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97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绪论
分类号: B933
页数: 5
页码: 1-5
摘要: 本章概括了妈祖信仰的缘起、妈祖文化的构成、妈祖信仰的精神内涵等。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妈祖 缘起

内容

第一节 妈祖信仰的缘起
  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日诞生,逝世于宋雍熙四年(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生前经常救助乡人和海商于苦难之中,后人敬仰她一生行善积德、救苦救难的精神,在湄洲岛上为她建祠立庙,敬奉为神,初时,只是一座极为简陋的小祠, “仅落落数椽 ”。莆田自古海运发达,商业繁荣,南来北往的商贾络绎不绝,据《天妃显圣录》记载,海商三宝在莆田海域遇险得到妈祖的帮助,事后 “捐金创建 ”,庙宇有了一定的规模,妈祖的灵验也渐渐传开。黄岩孙(1218一?)在《仙溪志》卷九中记载:“……顺济庙,本湄洲林氏女,为巫,能知人祸福,殆而人祠之。 ”李俊甫(生卒年不详,宋嘉定十年进士)在《莆阳比事》中也记载: “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神巽,能人休咎,死庙食焉 ”陈宓(?一1226年)在《白湖顺济庙重建寝殿上梁文》中记载: “妃正直聪明,□福同于天道 ”
  廖鹏飞在《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记载: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奉旨出使高丽国,在航行途中遇狂风巨浪, “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 ”路允迪问及旁人,同船保义郎李振(莆田宁海镇人)便告知此女神是宁海圣墩妈祖显灵护航回朝后路允迪奏报朝廷,宋徽宗笃信道教,史称 “道君皇帝 ”,于是,下诏赐宁海圣墩妈祖庙号 “顺济 ”,自此,妈祖庙成为官方正式承认的宫庙,这对于妈祖文化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传播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宋、元、明、清四代朝廷先后 36次褒封妈祖,封号由 “夫人 ”“妃”“天妃 ”至“天后”,经典上常见的尊称有 “天上圣母” “天后元君 ”等,民间对妈祖则有 “娘妈 ” “圣祖仙妈 ” “妈祖婆 ”等百多种昵称千百年来,妈祖文化以莆田为发祥地,不断拓展,由沿海到内陆,从中国走向世界,得以传承与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经由海洋连通世界的重要文化纽带。正是源之于妈祖生前的高尚行为和品质,得益于民众对妈祖的认可和推崇,得益于历代文人学者对妈祖品行的肯定和传播,也得益于历代官方对妈祖的承认和褒扬,同时源于妈祖文化的亲和性和平民性,使得妈祖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成为世界性的文化。
  第二节 妈祖文化的构成
  妈祖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极为深厚的内涵,从她诞生之日起至今,无论是古代、近代、现代,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挥巨大的影响和作用。正如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张克辉先生所指出的:妈祖信仰 “其延续之久,传播之广,蕴涵之厚,影响之深,是其他民间崇拜无法比拟的 ”。
  妈祖文化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其内涵和外延上。妈祖文化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东方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以妈祖信仰为主旨,是以妈祖宫庙的物质文化景观为载体、以祭祀、传说、文学、民歌、舞蹈等为主要传播途径、以精神实质作为团结华人的精神纽带的民间重要的信俗文化,而作为妈祖文化的外延则表现为我们所从事研究的科学文化课题,具体包括:妈祖文化与中外关系史、妈祖文化与反侵略战争史、妈祖文化与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史、妈祖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史、妈祖文化的学术价值等五个重要的方面。
  “妈祖文化的面上结构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其中:妈祖物质文化的内容包括妈祖宫庙建筑、妈祖民间工艺、妈祖服饰、碑刻、塑像、神龛等。
  妈祖制度文化是在长期演变和发展中形成的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和规范,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大醮、清醮、出游、分灵和回娘家以及祭祀的各种有关规定等。
  妈祖行为文化在与各地自然、经济、社会、文化长期的交融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行为模式,如妈祖祭祀仪式、妈祖民俗活动等。
  妈祖心态文化是指妈祖信众表现出来的信仰、心态、思维指向等,它集中地反映了妈祖文化的核心——妈祖精神,即“仁爱、正义、勇敢、和平”。其表现形式包括神话、传说、诗词、对联、散文、戏剧、影视、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1
  妈祖文化还有一个层次结构的特征,即“二重结构”。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芮德菲德提出一个“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概念,他认为:“在某一种文明里面,总会存在着两个传统:其一是一个由为数很少的一些善于思考的人们创造出的一种大传统,其二是一个由为数很大的,、但基本上是不会思考的人们创造出的一种小传统。大传统是在学堂或庙堂之内培育出来的,而小传统则是自发地萌发出来的,然后它就在它诞生的那些乡村社区的……群众的生活里摸爬滚打挣扎着持续下去。”2中国的文化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如田青也认为在中华传统文化上有“两层楼”的结构,“上面一层的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精英文化,包括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元曲……其共同载体是汉字,是借汉字传承的中华文化一提传统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些,但是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楼下还一层。