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妈祖文化的传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1026
颗粒名称: 第十章 妈祖文化的传播
分类号: B933
页数: 38
页码: 251-288
摘要: 本章记述了妈祖文化的传播,其中包括了妈祖文化传播的路线、妈祖文化传播的主体、妈祖文化传播的载体等。
关键词: 妈祖文化 文化传播 文化研究

内容

第一节 妈祖文化传播的路线
  从地理空间上综观妈祖信仰区的分布,可分为我国沿海地区、内陆、港澳台地区、海外地区。传播的态势是以莆田为发祥地,然后向四周辐射,先是沿海地区,后是内陆;先是国内,后是国外;先是东南亚,后是世界各地如果以莆田为基点,传播的路线基本可分为北线、南线和西线、东线四个走向。
  北线传播:妈祖信仰自莆田向闽东北方向发展。经福建的福州、宁德等地向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天津、辽宁等地传播,进而向日本、朝鲜半岛等国传播。
  南线传播:妈祖信仰自莆田向闽南方向发展。经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向广东、香港、海南、澳门、广西、云南等地传播,进而向越南、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世界各国传播,尤其是郑和七下西洋,更把妈祖信仰带到众多的国家与地区。
  东线传播:妈祖信仰自莆田及其周边地区等地向台湾传播,进而向世界各地传播。
  西线传播:妈祖信仰自莆田向闽西北、延伸到内陆的江西、湖南等地方向发展。这条西线基本上是沿着大江大河进行的,如长江流域、京杭大运河流域、沅江流域等。
  1.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是指长江干流和支流流经的广褒地区,流经19个省、市、自治区。长江的干流分布包括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长江的支流分布包括云南、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市部分地区。长江是我国乃至亚洲第一大河流域及世界第三大河流,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8%。在长江主干流区域的经济带中有江苏省的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等市,浙江省的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等市,安徽省的合肥、芜湖等市,江西省的九江、南昌等市,湖北省的武汉、荆州、宜昌等市,重庆市的万州等市,四川省的泸州、成都、宜宾等市以及上海市与湖南省的岳阳等市无论是长江的主十流或是支流,在长江流域文化上妈祖文化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至今仍在发挥积极的作用。
  (1)长江主干流域的妈祖文化
  长江主干流区域经济带的各省市都现存着妈祖文化江苏省南京市历史上是妈祖文化的重要传播地,郑和七下西洋的决策地,存有著名的南京天妃宫等妈祖文化的遗迹,镇江市早在宋代就有妈祖宫庙,如灵惠妃庙建于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据史书记载苏州在元泰定四年(1327年)就有了天妃庙浙江省在历史上也是妈祖文化重要的传播地,如《咸淳临安(杭州)志》中记载:“顺济圣妃庙,在艮山门外”这座妈祖庙是在宋代绍兴年间建造的,宁波的庆安会馆(天后宫)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建成的,据乾隆《绍兴府志》卷三十六记载绍兴市府城内临山卫有座大后宫,舟山更有大量的妈祖庙江西省清光绪《南昌县志》中记载:南昌府(南昌县)衙左侧的天后宫始建于清代;清同治《德化县志》中记载:九江府德化县(九江市)柳家堡的娘娘庙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清同治《德化县志》中记载:九江府德化县(九江市)姑塘湖滨的天后娘娘庙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湖北省的《(同治)宜昌府志·卷四·建置·坛庙》中记载:东湖县·天妃庙:系福建会馆,一名天后宫,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福建客民众建,在忠义街。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市在历史上有数十座妈祖庙,四川省也有百多座妈祖庙,如嘉庆《宜宾县志》卷二十七中记载:宜宾市李庄镇线子市街东段的天后宫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上海市宋代就建立了妈祖庙,明正德七年《松江府志》卷十五《坛庙·本府》中记载:上海华亭县的圣妃宫始建于宋代史书记载至迟在明代安徽省、湖南省就建有妈祖庙。
  (2)长江支流流域的妈祖文化
  以沅江为例。
  沅江属于长江支流,沅江,又称沅水,发源于贵州省东南部,有南北二源:南源出自贵州省都匀县;北源出自贵州麻江县,属长江流域,干流全长1033公里,流经贵州省的贵定、丹寨、凯里、黄平、镇远等地,湖南省的会同、泸溪,怀化芷江、常德市等地,流域面积达近9万平方公里,沅水水系历史上可通航的河流共60多条,长3500多公里由于贵州与湖南海拔相差较多,流经湖南时落差竟达1462米,沿江两岸崇山峻岭,峡谷多,坡度大、滩险多,水流急,水难经常发生。贵州又有着丰富的矿产与动植物资源,如黄平县有着大量的矿产,尤其是稀有矿产,如有铀、钇等稀有金属储量,野生植物丰富,多达3000种,其中药用野生植物达1000余种,主要有天麻、灵芝、杜仲、冬虫夏草、麝香等,野生动物也很多由于贵州地处高原,山路崎岖,陆上交通十分不便,省内丰富的资源无法靠陆地转运到外地,所需的生活用品也很难从山路运进来,所以只能靠沅江流域的船只担任运输任务。
  俗话说,行船走马三分险,尤其在水势如此险要的沅江上进行水上运输是十分危险的工作,商家与船工亟须有心灵上的护佑平安的神明,妈祖是水神,商家与船工自然十分崇拜,于是沅江两岸的妈祖庙便应运而生,建起了数量可观的妈祖庙。
  1)贵州省黄平县旧州天后宫
  旧州古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城西北25公里的舞阳河畔,距州府凯里79公里、省会贵阳市204公里,是贵州九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旧州虽处云贵高原,但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素有“金盆——万亩大坝、银碗——潕阳湖、玉带——潕阳河”之美誉旧州因地处于水陆交通的交汇点,作为长江支流沅江沿舞阳河上溯到黔东的最后一个通商水码头,连接着西南边陲与沿海发达地区的航运线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使旧州贸易繁荣,商贾云集,成为黔东地区的政治、经贸和文化中心,而且成了少数民族、汉族乃至外国等多元文化融合地。
  旧州古镇不仅商业发达,还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史可考已达2500多年,是一座千古苗疆古城在周、春秋战国时为“且兰”国古都,秦汉置牂牁(zāngkē)郡,三国时置牂州,以后历代王朝相继在此建郡、州、府、司、卫、县等治所。所以,悠久的历史给旧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古镇的街区与建筑群多形成于明清时期,文物古迹众多,在面积约1.4平方公里古城内,曾有“九宫、八庙、三庵、四堂”之谓,现保存完好的有天后宫、文昌宫、仁寿宫、万寿宫、朱氏宅院、天主教堂等文物古迹,有十万营、古城垣等历史遗迹2007年6月19日旧州镇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旧州天后宫,位于旧州镇西下街,天后宫由前殿、后殿、四间厢楼等组成,占地达1228平方米,整座建筑为单歇山顶木结构,是深入云贵高原最遥远的一座妈祖庙闽商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捐建的这座天后曾遭天灾兵祸损毁,当地闽商及民众遂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集资重建,后又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扩建,规模更加宏伟壮观1989年被黄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包括天后宫在内的旧州镇古建筑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旧州天后宫同别处妈祖庙一样,每逢天后诞辰日举行规模盛大的各种民俗活动。旧州天后宫还是一座具有革命光荣传统的妈祖庙,1934年10月2日,任弼时、肖克、王震等将军率领的红六军团到达旧州,并在天后宫设立了红军临时医院,在这里收治了许多红军伤员,治愈后重返前线。画州省旧洲天宫墙壁上留有当年红画的救伤员的情景军同年12月28日,中央红军进驻旧州,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等人曾在这里居住过,毛泽东当时就住在左边的第二个厢房里,而且他41岁生日就是在黄平度过的;张闻天和王稼祥也分别在右边的两个厢房里住下。在天后宫的侧壁上,有一幅“漫画”,画中几个红军医护人员正将一位伤员抬下担架,原来这是出自红军战士的手迹。2007年9月,黄平县委和县政府在天后宫设立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旧居纪念馆,专门介绍毛、张、王等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伟大事迹。
  天后宫自清代起在这个高原内陆小镇的存在,证实了旧州作为大西南出海通道的突出地位,也凸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海洋文化共生的现象。旧州天后宫的兴建与重建,折射出旧州古镇、黄平县乃至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是闽商在旧州古镇创业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见证。如今在旧州的闽商还在继续为传承与弘扬妈祖文化做出贡献。2013年1月,黔东南州福建商会积极发扬“团结、友爱、奉献”的优良传统,捐资50万元协助黄平县政府对天后宫进行修缮他们不仅崇拜妈祖,而且是妈祖精神的践行者,对旧州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保护优秀文化遗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贵州省镇远天后宫
