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妈祖文化产生的三大因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98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妈祖文化产生的三大因素
分类号: B933
页数: 16
页码: 23-3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妈祖文化产生的三大因素,其中概括了神话是妈祖信仰诞生的摇篮、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是妈祖文化形成的文化基础、宋代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是妈祖文化得以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等。
关键词: 妈祖文化 产生 文化研究

内容

一、神话是妈祖信仰诞生的摇篮
  高尔基认为:“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这表明了现实生活催生了神话“生产力的低下,又面临着当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界各种现象,人们因此认为存在超人类、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着人类的命运,于是创造出了各类神话,诸如用斧子开天辟地的盘古,创造人类的女娲,钻木取火的燧人,教人类种庄稼的后稷,治水的鲧和禹,给人治病的神农氏等等”1
  “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传说与神话,传颂着古代英雄的事迹,其中有些人物成为超凡的神人在古代,神话与传说常与历史混淆,必须经过清理,才能窥见隐伏的历史事迹。”2神话是历史最初阶段的非自然写照,神话和传说一样,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最初历史渊源,就像我国的三皇五帝、女娲和山海经等传说,它是华夏文明最初的源头,是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寄托,它为一个民族形成共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提供强大的推动力,是民族形成的动力,是一个国家形成的文化源头,是国家和文明在古典阶段的神仙化反映但我们仍可以据此研究真正的历史,它为原始社会和氏族社会以及部落社会等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提供了对比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民族精神食粮。在当今文化发展的时代,它是一个国家能够证明自己文明程度的最初证据和最根本文化动力,是民族文化和精神寄托。
  神话是古代人民驰骋其奇特想象和幻想的创作,具有神奇、丰富、多样化的特色。表面看似荒诞,实质朴素、真实、生动。妈祖传说与远古神话虽然存在着区别,但是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妈祖的传说或是故事或传奇是在神话的基础上衍生与发展起来的,于是在妈祖的传说或故事中带有神话般的情节,如铁马渡江等等。
  荣格说:“有多少种典型生活情境就有多少个原型。”每一个神话的片段都是典型的生活情境。在妈祖故事中所体现出的妈祖舍己救人的大义精神、焚屋引航等,其实都是人们在生活、劳动等实践所遇到的事例,人们把这些美好的心理期望集中到妈祖一人身上,于是就把妈祖从最初的海神塑造成为万能神,赋予她更大法力与神的光环。
  中国三皇五帝的故事已传颂千秋万代妈祖的传说与故事中有着不同的主题,却似乎都找得到古代神话依稀的影子。一般认为三皇指的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指的是:黄帝、帝颛、帝喾、帝尧、帝舜。
  燧人氏。有一种传说,在远古时,有一位先人从鸟啄燧木出现火花而受到启示,折下燧木枝,钻木取火,发明了人工取火,用火。人们称这位圣人为燧人氏,奉他为“三皇之首”。燧人氏的神话反映了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火,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转折性的改变。火,开创了人类的新纪元。