这个底层不是低下的意思,其广大,其高远,其丰富,其精彩,都是超出许多人的想象。这部分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即主要由口头传承的文化,其特点就是口口相传,与以文字为载体的精英文化不同,包括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手工技艺、民俗、节日等等”3。这种“二重结构”的特点在妈祖文化中也存在,即妈祖文化有着“二重结构”的特点,即精英文化与民间(草根)文化。历代皇帝的敕封,文人的诗词、散文、楹联、碑刻、经文、官方祭典等可看作为“大传统”或是“精英文化”,与此相对应的是有关妈祖的各类民间祭祀(家祭、船祭等)、民俗活动、庙会、民间供品制作、民间美术工艺等都可看作为“小传统”或是“草根文化”等。正是由于这种“二重结构”的文化相互激荡、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推进了妈祖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第三节 妈祖信仰的精神内涵
  妈祖文化是一种活态文化,无论从清道光十二年壬辰重编的《天后圣母圣迹图志》的四十八幅图,清乾隆年间的《敕封天后志》中的四十九幅图,福建莆田市文峰宫悬挂的六十四幅图,明朝中叶福建宁德霞浦松山天后宫的六十四幅图(内容与文峰宫略不同),或是遍及世界各地妈祖宫庙中悬挂的匾额、楹联、各式各样的壁画、雕刻等无不充盈着中华儒释道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元素,由此多层次多角度地折射出了妈祖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儒道释文化中的 “仁”是妈祖精神的基石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包括了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孔子在《论语》中关于 “仁”的论述达 109次之多;关于什么是仁,《论语》中有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道德经》曰: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又说: “与善人 ”老子的 “仁”即怀有 “道、德”的仁者;佛家认为众生皆苦,众生平等,深含悲悯,饱含 “仁”意。无论是儒家或佛家或道家都把 “仁”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黄仲元1指出:“他所谓神者,以死生祸福惊动人,唯妃生人、福人,未尝以死与祸恐人,故人人事妃,爱敬如母,中心向之,然后于庙享之。……神之报乎,犹亲之爱其子孙 ”2妈祖之所以 “人人事妃,爱敬如母”的慈悲和大爱,正是儒释道 “仁”的思想的综合体现在妈祖的一系列故事与传说中都充分地体现以仁为核心的思想,这是妈祖文化传颂千古的根本所在。
  二、 “义”是妈祖精神的核心
  孔子推崇 “杀身成仁”,孟子提倡 “义,人之正路也”,推崇 “舍生取义”,古人又云: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中国传统道德把 “仁”与 “义”作为荣辱观的主要标准。从妈祖传说中可以看出,妈祖不仅大慈大悲,而且富有明辨是非、匡扶正义、扶正祛邪的正义感。
  三、“勇”是妈祖精神的支撑点
  勇敢是面对危险或困难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无所畏惧的行为品质。无论古今中外,勇敢是一切人士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孔子说仁者必有勇,“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认为,勇敢要与仁、义、智相结合才有意义,并认为,伸张正义是勇、扶弱济贫也是勇。
  妈祖文化因海而生、因海而兴,海洋赋予妈祖海洋文化的特性。从海洋文化的社会经济生活的视角来看,主要体现在重商性,而重商性的目的是逐利,在“天下至险,莫于海”的年代,人的生命面对大海时显得孤弱、无奈,此时,只有寄托于神明的保佑,才能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和敢于冒险的勇气,妈祖成为许多敢于漂洋过海的先人们的精神支撑,也促使人们在艰难困苦的境况下相互抱团与相互关爱。在妈祖的故事与传说中,无论是伸张正义或是扶弱济贫都是以勇为当头,以勇为前提的,而这正是妈祖精神中的最为宝贵的品质之一。
  四、“和”是妈祖精神的终极目标
  “和”在中国哲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儒家主张“和”《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强调“和而不同”。道家强调“和”,道家经典《周易》认为“和”是宇宙之法则,天地间万物“和”为最可贵。《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冲(中)气以为和。”佛家也主张“和”,讲“六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和谐是佛教的核心价值和主要精神。可以说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和”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深处“和”的观念最为根深蒂固。在联合国宪章中,也把维持国际和平与增强普遍和平放在联合国的宗旨之中可以说,追求和平,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愿望与追求的目标。“和”在妈祖故事中比比皆是,这也是妈祖区别于其他神祇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说,在妈祖故事中表现出来的“和”,也集中反映了儒释道“和”的价值观

附注

1 黄瑞国主编:《妈祖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第1页。 2 罗伯特·芮德菲德:《农民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对文明的一种诠释》,王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5页。 3 田青:《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光明日报》,2015年12月4日,第5版。 1 黄仲元( 1231—1321年),字善甫,号四如,宋咸淳七年进士,今莆田市荔城区东里巷人。 2 黄鸿恩:《莆阳黄四如集》,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7年 12月,第 1版,第 107页。

知识出处

文化妈祖研究

《文化妈祖研究》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由十一章组成,对妈祖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下册是“妈祖宫庙辑纂”,对历朝历代的妈祖宫庙作了统一的辑纂。具体内容包括:绪论、妈祖文化溯源、历代妈祖神格嬗变探源、妈祖文化的多样性等。

阅读