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妈祖文化的哲学与伦理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1009
颗粒名称: 第七章 妈祖文化的哲学与伦理性
分类号: B933
页数: 15
页码: 157-171
摘要: 本章记述了妈祖文化的哲学与伦理性,其中包括了妈祖文化体现中国“和”的哲学、妈祖传说与故事中充分展现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妈祖传说与故事中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哲理、妈祖传说与故事中展现的儒家伦理——孝悌、妈祖文化中的官德伦理、妈祖的传说与故事展现了儒家伦理——诚信等。
关键词: 文化哲学 文化伦理 妈祖

内容

妈祖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断创新与发展,作为一种既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又具有“活态”文化特色的妈祖文化,她的存在必定有其深刻的内涵,我们认为,妈祖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有其符合社会发展的哲学与伦理学基础。
  第一节 妈祖文化的哲学性
  一、妈祖文化体现中国“和”的哲学
  “和”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内容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文化,这三者虽各有所长,各有特色,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基本都和睦相处,相互融通历经千余年来的集体塑造,妈祖的传说与故事充分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和融的思想,饱含着中国哲学“和”的内涵
  通观经典的《天后圣母事迹图志》1体现出儒释道三教融于一体的态势。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约于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我国,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并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成为我国主流宗教之一,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对社会与民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妈祖故事与传说中也无不例外地烙上佛教的元素。如
  “感大士赐丸得孕”传说体现了妈祖是其父母求观音而来的,生来带有佛的元素,后人常把妈祖比作为观音的分身佛教义中鼓励世人追求无私无畏的精神境界,以佛禅心性论为主导,促生不惜牺牲的精神,这种佛教精神在妈祖故事与传说中也屡有体现,传说中妈祖在救海难时不幸献出自己的年轻的生命。妈祖无私无畏的精神在民间的故事与传说中比比皆是。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符咒”是中国道教用以传道修持的主要手段之一。道教认为“符”具有驱使鬼神、治病却灾等众多功能“窥古井喜得灵符”则表示妈祖最初的得道是获得道人的秘传而懂得天文地理。
  据传说,妈祖年幼时从塾师训读,读的是儒家的书籍,接受的是儒家的文化台湾台北松山慈佑宫(妈祖宫)的一幅楹联,充分展现了妈祖文化中的三教合一的元素,如图从以上三幅图中可知,儒释道三教和谐地体现在妈祖文化中,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二、妈祖传说故事中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
  妈祖的传说与故事充分地体现了仁爱的思想。《油成菜资生民食》说的是湄洲岛旁有一无名小岛,妈祖发现岛上竟无草木,决定在岛上种上树草,于是把菜籽油洒在地上,过不久,岛上竟长满了油菜,从此年年花开满地,当地人常采油菜食月。这个小岛被当地人称为“菜籽岛”。