  妈祖传说中妈祖显灵往往伴随神火出现,程端学《灵慈庙记》中写道:“遥呼于神,夜见神火四起,风恬浪静,运舟悉济。”
  清周煌《琉球国志略》中写道:
  ……二十四日夜,台飓大作,碇定索十余,一时皆断,舟走触礁,龙骨中折,底穿入水时至昏黑,距岸约六七百步许。自分此时,百不一生,呼吁之顷,忽神火见于桅顶,又海面灯光浮来,若烟雾笼罩状举舟之人,皆所共见,乃婿呼曰:“天妃救至矣!”须臾,舟艄向岸,赖一礁石,透入舟腹,得不沉溺,复不漂流,以故解放。
  明永皇帝曾在明成祖御制碑中形象地描述了妈祖显灵时的情景:
  旋有红光如日,煜煜流动,飞来舟中,凝辉腾跃,遍烛诸舟,熇熇有声。已而烟消霾霁,风浪贴息,海波澄镜,万里一碧。
  《昏夜引舵》中描写: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五月,闽浙总督福康安自台湾内渡厦门船行四天便望见了大旦门这时日已将夕,因为大旦门港口口窄礁多,船工请求暂时寄碇一夜,明日再见厦门福康安觉得厦门已经在望,不必迁延一夜,还是进港为好,船工只得启航船行不久,天即昏黑不知方向船工一时惊恐,急忙抛下二碇欲免触礁之险,船竟不停,全船人员惶惶不知所措正值危难之际,忽见前方出现火光船工顿时转忧为喜,大呼“妈祖来救我们了!”同时,全船人都隐约听见前方小舟有人在击石取火的声音,那火星飞溅闪闪烁烁船工急忙转舵向着火星行驶。一瞬之间,不觉船已安全驶进峡口船工说:“若不是妈祖保佑,从来没有船在夜里敢进大旦门的!”福康安立时登岸。凌晨即赴天后宫进香,许愿在北京建妈祖庙以答神赐。1
  有一传说:
  长江中游安徽宿松境内的江中有一孤岛——小孤山,小孤山亦名小姑山,山庙中供奉的女神是莆田宋代时都巡检林愿之小女,谓“小姑”,所以也叫做“小姑山”。传说当年朱元璋一次在鄱阳湖与陈友谅激战失利被围困至天黑,想突围却值夜黑风高,摸不清方向,敌兵随后紧追,正危难之际,朱元璋忽见东北向有红灯闪亮,想必是仙人相助,便朝红灯方向疾驶,顷刻间,船到小孤山下,朱元璋即转危为安,当夜宿小孤山,梦见“小姑娘娘”,方知突围脱险得益于妈祖相助。
  又有一传说:
  文宗至顺年(1330年),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航漕运粮船七百八十艘,行到大海上忽被台风袭击,桅樯卷入海浪之中,数千名船工哀号求救。图为危难之际,恍见空中有朱衣翠盖显现,桅杆上有火光如同彩虹一般少顷,风平浪静,七百余艘四散的粮船才得以集合一起,平安抵达直沽。
  燧人氏的神话中的火,代表着人类追求与希望,妈祖传说中的显灵,也出现了火的描写,给临危者以“生”的希望,两者似有异曲同工之处。而更有意思的是,清代林麟焻题日本琉球上天妃宫联为:“累朝叠诰显神功,岳降自鯑江,翊运凝庥,频现红灯宣圣化;重泽献琛逢盛世,皇华临马齿,抠衣展拜,水靖碧海耀吾宗。”据传说,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皇帝派钦差汪辑、林麟焻往琉球册封,封舟驰入茫茫大海,虽遇重重危险,但见两条大鱼前边开道,万只海岛指航,并有红灯现桅杆顶,一路一帆风顺,只消三天便到达那霸港,原来是妈祖显灵护航为感恩册封后,即到久米村上天妃宫朝拜并题联。
  《康熙番禺县志》中亦记载:
  天妃神为湄洲林氏女,明·洪武元年廖征南建祠于五羊驿左凡下洋造船,别为一小舶如制,置神前,复溺倾欹,兆必先见。遇颠危虔祷,即有火集桅上;或江鸥一只,舟可无虞。1
  伏羲。中国神话中多有奇异受孕的先例,如简狄吞玄鸟蛋而有孕相传华胥国有个姑娘,到雷泽游玩,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就好奇地踩了一下,便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伏羲。
  传妈祖的诞生亦为梦中受孕:有天夜里,林王氏梦见观世音大士对她说:“你家世代积德行善,当得慈济之报!”说完授予王氏一朵优钵昙花、一粒丸药王氏将药服下,就怀孕了。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天已向晚,王氏腹中震动,即将分娩。这时,村里乡亲们共见一颗流星自西北天空拖着闪闪红光飞来,直射林维悫宅院,把天空和地面照耀得一片紫色。同时一声亮响,海湾四周山岳礁石纷纷崩解,阵阵异香弥漫不散。邻里们疑惑不解,纷纷赶到林家探看就在此时,维悫的第六个女儿诞生了奇怪的是,女婴从出世到满月,一直没有出声,没有啼哭,于是父母便将她命名为“默”,呼之为“默娘”。
