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郑和下西洋的过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102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郑和下西洋的过程
分类号: B933
页数: 25
页码: 223-247
摘要: 本节记述了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其中包括了郑和下西洋前的准备工作、郑和七下西洋的决策地、集结地与开洋地、郑和舟师驻泊长乐期间的妈祖信仰活动等。
关键词: 郑和下西洋 文化传播

内容

一、郑和下西洋前的准备工作
  1.通事(翻译)。为实现朱棣“万邦来朝”的理想,“自永乐五年,外国朝贡,特设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高昌、缅甸八,置译字生、通事,通事初隶政使司通译语言文字5。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也必须配备大量精通各国语言的通事,郑和便四处寻找通事人才西安市鼓楼西北隅大学习巷内的清净土豪所保存的“郑和碑”——《重修清净寺碑记》上记载:“及我国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四月太监郑和奉敕差往西域天方国,道出陕西,求所以通译国语可佐信使者,乃得本寺掌教哈三焉乃于是奏之朝,同往。”在为数众多的通事队伍中,最为著名的有马欢、费信等人,马欢精通波斯语、阿拉伯语,他曾跟随郑和于永乐十年(1412年)、永乐十九年(1421年)、宣德五年(1430)年)三次下西洋;费信精通阿拉伯语,曾在永乐七年(1409年)、永乐十年(1412年)、永乐十三年(1415年)、宣德五年(1430年)四次下西洋,他们一方面担负外事翻译,一方面又兼任传谕之职,曾深得郑摄自福建长乐应宫和的信任。在翻译人员中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外国人,福建长乐显应宫的郑和神像旁边的一尊塑像(见图),其面貌是高鼻梁,深凹的眼睛,头戴礼帽,长相打扮显然是阿拉伯人,这尊塑像的原型应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通事这些都证明了郑和在下西洋之前储备了相当数量的各类翻译人才,在长达二十八年下西洋的过程中,为郑和下西洋与诸番国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
  2.人员来源。《明宣宗实录》卷六十四记载:“五年三月己已,平江伯陈瑄言,南京及直隶卫所运粮官军,递年选下西洋及征进交趾,分调北京,通计万余人水军石卫等卫官军,今年选下西洋者亦多”即“组成舟师的士兵,是由南京及直隶卫所运粮官军和水军右卫抽调的。”1同时,在福建长乐候风时,也招收长乐、莆田、连江、泉州等地的闽籍人员,其中绝大部分是有水上经历的官兵,大多都认同妈祖是航海的保护神。
  3.船只构成与司香配备。《西洋记》中列举了郑和下西洋时的船只种类有宝船、战船、坐船、马船、粮船等。“所谓的宝船,又称“取宝之船”,用于装载从西洋取来之宝物或明朝廷赏赐给各番国的珍品。”2《瀛涯胜览》卷首记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十五1丈。”3又据《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巨舶百余艘”,下西洋时船队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雁形”船队,浩浩汤汤,可说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特混船队了,图:
  陈治政提到:“郑和航行前都要前往天妃宫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官兵登船后要奉献仙师酒,念祝文,船中供奉天妃,昼夜香火不断,各船专设司香一名,每天清晨带领船员向天妃娘娘行顶礼”1如此计算,每只船上都配备专司香火的人员,则祭祀妈祖的专职人员总数是十分可观的。
  4.奖励。在明代,朝廷曾对在不同领域中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授予各种荣誉,诸如开国功、靖难功、征蛮功、平寇功、下西洋功、海运功、开屯功等等。在明朝天启四年(1624郑和下西洋的雁形编队年)版的《海盐县图经》“官师篇·第五下·皇(摄自南京宝船建造厂遗址纪念馆)明”条中记载跟随郑和下西洋的有功者,如“朱尾达,漳浦人,洪武五年,编长淮卫,调水军。永乐四年下西洋征夷,十八年长百户黄子成,东莞人,洪武十六年,募隶镇南卫,海运殁,子本奴补,下西洋,升总旗,又征西洋,永乐七年升百户……”2《明宣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一记载:“十三年十二月,是自升千户徐政、汪海为府军右卫指挥佥事,小旗张通为锦衣卫指挥佥事,以使西洋有劳也”3这些奖励升迁机制能够很好地鼓舞出海将士们的士气。
  二、郑和七下西洋的决策地、集结地与开洋地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百余艘船舶、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初次远航,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共远航七次之多,出访了十多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沿岸国家和地区,最远曾达非洲东岸。
