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102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
分类号: B933
页数: 4
页码: 217-220
摘要: 本节记述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明朝永乐帝朱棣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动用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其意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说为巩固皇位,追查建文帝的下落并清除其余党。“朱棣登基称帝仅三个月,就曾接到报告称:有些不满明朝统治或为利益所诱的人士暗中与外国势力相勾结,或贩海经商或为海寇。
关键词: 妈祖文化 历史背景 郑和下西洋

内容

明朝永乐帝朱棣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动用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其意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说为巩固皇位,追查建文帝的下落并清除其余党。“朱棣登基称帝仅三个月,就曾接到报告称:有些不满明朝统治或为利益所诱的人士暗中与外国势力相勾结,或贩海经商或为海寇。早在明太祖时期,就发生过朱元璋的敌对势力张士诚、方国珍等在海外建立据点与朝廷抗衡的先例朱棣登位后,何八观等在‘国内犯事,为避罪谴,逃亡海外,屯聚岛外’,‘南海叛民’南海岛屿上新出现的一股反明势力”1,朱棣担心建文帝及其余党与海外势力相勾结,在海外建立复辟基地危及政权,于是追查他们的行踪加摄自南京天妃宫以剿灭成为宋棣执政初期保住皇位的的首要任务张廷玉等人编撰的《明史》卷169《胡濙传》记载:“传建文帝踏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2查继麟的《罪惟录》列传卷29也记载说:“或言建文帝出走外彝,上欲踪迹之”3《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41402年7月17日朱上台,“当年八月,朱棣遣官往赐朝鲜、安南、暹罗、琉球、真腊、爪哇、苏门答腊诸国王以织金绮纱罗等物,并向外邦宣告永乐朝的建立。”1随后在永乐二年(1404年)派郑和出使日本,一可寻找建文帝的踪迹,二可解决倭寇侵扰海疆的问题,但在日本查无踪迹,于是朱棣把寻找的范围扩大到西洋更多的国家与地区。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或期间,朱棣帝也曾屡次遣使出洋。1405年郑和下西洋,永乐九年(1411年)七月九日,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回国时迎请了佛牙。“神圣佛牙”具有收服民心,宣示“君权神授”的意义,可以说朱棣帝迎请佛牙也有显示自己具有法统地位的用意。
  另一说为永乐帝意欲树立国内外威信。明太祖朱元璋统治后期,与海外国家的联系逐渐减少,由于对外交及海外贸易缺乏重视,以致周边的国家常出现对明朝不恭之举,甚至对边境进行侵扰明太祖年间,倭寇就曾多次骚扰边境,掠夺财产,危害民众。明成祖意识到其危害,登位后即遣派大批的外交使节前往周边国家,一面宣告永乐朝的成立,一面建立与其国睦邻友好关系其中还有一层原因即朱棣要证明自己是各国公认的合法的“天下共主”,就必须要有更多的国家前来朝贡。为此朱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专门招待各国来宾的会同馆,设立专门培养外事翻译的四夷馆,设立专门负责对外贸易事务的市舶司等。在明成祖执政期,所设立的涉外机构“其规模和完备程度是其他朝代无法企及的”。2通过多年的努力,在与中国有所往来的90多个国家中,40余个关系愈亲,其中有不少国家是受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第一次来中国访问,与中国建立了联系。史称明成祖“帝锐意通四夷,奉使者多用中贵,西洋则和、景弘,西域则李达、迤北则海童,而西番则率使侯显。”3众多番国与明朝的交往对明成祖巩固皇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明成祖执政的后期,出现了“万邦来朝”的太平盛景。
  这其中隐藏着帝王天下大同的历史情结自秦灭六国,秦始皇即强力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改变之前文化、生产力标准不同的状况,使得统一后的秦朝,文化与经济融为一体,最终有效地推动我国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汉朝继秦朝之后,汉武帝的各项政策又使得中国多元一体的国家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之后数千年间,经过分分合合,逐渐形成了大一同的中国疆土,政治、文化、经济等高度融合,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中华的情结在古代常称秦国为大秦,唐朝为大唐,宋朝为大宋,明朝为大明、清朝为大清等等,由此可见我国自古就有融于民族血液中的大一同的情结并烙下了深深的印痕。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1明太祖朱元璋说:“朕既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2明成祖宋棣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后继者,也有十分强烈的大同情结,永乐三年三月,明成祖命郑和带给“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的敕书中写道:“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复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今特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尔等只顺天道,恪遵联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故此敕谕,悉使闻知”3可见明成祖作为天子意欲实现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愿景。
  对盛世的渴望和经济条件的发展是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背景。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实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治国方针,强调“理财之道,莫先于农”,实行兵农合一的政策,下令“天下卫所,一律屯田”,并大力发展生产,休养生息,下令移民屯田,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作物,适当鼓励手工业等。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得到极大的发展,粮仓丰盈,国库殷实,社会安定,史称“洪武之治”明成祖即位后,在明太祖时期的基础上大力促进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很快地消除“靖难之役”带来的战争创伤,“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储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1雄厚的经济基础,为郑和下西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时更已具备先进的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永乐帝即位当年,调集了浙江、福建、湖广等五省府县优秀造船工匠四百余户至南京龙江造船,他动员全国造船力量,造出比曾在印度洋上航行的元船更大的远洋巨舶,其中,供正副使乘坐的宝船长44丈,宽18丈,当属15世纪世界1最先进的船。在明代南京龙江船厂遗址上,于1957年5月出土了全长超过11米的巨型舵杆,如果以正常比例来推测船体大小的话,确实存在着44丈长和18丈宽的大木船,先进的造船技术为郑和七下西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郑和七下西洋时,采用当时最为先进的指南针与看星斗及水罗盘定向相结合的航海定向方法,故其船队能够在茫茫的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

知识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文化妈祖研究》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由十一章组成,对妈祖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下册是“妈祖宫庙辑纂”,对历朝历代的妈祖宫庙作了统一的辑纂。具体内容包括:绪论、妈祖文化溯源、历代妈祖神格嬗变探源、妈祖文化的多样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