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化认同功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101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文化认同功能
分类号: B933
页数: 7
页码: 184-190
摘要: 本节记述了妈祖文化的认同功能研究,最早的渔民、海商等从事海上活动的先民们,为了期盼海上安全把妈祖神像清到船上或上庙祭祀,于是就有了“分香”“分灵”的仪式,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仪式,丝毫马虎不得有的人因路途遥远,不便直接从寺庙里“分香”,所以就从已“分香”的妈祖庙上再次“分香”,次数不受限制,所以分灵越来越多,如有的称“二妈”“三妈”等等,遂成了一个关系复杂、庞大的分香体系在此过程中,以妈祖文化为纽带的群体随之形成随着海外移民的不断增加,妈祖的“分香”“分灵”也就越多,久而久之,构建为一种妈祖文化圈此时的妈祖也代表着对故乡的怀念、具有寻根的功能。“
关键词: 文化认同 社会功能 文化研究

内容

最早的渔民、海商等从事海上活动的先民们,为了期盼海上安全把妈祖神像清到船上或上庙祭祀,于是就有了“分香”“分灵”的仪式,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仪式,丝毫马虎不得有的人因路途遥远,不便直接从寺庙里“分香”,所以就从已“分香”的妈祖庙上再次“分香”,次数不受限制,所以分灵越来越多,如有的称“二妈”“三妈”等等,遂成了一个关系复杂、庞大的分香体系在此过程中,以妈祖文化为纽带的群体随之形成随着海外移民的不断增加,妈祖的“分香”“分灵”也就越多,久而久之,构建为一种妈祖文化圈此时的妈祖也代表着对故乡的怀念、具有寻根的功能。“福建商人在各地建立福建会馆,同时于会馆内奉祀妈祖,一方而作为商人之间仲裁纠纷时的凭据,一方面作为认同家乡与联络感情的象征。1”千余座海外各国的妈祖宫是海外华人华侨留住乡愁的载体。
  在妈祖春秋两祭的过程中,各地都有仿古文艺形式的表演,表演者常身着古代服装,奉行古礼,奏演古乐,跳仿古舞蹈,以古文作祝祷同,连吟唱的调子都是仿古的所有这些活动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在仪式中得到充分的彰显与传承,让所有的参与者深刻体验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了文化和民族的认同台湾上库顺天宫在庆祝福建省莆田市文峰天后宫迁建六百六十周年庆时的贺词是:文韬武略圣德垂千古,峰峦连绵母仪著海天。
  台湾北港朝天宫的妈祖诞辰祭的仪式参照清代祀典。从前每年春秋,笨港分县及水师千总,必亲典祭,其仪式是:
  是日,守土官具祝版备器,陈羊一,豕一,簠簋各二,笾豆各十,鑪镫具殿中少南设案供祝版北设一案,陈帛一,香盘一,尊一,爵一设乐于南阶上,设洗于东阶下之北祭官拜位在阶上正中,司祝,司香,司帛,司爵,典仪,掌燎,各以其职为位。
  祭官朝服行礼,入中殿门至香案前赞:上香司香跪奉香官上炷香三,上瓣香,毕。赞:复位。官复位,立赞:跪,叩,兴官行三跪九叩,兴赞:奠帛爵,行初献礼司帛跪献篚于案,三叩,兴司爵位立献爵于正中皆退司祝诣祝案前,跪,三叩,兴;奉祝版跪案左,楽暂止。赞:读祝。赞:跪。官跪。司祝读祝,(祝文因地随时撰拟。)毕,兴;奉祝版跪安于篚内,叩如初。兴退桌作。赞:叩,兴官三叩,兴赞:亚献。司爵奉爵献于左,退赞:送神;跪,叩,兴。官三跪九叩,兴赞:奉祝帛送燎司祝、司帛诣神位前,咸跪,三叩,奉祝帛,兴。司香跪奉香,兴以次送至燎所。官避立拜位西,俟祝帛过,复位,立。赞:望燎。引官诣望燎位,眡燎赞:礼毕。官仍由东侧门出楽止,各退。同日祭后殿。礼率初。1
  台湾台中市万春宫1983年举办的“庆祝万春宫天上圣母湄洲香六十周年祈安吉祥祭典”上主持人的献词中写道:“天上圣母,为我们福建省湄洲屿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
  “台湾鹿港镇的兴化妈祖宫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当时入台的莆田先民集资筹建的据当地学者李奕兴先生说,兴安宫在当年是集宫庙、会馆、店铺和水师办公于一体的四合一建筑,取名‘兴安’,有祈求兴化人平安之意庙内收藏多块年代久远的古匾与石碑,如正殿内悬的咸丰二年的‘奠安山海’匾、光绪十三年的‘慈航普度’匾及记载当年庙产的‘奉宪勒碑’都弥足珍贵,而清代初期的软身妈祖以及‘开台兴安宫全貌’彩绘古图则为兴安宫最为珍贵的历史文物。”2在其宫里,摆放着莆田家乡独特样式的供桌、几案、柜等,在宫侧则供奉着历代兴安先民的牌位。