  1.下西洋的决策地——南京
  南京作为明朝前期政治、经济的中心,数次重大决策都是由这里产生并发布。为做好大规模的出海准备,上台后不久的朱棣便下令大造海船,在平关三叉河桥,即鼓楼区中保村建立了龙江宝船厂,船厂规模最大时占地1000多亩,并调集了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省的造船技术人员多达二万多人,可说是中世纪世界最大的皇家造船厂。同时,委派郑和监造船舶。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使归,上奏“天妃多护庇感应”,于是,永乐帝诏令在南京龙江关建天妃庙,每年正月十五与三月二十三日,遣使致祭。据杨斌在《明代南京宝船厂中的妈祖庙》一文中介绍:“娘娘宫很大,房屋有数十间,大殿、藏经楼俱全,殿前有跑马场,庙中有花园。”1
  据传,每当工匠造好船舶,都要举行盛大的天妃分灵仪式,将一尊带有“娘娘庙”灵气的新天妃神像恭请到宝船专设的房间里设灵座供奉。宝船下水试航或正式交付使用时也要在“娘娘庙”举行祭拜仪式,祈求航行平安。
  福建民众自古以来就有漂洋过海谋生的传统,其造船技术水准很高所造之船史称福船,其特点是船底结构呈尖形,小方头宽,尾肥大而方正、具有水密舱装置,铁钉钉合和桐油灰塞缝以及“十二生肖”暗示标记,七星伴月“保寿孔”等独特技艺这种船型结构呈尖形,航行时阻力较小,同时有水密隔舱确保万一遇险不至于全船进水,非常适合海上远航船头两侧刻有“旭日东升”图案,船尾镌刻有“海上女神”妈祖的胸襟花饰及靴子的图案,寓意“安澜海国”“锦绣前程”,同时“十二生肖”的标记以及“七星伴月”保寿孔的技艺,也都有顺风顺水的美好寓意。据专家考证,由于福船适合远航,郑和七下西洋时的船舶主要构成应是福船,南京仿制明代郑和宝船正是采用了福船的船型和“水密隔舱”等主要工艺,所用的塞缝材料有桐油、壳灰、竹丝粉等。
  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国后,有感于妈祖的灵应上奏明成祖,明成祖下诏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诏文如下:
  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诏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惟昭孝纯正圣妃林氏粹如灵惠,毓秀坤元,德配苍穹,功参玄造。江海之大,惟神所司,祐国庇民,夙彰显应自朕临御以来,屡遣使诸番及馈运粮响,经涉水道,赖神之灵,保卫匡扶,飞飚翼送,神功导迎,倏忽感通,捷于影响所以往来之际,悉得安康。神之功德,著在天壤必有褒崇,以答灵财兹特加封“护国庇民妙灵照应弘仁普济天妃”仍建庙于都城外,赐额曰“弘仁普济天妃宫”。爰遣人以牲庶羞致祭,惟神其鉴之。2
  同时在南京城内狮子山下仪凤门外,建造了南京天妃宫,还赐炉斗、祭皿、衣服,同怀裔乐钞五百贯。永乐十四年四月初六日(1416年5月3日)明成祖亲自撰写《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一文,立御碑于宫中。郑和每次下西洋前,必到天妃宫祭拜妈祖,祈求平安,回国后也必到天妃宫答谢护航之恩。据《天后显圣录》记载,明朝谕祭、奉旨祭18次,其中永乐朝达13次之多,显然这和明成祖信奉天妃有直接的关系。
  明朝自南京迁都北京后的近百年,南京天妃宫由于长久未修,有些破旧,守备刘公琅感念先皇的历史功绩、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及妈祖的恩惠,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在朱公辅等的齐心协力下,把南京天妃宫重修一新,碑记如下:
  天妃宫重修碑记
  (明)黄谦
  太祖高皇帝混一寰宇,际天极海,罔不宾服,而神人昭格,此诚万古超然或而一见者也太宗文皇帝继承圣业,克绍洪休,敷宣教化,罔敢或怠;而使者奉使外番,用以怀远人,宣教化,务使远迩同风,万邦率服,实赖圣神文武之盛心,天地同仁之至意也然而使者涉海,汪洋浩渺,使其平风浪静,顷刻无际;其或飓风作浪,摧山倒岳,鱼龙变诡,纷杂出没,惊心骇目,罔不变异。竭诚倾祷,乃有神人,飘摇之际,红光映日,飞来舟中,顷刻宁息,赖以得生。使回敷奏,上心嘉悦,特加封号曰:“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神圣岁遣南京太常寺谕祭二坛,乃建宫都城之外,龙江之上寰百里之间,舟航之往来,居民之辏集,雨晹之愆期,心之所欲,倾诚启祷,罔不孚应。人之信慕,古今一致,是乎本宫之外,又有三清殿、玉皇阁,各随其力之所及,极其庄严,金碧交映,焕然天设,奈何岁月弥远,风雨侵薄,日见陵夷守备刘公琅往而见之,因感圣恩之宏深,悯前人之至意,于是罄竭囊资以修理之。成国公朱公辅,西宁侯宋公恺、兵部尚书乔公宇协力赞助,于是抢材命工,倾败者正,残缺者补,而一时焕然若新。
  天妃宫前后殿宇、房屋、廊庑、碑亭楼共七十九间座,周围内外墙垣,计一百八十一丈余,肇工于正德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毕工于次年十月十九日,其成功信乎神速矣。然琳宫仙馆,历百余年之久,一旦去旧即新,岂偶然之故耶?是故有默相之者乎后由于多次战乱,南京天妃宫屡遭毁坏又复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清军与太平军对战中,南京天后宫遭毁坏,同治四年(1865年)左右,复建天后宫,1937年抗日战争全1发,南京天后宫绝大部分遭到毁坏,只剩数间庙房,1976年前后全部拆除,2004年复建,如下图:
  2.下西洋的集结地——江苏太仓
