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赋与散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99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赋与散文
分类号: I222.4;I262
页数: 7
页码: 103-109
摘要: 本节记述了妈祖文学赋与散文的研究,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产生的一种文体,赋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在妈祖文学作品中也有一定数量。
关键词: 散文 妈祖文化

内容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产生的一种文体,赋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在妈祖文学作品中也有一定数量,如近人王鸿的《妈祖阁赋》:
  天下名楼,最著者四:滕王、黄鹤、颧雀、岳阳胜景与绝唱相融,山川因人物增色。或曰此外无楼矣。然则千载之后,闽中海滨麒山之巅,新竣妈祖阁一座,谒者如云,声播宇内,俨然又一传世大观也。
  妈祖者,即世传海上女神林默也越千年而功弥著,世时新而德愈彰信众多至亿万,恩泽披于四海溯其先世,忠烈事国,颈岂顽奴砥石;观其族范,诗礼传家,人皆贤良冶心生而不啼,似嫌世间多悲泪;少有宏愿,只为海上无危樯窥井得符,始以素行济世;乘席渡海,频于险波救难挽帆髻以明志,举红灯以照夜翩翩乎如洛神之渡水,飘飘乎若帝女之御风履狂涛而无所惧,历九死而终不悔。竟矢志不嫁,寓世凡廿八载。
  时维九月,节系重阳槛菊香浓,秋光正好纵一苇而凌万顷,登湄峰而别浮生日下徘徊,仍眷故园之海;云间回首,犹存女儿之心乡民于羽化处立庙祀之,自是神迹屡显,慈航长降海宇清而万民仰,香火分而五洲同郑和使西,盛言护佑之德;施琅平台,极推济师之功自宋以降,历朝褒封多不胜举,至极而无以复加之。近世战乱,两岸暌隔枕涛声而分骨肉,望海水而老新妇四十年后,独信众越樊篱而启直航春暖冰消,重返犹辨庭树;喜极涕下,相逢疑非故人赴祖庙朝圣者络绎不绝,和平女神之称传焉。
  人事非,女神在;星斗换,百业兴。为彰神德,广布灵氛,主政者于故里麒山倡建妈祖阁一呼百应,经冬而成。环烟波而临东海,据高岬而瞰广湾长风万里,潮音时闻千鸥翔而岸沙白,百帆舞而汀树青东望浮曦,紫霄腾气;西眺吉蓼,玉带横江近海观日,犹指抗倭之所;远浦归航,尚传系蓼之舟。感天地之有情,觉造化之无穷寻迹古港,恍见秋潮卷雪;登舫新渡,遥赏湄屿丰姿绿锦遍披,桂楼棋布圣殿掠龙宫之美,山势尽蓬莱之奇一水咫尺,可望可即;祠庙相对,本系一家而今围海筑城,共缔大观,冥然中亦妈祖之佑乎?
  而斯阁崔巍,独耸岬端,飞檐流丹,画栋连云沐灵光而留圣迹,发馨香而驻精魂。更兼漫山苍翠,遍野芳菲;神安人悦,佳景天成四方至,两岸欢叙情缘于膝下,望归帆于云间玉阶摩肩,不问他乡之客;高阁谒圣,皆怀赤子之心。富贵者登临,当思少欲利生;贫弱者登临,咸念慈怀浩荡得意者登临,可醒荣辱进退;失路者登临,能使添勇知返举凡心诚,皆有所获因谓:至德成圣,至善为神此阁与海天争色,斯神与日月齐辉若论山川形胜、文采风流,天下可举名楼多矣。倘辩护国庇民、彰善瘅恶,则世间独此一阁也。
  时丁亥年秋,莆阳王鸿拜撰妈祖文学中的古代散文散见于碑记(包括告示碑文、示禁碑文、墓志铭等)、个人文集、族谱、地方志等典籍之中。根据体裁形式基本可分为一般的叙事写景散文、募修宫庙序、祝文、上梁文、日记等。
  其中祝文是指古代祭祀神鬼或祖先的文辞。宋代真德秀有多篇祝文, 《圣妃宫祝文》为平定海寇作乱而祈于天妃所作, 《惠安县管下圣妃宫祈雨祝文》为祈雨而作。上梁文为建屋上梁时用以表示颂祝的一种骈文。宋代陈宓《白湖顺济庙重建寝殿上梁颂》1中写道:
  儿郎伟,抛梁东,猎猎神旌旗照海红。
  但兄舳舻来又去,密俾造化不言功。
  儿郎伟,抛梁西,石室云岩晚照齐。
  肤寸便焉千里润,农夫不复卜朝隮。
  儿郎伟,抛梁南,地胜长魁鼎足三。
  海脚东来连地绕,壶巅直上舆天参。
  儿郎伟,抛梁北,塞上狼烟今永息。
  山行水宿绝偷攘,浙外淮濡来菽麦。
  儿郎伟,抛梁上,十里人家环首向。
  风马云车自往来,锦衣琼佩相飘扬。
  该文还留有方言口语的称呼特征。
  妈祖散文最为主要的内容是描述妈祖生平、功德及信仰传播。
  如碑记中很大一部分是涉及妈祖庙宇修建以及妈祖生平、信仰产生传播的相关记叙。南宋绍兴间进士廖鹏飞于1150年撰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2是一篇极为重要资料。文末附有迎享、送神诗。庙记曰:“里有社,通天下祀之,闽人尤崇恢闳祠宇严饰像貌,岿然南面,取肖王侯夫岂过为僭越以示美观?盖神有德于民,有功于国,蒙被爵号,非是无以彰其威灵也”接着介绍妈祖生平事迹, “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圣墩去屿几百里,元祐丙寅岁,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祥。有渔者就视,乃枯槎,置其家,翌日自还故处。当夕遍梦墩旁之民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实所凭,宜馆我于墩上。’父老异之,因为立庙,号曰圣墩岁水旱则祷之,疠疫祟则祷之,海寇盘亘则祷之,其应如响”“给事中路允迪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因诘于众,时同事者保义郎李振,素奉圣墩之神,具道其详。还奏诸朝,诏以‘顺济’为庙额。呜呼!女郎庙之灵,古虽有之,不过巫山为云,洛浦凌波,曹娥抱尸浮江,帝女衔木填海,犹立石当时,血食千载,要其德被于民,功及于国,蔑如也今神居其邦,功德显在人耳目,而祠宫褊迫,画像彤暗,人心安在乎?”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莆人丁伯桂出任杭州太守时,写下《顺济圣妃庙记》,对宋代妈祖传说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涉及军事、外交、社会动乱、自然灾害、瘟疫、朝廷历次封赐及妈祖信仰的缘起和传播,为妈祖形象和妈祖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中可见宋王朝对天妃的推崇,可以说这是一篇时代较早、在研究妈祖传说的资料中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庙记》之一。文曰:“朝家调发闽禺舟师平大奚寇,神著厥灵,雾障四塞,我明彼晦,一扫而灭。开年丙寅,虏寇淮旬,郡遣戍兵,裁神香火以行,一战花魇镇,再战紫金山,三战解合肥之图神以身现云中,著旗帜,军士勇张,凯奏以还。”“庆元四年,加‘助顺’之号;嘉定元年,加‘显卫’之号,十年,加‘英烈’之号”“神之祠不独盛于莆,广、江、浙、淮甸皆祠也。”宋代李丑父《灵惠妃庙记》1及刘克庄《风亭新建妃庙》对妈祖信仰的产生传播也多有提及。
