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明代朝廷对妈祖的封号及其缘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98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明代朝廷对妈祖的封号及其缘由
分类号: B933
页数: 5
页码: 61-6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明代朝廷对妈祖的封号及其缘由,其中概括了敕封次数、敕封缘由等。
关键词: 明代 妈祖封号 缘由

内容

一、敕封次数
  妈祖在明朝有三次获得封号,具体见下表:
  二、敕封缘由
  1.明朝的宗教政策
  明朝是历代中对妈祖褒封最少的朝代,仅有三次,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与洪武帝在对百神封号的态度上有着独特的理解有关。道学家要求不能用冠冕堂皇的大名,而应该直呼神名,比如“朱嘉门人陈淳对授予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持批判态度,他的主张后被明太祖洪武帝采用,泰山神被改称‘东岳泰山之神’”1明朝建国伊始即首开礼乐二局,制定各种礼制,洪武帝对诸神封号的态度从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癸亥《诏定岳镇海渎城隍诸神封号诏》中可知一二:
  考诸祀典,如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号,历代有加在朕思之,则有不然。夫岳镇海渎,皆高山广水,自天地开辟以至于今,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皆受命于上帝,幽微莫测,岂国家封号之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为甚。至如忠臣烈士,虽可加以封号,亦惟当时为宜夫礼所以明神人、正名分,不可以僭差。今宜依古定制,凡岳镇海渎,并去其前代所封名号,止以山水本名称其神郡县城隍神号一体改正,历代忠臣烈士亦依当时初封以为实号,后世溢美之称皆宜革去。惟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为天下师,以济后世,非有功于一方一时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旧庶几神人之际,名正言顺,于礼为当,用称朕以礼事神之意……
  “洪武帝认为神的英灵不是国家封号所能彰显,故下令对岳镇海渎各神去掉前代所封名号,还其原本名称,如四海之神称‘东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历代忠臣烈士之类将后世溢美之称全部去掉,仅保持初封,只有孔子仍存所有封爵,以示尊敬。”2开国帝王对诸神态度如此,后继帝王亦多遵循其祖训。
  如上述,明代对妈祖敕封的次数虽然是历代最少的,但不等于说明代皇帝对妈祖不重视,相反,纵观历史上皇帝为妈祖作如此长的碑文,只有朱棣一人明成祖朱棣在《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中写道:
  仰维皇考太祖皇帝,肇域四海,幅员之广,际天所覆,极地所载,咸入皈章。怀柔神人,幽明循职,各得其序。朕承鸿基,勉绍先志,罔敢惑怠,抚辑内外,悉俾生遂,夙夜竞惕,惟恐弗逮。恒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其初使者涉海洋,经浩渺,飓风黑雨,晦冥黯悿,雷电交作,洪涛巨浪,摧山倒岳。龙鱼变怪,诡形异状,纷杂出没,惊心骇目,莫不错愕。乃有神人飘飖云际,隐显挥霍,下上左右,乍有忽无,以妥以侑。旋有红光如日,煜煜流动,飞来舟中,凝辉腾耀,遍烛诸舟,熇熇有声。已而烟消霾霁,风浪帖息,海波澄镜,万里一碧龙鱼遁藏,百怪潜匿。张帆荡舻,悠然顺适,倏忽千里,云驶星疾。咸曰:“此天妃神显灵,应默加右相。”归日以闻,朕嘉乃绩,特加封号曰:“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建庙于都城之外,龙江之上,祀神报贶。
  自是以来,神益显休应,视前有加。凡使者及诸番国朝贡重译而来者,海舶往还,驾长风,驭飞帆,蓦数万里,若履平地。略无波涛忧险之虞,歌吟恬嬉,咸获安济。或胶于浅,冒入险阻,则陵徙谷移,略无关阂,奇灵异效,莫可殚记
  今夫江湖之间,以环海视之,如池沼之多,猛风急浪,尚有倾樯破楫之患,而况于临无涯不测之巨浸也哉!然则神之功于是为大矣。虽然,君国子民,其任在朕;而卫国庇民,必赖于神。阴阳表里,自然之道,沧溟渤澥,神之攸司。凡风霆雨露,寒暑燥湿调燮惟宜,易沴为祥,奠危为安,铲险为夷,皆神之能,其可无文以著其迹。爰书其事,建碑于宫,并系以诗曰:
  湄洲神人濯厥灵,朝游玄圃暮蓬瀛,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上帝有命司沧溟,驱役百怪降魔精,囊括风雨电霆,时其发泄执其衡。洪涛巨浪帖不惊,凌空若履平地行,雕题卉服皆天氓,梯航万国悉来庭。神庇佑之功溥弘,阴翊默卫何昭明,寖宫奕奕高以闳,报祀蠲洁腾芘馨。神之来兮佩珑玲,驾飚车兮霓为屏,灵缤缤兮倐而升。视下土兮福苍生,民安乐兮神攸宁,海波不兴天下平,于千万世扬休声。
  永乐十四年四月初六日
  “正如石万寿所言,从全国地方志看,明代所建妈祖庙数目远比宋元两朝为多”,1明代所留下的妈祖遗迹也数量很可观。在妈祖的传说与故事中,其中以妈祖与郑和的故事更为引人入胜。此时马来西亚马六甲等地都建有与郑和七下西洋相关的天妃庙。