  郑和七下西洋,选择太仓作出海的起始港和收泊港则有如下理由:
  (1)具备良好的港口条件。太仓刘家港靠近长江口,具有衔接江海的地理优势,元明两代,江水深,水阔可达二三里,万斛之舟可由娄江泊于太仓城东郊和南郊,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对外可通商六个国家,对内则是当年漕运的重镇,故有“六国码头”和“天下第一码头”之美誉。元代诗人谢应芳(1296—1392年)诗咏当年太仓及天妃庙的盛景:
  过太仓1
  杨柳溪边系客槎,桃花雨后柳吹花。
  东南地角环沧海,日夜潮声走白沙。
  市舶物多横道路,江瑶价重压鱼虾。
  天妃庙下沉玄璧,漕运开洋鼓乱挝。
  著名的元代诗人杨维祯(1296—1370年)也诗咏当年的太仓的漕运情景:
  天妃行宫2
  (诗末原注:“天妃宫在刘家港北漕漕口,旧名灵慈宫”)
  海国神风捷可呼,缘林徼福苦相纡。
  片帆尚借周郎力,护得青龙到直沽。
  (2)具备富裕的物质条件。太仓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明初的苏州府,负担了全国12%的税赋,而太仓又负担了苏州12%的税赋,足见当时太仓的富足。郑和舟师下西洋时二万余众所需的大量的食品等物质太仓可以满足,同时,带到西洋各国的奇珍异宝,诸如丝绸、瓷器、茶叶等江苏大致都可以提供,太仓富甲天下的财力和物力,为郑和出使西洋提供了雄厚的物资支持。
  (3)具备充裕的航海人才条件。太仓地处东南沿海,经过宋、元两代的经营,有着“六国码头”之誉,宋政和年间(1111—1115年)曾开设市舶司,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设立市舶提举司,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设太仓黄渡市舶司,同时,宋元两朝都在太仓建立水军,经过两百多年经营,太仓航海人才济济,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难能可贵的是具有敢闯敢创的航海探险精神,如太仓卫军上费信、副千户周闻就曾多次跟随郑和出使西洋。此时的海员技术先进,可以利用天文定位和导航罗盘相结合的技术来测定船的方位和航向,为郑和远航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太仓可说是郑和舟师的人才库。明洪武五年(1372年)刘家港曾设造船场,拥有一批修造船舶的人才,且码头设施完备,港口管理人才较多。由于通商各国,熟悉各国国情的人才也为数不少,如通事、经商、向导等,这些专才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辅助条件。
  (4)具有与朝廷联系便捷的条件。明初建都南京,太仓是离南京最近的对外天然良港,太仓从海上或从陆地到南京的距离均约在500里,船队从南京龙江船厂出发,沿长江而下,不到两日就可到太仓,如从陆地,则时间更短,朱棣的旨意与郑和的请奏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同样明朝与诸番国交流的物资运往京城也可省去不少的中途转运之虞。
  太仓亦是妈祖信仰的重镇。宋元两代,江苏各地建有十多座妈祖庙。太仓刘家港天妃庙(又称路漕庙)则建于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自建庙以来香火旺盛,尤其在明代漕运时期更是名声显赫。明代倪谦(1415—1479年,进士,任礼部尚书)曾咏诗太仓浏河天妃宫的盛景:
  天妃宫行1
  神仙家住蓬莱岛,风景清幽四时好。
  玉花琪树紫烟生,十二楼台卿云绕。
  扶桑日出唱金鸡,月明沧海来青鸟。
  不知寒暑换春秋,一任阴阳送昏晓。
  古木参天有凤栖,落花满地无人归。
  此中随意乐优游,物外无心事机巧。
  世间万虑总相忘,自是后天长不老。
  几度曾餐王母桃,于今再食安期枣。
  兴来一曲奏霓裳,飘飘仙乐知音少。
  我亦三山会里人,尘事羁縻未能了。
  矫首仙乡东海东,弱水悠悠烽峰小。
  会当跨鹤御清风,还访蓬莱拾瑶草。
  下图为太仓郑和纪念馆保存的明代骨制天妃神像,这是目前仅发现的两尊骨制妈祖神像,由此可见当时对妈祖信仰的程度了。郑和曾在下西洋之前到太仓刘家港天妃宫祭祀,以求妈祖庇佑航海平安或答谢妈祖的护航之恩,这从《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中可窥见一斑,而妈祖信仰也由此愈加兴盛。
  郑和在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前分别在太仓与长乐两地留下下西洋碑记,《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业已失存,史载有大致相同的版本,根据范金民的校读,碑文如下:
  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之神,威灵布于巨海,功德著于太常,尚矣。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自太仓开洋,由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柯枝国、古里国抵于西域忽噜谟斯等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鲸波接天,浩浩无涯,或烟雾溟,或风浪崔嵬,海洋之状,变态无时,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非仗神功,曷能康济。值有险阻,一称神号,感应如响,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舟师恬然,咸保无虞。此神功之大概也及临外邦,其蛮王之梗化不恭者,生擒之;寇兵之肆暴侵掠者,殄灭之。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皆神之助也。