  镇远是贵州省的东大门,紧控西南大驿道通往云南和缅甸、老挝等邻国的要道,是西南边陲以及东南亚等国往来内地的必经之地,也是云贵高原与中州大地的咽喉,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南方丝绸之路”要津之美誉,自古就是兵家、商家必争的“水陆大都会”,是古代中央政府为控制西南边陲而建的一座重镇,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舞水上游,它离芷江约150公里。镇远在历史上称为湃阳城,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河的两岸,遍布着众多古建筑、古民居、古码头,在明清时期曾有过十二个古码头,其中有天后宫专用的码头,称为天后码头。1986年,镇远古城就以其独特的历史地理位置和丰厚的人文沉淀,列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名录。
  舞阳河流经县境88公里,在古代,它是镇远与外界交流的主要途径,河面平均宽达几十米,当年航运发达,万船云集,来往的商船经舞阳水、沅水,达洞庭湖直通长江而至大海。因此,镇远也就成了黔东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镇,这也是妈祖文化能够在贵州高原传播的重要条件。
  镇远天后宫位于镇远县城西内,始建于明末清初,现存的天后宫,是经过咸同年间的战火之后,由福建籍镇远知县林品南率闽省弟子捐资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绪二年(1876年)间重建的。林品南,号林纾,福鼎秦屿人,生于清嘉庆年间十七岁赴省考,考取举人及第二十岁进京赶考,因路途颠簸患上重病,未能赶上考试,但因其德行文采表现出众,被选荐为拔贡,光绪二年(1876年),林品南赴镇远履任知县,据说他赴任后,想起当年赴任途中坐船遇到危情时,心中呼唤“妈祖佑我”,遂风平浪静。他便想何不将家乡庇佑出海之人的妈祖也请进镇远,来福佑这里的百姓?于是,立即着手选址、设计,四处奔走集资募捐。当时贵州镇远驻有大批闽商,听说要重建天后宫,纷纷慷慨解囊。天后宫便很快落成当地百姓也开始膜拜起来,每逢驾舟启航,总要先到天后宫祈祷平安。据说,镇远自从建起天后宫,河道平静许多,百姓遇难也常能化险为夷。天后宫每年有大会期三次,其中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日,最为隆重热闹,全城百姓聚结在天后宫内为天后拜寿,同时庙会的戏台上表演阳戏、辰河戏、花灯戏等戏剧,连演三天,盛况空前。天后宫在贵州苗族地区存在了数百年之久,这是海洋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深度的融合与交流,这种文化交流对镇远县的社会、经济、文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天后宫简介所说“妈祖慈悲、救世、忘己利他的真善象征,也是睿智、飘逸、侠女柔肠之美的化身,经过不断的演绎发展,终于形成了反映人类真、善、美追求的妈祖文化”。就是妈祖文化在苗岭受到苗族人民尊崇的最佳诠释,它说明妈祖与苗族人民所崇尚的精神是一致的,这也是妈祖文化数百年来能够在苗岭深山扎根的内在原因。
  3)湖南怀化芷江天后宫
  芷江天后宫是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一座妈祖庙天后宫,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南潇湘百景”之一。天后宫位于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江西街83号,在舞水河西岸与县城隔河相望。据《沅州府志》中记载,芷江天后宫由福建商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扩建,同治八年(1869年)再次修建。它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宫中有戏台、正殿、观音堂,左为财神殿,右为武圣殿和五通神殿,建筑结构完整,具有古建筑与浮雕艺术之美。门坊有浮雕画面达95幅,最大2.6平方米,小不足1平方厘米,在世界浮雕中极为罕见为,画有有王子求仙、魁星点斗、鲤鱼跳龙门等传统吉祥图案,也有武汉三镇、洛阳桥观等自然地理风光的图案,雕刻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可谓之浮雕艺术的宝库。
  上述这些现存的天后宫仍是当前旅游的热门景点,游客络绎不绝。
  “有水的地方就有妈祖”,在其他长江支流地域(汀江流域、闽江流域、湄公河流域)也都存有大量的妈祖宫庙。
  2.京杭大运河流域的妈祖文化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达1794公里1,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开掘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数以千年以来,京杭大运河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留下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被誉为“流动的、活的文化遗产”,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通过中国提交的“大运河”申遗申请,“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大运河两岸妈祖文化的历史遗迹
  京杭大运河始于浙江杭州,终于北京通州,涉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和天津、北京两市,流经苏州、镇江、扬州、淮安、清江(淮阴)、徐州、台儿庄、济宁、聊城、临清、德州、沧州、武清区、通州等二十多个市区。在近千年的妈祖文化传播的历史长河中京杭大运河两岸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妈祖文化遗迹现择若干妈祖宫庙介绍如下。
  1)宋代
  浙江
  杭州公桥的顺济圣妃庙行祠,具体建置年份不详。
  杭州萧公桥的顺济圣妃庙行祠,具体建置年份不详。
  杭州(临安)的妈祖祠祀,宋《咸淳临安志》中记载:“顺济圣妃庙,在艮山门外”具体建置年份不详。
  江苏
  江阴君山圣妃庙建于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
  镇江丹徒灵惠妃庙建于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
  苏州灵慈宫建于宋元祐年间,具体建置年份不详。
  北京通州区张家湾镇里二泗村的妈祖庙又名李二寺、里二泗、佑民观,始建于宋代,始建具体建置年份不详。
  2)元代
  江苏
  平江(苏州)天妃庙,建于元泰定四年(1327年)。
  昆山(太仓)天妃庙,又称灵慈宫,始于至元壬辰(至元二十九年)。
  刘家港天妃庙(又称路漕庙)始建于至元二十八年。
  刘河(太仓县浏)天妃庙,始建于元至元二年。
  淮阴清口灵慈宫,始建于宋代,具体建置年份不详,自元代起,转祀妈祖。
  浙江
  宁波天妃庙,始建于宋绍熙二年(1191年),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复建。
  台州(浙江临海)天妃庙,始建于延祐中(1314—1320年),重建于至正十三年(1353年)。
  山东
  德州南回营西的天妃庙,始于元代,具体建置年份不详,明天顺庚四年(1460年)、明成化辛年(1481年)面修,靖年间再修。
  济宁城北关的天妃阁,始建年份不详。
  宁海州北十里的天妃(天后)宫,始建于元至元四年(1267年)。
  登州、德州也有妈祖庙,在元天历四年(1331年)扩建之前就已存在。
  德州南回营的南关天妃庙始建元代,具体建置年份不详,明代几次修建。
  天津
  天津三叉河口天妃宫(天后宫),始建于泰定三年(1326年)。
  3)明代
  江苏
  吴县胥江西岸夏驾桥南边的天后宫,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
  淮阴清口清江浦的灵慈宫,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
  淮阴区码头镇北二公里处的惠济祠,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
  扬州的天妃宫,建于明代中叶。
  明代淮安地区大多建有崇祀妈祖的庙宇,大多名为“灵慈宫”。如正德《淮安府志》载:“灵慈宫,即天妃宫为漕而立,凡三处。”
  天启《淮安府志》续载:“郡天妃宫有四一在府学西,一在郡城西南隅万柳池;一在新城大北门内;一在清江浦。祀天祀神神姓林,莆田湄洲人,海、漕二运,大著神功。”从明末开始,惠济祠已融入天妃崇拜,与原有的碧霞元君信仰共同祭祀。清代,由于漕运的原因,妈祖地位进一步提升,因此惠济祠又别称为天妃庙、天后宫。
  河北
  
  沧州南排河镇后唐村的天妃娘娘庙,始建于明代,具体建置年份未考
  。
  4)清代
  山东
  台儿庄妈祖庙,始建于清朝初,具体建置年份不详,1938年毁于战火,今已重建德州北厂运河东岸的天后宫,始建于道光年间,后迁至城内大营东街。
  江苏
  淮阴城北莲花街的天后宫,建于道光八年(1828年)。
  淮阴泗阳县众兴镇的泗阳闽商会馆,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具体建置年份不详。
  淮阴淮安区淮阴区码头镇惠济祠,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已毁,现存一碑。
  淮阴淮安区城北莲花街的福建会馆,始建于清顺治年间,乾隆五十一年重建圣母殿。
  淮阴清晏园紫藤花馆原有一处天后宫,现已失存,具体建置年份不详。
  淮阴淮安区楚州宾馆院内原有一处天妃祠,现已失存,具体建置年份不详。淮阴淮西区宋集镇境内原有一处天妃宙,现已失存,具体建置年份不详。
  镇江山巷底的天后宫,始建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
  北京
  光绪《顺天府志》记通州也有天妃宫两座,一在北门内,一在门外,具体建置年份不详。
  御苑圆明园惠济祠,始建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
  (2)妈祖文化传播于京杭大运河是时代的需求