  在中国传统社会,宗教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地位,社会结构的变革对宗教的地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朱元璋年轻时的出家经历,使他在了解宗教及其教团根底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在宗教上采取为我所用的方针,如对佛教,一方面亲自召集僧人开会,为各大寺院选派住持,举办法会,为国“祈福”,另一方面限制僧人数量,严格教规,整顿佛教,“让佛教徒‘善被两间,灵通上下,使鬼神护卫听德’,而民众则‘皆在家为善’。对道教一方面招揽名流,让其祀天敬神,并与道教领袖张正常(张天师)约法让道教为‘辅国济民’服务,另一方面则控制道教的特权。”1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是为防止宗教对政治与经济的损害,利用天师在信徒中的威信,令其遵守王法,为其政治统治服务。
  出身于佛家弟子的朱元璋夺得天下,自然明白宗教与政治的利害关系,所以他认为为维护明朝统治地位的稳定,必须采取为我所用的政策,在实际推行宗教政策时,则采用儒释道并用,以儒为主的措施,既不给佛教太多的特权,也限制道教的发展,利用宗教对社会安定有益的影响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其在开国之初制定的这一宗教方针,作为“祖训”而贯穿明一代虽然不同的皇帝有不同程度的抑此扬彼,但总体上是遵循此法的。福建明代嘉靖年间,“沿海常受倭寇骚扰以及明末战乱。为了筹集粮饷,地方政府对寺观田地加倍征收赋税,推行‘寺租四六之法’,这一措施使得福建的宗教则处境艰难,无论是寺庙或是道观半数以上关闭,僧、道两教徒纷纷逃离,流落民间而与此相反的是,明代以后的福建民间信仰却进入了兴盛的阶段,地方神庙成为民众宗教活动的场所,有时,地方神灵拥有的宫庙达数百座之多,同时,流落在民间的佛、道徒也把佛经、道经带到民间信仰活动中去。”2这种现象至今在民间信仰的祭祀中常可看见。
  罗春荣认为“明代,皇帝崇道,广泛开展造神运动,那些道士们投其所好,也把宋、元时期历代皇帝尊崇的妈祖纳入神仙体系中去,明初的《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也适时出现,标志着妈祖正式演变为道教的仙化”3此时,妈祖的神仙谱系也大体建立起来了。
  2.战事因素
  纳哈出(?—1388年)扎刺儿氏,蒙古族。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华黎第九世孙元朝末年的至正年间,纳哈出担任了辽阳行省“左丞相”。
  元至正二十八年,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攻克元大都,元朝宣告灭亡。而、当时盘踞在东北的纳哈出虽经朱元璋多次招降,但仍拒绝,反而扩大势力。当时,纳哈出拥有4万多蒙古骑兵,部众多达20多万,拥众金山(即勃勃图山11,在今吉林双辽东北)形成了与明朝对抗的东北割据态势。为解决危机,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对纳哈出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调兵遣将备战,另一方面动员归降。为准备攻打纳哈出,明朝多方筹集军用物资,其中粮食最为重要,而当时辽东经济萧条,朱元璋即令永忠“督运定辽粮储”,“以苏州府粮十二万石,由海道运赴定辽;十万石运赴北平”备用屡经招降无效后,朱元璋命冯胜为大将军,傅友德、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领20万军队北击。明军趁大写,元兵未曾防备,一举消灭纳哈出有生力量,纳哈出不得已降明,史称“金山之役”,这场战役的胜利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再度统一。在海运粮草的调度中,妈祖信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明代人口,估计明初是1亿,明代中期,估计人口已有1.5亿,明末则有2亿左右,是则二百余年,人口涨了一倍”1人口的增加意味着粮食需求量的增加,特别是迁都之后,人口增加。所以漕运是明代维持稳定的基本国策。
  3.明代的海上贸易
  厦门大学李金明教授在《明初海禁与东南亚贸易的发展》一文中认为,“明初虽然实行海禁,但中国对东南亚的海外贸易不但没有停止,而且还有所发展,他的根据是:其一,海禁的对象是中国民众,而非来华贸易的海外国家,而‘朝贡贸易’政策的推行,实际上是鼓励东南亚国家以‘朝贡’的名义来明进行贸易;其二,为东南亚及其他国家的海商提供了来华贸易的契机,如冒充贡使、伪造勘合、在中国沿海走私等,而琉球则也在其中扮演着中国与东南亚货物中介贸易的角色;其三,中国海商冒死到东南亚从事走私贸易,或冒充朝廷使臣,或凭借往东南亚册封之机,兼作贸易告示活动”2
  4.明代郑和七下西洋(详见第九章妈祖与郑和下西洋)。

知识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文化妈祖研究》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由十一章组成,对妈祖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下册是“妈祖宫庙辑纂”,对历朝历代的妈祖宫庙作了统一的辑纂。具体内容包括:绪论、妈祖文化溯源、历代妈祖神格嬗变探源、妈祖文化的多样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