  神之功绩,昔尝奏请于朝,建宫于南京龙江之上,永传祀事钦录御制记文,以彰灵贶,褒美至矣。然神之灵,无往不在。若刘家港之行宫,创造有年,每至于斯,即为葺宣德五年冬,今复奉使诸番国,舣舟祠下,官军人等瞻礼勤诚,祀飨络绎神之殿堂益加修饰,引胜旧规复重建岨山小姐之神祠于宫之后,殿堂神像,灿然一新。官校军民咸乐趋事,自有不容已者,非神之功德感于人心而致乎!是用勒文于石,并记诸番往回之岁月,昭示永久焉。
  永乐三年,统领舟师往古里等国,时海寇陈祖义等聚众于三佛齐国,抄掠番商,生擒厥魅,至五年回还。
  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暹罗等国,其国王各以方物珍禽兽贡献,至七的回还。
  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其国王亚烈若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明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复归国。
  永乐十二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其苏门答剌伪王苏干剌寇本国,其王遣使赴阙陈诉请救,就率兵捕,神功默助,遂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是年,满剌加国王亲率妻子朝贡。
  永乐十五年,统领舟师往西域,其忽鲁谟斯国进狮子、金钱豹、西马;阿丹国进麒麟,番名祖剌法,并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进花福禄,并狮子;卜剌哇国地千里骆驼,并驼鸡;爪哇国、古里国进糜里羔兽各进方物,皆古所未闻者及遣王男、王弟捧金叶表文朝贡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贡献方物,视前益加。
  宣德五年,仍往诸番国开诏,舟师泊于祠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护助之功,于是勒文于石。
  宣德六年岁次辛亥春朔,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张良、周满、洪保、杨真,左少监张达、吴忠,都指挥朱珍、王衡等立。1
  3.下西洋的开洋地——福建长乐
  福建长乐作为郑和下西洋的驻泊候风开洋之地的最佳选择,其理由主要有:
  (1)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长乐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地处闽江南岸最下游的闽江口,东濒台湾海峡,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江海半岛。明代时,长乐的太平港南北两岸各有东西走向的山脉作为屏障,水面辽阔,适合大批的船舶停泊与进出海,也是避风停泊的良港。福建长乐前往西洋各国的海路相较于江苏太仓要近,有利于争取最短的时间到达目的地,所以选择长乐作为开洋点具有地理上的优势福建省拥有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八山一水一地,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同时,长乐位于闽江下游,闽北的木材随闽江而下,运输十分便利,这些都为郑和的修造船舶提供了十分便利的物质条件福建地区气候适宜。长乐地处亚热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性气候,一年四季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在20度左右,十分适合候风开洋的气候条件郑和的得力助手王景弘是福建人,熟悉福建的情况,对选择长乐作为候风开洋的停泊地显然最有发言权,
  (2)强大的造船能力。福建山多地少,耕地不足,沿海百姓以耕海为生,漂洋过海,海上贸易发达,而这些都离不开谋生的工具——船舶。自宋以来,福建即是制造海船的主要基地,有着雄厚的造船力量作为后盾,则船只的建造或修理便无后顾之忧,且从事海洋运输的人才众多永乐元年五月,明成祖即“命福建都司造海船百三十七艘”,2“永乐二年正月癸亥,将遣使西洋诸国,命福建造海船五艘。”3“永乐七年(1409)春正月,太监郑和自福建航海通西南夷,造巨舰于长乐。”4
  (3)富足的补给能力。郑和下西洋在长乐太平港候风开洋时驻泊的时间分别是:第一次永乐三年约五个月;第二次永乐五年约二个月;第三次永乐七年约二个月;第四次永乐十年约十个月;第五次永乐十四年约十个月;第六次永乐十九年约九个月;宣德五年约九个月在如此长的时间中,原从太仓带来的食物等用品应消耗殆尽,急需补充,所以,郑和船队两万多名人员的物资供应问题是不可小觑的,而福州是鱼米之乡,足够郑和船队所需。
  福建是妈祖的故乡,在沿海一带建有为数可观的妈祖庙,长乐临海,妈祖信仰自然极为盛行,据不完全统计,宋代长乐就有不下于二十座妈祖庙。在驻泊期间,郑和还招募闽籍水手,从当前可知的闽籍水手中有分别来自福清的林贵和,阴阳官生;莆田的柳兴,舵工,后获下西洋功升任百户;长乐的黄参,庶务;水春的孟福,武装人员;泉州的白本头,武装人员等等,而这些招募来的人员应是信仰海神妈祖的。
  三、郑和舟师驻泊长乐期间的妈祖信仰活动
  1.郑和下西洋与湄洲妈祖祖庙
