号的龙旗长4.32米,而最大的天后旗的长度则为5.51米,旗面的图案则与当时民间船舶悬挂的天后旗无异,都是红色旗面,上面绣有黑色的“天上圣母”四字。根据记载,北洋海军除了在制度中使用天后旗、定期祭祀,还存有很多生活化的妈祖崇拜细节。各舰船上普遍供奉妈祖牌位,在今天的日本福冈东公园“元寇”史料馆就保存有一件甲午战争中日军从威海掠走的实物,是从沉没在威海的“靖远”舰上打捞获得的木质妈祖神,高94.5厘米、长45厘米、宽22厘米,神龛内中央的牌位上镌刻着“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天上圣母”,北洋海军舰船上的妈祖神龛如图同时,清代的福建船政建有妈祖庙,每当建造一艘军舰,在下水之际都要举行祭拜妈祖的典礼,在山东庙岛的妈祖庙“显应宫”,北洋海军各舰船的模型被摆在神像面前,祈求受到庇护。这些官方形成的制度化崇拜妈祖的现象,大大地促进了妈祖崇拜的盛行。
  七、流人
  流人,是指古代中原流放边疆的犯人清承明制,《大清律》中规定五种刑,即笞、杖、徒、流、死等,而流人,则是虽犯罪较重但不至于致死者,但终生不得还乡辽宁地处关外,历来是历代王朝作为流放犯人的主要地区之一自清军入关后,大量的人口随军迁徙到关内,引起大量人口的流失,上地荒芜,生产力低下,为发展曾为清朝发祥地的辽宁地区的农业生产,清顺治十年(1653年)颁布鼓励民众移民的政策,同时,也把大量的犯人流放到这里。明末清初著名学人吕留良(1629—1683年),因康熙年间拒应满清的鸿博之征,雍正十年(1732年)被开棺戮尸,其后代百余人被流放黑龙江。国学大师章太炎认为“齐齐哈尔人知书,由用晦后裔谪戍者开之”。由于长期的文化积累,形成了独特的辽宁流人文化清康熙年间,“福建同安流放到此的流人陈德及其子孙,最初被发配给宁古塔将军府所在地(今海林市旧街古城村)满人为奴,后又由奴入庄,由庄入旗。陈德后代分枝繁衍至今有数千人之众,共分三支,分布在宁安市范家乡劳动村(一支长子陈钟语)、范家乡茂盛村(二支次子陈钟功)、海林市石河乡孟家村(三支三子陈钟浩)。孟家村又称庙山村。根据陈氏家族口口相传,当时陈氏与同船人在黄海遇台风时,曾经共同祈求妈祖救助,承诺登岸后立庙奉祀。后经陈、柳、卢三姓共议,在宁古塔密江村修建妈祖庙,该村也因此改称庙11村1947年,东北进行土地革命,该妈祖庙被拆毁。妈祖庙又称娘娘庙,庙前曾有两棵巨大的榆树,旁边还有古井。宁古塔流传有一首民谣:‘西阁庙,庙最全。观音阁,空中悬。河伯关帝娘娘庙,十殿阎君真好玩。晨钟暮鼓楼东西,门楼临江望渔船四根旗斗竖庙前,楼台殿阁布悬崖。庙后石洞住神仙。’同谱还有一则陈氏流人先祖的祖训:‘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而而追念先远之德,水源之根本也。’自1982年以来,牡丹江陈氏流人后裔多次前往同安寻根问祖。2012年以来,陈氏三支族人开始会聚,举行祭祖仪式,并投资100
  多万元人民币,在劳动村兴修了陈氏大宗祠,同时,拟在庙山村申请复建中国最北的妈祖庙。”1古代,流犯的地区尚有岭南、海南、云南、贵州、新疆等边远荒芜之地,这些地区是否还有流人所建的妈祖庙尚待挖掘。
  八、不满现政权的人士
  在越南,妈祖信仰也是普遍流行的。据越南学者阮玉诗不完全统计,仅在“越南湄公河流域,妈祖宫庙就有120多座”2“越南西南部的薄寮(又译为勃廖)省的华人移居可追溯到明末清初,至少有300多年的历史,在薄寮至今还有一棵巨大的芒果树,被公认为‘越南遗产’。在《越南芒果树》一文中介绍说:‘1680年,中国明朝的流民不服满清统治,迁居到西南部的这里沿海地区。定居时看到一棵足有一人环抱的芒果树,此地区是沿海,到处都是海水,可是在芒果树下有一股淡水水源,于是就定居下来。’薄寮市永利村有个明乡,‘明乡’意指家乡是明朝,他们要继承明朝的香火,这些人都有反清复明的思想倾向,当这些人士迁居到越南时,自然也把家乡的神明带过去,薄寮省现存妈祖宫庙十多座,这些宫庙主要是由祖籍广东的华人供奉的,建庙时期为清代,如今薄寮市的主祀妈祖的三座天后宫,2014年都被越南体育文化旅游部公布为国家级文化遗迹。”3显然,有些妈祖宫庙是由当时反清复明人士失败后逃到越南建立的。