  漕运起源于秦朝,但在北宋时代,漕运对国家的生存更为重要。这关系到是否满足国计民生,维持政权,能否正常运转的根本大事。正如宋人张方平所说的:“国家漕运,以河渠为主。……今仰食于官者,不惟三军,至于京师士庶以亿万计,大半待饱于军稍之余,故国家于漕事至急至重。”1元明清均定都北京,南粮北运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漕运因此受到历代皇帝的重视。
  妈祖在宋代敕封的最高封号是“妃”,元朝定都北京,元代伊始,元世祖(忽必烈)就于1288年敕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在元代,共有五次敕封,其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漕运,王敬方《褒封水仙记》中说:“国家漕运,为事最重,故南海诸神,有功于漕运者皆得祀。惟天妃功大号尊,在祀最重。”可以说,在元朝,妈祖信仰与国家的社稷安稳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了。
  清康熙帝每次南巡时,都到江苏淮安市淮阴区的惠济祠祭拜,《圣祖仁皇帝圣训》记载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第五次南巡期间,“癸卯,上幸惠济祠阅视毕,谕大学士,诸大臣及河臣等朕留心河道,亲阅者屡矣……朕每至河上,必到惠济祠以观水势……”2据说,当年康熙帝曾赐御笔墨宝。乾隆皇帝多次南巡都要到清江浦视察,当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时,就拜谒了惠济祠,并且亲自为惠济祠撰写了《修惠济祠碑文》,并先后心“惠济祠”作了6首七律3。
  乾隆之后,嘉庆帝继位,对妈祖的祭拜依旧传承下来,但其一直未能南巡,到清江浦去拜谒惠济祠里的天后的愿望自然也不能实现,甚感缺憾,于是决定在京城建一天后宫,《仁宗实录》记载嘉庆帝于嘉庆十七年(1812)所下谕旨4:
  朕敬礼神祇,为民祈福,大内及御园多有供奉诸神祠宇,每遇祈报,就近瞻礼,以申诚敬。惟水府诸神,如天后、河神,向无祠位,著百龄亲赴清江浦,于崇祀各神如天后、惠济龙神素昭灵应,载在礼典者,将神牌封号字样详缮陈奏,俟后庙宇落成,照式虔造供奉,以迓神庥,将此谕令知之。
  于是,嘉庆皇帝在京城的御苑“圆明三园”之一的绮春园内,建造了一座同清江浦惠济祠一样的天后宫,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上半年建成之后,嘉庆帝经常前往祭拜,承继祭典惠济祠正殿檐下悬挂嘉庆御书“宅神天沼”“德施功溥”二块殿额。殿内神龛供天后神牌,刻“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天后神位”由此可见,历代朝廷对漕运及河务安全的重视与妈祖作为漕运之神的地位大大提高有密切关系(见图1一图4)
  2002年初,在聊城的大运河市区段发现一艘古船残骸,从船的特征及挖掘出的瓷器来看属于元代运粮船,一般漕船身长18丈,宽1.8丈,深1.8丈经专家复原成如图所示。
  宋代以降,人们普遍把妈祖作为海神来崇拜,沿海一带百姓出海谋生者,企盼得到神灵的保佑,而作为人工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把妈祖作为主要的神明来祭拜,根本的原因是时代的需要和民众的推动,所以人们不仅把妈祖作为海神,而且赋予妈祖广泛意义的水神,如果把大江大河看作是海洋对内陆的延伸的话,也就不难理解妈祖是“水世界”的神明了,可以说,凡是有水的地方,大都有妈祖文化的踪迹。
  (3)当今大运河沿岸几座典型的妈祖宫庙
  1)沧州黄骅妈祖殿
  河北省黄骅市南排河镇后唐村的妈祖殿据传是明代年间建造的,当时正殿供奉天妃娘娘和其他三位娘娘,东殿供奉龙王,西殿供奉送送奶奶(送子奶奶)。庙内的三通碑刻分别是一座铜碑、一座铁碑、一座石碑,它们记载了建庙及修缮历史,后被拆毁。现有的妈祖庙是1995年,后唐村村民重新供奉起天妃娘娘(见图5)所建大门右侧是妈祖殿,殿内后排供奉佛教诸神像,前排供奉妈祖,而左侧是渤海观,供奉民众信仰的当地五个道士的塑像,称为师傅林(见图6)。
  2)枣庄市台儿庄的天后宫
  枣庄市台儿庄的天后宫位于山东台儿庄。据《峄县志》记载:“台庄天后宫在城东南六十里台庄阐西,始建于雍正年间,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1938年毁于抗日战火,2010年在原地重建,天后宫为二进庭院格局,由正殿、左右厢房,钟鼓楼等建筑构成,建筑风格具有闽南特征,建筑面积1508平方米(见图7—图9)。台儿庄是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重镇,台儿庄的天后宫在当年运送漕粮时,是所有过往船家必定朝拜的圣地,船多人众,当时台儿庄“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乾隆帝下江南时曾多次上岸视察,台儿庄的繁华给乾隆留下深刻的印象,高兴之余,乾隆皇帝赐予台儿庄“天下第一庄”的美誉。
  3)泗阳天后宫
  泗阳天后宫,始建于康熙年间(1664年),由闽商所建。自宋至清,泗阳是千里运河的漕运重镇,称为江楚大地水陆要冲,巨商大贾云集,天后宫建筑原为三进,1939年部分建筑毁于抗战战火,今存前殿与大殿(见图10)。
  在泗阳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运河中间的如意岛、古祥岛之间建成泗阳妈祖文化公园,并在运河边建立起三面妈祖塑像,整体高度32.3米,意妈祖的诞辰日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基座为9.09米,寓意妈祖的升天日是农历九月初九,圣像整体高度为20.12米,寓意为妈祖文化园于2012年奠基(见图11)。
  4)镇江天后宫
  镇江天后宫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新坝镇,自两宋以来,镇江是的著名的出海口和军事据点,扼守海上贸易与漕运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南通市镇江山巷底的天后宫始建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沧海桑田,当年的运河经过历史岁月的变化,现河宽已大为缩小,天后宫就在运河的支流旁边(见图14),原宫庙建筑已毁,据当地老人回忆,现仅存当年天后宫的一间偏房(见图12)及青石质井栏古井1口,然而却尚有以天后宫命名的社区服务机构与主要街道(见图13、图15)。
  二、京杭大运河妈祖文化的若干特征及其文化产业
  1.妈祖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和”的精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妈祖文化以其独特的包容性收纳着并融入了京杭大运河沿岸各种地方因素文化。河北沧州黄骅妈祖殿的特点是在妈祖殿中既有佛像,又有妈祖塑像,而且妈祖头部的装饰显然是佛像打扮,而身上却披挂着传统的妈祖服饰。同时,妈祖殿的左侧则与渤海观相通,渤海观里供奉着当地崇拜的五位道士的塑像,渤海观大门的楹联写道:“祈福娘娘庙,问道师傅林。”妈祖殿与渤海观合二为一充分体现了妈祖文化与佛道相容、妈祖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相融合的特点,而正是这种融合使得各种文化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曾有过关于妈祖文化属性的争论。江苏泗阳天后宫住持是来自南京栖霞寺的僧人,2016年年中,有一道士认为妈祖属于道教,泗阳天后宫理应由道士主持,而现时却由僧人主持,认为不合妈祖文化的宗教属性,于是以名誉权纠纷的理由,一纸诉状书告到了当地法院,然而,2017年7月法院开庭前几天原告撤回了诉状。其实,关于妈祖文化属性的争论由来已久,依笔者来看,妈祖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其主要原因是集儒、道、释、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等诸多文化于一体的一种特色文化,其根本属性是民间文化,故不宜用单一的属性来解释妈祖文化,这正是体现了妈祖文化的包容性,也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和”文化。
  2.千年的京杭大运河传播了千年的妈祖文化,同时,千年的妈祖文化也为千年的京杭大运河文化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京杭大运河的妈祖文化传播史中,妈祖宫庙此兴彼伏,而妈祖文化却传播久远而不衰。从江苏镇江天后宫的历史发展来看,虽然天后宫不复存在了,但从没有被历史所遗忘,被毁几十年后,人们仍然依天后宫为名来命名街道而在河北沧州的黄骅妈祖殿,在被毁几十年后仍在当地的民众的努力下得以重建。
  3.妈祖文化的产业化京杭大运河千余年来,商家、船家极为崇拜妈祖,所以凡是有码头的地方,大都有妈祖庙,同时也是商业集市的重镇,这就形成了颇为壮观长达一千多公里的妈祖文化带和经济带如今,在长达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的沿河两岸,从北京的通州到浙江的杭州,诸多的地方政府都在开发京杭大运河文化产业,都直接或间接地利用妈祖文化开发“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妈祖文化产业。
  “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见图16),漕运的兴起,船家及商人对妈祖的崇拜,使天津建立起众多的妈祖庙,有庙的地方就有庙会,有庙会就有商品交易,加上漕运、盐务、钱庄等发展因素,对天津成为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和商品集散中心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妈祖文化的哺育促进了天津的发展,使得天津成为重要的文化与商业重镇至今妈祖文化仍是天津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上规模盛大的皇会——娘娘诞辰吉日就在天津举行,皇会上表演高跷、龙灯、旱船、狮子舞等各类娱神娱人的节目,吸引了无数的民众前往参加,通宵达旦,“数日之内,庙旁各铺店所卖货物,亦利市三倍云”。妈祖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天津市的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政府大力弘扬妈祖文化,连续举办多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同时,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滨海旅游区建设滨海妈祖文化园,园区占地面积达3.9万平方米,园内的妈祖圣像高度达42.3米,气势宏伟,是迄今为止全球最高的妈祖像建立滨海妈祖文化园,吸引了大量的台资、外资,同时以天津天后宫为依托,当地政府开发了天津古文化街,坚持“中国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经营特色,古文化街内有近百家店堂,以经营文化用品为主,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天津古文化街旅游区也被授予国家5A级景区。