  据《八闽通志》记载:“国朝永乐元年(1403年),内官甘泉往暹罗,三年太监郑和往西洋,归,上其灵迹,命修庙宇。七年,加封今号。”1
  《妈祖图志》记载也可印证:“成祖永乐七年钦差太监郑和往西洋水途适遇狂飚祷神求庇遂得全安归奏上奉旨差官致祭赏其族孙宝钞各五百贯。本年,又差内官张悦贺庆送渤泥国王回舟中危急祷神无恙归奏奉旨差官致祭。本年又差内官尹璋往榜葛剌国公干水道多虞祝祷各有显应回朝具奏遣太监郑和太常寺卿朱焯貤传诣湄山致祭加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2
  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之前,有感于妈祖显灵阴护,指令兴化府重修湄洲祖庙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回国后,上奏皇帝妈祖的庇佑,明成祖大为高兴,遣郑和亲自前往湄洲祖庙致祭。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七下西洋,回来奏称:“神显圣海上”,于第七次下西洋之前奉旨来到湄洲岛主持御祭,扩建庙宇,《妈祖图志》记载:“钦差正使太监郑和领兴平二卫指挥千百户并府、县官员,买办木石,修整庙宇,并御祭一坛。”3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明宣德五年(1430年)冬,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驻跸太仓刘家港时,重建浏河天妃宫寝殿,并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碑文中记述:“……复建岨山小姐神祠于宫之后,殿堂神像,灿然一新……”岨山,在福建莆田湄洲岛,相传是天妃妈祖升天之处郑和称天妃为“岨山小姐”,郑闰认为,“这一独具意义称呼,既体现了郑和的‘神人合一’思想,也揭示出郑和对天妃妈祖‘献身精神’真谛的领悟,体现出郑和对海神天妃的敬意,也更体现郑和对“岨山小姐”的体贴关切。”1可见妈祖在郑和心中占有至圣又至亲的位置。
  2.郑和下西洋与长乐妈祖
  太平港原名吴航头,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后,为答谢海神妈祖的护佑之恩,同时为祈求往返航行的太平安顺,将此地奏改为“太平港”,并建大宏里文石天妃庙。据清康熙年间编《长乐文石志》载:“文石天妃庙建于永乐七年,太监郑和往西域取宝,厥后朝廷遣天使封硫球中山王,俱在此设登开船。”2明嘉靖年间《文石庙碑记》载:“广石属长乐滨海地,登舟开洋,必此始。庙之宜,旧传自永乐内监下西洋创焉。”3同年,朝廷赐天妃封号:“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郑和下西洋之前,都要在文石天妃庙举行祭拜天妃仪式活动,祈求海神的护佑航行平安,借此鼓舞士气。
  长乐南山之天妃宫,是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前夕明永乐十年(1412年),为酬谢海神妈祖护佑,奏请明成祖恩准建造的一座“天妃行宫”。在天妃宫南山(塔山)东麓,有天妃宫大井,据明弘治《长乐县志》记载:“天妃宫大井,位于县治西四十余步,太监郑和造石栏。”4这口井是供给当时下西洋官兵和当地居民汲水之用之后,郑和每次远航往返时都继续建造。宣德六年(1431年)春,郑和最后一次出使西洋前夕,在长乐停泊时,再次修缮南山天妃行宫,同时,对现航城街道洋屿村云门山天妃宫等也出资重修。在郑和崇拜妈祖的带动下,明代时,长乐就建有不下二十座的妈祖庙。
  “天妃之神灵应记”碑由郑和、王景弘等人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十一月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船队在长乐停泊等候季风开洋起航之际,重修长乐南山的天妃行宫、三峰塔寺并新建三清宝殿后镌刻而成,置于南山天妃宫内。碑高1.62米,宽0.78米,厚0.16米碑文如下:
  天妃之神灵应记
  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罔不臣妾。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固远矣,而程途可计若海外诸番,实为遐壤,皆捧琛执赞,重译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由占城国、爪哇国、三佛齐国、暹罗国,直逾南天竺、锡兰山国、古里国、柯枝国,抵于西域忽鲁谟斯国、阿丹国、木骨都束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护佑之德也神之灵固尝著于昔时,而盛显于当代溟渤之间,或遇风涛,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虽在颠连,亦保无虞。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神之感应,未易殚举昔尝奏请于朝,纪德太常,建宫于南京龙江之上,永传祀典钦蒙御制纪文,以彰灵贶,褒美至矣然神之灵无往不在,若长乐南山之行宫,余由舟师累驻于斯,伺风开洋,乃于永乐十年奏建,以为官军祈报之所。既严且整,右有南山塔寺,历岁久深,荒凉颓圮,每就修葺,数载之间,殿堂禅室,弘胜旧规。今年春,仍往诸番,蚁舟兹港,复修佛宇神宫,益加华美而又发心施财,鼎建三清宝殿一所于宫之左,雕妆圣像,粲然一新,钟鼓供仪,靡不具备,佥谓如是庶足以尽恭事天地神明之心。众愿如斯,咸乐趋事,殿庑宏丽,不日成之。画栋连云,如翚如翼,且有青松翠竹掩映左右,神安人悦,诚胜境也。斯土斯民,岂不咸臻福利哉?