  伏羲善于观天象,通晓天文地理,通过观察天上云彩变化便知下雨刮风,这在古代称为“巫术”。据说八卦就是伏羲依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而发明的传说中妈祖亦摭此术。
  清圣祖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十九日,福建提督万正色率军剿厦门,驻惠安崇武。夜梦妈祖对他说道:“吾佐汝一航北汛,上风取捷。”翌日,果然北风大作。万正色命战船乘风前进,遂大败敌军,进驻厦门。
  炎帝。也称神农氏,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教民种五谷,是中华民族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被生人称为“药王”“神农大帝”。
  妈祖传说如《天后圣母圣迹图志·油成菜资生民食》中曾写道:
  湄有小屿在旁流中,后游其地,适母遗以菜子油,后即倾地皆抽,菜甲灿然,青黄布满山塍,至今四时不绝,遂名为菜子屿。
  《天后圣母圣迹图志·莆田尹求符救疫》中写道:
  岁祲疫,莆县尹阖家病笃。吏告以请救,尹乃斋戒诣求后曰:“此天灾,何敢妄干。”姑念仁慈素著,代为忏悔。取九节菖蒲,书符贴并煎饮之,立瘥。自此,传遍寰中矣。
  女娲。传说伏羲与女娲原是兄妹,后结为夫妻。东汉《风俗通义》中曰:“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土作人,剧务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风俗通义》又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生育之神。
  传说中的女娲有补天壮举。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大战,共工氏败而怒撞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天河之水倾泻人间。女娲为保人类免灭顶之灾,炼出了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免受灾害,安居乐业。女娲用自己母亲般的胸襟拯救了世界,保护了民众。史称中华民族的母亲。
  而在明《三教搜神大全·天妃娘娘》中提到妈祖“尤善司孕嗣”:有某妇,醮于人十年不孕,万方高禖终无有应者。卒祷于妃,即产男子嗣。凡是有不孕者,随祷随应。尔后在民间以天后娘娘作为司孕育的主神来供奉,这和观音菩萨相似承担了送子娘娘的职能。另有一传说:“妇人饲了子者,将往田园或采捕,以其儿置庙中,祝曰:‘姑好看儿’,去。竟日儿不啼,不饥,不出阈暮,各负以归”。对妇女、儿童的保护是妈祖传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清代福州人、内阁中书郑瑞麟所题的天津天后宫的联为:“补天娲神,行地母神,大哉乾,至哉坤,千古两般神女;治水禹圣,济川后圣,河之清,海之晏,九州一样圣功。”把妈祖比喻为女娲与禹。
  黄帝·四面佛。“传说中的黄帝有四张脸,分别照看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有效地管理着他的辖地,然而,却被孔子巧妙地解释黄帝派遣四个人去分治四方。”在各地的1妈祖宫庙中,常可见到红面妈祖、黑面妈祖、粉面妈祖,对此有多种说法,其一是红面妈祖是妈祖得道时的脸色,黑面妈祖是被香长久熏成的;其二是红面妈祖代表着妈祖的忠义,历史上的关公长着一副红面,素有忠义之称,黑面妈祖是代表妈祖正义、辨忠奸,如同历史上的包青天长着一别黑脸,而粉面妈祖则是行善大爱,贴近百姓。如果按妈祖的传说与故事的内涵来理解的话,则后一种更贴近妈祖的精神。
  黄帝是神话中的战神。相传蚩尤残害黎庶,诛杀无辜民众。黄帝遂顺民意,起兵讨伐蚩尤。在涿鹿郊野时,两军摆阵大战。蚩尤布下百里大雾,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黄帝便令风后造指南车。与此同时,西王母也派玄女助战,最后杀死了蚩尤。后又有神农之后榆冈与黄帝争天下,黄帝与榆冈大战于阪泉之野,最终打败了榆冈后又率兵马征伐各方不肯臣服的诸侯。据传黄帝前后共历经五十多次战争,最后天下归于一统。