  另一故事《示白湖凿泉疗疫》说的是宋孝宗乾道二年春,兴化军白湖地带瘟疫流行,妈祖对白湖畔居民李本家说:“现在瘟疫流行,你可到白湖旁大石头下开凿泉水饮此水可除瘟疫。”于是居民遵照其意,挖出了清泉,人们喝了甘甜的泉水,瘟疫终得到清除,众人称为“圣泉”,地方官上奏朝廷,皇帝下诏褒扬妈祖,敕封妈祖为“崇福夫人。”
  台湾有一则妈祖传说,说的是当年戴万生创小刀会时,按帮规要歃血盟誓,此时鹿港有入会者得成菜资生民食知情况后,自知误入,想退出,但已盟誓,进退两难,于是祈求妈祖相救。妈祖为这些人在庙堂上备清水一瓶,令其掬水漱口,凡与贼盟誓者,可以解除其盟约,改邪归正,众人感念妈祖的慈爱之心。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对犯错的人要怀有一颗爱心,帮其改正错误,这也是爱民的一种表现。
  此类故事,在《天后圣母事迹图志》中甚多,在民间的妈祖传说与故事中也不胜枚举。为什么妈祖受到百姓的爱戴?正如元初的黄四如所言:“他所谓神者,以死生祸福惊动人,唯妃生人、福人,未尝以死祸恐之,故人人事妃,爱敬如母,中心向之。”
  妈祖的故事不仅体现在仁爱上,也体现为憎恨恶行主持正义的一面《庙廊下火烧三恶》(火烧陈长五)描写:开元改元,岁在己未陈长五三兄弟在兴化、泉州、漳州三郡抢烧掠夺,民不聊生。郡守徐公梦见妈祖说:“要灭绝这些害民贼寇”于是上报朝廷出兵。朝廷派宪使王镕前往围剿。八月,贼寇陈长五三兄弟前往湄洲岛并解衣裸体偃卧庙前突然,一团火苗围住匪徒,火焚其身官府得知即刻派兵前往,贼寇陈长五三兄弟慌忙逃窜海边,这时,突然天上黑云密布,雷闪电鸣,风雨交加,贼寇欲起锚,船却丝毫不动这时宪使王镕追兵已到,先擒长五,后擒长六,长七乘乱逃脱,官兵随后追捕,当追至福清时将其擒获。郡守徐公说这是妈祖的功劳,宪使上奏朝廷,皇帝下诏敕封为“显济妃”。
  如果说,爱憎分明是妈祖故事中所宣扬的,那么,在降伏妖怪过程中,妈祖不是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手段,而是采取刚柔相济的伏魔手法,对愿意改邪归正的妖怪采取化敌为友,为我所用的策略,一方面体现了妈祖仁爱之心,一方面体现了妈祖高超的降魔艺术。
  妈祖故事《破魔道二嘉伏地》描写道:当年湄洲西北方向有二怪,经常兴风作浪,贻害民众。百姓祈求妈祖降伏。一天,妈祖与女伴们一起上山,二怪发现,心中大喜,掏出兵器,冲杀过来,这时,只见妈祖挥动手中的丝帕,将二怪紧紧地缠住,二怪连声求饶,妈祖慈悲,放二怪回去。可不久,二怪又出没危害百姓,妈祖再次施法,二怪无处可循,只好束手就擒,并表示愿作妈祖随从,为妈祖效力,于是妈祖收二怪为左右神将,即是嘉佑与嘉应。
  《投法绳晏公归部》也描写了化敌为友的故事晏公本是海上一怪,经常出没海上兴风作浪,危害来往渔船。一天,晏公又开始作祟,妈祖施法二次制服晏安,终让晏公口服心服,清求妈祖宽恕,妈祖于是命令晏公统领水阙仙班。
  三、妈祖传说与故事中充分展现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妈祖原是莆田湄洲岛一渔家女,由于生前为民做了不少好事、善事、实事,于是人们在她逝世后建了庙,其庙刚开始时的规模“仅落落数椽”,当属民间一“淫祠”。后南宋宗教政策:“怀柔百神,礼所不废;至于有功国家,有裨民社者,报当异数。”1又因妈祖护佑路允迪出使高丽有功得到朝廷的褒封,赐于“顺济”庙额,妈祖庙成为官方认可的“官庙”。此后,妈祖由民间私祀的小神华丽转身成为朝廷正式承认的神灵,从此由民间的“龙女”“灵女”等提升到官方对神的正式称谓,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妈祖被朝廷以郊典封“灵惠夫人”,随后妈祖由“神女”晋为“夫人”“妃”“天妃”“天后”等等。有趣的现象是一方面妈祖得到历代堤越水潮平朝廷的不断敕封,神格地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妈祖在民众的心里的神格地位也在不断抬升,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以致出现了自宋以降官民同敬的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是少见的。说明妈祖不仅是统治者所需要,更是普通大众把妈祖信仰提升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灵慰藉,即妈祖文化扎根于大众普通民众最基本的愿望是平安与和平,而妈祖文化经千年的塑造,恰恰能体现这一诉求妈祖文化不仅是官方文化,而且是“草根文化”,这种平民化的“神明”往往更为广大民众从心灵上认同接受。正是这一特性促进了妈祖文化集体塑造、认同、记忆、欢腾、传承和发展。