  从各地妈祖庙的楹联中,可窥见妈祖的文化强大的文化认同功能福建莆田湄洲妈祖祖庙的爱乡亭上有一幅由台北莆同仙会理事长林秀栾暨全体同乡敬献的楹联:“湄屿圣母,恩被四海;宝岛游子,心系家乡”
  泉州天后宫有一楹联:“晋水溯源流,泉鹿人文同一脈,湄洲传灵迹,闽台香火并千秋。”
  据史载,广东顺德勒流镇众涌村的天后宫,庙中的楹联为:“德仰莆田,千百家同沾乐育;恩流锦水,亿万载永祝馨香。”
  广东汕尾凤山祖庙的一副楹联为:“圣迹发莆田,护国庇民,历代褒封尊母后;坤灵显湄岛,崇功报德,千秋俎豆配乾坤。”
  台北慈佑宫的一副楹联为:“天喜眷予,百祀神灵昭稷海后来苏我,一龛香火接湄洲。”
  台湾台北市龙山区广州街的启天宫的一副楹联为:“启发民心,源溯湄洲开觉路;天回国运,神驱舸艋渡迷津”
  台湾台北市台北县金山乡的慈佑宫的一副楹联为:“毓秀莆阳,沛下恩膏沾金里;化身湄岛,千秋俎豆焕台疆。”又,“慈云法雨,沛下恩膏沾金里;护国庇民,钦崇祀典仰湄洲。”
  台湾苗栗县竹南镇的慈裕宫的一副楹联为:“带水湄洲,航原一苇;瓣香海国,浪息千层”带水,即一衣带水,写出了台湾与湄洲地理上的相近。又曰“显化溯湄洲,历宋元明清,世世馨香祀典;声灵昭瀛岛,每岁时伏腊,家家箫鼓赛神庥。”
  台湾台中大甲镇的镇澜宫的宫门的一副楹联为:“镇国安邦,赫赫神功兴大甲;澜平波稳,洋洋圣德溯湄洲。”
  台湾彰化县溪州乡的溪州天后宫的一副楹联为:“圣德宏施,安澜济世,号封天后;母仪足式,拓土移民,恩被海疆。”直接点出大后宫为当时移民所建。
  台湾嘉义的新港奉天宫的一副楹联为:“源溯湄洲同一脉;灵分嘉邑祀千秋。”
  香港新界西贡区的佛堂门天后古庙的一副楹联为:“系出莆田,坤仪称母;恩流荷泽,水德配天”意指此庙是由福建莆田湄洲妈祖祖庙分灵而来的。
  澳门花地玛区的莲峰庙的一副楹联为:“后之尊,母之亲,保斯民如赤子;河以清,海以晏,知中国有圣人”又,“圣德静波涛,迹著莆田,共沐大川利涉;母仪垂雨露,恩流锦海,群沾厚泽靡涯。”
  澳门花地玛区的天后古庙的一副楹联为:“莲岛承恩,圣庥曜日,莆田著迹,母德齐天。”
  澳门妈祖阁的楹联曰:“显迹湄洲山,三十六天齐胜概;流芳粤东甸,百千万载壮威光”又,“圣德流光,莆田福曜;神山挺秀,镜海恩波”又曰“圣母具大神通,万里风波平粤海;元君最多灵感,千秋俎豆溯莆田。”
  新加坡南湾的直落亚逸街的天福宫的一副楹联为:“圣德醍醐,光昭海表;坤仪显耀,祥发闽中”又曰“发湄洲梯航捷至,恩垂北狄;敷嘉里栋宇聿新,福被南闽。”
  印度尼西亚丹戎槟榔小坡的小坡丹戎天后宫的一副楹联为:“显迹湄洲,航海梯山同庇荫;光辉南岛,华民异族共沾恩。”
  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吉隆坡市谐街的天后宫始建于清末,于1908年移至苏丹街;宫中有一楹联为:“湄洲海上,停澜救溺,降魔荡寇倾朝野;称圣岭口,瑞霭祥云,化雨群伦显古今。”
  日本长崎市龙町圣寿山的崇福寺一楹联为:“湄屿灵昭千古迹;寿山崇祀万年春。”
  日本冲绳那霸久米村的顺济灵慈宫的一楹联由林麟焻撰写(莆田人,清康熙庚戌进士,曾任内阁中书舍人,册封琉球副使)曰:“累朝叠诰表神功,岳降自鯑江,翊运疑庥,频现红灯宣圣化;重泽献琛逢盛世,皇华临马齿,抠衣展拜,永靖碧海耀吾宗。”
  (鯑江即湄洲岛,马齿即琉球的马齿)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靖海镇的天后宫的一楹联为:“迹显湄洲兴化莆田歌保赤,恩覃泽国五湖四海庆安澜。”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梅林天后宫是蜚声海外的妈祖庙,梅林村因古时遍植梅树,为客家人世代聚居之地据当地历史记载,元至末年(1368年),唐代名相魏征第十八代裔孙魏进兴携家来此定居。明永乐五年至清嘉庆十一年(1407—1806年)的400多年间仅大灾害就有60多起,许多魏姓子孙为生计纷纷漂洋过海到东南亚、中国台湾等地谋生,如今只有2200多人口的梅林村,旅居印尼、缅甸、泰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华侨竟达6万多人,而在台湾台中、台南等地的魏姓后裔也达3万多人,是我国著名侨乡和台胞的祖籍地。为保佑在海外亲人,梅林村父老到莆田妈祖祖庙“割香”,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建起了天后宫,从清代至民国间,重修了三次,1981年海外乡亲集资重修,2011年,海外华侨又再次集资200多万元,打造了九点九米高的缅甸白玉“妈祖玉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梅林村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届时海外华侨及台胞纷纷回乡,参加妈祖“巡村”及“妈祖过海”活动,尤其是“妈祖过海”精彩纷呈,信众们抬着神轿在冰冷的溪水中来回奔跑,象征着妈祖保佑海内外的子民平安,妈祖不仅成了梅林村的保护神,也成了海外华人华侨怀土思乡的精神寄托。