  江苏是京杭大运河流经的重要省份如今大运河的江苏段仍在发挥运输的作用,同时,江苏还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如建造运河船舶文化博物馆,苏州大运河遗产展示馆,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无锡数字博物馆,常州市大运河记忆馆等,并正策划出版“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出版工程”,计划以漕运为主题打造一个集休闲、度假、旅游等于一体的漕运城镇江则正打造“运河第一街”等文创产业。在江苏泗阳也建立起国家4A级“泗阳妈祖文化园”,在妈祖文化园中建立素食馆和观景平台、静心亭、吉祥如意锁及慈航护佑的组合雕塑群等人文景观,同时在如意岛与吉祥岛之间建立起长350米的“Z字形连桥,成为集水利、生态和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景点,被誉于“千里运河上最美的妈祖文化遗存”。(见图17)
  2002年,山东枣庄台儿庄经济开发区起步建设,总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2006年3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十多年来,台儿庄经济开发区充分利用台儿庄在抗战中影响与妈祖文化的感召力,大量吸纳和聚集一批台资企业落户,已逐步成为吸引台商投资的聚集地,同时,先后有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客商独资或合资的企业入驻,台儿庄各类博物馆林立,商铺成行,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利用抗战的遗产资源和大运河的文化优势,而且在原址上重建了巍峨壮观的天后宫,在天后宫前的牌坊间有金水桥、广场等。园区中每天早晚两次再现乾隆下江南的隆重表演,场面盛大恢宏,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亮点(见图18)。
  京杭大运河起自浙江杭州,流经湖州、嘉兴,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宿迁、徐州,山东枣庄、济宁、聊城、泰安、德州,河北邢台,、衡水、沧州、廊坊,天津武清以及北京通州22个市和区,是祖先留给后人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文化遗产。在它的两岸孕育了一座座璀璨的名城古镇,凝聚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众多领域的丰富信息,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前国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背景下,京杭大运河文化包括运河两岸传播的妈祖文化,无疑都是值得挖掘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今,在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北京通州也正在大力打造京杭大运河文化,可以说,京杭大运河两岸的省市打造大运河文化产业带正方兴未艾,而延续千年的妈祖文化仍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第二节 妈祖文化传播的主体
  妈祖文化传播离不开不同类型人群的推动与发扬,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商人
  上海一泉漳会馆的碑文中记载:“吾邑人旅异地,而居市贸易,帆海生涯,皆仰赖天后尊神显庇,俾使时时往来利益,舟顺而人安。且吾邑人聚首一堂,而情本,爱如手足,更仰赖关圣尊神灵佑,俾使家家通达义理,心一而力同也。此所为前宫后殿与会馆二而一也,合庙堂于会馆也。”1商人们在企盼得到妈祖护佑的同时,还赋予天后宫以人际交流与商业信息交换及与所在地区进行各种联系的纽带等功能,历史上众多的天后宫也往往与各地的会馆合为一体。
  明代,澳门作为中外贸易的一个桥头堡,海上商贸活动十分活跃,澳门很快地从一个小渔村成为商业繁荣的海港城市,作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自然也受到众商家的顶礼膜拜,为答谢妈祖的保佑,商人集资筹建了妈祖阁,在妈祖阁“第一神山”石殿横梁下方刻有“明万历乙已德字街众商建。崇祯己巳怀、德二街重修”。这表明,商业的发展与繁荣促进了妈祖信仰的发展。
  又如宁德市寿宁县斜滩镇的斜滩村汇聚了发源于福建政和新康和浙江庆元岭头、西溪的几条主要河流,一路奔腾,最后经赛江注入东海。当时寿宁县、政和、周宁、泰顺县的茶叶、桐榛油、粮食等大宗货物由此装船外运,而沿海的鱼、盐、棉布及南北杂货由船运至斜滩,然后再转运到内地,该地成为闽东北及浙西南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商旅云集,络绎不绝,各行各业生意兴隆,清代县令宋际春曾赋诗《咏斜滩》:‘岭势从天下,滩流委地斜风烟团一市,竹木绕千家。夜剧村偶逢,春寒县闭衙。鲤灯今夕见,百里最繁华。’描绘的就是当时斜滩的繁华景象。据记载,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货运船只多达200多艘,船夫达400多人。如此繁华的水运带来经济的繁荣,于是,清代的商船商队共商筹建天后宫,以酬谢庇佑之恩,于是建起了斜滩天后宫。”1
  泉州市晋江市金井镇陈厝村的顺济宫的楹联曰:“涉利大川,万里帆樯依觉路;灵分湄岛,千秋赫濯奠围江。”海商认为之所以盈利全靠妈祖保佑,而商人对妈祖的感恩往往体现在建妈祖宫庙以供祭祀等上。
  纵观历史,历代商人对妈祖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闽粤两省分布在辽庄河表堆子祖世界各地的商会大都供奉妈祖,诸如福建会馆由众人倡建等。现代妈祖文化的传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高潮。作为妈祖文化发祥地的莆田商人走南闯北,在大陆大多数省市建有莆田商会,而这些商会大都以妈祖的形象为商会的会微,有的商会还在所在地举行纪念妈祖的各项活动,这些莆田商会有力地推动了妈祖文化在各地的传播。
  二、统治阶层
  1.历代皇帝的推动
  自宋以降,妈祖受到宋、元、明、清皇帝的30多次的褒封,从“夫人”“妃”“天妃”直至“天后”,并列入“春秋致祭”的国家祭典。
  宋代,宋宣和五年(1123年),因出使高丽受到妈祖护佑而平安得返的给事中路允迪的奏请,圣墩妈祖庙被赐“顺济庙”庙额。此后,妈祖先后十三次获得封赐,封号也从“灵惠夫人”到“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妈祖的神格得以空前的提升。
  元代,朝廷对妈祖的褒封达五次,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从此,妈祖的神格地位从人间神跃升为天上尊神,直到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封为“护国辅圣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明代,朝廷对妈祖的褒封仅有三次,但影响不可小觑,明成祖朱棣亲撰的《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对妈祖的神格作了极致的褒扬,郑和七下西洋所撰的《天妃灵验之记碑》体现出对妈祖的极端虔诚并随着船队到达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这对妈祖文化的传播产生历史性的深远影响。
  清代,朝廷对妈祖的褒封多达16次,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晋封妈祖为天后,封号字数高达64个字,达到无以复加的地位。皇帝本身亦亲历亲为,清康熙每次南巡时都到江苏淮安市淮阴区的惠济祠祭拜妈祖。乾隆帝第一次下江南时,就拜谒了惠济祠,嘉庆帝继位后,由于政务繁忙,干脆在京城的御苑圆明园内,建造了一座同清江浦一样的天后宫。雍正年间,清廷下令各地凡有天后宫的都要祭祀天后,且皆由地方主官主祭妈祖分灵庙在全国就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出现。史料记载,“雍正六年(1728年),朝廷令天下沿海州县立庙世祀,知县韩从王鸠众重建。”1无疑,历朝皇帝对妈祖的重视是推动妈祖文化传播主体中最具权威性和执行力的。
  2.各级官员的推动
  在历代朝廷的重视与推动下,各级官员亦不敢怠慢,于是各地的政府机构纷纷新建或重建妈祖宫庙。
  根据史料记载,泉州府普江县城外西南江口山之下的天妃宫始建年代至迟在明代。
  嘉靖《崇武所城志·庙祀》中记载:明朝永乐间,命太监郑公和使西洋,奏令福建镇守官重新拓之,而宫宇益崇。
  莆田人在外为官者的推动。莆田被誉为“文献名邦,海滨邹鲁”,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者众多,明代在广东省徐闻县任职的就有十多人,如明嘉靖四十四年,康云程任其知县;林应骢任县丞;余芳任明宁巡海检等,这些来自妈祖信仰故乡的官员对妈祖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徐闻县,妈祖庙遍布各地。
  外地人在莆田为官者的推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根据历代易地任官职的规定,外地人来莆任职期满后也极可能带走妈祖文化进而传播开来。
  三、文人墨士
  妈祖信仰能得到自宋以降文人的青睐,这本身应源于妈祖对历朝使节的庇护的传说,而这些代表国家出使的儒十,学富五车,再加上作为儒士之首——皇帝对妈祖的推崇,自然是对妈祖文化崇奉有加。自宋以降,上到皇帝,下到一般文人,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所能收集到的历代妈祖诗作共有六百多篇,如宋代大文学家刘克庄、黄公度等有佳作存世。