  梦想是对未来的憧憬,没有梦想就没有未来,也就不会产生前进的动力,而妈祖信仰总给人们以梦想和鼓励。妈祖文化发展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类不断克服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的过程。在妈祖故事与传说中,无论是《解军渴涸进流泉》(涌泉济师),或是《筑堤岸越水潮平》(钱塘助堤)等,都体现人类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能动创造性与改变困境的一种追求,也是化精神为力量来改变困境的生动例子。《筑堤岸越水潮平》(钱塘助堤)就是一个鼓励人类敢于拼搏的精神的故事。宋理宗嘉熙元年,久雨不睛,钱塘江水涨毁堤,水灾肆虐,淹没了大量的良田与房屋。正当人们束手无策之际,惊喜地发现洪水流到了艮山祠(妈祖庙)前,水势不再往前流了。此时,人们看见站在云端的妈祖示意人们抢修,在妈祖的鼓励下,堤坝很快的修复了。正如天津天妃宫遗址展馆在展览说明中所说的:“妈祖文化的价值,在于它所体现的人类战胜大自然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奉献与博爱精神。它所蕴含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对社会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如贵州镇远天后宫在参观说明中所说的:“妈祖以自身的行为和精神,为后人展现了智慧战胜愚顽、慈爱战胜冷漠、善良战胜恶、光明战胜黑暗的大智、大勇、大美的光辉形象。”也正是妈祖的精神激励华人华侨们勇敢地跨出国门,漂洋过海,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历经千辛万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圣母经》里的说妈祖“救世法,出乡里,海陆难,找扶持,能驱蛟,能唤雨常救急,常扶危”等,从种种妈祖的善举中可看出来,传说中的妈祖是以人为本,一切围绕着解难救人进行的,满怀着为民排难解忧,为民除害的勇敢精神与大爱之心。
  四、妈祖传说与故事中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哲理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命题。有观点认为,天人合一即人和天是一个统一体,两者息息相通,息息相关,不可分割,人作为主动的一方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妈祖文化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传说妈祖的诞辰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前后几日,湄岛渔民不下海捕鱼或垂钓,《妈祖显圣录》载:东海多神怪,渔舟常溺。天后曰:“此必是鬼怪为殃。”便命操舟鼓桨驰至海的中流那时风日霁静,望见水族辏集,锦鳞彩甲,跳跃吐水沫看见远处涛头,拥着一尊类似王子仪容的神,在天后而前鞠躬高呼,顿时水潮汹涌,舟中人怕得发抖不已。后说:“不必怕”即传示免迎,突然水色澄清,海不扬波,才知道是龙王来朝以后凡天后诞辰,海中水族都集湄洲海面庆贺。从此湄岛渔民在这几天内,不下海捕鱼垂钓,以示对妈祖的纪念。这虽然只是传说,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古人常常借神的“意志”行事,让海洋休养生息,何尝不是一种古代的“休渔”方式。