  元代黄四如的《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厘殿记》记叙妈祖神格高尚并将其比拟为日月:“妃犹日也,日必有次;妃犹星也,星必有舍。他所谓神者,以死生祸福惊动人,惟妃生人、福人,未尝以死与祸恐之,故人人事妃,爱敬如母,中心鄉(音向)之,然后于庙飨之。”元代黄溍《天目山祷雨记》2记录向妈祖求雨则雷雨大作,润泽所被,合境告足。元代刘基《台州路重建天妃庙碑》3写道:“天妃之名,古不见经传。国家建都于燕,始转粟江南,过黑水,越东莱、之罘、成山,秦始皇帝之所身鱼妖蜃之市,悉帖妥如平地,皆归功天纪故薄海州郡,莫不有天妃庙。岁遣使致祭,祀礼极虔。而风舶之往来,咸寄命于神即有变怪,风恶涛疾,呼神乞灵,有若火见桅樯间,其光辉辉然,舟立自定。由是海邦之人,莫不知尊天妃,而天妃之神在百神之上,无或舆京。”元代黄向《天妃庙迎送神曲》1记载位于苏州的万户府直管天妃庙祭祀礼仪颇为隆重,“每春夏起运,皇帝函香降祭,自执政大臣以下,盛服将事”。元代虞集《昭毅大将军平江路总管府达噜噶齐兼管内勘农事黄头公墓碑》2也曾言及官方祭拜妈祖之事。
  明代程樗作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的《天妃庙碑》3,为现存妈祖碑刻中年代最早的一方。从中可探知“天妃圣母”的称号明初已有。
  后明成祖朱棣感怀海神妈祖屡次庇护郑和等海官船员航海安顺特撰立“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碑文共699字,记载了郑和船队初次远涉重洋遇险,幸得天妃庇护得以化险为夷平安归来,以及明成祖特加天妃封号并御制宫碑之事此碑立于天妃宫内,云明成祖“恒遣使敷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宝船遇险祷告天妃后,“已而烟消霾霁,风浪帖息,海波澄镜,万里一碧,龙鱼遁藏,百怪潜匿,张帆荡舻,悠然顺适,倏忽千里,云驶星疾。咸曰:‘此天妃神显灵,应默加右相’。归日以闻,朕嘉乃绩,特加封号曰‘护国庇民灵应弘仁普济天妃’”而明代郑和的《通蕃事迹之记》4《天妃之神灵应记》5也较为详细地记载了郑和自永乐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1年)七下西洋的壮举。
  清代散文数量较之前朝更多,对妈祖事迹和册封来源的记叙也较为详尽。汪楫《神异》记叙天妃示梦,天妃得神受符等事迹。程顺则6的《天妃灵应记略》简要明晰介绍了妈祖慈航普度的经历,从道士授法、窥井得符,收服二神、白日飞升,到护佑给事中路允迪使高丽、给事中陈侃、行人高澄奉使册封琉球;护佑神宗万历七年,册封天使萧祟业、谢杰针路,舟得平安;护佑三十四年,册封使夏子阳、王世祯所乘封舟;护佑康熙十九年二月十九日,福建提督将军万(讳正色)奉命征剿厦门;护佑二十二年,册封琉球国王正使翰林院检讨汪讳楫、副使内阁中书舍人林讳麟焻;护佑本年六月内,靖海将军侯施(讳琅)奉命征剿台湾等功绩,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徐葆光《天妃灵应记》对天妃身世及灵应、褒封,也均作出较为详细的考述。
  清代施琅《师泉井记》记叙其进攻台湾之前于莆田平海练兵的亲身经历原先“军中取汲之道,遥遥难致”后“始得一井于天妃庙之前”,“拜祷之余,不崇朝而泉流斯溢,味转甘和。”
  清代上官懋本《延邵会馆碑记》1曰:“其事近幻,然性孝而爱人,城之所至,无感不通,其亦理之有可信欤?抑天之生神奇不偶,固未可以常理副欤?初,湄屿立庙,屡显灵异,庙享渐及他郡邑宋绍兴中始封曰‘灵惠夫人’,绍熙初曰‘灵惠妃’,元至元中曰‘天妃’,明因之,亦越我朝使节渡洋,舟师剿寇,以及粮艘北运,罔不仰资神力,履险若夷,以是康熙二十三年加封天后累增徽称至三十二字:‘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祜、安澜利运’”。该文点明了妈祖受人崇奉,屡被敕封的根本原因。清代金光绶《重修天后宫碑记》2亦言明:“凡可以庇人民,利耕稼,畜鸡犬,滋桑麻,祸盗贼,却祟疫则所在皆可祀之,讵必拘于海哉?”