  福建省漳浦乌石妈祖宫的创建传有一段佳话。林上章(1524—1600年),福建省漳浦县人,林安的第十一世孙,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进士,廷试赐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据传,林士章在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入京赴考,途中,遇一少女,手提花篮,脚穿绣有菊蕊的布鞋,向林士章兜售鲜花,林士章歉意道:我即将赴京赶考,路过此处,买花无用处卖花少女笑称:既是如此,不买亦可,但有一联,我出上联,请答下联,上联是:“鞋头绣菊,朝朝踏露蕊难开!”自幼聪慧的林士章却一时对不上,少女安慰说,此联难对,容当后想。说罢即飘然而去林士章屡屡苦思,却不得下联会考顺利,进入殿试,皇帝手指折扇,出一上联,要参加殿试的考生答下联:
  “扇上画梅,日日摇风枝不动。”
  众考生愕然,无人能答下联,此时,林士章突然想起卖花少女所出的联,便脱口而出:“鞋头绣菊,朝朝踏露蕊难开。”
  皇帝以为这联是“绝对”,但林十章却对出,实难可贵,但略带脂粉气,便笑道:“林士章真探花郎也。”皇帝钦点探花,一时传为科举佳话,而林士章却知道是妈祖护佑子孙“大魁天下”的。
  林士章探花及第后,先后担任过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等多种职务,并终生供奉妈祖。明万历九年(1581年),林士请求归休,回到漳浦县城定居。归乡途中,前往莆田湄洲岛妈祖祖庙朝拜妈祖,并迎奉妈祖金身,回乡兴建乌石宫供奉。
  国、国内移民
  清代初期因长期战乱人口稀少,天府之国大量荒芜的土地亟须开垦,而其他省市则显现地少人多的现象,不得不另谋出路,朝廷适时提出优惠政策,鼓励其他省份的多余人口迁徙到四川据统计,在清朝前期长达百多年的移民中,四川汇聚了十多个省份的移民,这其中湖广占移民总数约25%,所以有“湖广填四川”的说法,但也有占比例较少的福建移民。大量的移民不仅给四川带来了人口数量的增加,而且带来了原乡文化,文其中包括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这些带有精神寄托性质的民间信仰也大量出现在四川大地上。妈祖文化的传播也主要是在清初的移民大潮时出现的。福建是妈祖的故乡,然而,作为妈祖信仰程度不亚于福建的广东,也把妈祖作为移民的精神家园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省的州、县曾有两百多座天后宫(天上宫),至今尚存少许的天上宫,成为四川大地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其原由正如彭邦本所说的,“闽籍移民善于经商,经济实力雄厚,重视文教传承,故其人口虽然不多,却有足够的财力修建数量甚众的会馆。
  早年重庆流传的民间谚语称:“湖广馆的台子多,江西馆的银子多,福建馆的顶子(官帽)多,山西馆的轿子多。”闽人不仅财力雄厚,而且因为耕读传家,重视文教,往往又多“功名之士”,即以有顶戴官衔之人多而著称,这无疑更让天后宫脸面生辉。”1然而,要指出的是四川的天后宫却不仅仅是闽籍人士建造的,也有广东等省籍的移民,自宋代以降,广东民众对妈祖十分崇拜,正如宋代莆人刘克庄(曾任工部尚书等职)所言:“广人事妃,无异于莆。”在广东人迁移时,势必也把妈祖信仰带到四川去。
  福建是台湾移民的主要来源地。史书记载与考古发现说明,自唐始台澎就有从大陆的移民,连横的《台湾通史·开辟纪》中说:“及唐中叶,施育吾始率其族,迁居澎湖肩吾汾水人,元和中举进士,有诗行世,其《题澎湖》一诗,鬼市盐水,足写当时之景象。”据《光明日报》1991年8月2日报道:“台湾学者在台北县的考古发现了大量的唐代金器和钱币等古物,经考证证明,唐代肯定有大陆人渡台定居。”2宋元两朝代,福建沿海人民向台澎移民的数量已逐渐增多到了明代,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移民浪潮,其一是军事移民,郑成功收复台湾所带的三万多部队就是以福建闽南人为主,同时,这些将士的家眷也随军迁往台湾。郑成功来台后,经济上实行屯垦、军事上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鼓励来台闽南人开垦良田,久之,人口渐多,形成村落
  其二是民间移民,清初,清政府推行“禁海”政策,将沿海民众迁入内地,此时,郑成功派人招徕流民充当士兵或开荒种田,据邓文金教授统计,“郑成功时期就有十数万人迁台。”3到了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朝廷准许在台的原先移民,可回原籍接家眷过台自汉唐起,莆田也有民众前往台澎,“莆田人林藻,乃莆田九牧林始祖林披第二子,唐贞元七年(791年)进士,后官岭南节度副使,曾参与管理对琉球等地的番舶管理。”4雍正年间,由兴化知府调任台湾知府的沈起元主张福建向台湾移民,解决闽地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矛盾,同时又能解决台湾人少地多的问题雍正期间,有不少的莆仙人移民台湾,据蔡国耀研究,明末清初在台的莆田人约有万人,明清两朝是大陆大量移民迁徙到台湾的时期。据台湾文献委员会编撰的《台湾省通志》所载:明永历四年(1649年),台湾人口为5万人,到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增至194.5万人,其中,闽南人占台湾汉人总人口的比例高达80%以上。1福建沿海一带,尤其是与海上经营有关者,对妈祖信仰十分虔诚,在去台时,为保平安渡过难以预测的海上凶险,乞求神灵的保佑,往往随身带着妈祖神像,自然也就把妈祖信仰传到了台湾。
  在妈祖传播的历史长河中,百姓始终是主力军。“雍正八年(1730年),湄洲岛人林永兴奉妈祖像并携眷定居台湾大甲镇(后由镇澜宫祭祀),俗称大甲妈。”2台湾鹿港兴安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莆田移民到鹿港而建成的妈祖庙,至今还保存着当年渡台时带来的软身妈祖。
  浙江象山南田岛金漆门渔村圣母宫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占地千余平方米,光绪十二年(1886年)十月重修,梁上有“台州渔胞金贵庚等十六人捐银重修,飞龙光绪十二年菊月吉旦。”
  台湾的妈祖宫庙供奉着来自不同地方分灵的妈祖,自湄洲妈祖祖庙分灵面色呈粉红色的称为湄洲妈,自泉州天后宫分灵面色呈红色的称为温陵妈妈(古时泉州亦称温陵),自厦门同安银同妈祖庙分灵面色呈黑色的称为银同妈。
  然而有趣的是,妈祖信仰的传播不仅是单向的,天,口有时也是相互的台湾台北慈佑宫妈祖庙就分灵到了福建莆田市仙游龙纪寺朝天阁。
  五、宗教人士
  妈祖文化不隶属于佛教或道教,但这并不碍于妈祖文化的传播,宗教人上对妈祖文化的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台湾北港朝天宫的历史有三百多年,源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佛教临济宗第三十四代禅师树壁奉湄洲妈祖神像来台,在诸罗海口笨港登岸,此时台湾经过明代的发展,人口、经济也相对发展较快,从福建移民过来的先驱对妈祖十分虔诚,见僧人奉妈祖神像过来,认为是上天所赐,恳请留下主持香火,当初供奉神像的地方仅为民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于明代来台垦殖的福建省同安县人陈立勋等人事业有成,经常碾米贩运内地,时感神灵,思报神恩,乃捐地建庙。”1台湾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林衡道教授在为《北港朝天志》作序中写道:“全台有四分之一自称由北港朝天宫分灵建庙,近数十年来,海外亦有美、日、菲等二十余国(或地区)迎请朝天宫妈祖分身建庙崇祀。”2
  六、官兵将士
  据史载,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廿三妈祖圣诞之日,郑成功起兵收复台湾,出征前,郑成功的部将林圯(同安人)恭请银同妈神像上战船供奉,以祈求妈祖庇佑。次年(1662年)二月一日荷兰总督揆一终于投降,自此,收复了被侵占长达38年的台湾收复后,郑成功为纪念妈祖的庇佑之功,创建鹿耳门妈祖庙,成为台湾第一座黑脸妈祖庙,可以说,银同妈祖庙是台湾各宫庙的黑面妈祖的祖庙。
  在历史上军人所建的妈祖庙多在清代,靖海将军侯施琅在康熙二十三年扩建湄洲妈祖祖庙,台湾嘉义新港奉天宫为清军提督王得禄(台湾嘉义人)所建。厦门鼓浪屿鼓新路的三和宫也是由王得禄所重建,并作一碑记《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全文如下:“窃维天心丕显,群瞻霄汉之光。帝运遐昌,共丽车书之统。故河神效顺,海若输诚,而圣母之昭昭灵应,不啻有桴鼓之捷,风草之微,余盖尝于吾身亲见之也。昔年由邑招集义勇,剿捕林逆,蒙恩擢用嗣因蔡、朱二逆猖獗,亲带舟师追捕,于嘉庆八年间,收抵三和宫前,修长葺战舰。见庙廊之就敞,起募建之思,冀神听之可通,默许重兴之愿由是舟师所向,屡立微功,累迁至水师提督。己巳秋,渠魁扑灭,海氛底定,亦蒙恩情晋封子爵,赏戴双眼花翎回恩向日祈祷之诚,其昭应真有历历不者矣。神光既普庙宜新,谨捐廉俸鸠工庀材,而行户巨商,亦各喜檀施,共襄盛举。今已落成矣,但见栋宇垣墉,崇宏坚致;西来山色,千重翠黛拥雕梁;东向波光,万顷琉璃辉宝座,此余所以酬圣母之恩,而明明对越,惕惕凝诚,余心终有不能自己也。时嘉庆癸酉(十八年)孟冬之月。钦命提督福建全省水师军务统辖台澎水陆官兵世袭二等子王得禄。乡进士兼选知县王珪璋书丹。”王得禄不仅在厦门重修妈祖宫,也在漳洲龙海的浯屿修建天后宫,并立有《重修语屿宫碑记》,同题名的还有其同僚杨继勋等将校。
  据李玉昆统计在大陆兴建的妈祖庙有不少是古时军人所建或修缮,如:
  总督:姚启圣重修福建莆田湄洲妈祖庙及福州闽安镇天后宫。
  提督:兰廷珍于康熙年间建厦门平台宫等。
  将军:福建长乐天妃宫由郑和修建;广州归德门外五羊驿东天妃庙,洪武元年由征南将军廖永忠所建;莆田平海天后宫由施琅将军重修;厦门鼓浪屿三和宫为清水师名将王三得禄修建等。
  总兵:定海天后宫,康熙年间总兵蓝理所建;南澳放鸡山天妃宫由明副总兵晏继芳移建于海岸;福建平潭南炮台天后宫,由总兵孙大刚倡建。
  副将:澄海城外校场左天后宫,乾隆二十七年由副将陈应钟倡建;莆田文峰宫,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由副将徐庆超重修。
  游击:宁德游击署前天后宫,乾隆二十一年游击萨克慎捐建;海澄天后庙,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本营游击匡祥拓建。