  九、国外敬仰妈祖文化人士的推动
  菲律宾人的妈祖信仰从17世纪开始就已存在,并与菲律宾人的天主教相互信任与和谐共存,1954年,世界天主教会在菲律宾举行祈祷大会,教皇特封妈祖为天主教七圣母之,并为她隆重加冠。
  据越南学者张英进(越南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调查,“越南薄寮省的华人还是京族人、请柬族人,都会到宫庙祭拜天后,祈求天后和众大神保佑全家平安,四季丰收,事业发达。久而久之,这也成为薄寮华人与不同民族,进行信仰文化交流的标志,……华人和京族人生活在一起,华人文化与当地文化产生交流是很自然的,华人可以接受京族的信仰文化,自然也有一些京族人对天后信仰产生兴趣,所以薄寮的天后信仰,已经是华人和当地其他民族共同的信仰。”1
  台湾日据时期,日本人中治稔郎在台北中山北路七巷191号兴建天母宫,宫中祀奉日本天母波婆神等,称为“天母教”。日据的后期实施“皇民化”政策,当权者下令没收“台湾神明”并集中销毁,当地居民为维护妈祖信仰,不让湄洲妈祖等神像毁于一旦,便与中治稔郎合作,把妈祖与日本的天母一并祭祀,于是这种合祀便一直继续下去。
  十、华人华侨的推动
  李天赐指出:“中国民间信仰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把历史上一些有功于民或品德高尚的官吏及各种杰出人物当作神灵来崇拜,有不少城隍及各地乡上神明即然。出国华侨在把祖籍地神明信仰传播国外的同时,也把这种文化传统带到国外去,从而创造出不少海外本土神明。”2华人华侨是妈祖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的主体。
  古代移民主要有两个方向,其一是移民琉球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朝廷为加强琉球对朝的贡贸易,实行“用夏变夷”的传统对外政策,决定赐闽人三十六姓给琉球,时至今日,许多琉球人是闽籍后裔;其二是移民东南亚、日本。自宋至清,由于各种原因,福建居民移居东南亚人数连年增加,尤其是明清时期,东南亚地区的华侨竟有十几万人,这其中,商人占了相当部分的比例。以妈祖文化发祥地的莆田为例,据20世纪末统计,莆田市人口280万,但旅居海外的乡亲却高达60多万人,而留在国内的归侨侨眷亦有30万人。究其出国的原因一是经商,二是避战乱,三是随郑和下西洋,四是避天灾谋生,五是被迫当“猪仔”华工,六是水手等。如在“日本受欢迎的俞良甫版雕版艺术,即是元朝的莆田人俞良甫所创;明朝时莆田的黄、陈、柯、蔡、许、李、王、林诸姓族人先后移居东南亚各地。明朝,仙游蔡襄之后人赴日本定居谋生,其在日后代华裔仲井真泓多先生一行曾于1987年回莆寻根问祖。另外,郑和下西洋时,船经莆田时,不少莆田商人、水手、军士随船赴海外,后来到东南亚各国定居谋生。”1清代,政府强迫沿海民众迁界内移,导致诸多的莆田人漂洋过海,移民到东南亚诸国及日本长崎、鹿儿岛等地定居。而这些不同时代的民众漂洋过海时,大都怀揣着妈祖的神像,以求平安,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兴安会馆自当是供奉妈祖之处。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天后宫很多是福建、广东、海南等省市的华人华侨建立的。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梅林土楼天后宫的妈祖塑像来用缅甸玉精雕而成的,所用的玉开采于缅甸中部的曼得勒附近的山上,用了10名工人开采了3个多月,然后再由7名雕刻艺术家精心雕刻而成的,整个塑像高9.9米,其中妈祖玉像高3.9米,重约15吨。
  图2为福建省漳州市南靖梅林天后宫旁的一座房子的窗户上方格采用鱼磷片铺陈的,这是海外华侨早年从海外带回家乡建设的,表达着对乡土的深情与眷恋。
