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妈祖文化传播的路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102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妈祖文化传播的路线
分类号: B933
页数: 17
页码: 251-267
摘要: 本节记述了妈祖文化传播路线的研究,从地理空间上综观妈祖信仰区的分布,可分为我国沿海地区、内陆、港澳台地区、海外地区。传播的态势是以莆田为发祥地,然后向四周辐射,先是沿海地区,后是内陆;先是国内,后是国外;先是东南亚,后是世界各地如果以莆田为基点,传播的路线基本可分为北线、南线和西线、东线四个走向。
关键词: 妈祖文化 文化传播 路线

内容

从地理空间上综观妈祖信仰区的分布,可分为我国沿海地区、内陆、港澳台地区、海外地区。传播的态势是以莆田为发祥地,然后向四周辐射,先是沿海地区,后是内陆;先是国内,后是国外;先是东南亚,后是世界各地如果以莆田为基点,传播的路线基本可分为北线、南线和西线、东线四个走向。
  北线传播:妈祖信仰自莆田向闽东北方向发展。经福建的福州、宁德等地向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天津、辽宁等地传播,进而向日本、朝鲜半岛等国传播。
  南线传播:妈祖信仰自莆田向闽南方向发展。经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向广东、香港、海南、澳门、广西、云南等地传播,进而向越南、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世界各国传播,尤其是郑和七下西洋,更把妈祖信仰带到众多的国家与地区。
  东线传播:妈祖信仰自莆田及其周边地区等地向台湾传播,进而向世界各地传播。
  西线传播:妈祖信仰自莆田向闽西北、延伸到内陆的江西、湖南等地方向发展。这条西线基本上是沿着大江大河进行的,如长江流域、京杭大运河流域、沅江流域等。
  1.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是指长江干流和支流流经的广褒地区,流经19个省、市、自治区。长江的干流分布包括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长江的支流分布包括云南、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市部分地区。长江是我国乃至亚洲第一大河流域及世界第三大河流,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8%。在长江主干流区域的经济带中有江苏省的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等市,浙江省的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等市,安徽省的合肥、芜湖等市,江西省的九江、南昌等市,湖北省的武汉、荆州、宜昌等市,重庆市的万州等市,四川省的泸州、成都、宜宾等市以及上海市与湖南省的岳阳等市无论是长江的主十流或是支流,在长江流域文化上妈祖文化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至今仍在发挥积极的作用。
  (1)长江主干流域的妈祖文化
  长江主干流区域经济带的各省市都现存着妈祖文化江苏省南京市历史上是妈祖文化的重要传播地,郑和七下西洋的决策地,存有著名的南京天妃宫等妈祖文化的遗迹,镇江市早在宋代就有妈祖宫庙,如灵惠妃庙建于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据史书记载苏州在元泰定四年(1327年)就有了天妃庙浙江省在历史上也是妈祖文化重要的传播地,如《咸淳临安(杭州)志》中记载:“顺济圣妃庙,在艮山门外”这座妈祖庙是在宋代绍兴年间建造的,宁波的庆安会馆(天后宫)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建成的,据乾隆《绍兴府志》卷三十六记载绍兴市府城内临山卫有座大后宫,舟山更有大量的妈祖庙江西省清光绪《南昌县志》中记载:南昌府(南昌县)衙左侧的天后宫始建于清代;清同治《德化县志》中记载:九江府德化县(九江市)柳家堡的娘娘庙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清同治《德化县志》中记载:九江府德化县(九江市)姑塘湖滨的天后娘娘庙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湖北省的《(同治)宜昌府志·卷四·建置·坛庙》中记载:东湖县·天妃庙:系福建会馆,一名天后宫,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福建客民众建,在忠义街。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市在历史上有数十座妈祖庙,四川省也有百多座妈祖庙,如嘉庆《宜宾县志》卷二十七中记载:宜宾市李庄镇线子市街东段的天后宫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上海市宋代就建立了妈祖庙,明正德七年《松江府志》卷十五《坛庙·本府》中记载:上海华亭县的圣妃宫始建于宋代史书记载至迟在明代安徽省、湖南省就建有妈祖庙。