  千总、把总:诏安胜澳天妃宫,祯十年(1637年)把总汪汇重修;新会崖门天后宫,道光十九年(1839年)千总张玉堂重建;遂溪通明港天后庙,万历十四年(1586年)由白鸽寨把总童尤建,万历三十九年把总蒙动重建。
  千户:合浦天后庙,洪十五年(1382年)千户林春建。
  守备:威海天后宫,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守备费允论重修;罗定天后庙,天启五年(1625年)兵备道蔡善继建。
  妈祖庙的不少的庙额也是因军人所奏而颁发的。如清朝水师施世骠,南澳总兵兰廷珍平叛后上奏康熙后赐“神昭海表”匾,分挂于台湾、湄洲、厦门三处天后宫等等。
  在山东威海刘公岛的清军海军公所中设有“祭祀厅”,供奉妈祖的神像,两旁挂着龙旗和红底白字的“天上圣母”旗。陈悦在《北洋海军的妈祖崇拜》1一文中介绍,1888年在威海正式建军的北洋海军,虽然在武器装备、训练教育乃至很多生活方式上都极为西化,但军中却存在着制度化的妈祖崇拜现象。根据北洋海军1889年版服制章程的规定,北洋海军每逢农历十五以及妈祖诞辰,军舰上都要悬挂专门设计制定的天后旗。出于对天后娘娘妈祖的崇敬,天后旗的尺寸甚至大于作为清政府国旗和海军旗的龙旗。以当时舰上使用的最大号旗帜为例,最大号的龙旗长4.32米,而最大的天后旗的长度则为5.51米,旗面的图案则与当时民间船舶悬挂的天后旗无异,都是红色旗面,上面绣有黑色的“天上圣母”四字。根据记载,北洋海军除了在制度中使用天后旗、定期祭祀,还存有很多生活化的妈祖崇拜细节。各舰船上普遍供奉妈祖牌位,在今天的日本福冈东公园“元寇”史料馆就保存有一件甲午战争中日军从威海掠走的实物,是从沉没在威海的“靖远”舰上打捞获得的木质妈祖神,高94.5厘米、长45厘米、宽22厘米,神龛内中央的牌位上镌刻着“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天上圣母”,北洋海军舰船上的妈祖神龛如图同时,清代的福建船政建有妈祖庙,每当建造一艘军舰,在下水之际都要举行祭拜妈祖的典礼,在山东庙岛的妈祖庙“显应宫”,北洋海军各舰船的模型被摆在神像面前,祈求受到庇护。这些官方形成的制度化崇拜妈祖的现象,大大地促进了妈祖崇拜的盛行。
  七、流人
  流人,是指古代中原流放边疆的犯人清承明制,《大清律》中规定五种刑,即笞、杖、徒、流、死等,而流人,则是虽犯罪较重但不至于致死者,但终生不得还乡辽宁地处关外,历来是历代王朝作为流放犯人的主要地区之一自清军入关后,大量的人口随军迁徙到关内,引起大量人口的流失,上地荒芜,生产力低下,为发展曾为清朝发祥地的辽宁地区的农业生产,清顺治十年(1653年)颁布鼓励民众移民的政策,同时,也把大量的犯人流放到这里。明末清初著名学人吕留良(1629—1683年),因康熙年间拒应满清的鸿博之征,雍正十年(1732年)被开棺戮尸,其后代百余人被流放黑龙江。国学大师章太炎认为“齐齐哈尔人知书,由用晦后裔谪戍者开之”。由于长期的文化积累,形成了独特的辽宁流人文化清康熙年间,“福建同安流放到此的流人陈德及其子孙,最初被发配给宁古塔将军府所在地(今海林市旧街古城村)满人为奴,后又由奴入庄,由庄入旗。陈德后代分枝繁衍至今有数千人之众,共分三支,分布在宁安市范家乡劳动村(一支长子陈钟语)、范家乡茂盛村(二支次子陈钟功)、海林市石河乡孟家村(三支三子陈钟浩)。孟家村又称庙山村。根据陈氏家族口口相传,当时陈氏与同船人在黄海遇台风时,曾经共同祈求妈祖救助,承诺登岸后立庙奉祀。后经陈、柳、卢三姓共议,在宁古塔密江村修建妈祖庙,该村也因此改称庙11村1947年,东北进行土地革命,该妈祖庙被拆毁。妈祖庙又称娘娘庙,庙前曾有两棵巨大的榆树,旁边还有古井。宁古塔流传有一首民谣:‘西阁庙,庙最全。观音阁,空中悬。河伯关帝娘娘庙,十殿阎君真好玩。晨钟暮鼓楼东西,门楼临江望渔船四根旗斗竖庙前,楼台殿阁布悬崖。庙后石洞住神仙。’同谱还有一则陈氏流人先祖的祖训:‘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而而追念先远之德,水源之根本也。’自1982年以来,牡丹江陈氏流人后裔多次前往同安寻根问祖。2012年以来,陈氏三支族人开始会聚,举行祭祖仪式,并投资100
  多万元人民币,在劳动村兴修了陈氏大宗祠,同时,拟在庙山村申请复建中国最北的妈祖庙。”1古代,流犯的地区尚有岭南、海南、云南、贵州、新疆等边远荒芜之地,这些地区是否还有流人所建的妈祖庙尚待挖掘。
  八、不满现政权的人士
  在越南,妈祖信仰也是普遍流行的。据越南学者阮玉诗不完全统计,仅在“越南湄公河流域,妈祖宫庙就有120多座”2“越南西南部的薄寮(又译为勃廖)省的华人移居可追溯到明末清初,至少有300多年的历史,在薄寮至今还有一棵巨大的芒果树,被公认为‘越南遗产’。在《越南芒果树》一文中介绍说:‘1680年,中国明朝的流民不服满清统治,迁居到西南部的这里沿海地区。定居时看到一棵足有一人环抱的芒果树,此地区是沿海,到处都是海水,可是在芒果树下有一股淡水水源,于是就定居下来。’薄寮市永利村有个明乡,‘明乡’意指家乡是明朝,他们要继承明朝的香火,这些人都有反清复明的思想倾向,当这些人士迁居到越南时,自然也把家乡的神明带过去,薄寮省现存妈祖宫庙十多座,这些宫庙主要是由祖籍广东的华人供奉的,建庙时期为清代,如今薄寮市的主祀妈祖的三座天后宫,2014年都被越南体育文化旅游部公布为国家级文化遗迹。”3显然,有些妈祖宫庙是由当时反清复明人士失败后逃到越南建立的。
  九、国外敬仰妈祖文化人士的推动
  菲律宾人的妈祖信仰从17世纪开始就已存在,并与菲律宾人的天主教相互信任与和谐共存,1954年,世界天主教会在菲律宾举行祈祷大会,教皇特封妈祖为天主教七圣母之,并为她隆重加冠。
  据越南学者张英进(越南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调查,“越南薄寮省的华人还是京族人、请柬族人,都会到宫庙祭拜天后,祈求天后和众大神保佑全家平安,四季丰收,事业发达。久而久之,这也成为薄寮华人与不同民族,进行信仰文化交流的标志,……华人和京族人生活在一起,华人文化与当地文化产生交流是很自然的,华人可以接受京族的信仰文化,自然也有一些京族人对天后信仰产生兴趣,所以薄寮的天后信仰,已经是华人和当地其他民族共同的信仰。”1
  台湾日据时期,日本人中治稔郎在台北中山北路七巷191号兴建天母宫,宫中祀奉日本天母波婆神等,称为“天母教”。日据的后期实施“皇民化”政策,当权者下令没收“台湾神明”并集中销毁,当地居民为维护妈祖信仰,不让湄洲妈祖等神像毁于一旦,便与中治稔郎合作,把妈祖与日本的天母一并祭祀,于是这种合祀便一直继续下去。
  十、华人华侨的推动
  李天赐指出:“中国民间信仰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把历史上一些有功于民或品德高尚的官吏及各种杰出人物当作神灵来崇拜,有不少城隍及各地乡上神明即然。出国华侨在把祖籍地神明信仰传播国外的同时,也把这种文化传统带到国外去,从而创造出不少海外本土神明。”2华人华侨是妈祖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的主体。
  古代移民主要有两个方向,其一是移民琉球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朝廷为加强琉球对朝的贡贸易,实行“用夏变夷”的传统对外政策,决定赐闽人三十六姓给琉球,时至今日,许多琉球人是闽籍后裔;其二是移民东南亚、日本。自宋至清,由于各种原因,福建居民移居东南亚人数连年增加,尤其是明清时期,东南亚地区的华侨竟有十几万人,这其中,商人占了相当部分的比例。以妈祖文化发祥地的莆田为例,据20世纪末统计,莆田市人口280万,但旅居海外的乡亲却高达60多万人,而留在国内的归侨侨眷亦有30万人。究其出国的原因一是经商,二是避战乱,三是随郑和下西洋,四是避天灾谋生,五是被迫当“猪仔”华工,六是水手等。如在“日本受欢迎的俞良甫版雕版艺术,即是元朝的莆田人俞良甫所创;明朝时莆田的黄、陈、柯、蔡、许、李、王、林诸姓族人先后移居东南亚各地。明朝,仙游蔡襄之后人赴日本定居谋生,其在日后代华裔仲井真泓多先生一行曾于1987年回莆寻根问祖。另外,郑和下西洋时,船经莆田时,不少莆田商人、水手、军士随船赴海外,后来到东南亚各国定居谋生。”1清代,政府强迫沿海民众迁界内移,导致诸多的莆田人漂洋过海,移民到东南亚诸国及日本长崎、鹿儿岛等地定居。而这些不同时代的民众漂洋过海时,大都怀揣着妈祖的神像,以求平安,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兴安会馆自当是供奉妈祖之处。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天后宫很多是福建、广东、海南等省市的华人华侨建立的。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梅林土楼天后宫的妈祖塑像来用缅甸玉精雕而成的,所用的玉开采于缅甸中部的曼得勒附近的山上,用了10名工人开采了3个多月,然后再由7名雕刻艺术家精心雕刻而成的,整个塑像高9.9米,其中妈祖玉像高3.9米,重约15吨。
  图2为福建省漳州市南靖梅林天后宫旁的一座房子的窗户上方格采用鱼磷片铺陈的,这是海外华侨早年从海外带回家乡建设的,表达着对乡土的深情与眷恋。
  福建莆田人冯一飞是新西兰南岛的基督城侨胞,2004年他回国参加了妈祖文化有关会议,请回了一尊湄洲妈祖祖庙的神像,次年成立了新西兰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从此,他一直致力于妈祖文化在新西兰的传播,他认为,妈祖的和平与大爱精神在世界可以找到共同的语言,同时,他也为我国南极探险的“雪龙号”做了不少的后援工作。
  加拿大多伦多莆仙会周建成会长是事业有成的商人,他是福建莆田市平海镇人,家住在平海天后宫附近,每次回莆田探亲时,必到平海天后宫祭拜。目前,他正在联系多伦多的华人华侨筹备建设一座妈祖文化大观园,包括具有研究功能的妈祖研究院、妈祖祭祀功能的妈祖庙以及妈祖文化生活体验区(妈祖茶道、饮食与服饰等)。
  美国纽约美国基金人会(美国妈祖庙)是由中医针灸博士朱荣斌及其岳父黄升发首创的,早年他们漂洋过海时为保平安,怀揣着妈祖祖庙分灵的妈祖神像来到美国创业。泰国南瑶妈祖宫的创始人何素珍是台商,多年前,从台湾彰化南瑶宫分灵到泰国,把妈祖神像供奉在她公司的一座二层小楼里,近年,她也正在筹建一座规模较大的南瑶妈祖宫。
  可以说,世界上四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妈祖宫庙或妈祖文化机构大都是华人华侨所建立的数百年前,华人华侨把妈祖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他们仍然为妈祖文化传播到世界更多的国家与地区做出不懈的努力。
  十一、莆籍民众的推动
  李献璋在《妈祖信仰研究》一书中论证,妈祖信仰最初的发生是在莆田的宁海,他主要是依据黄公度所作的《题顺济庙》中所写的“枯木肇灵沧海东”以及丁伯桂的《顺济圣妃庙记》中所记载的:“莆宁海有堆,元祐丙寅,夜现淘气,一夕问同梦:‘我湄洲神女也,宜馆我。’于是有祠曰‘圣堆’。”