  福建莆田人冯一飞是新西兰南岛的基督城侨胞,2004年他回国参加了妈祖文化有关会议,请回了一尊湄洲妈祖祖庙的神像,次年成立了新西兰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从此,他一直致力于妈祖文化在新西兰的传播,他认为,妈祖的和平与大爱精神在世界可以找到共同的语言,同时,他也为我国南极探险的“雪龙号”做了不少的后援工作。
  加拿大多伦多莆仙会周建成会长是事业有成的商人,他是福建莆田市平海镇人,家住在平海天后宫附近,每次回莆田探亲时,必到平海天后宫祭拜。目前,他正在联系多伦多的华人华侨筹备建设一座妈祖文化大观园,包括具有研究功能的妈祖研究院、妈祖祭祀功能的妈祖庙以及妈祖文化生活体验区(妈祖茶道、饮食与服饰等)。
  美国纽约美国基金人会(美国妈祖庙)是由中医针灸博士朱荣斌及其岳父黄升发首创的,早年他们漂洋过海时为保平安,怀揣着妈祖祖庙分灵的妈祖神像来到美国创业。泰国南瑶妈祖宫的创始人何素珍是台商,多年前,从台湾彰化南瑶宫分灵到泰国,把妈祖神像供奉在她公司的一座二层小楼里,近年,她也正在筹建一座规模较大的南瑶妈祖宫。
  可以说,世界上四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妈祖宫庙或妈祖文化机构大都是华人华侨所建立的数百年前,华人华侨把妈祖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他们仍然为妈祖文化传播到世界更多的国家与地区做出不懈的努力。
  十一、莆籍民众的推动
  李献璋在《妈祖信仰研究》一书中论证,妈祖信仰最初的发生是在莆田的宁海,他主要是依据黄公度所作的《题顺济庙》中所写的“枯木肇灵沧海东”以及丁伯桂的《顺济圣妃庙记》中所记载的:“莆宁海有堆,元祐丙寅,夜现淘气,一夕问同梦:‘我湄洲神女也,宜馆我。’于是有祠曰‘圣堆’。”
  湄洲妈祖祖庙建于宋雍熙四年(987年),平海天后宫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始建,妈祖首次作为神女祭祀于圣堆(墩)是在元祐元年(1086年),此后,传说妈祖屡屡显灵,在莆田广泛流传,各地相继兴建妈祖宫庙,白湖天后宫于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建立,仙游枫亭天妃庙始建于宋·淳熙五年(1178年),莆田的江口、新县等地也相继建成妈祖庙《八闽通志》卷六“祠庙”莆田县条记载:“天妃庙……又连江里宁海圣墩;景德里城山;莆田里清浦;延兴里南箕;新安里莆禧、吉了;武盛里嵌头、平海,皆有庙。”在众多的莆田妈祖庙中,当数白湖妈祖庙的影响较大,正如宋朝宰相陈俊卿之子陈宓在白湖妈祖庙新建寝殿的上梁文所言:“昔称湘水神灵,独擅南方。今仰白湖香火,几半天下,庙宇殆周于甲子,规樽增焕于此时”北宋灭亡后,南宋朝廷迁往南方,为发展经济大力开展海上贸易,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成立泉州市舶司作为海洋保护神的妈祖,自然受到从事海上活动的船员等各类人的尊奉,泉州作为当时海上通商的重镇,来自各地的船员络绎不绝,妈祖在海上显灵的传说在各地水手传开。然而,这只是在船员之间的传说而已,还不能成为全国性、公开性的信仰。而被朝廷所认可并广泛流传,正是1123年的宋朝路允迪出使高丽的事件。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四记载:旧例,每因朝廷遣使,先期委福建,两浙监司顾募客舟,复令明州装饰,略如神舟,具体而微。明言北宋每次出使高丽的使节团所用的客舟是从福建、两浙路雇佣来的,而福建乃是妈祖信仰的发源地,所以客舟的水手基本上是福建人,也极为可能有莆田籍水手,而正是此次的出使高丽,妈祖信仰受到宋徽宗的肯定,一方面使得妈祖信仰得以合法化,另方面通过朝廷的首肯而公开传播开来。但当时传播主要在福建、两浙范围内后来在全国范围的传播,主要得益于当时莆田人在京为官者甚多,首推是陈俊卿(1113—1186年),时任丞相(见人物介绍)。丁伯桂在白湖祠创建时记载:“绍兴丙子(二十六),以郊典封灵惠夫人,逾年,江口又有祠祠立三年,海寇憑陵,效灵空中,风揜而去。州上厥事,加封昭应。其年白湖童邵,一夕梦神指为祠处,丞相陈公俊卿闻之,乃以地卷奉神立祠,于是白湖又有祠”丞相笃信来自家乡的神灵,于是白湖祠顿时成为全国妈祖信仰的重镇,加上宋代莆田籍为官者力推,妈祖信仰在全国很快地传播开来。
