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历史选择郑和的缘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102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历史选择郑和的缘由
分类号: B933
页数: 4
页码: 220-223
摘要: 本节记述了妈祖文化传播历史选择郑和的缘由,其中包括了郑和的经历、郑和自身的素质等。
关键词: 郑和缘由 妈祖文化 文化传播

内容

一、郑和的经历
  郑和(1371—1433年),回族,原名马和,原籍云南少年时期,正值元明易代的战争年代,洪武十四年,明太祖为清除盘踞在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派遣傅友德将军发起平定云南之战,时值11岁的马和被明军俘虏,后被阉割,在14岁那年到北平的燕王府当杂役。当时,具有战略眼光的朱棣着力培养了一批亲信,让他们学习各种知识马和聪明、伶俐,朱棣便把马和留在身边,很快地成为朱棣的心腹。
  1398年,明太祖去世,皇太孙允炆即位,改年号为建文为巩固统治地位,即开始削藩。1399年,朱棣借口朝中有难,奸臣当权,以“清君侧”为名,称之“靖难”,发动了史称“靖难之役”。郑村坝之战是明建文元年的靖难之役的关键之战,双方交战的军队为建文帝军队与燕王军队当时,朱棣以8万人马对抗建文帝50万大军,双方力量悬殊极大,在这危难之际,马和出谋献策,朱棣采纳其计策,取得了胜利这场战役历时四年直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改年号为“永乐”它扭转了朱棣被动的局面,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1402年朱棣即帝位。永乐元年(1403年),圣和成为佛门弟子,取法名“福善”。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封赏“靖难功臣”,马和在郑村坝之战中表现勇敢机智,屡立战功,被朱棣赏识,亲自“御书郑字”赐姓予郑和,并升任为相当“四品”官位的内官监太监,这意味着郑和已不再是往昔燕王府中的一名普通内侍了,而是获得“靖难功”,深受皇帝信任,成为可以委以重任的一名官员了,这为任命郑和为下西洋的正使太监与钦差总兵太监奠定了基础。
  二、郑和自身的素质
  1,忠诚可靠 素质出众
  郑和从14岁始进燕府,便得到朱棣的赏识,并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在长达近二十年时间里一直随侍朱棣身旁。同时,在“靖难之役”以及跟随朱棣的南征北战中充分展现了忠诚度,通过战火考验的郑和自然而然成为朱棣亲信。郑和相貌堂堂、身材魁梧,举止得体,且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具有果决的行动力。史记载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法反此者极贵眉目分明,1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1据传,明成祖迷于相术,在选派郑和出洋之前,曾征询袁忠彻(1377—1459年,善于相术,明成祖封为尚宝司少卿)的意见,袁忠彻认为:“三保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诚可任2,如此仪表过人的郑和当然符合作为泱泱大明国使者的要求了。
  郑和聪颖好学,尤其是22岁结识姚广孝等饱学之士后,受益良多,他更是发奋博览群书,对西洋各国的历史、人文、宗教信仰等国情有相当的了解,《郑和家谱》称他“才负经纬,文通孔孟”3,李至刚(时任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撰写的《故马公墓志铭》中记载:“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太监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勋,缙绅咸称誉焉。”1郑和的军事素质也十分出色,他少年时就跟随朱棣屡经大战,习得兵法,具有超群的才识与胆略,在郑村坝之战中表现突出。靖难之役后,登上皇位的朱棣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军衔。郑和下西洋中的几次成功的军事行动也证明了郑和出色的军事组织才能孙中山称赞道:“乃郑和竞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兰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2
  2.多元信仰向往大海
  郑和原本姓马,出生于在一个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里。伊斯兰教教规认为,凡是有能力的教众要到麦加朝觐,马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经跋涉千里,朝觐麦加,因而被当地百姓尊称为“哈只”,即“巡礼人”。年幼的马和常听祖父辈漂洋过海到麦加朝圣的各种奇闻秩事,这给马和播下向往大海、敢于冒险的种子。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曾专程前往泉州东郊灵山伊斯兰教圣墓朝谒行香,这一过程被随行人员蒲日和勒石记载,碑文:“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日和记立”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善(福吉祥),八月,郑和捐钱命工部刊印流通佛教《摩利支天经》。同年,郑和前往暹罗国,途经广州大星洋时,突遇风暴,险象环生,在危难之际,郑和听从船工的建议,向海神妈祖祈祷,平安回朝后奏明皇上,永乐帝命郑和整修天妃庙,自此,郑和对妈祖信奉有加郑和既通晓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和宗教习俗,了解佛教的文化涵义,又信奉民间的海神妈祖。而西洋诸番国多有信奉伊斯兰教或佛教或两教并行的,“有学者曾经就郑和出使22个国家的宗教信仰加以考证,结论是:专门崇奉佛教的,有占城、暹罗、真腊、锡兰山、小葛兰、柯枝、渤泥等7个国家;兼奉佛回教的,有爪哇、旧港、古里等3个国家,专门崇奉回教的,有麻刺加、哑鲁苏门答剌、那孤儿、黎代、南勃里、溜山、祖法儿、阿丹、榜葛刺、忽鲁谟斯、天方等12个国家。”3郑和具备多元的宗教信仰,了解各教的教义礼仪等知识,十分有利于外交,有利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这应也是被朱棣选郑和为钦差大臣的重要原因之一。
  3.具有造船及外交经验
  在郑和担任内官监太监时,曾奉朱棣帝之命监造宝船等船舶,具有一定的造船经验。此外,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及期间,“明成祖朱棣派遣数十批外交使节遍访朝鲜、日本、缅甸、老挝、哈烈(今阿富汗)、蒙古、撒马尔罕(今中亚诸国)、白葛达(今伊拉克)、米昔尔(今埃及)、拂菻(今土耳其)、瓦刺、鞑靼西域诸国。”1这些使节的外交经验无疑对郑和产生重要的借鉴作用永乐元年(1403年),郑和奉使前往暹罗。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又奉命出使日本,据明代嘉靖浙江巡按御史胡宗宪著《筹海图编·直隶倭变记》载:“永乐二年四月,对马(壹)岐倭寇苏松,贼掠浙江穿山而来,转掠沿海上命太监郑和谕其国王源道义源道义出师获渠魁以献。”2《日本一鉴·穷河话海》卷6《流逋》载:“永乐甲申,倭寇直隶、浙江地方,遣使中官郑和往谕日本王。明年已酉,其王源道义遣使献所俘倭寇尝为边患者”3此次赴日交涉的过程中,源道义欣然接受了明朝赐给“日本国王”的封号和金印、冠服等,还签订了“勘合贸易条约”4,从此海隅宁静数十年。郑和出色的的外交才能为七下西洋积累了航海与外交的经验。

知识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文化妈祖研究》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由十一章组成,对妈祖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下册是“妈祖宫庙辑纂”,对历朝历代的妈祖宫庙作了统一的辑纂。具体内容包括:绪论、妈祖文化溯源、历代妈祖神格嬗变探源、妈祖文化的多样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