  湄洲妈祖祖庙建于宋雍熙四年(987年),平海天后宫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始建,妈祖首次作为神女祭祀于圣堆(墩)是在元祐元年(1086年),此后,传说妈祖屡屡显灵,在莆田广泛流传,各地相继兴建妈祖宫庙,白湖天后宫于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建立,仙游枫亭天妃庙始建于宋·淳熙五年(1178年),莆田的江口、新县等地也相继建成妈祖庙《八闽通志》卷六“祠庙”莆田县条记载:“天妃庙……又连江里宁海圣墩;景德里城山;莆田里清浦;延兴里南箕;新安里莆禧、吉了;武盛里嵌头、平海,皆有庙。”在众多的莆田妈祖庙中,当数白湖妈祖庙的影响较大,正如宋朝宰相陈俊卿之子陈宓在白湖妈祖庙新建寝殿的上梁文所言:“昔称湘水神灵,独擅南方。今仰白湖香火,几半天下,庙宇殆周于甲子,规樽增焕于此时”北宋灭亡后,南宋朝廷迁往南方,为发展经济大力开展海上贸易,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成立泉州市舶司作为海洋保护神的妈祖,自然受到从事海上活动的船员等各类人的尊奉,泉州作为当时海上通商的重镇,来自各地的船员络绎不绝,妈祖在海上显灵的传说在各地水手传开。然而,这只是在船员之间的传说而已,还不能成为全国性、公开性的信仰。而被朝廷所认可并广泛流传,正是1123年的宋朝路允迪出使高丽的事件。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四记载:旧例,每因朝廷遣使,先期委福建,两浙监司顾募客舟,复令明州装饰,略如神舟,具体而微。明言北宋每次出使高丽的使节团所用的客舟是从福建、两浙路雇佣来的,而福建乃是妈祖信仰的发源地,所以客舟的水手基本上是福建人,也极为可能有莆田籍水手,而正是此次的出使高丽,妈祖信仰受到宋徽宗的肯定,一方面使得妈祖信仰得以合法化,另方面通过朝廷的首肯而公开传播开来。但当时传播主要在福建、两浙范围内后来在全国范围的传播,主要得益于当时莆田人在京为官者甚多,首推是陈俊卿(1113—1186年),时任丞相(见人物介绍)。丁伯桂在白湖祠创建时记载:“绍兴丙子(二十六),以郊典封灵惠夫人,逾年,江口又有祠祠立三年,海寇憑陵,效灵空中,风揜而去。州上厥事,加封昭应。其年白湖童邵,一夕梦神指为祠处,丞相陈公俊卿闻之,乃以地卷奉神立祠,于是白湖又有祠”丞相笃信来自家乡的神灵,于是白湖祠顿时成为全国妈祖信仰的重镇,加上宋代莆田籍为官者力推,妈祖信仰在全国很快地传播开来。
  台湾学者蔡相煇认为,妈祖信仰的传播与莆田人在宋代当兵者众多有关,“丁伯桂庙记记载:“开禧丙寅多寇淮甸,郡遣戊兵载神香火以行。一战花黶镇,再战紫金山,三战解合肥之围,神以身现云中,著旗帜,军士勇张,凯奏以还。”又云,“庆元戊午……朝廷调发闽禺舟师,平大奚寇。……”另宫兆麟兴化府莆田志,卷四建置,显济庙条所载朱默异事迹,都发生于高宗渡江以后,皆与兵变有关,亦可见莆人从军者众,妈祖灵异事迹随着莆田军士们到处征战而传播。”1此事在李献璋所著的《妈祖信仰研究》也得到映证:“北宋末年以来,福建船商频繁地赴宁波和杭州进行贸易,妈祖是由他们带到了江浙,绍兴初年,宋朝雇募福州各县的明州、定海和松江府绍兴末年福建船在腾西之捷和采石之战产下奇功,击退打算入侵临安的金军。”2
  20世纪末,许多在外的莆田乡亲仍然把传承妈祖文化作为留住乡愁的一种精神寄托。1997年,在福建省三明钢铁厂的钢塔林立的空地上,由在三明市莆田籍的各界乡亲捐资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仿宋建筑的天后宫。
  十二、研究、交流妈祖文化机构促进妈祖文化的传播
  以研究、交流妈祖文化为基础而形成不同范围内的妈祖文化交流圈和研究圈,诸如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以及各地的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等。在研究妈祖文化的领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有福建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院、福建省妈祖文化研究会、北方妈祖文化研究会、福建省连江妈祖文化研究会等。
  十三、中国宗法制度促进妈祖文化的传播
  最后应当注意的是,源于夏商的中国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指尊崇共同的祖先并延伸出来的具有血缘关系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制度,这种制度对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对其成员的道德形成与制约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一宗法制度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的遗传基因,这种由家庭→家族→宗族→乡社(团体)→族群的社会组织关系形成了一张张庞大的人际关系网,这种人际关系网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是可以以某种共同的信仰为基础构成的这种关系网在商业上表现的形式为各类的商会组织,在社会上表现为各种会馆(所)、同乡会之类的组织,而这些商会与会馆往往可以合为一体,在世界各地的妈祖宫庙也常常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会馆,世界各地的妈祖文化协会也往往和商业联系在一起,如澳大利亚妈祖文化协会的合作构架条文的第一条:“联盟弘扬妈祖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慈悲仁爱、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妈祖精神,以‘妈祖文化联盟’为交流平台,促进‘妈祖商贸联盟’的共同发展。”这种深受中国宗法制度影响的妈祖文化传播呈现出以下若干特点:
  (一)以宗族为基础不断发展的妈祖宫庙(文化机构)
  1.以家族供奉妈祖的,如“新加坡的粤海清庙是潮州人的神庙,左殿供奉玄天上帝,左殿供奉天后,庙中另有一楼的楼上厅堂里供奉着祖先神主。马来西亚马六甲的青云亭里也供奉福建人祖先的牌位,正如颜清湟先生指出的那样:‘在新加坡,福建人是在天福宫崇拜天后女神,潮州人则在粤海清庙中崇拜她,而海南人则是在附属于海南会馆的天后庙崇拜她。’”1
  2.以同乡会供奉妈祖的,如马来西亚马六甲晋江会馆,“马来西亚麻坡原来的琼崖会馆也供奉妈祖,新建的大楼底层正厅,仍奉妈祖,并且香火旺盛,为所有会馆之冠”。2在所有的马来西亚兴安会馆都有供奉妈祖。这种同乡会带有方言群体属性或地域属性的,同时往往也是商业性的组织。如山东烟台福建会馆,以及各地的莆仙会馆等。
  3.以乡村单位建设妈祖宫庙的,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港尾村天后宫,此类数量最为普遍。
  4.以中华民族的名义供奉妈祖以供华人华侨朝拜的,如加拿大维多利亚的中华会馆的列圣宫及日本横滨中华会馆等。
  5.华侨再次移居他国,以华人族群的名义兴建妈祖庙的,如澳大利亚悉尼天后宫,是纽省越棉寮华人联谊会于1991年兴建的,墨尔本朝圣宫则是由70年代从马来西亚移居墨尔本的侨领林长兴太平绅士等人于2007年9月28日光供奉妈祖的。
  这类由血缘关系不断发展延伸出来的,并带宗法性质的组织对其成员一般有着较严格的约束,如福建建宁会馆条例第十条中规定:“黄事或委员对于住馆人有左列各事之一者,应责成馆役,随时报告该管区署。一、不服第九条之劝止,或禁止者二、携带违禁物品及枪支弹药者。三、语言动作形迹可疑者。四、违犯烟赌等项禁令者五、招致娼妓到馆住宿,侑酒弹唱者。六、患传染病者。七、审知为未发觉之匪人,或犯罪之在逃者”1在海外的会馆中也有类似的规定,如马六甲青云亭《呷国青云亭条规簿》规定,对于“犯我华人之例”者的处罚主要是:“一、革出华人之籍,不准入亭拜神;二,如有风水在三宝井山,不准伊葬之,或其亲戚俱不得葬。当在风水部批明,将其风水归入充公,以为众人应用;三、在新冢山日落洞,或不得准他进葬,或其家人童子均不得准葬。”2这种制度性的约束,对妈祖文化的传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以信仰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各类妈祖宫庙
  以妈祖信仰为基础,构建妈祖信仰祭祀圈,如莆田湄洲妈祖祖庙是全世界妈祖信仰的发祥地,是妈祖信仰的原乡,千余来,众多的妈祖信众把到湄洲朝拜妈祖作为一生的愿望,他们跨越不同的国家、族群、性别、党派,每年前来朝拜妈祖的民众不计其数,显示出“天下妈祖,祖在湄洲”与“世界妈祖同一人,天下信众共一家”的巨大感召力,这是世界性的妈祖信仰祭祀圈同时,还有各地的妈祖宫庙也以妈祖信仰为感召力,构建一定范围内的妈祖信仰祭祀圈,如妈祖美国妈祖基金会、台湾台中的万春宫、福建莆田市文峰天后宫等等。
  第三节 妈祖文化传播的载体
  一、传统传播载体
  在古代,由于受到科学技术的限制,妈祖文化的传播一般以实体为主,受众面比较窄,传播速度慢,然而由于历史悠久且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形式,其影响力仍然是巨大的。
  (一)传统工艺
  1.雕刻类:木雕、石雕、砖雕、瓷雕等。
  2.形塑类:福建莆田涵江区梧塘黄氏纸扎(妈祖像),莆田文峰宫妈祖供品,妈祖蔗塔,各地的各类金属(金、银、铜等)注塑的妈祖神像及各类供奉用品等。
  (二)艺体等
  1.戏曲:据吴捷秋《泉州妈祖与泉州南戏》一文介绍,古老的泉州梨园戏有两出剧目与妈祖文化有关,“其中《朱寿吕》一剧属于宋元南戏,另一出《刘永》则是明代南戏,这估计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妈祖戏”1,各类的剧种琳琅满目,如莆仙戏《海神妈祖》,越剧连续剧《妈祖》、梨园戏《妈祖》、高甲戏《海上女神》、京剧《妈祖》、歌仔戏《心灯》、闽剧《妈祖传说》、潮剧《妈祖》、粤剧《妈祖》等。
  2.歌舞:祭祀中常用的“八佾舞”,上海海事大学创作的《海祭》,台湾舞蹈家樊洁兮创作并领衔演绎《妈祖林默娘舞剧》,以舞蹈的语言演绎了妈祖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等。
  3.音乐:祭祀音乐和诵颂妈祖经时所用的音乐以及妈祖歌曲、音乐、器乐、舞剧音乐、戏曲音乐等,如2013年由海峡两岸合作的闽剧音乐剧《妈祖的传说》,2013年由深圳市南山区与汕头市爱乐合唱团举行的合唱音乐剧《妈祖颂》等。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为数不少的民间歌颂妈祖的音乐作品,如台湾学者张桓忠作词编曲的《花蕊国度》,广西北海市电建三婆庙(妈祖庙)自创的音乐《妈祖》等。
  4.阵头:妈祖出游时常用“阵头”,最为著名的是“宋江阵”等。
  5.体育:如广西抢花炮等。
  (三)口口相传