  (2)长江支流流域的妈祖文化
  以沅江为例。
  沅江属于长江支流,沅江,又称沅水,发源于贵州省东南部,有南北二源:南源出自贵州省都匀县;北源出自贵州麻江县,属长江流域,干流全长1033公里,流经贵州省的贵定、丹寨、凯里、黄平、镇远等地,湖南省的会同、泸溪,怀化芷江、常德市等地,流域面积达近9万平方公里,沅水水系历史上可通航的河流共60多条,长3500多公里由于贵州与湖南海拔相差较多,流经湖南时落差竟达1462米,沿江两岸崇山峻岭,峡谷多,坡度大、滩险多,水流急,水难经常发生。贵州又有着丰富的矿产与动植物资源,如黄平县有着大量的矿产,尤其是稀有矿产,如有铀、钇等稀有金属储量,野生植物丰富,多达3000种,其中药用野生植物达1000余种,主要有天麻、灵芝、杜仲、冬虫夏草、麝香等,野生动物也很多由于贵州地处高原,山路崎岖,陆上交通十分不便,省内丰富的资源无法靠陆地转运到外地,所需的生活用品也很难从山路运进来,所以只能靠沅江流域的船只担任运输任务。
  俗话说,行船走马三分险,尤其在水势如此险要的沅江上进行水上运输是十分危险的工作,商家与船工亟须有心灵上的护佑平安的神明,妈祖是水神,商家与船工自然十分崇拜,于是沅江两岸的妈祖庙便应运而生,建起了数量可观的妈祖庙。
  1)贵州省黄平县旧州天后宫
  旧州古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城西北25公里的舞阳河畔,距州府凯里79公里、省会贵阳市204公里,是贵州九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旧州虽处云贵高原,但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素有“金盆——万亩大坝、银碗——潕阳湖、玉带——潕阳河”之美誉旧州因地处于水陆交通的交汇点,作为长江支流沅江沿舞阳河上溯到黔东的最后一个通商水码头,连接着西南边陲与沿海发达地区的航运线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使旧州贸易繁荣,商贾云集,成为黔东地区的政治、经贸和文化中心,而且成了少数民族、汉族乃至外国等多元文化融合地。
  旧州古镇不仅商业发达,还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史可考已达2500多年,是一座千古苗疆古城在周、春秋战国时为“且兰”国古都,秦汉置牂牁(zāngkē)郡,三国时置牂州,以后历代王朝相继在此建郡、州、府、司、卫、县等治所。所以,悠久的历史给旧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古镇的街区与建筑群多形成于明清时期,文物古迹众多,在面积约1.4平方公里古城内,曾有“九宫、八庙、三庵、四堂”之谓,现保存完好的有天后宫、文昌宫、仁寿宫、万寿宫、朱氏宅院、天主教堂等文物古迹,有十万营、古城垣等历史遗迹2007年6月19日旧州镇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旧州天后宫,位于旧州镇西下街,天后宫由前殿、后殿、四间厢楼等组成,占地达1228平方米,整座建筑为单歇山顶木结构,是深入云贵高原最遥远的一座妈祖庙闽商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捐建的这座天后曾遭天灾兵祸损毁,当地闽商及民众遂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集资重建,后又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扩建,规模更加宏伟壮观1989年被黄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包括天后宫在内的旧州镇古建筑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旧州天后宫同别处妈祖庙一样,每逢天后诞辰日举行规模盛大的各种民俗活动。旧州天后宫还是一座具有革命光荣传统的妈祖庙,1934年10月2日,任弼时、肖克、王震等将军率领的红六军团到达旧州,并在天后宫设立了红军临时医院,在这里收治了许多红军伤员,治愈后重返前线。画州省旧洲天宫墙壁上留有当年红画的救伤员的情景军同年12月28日,中央红军进驻旧州,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等人曾在这里居住过,毛泽东当时就住在左边的第二个厢房里,而且他41岁生日就是在黄平度过的;张闻天和王稼祥也分别在右边的两个厢房里住下。在天后宫的侧壁上,有一幅“漫画”,画中几个红军医护人员正将一位伤员抬下担架,原来这是出自红军战士的手迹。2007年9月,黄平县委和县政府在天后宫设立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旧居纪念馆,专门介绍毛、张、王等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伟大事迹。