  在妈祖故事中有不少的篇章描写妈祖具有战神的神格,如《助擒草寇》中描写:
  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秋,草寇周六四乘久旱成灾之机,集聚饥民无赖,劫掠沿海周六四将犯兴化,百姓祈祷于妈祖。妈祖梦示乡民百姓,说:“我当帮助你们歼敌”草寇登城犯境之时,忽见空中出现剑戟旗帜。于是众草寇惊慌,自相目乱扰,奔命回船,拨舵撤退,慌忙中船只冲礁搁浅,官军追到,一网尽俘。
  《澎湖助战》中又一次描写了妈祖作为战神的神迹:
  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领舟师抵澎湖施军与郑明交战,双方发炮,硝烟弥漫,火光冲天值此时,空中云端呐喊动地,但见妈祖神兵为大军助阵。施琅即指挥战船衔尾进港,登陆告捷。临战前夕,署左营千总刘春曾梦见妈祖神示:“二十二日必得澎湖”,果然应验。此次澎湖告捷恰是二十二日。澎湖海战这一天,民众入天妃庙,看到妈祖神像汗透衣袍,左右的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将双手起泡——均为助战所致远近百姓听闻这般奇事,蜂涌前来瞻仰祭拜。
  云南的南传佛寺勐泐大佛寺供奉着四面佛称“善慧地菩萨”,又称四面佛梵天王。据说是护佑天地之神,有着无边的法力,有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面,是为了观察整个宇宙和人间善恶,掌握人间富贵荣——世人有求必应。妈祖像中也有三面妈祖的造型,如图所示。
  泰国著名的四面佛原名“大梵天王”为印度婆罗门教三大神之一,乃是创造天地之神、众生之父,法力无边。在佛教中,四面佛具有仁爱、慈悲、博爱、公正的性格,和乐意济助天下众生的宽大无比的胸怀。该佛有四尊佛面,分别代表平安(健康)、事业、婚姻(爱情)与财运,据传具有有求必应的灵验。
  人类在面临种种困难、忧虑及期盼实现某种意愿之际,常常期待神灵能给予他们种种护佑,于是塑造出他们的种种功能,从四面黄帝到云南的四面佛、泰国的四面佛,无不体现出民众对神能给予种种济助的企盼人们对妈祖寄予厚望,也赋予妈祖多重的神格,于是就出现了多面妈祖,以祈福禳灾,使之鼓起信心勇敢面对现实,努力打拼。当遇到旱涝之灾,人们祈求妈祖保佑风调雨顺;遇到生老病死,就会祈求妈祖以得平安顺遂等等,最为显著的例子是当人们漂洋过海之际,常怀揣着妈祖神像,以增强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的信心,当人们顺利到达彼岸时,就会认为是妈祖保佑了他们,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妈祖的信仰。
  颛顼。传说颛顼的母亲女枢一次梦见一条直贯日月的长虹飞入腹中,由此怀孕而生颛顼,颛顼生下时头戴干戈,并有“圣德”字样。
  又有一传说,内黄西南有一黄水怪,常常兴风作浪,口吐黄水淹没农田、冲毁房屋,颛顼决心降伏它。颛顼用女娲的天王宝剑打败了黄水怪,从此沿岸民众安居乐业。颛顼死后,仍可退水救民。相传某日,天降大雨,洪水泛滥,损屋毁田。洪水流到高王庙(后来人为纪念颛顼而建的庙)面前不再向前流了,这时,从水中钻出了妖魔。颛顼一挥手,妖魔便沉下水去,洪水顿时消退。
  妈祖故事《驱除二孛》中有类似描写:
  湄洲屿北岸的系蓼城,西边有一道石桥横跨海上,是商旅往来的交通要道。有一天,忽起怪异之风,时而卷地,时而冲天,接着霹雳一声巨响,桥柱尽折全断。远近百姓不胜惶惶,不知这是什么缘故。林默来到桥边察看,看见一团黑气迷漫天空,便知一定是二孛作祟所致。林默演法念咒,令二孛远遁。之后,林默告戒乡亲,今后凡遇到这种现象,千万别去冲犯,以免那二孛发怒而招致灾殃。
  舜。相传舜是帝颛顼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出身低微。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早世后,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然父亲与继母及弟象,对舜百般发难。然而舜对父母始终不失孝道,与弟友善,严守孝悌品德。
  据传,当时,帝鸿氏、少皞、颛顼氏、缙云氏各有个不成器的子孙,他们经常背信弃义,喜欢吃喝,贪求财宝,经常滋事。这四个家族造成了社会的灾难,大家对他们十分憎恶,称他为“饕餮”,欲除而后快。舜得知后,打开城门,把这四家都流放到四方边远地区,让他们去抵御四方妖怪,化弊为利。