  2014年11月台湾台中大雅永兴宫在庆祝福建省莆田市文峰天后宫迁建六百六十周年庆时,贺词是“世界妈祖同一人,天下信徒是一家”。通过妈祖信仰的活动,可建构族群认同,进一步则可以发展到国家的认同李志清教授认为,“文化认同感与国家为公民提供的政治认同感一起,形成公民的民族身份和国民意识,一个民族的文化危机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民族认同感的危机,还有可能导致民族国家的危机与分裂。……台湾居民的妈祖信仰及其相应的到福建湄洲‘进香’等寻根活动强烈地维系着台湾人的‘中国意识’。”1身为本民族的一员,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等文化现象必然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认同感,并积极参加其中。同理,积极开展有关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等文化活动,则有利于巩固与加强民族的认同感。譬如,在祭拜妈祖的仪式中,其仪式程序、内容等是按古制的方法进行的,这在两岸的祭祀妈祖仪式中并无多大差别。
  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指出:“国家、社群、民族等都是通过具体象征物(如旗帜、民族服装、仪式)等而想象出来的。为了凝聚民族团结的力量,需要构建民族团结的符号。”2全世界华人华侨有五千多万,如何让他们把中华文化的根留住,找到凝聚团结他们的桥梁与纽带,就要寻找一个符号,就是要找到最大的公约数,而民间信仰是可供选择的公约数。妈祖信仰经数百年的传播,已分布在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3亿多人的信众,无疑,通过传承与弘扬妈祖文化的形式是凝聚团结他们的最佳途径,也是让华人华侨后裔认同中华文化,把根留住的有效途径。2014年11月,一位莆田江口的印尼老华侨,带着一个不会讲汉语和家乡话的三十岁左右的儿子,来到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捐了十万元人民币以建天后殿课题组成员曾与其谈话,原来这位老华侨在1949年之前赴印尼谋生,平时偶回莆
  田,在老家也没有任何家产,只有一些远房亲戚,他的儿子却从未回过祖家,这一次是他第一次带儿子回到老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捐钱给天后祖祠,这份情意着实让人感动,也让人深刻体会到妈祖在海外华人华侨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2014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妈祖诞辰日,台湾新港奉天宫举行了盛大的纪念天上圣母1054周年圣诞祝寿活动,重现了清康熙年间由康熙皇帝御赐的祀典科仪盛况,高潮之一是献跳六佾舞,用来祭拜祖先。参加跳六佾舞的36个佾生,除了新港艺术高中女生外,还有少部分是妈祖的契子(即干儿子,民间习俗有拜妈祖认干亲的传统,保佑孩子健康平安)。
  海峡两岸的妈祖宫庙常常通过联合举办妈祖文化交流活动以表达“天下妈祖同一家”的理念。各地的妈祖宫庙也常常通过分香、互访及签订缔结书加强宫庙之间的交流香港元朗天后宫在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举行妈祖诞辰庆祝活动,组织动员了众多的青少年共同参与妈祖的诞辰节如下图:

知识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文化妈祖研究》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由十一章组成,对妈祖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下册是“妈祖宫庙辑纂”,对历朝历代的妈祖宫庙作了统一的辑纂。具体内容包括:绪论、妈祖文化溯源、历代妈祖神格嬗变探源、妈祖文化的多样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