  天后宫自清代起在这个高原内陆小镇的存在,证实了旧州作为大西南出海通道的突出地位,也凸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海洋文化共生的现象。旧州天后宫的兴建与重建,折射出旧州古镇、黄平县乃至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是闽商在旧州古镇创业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见证。如今在旧州的闽商还在继续为传承与弘扬妈祖文化做出贡献。2013年1月,黔东南州福建商会积极发扬“团结、友爱、奉献”的优良传统,捐资50万元协助黄平县政府对天后宫进行修缮他们不仅崇拜妈祖,而且是妈祖精神的践行者,对旧州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保护优秀文化遗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贵州省镇远天后宫
  镇远是贵州省的东大门,紧控西南大驿道通往云南和缅甸、老挝等邻国的要道,是西南边陲以及东南亚等国往来内地的必经之地,也是云贵高原与中州大地的咽喉,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南方丝绸之路”要津之美誉,自古就是兵家、商家必争的“水陆大都会”,是古代中央政府为控制西南边陲而建的一座重镇,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舞水上游,它离芷江约150公里。镇远在历史上称为湃阳城,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河的两岸,遍布着众多古建筑、古民居、古码头,在明清时期曾有过十二个古码头,其中有天后宫专用的码头,称为天后码头。1986年,镇远古城就以其独特的历史地理位置和丰厚的人文沉淀,列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名录。
  舞阳河流经县境88公里,在古代,它是镇远与外界交流的主要途径,河面平均宽达几十米,当年航运发达,万船云集,来往的商船经舞阳水、沅水,达洞庭湖直通长江而至大海。因此,镇远也就成了黔东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镇,这也是妈祖文化能够在贵州高原传播的重要条件。
  镇远天后宫位于镇远县城西内,始建于明末清初,现存的天后宫,是经过咸同年间的战火之后,由福建籍镇远知县林品南率闽省弟子捐资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绪二年(1876年)间重建的。林品南,号林纾,福鼎秦屿人,生于清嘉庆年间十七岁赴省考,考取举人及第二十岁进京赶考,因路途颠簸患上重病,未能赶上考试,但因其德行文采表现出众,被选荐为拔贡,光绪二年(1876年),林品南赴镇远履任知县,据说他赴任后,想起当年赴任途中坐船遇到危情时,心中呼唤“妈祖佑我”,遂风平浪静。他便想何不将家乡庇佑出海之人的妈祖也请进镇远,来福佑这里的百姓?于是,立即着手选址、设计,四处奔走集资募捐。当时贵州镇远驻有大批闽商,听说要重建天后宫,纷纷慷慨解囊。天后宫便很快落成当地百姓也开始膜拜起来,每逢驾舟启航,总要先到天后宫祈祷平安。据说,镇远自从建起天后宫,河道平静许多,百姓遇难也常能化险为夷。天后宫每年有大会期三次,其中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日,最为隆重热闹,全城百姓聚结在天后宫内为天后拜寿,同时庙会的戏台上表演阳戏、辰河戏、花灯戏等戏剧,连演三天,盛况空前。天后宫在贵州苗族地区存在了数百年之久,这是海洋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深度的融合与交流,这种文化交流对镇远县的社会、经济、文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天后宫简介所说“妈祖慈悲、救世、忘己利他的真善象征,也是睿智、飘逸、侠女柔肠之美的化身,经过不断的演绎发展,终于形成了反映人类真、善、美追求的妈祖文化”。就是妈祖文化在苗岭受到苗族人民尊崇的最佳诠释,它说明妈祖与苗族人民所崇尚的精神是一致的,这也是妈祖文化数百年来能够在苗岭深山扎根的内在原因。
  3)湖南怀化芷江天后宫
  芷江天后宫是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一座妈祖庙天后宫,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南潇湘百景”之一。天后宫位于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江西街83号,在舞水河西岸与县城隔河相望。据《沅州府志》中记载,芷江天后宫由福建商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扩建,同治八年(1869年)再次修建。它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宫中有戏台、正殿、观音堂,左为财神殿,右为武圣殿和五通神殿,建筑结构完整,具有古建筑与浮雕艺术之美。门坊有浮雕画面达95幅,最大2.6平方米,小不足1平方厘米,在世界浮雕中极为罕见为,画有有王子求仙、魁星点斗、鲤鱼跳龙门等传统吉祥图案,也有武汉三镇、洛阳桥观等自然地理风光的图案,雕刻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可谓之浮雕艺术的宝库。
  上述这些现存的天后宫仍是当前旅游的热门景点,游客络绎不绝。
  “有水的地方就有妈祖”,在其他长江支流地域(汀江流域、闽江流域、湄公河流域)也都存有大量的妈祖宫庙。