  妈祖故事《收高里鬼》中描写:
  高里乡有一妖怪,能含沙射人,传播疫病,并常常索人祭享,当地百姓不堪其苦。林默知道为精祟作怪的真情之后,便取符咒让病人贴在自己的床头于是病家仿佛听到屋顶瓦上砉然作响,似有什么东西像鸟一样飞去。林默随声追寻这妖怪的踪迹,直到它的巢穴。这妖怪变成一只小鸟,躲避在树上。林默发现树枝间笼罩着一团黑气,知道有异,即随手一挥,一只鹪鹩便从树枝上堕落下来用符水一洒,忽又不见此鸟,只有一撮蓬乱的枯发。林默叫人用火焚烧这撮乱发,烈焰之下它终于现出原形,是一个小鬼小鬼连连叩头,表示甘愿皈依神姑座下服役。林默于是收留了它。
  尧。《史记》记载尧具有和合万国之能,以自己大海般的胸襟赢得众人佩服与尊敬。正因如此,尧成为炎黄联盟的君主。这种和合精神也就是炎黄精神,构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特征。
  传说中妈祖水阙仙班的组成成员,或是来自诸方神明,发挥其原有的职能与才干;或来自妖魔鬼怪,后在妈祖的感召下改邪归正,发挥其聪明才智,他们服从于妈祖为民惩恶扬善。
  厦门思明区曾厝垵村福海宫的有一石刻楹联称赞妈祖为:“女中尧舜众中母,世上鹊佗天上仙”
  莆田市忠门镇的天后祖祠的楹联称其为:“古有女中尧舜,未有女中禹;尊为天上圣母,是为天上神”
  鹿仙女。传说帝尧的妻子鹿仙女,仁爱慈善,济困扶危,为民除害。黑龙潭中有一条黑龙,经常兴风作浪,威胁民众和鹿群的安全。鹿仙女路见不平,决心制服黑龙。她来到黑龙潭边,黑龙从潭中腾跃而起,鹿仙女伸手一指,黑龙顿时瘫软在地,动弹不得,急忙向鹿仙女求饶,并表示愿终身效劳仙女。鹿仙女怀着慈心不忍杀死黑龙,将它变为自己的坐骑。鹿仙女做了很多的善事,人们为感念其功德,在南仙洞旁建了一座庙,并修了一尊鹿仙女塑像来纪念,千百年来庙宇香火旺盛。
  妈祖故事《收服晏公》中描写:
  海中有一被人们称作晏公的妖怪,常常兴风作浪,祸害旅舟商船林默驾船出海,突然浪涛澎湃而起,桅樯摇撼,林默即止碇。但见波分现出一位神怪,黑面虬须,两眼突出,金冠绣衣,随潮升降,触缆拂墙,如电击物,声似震雷林默一挥手中绿帕,风更狂、浪更巨,晏公身不自主,只得作礼俯伏。可是不久,他又变为一恶龙,挟雾奔腾,继续为非作歹恶龙在风浪里翻滚不已,而林默坐船始终安然不动恶龙技穷,乃现还本相林默命投下缆绳,立刻便将恶龙粘住,而且牢固难解,只能在水面漂荡浮沉。晏安于是大惧伏罪,愿听指挥,永依法力林默命晏公总管水阙仙班,护民除害,安靖东溟。
  禹。尧在位时,黄河流域常发水灾,尧命鲧治水,历经九年之久仍未治好。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改堵为疏。大禹为了治水,离开新婚仅仅四天的妻子,甚至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凿开龙门,挖通九河,把洪水引入大海。从此,土地可供稼穑,人民安居乐业。
  妈祖故事《钱塘助堤》中描写: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临安钱塘江大堤将溃决,海潮喧啮毕常,澎湃声震行阙,版筑难施。祈祷他神杳无应验最后祈求于艮山门外的妈祖圣妃庙。妈祖显灵,潮水突然减退。军民乘机奋力筑塞,钱塘江大堤得以竣工永无泛圯之患。
  南昌天后宫联赞其:“四海澄清,功同神禹;千秋祀典,德并娲皇。”
  台湾北港朝天宫的一副联为贾景德所撰写,联曰:“神禹而后一人厚泽在水,大宋以来千古盛德配天。”
  福建莆田市文献街的文峰宫为妈祖行祠,祠中对联为:“女中复见皇娲圣,海内重修神禹功”
  观音。妈祖常亦被喻为观音分身如左宗棠(1812—1885年,官至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在安徽宿松县小孤山妈祖庙中题联:
  “天后是大士分身,只分前后降世;法像小姑同体,不同迟早飞来”
  台湾云林县北港的朝天宫的一副楹联为:“朝野庆安澜,永沐慈娘神化;天朝生圣德,分来大士前身。”
  西王母。西王母是远古神话的女神之首,从《山海经》到《太平广记》再到《太平御览》,西王母的形象从半人半怪演化成美丽而又有权力的女神之首,她的服饰装扮也从原先的蓬发、长衣、赤脚到后来的衣裳华丽。