  人能竭忠以事君,则事无不立;尽诚以事神,则祷无不应。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无不竭忠于国事,尽诚于神明乎?师旅之安宁,往回之康济者,乌可不知所自乎?是用著神之德于石,并记诸番往回之岁月,以贻永久焉。
  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
  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暹罗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还。
  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其王亚烈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
  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其苏门答腊国有伪王苏斡剌,寇侵本国,其王宰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阙陈诉,就率官兵剿捕赖神默助,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是年,满剌加国王亲率妻子朝贡。
  永乐十五年,统领舟师往西域,其忽鲁谟斯国进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国进麒麟,番名祖剌法,并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进花福绿并狮子;卜剌哇国进千里骆驼并驼鸡;爪哇、古里国进麋里羔兽。若乃藏山隐海之灵物,沉沙栖陆之伟宝,莫不争先呈献,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赍捧金叶表文朝贡。
  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都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
  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
  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冬吉日,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李兴、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张达、吴忠,都指挥朱真、王衡等立。正一住持杨一初稽首请立石。
  现另存有福建南平郑和所铸的大钟,文曰“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返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古日,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1此钟是哪个寺庙所有,为何会出现在福建山区的南平市,目前学界未有定论,但应是郑和七下西洋前夕所铸无疑。
  3.郑和下西洋与泉州妈祖
  泉州天后宫自创建以来,香火不断,尤其在元代对外贸易时期更是兴盛,郑和对此十分了解。为此,郑和下西洋为求顺遂,上奏明成祖重修,据《万历重修泉州府志》载:“天妃宫在郡城德济门内……永乐五年使西洋太监郑和奏令福建守镇官重新拓之,而宫宇益崇。”1
  4.郑和下西洋与东山妈祖
  东山岛屿位于我国东海与南海的交汇处,是郑和下西洋的必经之地。陈立群(时任东山岛博物馆馆长)、林果(时任福建省福州市考古队队长)发现福建省东山县康美镇铜钵村村民陈斯民保存的《舟师往西洋记》碑文的手抄件(原碑已失,据多位村民说20世纪50年代初见过此碑)。据传此碑是明永乐十五年,郑和舟师经过东山岛附近时,为躲避突遇的暴风巨浪来到东山岛东部的铜钵村净港(现为马銮港),在避泊期间由郑和勘石为记,碑文如下:
  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罔不臣妾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固远矢而程途可计若海外诸番为遐壤皆捧琛执贽重海来朝皇上嘉其忠诚令和等亲率官校旗数万人乘舟舶百余艘齐桅往返自永乐三年往使西洋迨今四次历番国由占城爪哇国暹罗国直踰南天竺锡兰山国古里国柯枝国抵于西域忽鲁谟斯国大小二十余国涉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城迄隔于烟霞缥渺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诚荷朝廷威福,尤赖天妃护佑之德于石并记诸番往返之岁月以铭永久焉
  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等国时海寇陈祖文聚众劫掠番商未犯我舟师即有天朝威福及神领阴助也
  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古里爪畦圭柯枝暹罗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献至七年迴
  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苏门答腊伪王苏干剌寇侵舟师未伤至阿陀纯有遣使赴国陈诉统率官兵剿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是年满剌加国王率妻子朝贡
  永乐十五年统领舟师往西洋开港十五有三日忽遇暴风巨浪绕山根避泊有神天妃阴护无恙
  皇明威福
  驻泊净港候风息再涉狂澜勒一石以铭志之
  永乐十五年岁次丁酉仲夏 吉日
  正使太监 郑和 王景弘
  副使太监 李兴朱 良周满
  洪保 张达 吴忠
  都 指挥 朱真 王衡 等立1
  5.郑和下西洋与上海妈祖
  据传,“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前,曾到上海高桥天仙弄一带驻扎过,天仙弄有一座妈祖庙,平日信众络绎不绝,香火旺盛,每逢妈祖诞辰及升天纪念日,善男信女更是纷纷前来祭拜,以求妈祖庇佑。郑和对妈祖顶礼膜拜,闻得此事,便带领左右将领直奔妈祖庙,亲自上香,祈求护佑一路顺风。”2
  6.郑和下西洋与海南妈祖
  始建于宋末元初(1276年)的海南省乐东县九所镇罗马村的妈祖庙,是海南省历史悠久的一座妈祖宫庙。相传我国古代棉纺织家黄道婆曾在罗马村居住六年,她崇敬妈祖,每天在庙里焚香祈祷渔民平安,又多次捐资修缮天后宫,深受百姓的爱戴。据海南籍女作家蔡葩提供的资料,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途经海南岛补充给养时,得知罗马妈祖庙十分灵验,特驶船入罗马港谒见妈祖,并捐金百镒,修葺天后宫,后又读了《十送情郎》石刻,深受感动,复捐资修建一座“望夫亭”,并在亭匾上题写“海不扬波”四个字。
  7.郑和下西洋与台湾妈祖