  2.京杭大运河流域的妈祖文化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达1794公里1,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开掘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数以千年以来,京杭大运河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留下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被誉为“流动的、活的文化遗产”,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通过中国提交的“大运河”申遗申请,“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大运河两岸妈祖文化的历史遗迹
  京杭大运河始于浙江杭州,终于北京通州,涉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和天津、北京两市,流经苏州、镇江、扬州、淮安、清江(淮阴)、徐州、台儿庄、济宁、聊城、临清、德州、沧州、武清区、通州等二十多个市区。在近千年的妈祖文化传播的历史长河中京杭大运河两岸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妈祖文化遗迹现择若干妈祖宫庙介绍如下。
  1)宋代
  浙江
  杭州公桥的顺济圣妃庙行祠,具体建置年份不详。
  杭州萧公桥的顺济圣妃庙行祠,具体建置年份不详。
  杭州(临安)的妈祖祠祀,宋《咸淳临安志》中记载:“顺济圣妃庙,在艮山门外”具体建置年份不详。
  江苏
  江阴君山圣妃庙建于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
  镇江丹徒灵惠妃庙建于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
  苏州灵慈宫建于宋元祐年间,具体建置年份不详。
  北京通州区张家湾镇里二泗村的妈祖庙又名李二寺、里二泗、佑民观,始建于宋代,始建具体建置年份不详。
  2)元代
  江苏
  平江(苏州)天妃庙,建于元泰定四年(1327年)。
  昆山(太仓)天妃庙,又称灵慈宫,始于至元壬辰(至元二十九年)。
  刘家港天妃庙(又称路漕庙)始建于至元二十八年。
  刘河(太仓县浏)天妃庙,始建于元至元二年。
  淮阴清口灵慈宫,始建于宋代,具体建置年份不详,自元代起,转祀妈祖。
  浙江
  宁波天妃庙,始建于宋绍熙二年(1191年),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复建。
  台州(浙江临海)天妃庙,始建于延祐中(1314—1320年),重建于至正十三年(1353年)。
  山东
  德州南回营西的天妃庙,始于元代,具体建置年份不详,明天顺庚四年(1460年)、明成化辛年(1481年)面修,靖年间再修。
  济宁城北关的天妃阁,始建年份不详。
  宁海州北十里的天妃(天后)宫,始建于元至元四年(1267年)。
  登州、德州也有妈祖庙,在元天历四年(1331年)扩建之前就已存在。
  德州南回营的南关天妃庙始建元代,具体建置年份不详,明代几次修建。
  天津
  天津三叉河口天妃宫(天后宫),始建于泰定三年(1326年)。
  3)明代
  江苏
  吴县胥江西岸夏驾桥南边的天后宫,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
  淮阴清口清江浦的灵慈宫,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
  淮阴区码头镇北二公里处的惠济祠,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
  扬州的天妃宫,建于明代中叶。
  明代淮安地区大多建有崇祀妈祖的庙宇,大多名为“灵慈宫”。如正德《淮安府志》载:“灵慈宫,即天妃宫为漕而立,凡三处。”
  天启《淮安府志》续载:“郡天妃宫有四一在府学西,一在郡城西南隅万柳池;一在新城大北门内;一在清江浦。祀天祀神神姓林,莆田湄洲人,海、漕二运,大著神功。”从明末开始,惠济祠已融入天妃崇拜,与原有的碧霞元君信仰共同祭祀。清代,由于漕运的原因,妈祖地位进一步提升,因此惠济祠又别称为天妃庙、天后宫。
  河北
  
  沧州南排河镇后唐村的天妃娘娘庙,始建于明代,具体建置年份未考
  。
  4)清代
  山东
  台儿庄妈祖庙,始建于清朝初,具体建置年份不详,1938年毁于战火,今已重建德州北厂运河东岸的天后宫,始建于道光年间,后迁至城内大营东街。
  江苏
  淮阴城北莲花街的天后宫,建于道光八年(1828年)。
  淮阴泗阳县众兴镇的泗阳闽商会馆,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具体建置年份不详。
  淮阴淮安区淮阴区码头镇惠济祠,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已毁,现存一碑。
  淮阴淮安区城北莲花街的福建会馆,始建于清顺治年间,乾隆五十一年重建圣母殿。
  淮阴清晏园紫藤花馆原有一处天后宫,现已失存,具体建置年份不详。
  淮阴淮安区楚州宾馆院内原有一处天妃祠,现已失存,具体建置年份不详。淮阴淮西区宋集镇境内原有一处天妃宙,现已失存,具体建置年份不详。
  镇江山巷底的天后宫,始建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