  类似的传说甚多,在浙江象山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在很久之前渔民在近海很难捕捉到大宗鱼,只能捕到零星小鱼小虾,生活难以为继。一天渔民们又出海捕鱼,临到黄昏仍只捕到几条小鱼,在回家的路上一位邋遢拐脚的老者看到渔民们沮丧万分,不仅感叹:‘这样下去你们的生活怎么过啊!’一个老渔民看天色已晚,就对这位老者说,就留在我家休息吧。当夜,老渔民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个红颜白发的老者,笑容可掬地和他们说:‘我是东海龙王,看你们生活那样困苦,泽心又那样仁厚,我于心不忍就在你们门口开辟大目洋渔场。’第二天一早,老渔民请老者吃早饭,推门一看老者不在,只见墙上写着‘渔场年年有三汛,春为春汛、秋为秋汛、冬为冬汛,夏为养生,切莫贪图。’老渔民立即叫唤左右邻居和他们说了昨夜做梦之事和墙上字句,顿时明白了海龙王发了善心给我们送来了大目洋渔场,让我们在家门口可捕到鱼,但又告诫我们不要贪心,注意休渔养生。从此,象山渔民们的生活有了保障。”1
  浙江象山三面临海,人们依海而居,耕海牧鱼,靠海为生。面对大海,渔民无不敬海、畏海、惜海、爱海每逢鱼汛出海捕鱼,象山的渔民总要在天妃宫(或妈祖庙)举行“开洋”仪式,渔汛结束称“谢洋”,开洋谢洋节已经形成固定的活动形式,据《东门岛志》记载:渔民开洋谢洋节活动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每年“开洋”节仪式上都有宣读祭海文,以2003年9月15日的象山石浦第6届中国开渔节为例,祭海文中写道:“……半岛象山,远古六千年前,塔山人耕海牧鱼,生生不息。勤劳淳朴,代代相传,伴海而业,奋发图强……人与自然,休戚攸关,陆与海洋,脉脉相依。文明舍取,方霈泽斯降;无度攫掠,则衰微寝竭。是以善待海洋,说是善待人类自己政府立法,施行我休渔。渔区尊奉,黎民拥戴,寰内应响”2
  在渔汛结束时也要举行“谢洋”节在“谢洋”节上,还举行休渔海洋放生仪式的内容,以示渔民“感恩海洋、生生不息”的精神在“开洋”或“谢洋”节上,宣读祭海文,有利于提高人类保护海洋的共识,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是“天人合一”理念当今的体现,利于构筑和谐海洋观,促进海洋事业的永续发展。
  人与天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必须要尊重大自然规律,遵循天道;另一方而又要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资源造福自身,同时又要适应、克服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各种困境妈祖传说与故事中充分展现出人类精神的主动性,千百年来妈祖的故事与传说不断在传递这样的一个信息,即是人类要敢于战胜自然,又要珍惜保护大自然。
  第二节 妈祖文化的伦理性
  妈祖传说与故事究竟有多少?难以统计,其原因是世界各地的妈祖宫庙都有各自的妈祖传说与故事。我们可以经典的《天后圣母事迹图志》结合其他民间传说为例来分析其伦理性。
  一、妈祖传说与故事中展现的儒家伦理——孝悌
  孝。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道德规范而“孝”是仁的最为重要的基础之一。常言道“家是国之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在家庭中父母的地位是最高的,维持一个家的稳定势必要维护父母的地位,这是我国数千年形成的观念。从狭义而言,“孝”是要敬重、顺从父母的意愿;从广义而言,可以扩展到对当政者的敬畏和服从我国传统的观念是君父同伦,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这对维持社会安定是十分有利的。
  妈祖故事《正织机神游沧海》(机上救亲)描写:妈祖十六岁那年,父兄出海打鱼,妈祖和母亲在家织布突然间海上起狂风,掀巨浪王氏挂念出海亲人的安危,刚要问妈祖,却只见妈祖闭着双眼,双手紧握织布机,双脚用力踏着织布机,样子吃力,生怕手上的东西脱手。母亲见状,推醒女儿,妈祖惊醒哭道:“母亲,父亲与哥哥在海上遇难了,我救了父亲,哥哥却掉到海里了。”
  悌,也是仁的重要的支柱之一。如果说《正织机神游沧海》讲的主要是救父,另一则《破惊涛遂救严亲》(舫海寻兄)是叙述妈祖救兄长的故事。数日之后,妈祖的父亲顺利返航了,讲述了遇难的情景。原来在遇到风浪时,只见有一位红衣仙女双手抓住两条船,双脚各挂着一条,嘴巴叼着一条,往海岸边疾驶,突然,仙女嘴巴一松,老大的船就没在波涛中。过数日,一家人出海寻找妈祖哥哥的遗体,正在航行间,大家看到一群水族聚集在水面上,惊悚不已,妈祖告诉大家,这是水族奉命来迎接,一会儿,海面上浮出妈祖哥哥的遗体,大家松了一口气,赶紧把遗体运回家。