  台湾学者蔡相煇认为,妈祖信仰的传播与莆田人在宋代当兵者众多有关,“丁伯桂庙记记载:“开禧丙寅多寇淮甸,郡遣戊兵载神香火以行。一战花黶镇,再战紫金山,三战解合肥之围,神以身现云中,著旗帜,军士勇张,凯奏以还。”又云,“庆元戊午……朝廷调发闽禺舟师,平大奚寇。……”另宫兆麟兴化府莆田志,卷四建置,显济庙条所载朱默异事迹,都发生于高宗渡江以后,皆与兵变有关,亦可见莆人从军者众,妈祖灵异事迹随着莆田军士们到处征战而传播。”1此事在李献璋所著的《妈祖信仰研究》也得到映证:“北宋末年以来,福建船商频繁地赴宁波和杭州进行贸易,妈祖是由他们带到了江浙,绍兴初年,宋朝雇募福州各县的明州、定海和松江府绍兴末年福建船在腾西之捷和采石之战产下奇功,击退打算入侵临安的金军。”2
  20世纪末,许多在外的莆田乡亲仍然把传承妈祖文化作为留住乡愁的一种精神寄托。1997年,在福建省三明钢铁厂的钢塔林立的空地上,由在三明市莆田籍的各界乡亲捐资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仿宋建筑的天后宫。
  十二、研究、交流妈祖文化机构促进妈祖文化的传播
  以研究、交流妈祖文化为基础而形成不同范围内的妈祖文化交流圈和研究圈,诸如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以及各地的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等。在研究妈祖文化的领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有福建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院、福建省妈祖文化研究会、北方妈祖文化研究会、福建省连江妈祖文化研究会等。
  十三、中国宗法制度促进妈祖文化的传播
  最后应当注意的是,源于夏商的中国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指尊崇共同的祖先并延伸出来的具有血缘关系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制度,这种制度对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对其成员的道德形成与制约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一宗法制度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的遗传基因,这种由家庭→家族→宗族→乡社(团体)→族群的社会组织关系形成了一张张庞大的人际关系网,这种人际关系网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是可以以某种共同的信仰为基础构成的这种关系网在商业上表现的形式为各类的商会组织,在社会上表现为各种会馆(所)、同乡会之类的组织,而这些商会与会馆往往可以合为一体,在世界各地的妈祖宫庙也常常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会馆,世界各地的妈祖文化协会也往往和商业联系在一起,如澳大利亚妈祖文化协会的合作构架条文的第一条:“联盟弘扬妈祖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慈悲仁爱、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妈祖精神,以‘妈祖文化联盟’为交流平台,促进‘妈祖商贸联盟’的共同发展。”这种深受中国宗法制度影响的妈祖文化传播呈现出以下若干特点:
  (一)以宗族为基础不断发展的妈祖宫庙(文化机构)
  1.以家族供奉妈祖的,如“新加坡的粤海清庙是潮州人的神庙,左殿供奉玄天上帝,左殿供奉天后,庙中另有一楼的楼上厅堂里供奉着祖先神主。马来西亚马六甲的青云亭里也供奉福建人祖先的牌位,正如颜清湟先生指出的那样:‘在新加坡,福建人是在天福宫崇拜天后女神,潮州人则在粤海清庙中崇拜她,而海南人则是在附属于海南会馆的天后庙崇拜她。’”1
  2.以同乡会供奉妈祖的,如马来西亚马六甲晋江会馆,“马来西亚麻坡原来的琼崖会馆也供奉妈祖,新建的大楼底层正厅,仍奉妈祖,并且香火旺盛,为所有会馆之冠”。2在所有的马来西亚兴安会馆都有供奉妈祖。这种同乡会带有方言群体属性或地域属性的,同时往往也是商业性的组织。如山东烟台福建会馆,以及各地的莆仙会馆等。
  3.以乡村单位建设妈祖宫庙的,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港尾村天后宫,此类数量最为普遍。
  4.以中华民族的名义供奉妈祖以供华人华侨朝拜的,如加拿大维多利亚的中华会馆的列圣宫及日本横滨中华会馆等。
  5.华侨再次移居他国,以华人族群的名义兴建妈祖庙的,如澳大利亚悉尼天后宫,是纽省越棉寮华人联谊会于1991年兴建的,墨尔本朝圣宫则是由70年代从马来西亚移居墨尔本的侨领林长兴太平绅士等人于2007年9月28日光供奉妈祖的。
  这类由血缘关系不断发展延伸出来的,并带宗法性质的组织对其成员一般有着较严格的约束,如福建建宁会馆条例第十条中规定:“黄事或委员对于住馆人有左列各事之一者,应责成馆役,随时报告该管区署。一、不服第九条之劝止,或禁止者二、携带违禁物品及枪支弹药者。三、语言动作形迹可疑者。四、违犯烟赌等项禁令者五、招致娼妓到馆住宿,侑酒弹唱者。六、患传染病者。七、审知为未发觉之匪人,或犯罪之在逃者”1在海外的会馆中也有类似的规定,如马六甲青云亭《呷国青云亭条规簿》规定,对于“犯我华人之例”者的处罚主要是:“一、革出华人之籍,不准入亭拜神;二,如有风水在三宝井山,不准伊葬之,或其亲戚俱不得葬。当在风水部批明,将其风水归入充公,以为众人应用;三、在新冢山日落洞,或不得准他进葬,或其家人童子均不得准葬。”2这种制度性的约束,对妈祖文化的传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以信仰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各类妈祖宫庙
  以妈祖信仰为基础,构建妈祖信仰祭祀圈,如莆田湄洲妈祖祖庙是全世界妈祖信仰的发祥地,是妈祖信仰的原乡,千余来,众多的妈祖信众把到湄洲朝拜妈祖作为一生的愿望,他们跨越不同的国家、族群、性别、党派,每年前来朝拜妈祖的民众不计其数,显示出“天下妈祖,祖在湄洲”与“世界妈祖同一人,天下信众共一家”的巨大感召力,这是世界性的妈祖信仰祭祀圈同时,还有各地的妈祖宫庙也以妈祖信仰为感召力,构建一定范围内的妈祖信仰祭祀圈,如妈祖美国妈祖基金会、台湾台中的万春宫、福建莆田市文峰天后宫等等。

知识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文化妈祖研究》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由十一章组成,对妈祖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下册是“妈祖宫庙辑纂”,对历朝历代的妈祖宫庙作了统一的辑纂。具体内容包括:绪论、妈祖文化溯源、历代妈祖神格嬗变探源、妈祖文化的多样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