  在明初出现的《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中的描写,妈祖的形象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老君……赐(天妃)珠冠云履,玉佩宝圭,绯衣青绶,龙车凤辇,佩剑持印,前后导从,部卫精严,黄蜂兵帅,白马将军,丁壬使者,柽香大圣,晏公大神,有千里眼之察奸,顺风耳之报事,青衣童子,水部判官佐助威灵,显扬正化”1比较这两者,显然是后来的文人把妈祖与西王母的类同化,以显示妈祖至尊的地位。
  这些妈祖故事或传说其实在历史典故或地方传说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分布在大江南北的妈祖庙,大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传说或故事。民众把人类美好向往的道德与理想集中体现在妈祖身上,显示出多元叠合的现象,编织成为共同的传说与故事,这是人类在构建集体回忆中所常见的一幕,而这种人类集体记忆还在“与时俱进”地不断地加工与创造,妈祖文化亦然,至今妈祖文化仍是维系华人华侨与祖国联系的文化纽带和精神桥梁,妈祖精神仍然在激励着人们。
  二、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是妈祖文化形成的文化基础
  妈祖文化中充分体现了异质文化多元共存的特质妈祖故事与传说与儒释道文化、海洋文化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无疑,儒释道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中华其他文化类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一点从儒释道文化对妈祖文化的影响中便可见一斑。然而,妈祖文化是一种包容性的文化,她不属于单一的某类型文化,相反,她汲取了众多文化的营养而丰富了自身内涵,正如刘月莲认为:“道教在中国产生与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并实现中国化,佛道两教在中国蓬勃发展,但佛道两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受到了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的制约,宋代以后儒释道三教合流趋势日益显著,但佛道两教的趋势是渐渐没落。在这种大背景下,佛道两教为扩大其影响,都力图把妈祖信仰纳入其宗教范围内,为这位女神涂上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这并不等于妈祖女神具有佛教属性或道教属性”1。从妈祖文化的发展史来看,也是如此,妈祖故事是儒士编成与传开的,妈祖的敕封是由皇帝进行的,而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儒教占有统治地位。
  同时,妈祖文化因海而生、因海而兴,民众赋予妈祖最早的神格是海神,诚如宋代状元黄公度所言:“传闻得泽至今在,千里危樯一信风”,在妈祖民俗活动中处处休现了海洋文化的元素,深深地烙下海洋文化的印迹。
  三、宋代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是妈祖文化得以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1.政治与经济因素
  史学家把整个宋代分为北宋(960—1127年)与南宋(1127—1279年),北宋以汴京为都,南宋以杭州为都。在北宋时期,北方的辽、夏、金、蒙纷纷崛起,不服宋朝管辖,长期与之对抗。北宋后期(1085—1127年),北方女真族崛起并建立金国(1115—1234年),金国建国后,随之展开灭辽战争,灭辽后,与北宋遂成敌国。金太宗完颜晟即位后,于天会五年(1127年)灭北宋。女真在消灭辽和北宋后,统一了包括黄河流域内的广大北方地区,并与南宋形成长期对峙。完颜亮在位期间(1149—1161年),对南宋屡次发动大规模战争,均以失败告终。金在与南宋、西夏并立期间,迫使西夏臣附、南宋求和,始终对富庶的南宋虎视眈眈,但终因国力不济不能实现,1234年在宋蒙的夹击下灭亡。金灭之后,蒙古与南宋又形成长期的对峙,一直到1279年,南宋被忽必烈所灭,长达319年的宋王朝退出了历史舞台。