  悌,从狭义上而言是指敬爱兄弟,顺从兄长,同时作为兄长也要关爱弟妹,要做到兄友弟恭,珍爱兄弟感情,相互勉励、扶持;从广义上而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从而演绎出人与人之间的良善关系,同时也可延伸为下级服从上级的有序观念。
  《左传》言:“礼,下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此比喻为天地有条理有秩序。竖为纬,父母为上,子女在下,这是一种竖的关系,可以把孝看作“纬”;横为经,兄弟姐妹为同胞,这是一种横的关系,悌即是“经”这上下左右的关系有利于形成一个国家的秩序,而基本的社会秩序则是一个国家治理的基础,显然,孝悌的伦理既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权威,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
  1987年,在台湾彰化市南瑶宫纪念妈祖千年祭时,游行彰化市区及县郊区,“共出动了百六十多辆花车,每辆车前头及左右两侧皆挂着显目的条幅,诸如:‘发扬妈祖仁德精神’‘学习妈祖大忠大孝的精神’等等,此类活动不但具有宗教性、文化性及民俗性,而更积极的意义是带动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促进了社会伦理教育的教化作用”1
  福建省莆田市文峰天后宫有幅楹联为:“济师剿寇神护国家,救父寻兄恭行孝友”,更把妈祖的“忠、孝、悌”精神表达的淋漓尽致。
  二、妈祖文化中的官德伦理
  官德,本义是指官员要恪守其做官的道德,其实质是政治道德。官德历来被视作治国理政的关键因素,官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引领。官德也关系到国家行政的执行力,关系到国家兴亡等大事古来官箴,启示当今。在我国数千年的治国历史中对官箴的研究比比皆是,这不仅是告诫当朝官员的教科书,而且也是我国文明得以延伸至今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有关官箴的内容,在妈祖文化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爱民,是为官德的基础,“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2《春秋左氏传》说:“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所以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历代统治者都强调要以民为本。
  《祷雨济民》说的是当年莆田出现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都说一定要向妈祖祷雨方可,县尹听其言,亲领一众官员祭拜妈祖,祈求下雨,妈祖见县尹诚心为民,便代为祈祷上天,说:“壬子日申刻有雨。”果不然,时辰一到,天空下起倾盆大雨,旱灾得以解除,万民欢呼。这则故事的本意是启示当官者要顺页其民意为民办好事。
  《授丸药吕德回生》(药救吕德)宣扬的是好官有好报明洪武十八年,兴化府侍卫官吕德,奉命带兵出海,平定海乱,因劳累过度得了重病,命悬一线,危在旦夕,吕德祷告妈祖相救。在睡梦中,吕德看见妈祖拿着像水晶似的药丸让他服下,不一会儿便吐出两块秽物,病顿时就好了吕德平息了海乱回到兴化府后,准备向朝廷荐报妈祖的功德。一天夜里,他在梦中见到了妈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她妈祖听了,摇着头说:“我乃奉观音菩萨之命来救你,你当敬奉观世音大1啊!”于是吕德在湄洲祖庙附近,新建了一座观音堂,以为纪念。
  廉洁,是为官的前提。“百善孝为先,治政廉为首”,“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1