  北京
  光绪《顺天府志》记通州也有天妃宫两座,一在北门内,一在门外,具体建置年份不详。
  御苑圆明园惠济祠,始建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
  (2)妈祖文化传播于京杭大运河是时代的需求
  漕运起源于秦朝,但在北宋时代,漕运对国家的生存更为重要。这关系到是否满足国计民生,维持政权,能否正常运转的根本大事。正如宋人张方平所说的:“国家漕运,以河渠为主。……今仰食于官者,不惟三军,至于京师士庶以亿万计,大半待饱于军稍之余,故国家于漕事至急至重。”1元明清均定都北京,南粮北运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漕运因此受到历代皇帝的重视。
  妈祖在宋代敕封的最高封号是“妃”,元朝定都北京,元代伊始,元世祖(忽必烈)就于1288年敕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在元代,共有五次敕封,其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漕运,王敬方《褒封水仙记》中说:“国家漕运,为事最重,故南海诸神,有功于漕运者皆得祀。惟天妃功大号尊,在祀最重。”可以说,在元朝,妈祖信仰与国家的社稷安稳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了。
  清康熙帝每次南巡时,都到江苏淮安市淮阴区的惠济祠祭拜,《圣祖仁皇帝圣训》记载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第五次南巡期间,“癸卯,上幸惠济祠阅视毕,谕大学士,诸大臣及河臣等朕留心河道,亲阅者屡矣……朕每至河上,必到惠济祠以观水势……”2据说,当年康熙帝曾赐御笔墨宝。乾隆皇帝多次南巡都要到清江浦视察,当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时,就拜谒了惠济祠,并且亲自为惠济祠撰写了《修惠济祠碑文》,并先后心“惠济祠”作了6首七律3。
  乾隆之后,嘉庆帝继位,对妈祖的祭拜依旧传承下来,但其一直未能南巡,到清江浦去拜谒惠济祠里的天后的愿望自然也不能实现,甚感缺憾,于是决定在京城建一天后宫,《仁宗实录》记载嘉庆帝于嘉庆十七年(1812)所下谕旨4:
  朕敬礼神祇,为民祈福,大内及御园多有供奉诸神祠宇,每遇祈报,就近瞻礼,以申诚敬。惟水府诸神,如天后、河神,向无祠位,著百龄亲赴清江浦,于崇祀各神如天后、惠济龙神素昭灵应,载在礼典者,将神牌封号字样详缮陈奏,俟后庙宇落成,照式虔造供奉,以迓神庥,将此谕令知之。
  于是,嘉庆皇帝在京城的御苑“圆明三园”之一的绮春园内,建造了一座同清江浦惠济祠一样的天后宫,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上半年建成之后,嘉庆帝经常前往祭拜,承继祭典惠济祠正殿檐下悬挂嘉庆御书“宅神天沼”“德施功溥”二块殿额。殿内神龛供天后神牌,刻“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天后神位”由此可见,历代朝廷对漕运及河务安全的重视与妈祖作为漕运之神的地位大大提高有密切关系(见图1一图4)
  2002年初,在聊城的大运河市区段发现一艘古船残骸,从船的特征及挖掘出的瓷器来看属于元代运粮船,一般漕船身长18丈,宽1.8丈,深1.8丈经专家复原成如图所示。
  宋代以降,人们普遍把妈祖作为海神来崇拜,沿海一带百姓出海谋生者,企盼得到神灵的保佑,而作为人工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把妈祖作为主要的神明来祭拜,根本的原因是时代的需要和民众的推动,所以人们不仅把妈祖作为海神,而且赋予妈祖广泛意义的水神,如果把大江大河看作是海洋对内陆的延伸的话,也就不难理解妈祖是“水世界”的神明了,可以说,凡是有水的地方,大都有妈祖文化的踪迹。
  (3)当今大运河沿岸几座典型的妈祖宫庙
  1)沧州黄骅妈祖殿
  河北省黄骅市南排河镇后唐村的妈祖殿据传是明代年间建造的,当时正殿供奉天妃娘娘和其他三位娘娘,东殿供奉龙王,西殿供奉送送奶奶(送子奶奶)。庙内的三通碑刻分别是一座铜碑、一座铁碑、一座石碑,它们记载了建庙及修缮历史,后被拆毁。现有的妈祖庙是1995年,后唐村村民重新供奉起天妃娘娘(见图5)所建大门右侧是妈祖殿,殿内后排供奉佛教诸神像,前排供奉妈祖,而左侧是渤海观,供奉民众信仰的当地五个道士的塑像,称为师傅林(见图6)。
  2)枣庄市台儿庄的天后宫
  枣庄市台儿庄的天后宫位于山东台儿庄。据《峄县志》记载:“台庄天后宫在城东南六十里台庄阐西,始建于雍正年间,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1938年毁于抗日战火,2010年在原地重建,天后宫为二进庭院格局,由正殿、左右厢房,钟鼓楼等建筑构成,建筑风格具有闽南特征,建筑面积1508平方米(见图7—图9)。台儿庄是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重镇,台儿庄的天后宫在当年运送漕粮时,是所有过往船家必定朝拜的圣地,船多人众,当时台儿庄“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乾隆帝下江南时曾多次上岸视察,台儿庄的繁华给乾隆留下深刻的印象,高兴之余,乾隆皇帝赐予台儿庄“天下第一庄”的美誉。