  天妃信仰流传广泛,中国港澳台及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等国的文献史料亦多有关于妈祖及其宫庙的记载。如英国DavidWricht的《台湾汉人祭祠七十二位神·娘妈》记述供奉妈祖的摆设、官方对妈祖的崇敬和中国史书中对妈祖灵迹的记载英国人赫尔保特撰写的《中国人的宗教》证明台湾民间有广泛的妈祖信仰。
  此外,妈祖散文描述妈祖显圣时通常伴随某种灵异征兆。如明代陈侃《天妃灵应记》
  描写天妃显圣“俄有蝶戏舟及黄雀止樯”,其《使琉球录》中也记录船只遇险后”一蝶飞绕于舟”“一黄雀立于桅上”,继而危难缓解。清代屈大均《阳江天妃庙碑》写妈祖显灵时“神光荧荧如电如轮火,绕舟数匝,杂以素馨、抹丽、昼陀罗,种种花芬,而天妃降矣”。还有若干文章涉及妈祖庙宇及附近的灵异事迹如明代周嘉胄《鹳巢香木》写到庙中有返魂香焚之死人可生。清朱仕玠《海翁鱼》写到海域中生有大者如山的须鲸。清薛福成《湄洲大鱼献灯油》记载:“有大鱼曝鳍濒海之沙滩,声如牛吼”
  妈祖写景散文名篇则有明代归有光的《游海题名记》等,其中记载作者约友人游海,
  因为汛雨所阻,宿天妃宫“夜三鼓潮生,舟忽高数丈,水声鸣激,永美呼余起登岸岸北逦迤阻碍,仅见东南半海,月色微明,因列坐饮,鼓琴潮平乃还。”又如清代韩梦周《天妃宫纪游》描述宫庙秋景,“渔人出入葭蒲,以篙击水声簌簌可听云,鱼惊不远逃,可网也。老柳数株,落叶杂败荷间。深秋景色,萧然动人”除自然美景外,妈祖散文同样多有描写祭拜妈祖的民俗景象。清代陈荣广《天后宫灯会记》描写道:“神之诞为三月二十三日先期由邑署鸣金示告,自大柬门外以达庙之东北隅,大小里巷均盛设灯彩,或张天幕于上,火树银花,绵亘数里富商巨肆,更陈列鼎彝古玩之属,以相夸耀,海舶集浦滩以万计,庙内百技杂呈,笙歌迭奏,如是者七昼夜而止”清代朱景英《记气习》曾记载了天后诞辰的迎神赛会。清代张焘的《天后宫》则写道:“如芥园、湾子、茶店口、院门口、三岔河口,所有可以泊船之处,几于无隙可寻河面黄旌飞舞空中,俱写‘天后进香’字样。红旗白髯,迷漫于途。数日之内,庙旁各铺店所卖货物,亦利市三倍云”民国连横《诗意》中提及台南商铺每迎天后则有“香铺之红袖焚香,茶铺之樵青煮茶,银店之唐宫铸凤,饼店之红绫赐宴。”
  妈祖散文中还兼有少数反对鬼神信仰的作品。南宋陈淳《上赵寺丞论淫祀》是难得一见的讨伐鬼神的檄文,其中也提及妈祖信仰。明代唐肃《上虞孝女朱娥诗序》一文中对历代统治者把死而为神的处女曾娥、妈祖封为夫人、天妃的做法大胆予以批判:“处女死为神称夫人,谬矣。”明高澄《天妃显异记》对此解释说:“其所全活者不知几千万人矣功德可以配天,故曰‘天妃’,犹言天能生人、神能救人也。世俗但知灵异之迹而不辨名义之理,故显及之。”同为明代的朱淛《天妃辩》则再次否定鬼神迷信,反对以夸诩之言惑人。
  在当代妈祖散文创作中,仍有不少散文大家笔耕不辍。如《湄洲情韵》即是一部以游记散文为体裁,描述湄洲岛(包括妈祖祖庙)风情景物的文集。收入郭风、许怀中、何少川、俞元桂、章武、朱谷忠、吴建华、许培元等名家作品60篇,计13万字。2001年11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印数1060册。许怀中作序,吴田华主编,周金琰副主编。
  《妈祖人》是上海许平女士创作的一部妈祖文化传播事业与文学艺术创作双赢的散文集。共有40多篇,约17万字。2006年9月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张克辉为其作序。

知识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文化妈祖研究》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由十一章组成,对妈祖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下册是“妈祖宫庙辑纂”,对历朝历代的妈祖宫庙作了统一的辑纂。具体内容包括:绪论、妈祖文化溯源、历代妈祖神格嬗变探源、妈祖文化的多样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