  《天上圣母经》2中讲“讲孝道,说廉士”至“廉美德,当效之”告诫为官者要清廉自重,要“慎怀廉”“握雪心,怀冰心”。第26页写道:“汉杨震,畏四知,范宣坚,西绢辞,慎怀廉,传三世,饮投钱,项洁已,宋太守,越石窥,不义财,稷毋弃,廉财色,武美誉,大清廉,独伯夷,世俗人,争求利,不贪婪,古今稀,廉美德,当效之”这段话是劝说为官者要清廉自重,不可贪不义之财,文中所提到的“汉杨震,畏四知”,即是我国清廉的典故。有关廉洁的戒条,在妈祖宫庙的装饰中也常见此类画面,如山东烟台天后宫的石雕“杨震却金”。
  上海市松江天妃宫大门前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砖刻照壁,右侧立有说明牌,其内容大意是,照壁宽6.1米,高4.7米,约30平方米,由近百块细泥青砖精雕细刻拼接而成,画中的神兽,龙头狮尾,鱼鳞,牛蹄,民间俗称四不像。传说此兽十分贪婪,费尽心思尝尽人间山珍海味,享尽天下奇珍异宝,还异想天开吞食太阳,故葬身东海,松江人称之为é,据史书记载,明清时期到松江府任职的官员,必到此地祭拜,以示廉洁奉公,不贪赃枉法,松江人称其为“警示壁”。
  忠,是为官者的必备官德在《圣母经》中多处讲到为官者要“忠诚”,第20页写有“称忠孝,称仁慈。”,第24页写有“求忠臣,宜孝子”,第32页写有“忠孝廉,并节义”等为官的箴语。
  在妈祖故事《草弹章托梦除奸》(托梦除奸)中描写:明嘉靖年间,奸臣严嵩专权,残害忠良义士。御史林润义愤填膺,想弹劾严嵩,但又担心严嵩势力大,自己势小,举棋不定。一天夜间他梦见妈祖,妈祖告诉他说:“林公乃是国家栋梁,权奸当道,理应弹劾。公不必担心,为国为民,神灵保佑”林公受之鼓舞,于是奏章皇帝,果然严嵩及其帮派受到严惩。于是,林润兑现诺言,上海松江天妃宫前的“警示壁”在涵江建了妈祖庙,以示感谢妈祖护国安邦之德。故事从侧面告诫为官要忠孝廉,否则会受到惩罚。在妈祖故事《救柴山坠水再生》(救柴生)中写道:明洪熙元年,钦差内官柴山奉旨前往琉球,当船行到外洋时,柴山梦见妈祖对他们:“这片海域危险,我自会护航”突然,狂风在作,巨浪滔天,桅樯颠倒,船工落水,命悬一线,这时,只见一道灯光自天而降,顿时风平浪静,一船人均得救,此后,一路顺风直达琉球。这则妈祖救柴山的故事意在鼓励官员要忠心、无顾忌地为国家奉献。
  三、妈祖的传说与故事展现了儒家伦理——诚信
  在传说中,妈祖矢志终身不嫁,侍奉母亲。妈祖在短短的一生中,信守救民护国的誓言,为民做了不少的实事、善事,受到民众的爱戴。《道藏》中的《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说道:“尔时天妃闻说偈已,稽首天尊道前而说誓言。一者,誓救舟船达于彼岸。二者,誓护客商咸令安乐。三者,祛逐邪祟永得消除。四者,荡灭灾逆家门清净五者,收捕奸盗屏迹潜形。六者,收斩恶人诛锄强梗。七者,救民护国民称太平。八者,释罪解愆离诸报对。九者,扶持产难母子安全。十者,庇护良民免遭横逆。十一者,卫护法界风雨顺时。十二者,凡有归向保佑安宁十三者,修学至人功果圆满。十四者,求官进职爵禄亨通。十五者,过去超生九幽息对。是时,老君闻天妃誓言,乃敕玄妙玉女锡以无极辅斗助政普济天妃号。”从各类版本的妈祖传说与故事中,可看出妈祖确是兑现了这些誓言。当然,这是人们把讲诚信的美好愿望赋予妈祖身上的一个突出例子罢了。
  在古代,为了生存与发展,外出谋生的人们往往“抱团取暖”,以此来增进团结与凝聚力,或为克服乍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困境,或是筹集资金共同做生意,或是互通生意场上的信息等等,所以各地的妈祖宫庙往往是外出经商乡亲聚集或是妈祖信众聚集的场所。基于此,妈祖信众之间的相互信任必然是妈祖文化圈中的一条铁律,若于有人违背了守信的行为,必然会受到众人的指责,久而久之,诚信成为妈祖信众圈中的道德义务古时有众多的商会是会馆一体,既是祭祀妈祖的宫庙,也是妈祖信众经商的场所在宁波庆安会馆至今保存当年众人进行交易的账房以及杆称常言道“头上尺有神灵”,或说“人在做,天在看”,在妈祖宫庙里进行贸易,当然是在“神”的眼底下进行的,任何方畏于“神”的惩罚,交易之际自然会遵守其公平公正的原则。
  四、妈祖故事与传说展现了关爱伦理
  在妈祖的故事与传说中体现着关爱妇女和儿童的伦理。在明《三教搜神大全·天妃娘娘》中提到“尤善司孕嗣”:有某妇,醮于人十年不孕,万方高禖终无有应者。卒祷于妃,即产男子嗣。凡是有不孕者,随祷随应。尔后在民间以天后娘娘作为司孕育的主神来供奉,与观音菩萨一样有着送子娘娘的职能。另有一传说:“妇人饲子者,将往田园或采捕,以其儿置庙中,祝曰:‘姑好看儿’,去。竟日儿不啼,不饥,不出阈。暮,各负以归。”这些传说体现了妈祖的仁德,对妇田市城女、儿童的保护是妈祖传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福建闽南及台湾等地区有让自家的孩子“过契”给妈祖当“义子”的习俗,以求孩子生长能得到妈祖的庇护,这些地区的妈祖庙还普遍供有“虎爷”。民间认为“虎爷”具有镇邪、纳财等功能外,还是儿童的守护神。在莆田市城厢区石室岩妈祖殿的妈祖供像前还放着儿童的鞋子,以期孩子平安健康成长,如图。