  3)泗阳天后宫
  泗阳天后宫,始建于康熙年间(1664年),由闽商所建。自宋至清,泗阳是千里运河的漕运重镇,称为江楚大地水陆要冲,巨商大贾云集,天后宫建筑原为三进,1939年部分建筑毁于抗战战火,今存前殿与大殿(见图10)。
  在泗阳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运河中间的如意岛、古祥岛之间建成泗阳妈祖文化公园,并在运河边建立起三面妈祖塑像,整体高度32.3米,意妈祖的诞辰日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基座为9.09米,寓意妈祖的升天日是农历九月初九,圣像整体高度为20.12米,寓意为妈祖文化园于2012年奠基(见图11)。
  4)镇江天后宫
  镇江天后宫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新坝镇,自两宋以来,镇江是的著名的出海口和军事据点,扼守海上贸易与漕运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南通市镇江山巷底的天后宫始建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沧海桑田,当年的运河经过历史岁月的变化,现河宽已大为缩小,天后宫就在运河的支流旁边(见图14),原宫庙建筑已毁,据当地老人回忆,现仅存当年天后宫的一间偏房(见图12)及青石质井栏古井1口,然而却尚有以天后宫命名的社区服务机构与主要街道(见图13、图15)。
  二、京杭大运河妈祖文化的若干特征及其文化产业
  1.妈祖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和”的精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妈祖文化以其独特的包容性收纳着并融入了京杭大运河沿岸各种地方因素文化。河北沧州黄骅妈祖殿的特点是在妈祖殿中既有佛像,又有妈祖塑像,而且妈祖头部的装饰显然是佛像打扮,而身上却披挂着传统的妈祖服饰。同时,妈祖殿的左侧则与渤海观相通,渤海观里供奉着当地崇拜的五位道士的塑像,渤海观大门的楹联写道:“祈福娘娘庙,问道师傅林。”妈祖殿与渤海观合二为一充分体现了妈祖文化与佛道相容、妈祖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相融合的特点,而正是这种融合使得各种文化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曾有过关于妈祖文化属性的争论。江苏泗阳天后宫住持是来自南京栖霞寺的僧人,2016年年中,有一道士认为妈祖属于道教,泗阳天后宫理应由道士主持,而现时却由僧人主持,认为不合妈祖文化的宗教属性,于是以名誉权纠纷的理由,一纸诉状书告到了当地法院,然而,2017年7月法院开庭前几天原告撤回了诉状。其实,关于妈祖文化属性的争论由来已久,依笔者来看,妈祖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其主要原因是集儒、道、释、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等诸多文化于一体的一种特色文化,其根本属性是民间文化,故不宜用单一的属性来解释妈祖文化,这正是体现了妈祖文化的包容性,也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和”文化。
  2.千年的京杭大运河传播了千年的妈祖文化,同时,千年的妈祖文化也为千年的京杭大运河文化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京杭大运河的妈祖文化传播史中,妈祖宫庙此兴彼伏,而妈祖文化却传播久远而不衰。从江苏镇江天后宫的历史发展来看,虽然天后宫不复存在了,但从没有被历史所遗忘,被毁几十年后,人们仍然依天后宫为名来命名街道而在河北沧州的黄骅妈祖殿,在被毁几十年后仍在当地的民众的努力下得以重建。
  3.妈祖文化的产业化京杭大运河千余年来,商家、船家极为崇拜妈祖,所以凡是有码头的地方,大都有妈祖庙,同时也是商业集市的重镇,这就形成了颇为壮观长达一千多公里的妈祖文化带和经济带如今,在长达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的沿河两岸,从北京的通州到浙江的杭州,诸多的地方政府都在开发京杭大运河文化产业,都直接或间接地利用妈祖文化开发“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妈祖文化产业。
  “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见图16),漕运的兴起,船家及商人对妈祖的崇拜,使天津建立起众多的妈祖庙,有庙的地方就有庙会,有庙会就有商品交易,加上漕运、盐务、钱庄等发展因素,对天津成为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和商品集散中心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妈祖文化的哺育促进了天津的发展,使得天津成为重要的文化与商业重镇至今妈祖文化仍是天津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上规模盛大的皇会——娘娘诞辰吉日就在天津举行,皇会上表演高跷、龙灯、旱船、狮子舞等各类娱神娱人的节目,吸引了无数的民众前往参加,通宵达旦,“数日之内,庙旁各铺店所卖货物,亦利市三倍云”。