  清康熙蒋毓英《台湾府志》卷一“沿革”条记载:“古荒裔之地。明宣德间太监王三保下西洋,舟曾过此。”3连雅堂《台湾通史》中也记载:“和入台,舟泊赤嵌,取水大井。赤嵌,番社名,为今台南府治,其井尚存。”4另据台南市的大天后宫于2005年整建竖立的“台湾祀典台南大天后宫表略”中记载:“妈祖香火系三宝太监由湄洲引人台湾”大天后宫庙中“龙目井”旁有石碑,上刻“明宣德年间,命钦差太监郑和王景弘候显往西洋,适遇狂飚,祷神求庇全,安抵台,虔立庙祀天大井头,承兹休命永锡嘉祉,明郑时宁靖王许以所居改庙即此也……”台南安平港边的天后宫,在1994年修建时,有妈祖信众供奉“圣母护海图”石雕,上刻“明郑和下西洋,海上遇浪得圣母护航”图文从官方、庙方或是妈祖信众均认为郑和下西洋时到过台湾并祀拜过妈祖。
  8.郑和七下西洋所达到的国家和地区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于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福建省长乐县五虎门启航,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历时近两年。到达了占城(越南中南部)、暹罗(泰国)、爪哇(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旧港、苏门答腊、南渤里(苏门答腊岛上)、满剌加(马来西亚马六甲)、锡兰山(斯里兰卡)、古里(印度科泽科德)。在回程经过旧港(巨港)时打败当地海盗陈祖义,并将其处斩。这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战斗所取得的第一场胜利,郑和认为是妈祖的庇佑,《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载:“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于永乐五年(1407年)出发,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历时近两年。到达爪哇、古里、柯枝(印度柯钦)、暹罗、占城、满剌加、渤泥(文莱)、锡兰和加异(印度半岛南端)、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并继续发展和这些国家(地区)的经济贸易锡兰山信奉佛教,郑和船队停靠锡兰山时,按教规到佛教寺举行仪式立《布施碑》,并用汉、波斯、泰米尔三种文字镌刻,碑文:“谨以金银织锦,丝宝幡、香炉灯烛,古铜花瓶,各式绢绫等物,布施天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监之”此碑现存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国家博物馆。
  船队到达柯枝国时,郑和应其国王要求,勒石为碑:“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此次下西洋随船带回的还有珍宝、珍禽、异兽等。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于永乐七年九月二十八日奉诏,永乐七年十二月(1409年10月)启航,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国。到达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山、小葛兰(印度奎隆)、柯枝、古里、阿鲁、喃渤里、加异勒、阿拨巴丹(印度甘巴里东北)、甘巴里(印度科摩林)等。这次下西洋,郑和在满剌加扎营,并购买货物,设立仓库,回航时所有的船只装满货物,等候南风,满剌加是郑和七下西洋时重要的海上贸易活动基地。《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载:“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途经锡兰山国,其王亚烈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
  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郑和又把这场胜利归功于妈祖的保佑。在锡兰山迎请佛牙(另一说迎请佛牙是在第二次下西洋)回国。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于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麒麟”在古代中国被赋予神秘的色彩,神权的象征,“明人沈度曰:‘臣闻圣人有圣仁之德,通平幽明,则麒麟出’明代儒臣也认为:‘臣闻麒麟天下之大瑞也,帝王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大宁,中及万灵,则麒麟见。又云天不爱道,地不爱宝,人不爱其情,则麒麟见。’”1麒麟被视为在太平盛世才出现的瑞兽,况且是“极地”之国麻林所献,引起了全国朝野的轰动“明成祖朱棣亲往天门主持欢迎仪式、接受麻林国所献的‘麒麟’等珍禽奇兽等物,大臣向明成祖祝贺道:‘陛下圣德广大,被及远夷,故致此嘉瑞。”“麒麟”对明成祖的进一步煊赫天朝的神威,巩’2无疑,麻林国进献固皇权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载:“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其苏门答腊有伪王苏斡剌,寇侵本国,其王宰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阙陈诉,就率官兵剿捕赖神默助,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是年,满剌加国王亲率妻子朝贡”郑和将擒获伪王之功再次归结于妈祖的庇佑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于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同国。随行有穆斯林海商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最远到达东非等国家,此次去的目的是寻找更多的商机和外交联盟。在郑和五下西洋之后,六下西洋之前的永乐十八年(1420年),跟随这次郑和下西洋的僧人胜慧深感天妃的恩惠,在临终时命弟子用他所遗资财刻印了《太上说天妃救苦灵应经》。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于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在回国时,把东非的一头长颈鹿运回国。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于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船队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在满剌加停留时,重申对满剌加的保护的承诺。返航时,郑和因积劳成疾,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郑和的助手王景弘率领返航,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郑和的船队在28年时间中,历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航程达6000海里以上。