  有学者认为,宋代是积贫积弱的一代,这一评价是有失于公允的。若从宋朝在中国封建历史的进程而言,不可否认,宋代的版图不及盛唐,且处在四分五裂的分治状态然而,若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及科技发展而言,宋代却对宋以降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久远且深刻的影响乃至今天,我们仍可以看到宋代文化依稀的印迹。在经济方面,宋朝实行的是重商政策。宋之前历代政府对市的规定十分严格,均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市坊需严格分开,州县之所不得有夜市宋朝一改历朝的“重农抑商”或“农本工商末”的政策,而认为“货殖之事益急,商贾之事益重”,1确立了国家与商贾共利分利的经济模式,大力鼓励民众经商贸易,以至出现全民经商的局面,“在宋代,不仅职业商人
  的队伍在扩大,而且兼业从商的人在迅速增长,有既官又商者,有亦农亦商者,也有亦学亦商者,甚至连皇室成员、僧侣道士等也纷纷参与经商”2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宋朝的经济呈现出蓬勃的景象。“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商标,是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商品商标,图的中心画有一只白兔抱着一根针,两边以文字提醒顾客:‘认门前白兔儿为记。’”3宋初,四川地区广泛使用铁钱,当时流行的铁钱有两种,一是大铁钱每贯百个,竟达6公斤,二是小铁钱每贯千个,也有3公斤之。很显然,这种笨重的钱币极不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出现了‘交子’钞版。”4“交子”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种携带方便的纸币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北宋时期,人口大量迁移,开封的人口更是高达一百二十多万,商业景象更是热闹非凡北宋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末年都城汴京开封的繁忙景象。北宋时期取消了巷坊制和宵禁,有诸多宋词描写到宋代夜生活的景象:
  鹧鸪天1
  无名氏
  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
  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
  天渐晓,感皇恩,传室赐酒饮杯巡。
  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
  北宋时期,朝廷重视开发海上贸易。987年,“宋太宗发令‘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南各诸蕃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真珠、龙脑张纲赍空名诏书三道,于所至各处赐之。’高宗也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2
  北宋灭亡后,南宋建都临安,延续了其重商政策。北宋灭后,大量的人口从北方迁移到南方,刺激了物质与贸易的需求,人口的增长催生了城市的发展,集市大量出现。同时,迁入人员本身就处在文化、农业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带,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观念、技术、工具和良种等等。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加上南方有利的生产气候和发达的水路与丰沛的水源等,使得生产资源得到有力的开发,物质相对富裕,这为海上经济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
  然而,北宋的灭亡,使得原有通向北方的丝绸之路中断,要提振经济,唯一可行的只有面向海洋,大力发展海上贸易,以补其财力不足。南宋历代皇帝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不仅大力鼓励外商来华通商,而且对招商有功者大加封赏,如1136年,朝庭为表彰蕃舶纲首蔡景芳招商有功,授予他“承信郎”的官爵的封号。在皇帝的重视加之各层政府机构的努力下,招商成果显著,各国争相与宋朝贸易《宋史·马亮传》记载:“海舶久不至,使招来之明年,至者倍其初,珍货大集”,贸易的繁荣推动了宋朝财政的极大提高,以1128年为例占国家总收入的20%市舶贸易对宋朝的财力起到极大的作用,进一步稳定了宋朝政权的稳定。