妈祖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天津市的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政府大力弘扬妈祖文化,连续举办多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同时,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滨海旅游区建设滨海妈祖文化园,园区占地面积达3.9万平方米,园内的妈祖圣像高度达42.3米,气势宏伟,是迄今为止全球最高的妈祖像建立滨海妈祖文化园,吸引了大量的台资、外资,同时以天津天后宫为依托,当地政府开发了天津古文化街,坚持“中国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经营特色,古文化街内有近百家店堂,以经营文化用品为主,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天津古文化街旅游区也被授予国家5A级景区。
  江苏是京杭大运河流经的重要省份如今大运河的江苏段仍在发挥运输的作用,同时,江苏还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如建造运河船舶文化博物馆,苏州大运河遗产展示馆,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无锡数字博物馆,常州市大运河记忆馆等,并正策划出版“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出版工程”,计划以漕运为主题打造一个集休闲、度假、旅游等于一体的漕运城镇江则正打造“运河第一街”等文创产业。在江苏泗阳也建立起国家4A级“泗阳妈祖文化园”,在妈祖文化园中建立素食馆和观景平台、静心亭、吉祥如意锁及慈航护佑的组合雕塑群等人文景观,同时在如意岛与吉祥岛之间建立起长350米的“Z字形连桥,成为集水利、生态和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景点,被誉于“千里运河上最美的妈祖文化遗存”。(见图17)
  2002年,山东枣庄台儿庄经济开发区起步建设,总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2006年3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十多年来,台儿庄经济开发区充分利用台儿庄在抗战中影响与妈祖文化的感召力,大量吸纳和聚集一批台资企业落户,已逐步成为吸引台商投资的聚集地,同时,先后有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客商独资或合资的企业入驻,台儿庄各类博物馆林立,商铺成行,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利用抗战的遗产资源和大运河的文化优势,而且在原址上重建了巍峨壮观的天后宫,在天后宫前的牌坊间有金水桥、广场等。园区中每天早晚两次再现乾隆下江南的隆重表演,场面盛大恢宏,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亮点(见图18)。
  京杭大运河起自浙江杭州,流经湖州、嘉兴,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宿迁、徐州,山东枣庄、济宁、聊城、泰安、德州,河北邢台,、衡水、沧州、廊坊,天津武清以及北京通州22个市和区,是祖先留给后人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文化遗产。在它的两岸孕育了一座座璀璨的名城古镇,凝聚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众多领域的丰富信息,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前国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背景下,京杭大运河文化包括运河两岸传播的妈祖文化,无疑都是值得挖掘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今,在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北京通州也正在大力打造京杭大运河文化,可以说,京杭大运河两岸的省市打造大运河文化产业带正方兴未艾,而延续千年的妈祖文化仍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知识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文化妈祖研究》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由十一章组成,对妈祖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下册是“妈祖宫庙辑纂”,对历朝历代的妈祖宫庙作了统一的辑纂。具体内容包括:绪论、妈祖文化溯源、历代妈祖神格嬗变探源、妈祖文化的多样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