  9.郑和下西洋对妈祖文化在东南亚各国传播的影响
  目前尚未有史料表明郑和下西洋时期东南亚各国是否建有妈祖庙,但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观察郑和下西洋对妈祖文化在东南亚等地的传播无疑作出了巨大贡献。
  (1)后郑和下西洋时代带来的移民潮对妈祖文化传播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前后二十多年的时间内,虽尚无史料证明已引发移民潮,但在后郑和下西洋的年代中,掀起了前后长达数百年的移民潮以福建龙岩市为例,龙岩地处福建闽西山区,是客家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张佑周认为:“客家祖地闽西地区是郑和船队航海技术统帅王景弘的故乡……在郑和、王景弘下西洋之后,有着‘树挪死,人挪活’的传统迁徙观念的闽西客家人又继承客家先民敢于闯世界的传统,重新燃起移民外地的热情他们沿着郑和、王景弘下西洋所开辟的航道,更得益于郑和、王景弘下西洋与所到国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大批前往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等地。”1为了祈求亲人的过海平安,家人往往在家乡设坛建庙祈求神明保佑,闽西境内有“各具特色的400余座天后宫”。1地处山区的龙岩市妈祖庙之多确乎让人意外,这似乎可验证闽西客家人当时的移民潮,这些客家先人的过海对妈祖文化的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郑和下西洋在海外建立贸易据点对妈祖文化传播的影响
  陆韧教授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认为郑和下西洋时建立了三个主要贸易据点:第个在马来半岛上的东西洋水陆交通枢纽和“海商辐辏之地”满剌加(今马六甲),《瀛涯胜览》记载郑和下西洋时,“中国宝船到彼,则立排栅如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立重栅小城,盖造库藏仓廒,一应钱粮顿在其中,去各国船只回到此处取齐,打整蕃货,装载船内,等候南风正顺,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2第二个在忽鲁谟斯(今伊朗阿巴丹),这里地处亚、欧、非三洲之中,是中世纪世界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又是海上交通孔道的必经之地,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对这里进行了友好访问,而且当即决定在此建立贸易据点,使之成为中国与亚诸国,甚至同远自欧洲大陆的“旱番客商”贸易有无,交易名贵宝石及阿拉伯手工艺品大本营;第三个据点是郑和七下西洋时又选择位于满剌加和忽鲁谟斯中间的古里国(今印度的重要港口城市卡利卡特,又称科泽科德),在古里,郑和船队既可与南亚诸国频繁交易,又可沟通船队的东西方贸易活动,成为船队重要的中间站。为此,郑和还在古里刻石纪念,其碑文:“中国相去十万里,民物熙皞,大同风俗,刻石于兹,永乐万世。”3在这些贸易据点中,是否有设立妈祖神龛以供祭拜,目前尚无史料可资证明,但根据郑和对天妃的崇拜以及国人历来崇拜神明的传统来分析,理应设有妈祖神龛,但有待于进一步求证。同司时,在郑和下西洋前后二十八年间有少数人员因各种原因滞留在东南亚各国,如明人何乔远《名山藏》中记载:“中国人往贾者,冀复来,临归,辄留数人为质。”4又载:“婆罗国(今文莱)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国有东西两王,永乐四年,各遣使朝贡。其国负山面海,而信佛教。今王为闽人,随郑和至留其国者,其府有中国碑。王有金印一,上篆文,作兽形,云是永乐中所赐。”5这些人员也极可能会继续供奉从家乡带来的神明。
  (3)郑和下西洋的海上贸易对妈祖文化传播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之际,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明成祖所交给“宣德化”“柔远人”的政治使命,而且还肩负着一定的经济使命郑和下西洋的商贸形式有三种,一是朝贡贸易;二是“赐赉贸易”;三是民间的互市贸易。无论哪一种贸易的形式,带出去的是精美的中国产品,带回来的是各国的奇珍异宝,同时,加上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撰写的《瀛涯胜览》,或是费信的《星槎胜览》和巩珍的《西洋番国志》在国内的广为流传,不仅进一步打开了国人的视野,激发了好奇心,更为重要的是鼓舞了国人远涉重洋经商盈利、打开另一番天地的决心,而这种影响更多是体现在后郑和下西洋时代。在妈祖的故事与传说中有多个护佑海商的事例,众多的海商不仅把妈祖作为航海的保护神,而且也当作财神来供奉,妈祖的多元神格决定了海商们对妈祖的崇拜,这些商人在海外经商时一般会在所在国建立会馆或同乡会之类的结社,而这些结社几乎都有供奉妈祖,如此,他们也把妈祖文化带到了东南亚诸国。新加坡道教总会出版的由李焯然等编写的《道教简述》称:“南洋一带对天后的信仰,如果不是更早的话,最少也应该是在郑和下西洋时候便传进来。”1
  从目前所知的史料来看,郑和下西洋之后的明代,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甚至在日本、朝鲜、韩国都建有妈祖庙。在清代,则有更多的民众跨出国门,漂洋过海到更多的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或经商,他们把妈祖文化带到了所在国。史料表明,几乎所有的东南亚国家都有妈祖文化的印迹,因此郑和下西洋对妈祖文化的世界性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知识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文化妈祖研究》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由十一章组成,对妈祖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下册是“妈祖宫庙辑纂”,对历朝历代的妈祖宫庙作了统一的辑纂。具体内容包括:绪论、妈祖文化溯源、历代妈祖神格嬗变探源、妈祖文化的多样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