  妈祖文化传播的起初往往是口口相传的,几乎每个妈祖宫庙都有若干个不见文字只流传本地民众口头讲述的故事与传说,数量极大,是一座丰富的民俗文化宝藏。
  (四)文书记载
  1.历史记载:如《敕封天后志》《妈祖图志》等。
  2.经书:不同版本的《天上圣母经懺》《九霄天上圣母真经》《天上圣母经》等。
  3.诗词:目前有据可查的最早的妈祖文献资料是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进士廖鹏飞在绍兴二十年涵江白塘李氏重建圣墩祖庙竣工时所作的《圣墩祖庙迎神歌、送神歌》,以及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状元黄公度在绍兴二十年(1150年)应白塘李富邀请游圣墩庙时所题的《题顺济庙》一诗。据不完全统计,可查到历代有关妈祖的诗词有数千首之多,乃至时今,各类诗词仍不断面世,其作者的身份从皇帝、官员、状元、进士到一般文人墨士不等。
  4.楹联:每一个妈祖宫庙都有若干对楹联,全球的妈祖宫庙的楹联难以计数,每对楹联都饱含深意。
  5.小说如:明《三宝太监全传西洋记》,清《天妃庙传奇》等。
  6.散文如:宋人真德秀《圣妃宫祝文》,刘克庄《到任谒诸庙·谒圣妃庙》,现代的《又见妈祖》等。
  7.海路簿如:沿海各地的更路簿等。
  8.题词(字):每个妈祖宫庙都有各界著名人士所题的各类匾额,如清雍正帝的《神昭海表》,普通人上所题的《恩泽四海》《人民不能忘》等。
  9.各类传记:如各大妈祖宫庙的宫志等,蒋维锬、朱合浦于2011年编撰《湄洲妈祖志》,蔡相煇于1995年编撰《北港朝天宫志》,张桓忠于2014年编撰《万春宫志》等。
  (五)绘画
  1.壁画:如厦门天后宫壁画、辽宁兴城天后宫壁画等。
  2.版画:如明刻天妃娘娘《天妃妈祖传》及明刻天妃出行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
  3.国画:如清代佚名画家所作的《天后圣母事迹图志》《天后宫过会图》,莆田画家周秀廷的《妈祖》等。
  4.年画:如杨柳青年画《大姐拴娃娃》《妈祖娘娘》《高跷图》等。
  5.油画:如加拿大华裔画家赖东民2016年所创作的《妈祖》等。
  6.连环画:如连环画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妈祖》等。
  7.各类画册:如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由林祖良编撰的《妈祖》,2016年出版的《邮说妈祖》等。
  8.各类书画展:如2018年在莆田举办的“大爱妈祖”书画展等。
  (六)宫庙场所
  1.宫庙:包括宫庙中的各类雕刻、摆设与装饰等。
  2.祭祀仪式:最为典型的是春秋二祭以及平时的堂祭、船祭、家祭等。
  3.庙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和九月初九日妈祖升化日子,各个宫庙必定举行祭祀活动甚至有些宫庙的庙会从四月初延续到端午节以后,如福建泉州市泉港区沙格村而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庙会莫过于天津皇会。
  (七)流动的载体
  1.妈祖服
  2.妈祖船
  3.妈祖金身巡游习俗
  4.妈祖信众谒祖进香习俗
  5.妈祖宫庙分香习俗
  6.妈祖回娘家祭事习俗等
  (八)摄影:各类摄影展影册等
  二、现代的传播载体
  现代科技的进步,给妈祖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方式,除了继承、创新传统的传播载体外,还发展出多项的现代人更易接受的形式,大大增强了传播的实效性、时效性、快速性、生动性、互动性和受众面
  (一)电视: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福建海峡卫视自2006年起连续在台湾六地举办《妈祖之光》的大型电视晚会。
  (二)电视剧: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妈祖》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包括妈祖的纪录片,如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拍摄的五集人文纪录片《天下妈祖》,天津多媒体学会与天津妈祖文化研究会联合拍摄的五集《缘起妈祖》。
  (三)电影:包括微电影、微视频等,如台湾电影《天后大战》等。
  (四)动漫:包括动漫影视剧、动漫图书等,如马来西亚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妈祖文化研究中心2009年出版的漫画集《妈祖故事》等。
  (五)各种形式的音乐会:央视中秋晚会,央视“心连心”湄洲站慰问演出、湄洲岛沙滩音乐会、“妈祖情·两岸情”妈祖歌曲年歌手大奖赛等。
  (六)网站:据《妈祖文化年鉴2013年》统计,2013年已成立了48个妈祖网站。
  (七)报纸:据《妈祖文化年鉴2013年》统计,2013年已有上百种报纸报道妈祖文化信息。
  (八)手机:通过手机短信传播妈祖活动信息。
  (九)微信:妈祖文化活动通过微信直播传播妈祖活动信息。
  (十)多媒体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多媒体手段也不断地运用到妈祖文化传播中去,如VR等2017年莆田学院、田湄洲妈祖祖庙、福州大学共同打造的妈祖信俗重点保护单位信息服务平台是综合应用虚拟现实(V R ) 维地理信息、720°全景摄影影像、三维数字化重建、网络信息服务等先进技术,围绕妈祖信俗重点保护单位宫庙建设的集VR虚拟体验、文化传承、理论研究、对外交流为一体的世界妈祖文化传承与共享信息服务平台。同时,各宫庙之间还常常召开网络视频会等。
  (十一)研讨会:各类国际性或地方性的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以及论文汇编。
  (十二)刊物:普及性刊物有《中华妈祖》《妈祖故里》等,学术性刊物有《妈祖文化研究》等,以及以内刊形式出版的各类刊物等。

附注

1 《宋史》卷九十三《河渠三》,第2323页。 2 贾珺:《灵祠巍焕,飞阁凌空——淮安府清河县惠济祠、格局、祀神及御园仿建始未考略》,《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7辑,第379页。 3 贾珺:《灵祠巍焕,飞阁凌空——淮安府清河县惠济祠、格局、祀神及御园仿建始未考略》,《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7辑,第376页。 4 贾珺:《灵祠巍焕,飞阁凌空——淮安府清河县惠济祠、格局、祀神及御园仿建始未考略》,《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7辑,第398页。 1 上海博物馆:《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第275—276页。 1 杨文健:《闽台妈祖宫庙大观》,中国姓氏文化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第294页。 1 清嘉庆《惠安志》卷十一,坛庙寺观。 1 彭邦本:《清代巴蜀的妈祖崇拜与闽籍移民》,《国家航海》,第7辑,2014年5月,第1版,第94—101页。 2 邓文金:《漳台关系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47页。 3 邓文金:《漳台关系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73页。 4 蔡国耀:《开台妈祖——莆仙与台湾关系史》,海风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第11页。 1 何绵山:《闽南人移民台湾的历史》,来源:红彤彤批//http://w.vos.com.cn/mnh/2011/05/06-3965.htm. 2 蔡国耀:开台妈祖——莆仙与台湾关系史》,海风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第302页。 1 蔡相煇:《北港朝天志》,台湾财团法人北港朝天宫董事会出版,1995年1月,第1版,第106页。 2 蔡相煇:《北港朝天志》,台湾财团法人北港朝天宫董事会出版,1995年1月,第1版,序二。 1 陈悦:《北洋海军的妈祖崇拜》,《威海晚报》,2014年6月24日,第八版:刘公岛之声。 1 陈进国:《中国最北妈祖庙抚慰福建流人泪》,《福建日报》,2017年2月14日,理论周刊文史版。 2 阮玉诗:《天后信仰在越南湄公河流域的传播及其特点》,《妈祖文化研究》,2017年,第1期,第56页。 3 张英进:《越南薄寮华人的天后信仰》,《妈祖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第32页。 1 张英进:《越南薄寮华人的天后信仰》,《妈祖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第37页。 2 李天赐:《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351—352页。 1 朱维干:《莆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269页。 1 蔡煇:《北港朝天宫志》,台湾财团法人北港朝天宫莆事会,1995年1月,第1版,第14页。 2 李献璋:《妈祖信仰研究》,澳门海事博物馆,1995年版,第162页。 1 詹冠群:《新马华人神庙初探》,《海交史研究》,1998年第1期,第20页。 2 李天锡:《海外与港澳台妈祖信仰研究》,华夏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27页。 1 李景铭:《建宁会馆》,《闽中会馆志》,伏生草堂,1943年,第3页。 2 李天赐:《海外与港澳台妈祖信仰研究》,华夏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91页。 1 陈美静:《促进闽台妈祖音乐发展的因素的研究》,《第二届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第207页。

知识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文化妈祖研究》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由十一章组成,对妈祖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下册是“妈祖宫庙辑纂”,对历朝历代的妈祖宫庙作了统一的辑纂。具体内容包括:绪论、妈祖文化溯源、历代妈祖神格嬗变探源、妈祖文化的多样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