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郑和下西洋历史意义与现代启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102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郑和下西洋历史意义与现代启示
分类号: B933
页数: 4
页码: 247-250
摘要: 本节概括了郑和七下西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郑和七下西洋对现代的启示。
关键词: 郑和下西洋 历史意义 现代启示

内容

一、郑和七下西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1.创下世界航海史上的佳话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按照海上航行规律和军事组织需要编成舰队,其人数之多、行动之严密、影响之大是有史以来所没有的。郑和下西洋也对海况的科学调查作出历史性的贡献,《郑和航海图》的绘制比起世界记载最早的1872—1876年英国“挑战号”所进行的海洋调查还要早400多年。正如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认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1
  2.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长达二十八年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尽管当时明朝在军事力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从不用军事实力去占领任何一个国家的一寸领土,同时,对攻击郑和舟师的国外首领用行动加以感化,如第三次下西洋过程中“王亚烈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有,俾归本国”用行动宣扬了中国的“和”文化、天下大同的文化。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回国时随船迎清了锡兰山佛牙,在客观上加强了国际间佛教界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我国佛教文化的发展。特别的他是把我国民间信仰妈祖文化带到了东南亚各国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她集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海洋文化等若于文化的精髓于一体,随着郑料七下西洋,妈祖文化也随之在各国留下了众多的的遗迹并影响至今,使得郑和下西洋一方面具有国家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具有中国的民间信仰的影响力,有力地促进了东南亚之间的民间宗教文化交流。这种双重影响力历久弥新,至今仍发挥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3.宣扬了中国古代海洋观。
  郑和七下西洋实行的是互相尊重、公平贸易,秉持的是强不欺弱,众不欺寡的中国传统观,但遇到强欺弱,就会申张正义,在长达二十八年中对外航海中,中国没有侵占别国的丝毫领土,表明了世界和平繁荣是和平外交得来的,而不能建立在战争的基础上通过掠夺与杀戮或侵占领土来获得的。郑和七下西洋宣扬了和谐海洋,共同发展的中国海洋观,这也是区别于西方海洋观的一个根本特征。
  4.在郑和长达二十八年的下西洋过程中,通过官方和民间两种贸易途径,构建了东南亚经济贸易圈,促进了东南亚中华文化圈的发展,加快了中国民众移居东南亚国家的步伐,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的海洋文化素质同时,把中国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手工业制造技术、中华医术与航海技术带到东南亚及非洲肯尼亚等国家。郑和七下西洋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国外的许多动植物被引人中国,极大地扩展与丰富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实际成果。
  二、郑和七下西洋对现代的启示
  郑和下西洋已有六百余年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遗憾,如郑和的航海壮举尽管比西方航海家麦哲伦早114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哥伦布早87年,却未能像他们那样实现“地理大发现”,丧失了发现“新大陆”的良机;再如在七下西洋时明朝廷偏重于政治、外交,不重视经济效益等等,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给后世留下难以估量的精神财富与现代启示。
  1.郑和七下西洋体现了中华民族具有不畏艰难、勇敢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践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虽然存在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隔阂甚至冲突,但只要秉持中华民族的坚强韧性,对实现目标的坚定信心,就会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2.郑和七下西洋对现代海洋文明观的启示。中国并不缺乏海洋文化,“海禁”主要存在于明清两个朝代中的某个历史阶段,在两千多年来我国先民们勇于探索海洋的悠久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时期。中国的海洋观是和平、正义、互惠、共赢的,这与西方的海洋观有着极大的区别,妈祖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和平”核心内涵,我们不宜盲从西方个别权威学者的观点,更不能以西方的海洋观来判断中国是否有海洋文明,片面地认为中国只有黄上地文明,我们应全面地、系统性地建立起中国的海洋文化体系。
  3.郑和下西洋后的禁海政策,造成了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局面,以至造成落后挨打的百余年的耻辱史。我们要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坚持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坚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重视海洋开发,规划好如何经略海洋,要走海洋富国、海洋强国的道路。
  郑和七下西洋带动开发了南海的诸多岛屿,这是留给后代子孙丰富的自然遗产,诸如在南沙群岛就有“郑和群礁”“永乐群岛”“宣德群岛”,也有以郑和的通事命名的“马欢岛”“费信岛”“巩珍礁”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继承历史给予的海洋所属权利,又要秉持传统的和平解决南海争端的立场。
  4.郑和舟师漂洋过海,之所以一路“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访问“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里”,其实是与妈祖作为精神支撑是紧密相联的。从太仓刘家港的《通番事迹碑记》及长乐的《天妃显应之记碑》中可知,郑和十分崇拜信仰妈祖,认为无论是“溟渤之间,或遇风涛,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虽在颠连,亦保无虞。”或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我们很难想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郑和舟师少了妈祖信仰这一精神支柱,能否顺利完成七下西洋的历史使命,可以说,妈祖信仰确实带给郑和七下西洋强大的精神力量。由此可见,信仰是一种力量,这在任何时代都不能缺位的。
  郑和七下西洋把妈祖文化带到了许多东南亚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在明代,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日本、韩国等国家就建有二十多座妈祖庙或有供奉妈祖的寺庙自明代以降,则有更多妈祖宫庙在境外落成。
  如今,随着2009年“妈祖信俗”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妈祖文化成为世界性的文化。在践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过程中,妈祖文化有利于中国与海外各国建立和平友好的关系,有利于开展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有利于民心相通相融等。我们要正确认识其意义并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首先,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妈祖文化作出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其次要通过各类媒体媒介大力向世界宣传妈祖崇尚仁爱、爱好和平、扶弱济贫、天下和谐的精神;再次,要加强海外考察并建立起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妈祖文化研究联盟;最后,要大力加强与海外国家政府层面、民间层面、研究层面的妈祖文化交流并充分发挥所在地妈祖文化组织机构和人士的作用。
  传播妈祖文化、讲好妈祖故事,宣扬妈祖精神是克服一带一路文明、文化差异以及有关国家误解、误判我国建设一带一路目的的重要举措,是一个重要而又现实的迫切课题,妈祖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种具象形态,可以成为我国“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最好注脚,可以作为我国与世界交流的“亲善大使、民间大使、和平使者”,成为助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巨大正能量。

知识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文化妈祖研究》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由十一章组成,对妈祖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下册是“妈祖宫庙辑纂”,对历朝历代的妈祖宫庙作了统一的辑纂。具体内容包括:绪论、妈祖文化溯源、历代妈祖神格嬗变探源、妈祖文化的多样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