  妈祖的大爱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世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乏践行妈祖大爱的事例。《花蕊國度》歌曲是台中中台科技大学张桓忠教授于2016年的母亲节前夕所作,取材于台中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
  女儿谅涵本是一位阳光热情、才华洋溢的女孩,诗词歌赋、舞蹈创作,无不精彩。十一年前却患运动神经元障碍疾病(俗称渐冻症),全身瘫痪,长期臥床,只能透过灵活的眼珠与外界沟通父母担心女儿病情,将女儿安置在卧室的阁房,以便随时照看此后,时间便停驻于阁房,没有了春夏秋冬,妈妈夜以继日照护女儿,谅涵一睁开双眼,便能看到妈妈的身影。半夜,妈妈只要听到一点声响,便会惊醒,一天睡不到两个小时已经是十多年来的常态。谅涵的妈妈说,她即使磨尽了生命的血汗,只要换得女儿一次花开,那便值得。谅涵似乎与妈妈心意相通,走出了彷徨与失落,慢慢平静下来。现在,谅涵已经可以用眼睛控制电脑,以注音方式,一个字、一个字书写心情,创作,阅读别人寄给她的电子邮件。她的身体虽然完全无法挪动,精神却十分灵动活跃,并关心社会人群谅涵试图在告诉关心她的人,疾病虽然困住了她的身体,但却无碍于她灵性花朵的绽放。
  谅涵的妈妈林慧珍教授现今年逾七十,曾任教于“中国医药大学”等院校,父亲倪朝龙教授年逾八十,是台湾著名的版画家,曾任台中师范学院校长,他们一生敬仰、崇拜妈祖林慧珍教授说:“妈祖就象是天上的母亲,照顾人间子民,我只是跟随妈祖的步履;天下的母亲对自己孩子都有相同的心情。”
  2016年11月台中市民俗博物馆、万春宫与莆田学院在莆田市湄洲岛世界妈祖文化永久论坛会址联办妈祖艺术画展,张桓忠教授为组稿,特地找到了两岸知名版画家倪朝龙教授,请他创作有关妈祖题材的版画,由于倪教授年事已高,正犹鐌不决,看到了女儿赞许的眼光,便爽快地答应了。1

附注

1 许晨聪:《天后圣母事图志》,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本章引用该书插图时不再另注。 1 蒋维锬,周金琰:《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一辑·档案卷),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1 http://mp.weixin.qq.com/s?一biz=MjM5N20xMT0wMg%3D%3D&idx=2&mid=2658779862&sn=97b745e9f8314060a9657d3afec0739b谢洋节是象山渔民感恩海洋的传统习俗2016-05-18孙万立石浦渔港风情小镇。 2 解亚萍:《象山渔民开洋节》,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第171页。 1 许在全:《妈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53页。 2 (汉)刘向:《说苑·政理》。 1 (清)顾炎武:《与公肃甥书》。 2 许钦钟:《天上圣母经》,台湾瑞成书局,2011年9月,第1版第8次印刷。 1 本故事由台中中台科技大学张桓忠教授提供。

知识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文化妈祖研究》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由十一章组成,对妈祖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下册是“妈祖宫庙辑纂”,对历朝历代的妈祖宫庙作了统一的辑纂。具体内容包括:绪论、妈祖文化溯源、历代妈祖神格嬗变探源、妈祖文化的多样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