  2.文化宗教因素
  宋朝采取以道为主,儒释道三教并尊的政策。
  “宋真宗赵恒大力扶持道教,仅在天禧三年(1019年),有道士、女冠7170人,宋真宗即位时,道士、女冠发展到20337人,而僧尼的人数由宋初的67403人猛增至458954人”1
  宋真宗、徽宗两帝对道教更是身体力行,借崇道宣扬君权神授的理论,以巩固皇权。真宗时编成了《云笈七签》,而宋徽宗更是自号教主道君皇帝,大力推行道教,并在政和年间(1111—1118年)编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道藏》。
  两宋时期,释道两教总体上发展较前朝更快,尤其在福建,道观的发展是前所未有据林国平教授统计,“宋元期间,福建兴建的道观多达161座。”2
  而道教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对自身的教义也做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改革,这也是受当朝皇帝的重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如道教的天师道提倡“忠孝”与“佐国扶民”的思想。
  妈祖信仰的产生与福建素有“信巫鬼、重淫祠”的习俗有关。《宋史》记载福建“其俗信鬼尚祀,重浮屠之教”3王福梅教授认为:“在古代闽人看来,各种自然物、自然现象和人样都是有灵魂、有意识的,能够降福予人类。在这种万物有灵的观念的影响下,闽人创造了成千上万的神灵……既有由动植物或无生物演变而来的,也有由巫演变而来的,也有从一般平民百姓演变成神灵的……唐末至宋元间,闽人更是掀起了一声声势浩大的造神运动,人们塑造数以千计的神灵,并为之修建了数以万计的神庙。”4
  在宋代还出现了众多的淫祠所谓的淫祠,指的是没有列为祀典的祠庙,供奉的是民间神明所谓的淫祀,指的是祭祀经书中没有记载的神,祭祀的是民间神明这种没有经过皇帝认可的祭祀被认为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宋真宗当政时,王安石积极向宋真宗进谏“变风俗”,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整顿各种神祇,推行神祇的体系化,把民间的各种神祇都置于皇帝的支配与统治之下,并通过给神灵们授予爵位进行等级划分在中国古代,任何一个宗教或民间信仰都必须符合统治者的意愿,凡是对其不利者,都要加以压制在宋代,有不少的反抗者,大都是借助于民间信仰或是宗教为名进行各种反抗。当时,宋代出现所谓的“吃菜事魔”的事件,意思是不吃肉食,专门事奉恶魔,于是朝廷严令各地铲除。所以,在宋代,对大量的淫祠进行整顿,宋景德二年(1005年),古田县令李堪“毁淫祠三百一十五,撤佛宫四十九,取其材为县庙学”
  。1“政和三年(1113年),朝廷仅在开封就关闭捣毁了淫祠一千多所。”2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民间神都成为禁止的对象。“因为某种祭祀是否是“淫祀”,本来就因为发言者(皇帝、官僚、儒学者)的标准不同而异。”3
  宋朝廷在整顿的同时,顺势而为对各种神祇进行体系化,并管理划分纳入其有效统治范畴。神宗时期,皇帝赐予名称(庙的匾额),授予祭祀爵位(夫人、妃等)称号的事例急增而宋徽宗也继承了宋神宗这一政策。妈祖信仰本就对安定社会秩序维护政权稳定起到良好的作用,又因在路允迪奉命出使高丽时受其庇护。所以,在宋徽宗所赐给妈祖庙号为“顺济”,从此,妈祖宫庙便自然是属于保护对象,不属于淫祠之列。

知识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文化妈祖研究》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由十一章组成,对妈祖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下册是“妈祖宫庙辑纂”,对历朝历代的妈祖宫庙作了统一的辑纂。具体内容包括:绪论、妈祖文化溯源、历代妈祖神格嬗变探源、妈祖文化的多样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